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语言学书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再思考》,系统功能语言学
语言学书评论文文献综述
王荣荣[1](2018)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再思考》书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再思考》一书是对从2001年到2011年10年间系统功能语言学新发展所做的新思考。与之前两位作者合作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相比,本书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强调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即对意义和意义发生的研究。另外本书将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预测语言学家及学者会更加关注这方面的研究;讨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及语言学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内容。本书不但对系统功能语言学近些年来的新发展进行了总结,而且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将首先对本书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发表自己对这本书的一些看法。(本文来源于《文存阅刊》期刊2018年19期)
李玉[2](2018)在《英汉学术期刊中应用语言学书评比较研究:语类与元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书评是对新出版学术着作的介绍和评价,主要发挥信息性和评价性功能,是各个学科话语社团的成员了解所在研究领域发展前沿的重要手段,为知识构建和学术交流提供平台。但它在学界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甚至被视为学术文献的“二等公民”,这在学术语类系统中留下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学术书评写作视为社交活动和基于期待的实践,具有对话性和互动性。书评作者需要妥善处理交际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他们需要将自身投射到书评语篇中,依据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经验对目标读者的认知水平、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需求等方面进行预测,并通过对修辞手段的策略运用构建和维护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实现说服读者接受其论断的交际目标;另一方面,他们需要恰当处理与学术话语社团中其他成员的关系,通过文本间性与同行协商,将自己所做论断置于整个学科领域中,为学科发展做出贡献。基于对学术书评的这种认识,本研究以调整过的Motta-Roth(1995)的书评语步结构模式和Hyland(2005a)的元话语分类模式为分析框架,对英汉学术期刊中应用语言学书评语篇的语类结构以及元话语资源的各个项目在各个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并分别从思维视角、文化视角和语用视角对分析结果进行多维解读。研究拟回答以下问题:(1)在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规约中,英语国家的写作者如何在国际语境下处理学术书评的修辞框架并使用元话语资源?(2)在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规约中,中国的写作者如何在国内语境下处理学术书评的修辞框架并使用元话语资源?(3)在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应用语言学学术书评的修辞框架结构和元话语资源的分布有何异同?(4)如何对同一学科社团、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这些异同进行多维度解读?为回答上述研究问题,我们从国际和国内权威的学术期刊中选取100篇应用语言学学术书评语篇(50篇为英语语境下撰写的发表在国际期刊的书评,50篇为汉语语境下撰写的发表在国内期刊的书评),对语料中的语步、步骤和元话语项目进行人工的和基于功能的识别与标注,并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的研究方法,呈现英汉语书评语篇的“语步-步骤”结构和元话语项目的分布特点,并统计分析语步和步骤在英汉书评语篇中的出现频率以及元话语项目在不同语步和步骤中的使用频率。英汉语书评语篇在语类结构和元话语资源的使用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两者的共性为:(1)书评语篇修辞结构的构建方面:英汉学术书评语篇都以语步1开始,其中以步骤4开头的语篇均占较大比例;语步结构都涉及语步的逆序、循环、套嵌等现象;语篇的发展趋势均为“整体”(语步1)-“局部”(语步2和语步3)-“整体”(语步4);对英汉语书评中各个步骤出现频率的统计发现,步骤1、步骤4、步骤5、步骤7、步骤8、步骤10和步骤12为英汉语书评的必选步骤,步骤11为英汉书评的可选步骤。(2)元话语项目在书评语步和步骤中的分布方面:英汉学术书评中都使用了丰富的元话语资源;引导式元话语的使用均多于互动式元话语;消息来源标记语均是引导式元话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元话语类别,态度标记语均是互动式元话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元话语类别;元话语项目多集中在语步1的步骤4、语步2的步骤8、语步3的步骤10和语步4的步骤12;元话语项目都多集中在作为书评主体部分的语步2和语步3。