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投资组合与财务优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分析与反思

论投资组合与财务优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分析与反思

一、论投资组合与金融优化——对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分析与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赵斯彤[1](2021)在《中国股票市场的ESG责任投资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ESG责任投资已成为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前沿课题之一。ESG责任投资是一种考量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因素(ESG指标)并长期产生有竞争力的财务回报和积极社会效应的投资行为。相比较已发展近半个世纪的欧美资本市场ESG责任投资,国内ESG责任投资起步相对较晚。为适应国际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和吸收成熟资本市场ESG责任投资的先进经验,本文系统、全面地研究中国股票市场ESG责任投资。全文的理论意义在于社会责任投资并非仅靠投资者理念倡导和宗教信仰推动,而是从作用机理上证明社会责任投资能够创造价值,存在发展的内生动力;实践意义在于全面深入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中的ESG责任投资理论和实践,不仅为价值型机构投资者指明建立和发展ESG责任投资的实践路径,还为监管者提供有力的监管依据,从而引导ESG责任投资资金在国内市场占比逐步提高,助力金融投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同目标。论文分别对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实践研究三方面进行重点探讨。并围绕如下四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ESG责任投资的理论基础和投资逻辑。第二,建立基于ESG信息条件下的资产价格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模型,拓展并完善资产定价理论模型。第三,ESG责任投资财务绩效实证研究,对国内已开展ESG责任投资的公募基金展开研究,分析基金风险收益的潜在特征和规律;通过构建实证模型,验证加入ESG信息因子后资产定价模型的有效性,这也是论证研究假说的实证核心。并且,通过正向筛选策略建立高分值股票组合的方式,进一步验证实践策略的有效性。第四,分析海外机构投资者的ESG投资实践策略和国际监管比较,构建符合中国机构投资者特征的ESG责任投资体系,以及借鉴国际监管先进经验。关于ESG责任投资的理论基础和投资逻辑。本文以投资主体的微观企业为出发点,深入剖析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社会责任投资理论基础的必要性,并基于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目标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阐释了社会责任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相互作用的机理。关于基于ESG信息条件下的资产价格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模型。本文将ESG因素内生地纳入至现代金融理论体系之中,依据资产价格的时间特征,建立基于ESG信息条件下的DDM模型;同时结合资产价格的横截面特征,阐述了ESG-SR有效前沿和ESG-CAPM模型的应用价值。研究发现,两类模型对ESG信息对股票收益率r的影响存在分异。由此,本文提出两条递进待后文检验的研究假说,即ESG信息对投资收益率有显着影响;高分值ESG评级信息与投资收益率显着正相关,且对基金组合产生超额收益率。关于ESG责任投资财务绩效实证研究。第一,本文采取对国内公募ESG责任投资基金展开描述统计,分析证明了研究假说的一般规律,还发现ESG责任投资基金具有低风险波动特征。第二,本文构建了FF5+ESG面板实证模型,选取了基于Bloomberg 2010至2020年的A股上市公司股票ESG评级数据构建全样本股票组合,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股价具有显着的规模效应、账面市值比效应、盈利能力效应、投资风格效应和ESG信息效应。FF5+ESG模型检验的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差异更小,表明市场更趋有效,可作为ESG责任投资最有效的资产定价模型,进一步严谨地验证了研究假说。第三,为了消除ESG责任投资基金产生的多重异质性特征影响,本文通过正向筛选策略建立高分值股票组合方式再次证明了研究假说,并发现了筛选强度与超额收益率呈现正向关系等推论。关于机构投资者的ESG责任投资实践和监管国际比较。本文梳理和借鉴了海外机构投资者应用的ESG整合策略,即将ESG因素和传统财务因素同时嵌入至传统投资研究各个流程环节。特别地,具体到股票分析应用层面,本文从基本面分析策略和量化策略展开分析。由此,明确了ESG责任投资原则和投资框架,为中国机构投资者构建ESG责任投资体系。此外,本文还通过国内外监管比较,归纳总结了国际监管趋势和国内监管特点,指出了监管政策补短板和改进的方向。最后,本文基于以上结论,分别对中国机构投资者和证券市场监管者提出了实践建议和监管建议,具有较高的可参考借鉴的路径指引意义。

王雨[2](2020)在《智能投顾服务的资产选择及价格竞争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国务院2017年颁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将为金融领域开启新篇章。智能投资顾问服务(以下简称“智能投顾”)作为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前沿应用,为财富管理行业的投资顾问服务带来实质性的转变,并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我国智能投顾服务始于2015年,其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用户需求,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优化处理,通过模型选择构建基础资产库,以投资组合理论为基础,自动为不同风险偏好的用户量身定制资产配置方案,对市场进行高精度判断以增加用户满意度,从而实现投资顾问服务的智能化转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当前智能投顾服务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业务介绍和监管政策研究。本文尝试拓宽该领域研究视角,遵循“现状-机理-预测”的研究思路,对智能投顾服务资产选择的倾向性及价格竞争机制展开研究。首先对智能投顾的运作机制进行案例研究,初步判断影响智能投顾基础资产库选择的因素。其次,我们运用实证研究,对智能投顾服务运作机制现状下的机理进行探索,揭示智能投顾服务对基础资产的选择倾向性影响因素并对各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我们运用理论研究证明及数据仿真的方式,对智能投顾服务的一类影响因素(管理费率)展开深入分析,通过智能投顾服务市场中的价格竞争机制的研究,尝试对市场中的价格竞争机制进行预测性探析。本文期望通过探索,为后续研究起到投砾引珠的作用,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拓展问题研究视角,顺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智能投顾服务在我国尚属新兴业务,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我们发现前人对于智能投顾服务中的资产选择及价格竞争机制鲜有研究。本文尝试拓展智能投顾的研究思路,将智能投顾服务的资产选择及价格竞争机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合社会关注热点,契合国家政策导向,丰富了相关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运用案例研究方式探索智能投顾运作机制。由于智能投顾业务的新颖性,研究中无法单纯沿用已有模型,本文通过质性研究的方式对智能投顾运作机制问题予以定性分析,对我国不同类型智能投顾的差异性及基础资产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智能投顾服务对基础资产选择的三维度影响因素模型,揭示了影响因素的直接作用以及调节作用路径。3、运用实证分析探析新兴业务的实践做法,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在实践中,智能投顾服务的资产选择会呈现一定的特征,而我们查阅文献,却未发现相关研究。本文从资本市场中获取真实数据,基于我国智能投顾服务的特性,运用实证分析对智能投顾服务资产选择的倾向性进行研究,尝试为实践操作提供数据上的解释,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4、契合新业务实际运作模式,构建新的模型对智能投顾服务价格竞争机制进行分析。在传统价格竞争研究中,前人考虑将价格作为影响产品需求的唯一因素。我们发现,在智能投顾服务网络中,需求并非仅受到价格影响,本文在服务网络需求模型中应用拥挤效应,构建了考虑拥挤效应的需求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及数学证明,获得智能投顾服务网络中基金管理费价格竞争中有且仅有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解的结论,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基金管理公司和智能投顾公司的定价以及监管部门的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质性的建议和帮助。本文作为一种探索性的研究,尝试将智能投顾服务的研究领域进行拓展,并将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对当前资本市场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基金管理公司、智能投顾公司和监管部门提供了一种启发式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李爱忠,任若恩,李泽楷,董纪昌[3](2020)在《高维稀疏低秩的多目标矩阵回归模型及其组合管理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双因子随机过程表征资产价格的长短期运行趋势,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市场指数构建有效市场组合,采用稀疏低秩的多目标回归方法深度挖掘市场特征,并自适应地捕捉市场趋势,最终利用预配权稀疏分散再优化方法获得矩阵回归的最优投资策略.研究发现高维稀疏低秩策略不仅可以实现全局和局部降维、低秩和稀疏约减的统一,还可以选择性地降低高维资产数目,更好地捕捉资产的非线性特性,更容易抓住资产间的关联关系.多目标稀疏分散回归策略具有集中配置资源、稀疏分散风险和稳定提高投资组合整体绩效的能力,组合管理成本更低,优越性更明显.实证结论对量化投资组合管理、资产配置优化及投资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高瑞[4](2020)在《流动性调整的期权定价模型的贝叶斯推断及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期权定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得到学者和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奠定了期权定价理论的基础,作为标准的定价工具被广泛用于金融投资和风险管理中,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为更好地贴合实际市场情况,众多学者开展了不同的扩展研究,以提高期权定价模型的定价精度.实证研究表明市场流动性是金融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然而,传统期权定价模型大都假设市场是无摩擦的、充分流动的,忽略了市场流动性因素对期权定价的影响.目前,虽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流动性调整的期权定价问题,但相关的研究进展依然缓慢,仍需进一步对流动性不充分市场下的期权定价问题开展系统性的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在非完备市场下,考虑了流动性不充分的标的资产的期权定价问题,分别研究了股票流动性因素对欧式期权和交换期权定价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股票流动性因素对期权对冲策略和股票风险管理的影响.综合运用资产定价理论、金融经济学、数理金融学和随机分析等理论,基于Esscher测度变换和计价单位转换技巧,推得股票流动性调整的期权定价模型;另外,考虑到参数不确性对期权定价和风险管理的影响,本文提出了贝叶斯估计方法用于推断流动性调整的期权定价模型,并基于市场数据对理论模型和数值算法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第一,本文提出采用贝叶斯统计方法对股票流动性调整的欧式期权定价模型进行统计推断和实证研究.