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南宋中后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世风,永嘉四灵,影响
南宋中后期论文文献综述
赵彦[1](2018)在《论南宋中后期世风对永嘉四灵诗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永嘉四灵"所生活的年代主要在南宋中后期,此时国力的衰落和主和派占据的主要地位,多次打击爱国人士,永嘉四灵既想着国事,又无力回天。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不仅有山水田园,也有了建功立业、回复祖国山河的时代之音。(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8年12期)
刘培[2](2018)在《人文化成: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中地方意识的凸显》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理学在南宋中后期的发展,地方士绅阶层自觉恪守和发扬儒家人文化成天下的使命,崇尚耕读生活,注重地方治理,国家作为强权的象征悄然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家族、地方文化形象的加强。因此,这一时期辞赋多表现家庭生活、地方风俗,在精神内核上,地方意识凸显。这是理学政治理念影响下的社会文化的一大转关。当时的辞赋多描写淳美的地方官风和太平盛世景象下的民情,赞美地方主政者的儒家人格和精神气质,彰显其教化地方取得的和谐和睦的社会氛围。辞赋不仅表现地方上的科考"政绩",还往往用一些矫正补救的手段淡化科考隐含的博取功名富贵的生活态度,如表现当地的孝悌之俗、隐逸之风,等等。这是南宋理学政治下士绅阶层对地方习尚规范和引领的文学表达。(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吕肖奂[3](2018)在《南宋中后期游士群体交游唱和的非虚拟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现存的资料看,游士之间的诗歌唱和基本在两人之间进行,叁四人唱和的情况在游士诗集的一些诗题可以看到,而五人以上或较大规模的群体唱和基本没有什么直接明显记载。由此似乎可以断定,游士之间可能根本就没有进行过较大型群体诗歌交流唱和活动。但实际上,当时一些文献中又常常谈到:游士经常集聚于临安,所谓"钱塘湖山,此曹(本文来源于《新宋学》期刊2018年00期)
王彬[4](2018)在《“格物致知”与南宋中后期辞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理学发展迅猛,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重塑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南宋中后期的辞赋创作与理学关系密切,其中"格物致知"观念对辞赋创作颇有影响。"格物致知"的对象可以分为自然界中的"物"和人生界中的"物",而"格物致知"向辞赋创作渗透主要以自然界中的"物"为媒介。南宋中后期的山川地理赋与咏物小赋受"格物致知"观念的影响最为明显。在这两类赋中,作家通过观察、体认自然界中的"物",领会到了天理流行与人生中的大道理。(本文来源于《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培[5](2018)在《耕读传家观念的重塑与强化——以南宋中后期辞赋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时期,理学在民间坚持不懈地传道授业,通过对士绅阶层的潜移默化,已对整个社会的生活观念进行了规范与重塑。耕读传家是乡土中国生活观念的底色,它的兴起和发展与理学的塑造有着相当深刻的内在关联。辞赋在南宋中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疏离对人生问题的思索而转向展现田园乡居生活。家庭的意义受到重视,耕读传家、诗礼继世被视为致太平的基石。在理学思想规范下,修身齐家在耕读养性中得到落实,耕读生活也是道德伦理实践的过程。耕读传家信念需要个体通过对生活的体会、感悟,达到"孔颜之乐"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生的内在超越。此外,耕读传家本身包含着立德与科举两种趋向,它们并不是对立的。经过理学的濡染,南宋中后期辞赋中的耕读描写反映的已经是士绅阶层普遍的生活观念。(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刘培[6](2018)在《夷狄行中国之事曰僭——南宋中后期辞赋的华夷之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宋代,华夷之辨已经失去了以华化夷的含义,而主要指对地理边界与文化边界的坚守、捍卫。南宋孝宗时期,华夷之辨思想中含有浓烈的民族排斥的观念,形成一种种族或文化上的等级名分制。隆兴和议之后,复仇之念渐趋消沉而夷夏之防更为严厉,这是华夏文化面临灭绝危机所激发出的自我保护机制,这种延续文化的危机感和使命感有着空前动人的悲壮色彩。随着主流思想转向从心灵捍卫道统,捍卫民族尊严,人格追求也由重气节转向重节操。琼花、梅花、岁寒叁友等象喻意义的演变与凝固,负载着中华民族面临危亡所激发出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尤其是梅花象喻,已深深融汇于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体现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鼓舞民族斗志的精神图腾。(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8年05期)