两者的差异表现在:(1)书评语篇修辞结构的构建方面:对四个语步在英汉书评语篇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发现,英语书评中的四个语步均为必选语步,在汉语书评中,语步1、语步2为必选语步,语步3为常规语步,语步4为可选语步;对语步结构的呈现方式和语步在书评语篇中出现频次的统计表明,英语书评的语步结构比汉语书评的语步结构复杂,英语作者在书评结构的构建中更具灵活性;英汉书评语篇在必选步骤和可选步骤的选项方面也存在差异,步骤3和步骤6在英语书评中为可选步骤,在汉语书评中为必选步骤,步骤2和步骤9在汉语书评中为可选步骤,在英语书评中则为必选步骤;步骤3在英汉语书评语篇中的使用也表现出较大差异,它在实施介绍作者信息的修辞功能时,所评着作作者的所属单位这项信息在汉语书评语篇中出现较多,英语书评语篇则较少涉及。(2)元话语项目在书评语步和步骤中的分布方面:总体说来,根据标准化处理过的使用频数,英汉语书评具有不同的修辞倾向,英语书评使用的元话语资源远远多于汉语书评,每一种元话语类别在英语书评中的使用也都多于汉语书评;在自我提及语的使用方面,英语作者多使用单数第一人称代词“I”,用于凸显作者的论断和对学科社团所做的贡献。而汉语作者即使在单一作者的情况下也倾向于使用排他性的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我们”,强调对集体的融入。英汉语书评语篇在语类结构和元话语资源使用方面的相似之处表明,学术写作是一项基于话语社团的行为,同属于应用语言学学术书评语类话语社团的英汉语作者在书评语篇的撰写中遵循了相同的学科规约和语类规约,通过对书评语篇中人际关系的考察恰当地呈现修辞结构,并运用元话语手段在“语步-步骤”结构中实现交际意图,反映了英汉作者作为书评语类内部成员的身份,他们以这种群体内身份构建与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表明,思维模式、文化、语用等因素在语类强加的规约外也会对学术书评写作带来影响,来自英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以及处在国际、国内不同发表语境的书评作者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对潜在的读者需求产生不同预期、对交际目标产生不同期待、对自身与学术话语社团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同定位,并通过对语类结构和元话语资源的策略运用构建不同的人际关系,实现特定交际功能。本研究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理论方面,本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为Motta-Roth(1995)书评语类理论的普适性提供了证据;研究对元话语项目在书评这个学界较少关注的语类中使用情况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元话语分类模式的应用范围,加深了人们对学术书评特征的了解;标识特定交际意图的元话语资源与实施特定交际功能的“语步-步骤”的结合,能更全面深入地展现学术书评语篇的互动性和策略性,为其他语篇类型的研究提供借鉴;对研究结果从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文化和语用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将语类结构理论和元话语理论置于跨文化和多学科的语境下考察,为它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多维视角。在实践方面,本研究有助于培养学术写作新手的语类能力,掌握特定话语社团的语类规约;有助于培养学术写作新手的元话语意识,帮助他们发展读者意识、掌握与读者建立关系的恰当手段、获取表达与协商态度的资源,并最终参与到特定社团的对话中;有助于培养学术写作新手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其发展更具批判性和更有效的学术阅读和写作能力;在英语已成为世界“学术通用语”的语境下,本研究有助于学术写作新手了解国际学术领域的写作规约,迎合新的文化语境期待,有利于提升学术观点在国际上的认可度,达到传播学术思想、进行学术交流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01)
菅楠楠[3](2018)在《英语语言学类书评中的言据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言据性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也取得了很多成就。简而言之,言据性是指说话人对信息的来源以及信息可靠性的判断,言据性的语言表现形式被称为“据素”或“据素标记”。本篇论文是以英语书评为研究对象,对言据性资源进行研究。为了充分地研究英语语言学类书评的文章,本文从国际权威的语言学类期刊中选取叁十篇英语书评作为语料,主要探讨如下叁个问题:1.英语书评中使用了什么言据性资源?2.这些言据性资源有什么分布特征,以及为什么出现这些分布特征?3.这些据素使用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态度?本篇论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所选语料进行研究分析。首先用定量的方法得出据素在整个语料中的总体数量,以及每个据素在语料中的数量,从而得出每个据素在语料中所占的比例。再通过定性方法对得出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英语语言学类书评语篇中,四种据素的分布是不同的,报告据素和推断据素的使用明显高于感官据素和信念据素的使用,这说明书评作者倾向使用报告据素和推断据素来获得信息。2.基于英语语言学书评中每种据素的分布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据素的语言实现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别是报告据素和推断据素。也就是说每种据素和它的实现方式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例如,报告据素有叁种实现方式。1)可以通过“作者+时间”这种方式来实现报告据素。