首先,采用Esscher测度变换推导出股票的风险中性价格过程;其次,利用现有文献结果挖掘先验信息,结合样本信息推导模型参数的后验密度;然后,结合股票流动性调整的欧式看涨期权的定价公式,通过密度函数的非线性转换推得期权价格的后验密度,在此基础上,基于Metropolis-within-Gibbs抽样算法对模型参数和期权价格进行后验推断;最后,基于标准普尔500指数期权数据对理论模型和算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定价方法,贝叶斯统计方法在流动性调整的期权定价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期权定价方面体现出一定优势,尤其对平值期权合约和到期日不长的期权合约而言.第二,本文提出了股票流动性调整的交换期权定价模型,扩展研究了股票流动性调整的多资产期权定价问题.首先假设两个标的股票价格过程服从流动性调整的资产定价模型,并考虑了标的股票价格过程的相关性,采用Esscher测度变换推导出股票的风险中性价格过程;其次,基于鞅定价原理和计价单位转换技巧,推得标的股票流动性调整的交换期权定价公式;然后,采用贝叶斯统计方法并结合MCMC数值算法估计模型参数,对期权价格进行了后验推断;最后,通过数值实验分析了股票流动性对交换期权价格的影响,并与Black-Scholes模型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标的股票流动性因素对交换期权价格及其比较静态有显着的影响.为研究股票流动性因素对交换期权定价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模型与实证方法,把流动性调整的单资产期权定价研究推广到流动性调整的多资产期权定价研究层面,为考虑流动性因素影响的多资产期权定价问题提供了一般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三,本文考虑了股票流动性因素对期权对冲策略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流动性调整的看跌期权对冲股票风险价值(Value-at-Risk,简称Va R)的理论模型及实证方法,扩展研究了基于看跌期权对冲股票最小化Va R的风险管理问题.首先,在流动性不充分的非完备市场下,基于鞅定价原理和Esscher测度变换,推得股票流动性调整的欧式看跌期权定价公式;其次,在有限对冲费用下,基于流动性调整的看跌期权对冲股票风险敞口,获得了投资组合最小化Va R的显示表达式;然后,基于最优化算法求解期权合约的最优执行价格和对冲份额,确定了股票风险敞口的最优对冲策略.最后,在数值实验中基于随机游走Metropolis-Hastings抽样算法模拟参数的后验分布,并在后验抽样的基础上,获得模型参数、期权价格、最优执行价格和最小化Va R的后验估计.实证结果表明考虑股票流动性因素影响的期权对冲策略与传统Black-Scholes模型下不考虑股票流动性因素影响的期权对冲策略之间存在差异,且股票流动性水平对期权对冲策略有显着的影响.第四,本文扩展了贝叶斯统计方法在期权定价和风险管理领域中的应用.鉴于贝叶斯统计方法在模型推断方面的灵活性和优势,本文首次提出采用贝叶斯统计方法研究股票流动性调整的期权定价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基于看跌期权对冲股票风险敞口的问题,提出从概率视角基于后验分布计算投资组合的风险价值(Va R),丰富了Va R的计算方法.相比传统估计方法,贝叶斯统计方法能充分考虑先验信息和参数不确定性对期权定价和风险对冲策略的影响,并可获得更为丰富的推断结果,可为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信息.

张东辉[5](2019)在《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与风险影响的机理研究 ——基于中国与发达国家、其他转轨国家商业银行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出现了爆发式增长,金融脱媒现象严重,中国以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受到严重冲击,盈利模式亟需转型。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面临两个倒逼:第一,经济结构调整倒逼商业银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要求其盈利模式由动员储蓄的基础功能发挥主导作用,拓展到配置资金的核心功能发挥主导作用,并为进一步拓展资源再配置、分散风险等派生功能,实现功能升级奠定基础;第二,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窄,倒逼商业银行通过提升表内外业务收入和进行综合化经营两个途径来探索新的盈利结构。如何把商业银行盈利结构调整与其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提升有机结合,避免利率市场化中“脱实向虚”的倾向,是中国商业银行提升自身竞争力并确保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盈利模式可持续的重要保障。然而,现有文献对此缺乏必要的关注。本论文:首先,在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风险的影响等国内外文献梳理的基础上:(1)根据商业银行收益不能够独立于风险的特征及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的两个倒逼,将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风险统一到盈利模式的影响下,提出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与风险影响的研究命题,试图寻找中国与发达国家、其他转轨国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的异同及背后的体制与机制原因;(2)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盈利能力及风险等概念进行界定。将盈利模式分为“利差主导型”和“利差与中间业务平衡型”两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及其衡量指标进行阐述;梳理了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选择Z-SCORE作为风险衡量指标的依据;(3)系统归纳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及风险的影响相关理论。上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逻辑框架和理论基础。其次,构建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与风险影响的理论模型。(1)借助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刻画了商业银行的投入产出关系,以此为依据建立了贷款生产函数,构建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影响的基本模型,并对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对盈利能力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2)通过Cobb-Douglas函数体系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影响求解发现,二者存在非线性关系,即随着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的正向影响逐渐加强。但由于受到市场垄断势力、外部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存在高限;(3)将Roy所提出的破产距离概念,引入到Altman企业风险的Z-SCORE模型,在厘清银行盈利模式与风险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银行盈利模式对风险影响的模型,使用统计学中概率分布函数对理论模型进行延展得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对风险的影响主要通过业务收入波动实现。当商业银行业务收入波动较小时,收入结构多元化程度提高会降低商业银行的潜在破产风险;当商业银行业务收入波动较大时,收入结构多元化程度提高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潜在破产风险。对盈利模式影响盈利能力与风险理论建模,弥补了该研究领域目前仅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不足的缺陷。第三,选取2005-2014年中国与4个发达国家、6个其他转轨国家各前20家商业银行的数据:(1)从实体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阐述了不同金融主体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功能优势。(2)基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不同类型国家商业银行间盈利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盈利结构与其他国家的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是过度依附动员储蓄功能,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远远高于对比国家,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占据主要地位;二是在资本配置的核心功能方面,净息差与净利差较高,资本核心配置功能却较低;三是在派生功能方面,净费用及佣金占比较低,分散风险功能弱,其他收入占比低,规避风险、公司治理等衍生功能匮乏。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虽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也充满挑战。利用多个国家微观数据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盈利能力及风险进行描述性统计比较,弥补了现有描述性统计主要集中于不同国家银行业层面、中国与个别国家商业银行的简单对比,缺乏多国商业银行微观层面深入调查研究的不足。第四,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与风险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选取平均资产收益率和银行破产概率作为商业银行衡量盈利能力和风险状况的被解释变量,净息差、非利息收入占比、多元化收入结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使用GMM方法分别对2005-2014年中国与4个发达国家和6个其他转轨国家的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得到:(1)中国与发达国家及其他转轨国家商业银行相同,扩大信贷业务、增加净利差的盈利模式显着提高了其盈利能力,但同时也加大了风险。(2)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其他转轨国家商业银行不同之处,一是中国商业银行拓展非利息业务显着提高了其盈利能力,而对其他转轨国家提高其盈利能力却有负向影响,对发达国家提高其盈利能力影响则不显着;二是多元化经营可以显着增加其他转轨国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并降低其风险,但只能显着降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风险,并负向影响其盈利能力。中国商业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能显着提高其盈利能力,但不能显着降低其风险。(3)中国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收入均能显着提高银行盈利水平,但这些业务均不能有效改善风险承担状况。中国商业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时盲目追求盈利并没有充分考虑规避风险问题,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情况。用微观数据揭示中国商业银行与发达国家及其他转轨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与风险两方面影响的显着差异,弥补了现有文献局限于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或风险单方面影响、没有把二者有机联系的不足。最后,根据上述研究,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在盈利模式转型中提高盈利能力与加强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1)在盈利模式中改善资金配置,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功能。提高对实体产业的识别与预测能力,将银行服务链条与产业服务链对接,顺应实体产业发展。(2)加强行业监管,强化风险意识,纠正业务创新与监管套利的扭曲关系。商业银行应完善产品创新机制,严格执行监管制度。监管部门要提高监管机制有效性,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提供制度保障。(3)优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推动盈利模式良性转型。要加强银行董事会、管理层与监事会的相互制衡与协调,从内在驱动盈利模式转型。银行要及时补充资本,提高资本质量,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4)实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差异化经营,挖掘更大盈利潜能。要利用大数据深度挖掘,针对不同业务提供差异化的风险管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经营,促进盈利模式从传统利差型向多元化的综合经营转变。(5)加强服务功能升级,选拔培育职业银行家,建立健全银行业T型人才培养机制,为盈利模式转型做好人才保障。

