导读:本文包含了预变形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铝锂合金,预变形,沉淀强化,力学性能
预变形量论文文献综述
马娟,闫德胜,戎利建,李依依[1](2019)在《冷轧预变形量对1460合金时效析出机制及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时效前不同冷轧预变形量(ε=7%,14%,20%,27%)对1460合金沉淀强化过程的影响。当冷轧变形量增加至20%时,合金中出现位错墙(dense dislocation wall)。位错为T1相提供了形核位置,使得合金中T1相的数量增加,同时尺寸保持在100 nm左右,缩短了峰值时效时间。27%冷轧变形+160℃/20 h时效能提高合金的强度,同时塑性较好,此时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590 MPa和8%。(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张达浩[2](2018)在《感应加热淬火和预变形量对挤压态ZK21镁合金孪生演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镁合金是最轻的结构材料之一,在汽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镁合金具有强度较低和塑性成形能力差等缺点,导致了其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受到了阻碍。由于镁合金室温下能开启的滑移系很少,孪生在镁合金的塑性变形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退火热处理对镁合金孪生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其它热处理方式是否会影响孪生的演变还有待研究。本课题以挤压态ZK21(Mg-1.5wt.%Zn-0.6wt.%Zr)镁合金为实验材料,先对样品进行不同变形量的预压缩以形成不同尺寸的孪晶片层,然后对材料分别进行150℃、200℃和250℃的感应加热淬火处理,最后对材料进行再压缩或者反向拉伸处理,以探究感应加热淬火和预变形量对合金拉伸和压缩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利用电子背散射技术(EBSD)对再压缩或者反向拉伸前后的样品进行了准原位观察,探究感应加热淬火和预变形量对孪生和退孪生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感应加热淬火对再压缩屈服强度和反向拉伸屈服强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再压缩的样品,淬火后样品的再压缩屈服强度低于未淬火的样品,而且淬火后样品的再压缩屈服强度的变化与预变形量有关。对于预变形2%和3.5%的样品,样品再压缩屈服强度在150℃-200℃范围内随着淬火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200℃-25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对于预变形5%的样品,样品再压缩屈服强度随着淬火温度的增加而呈线性降低。另一方面,对于反向拉伸的样品,淬火后样品的反向拉伸的屈服强度均高于未淬火的样品,且随着淬火温度的增加,屈服强度增加。当样品在150℃-200℃淬火时,屈服强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快速增加;而当样品在200℃-250℃淬火时,屈服强度随温度增加较慢。通过原位EBSD技术,统计了再压缩前后和反向拉伸前后孪晶体积分数的变化量,实验结果发现感应加热淬火的样品再压缩后孪晶长大的体积分数低于未淬火的样品,即感应加热淬火抑制了孪晶长大。而且,对于不同的预变形量,淬火对孪晶长大的抑制程度也不同。在相同的淬火温度下,预变形3.5%的样品再压缩后孪晶长大的体积分数最低。与再压缩类似,感应加热淬火后的样品反向拉伸后的孪晶体积分数的减少量也低于未淬火的样品,这表明感应加热淬火抑制了退孪生。而且,感应加热淬火对退孪生的抑制程度也与预变形量有关。在相同的淬火温度下,预变形2%的样品再压缩时孪晶长大的体积分数最低。此外,实验对各状态样品再压缩后新形核的孪晶发生率和施密特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感应加热淬火对样品再压缩过程中新形核的孪晶发生率几乎无影响,即相同预变形量的样品,无论淬火与否,再压缩后新形核的孪晶发生率基本相等。但是,预变形量对新形核的孪晶发生率影响较大,随着预变形量从2%增加到5%,样品再压缩后新形核的孪晶发生率迅速降低。对预压缩2%的样品再压缩过程中新形核孪晶的施密特因子统计结果表明,被激活的孪晶变体均具有较大施密特因子;同时,在200℃和250℃感应加热淬火时,被激活的孪晶变体施密特因子的分布情况与未淬火的样品基本相同,即感应加热淬火对孪晶变体的激活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董宇,叶凌英,孙大翔,张新明[3](2017)在《预变形量对2519A-T9I6铝合金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预变形量对经T9I6工艺处理的2519A铝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显微硬度测试、室温拉伸测试检测合金的室温力学性能,采用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分析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当预变形量为15%时,合金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取得最大值,分别为456.1 MPa和501.6 MPa,继续增大预变形量会导致强度下降;而合金的伸长率随着预变形量的增大而逐渐下降。2519A铝合金在T9I6工艺中强化方式主要为形变强化和析出强化;合金的形变强化效果随着预变形量的增大有增大的趋势,但提升幅度逐渐减小。预变形过程中引入的位错能够与合金在预时效阶段析出的GP区相互作用,从而改善位错分布。