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融合儒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先秦儒家,哲学转型,中山大学哲学系,儒道佛
融合儒道论文文献综述
王堃[1](2019)在《当代哲学转型中的儒道佛汇通融合——“叁教汇通与中国哲学当代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2月7—9日,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主办的"叁教汇通与中国哲学当代转型"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办,来自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分为主题发言、分会场讨论、圆桌论坛等形式,围绕"儒道佛叁教在当代中国哲学转型中的汇通与融合"展开了激烈讨论。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系主任陈建洪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特聘讲座教授张祥龙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本文来源于《原道》期刊2019年01期)
陆爱勇[2](2018)在《儒道融合背景下葛洪之仁明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才与德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话题,也是魏晋玄学的才性问题。从儒家尚德性转向重个体才智能力,使道德情感要素与理性要素相分离,这是魏晋玄学才性问题的重要内容。才性问题反映了魏晋士人价值观的变化,是魏晋士人个性自觉、思想解放的体现。两晋时期葛洪继承了玄学才性问题的话题,在儒道融合背景下,既赋予"仁"与"明"以新的内涵,又论证了两者的关系,形成其特有的仁明观。葛洪的仁明观又为其人才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共同形成其完整的才性认识。(本文来源于《朱子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西山尚志[3](2019)在《上博楚简《民之父母》的儒道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上博楚简《民之父母》的"礼乐之原""五至""叁无"等的思想,提出该文献成书于《孟子》之后,基本上是儒家吸收了道家否定礼乐的逻辑等,把由道家思想构成的"五至"与"叁无"收在儒家的"志气论"而撰成的文献。(本文来源于《汉籍与汉学》期刊2019年01期)
国佳[4](2018)在《中西方文化深度融合对中华儒道传统文化的教育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各种文化不断交融、碰撞。在中西方文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中华儒道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道德修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上,探讨对当今中华儒道传统文化的教育影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3期)
刘鸿赟[5](2018)在《儒道思想在《林泉高致》中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林泉高致》是郭思整理父亲郭熙的山水画创作理论,加以注记并撰写了后两篇《画格拾遗》与《画记》编写而成。郭思在序言里写到"《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谓礼、乐、射、御、书、数。书,画之流也。"开篇的序便引用了孔子论语中的语句,来阐明儒家思想对绘画的指导性作用,指出绘画要以仁、德为纲领。序言的末句说到"然于潜德懿行,孝友仁施为深。则游焉息焉。此志子孙当晓之也。"。郭熙本人也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孝友仁施,并且身体力行,以德为本,画家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序中还提到,"噫!先子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然于潜德懿行,孝友仁施为深。则游焉息焉。此志子孙当晓之也。""先子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讲的是郭熙少年时,受道家老庄思想的影响,喜爱山水,四处游历,骨子里的道家精神显而易见,想必也正是郭熙游历山水的喜好,使他在山水自然之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日积月累,为他的山水画创作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可以推测,儒道思想在郭熙这必有交集。(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8年02期)
佚名[6](2017)在《《菜根谭》:融合了儒、道、佛叁家思想的精髓》一文中研究指出《菜根谭》儒家通俗读物,采儒、道、佛叁家之精髓。一、兢业的心思潇洒的趣味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译文】做学问的人要抱有专心求学的想法,行为谨慎忧勤事业,也要有大度洒脱不受拘束的情怀,这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趣味。(本文来源于《意林文汇》期刊2017年22期)
朱晓鹏[7](2017)在《儒道融合视域中的心学建构研究及其方法论——以阳明学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哲学史或思想史的研究,需要采取两种基本的方法,即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本文以在儒道融合视域中考察阳明心学的建构为主题,考察这种研究是应该如何从纵向的历史过程和横向的逻辑联系两个基本维度展开并力图予以融合统一的。这种研究一方面对在儒道融合视域中王阳明哲学与道家道教的关系的历史脉络、基本理路、演变特点及学术性格等进行分析概括;另一方面对由此所开显的阳明学的思想特质、逻辑结构、思想归属等进行讨论,并进一步引向对一般的儒道关系及儒学传统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本文来源于《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赵雁羽[8](2017)在《《春香传》的双层融合观:民族之本,儒道之华》一文中研究指出《春香传》之所以被今人奉为朝鲜叁大古典小说之首,主要因为在深层主题上体现着朝鲜民族深层的文化意识形态,且伴随着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书中中国传统儒道思想兼而有之,因而不但能引起民族情感共鸣,更兼具极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将文学批评方法中的神话—原型批评方法以及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法相结合,论述《春香传》中蕴含的朝鲜民族深层文化意识和蕴含的中国儒道思想的深刻内涵。(本文来源于《名家名作》期刊2017年05期)
刘晓春[9](2017)在《禅宗伦理思想与儒、道思想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禅宗与儒、道二教既有冲突,又有渗透、融合。禅宗的伦理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借鉴,主要表现为对居士佛教、忠、孝、礼等的重视。而道教则在生态伦理和因果报应等方面影响着禅宗。总之,禅宗与儒、道的融合体现了佛教的适应性、灵活性,更体现了中国主流文化的融会贯通。(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周铭哲[10](2017)在《“道”在儒道思想中的差异与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崇道"这一观念长期以来为道家所标榜,对宇宙自然的重视是构成道家思想的一大重要的组成部分。与道家相对应的,儒家思想更侧重于对人文的崇尚。而这一点往往被人们误以为是对自然之"道"的冷漠。可是实际上,对宇宙中生命意义之"道"的追求也是儒家的重要理想。真正的纯粹之"道"在儒道思想中发生了异变,却在二者当中有着交融互渗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7年11期)
融合儒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才与德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话题,也是魏晋玄学的才性问题。从儒家尚德性转向重个体才智能力,使道德情感要素与理性要素相分离,这是魏晋玄学才性问题的重要内容。才性问题反映了魏晋士人价值观的变化,是魏晋士人个性自觉、思想解放的体现。两晋时期葛洪继承了玄学才性问题的话题,在儒道融合背景下,既赋予"仁"与"明"以新的内涵,又论证了两者的关系,形成其特有的仁明观。葛洪的仁明观又为其人才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共同形成其完整的才性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融合儒道论文参考文献
[1].王堃.当代哲学转型中的儒道佛汇通融合——“叁教汇通与中国哲学当代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J].原道.2019
[2].陆爱勇.儒道融合背景下葛洪之仁明观[J].朱子学刊.2018
[3].西山尚志.上博楚简《民之父母》的儒道融合[J].汉籍与汉学.2019
[4].国佳.中西方文化深度融合对中华儒道传统文化的教育影响[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
[5].刘鸿赟.儒道思想在《林泉高致》中的融合[J].汉字文化.2018
[6].佚名.《菜根谭》:融合了儒、道、佛叁家思想的精髓[J].意林文汇.2017
[7].朱晓鹏.儒道融合视域中的心学建构研究及其方法论——以阳明学为中心的考察[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7
[8].赵雁羽.《春香传》的双层融合观:民族之本,儒道之华[J].名家名作.2017
[9].刘晓春.禅宗伦理思想与儒、道思想的融合[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
[10].周铭哲.“道”在儒道思想中的差异与融合[J].名作欣赏.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