杨扬[6](2019)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地方政府债务呈现爆发式增长及由此引发的债务风险的不断上升。2008年,为应付国际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我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扩张性经济政策在短期内有效稳定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却导致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负债率的显着升高。虽然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率仍然低于60%的国际警戒线,但地方政府除了负有偿还责任的直接显性债务之外,还存在大量负有担保责任或救助责任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财政部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6.51万亿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过估算认为,2017年末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为27.8万亿元,合计为44.31万亿元。债务规模在过去二十一年间由1996年0.1829万亿元增长了 221.03倍,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同期GDP和地方财政收入。隐性和或有负债不仅数额巨大,而且缺乏规范化运作和透明监管,成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部分。当经济形势向好时,地方政府不容易发生债务违约;一旦经济形势转弱,债务风险会随着政府偿债压力增大而暴露出来,严重甚至有可能爆发债务危机。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未来三大任务之首,并明确防范重点是金融风险。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未来要“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关键在于客观有效评估政府债务风险状况,并从根本上把握和了解债务风险形成的内在机理。为此,本文展开的主要工作有:首先,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框架。地方政府债务作为公共债务的一种,是中央政府以下的各级政府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向个人、社会团体等借款或发行债券所产生的财政义务。债务风险源于债务资金回报收益的不确定性与举债主体被迫接受持续的偿还支付之间的矛盾。因此,负债只是债务风险问题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全面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除了地方政府负债之外,还需要关注地方政府资产。基于此,本文从债务融资特征这一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内涵做出界定,并结合公共产品和代际公平理论、府际权力关系理论、区域经济竞争理论、或有权益方法和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等相关理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涉及的一些基础性内容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通过梳理我国地方债制度的发展历程,本文详细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发现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债务规模扩张速度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率。如果这种趋势一直持续,有可能导致地方财政未来陷入失衡处境。其二,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相比西方国家仍有距离,但若是以债务率衡量,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已经高于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并接近美国水平。而人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则与西方国家大体持平,这说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为严重,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债务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其三,我国大规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造成其供给过剩,导致政府债务资金回报收益连年降低,未来存在收不抵支的危险。其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期限分布不合理,短期债务偏多,中长期债务偏少。由于债务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投资,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较长,地方政府资产收益与利息支付间的期限错配严重,需要借助债务转滚予以维持。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会加重政府债务负担,而且还会将债务期限结构进一步向短期压缩。第三,通过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在全面、完整、准确了解我国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前提下,本文分别运用或有权益方法和投资组合风险分析法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量化测算和评估。结果表明,2010-2017年我国地方政府风险水平在整体上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大的直接因素,一是地方政府资产负债杠杆率不断上升,二是由于地方政府可偿债资产年均收益率的持续下降。如果将养老金缺口计入统计范围,那么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会进一步增大。就2017年情况而言,只有当地方政府实际承担的养老金缺口现值少于24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才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第四,通过关注政府治理中的结构性特征,本文由微观层面入手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地方政府作为独立经济主体,它们与投资者之间类似于一种“租佃”的经济关系。在区域间吸引外资的竞争中,地方政府一方面向投资者出让土地使用权,另一方面向他们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于受到晋升激励的作用,地方官员倾向于推动基础设施这类资源密集型公共投资项目向上级发出自己政绩信号。在不同地区官员之间的晋升博弈中,地区招商引资、土地使用权出让、城市和开发区建设、土地财政等因素耦合在一起,相互支持,形成一种不断自我强化的变动趋势,结果导致各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过剩和地方债务规模膨胀,并造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持续增大。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在基础设施投资明显过剩情况下依然呈现出强烈递增倾向。最后,本文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考察、测算评估、机理分析,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防控和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和建议。包括:改进地方官员考核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绩效评价,以此强化地方政府自我偿债激励。引入权责发生制,依据这一会计基础建立我国的政府债务会计体系,以此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构建一套适应我国情况的风险预警体系,从总体上监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构建一套专门的事后应急处置机制,防止债务风险出现失控情形。优化和改进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动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市场发展,促进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和有序发展。

刘宇航[7](2019)在《资产配置中的协方差矩阵估计优化 ——基于市场情景加权方法的理论与实证》文中提出上世纪60年代,马科维茨开创性的提出了现代金融学的奠基石——均值方差模型。均值方差模型假设投资者是厌恶风险并偏好收益的。为了自身的效用最大化,他们会努力去获取尽可能多的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因此,最优投资组合问题就变成了如何构建组合去最大化既定风险下的期望收益或是最小化既定期望收益下的风险。该模型中,马科维兹用投资组合收益的标准差作为风险衡量测度。因此,投资组合构建问题进一步变为了如何持有投资组合使得在既定期望收益下有着最小的标准差。均值方差模型虽然有着优美的数学形式以及引人入胜的金融理论基础。但是,这一模型存在两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用标准差作为风险的衡量尺度是否合理?其次,马科维兹把资产的期望收益和协方差矩阵当作已知参数引入了模型。但这两个参数都是需要估计的,并且其估计的好坏会直接决定模型的可靠与否。本文致力于对第二类问题做出贡献,即改进投资组合模型中协方差矩阵的估计。传统的协方差矩阵估计使用的是样本协方差矩阵,其优点是具有无偏性,缺点是估计量因数据中大量的噪声而稳定性差。另一方面,当观测数量T小于资产数量N时,协方差矩阵将不可逆。为了解决噪声过大以及矩阵奇异性的问题,前人提出给估计量加入结构的方式从而降低其不稳定性。例如,Sharpe(1963)提出的基于单因子模型的协方差矩阵和Elton and Gruber(1973)提出的常相关系数协方差矩阵。虽然这些估计方法可以降低噪声并且可以得到非奇异的协方差矩阵,但是他们本身都是有偏的。因此,Olivier Ledoit and Michael Wolf(2002,2004)提出了一种可以同时考虑到样本协方差矩阵的无偏性以及有结构协方差矩阵稳定性的方法,即压缩估计法。压缩估计法将在两种估计方法中做出妥协,从而得到一个在无偏和稳定上都可接受的估计量。本文将在另一种视角上改进协方差矩阵的估计。从前人的研究以及市场的经验可知市场存在着牛市、熊市和震荡市,并而在这三种不同市场状态下资产的协方差矩阵应该是具有显着差异的。因此,依靠传统方法将过去的数据不分状态的全部放在一起估计出的协方差矩阵理论上并不能对当下资产的波动和相关性有一个良好的度量。为解决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一种依市场状态加权的协方差矩阵估计方法。此方法将先把历史数据按时期分为牛市、熊市和震荡市三类,然后对处于不同市场状态的数据分别估计其协方差矩阵,最后再以状态概率的形式将这三个协方差矩阵进行加权,从而得到一个更能反映当下风险情况的协方差矩阵。本文将以实证分析的方式证明依据市场状态加权的协方差矩阵估计方法的应用对于投资组合表现有提升作用。本文写作结构大体如下: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文章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介绍前人在资产配置领域和协方差矩阵估计领域的研究成果。第三章是理论模型的介绍。第一部分用于介绍有监督学习中几个经典的概率型分类器,这几个分类器将在实证分析中使用;第二部分用于介绍本文所选用的几种经典的协方差矩阵估计方法。第四章进行实证分析,以研究本文提出的协方差矩阵估计的改进方法在实践中是否可以提高模型表现。第五章则是对全文的归纳总结,并提出未来可以改进和继续研究的方向。