2)动词结构是另一种实现报告据素的方式,在英语书评中,这种方式是所有报告据素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3)非动词结构,包括名词结构和介词短语,也是实现报告据素的一种方式。3.基于不同据素的分布特征,我们也发现据素使用的背后隐藏着书评作者对所评书的态度。例如,感官据素的使用显示出书评作者认为信息是客观的,并且来自于他人,不需要对信息的可靠性负责。从理论上来讲,本研究将会对言据性理论的发展有帮助,探究英语语言学类书评中的言据性,将帮助我们对言据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另外,前人的研究并没有在不同的语篇中对言据性有足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英语书评体裁的文章,因此,本文从言据性角度对英语语言学类书评进行研究,将丰富言据性在不同语篇中的研究。从实际意义上来讲,本文对英语语言学类书评中的言据性研究中的框架和方法,对其他语类中言据性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对英语书评的写作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帮助。另外,本研究还可以帮助读者以批判式的角度正确解读英语书评文章。(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熊笠地,张娣[4](2018)在《级差理论框架下英汉语言学类学术书评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评价理论"的子系统——"级差系统",选取英汉学术书评为语料,借助Ant Conc语料库统计软件,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语料中级差资源的分布状况进行对比统计分析,以期揭示英汉语言学类学术书评中级差资源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英汉语言学类学术书评的级差资源丰富;其中语势资源均远多于语焦资源,其原因与书评的特点有关,且英汉书评总体上均使用较多提升资源,因为该资源更易引起读者共鸣;书评内部级差资源的分布变化情况与年份没有明显关系,历时研究并无必要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玉,俞东明[5](2017)在《基于语类的英汉应用语言学书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书评作为学术话语的一部分,是相关领域学术社团成员交流信息的平台,也是书评作者与原书作者和读者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渠道。研究基于"语步-步骤"书评结构分析模式,运用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方法考察英汉应用语言学书评这一语类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修辞结构的异同。两者的相同之处表现在:英汉书评在开始和结束时通常采用相同的语步;在对着作的总体评价中多采用相似的步骤;在实施批评这一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时,采用了相似的礼貌策略。两者的不同之处为:汉语书评的段落数明显多于英语书评,英语书评的语步和步骤结构与汉语书评相比显示出较大的灵活性。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熟悉国际学术领域的写作规约,迎合新的文化语境期待,提升学术观点的认可度,以达到传播学术思想的目的。同时,对汉语书评的研究有利于丰富现有的语类研究,推动语类研究的"生物多样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张娜丽[6](2017)在《英汉语言学书评中的言据性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论文对比研究了英汉学术书评中的言据性,作者旨在探索英汉书评语篇中言据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近年来言据性这一语言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研究课题。虽然之前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言据性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对言据性很多方面的研究并不完善。前人对言据性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在对言据性的早期研究中,许多学者致力于对一些高度曲折变化的语言中据素的语法描写上,然而这些研究忽略了语言的形式和语境;其次,之后学者们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词汇句法层面,近年来更多的是对言据性在学术语篇中的研究,但是书评这一语类结构中言据性的研究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再次,对学术书评中言据性研究的文献回顾表明对言据性进行跨语言的对比研究很少,对学术书评这一语类中言据性的研究则更少。鉴于上文提到的之前研究的特点与不足,本篇论文将基于语料库,对英汉语言学书评中的言据性进行对比研究。根据对语料的统计结果,本论文描述了英汉书评中言据性的异同点,并且讨论了可能对据素选择产生影响的因素。本篇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在本篇论文中我们将言据性看成一个语义范畴,并且由不同的据素来实现言据性。基于书评的语类特点以及其他学者对据素的分类,本篇论文呈现了言据性的分类以及每一种据素的词汇语法实现形式。从语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英汉书评中每一种据素都有很多种词汇语法实现形式。其次,统计结果表明英语书评和汉语书评中都有大量的据素。英语书评中据素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汉语书评。这表明与汉语书评作者相比,英语书评作者更加关注据素的选择。