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蚕业,生态,文化,经济
生态蚕业论文文献综述
李辉[1](2019)在《浅谈蚕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发展蚕业生态旅游的意义、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等进行阐述,为当前各地发展蚕业生态旅游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广东蚕业》期刊2019年02期)
李德建,曾凡玉[2](2018)在《清代黔北山区柞蚕业发展与生态安全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乾隆以降,遵义知府陈玉殿、黄乐之,正安知州徐阶平等,据黔北山地多"槲"的区域特点和生态实际,在遵义引入柞蚕及养殖技术等后,所产遵绸竟与江浙诸地丝绸媲美。黔北山区居民在发展柞蚕业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稳定柞林的地方经验和民俗规则,使得柞蚕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成了牢固耦合体,有效地促进了地方产业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兼容,成为贵州古代史上山地农业发展的样板,为当今人与自然交换共生的实践关系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张蒙蒙,张瑞蒲,孙永亮,于东明,髙绘菊[3](2017)在《发展中国蚕业生态旅游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蚕桑产业已有5 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蚕桑产业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将蚕桑产业与生态旅游农业进行深入的有机、多元融合,开发延伸其潜藏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发展蚕桑生态旅游具有传承与发扬古丝绸文化、挖掘开发桑树的生态价值、倡导回归自然的绿色消费新理念、促进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论述了中国发展蚕业生态旅游具有悠久的产业历史与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等有利条件。介绍了山东省的颐寿园,江西省的凤凰沟蚕桑丝绸博物馆等开展蚕业生态旅游的成功范例。针对中国发展蚕业生态旅游存在规模小、游客关注度低,蚕桑文化内涵不足、游客参与度低,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提出了紧跟时代步伐、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利用资源、丰富产业内涵,借鉴先进经验、建设多元化结构的生态旅游产业园区等发展蚕业生态旅游的对策与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蚕业》期刊2017年04期)
覃倩昳,李正多,韦国娟,胡聪,莫炳巧[4](2017)在《广西桑蚕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发展探讨——以柳城县“禅韵丝缘”现代蚕业(核心)示范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桑蚕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在广西的应用可行性,促进广西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进一步转型升级。以柳城县"禅韵丝缘"现代蚕业(核心)示范区为例,介绍了示范区开展桑蚕种养加工和生态旅游观光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示范区发展桑蚕乡村生态旅游模式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坚持桑蚕产业发展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做好总体规划、招商引资和广告宣传,提高桑蚕旅游产品开发能力,挖掘桑蚕文化旅游资源,推动示范区与凤山古镇的同步建设等建议。(本文来源于《广西蚕业》期刊2017年02期)
胡山林,张娟,韩敏,黄凡哲[5](2017)在《我国生态蚕业发展模式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加速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后,蚕桑产业的初级产业链逐步向西部集中,容易生态环境带来两方面的危害,这就需要我们在依靠法律法规加强科学管理的同时,探寻和实施生态蚕业发展模式,实现蚕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概述了近年来我国的生态蚕业的几种发展模式。(本文来源于《山西农经》期刊2017年01期)
崔胜[6](2016)在《《河南柞蚕业生态高效技术集成》一书出版发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包志愿、周志栋主编的《河南省柞蚕业生态高效技术集成》一书,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发行,ISBN 978-7-5170-1304-4,16开本,定价42.00元。该书主要介绍了柞蚕养殖的生产经验和科研成果,全书共7章,内容包括:生态型柞园建设技术,柞蚕良种繁育技术,柞蚕优良品种推介,一化性柞蚕放养技术,柞蚕病害及其防治技术,柞蚕敌害及其(本文来源于《北方蚕业》期刊2016年01期)