王杰[8](2018)在《基于测量误差的已实现协方差矩阵模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使用高频数据对协方差矩阵进行建模分析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高频数据统计量的估计很容易受到测量误差的影响,进而在建模过程中会出现变量包含测量误差问题。基于该类问题的相关研究缺乏,本文试图构建一个考虑测量误差的已实现协方差矩阵预测模型,以减小测量误差的影响。在已实现协方差矩阵建模过程中为便于考虑测量误差问题,本文借鉴DCC的方法将已实现协方差矩阵分解为已实现方差矩阵和已实现相关系数矩阵,通过本文提出的log-HARQ模型,达到在已实现协方差矩阵建模过程中考虑测量误差的目的,同时本文在建模过程中进一步考虑风险资产的交互效应、非对称性及均值回复等特性,及综合考虑这些特性并使用Lasso方法过滤掉不利于预测的因子,得到一些进一步提升模型预测能力的已实现协方差矩阵修正模型。本文进一步从投资组合及风险管理两个领域考察了上述修正模型在实证应用领域的价值。将各个已实现协方差矩阵模型应用于投资组合领域结果发现,在综合考虑各个指标的情形下,基于测量误差修正的已实现协方差矩阵构建的投资组合的表现要优于基准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风险资产特性的模型构建的投资组合的表现几乎都有进一步提升。同样将各个已实现协方差矩阵模型应用于风险管理领域并使用MCS检验发现,使用测量误差修正的已实现协方差矩阵模型进行风险管理的表现要优于基准模型,进一步考虑风险资产特性时发现大部分考虑风险特性的已实现协方差矩阵模型的表现也有了进一步提升。

刘家和[9](2016)在《考虑参数不确定性和投资者行为特征的投资组合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金融市场中,投资组合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受到投资者关注,其理论的核心是在不确定环境下对资产进行有效配置。然而,在实际的投资组合管理中,证券市场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投资者难以通过证券历史信息获得证券收益率随机分布的准确参数。同时,已有的研究表明均值-方差投资组合模型对资产的期望收益十分敏感,期望收益发生较小的变化也会导致投资组合最优解产生较大的波动。在考虑模型参数不确定性的研究中,模糊理论和鲁棒理论均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此,分别在模糊理论和鲁棒理论框架下,研究投资组合模型的参数不确定性问题。另外,随着行为金融理论的不断发展,考虑投资者行为特征的投资组合决策问题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行为金融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且普遍存在认知偏差,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鉴于以上分析,以证券市场的不确定性为视角并放宽投资者为理性人的传统假设,研究考虑参数不确定性和投资者行为特征的投资组合选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对考虑参数不确定性和投资者行为特征的投资组合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研究考虑投资者风险特征的随机模糊投资组合选择问题。具体地,考虑投资者面临证券市场随机和模糊的双重不确定性,把证券收益率视为随机模糊变量。在前景理论下考虑投资者的风险特征,建立不同的随机模糊收益率、期望收益隶属度函数和目标权重,构建考虑投资者风险特征的随机模糊投资组合模型。最后,采用实证方法把市场分为下降和上升两个阶段,研究不同风险特征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差异及模型表现。(2)研究安全准则下的鲁棒均值-CVaR投资组合选择问题。具体地,考虑证券市场的不确定性,将资产的收益率看成区间随机变量。利用鲁棒优化方法,构建鲁棒均值-CVaR投资组合模型。采用对偶理论,将鲁棒均值-CVaR投资组合模型转换为线性规划问题,降低了模型的求解难度,并有助于计算大规模的资产组合问题。进一步地,考虑投资者的安全性需求,在模型中引入最大违反概率控制模型的保守程度,并直观反映投资者的安全性要求。最后,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投资组合模型的有效性。(3)研究状态依赖和损失厌恶下的鲁棒投资组合选择问题。具体地,从资产收益分布随市场状态转换的角度出发,利用前景理论刻画投资者损失厌恶的心理特征,并同时考虑投资组合的调整费用,构建状态依赖下的损失厌恶投资组合模型。然后,考虑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问题,将资产的收益率看成区间随机变量,并结合鲁棒优化理论构建状态依赖和损失厌恶下的鲁棒投资组合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对偶理论,将投资组合模型转换为线性规划问题,进而降低了模型的求解难度。进一步地,为了直观控制模型的保守程度,在模型中引入了最大违反概率。最后,利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在不同市场状态下资产的收益特征以及投资组合模型的有效性。(4)研究基于前景理论的多期鲁棒投资组合选择问题。具体地,考虑投资者的行为特征以及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构建基于前景理论的多期鲁棒投资组合模型。在前景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动态损失厌恶系数和动态财富参考点,建立动态前景理论价值函数。进一步地,设计带有衰老领导者和多频振动机制的粒子群算法(ALMV-PSO),求解多期鲁棒投资组合模型。在ALMV-PSO算法中,利用两阶段初始化策略保证初始种群在可行空间内并具有足够的分散程度,并通过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随机排序方法解决带约束的优化问题。最后,利用实证的方法,检验ALMV-PSO算法以及投资组合模型的有效性。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与贡献,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孟赞[10](2015)在《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及动态优化研究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之中国,恰遇“非常之世”、“非常之事”、“非常之时”。“非常之世”:超越、反腐、改革。超越:据IMF报告2014年底,经济总量上中国将第一次超越美国。反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必被扭转,价值投资的春天来了。改革:改革的红利,必催生股市的繁荣。非常之事:注册制、沪港通、成交量。注册制:股票发行的市场化,必促使投资者更注重内在价值的挖掘,价值投资将会真正大行其道。沪港通:带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价值活水来。”价值投资将真正从“理想王国”来到“现实世界”。成交天量,彰显股市无魂。非常之时,必待非常之人。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价值入我肠;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在投资领域,价值投资在中国到底是否可行?价值投资为什么能够长期战胜市场?价值投资的内含机理是什么?为什么提倡价值投资而不是其他投资?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和尚未解决的难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全文涵括九个章节:绪论一章、正文七章、结论一章。第一章属绪论性质,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的主要方法、主要创新点以及开展研究的前提假设等问题进行必要的界定和阐释。第二章至第八章是本文研究的主体内容。从形式上讲,第一章是从“总”的意义上构建本文的研究架构,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六章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第七章主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第八章主要解决“对与错”的问题。第二章到第六章是价值观,第七章是方法论。第二章的核心是基于内涵价值视角的IFP/S理论构建。首先,第一部分,对国内外价值投资理论主要研究精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概括了其关键特征和核心要点;第二部分,详细梳理和总结了与价值投资相关的行为金融理论,对行为金融的发展演变,及与数理金融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传统数理金融的缺陷和不足,行为金融对传统数理金融的挑战与修正;第三部分,简述了神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决策、不确定性与大脑之间的原理和机理,介绍了神经科学的二维理论框架和自发性神经过程的基本特点。其次,是基于内涵价值视角的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首先探究了价值投资与中国传统智慧的思想渊源,实现道德经与价值投资,太极与价值投资、行为金融和神经经济的“互联互通”;然后,详释了从绝对估值论到相对估值论的理论演化,分别从逻辑推导、数理推导、经验观察到内含机理、一元模型到二元模型、狭义估值到广义估值、绝对估值论到相对估值论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推演,最终形成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最后,形成文章核心价值观IFP/S理论,随后具体阐释了IFP/S理论的基本释义、理论实质和理论模型。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IFP/S理论的产业研究。遵循文献综述、研究发现、实证检验的研究思路。首先,归纳整理了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业分析与判断主要观点精萃。其次,从产业生命周期、产业盈利能力稳定性、产业资本结构稳定性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发现。最后。对中国现阶段各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特点,盈利能力稳定性,资本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IFP/S理论的财务研究。首先,汇总整理归纳了以格雷厄姆和巴菲特为代表的基于投资视角的相关财务分析观点精粹;然后,分别从资产质量、负债质量、利润质量、现金流量质量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完整具体的研究总结;最后,实现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表融会贯通,有机统一。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IFP/S理论的产品研究。首先,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需求研究,分别从文献综述、需求黏性分析和产品需求与稳定性逻辑关系三个部分进行了探究;其次,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品牌研究,分别从文献综述,品牌与稳定性的内含机理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接着,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商誉研究,分别从文献综述、商誉与价值投资、商誉与经济特许权、商誉与消费垄断型企业、商誉的会计估值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发现;最后,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价格研究,着重探究了议价能力与价值投资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了为什么定价权是价值投资产品分析的灵魂。第六章的核心内容是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首先,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双加工理论,阐释了投资决策的神经机理;其次,基于情绪—理性互动决策机理,构建了基于情绪—理性互动决策的二元估值模型;最后,在绝对估值理论模型和狭义相对估值模型的基础上,得出基于理性的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同时对影响投资决策的情绪变量测度指标进行了归理。