经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英语书评中据素的实现形式远比汉语丰富,并且在英汉书评中转述据素和推断据素的频率高于感官据素和信念据素,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转述据素。第叁,言据性的功能之一是表明信息来源,本研究也探讨了英汉学术书评中转述据素的信息来源。统计结果表明英汉书评作者都倾向于指出信息的具体来源。在自我转述据素和他人转述据素中,他人转述据素所占比重最大。本篇论文对学术书评中言据性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提供了学术书评中言据性的分类和据素的词汇语法实现形式,其有助于增强其他研究者对言据性的理解。本文也丰富了学术语篇中言据性的研究。英汉书评中言据性的相同点表明言据性这一语言现象的普遍性,不同点表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写作习惯可能会影响作者对据素的选择。(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7-06-01)
徐雯倩[7](2017)在《英汉语言学书评中的评价资源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书评是学术语篇的一个次语类,旨在介绍并评论某一作品的内容、质量以及它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因此,学术书评中有着丰富的评价资源。但是,在语言学研究领域,学术书评一直被忽略。因此,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是有意义的。评价系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研究在语篇语义层面上的拓展和延伸,它可以为分析评价资源提供一个全面、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然而,以往对于评价资源的研究多在同一种文化中进行。因此,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评价理论,从对中英语言学类权威期刊中选取的英汉各10篇学术书评来进行评价资源分布的对比分析,试图揭示英汉语言学类书评种各种评价资源分布的异同。数据显示,英汉语言学类书评在评价资源的使用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总体来说,英汉书评中,叁种评价资源的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介入、态度和级差。在态度子系统中,鉴赏在英汉书评中都占据最高比例,而情感则都是使用最少。对情感资源的进一步分析显示英语书评作者多将情感表达为自我的情感,这样的表达更为直接主观,而汉语书评作者则多表达为读者的情感。在评判子系统下,英汉书评中的社会评判多于社会约束。在更为精细的分类中,才干在英汉书评中占据比例最高。由于评判资源直指书籍作者,所以英汉书评中肯定评判多于否定评判。在鉴赏子系统下,英汉书评作者多使用估值来表示书评对书籍社会价值的关注。英语书评中的反应多于汉语书评,这表明英语书评作者更关注表达情感反应,而汉语书评作者多运用构成表达对书籍构成以及细节的关注。英汉书评中的肯定鉴赏多为估值,而否定鉴赏则有不同。英语书评作者评价直接,多用估值表达否定鉴赏,而汉语书评作者多用构成,积极维护书籍作者的面子。另外,英汉书评都倾向使用肯定评价,且汉语书评较英语书评倾向于使用更多的肯定评价,相比之下,英语书评更加具有批判性。在介入资源的运用中,英汉书评都倾向于选用更多的借言资源以及其中的对话收缩来强调自己的价值立场。与汉语书评相比,英语书评中使用了更多的对话收缩,这表明英语书评作者压缩了更多的协商空间。至于级差资源,英汉书评作者都较多使用语势,大量使用语势的升级表明了书评作者最大限度地认同所提及的价值立场,试图最大限度地把读者拉入该立场。此外,英汉书评中语势的上升多表达肯定评价,语势的下降表达否定评价。在聚焦的使用中,英语书评作者多使用锐化来表达最大限度的认同提及的价值立场。汉语书评作者则多用柔化使肯定评价更加客观,而英语书评作者则使用所有柔化降低否定评价导致的冲突。本研究将评价理论应用到了跨语言的对比分析之中,一方面验证了基于英语语料的评价理论在分析汉语语料方面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对的书评阅读、写作以及教学都有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卢佳唯[8](2017)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书评中促销元素的历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视角通常认为学术语篇是静态的、客观的、独立的,但事实上,很多近期的研究指出学术语篇是不断演进的、灵活的、相互影响的。在复杂又充满竞争的学术世界里,学术书评体裁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因为它包含了多方参与者以及会影响同僚关系的负面评价话语。前人大都是从文化对比的角度或者评价的类别来分析学术书评中的评价话语,有别于以往横截面的研究方式,本研究主要关注学术书评中的负面评价,采取历时的研究方法来探究学术书评的体裁变迁。Bhatia(2004)指出学术体裁中有越来越多的促销元素混杂其中,这启发了本研究对学术书评者的私人意图的分析。Hyland(2004)研究了不同学科的学术书评中正负面评价话语的位置和运用形式,这种社会交互作用的观点为本研究提供了基础方向。从微观层面看,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借鉴Itakura和Tsui(2011)对Hyland(2004)和Myers(1989)关于学术书评中批评话语分析的拓展研究。本论文的语料库包含133篇学术书评,于1996年至2015年发表于《应用语言学》,按年份均分为板块A(1996-2005)和板块B(2006-2015)。结果显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大部分书评都遵守Hyland(2004)所发现的“表扬-批评-表扬”这一模式,批评话语极少出现在开头段,更多出现在靠近结尾的段落或有时出现在结尾段。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两个板块在含有批评话语书评的频率上没有显着差异,表明大部分书评遵从书评体裁必须同时含有正负面评价的既定要求。但近十年的书评中缓和策略的批评话语的频率明显高于早先的书评,这表明近期的书评者越来越委婉地表达批评以隐藏自己的私人意图,从而逐渐形成一种体裁意识。有关缓和策略的使用,研究表明Itakura和Tsui(2011)所提出的五种主要策略(见第叁章的第叁小节)仍旧是最常用的,除此之外,本研究发现了新的叁种缓和策略,分别是'将问题归结于整个学科'、'批评-表扬'、以及'为该书解释和辩护,,这叁种主要出现在后十年的书评中(板块B),这一发现表明了近期的书评者寻求更多新的方式来缓解批评的负面效果,从而不仅可以保住同僚名声,甚至还可以达到对该书的推销目的。(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4-01)