当预变形量增大时,基体内会发生回复作用导致位错密度减少,且后续时效过程中GP区析出被抑制,对强化相θ′相的形核产生不利影响,减弱析出强化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周蓉蓉,贺爱国,方华婵,王博,罗丰华[4](2016)在《预变形量对2219铝合金的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维氏硬度测试、拉伸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拉伸预变形量对2219铝合金在177℃时效时的力学性能影响,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其微观形貌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合金经过预拉伸变形后晶粒伸长,时效后晶粒中析出大量的正交片状析出相,合金强度明显提高;增大预变形量可以促进过渡相θ″向θ'的转变析出,15%预拉伸样品在6 h即达到峰值时效,屈服强度和伸长率由时效前的322.9 MPa、14.0%变为368.8 MPa和9.6%;在同一时效时间,合金的强度随着预拉伸量的增加而提高,伸长率降低。(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李春晓,郑小平,赵丹,田亚强,宋进英[5](2016)在《预变形量对7075合金半固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应变诱发熔化激活(SIMA)法制备了7075合金半固态坯料,分析了预变形量对坯料的显微组织及室温压缩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预变形量下的半固态坯料的室温压缩变形能力。结果表明,预变形量越大,7075合金半固态坯料的初生α-Al固相颗粒越细小、球形率越好,液相率越高,抗压强度与屈服强度随之逐渐升高;预变形量值达到12%以后,半固态组织形态与压缩力学性能都趋于稳定。同时,预变形量的增加,可有效提高7075合金半固态坯料的室温压缩变形能力,当预变形量达到12%以上时,坯料的塑性变形能力较强。(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6年02期)
张恒毅,李维娟,金晓龙[6](2015)在《预变形量对大晶粒低碳钢烘烤硬化性能影响的内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测试了大晶粒尺寸低碳钢不同预变形后的烘烤硬化性能及其变形态和烘烤态的内耗曲线,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试样位错的形态。结果表明,不同预变形的大晶粒低碳钢的烘烤硬化值(BH2)均为负值;预变形量在2%~10%范围内,随着预变形量的增大,BH2先增大后减小,在预变形量为5%时,BH2最大,SKK峰高最大;烘烤态的SKK峰的峰高变化趋势和位错密度都与BH2变化趋势相同;变形态Snoek峰的峰高逐渐减小,SKK峰的峰高逐渐增加。与变形态相比较,预变形2%的烘烤态Snoek峰的峰高增加,5%和10%的Snoek峰的峰高减小;预变形2%、5%和10%的烘烤态SKK峰高增加。烘烤硬化机制与Cottrell气团密度相关。(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5年10期)
游文,呙永林[7](2015)在《预变形量对2297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力学性能测试、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观察手段,研究了不同预变形量对2297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变形导致的位错可以促进T1相析出,当预变形量为2%时,析出数量较少且尺寸较为粗大的T1相,合金的强度较低、塑性较好;当预变形量增加至5%时,析出大量细小弥散分布的T1相,合金强度大幅提高,塑性有所下降。当预变形量增加至7%时,T1相数量进一步增加,合金强度小幅上升。因此,5%的预变形量为2297实验合金的最佳预变形量。(本文来源于《铝加工》期刊2015年04期)
张茜,孙金坤[8](2015)在《建筑用SUPER304H钢管材在不同预变形量下的力学性能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预变形量对建筑用SUPER304H钢管材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UPER304H钢管材的预变形量的大小对其断面收缩率几乎没有影响。其室温和高温下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以及硬度随预变形量的增加先显着增强,之后缓慢增加,而其伸长率则相反。预变形量对SUPER304H钢管材的持久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5年07期)
崔岩,王瑾,张贵杰[9](2015)在《固溶C和预变形量对ULC-BH钢应变时效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研究了固溶C和预变形量对超低碳烘烤硬化(ULC-BH)钢的应变时效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ULC-BH钢在170℃×500 min的长时间烘烤过程中,C原子只发生了位错偏聚,并未出现有些文献报道的碳化物析出现象;在长时间时效处理以后,柯氏气团将达到饱和;当时效时间一定时,固溶C含量与烘烤硬化(BH)值均呈线性关系;当柯氏气团达到饱和时,固溶C质量分数为3.3×10-3%的试样的BH值达到72 MPa,远高于一些文献报道的30 MPa,表明"柯氏气团达到饱和时BH值最大达到30 MPa"的结论并不具有普遍性;位错密度越高,C原子偏聚到位错的扩散距离越短,所以柯氏气团的饱和速度越快;位错密度越高,当柯氏气团达到饱和以后,BH值越小。(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杨世洲,李宁,李辉[10](2014)在《不同预变形量对时效Fe13Mn6Si13Cr4Ni0.1C合金组织及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Fe13Mn6Si13Cr4Ni0.1C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研究了不同预变形量对1 073K时效合金的组织及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0%预变形后再时效的合金,形状回复率在时效300min时达到(86.1±1.0)%,比固溶态32%提高了169%;5%预变形后再时效的合金,在180min时达到最大值(82.9±1.0)%,比固溶态提高了159%,随后形状回复率随时效时间延长略有下降;直接时效合金(无预变形量),在180min时达到最大值(46.3±1.0)%,比固溶态提高了44.7%,随后形状回复率也随时效时间延长略有下降。经SEM和XRD分析,10%预变形后再时效合金所析出的定向Cr23C6颗粒最多,也最细小,这是此合金比5%预变形后再时效合金以及直接时效合金形状回复率提高幅度更大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4年07期)