第七章的主要内容是动态优化。首先,阐释了动态优化的内涵、原理和理论模型;其次,详释了动态优化的成因,客观详实的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基本特征、投资者结构特征和投资者认知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最后,得出基于前景理论的动态优化风险决策机制。第八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IFP/S理论实证检验。首先,进行了研究设计,行业选取和公司选择;其次,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最后,形成实证结论。第九章是研究结论、主要发现及未来规划。首先,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价值投资在中国可行、有道、行难。其次、本文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发现:(1)构建了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2)基于情绪—理性互动决策的二元估值模型;(3)基于产业企业产品的IFP/S理论;(4)科学阐释了价值投资持久成功的内在机理;(5)动态优化方法及理论模型;(6)实现了价值投资与中国传统智慧(道德经、易经、太极)的“互联互通”。最后,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价值投资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展望,及自己下一步的研究学习规划。创新是论文的灵魂,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视角的创新、理论模型的创新以及实证方法的创新。具体阐述如下:一、研究视角的创新首先,虽然国内学者对价值投资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丰富异常,但尚未有基于基于神经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视角对价值投资进行探讨的,尚未有把价值投资与中国特殊证券市场相结合的全景研究。其次,注册制是我国金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重大改革举措,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目前还没有文献对适合中国证券市场的价值投资理论和价值投资方法进行细致、系统、完整的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研究是一个有益探索。最后,国内对价值投资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方价值投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传播上,即在国外价值投资“是什么”“如何做的”,但没有把价值投资与中国特殊国情、文化特征、法制特征、市场特征、投资者结构特征、行为特征,监管特征,系统结合起来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研究是做了较系统、较完整、较全面的研究尝试。基于神经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视角,这两个学科都是新兴学科,都是对金融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革命性影响的新兴学科。作者相对独特的经历,对这两个学科,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对其的实践应用都有较为独到的感悟和理解,这使自己在研究中拥有了相对的优势,为较深入系统的创新研究打下了基础。二、理论模型的创新首先,文章基于内涵价值的视角,通过数理模型推导,指出了期望效用理论的缺陷和不足。接着将前景理论,神经经济学(不确定性、决策与大脑)和价值投资内在有机统一起来,揭示了价值投资的神经经济学原理和行为金融内含机理。然后融汇中国传统智慧,基于中国股票市场从产业、财务、产品的视角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证检验,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构建了二元估值模型,在狭义估值法的基础,得出广义估值法。最后,在绝对估值论的基础上,形成广义相对估值论。三、实证方法的创新首先,文章把大数据作为实证检验的工具,个人出资购买了最新的Choice软件,数据的质量得以保证。该数据库可以提供基于产业、财务、产品、时机四维视角的完整数据,为进行价值投资与中国证券市场相结合的全景研究提供了条件,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单一视角。其次,在研究过程中,文章以实事求是为基本指导思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总路线,既有大数据分析,又重视调查研究,这种既要有吃苦务实精神又要有勇气突破常规的研究方法在博士论文写作中并不常见。再次,广义估值法的构建上,借鉴了保险精算思想,把保险和风险,模糊判断和精确估值较好的结合了起来。最后,在对价值投资在中国具体运用的方法研究上,吸收借鉴了运筹学中的动态规划方法,同时融合了经济学中的动态和优化思想方法,形成了本文的动态优化方法论。研究体会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根据自己多年对金融的感悟和理解,市场中的摸爬滚打,血与火的洗礼,悟到“节点理性”,“节点有效”和“动态不均衡逆向转换”,三个“或有发现”,这三个“或有发现”已经得到大数据和本人投资业绩的证明,如能再得到金融心理学实验的证明,可能会具有重大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延伸”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基石,有利于人们对金融市场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金融理论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论投资组合与金融优化——对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分析与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投资组合与金融优化——对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分析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股票市场的ESG责任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第一节 社会责任投资与ESG责任投资的涵义
        一、历史沿革
        二、概念厘清
    第二节 国外文献综述
        一、投资者行为
        二、社会责任投资的发展演变
        三、社会责任投资基金的财务绩效
    第三节 国内文献综述
        一、ESG责任投资学术研究综述
        二、ESG责任投资市场研究综述
    第四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ESG责任投资:全球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全球ESG责任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一、全球ESG责任投资发展概览
        二、美国股票市场ESGETF发展现状
        三、欧洲ESG责任投资的现状
        四、全球ESG责任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国内ESG责任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一、上市公司ESG披露现状
        二、泛ESG股票指数的发展
        三、ESG公募基金产品情况
        四、商业银行ESG理财产品情况
        五、国内ESG责任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ESG责任投资:一般理论分析
    第一节 ESG责任投资者动机
        一、道德和宗教动机
        二、鼓励企业维护利益相关人关系动机
        三、经济利益动机
        四、影响企业经营方式动机
        五、监管动机
    第二节 社会责任投资的理论基础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
        二、社会责任投资与利益相关者
        三、传统金融投资与社会责任投资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节 ESG责任投资的数理模型
        一、ESG信息条件下的DDM模型推导
        二、ESG投资资产价格横截面模型
    第四节 本章节小结
第五章 ESG责任投资:指标体系分析
    第一节 ESG指引学理分析:来自香港联交所的案例
    第二节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指标的经济学解读
        一、环境(E)因素指标内容
        二、社会(S)因素指标内容
        三、公司治理(G)因素指标内容
    第三节 MSCI ESG指标体系的经济学分析
        一、MSCI ESG评级方法论
        二、关键问题评估
        三、构筑评级
        四、ESG评级流程概述
    第四节 Bloomberg ESG评级体系的经济学分析
        一、ES Scores产品开发流程
        二、评分框架和问题优先级
        三、评分方法
    第五节 国内外ESG评级体系的综合解析
第六章 ESG责任投资:财务绩效实证研究
    第一节 国内ESG责任投资基金的描述统计
    第二节 实证模型和研究假设
        一、实证模型的文献梳理
        二、实证模型的构建
        三、本文实证模型的思路
    第三节 实证数据采集和构造
        一、投资组合的划分
        二、因子定义
        三、样本数据选取与处理
    第四节 FF5+ESG因子模型实证结果
        一、各因子收益率的描述性统计
        二、各因子的市场风格检验1
        三、各因子的市场风格检验2
        四、5x5 因变量分组检验结果
        五、FF5+ESG与其他模型表现的比较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一、各因子的市场风格检验1
        二、各因子的市场风格检验2
        三、5x5 因变量分组检验结果
        四、FF5+ESG与其他模型表现的比较
    第六节 通过筛选策略建立股票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
        一、Bloomberg EQBT股票回测方法
        二、10%正向筛选强度构建组合情况
        三、5%正向筛选强度构建组合情况
        四、1%正向筛选强度构建组合情况
        五、正向筛选ESG投资组合的回测结果
    第七节 本章小节
第七章 ESG责任投资:机构投资者的实践和监管国际比较
    第一节 ESG责任投资的单一实践方式
        一、筛选(Screening)策略
        二、股东积极主义(Shareholder Activism)策略
        三、社区投资(Community Investment)实践方式
    第二节 海外机构投资者的ESG责任投资管理
        一、ESG整合策略整体框架
        二、ESG整合策略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应用
        三、股票分析的具体应用
    第三节 中国机构投资者ESG责任投资体系的建设
        一、ESG责任投资原则
        二、ESG责任投资框架
        三、ESG事件在投资流程中的影响——案例分析
    第四节 监管政策国际比较
        一、全球监管整体现状
        二、ESG责任投资监管政策的学理分析
        三、国际监管政策前沿动态和趋势
        四、中国监管政策的进展和不足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结论
        一、利益相关人理论是ESG责任投资的理论基础
        二、ESG信息对股票收益率的理论影响
        三、财务绩效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四、国内ESG责任投资基金和正向筛选策略的风险收益特征
    第二节 实践和政策建议
        一、对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实践建议
        二、对中国股票市场监管者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智能投顾服务的资产选择及价格竞争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投资顾问的发展