王红阳,关青梅[9](2016)在《英汉语言学类学术书评的级差资源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Martin和Hood的关于级差评价资源的理论阐释和分类,以语言学类学术书评为语料,对比分析级差资源在英汉学术书评中的分布特点,揭示英汉学术书评在人际意义表达上的异同,把握级差资源在文章构建中所起到的作用。研究发现,英汉语言学类学术书评中均存在大量的级差资源,但在语势和聚焦以及级差的等级性方面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琚长珍,姜望[10](2014)在《国内二十年英汉语言学学术书评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书评作为一种评价性本质凸显的语篇类型,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本文梳理了国内十几年来关于英汉学术书评的研究,发现国内学者从多种角度研究了英汉学术书评,如:语用学、元话语、情态、评价系统等。本文探讨了其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思考,以期为将来的学术书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外语教育》期刊2014年00期)
语言学书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术书评是对新出版学术着作的介绍和评价,主要发挥信息性和评价性功能,是各个学科话语社团的成员了解所在研究领域发展前沿的重要手段,为知识构建和学术交流提供平台。但它在学界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甚至被视为学术文献的“二等公民”,这在学术语类系统中留下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学术书评写作视为社交活动和基于期待的实践,具有对话性和互动性。书评作者需要妥善处理交际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他们需要将自身投射到书评语篇中,依据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经验对目标读者的认知水平、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需求等方面进行预测,并通过对修辞手段的策略运用构建和维护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实现说服读者接受其论断的交际目标;另一方面,他们需要恰当处理与学术话语社团中其他成员的关系,通过文本间性与同行协商,将自己所做论断置于整个学科领域中,为学科发展做出贡献。基于对学术书评的这种认识,本研究以调整过的Motta-Roth(1995)的书评语步结构模式和Hyland(2005a)的元话语分类模式为分析框架,对英汉学术期刊中应用语言学书评语篇的语类结构以及元话语资源的各个项目在各个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并分别从思维视角、文化视角和语用视角对分析结果进行多维解读。研究拟回答以下问题:(1)在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规约中,英语国家的写作者如何在国际语境下处理学术书评的修辞框架并使用元话语资源?(2)在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规约中,中国的写作者如何在国内语境下处理学术书评的修辞框架并使用元话语资源?(3)在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应用语言学学术书评的修辞框架结构和元话语资源的分布有何异同?(4)如何对同一学科社团、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这些异同进行多维度解读?为回答上述研究问题,我们从国际和国内权威的学术期刊中选取100篇应用语言学学术书评语篇(50篇为英语语境下撰写的发表在国际期刊的书评,50篇为汉语语境下撰写的发表在国内期刊的书评),对语料中的语步、步骤和元话语项目进行人工的和基于功能的识别与标注,并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的研究方法,呈现英汉语书评语篇的“语步-步骤”结构和元话语项目的分布特点,并统计分析语步和步骤在英汉书评语篇中的出现频率以及元话语项目在不同语步和步骤中的使用频率。英汉语书评语篇在语类结构和元话语资源的使用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两者的共性为:(1)书评语篇修辞结构的构建方面:英汉学术书评语篇都以语步1开始,其中以步骤4开头的语篇均占较大比例;语步结构都涉及语步的逆序、循环、套嵌等现象;语篇的发展趋势均为“整体”(语步1)-“局部”(语步2和语步3)-“整体”(语步4);对英汉语书评中各个步骤出现频率的统计发现,步骤1、步骤4、步骤5、步骤7、步骤8、步骤10和步骤12为英汉语书评的必选步骤,步骤11为英汉书评的可选步骤。