艾均文,李飞鸣,张国平,肖建中,龙唐忠[7](2015)在《服务长株潭种植业结构调整战略 促进生态蚕桑与高效蚕业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省长株潭地区于2014年启动了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工作,蚕桑作为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型产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阐明桑树在耕地修复、水土保持、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开发利用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桑树修复重金属污染耕地为切入点,着力推进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与生态经济林带建设,努力打造多元化、多层次循环产业链条,做到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实现生态蚕桑与高效蚕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化构想。(本文来源于《中国蚕业》期刊2015年03期)
艾均文,肖建中,李学升[8](2015)在《构筑生态高效蚕业 将湖南蚕业融入新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湖南存在着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本文围绕湖南开展的全国提升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先进区、全国生态经济发展样板区的建设规划,根据蚕桑产业特点与我省产业现状,提出了在蚕桑"新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把湖南蚕桑发展成为产业之路、脱贫致富之路、生态之路、文化之路的设想。(本文来源于《“一带一路”战略与蚕丝行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8)
王代钢,郭昶,黎欢吉,吴飞[9](2015)在《基于一带一路战略需求的生态蚕业形态构建路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蚕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战略需求,蚕业技术体系出现演替变化过程。应用"非技术性因素"主导解决的方法,依托现有农村养蚕劳动力结构,遵循市场主导原则,主动引导蚕业主体分化演变进程,在传统精细式蚕业技术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集约化蚕业技术体系的中间承载转换作用,解决技术适合性、技术配套性和生态效能市场协同性等问题。以桑树年生物合成总干物利用率作为蚕业技术体系内涵性生态效能的衡量指标,建立蚕桑资源物质生产利用模式、资源物质回流利用模式和未利用资源物质排放物减控治理模式,蚕业生态效率由3.1%提高到76.8%,构建起符合一带一路战略需求的生态蚕业形态的实用路径。(本文来源于《“一带一路”战略与蚕丝行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8)
[10](2015)在《《畜牧兽医杂志》、《家畜生态学报》、《中国牛业科学》及《北方蚕业》4个编辑部迁址联合公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统一安排,动物科技学院由原4号教学楼搬迁到4号教学楼正西(喷泉西边)动物科技学院大楼,《畜牧兽医杂志》编辑部位于大楼正门北一层127房间(大楼正门向北第2个房间);《家畜生态学报》编辑部位于128房间;《中国牛业科学》编辑部位于129房间;《北方蚕业》编辑部位于130房间。(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生态蚕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乾隆以降,遵义知府陈玉殿、黄乐之,正安知州徐阶平等,据黔北山地多"槲"的区域特点和生态实际,在遵义引入柞蚕及养殖技术等后,所产遵绸竟与江浙诸地丝绸媲美。黔北山区居民在发展柞蚕业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稳定柞林的地方经验和民俗规则,使得柞蚕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成了牢固耦合体,有效地促进了地方产业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兼容,成为贵州古代史上山地农业发展的样板,为当今人与自然交换共生的实践关系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蚕业论文参考文献
[1].李辉.浅谈蚕业生态旅游的发展[J].广东蚕业.2019
[2].李德建,曾凡玉.清代黔北山区柞蚕业发展与生态安全探微[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张蒙蒙,张瑞蒲,孙永亮,于东明,髙绘菊.发展中国蚕业生态旅游的思考[J].中国蚕业.2017
[4].覃倩昳,李正多,韦国娟,胡聪,莫炳巧.广西桑蚕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发展探讨——以柳城县“禅韵丝缘”现代蚕业(核心)示范区为例[J].广西蚕业.2017
[5].胡山林,张娟,韩敏,黄凡哲.我国生态蚕业发展模式概况[J].山西农经.2017
[6].崔胜.《河南柞蚕业生态高效技术集成》一书出版发行[J].北方蚕业.2016
[7].艾均文,李飞鸣,张国平,肖建中,龙唐忠.服务长株潭种植业结构调整战略促进生态蚕桑与高效蚕业融合[J].中国蚕业.2015
[8].艾均文,肖建中,李学升.构筑生态高效蚕业将湖南蚕业融入新丝路[C].“一带一路”战略与蚕丝行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5
[9].王代钢,郭昶,黎欢吉,吴飞.基于一带一路战略需求的生态蚕业形态构建路径分析[C].“一带一路”战略与蚕丝行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5
[10]..《畜牧兽医杂志》、《家畜生态学报》、《中国牛业科学》及《北方蚕业》4个编辑部迁址联合公告[J].畜牧兽医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