        1.1.2 智能金融的应用
        1.1.3 智能投顾的优势
        1.1.4 智能投顾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背景和相关研究工作
    2.1 投资组合理论
    2.2 信号传递理论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4 相关研究工作
        2.4.1 投资顾问的相关研究工作
        2.4.2 智能投顾的相关研究工作
        2.4.3 投资组合的相关研究工作
        2.4.4 价格竞争的相关研究工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投顾服务运作机制的案例研究
    3.1 研究背景分析
        3.1.1 我国智能投顾服务的发展背景分析
        3.1.2 我国初创型与成熟型智能投顾公司(平台)的差异分析
        3.1.3 我国智能投顾服务的运作流程分析
    3.2 研究设计
        3.2.1 案例选择
        3.2.2 数据收集
        3.2.3 分析步骤
        3.2.4 案例变量编码及模型构建
    3.3 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分析
        3.3.1 基础资产所属机构属性作用分析
        3.3.2 基础资产属性作用分析
        3.3.3 基础资产运作人属性作用分析
    3.4 案例研究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投顾服务对基础资产的选择倾向性研究
    4.1 智能投顾基础资产库构建模式
    4.2 研究假设
        4.2.1 基金特征与智能投顾选择行为
        4.2.2 基金经理特征与智能投顾选择行为
        4.2.3 基金经理特征的调节作用
    4.3 研究设计
        4.3.1 研究样本选取
        4.3.2 变量描述
        4.3.3 数据分析
        4.3.4 模型的构建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5 实证研究结果讨论
        4.5.1 对于智能投顾公司的借鉴意义
        4.5.2 对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借鉴意义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投顾服务市场中的价格竞争机制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挑战
    5.3 智能投顾产品的价格竞争环境
    5.4 集中优化方法对个体的非有效性验证
    5.5 智能投顾服务市场价格竞争模型构建及验证
        5.5.1 智能投顾服务市场价格竞争模型构建
        5.5.2 智能投顾服务市场价格竞争问题复杂度研究
        5.5.3 模型仿真
        5.5.4 结果分析
    5.6 智能投顾服务市场的价格竞争研究
        5.6.1 拥挤效应的应用
        5.6.2 假设条件
        5.6.3 考虑拥挤效应的需求模型构建
        5.6.4 智能投顾服务市场价格竞争均衡研究
    5.7 仿真分析
        5.7.1 算例基本假设条件
        5.7.2 模型构建及求解
        5.7.3 算例结果分析
    5.8 定价策略研究结果讨论
        5.8.1 对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借鉴作用
        5.8.2 对于智能投顾公司的借鉴作用
        5.8.3 对于行业监管的借鉴作用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流动性调整的期权定价模型的贝叶斯推断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研究
        1.2.2 流动性与期权定价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随机分析理论
    2.2 贝叶斯公式
    2.3 贝叶斯计算
    2.4 期权定价基本理论
        2.4.1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
        2.4.2 流动性调整的期权定价模型
    2.5 基于VaR模型的风险管理
第3章 流动性调整的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贝叶斯推断
    3.1 模型建立
    3.2 欧式看涨期权定价模型的贝叶斯统计推断
        3.2.1 标的股票收益过程的贝叶斯统计推断
        3.2.2 标的股票价格的后验预测
        3.2.3 欧式看涨期权价格的贝叶斯统计推断
        3.2.4 比较静态分析
    3.3 实证分析
        3.3.1 股票流动性测度
        3.3.2 Metropolis-within-Gibbs抽样算法
        3.3.3 标准普尔500指数期权的实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流动性调整的交换期权的理论定价与贝叶斯实证研究
    4.1 股票流动性调整的交换期权定价模型
        4.1.1 流动性不充分的标的股票价格过程
        4.1.2 股票流动性调整的交换期权定价公式
        4.1.3 比较静态分析
    4.2 交换期权定价模型的贝叶斯统计推断
        4.2.1 期权定价模型中未知参数的后验推断
        4.2.2 交换期权价格的后验推断
    4.3 数值实验
        4.3.1 随机游走Metropolis-Hastings抽样算法
        4.3.2 数值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动性调整的看跌期权的风险对冲策略研究
    5.1 模型建立
    5.2 基于看跌期权对冲的最小化VaR的风险管理
    5.3 期权对冲策略的贝叶斯统计推断
        5.3.1 流动性调整的股票价格过程的后验推断
        5.3.2 期权价格和最优对冲策略的后验推断
    5.4 数值实验
        5.4.1 抽样算法
        5.4.2 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5)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与风险影响的机理研究 ——基于中国与发达国家、其他转轨国家商业银行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与评述
        1.2.1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内涵
        1.2.2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影响因素
        1.2.3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1.2.4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风险的影响
        1.2.5 盈利模式、盈利能力及风险的国别比较
        1.2.6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结构
        1.3.3 技术路线图
2 基本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2.1.2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2.1.3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及衡量指标
        2.1.4 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及风险
    2.2 理论基础
        2.2.1 投资组合理论
        2.2.2 范围经济与管理约束理论
        2.2.3 多元化经营理论
        2.2.4 信息不对称与有效市场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与风险影响理论建模
    3.1 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假设
        3.1.1 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3.1.2 模型的基本假设
    3.2 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影响的理论建模
        3.2.1 银行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的逻辑关系
        3.2.2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影响的理论模型构建
        3.2.3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影响理论模型的求解与理论分析
        3.2.4 模型适用性分析
    3.3 银行盈利模式对风险影响的理论建模
        3.3.1 银行盈利模式与风险的逻辑关系
        3.3.2 银行盈利模式对风险影响的建模
        3.3.3 银行盈利模式对风险影响理论模型求解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功能差异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国际比较
    4.1 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层次对盈利模式的决定机制
        4.1.1 商业银行的价值体现
        4.1.2 实体经济发展阶段与不同金融主体的优势
        4.1.3 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层次对盈利模式的决定作用
    4.2 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与其他国家比较
        4.2.1 动员储蓄的基本功能比较
        4.2.2 配置资本的核心功能比较
        4.2.3 派生或衍生性功能比较
    4.3 本章小结
5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与风险影响的实证检验
    5.1 研究设计
        5.1.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5.1.2 变量的选择
    5.2 回归模型设定
        5.2.1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其盈利能力影响的模型设定
        5.2.2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其风险影响的模型设定
        5.2.3 模型的技术处理
    5.3 实证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回归结果及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中国与他国商业银行服务功能存在差异
        6.1.2 中国与他国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及风险影响存在差异
    6.2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升与风险防控的建议
    6.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4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析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析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之处
        1.4.2 论文研究不足
第2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和辨析
        2.1.1 地方政府债务的界定
        2.1.2 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辨析
        2.1.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和代际公平理论
        2.2.2 基于组织学视角的府际权力关系理论
        2.2.3 区域经济竞争理论
        2.2.4 或有权益方法
        2.2.5 投资组合风险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