程海伦[7](2018)在《论南宋中后期江湖文人的幕府文学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中后期,大量江湖文人以幕府属官或幕府谒客的身份进入幕府。江湖文人大多凭借诗词或四六创作之才获得幕主赏识,可以用"外学"对这类文体进行定义。幕主、幕府属官与幕府谒客作为叁个身份不同的创作主体,在幕府文学集会中有着密切的创作互动。江湖文人以幕府属官和幕府谒客的身份参与其中,成为了幕府文学创作的主力。幕府经历带来了社交圈的扩展与文学交流的频繁,扩大与巩固了江湖文人的社交网络,是影响江湖文人群体形成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胡利利[8](2018)在《南宋中后期慈幼救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处于我国古代传统封建社会的重要变革时期,宋代在社会救济的发展史中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社会救济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创新与发展。与此同时宋代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是处于中国古代的一个高度繁荣时期,但同时社会矛盾也及其复杂,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周边局势动荡不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不抑兼并使得民百姓的土地严重流失,流民、乞丐、孤苦老人、弃婴等随之产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社会救济,保障人民的生活,本文所研究的慈幼就是对弃婴问题所采取的社会救济措施。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之中弃婴是长期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在自然灾害或者战乱严重年间,情况更加严重。弃婴在宋代俨然已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习俗,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以后,弃婴现象在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的东南地区却依然普遍。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南宋中后期对于被遗弃的幼儿所进行的社会救济即慈幼,主要分为官方救济和民间救济,通过对弃婴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分析南宋政府与民间的慈幼措施以及所采取的一系列慈幼措施有哪些特点,给南宋社会以及后世的慈幼事业带来了什么影响。首先分析弃婴成为南宋中后期社会一种习俗的原因,以及弃婴现象的特点和影响,总结出封建剥削严重才是导致弃婴现象严重的根本原因,阐述南宋中后期的弃婴现象不是单纯的人口问题,而是一个复杂深刻的社会问题。再者阐述慈幼概念以及历史上的慈幼现象,接着研究南宋中后期官方与民间的慈幼救济,官方慈幼如法令禁止弃婴、政府出资养胎助产、设立专门的慈幼机构、教养并重等;民间慈幼如设立举子仓、民间收养、士绅恤孤等措施。该部分是整篇论文的重点。最后这一系列的慈幼救济措施的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当然慈幼救济进行中也存在的许多问题,所以对这些慈幼救济措施进行评价是很有必要的,最后将南宋中后的慈幼救济措施结合今天的现实做出总结与思考。(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王彬[9](2018)在《理学教育与科举批判——以南宋中后期辞赋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中后期的辞赋创作深受理学思想的濡染,辞赋中的劝学成分大幅度增加,甚至出现了全篇以勉学为主旨的作品。书院赋产生于南宋,是理学家从事教育活动的直接产物。书院赋以叙写书院创建、抒发承圣情怀、宣扬教育理念为主要内容,其中朱熹的《白鹿洞赋》最为杰出,对后世的书院赋影响甚深。此外,理学人士在辞赋中表达了对科举制度深刻、严厉的批判。(本文来源于《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吕肖奂[10](2017)在《南宋中后期游士交游唱和中的身份认同与阶层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遭到士大夫乃至整个社会普遍歧视之时,交游唱和成为游士之间社会身份相互认同的有效手段。游士与游士之间有着更多地交流与沟通,他们在游走中建立平等亲密而又交叉错综的关系,建构了他们自己互动对话的交游唱和网络。游士们在交游唱和中认同彼此的"湖海气"与漫游或游谒生活方式,从中寻求到集体归属感;并逐渐自觉地为自身所属的社会阶层定位,甚至有意识建立与士大夫不同的"山家"礼仪文化。(本文来源于《国学学刊》期刊2017年04期)
南宋中后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理学在南宋中后期的发展,地方士绅阶层自觉恪守和发扬儒家人文化成天下的使命,崇尚耕读生活,注重地方治理,国家作为强权的象征悄然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家族、地方文化形象的加强。因此,这一时期辞赋多表现家庭生活、地方风俗,在精神内核上,地方意识凸显。这是理学政治理念影响下的社会文化的一大转关。当时的辞赋多描写淳美的地方官风和太平盛世景象下的民情,赞美地方主政者的儒家人格和精神气质,彰显其教化地方取得的和谐和睦的社会氛围。辞赋不仅表现地方上的科考"政绩",还往往用一些矫正补救的手段淡化科考隐含的博取功名富贵的生活态度,如表现当地的孝悌之俗、隐逸之风,等等。这是南宋理学政治下士绅阶层对地方习尚规范和引领的文学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宋中后期论文参考文献
[1].赵彦.论南宋中后期世风对永嘉四灵诗歌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8
[2].刘培.人文化成: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中地方意识的凸显[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吕肖奂.南宋中后期游士群体交游唱和的非虚拟空间[J].新宋学.2018
[4].王彬.“格物致知”与南宋中后期辞赋[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8
[5].刘培.耕读传家观念的重塑与强化——以南宋中后期辞赋为中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刘培.夷狄行中国之事曰僭——南宋中后期辞赋的华夷之辨[J].文学遗产.2018
[7].程海伦.论南宋中后期江湖文人的幕府文学活动[J].兰州学刊.2018
[8].胡利利.南宋中后期慈幼救济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9].王彬.理学教育与科举批判——以南宋中后期辞赋为中心的考察[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
[10].吕肖奂.南宋中后期游士交游唱和中的身份认同与阶层定位[J].国学学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