(2)元话语项目在书评语步和步骤中的分布方面:英汉学术书评中都使用了丰富的元话语资源;引导式元话语的使用均多于互动式元话语;消息来源标记语均是引导式元话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元话语类别,态度标记语均是互动式元话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元话语类别;元话语项目多集中在语步1的步骤4、语步2的步骤8、语步3的步骤10和语步4的步骤12;元话语项目都多集中在作为书评主体部分的语步2和语步3。两者的差异表现在:(1)书评语篇修辞结构的构建方面:对四个语步在英汉书评语篇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发现,英语书评中的四个语步均为必选语步,在汉语书评中,语步1、语步2为必选语步,语步3为常规语步,语步4为可选语步;对语步结构的呈现方式和语步在书评语篇中出现频次的统计表明,英语书评的语步结构比汉语书评的语步结构复杂,英语作者在书评结构的构建中更具灵活性;英汉书评语篇在必选步骤和可选步骤的选项方面也存在差异,步骤3和步骤6在英语书评中为可选步骤,在汉语书评中为必选步骤,步骤2和步骤9在汉语书评中为可选步骤,在英语书评中则为必选步骤;步骤3在英汉语书评语篇中的使用也表现出较大差异,它在实施介绍作者信息的修辞功能时,所评着作作者的所属单位这项信息在汉语书评语篇中出现较多,英语书评语篇则较少涉及。(2)元话语项目在书评语步和步骤中的分布方面:总体说来,根据标准化处理过的使用频数,英汉语书评具有不同的修辞倾向,英语书评使用的元话语资源远远多于汉语书评,每一种元话语类别在英语书评中的使用也都多于汉语书评;在自我提及语的使用方面,英语作者多使用单数第一人称代词“I”,用于凸显作者的论断和对学科社团所做的贡献。而汉语作者即使在单一作者的情况下也倾向于使用排他性的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我们”,强调对集体的融入。英汉语书评语篇在语类结构和元话语资源使用方面的相似之处表明,学术写作是一项基于话语社团的行为,同属于应用语言学学术书评语类话语社团的英汉语作者在书评语篇的撰写中遵循了相同的学科规约和语类规约,通过对书评语篇中人际关系的考察恰当地呈现修辞结构,并运用元话语手段在“语步-步骤”结构中实现交际意图,反映了英汉作者作为书评语类内部成员的身份,他们以这种群体内身份构建与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表明,思维模式、文化、语用等因素在语类强加的规约外也会对学术书评写作带来影响,来自英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以及处在国际、国内不同发表语境的书评作者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对潜在的读者需求产生不同预期、对交际目标产生不同期待、对自身与学术话语社团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同定位,并通过对语类结构和元话语资源的策略运用构建不同的人际关系,实现特定交际功能。本研究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理论方面,本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为Motta-Roth(1995)书评语类理论的普适性提供了证据;研究对元话语项目在书评这个学界较少关注的语类中使用情况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元话语分类模式的应用范围,加深了人们对学术书评特征的了解;标识特定交际意图的元话语资源与实施特定交际功能的“语步-步骤”的结合,能更全面深入地展现学术书评语篇的互动性和策略性,为其他语篇类型的研究提供借鉴;对研究结果从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文化和语用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将语类结构理论和元话语理论置于跨文化和多学科的语境下考察,为它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多维视角。在实践方面,本研究有助于培养学术写作新手的语类能力,掌握特定话语社团的语类规约;有助于培养学术写作新手的元话语意识,帮助他们发展读者意识、掌握与读者建立关系的恰当手段、获取表达与协商态度的资源,并最终参与到特定社团的对话中;有助于培养学术写作新手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其发展更具批判性和更有效的学术阅读和写作能力;在英语已成为世界“学术通用语”的语境下,本研究有助于学术写作新手了解国际学术领域的写作规约,迎合新的文化语境期待,有利于提升学术观点在国际上的认可度,达到传播学术思想、进行学术交流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言学书评论文参考文献
[1].王荣荣.《系统功能语言学再思考》书评[J].文存阅刊.2018
[2].李玉.英汉学术期刊中应用语言学书评比较研究:语类与元话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3].菅楠楠.英语语言学类书评中的言据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4].熊笠地,张娣.级差理论框架下英汉语言学类学术书评的对比分析[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
[5].李玉,俞东明.基于语类的英汉应用语言学书评对比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6].张娜丽.英汉语言学书评中的言据性对比研究[D].山西大学.2017
[7].徐雯倩.英汉语言学书评中的评价资源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8].卢佳唯.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书评中促销元素的历时研究[D].武汉大学.2017
[9].王红阳,关青梅.英汉语言学类学术书评的级差资源对比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
[10].琚长珍,姜望.国内二十年英汉语言学学术书评研究述评[J].外语教育.2014
标签:《系统功能语言学再思考》; 系统功能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