        3.1.1 地方政府债务起步阶段(1949-1958年)
        3.1.2 地方政府债务停滞阶段(1959-1978年)
        3.1.3 地方政府债务恢复阶段(1979-1993年)
        3.1.4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积极探索阶段(1994-2007年)
        3.1.5 地方政府债务加速发展阶段(2008至今)
    3.2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3.2.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增长率
        3.2.2 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层级结构
        3.2.3 地方政府债务举债主体
        3.2.4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来源
        3.2.5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投向
    3.3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3.3.1 债务规模扩张速度过快,财政稳定性受到威胁
        3.3.2 债务负担过重,政府和私人部门承受能力相对不足
        3.3.3 基础设施投资过剩,债务资金回报率持续下降
        3.3.4 债务期限配置不合理,利息支付压力增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量化测算与评估
    4.1 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分析
        4.1.1 我国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框架构建
        4.1.2 我国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状况
    4.2 基于或有权益方法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4.2.1 或有权益方法的理论推导和模型构建
        4.2.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算
        4.2.3 债务风险评估结论
    4.3 基于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4.3.1 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的基本思想
        4.3.2 投资组合风险的定义和测算指标
        4.3.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算
        4.3.4 债务风险评估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5.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机理分析:“地方政府-投资者”理论分析框架
        5.1.1 模型设定和前提假设
        5.1.2 区域竞争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5.1.3 引入晋升激励的地方政府行为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5.1.4 理论模型分析结果的进一步阐释
    5.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机理分析的实证检验
        5.2.1 计量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取
        5.2.3 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5.2.4 计量回归结果
        5.2.5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
    6.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事前约束
        6.1.1 地方政府借债的规则和程序
        6.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
    6.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事后处置
        6.2.1 地方政府破产程序的法律定义
        6.2.2 地方政府债务重组
        6.2.3 地方政府财政调整
    6.3 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6.3.1 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概览
        6.3.2 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监管
    6.4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
        6.4.1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的组成要素
        6.4.2 主要评级机构对于地方政府信用的评级程序
        6.4.3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方法的变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防范和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7.1 改进地方官员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地方政府自我偿债激励
    7.2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会计系统,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
    7.3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
    7.4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7.5 优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
    7.6 推动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市场发展
    7.7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资产配置中的协方差矩阵估计优化 ——基于市场情景加权方法的理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与不足
2.文献综述
    2.1 资产配置理论的文献综述
        2.1.1 均值方差模型的改进
        2.1.2 纯粹基于风险的投资组合理论
    2.2 改良协方差矩阵估计的文献综述
3.模型与方法
    3.1 协方差矩阵估计方法
        3.1.1 样本协方差矩阵
        3.1.2 基于单因子模型的协方差矩阵
        3.1.3 常相关系数协方差矩阵
        3.1.4 压缩估计法(shrinkage)
    3.2 概率型分类器
        3.2.1 逻辑回归模型
        3.2.2 线性判别分析(LDA)
        3.2.3 二次判别分析(QDA)
        3.2.4 朴素贝叶斯
4.实证分析
    4.1 实证研究设计
    4.2 数据来源与数据预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预处理
    4.3 为市场划分状态
        4.3.1 为市场状态贴标签
        4.3.2 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3.3 市场状态的持续性
        4.3.4 分类器的拟合与选择
    4.4 寻找各市场状态下的最优协方差矩阵估计
        4.4.1 以均方误差为尺度衡量协方差矩阵
        4.4.2 以组合波动率为尺度衡量协方差矩阵
    4.5 测试集中的策略回测
        4.5.1 回测方法
        4.5.2 回测结果
    4.6 回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4.7 不同回望期长度下的回测
    4.8 对于低频投资组合的讨论
5.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8)基于测量误差的已实现协方差矩阵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测量误差的相关研究
    2.2 已实现方差-协方差矩阵建模相关研究
    2.3 已实现方差-协方差矩阵应用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基于测量误差已实现方差模型的修正
    3.1 高频数据的测量误差问题
    3.2 测量误差对模型的影响
    3.3 基于测量误差修正的已实现方差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测量误差已实现协方差矩阵模型的修正
    4.1 已实现协方差矩阵估计
    4.2 常用已实现协方差矩阵模型
    4.3 基于测量误差修正的已实现协方差矩阵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已实现协方差矩阵修正模型在投资组合的应用
    5.1 投资组合的发展
    5.2 常见投资组合类型
    5.3 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已实现协方差矩阵修正模型在风险管理的应用
    6.1 风险管理的发展
    6.2 常用风险管理方法
    6.3 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科研成果

(9)考虑参数不确定性和投资者行为特征的投资组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投资组合优化方法是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
        1.1.2 传统的投资组合决策方法面临新的挑战
        1.1.3 研究考虑参数不确定性和行为特征的投资组合问题的必要性
    1.2 问题提出
        1.2.1 考虑投资者风险特征的随机模糊投资组合问题
        1.2.2 安全准则下的鲁棒均值-CVaR投资组合问题
        1.2.3 状态依赖和损失厌恶下的鲁棒投资组合问题
        1.2.4 基于前景理论的多期鲁棒投资组合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章节安排
    1.6 创新性工作说明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投资组合理论研究
        2.1.1 基于模糊优化的投资组合理论研究
        2.1.2 基于鲁棒优化的投资组合理论研究
    2.2 考虑投资者行为特征的投资组合理论研究
        2.2.1 金融市场异象研究
        2.2.2 基于有限理性的资产定价研究
        2.2.3 基于行为理论的最优投资决策研究
    2.3 对已有研究的贡献和不足的总结
        2.3.1 主要贡献
        2.3.2 不足之处及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参数不确定性和行为特征的投资组合问题的理论基础
    3.1 可信性理论
        3.1.1 可能性的公理化定义
        3.1.2 模糊变量
        3.1.3 随机模糊变量
    3.2 鲁棒优化理论
        3.2.1 不确定集的构建
        3.2.2 鲁棒风险测度
        3.2.3 含不确定性的多因子模型
    3.3 前景理论
        3.3.1 前景理论的心理行为
        3.3.2 损失厌恶效用函数
        3.3.3 参数的动态调整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投资者风险特征的随机模糊投资组合模型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考虑投资者风险特征的随机模糊投资组合模型
        4.2.1 考虑投资者风险特征的随机模糊收益率
        4.2.2 投资组合随机模糊目标隶属度函数
        4.2.3 投资者模糊目标隶属度函数
        4.2.4 模型建立
    4.3 模型求解
        4.3.1 模型转换
        4.3.2 模型最优解推导
        4.3.3 模型求解步骤
    4.4 实证研究
        4.4.1 数据选取
        4.4.2 模型参数设置
        4.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鲁棒均值-CVaR投资组合模型研究:基于安全准则的视角