预变形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镁合金是最轻的结构材料之一,在汽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镁合金具有强度较低和塑性成形能力差等缺点,导致了其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受到了阻碍。由于镁合金室温下能开启的滑移系很少,孪生在镁合金的塑性变形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退火热处理对镁合金孪生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其它热处理方式是否会影响孪生的演变还有待研究。本课题以挤压态ZK21(Mg-1.5wt.%Zn-0.6wt.%Zr)镁合金为实验材料,先对样品进行不同变形量的预压缩以形成不同尺寸的孪晶片层,然后对材料分别进行150℃、200℃和250℃的感应加热淬火处理,最后对材料进行再压缩或者反向拉伸处理,以探究感应加热淬火和预变形量对合金拉伸和压缩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利用电子背散射技术(EBSD)对再压缩或者反向拉伸前后的样品进行了准原位观察,探究感应加热淬火和预变形量对孪生和退孪生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感应加热淬火对再压缩屈服强度和反向拉伸屈服强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再压缩的样品,淬火后样品的再压缩屈服强度低于未淬火的样品,而且淬火后样品的再压缩屈服强度的变化与预变形量有关。对于预变形2%和3.5%的样品,样品再压缩屈服强度在150℃-200℃范围内随着淬火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200℃-25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对于预变形5%的样品,样品再压缩屈服强度随着淬火温度的增加而呈线性降低。另一方面,对于反向拉伸的样品,淬火后样品的反向拉伸的屈服强度均高于未淬火的样品,且随着淬火温度的增加,屈服强度增加。当样品在150℃-200℃淬火时,屈服强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快速增加;而当样品在200℃-250℃淬火时,屈服强度随温度增加较慢。通过原位EBSD技术,统计了再压缩前后和反向拉伸前后孪晶体积分数的变化量,实验结果发现感应加热淬火的样品再压缩后孪晶长大的体积分数低于未淬火的样品,即感应加热淬火抑制了孪晶长大。而且,对于不同的预变形量,淬火对孪晶长大的抑制程度也不同。在相同的淬火温度下,预变形3.5%的样品再压缩后孪晶长大的体积分数最低。与再压缩类似,感应加热淬火后的样品反向拉伸后的孪晶体积分数的减少量也低于未淬火的样品,这表明感应加热淬火抑制了退孪生。而且,感应加热淬火对退孪生的抑制程度也与预变形量有关。在相同的淬火温度下,预变形2%的样品再压缩时孪晶长大的体积分数最低。此外,实验对各状态样品再压缩后新形核的孪晶发生率和施密特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感应加热淬火对样品再压缩过程中新形核的孪晶发生率几乎无影响,即相同预变形量的样品,无论淬火与否,再压缩后新形核的孪晶发生率基本相等。但是,预变形量对新形核的孪晶发生率影响较大,随着预变形量从2%增加到5%,样品再压缩后新形核的孪晶发生率迅速降低。对预压缩2%的样品再压缩过程中新形核孪晶的施密特因子统计结果表明,被激活的孪晶变体均具有较大施密特因子;同时,在200℃和250℃感应加热淬火时,被激活的孪晶变体施密特因子的分布情况与未淬火的样品基本相同,即感应加热淬火对孪晶变体的激活影响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预变形量论文参考文献
[1].马娟,闫德胜,戎利建,李依依.冷轧预变形量对1460合金时效析出机制及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2].张达浩.感应加热淬火和预变形量对挤压态ZK21镁合金孪生演变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8
[3].董宇,叶凌英,孙大翔,张新明.预变形量对2519A-T9I6铝合金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7
[4].周蓉蓉,贺爱国,方华婵,王博,罗丰华.预变形量对2219铝合金的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6
[5].李春晓,郑小平,赵丹,田亚强,宋进英.预变形量对7075合金半固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6
[6].张恒毅,李维娟,金晓龙.预变形量对大晶粒低碳钢烘烤硬化性能影响的内耗研究[J].金属热处理.2015
[7].游文,呙永林.预变形量对2297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铝加工.2015
[8].张茜,孙金坤.建筑用SUPER304H钢管材在不同预变形量下的力学性能变化[J].铸造技术.2015
[9].崔岩,王瑾,张贵杰.固溶C和预变形量对ULC-BH钢应变时效行为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5
[10].杨世洲,李宁,李辉.不同预变形量对时效Fe13Mn6Si13Cr4Ni0.1C合金组织及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