    5.1 问题的提出
    5.2 均值-CVaR投资组合模型
    5.3 鲁棒均值-CVaR投资组合模型及鲁棒控制参数确定
        5.3.1 鲁棒组合收益
        5.3.2 鲁棒投资组合模型构建
        5.3.3 模型鲁棒控制参数的确定
    5.4 实证研究
        5.4.1 数据选取
        5.4.2 模型鲁棒性检验
        5.4.3 模型投资收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状态转移和损失厌恶下的鲁棒投资组合模型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状态依赖下的损失厌恶投资组合模型
        6.2.1 状态依赖和损失厌恶下的组合效用
        6.2.2 模型构建
    6.3 状态依赖和损失厌恶下的鲁棒投资组合模型
        6.3.1 状态依赖下的鲁棒组合财富
        6.3.2 鲁棒组合优化模型
        6.3.3 鲁棒控制参数的确定
    6.4 实证研究
        6.4.1 市场状态分析
        6.4.2 市场状态对投资组合的影响分析
        6.4.3 模型鲁棒性分析
        6.4.4 组合收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前景理论的多期鲁棒投资组合模型研究
    7.1 问题的提出
    7.2 基于前景理论的多期鲁棒投资组合模型
        7.2.1 多期鲁棒组合财富
        7.2.2 动态前景理论价值函数
        7.2.3 多期投资组合模型构建
    7.3 带有衰老领导者和多频振动机制的粒子群算法
        7.3.1 种群编译和初始化
        7.3.2 随机排序
        7.3.3 速度与位置更新
        7.3.4 全局与局部变异
        7.3.5 领导者寿命的控制与新领导者的诞生
        7.3.6 ALMV-PSO算法的步骤设计
    7.4 实证研究
        7.4.1 数据选取与收益估计
        7.4.2 参数设置
        7.4.3 ALMV-PSO算法有效性检验
        7.4.4 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成果及结论
    8.2 主要贡献
    8.3 研究的局限性
    8.4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完成科研项目情况
作者简介

(10)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及动态优化研究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相关问题阐释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时代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技术路线和主要方法
        (一) 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 研究的技术路线
        (三)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结构安排与继承创新
        (一) 结构安排及逻辑导图
        (二) 继承与创新
        (三)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第一节 价值投资理论
        一、国外关于价值投资理论的主要研究集点
        二、国内关于价值投资理论的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价
    第二节 行为金融理论
        一、数理金融到行为金融的发展演变及对比分析
        (一) 发展历程:从数理金融到行为金融的演进
        (二) 对比分析:数理金融和行为金融的比较
        (三) 理想世界到现实世界
        二、有效市场假说及行为金融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与修正
        (一) 有效市场假说
        (二) 行为金融理论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及修正
    第三节 神经经济学:决策、不确定性与大脑
        一、判断与决策的理性与非理性模式
        二、神经科学的二维理论框架
        三、自发性神经过程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 基于内涵价值视角的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
        一、思想渊源:中国传统智慧与价值投资
        (一) 《道德经》与价值投资
        (二) 太极与价值投资、行为金融和神经经济学
        二、从绝对估值论到相对估值论的理论演化
        (一) 逻辑导图
        (二) 数理推导
        (三) 经验观察→内含机理
        (四) 一元模型→二元模型
        (五) 狭义估值法→广义估值法
        (六) 绝对估值论→相对估值论
        三、基于产业公司产品内在稳定性的(IFP/S)理论
        (一) IFP/S理论基本释义
        (二) IFP/S理论实质
        (三) IFP/S理论模型
第三章 基于IFP/S理论产业研究
    一、研究集粹
    二、产业生命周期的稳定性研究
        (一)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演进
        (二) 不同产业生命周期形态的投资特性
        (三) 产业生命阶段特点
        (四) 中国现阶段各产业生命周期实证分析
        (五) 产业生命周期、公司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与IFP/S理论的关系
    三、中国各产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研究
        (一) 分析指标及内含机理
        (二) 中国各行业盈利能力稳定性实证分析
    四、产业资本结构稳定性研究
        (一) 分析指标及内含机理
        (二) 中国各行业资本结构实证分析
第四章 基于IFP/S理论财务研究
    一、研究集粹
        (一) 整体分析
        (二) 现金流量表
        (三) 销售净利率
        (四) 会计舞弊
        (五) 三个核心问题
    二、基于IFP/S理论财务研究逻辑导图
    三、资产质量研究
    四、负债质量研究
    五、利润质量研究
    六、现金流量的质量研究
第五章 基于IFP/S理论产品研究
    一、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需求研究
        (一) 研究集粹
        (二) 需求粘性分析
        (三) 产品需求与稳定性逻辑关系
    二、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品牌研究
        (一) 研究集粹
        (二) 品牌与稳定性内含机理
    三、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商誉研究
        (一) 研究集粹
        (二) 商誉与价值投资
        (三) 商誉与经济特许权
        (四) 商誉与消费垄断型公司
        (五) 商誉的会计估值
    四、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价格研究
        (一) 议价能力与价值投资
第六章 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
    第一节 情绪-理性互动决策二元估值模型
        一、认知心理学的双加工理论
        二、情绪—理性互动决策机理
        三、情绪-理性互动决策二元估值模型
    第二节 基于理性的相对估值理论模型
        一、绝对估值理论模型
        二、狭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
        三、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
    第三节 投资者情绪变量测度
        一、基于市场层面情绪投资者情绪测度指标
        二、基于公司层面的投资者情绪测度
第七章 动态优化
    第一节 动态优化概述
        一、动态优化的内涵
        二、动态优化的基本原理
        三、动态优化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动态优化的成因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特征
        三、投资者认知偏差及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第三节 动态优化的风险决策机制
        一、传统个人风险决策机制
        二、基于前景理论的风险决策机制
        三、动态优化下的风险决策机制
第八章 基于IFP/S理论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行业选取
        二、公司数据
    第二节 定性分析
        一、中药产业分析
        (一) 中药产业生命周期
        (二) 中药产业成长性分析
        二、中药产品分析
        (一) 产品需求分析
        (二) 品牌分析
        (三) 价格分析
    第三节 定量分析
        一、毛利率
        二、盈利能力分析
        三、资本结构分析
        (一) 资产负债率
        (二) 有息负债率
        三、成长能力分析
        (一) 营业收入增长率
        (二) 营业利润增长率
        四、现金流量分析
        (一)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
    第三节 实证结论
        一、符合IFP/S理论公司投资组合
        二、实证业绩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主要发现及未来规划
    一、研究结论
    二、主要发现
    三、未来规划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论投资组合与金融优化——对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分析与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股票市场的ESG责任投资研究[D]. 赵斯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2]智能投顾服务的资产选择及价格竞争机制研究[D]. 王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高维稀疏低秩的多目标矩阵回归模型及其组合管理策略[J]. 李爱忠,任若恩,李泽楷,董纪昌.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0(09)
  • [4]流动性调整的期权定价模型的贝叶斯推断及实证研究[D]. 高瑞. 湖南大学, 2020
  • [5]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与风险影响的机理研究 ——基于中国与发达国家、其他转轨国家商业银行比较[D]. 张东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6]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D]. 杨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7]资产配置中的协方差矩阵估计优化 ——基于市场情景加权方法的理论与实证[D]. 刘宇航.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8]基于测量误差的已实现协方差矩阵模型研究[D]. 王杰. 厦门大学, 2018(12)
  • [9]考虑参数不确定性和投资者行为特征的投资组合问题研究[D]. 刘家和. 东北大学, 2016(07)
  • [10]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及动态优化研究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数据[D]. 孟赞.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5(07)

标签:;  ;  ;  ;  ;  

论投资组合与财务优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分析与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