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赋论文-曹栓姐

曹植赋论文-曹栓姐

导读:本文包含了曹植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曹植,辞赋,诗化,影响

曹植赋论文文献综述

曹栓姐[1](2014)在《论曹植赋的诗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安赋家曹植的辞赋在题材选择、创作目的、创作手段、意境营构、遣词造句等方面,吸取了诗歌创作的成功经验,呈现出诗化的特征;曹植辞赋的这一变化,是辞赋文体演进的需要,与建安时代的文学观念、曹植本人的特殊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曹植赋的诗化使得辞赋具有了建安文学的一般特征,也使得曹植成为当时的"赋颂之宗"。曹植援诗入赋的做法引领了一时风气,对南北朝辞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今的辞赋创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韵文学刊》期刊2014年03期)

张颖[2](2014)在《曹植赋与古代朝鲜作家徐居正、成伣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赋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文学体裁,有着极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硕的创作成果,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内容方面,它取材广阔,用途广泛;在体式方面,它以设辞问答和韵散配合为两大基本要素;在手法方面,它强调铺陈,注重体物。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赋擅于抒情,代表作有《洛神赋》、《登台赋》等;朝鲜朝中宗时期的徐居正作为当时着名的学者,他的赋作语言质朴,代表作有《后观鱼台赋》、《狎鸥亭赋》等;而朝鲜朝燕山君时期成伣的赋作豪爽大气,代表作有《涸辙鲋赋》、《石假山赋》等。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叁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平事迹、诗歌美学、思想人格等几个方面,对他们的赋作研究相对较少,缺乏足够的重视,对曹植、徐居正和成伣叁人赋作的比较研究更是尚未开展。论文以探索曹植、徐居正和成伣赋作的个性和共性为目的,结合现今对叁人赋作研究的现状,用比较研究、知人论世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叁人的赋作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论文第一部分介绍魏晋赋作创作概况和古代朝鲜赋作的创作概况,在了解曹植、徐居正和成伣的创作背景后,对叁人的赋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纪行征战、感时咏物和怀思言志叁大类;第二部分对曹植、徐居正和成伣的赋作内容进行比较,他们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景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都有相同之处,而曹植、徐居正和成伣在内容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他们赋写内容的侧重点上;第叁部分在艺术特征上从描写方式、抒情方式、叙述方式和修辞手法四个方面论述叁人创作上的相同点,而他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结构体式、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上;最后论述曹植、徐居正和成伣的赋的价值和影响。一直以来,中国与朝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朝鲜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在其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曹植、徐居正和成倪的赋在中国和朝鲜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由于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的不同,叁人的创作各有特色,通过对曹植、徐居正和成伣赋作的比较,可以发现他们的相同点,挖掘他们的不同点,从而感受叁位作家细腻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朝两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4-05-20)

崔军红[3](2012)在《从《文选》所收曹植赋看《文选》的编纂》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选》中萧统把赋列为各类文体之首,足见萧统对赋的重视。曹植一生辞赋创作甚丰,但《文选》仅收其一篇,即《洛神赋》。究其原因,萧统并非看不起曹植辞赋,而可能是在《文选》的编纂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压力:一是他的父亲梁武帝萧衍;而是齐梁时期的时代文风。(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吴丽彬[4](2011)在《略论曹植赋之“悲情”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曹植是建安时期极富盛名的作家,他的赋深刻地体现出生命体察之悲和抒愤咏怀之悲,曹植赋中浓重的"悲情"特质是和他多舛的命运与敏感、单纯的性格分不开的。对曹植赋"悲情"特质的深度解读,有利于在更深层次上了解曹植其人其文。(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1年12期)

任艳丽[5](2010)在《试析建安辞赋的文人化倾向——以曹植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西汉的大一统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安定,而且为文学的发展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司马相如等辞赋大家的出现,充分证明了政治上的统一对文学的影响。自从汉王朝建立以(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0年12期)

孟秀君[6](2009)在《浅析曹植赋中的“俗”》一文中研究指出曹植的《鹞雀赋》和出土的《神乌赋》相似。而他的《髑髅说》和庄子的"庄子见髑髅"也有相似之处,《神乌赋》和"庄子见髑髅"都有吸取民间文学的特点。而曹植所处的那个时代谐谑调侃之风盛行。总之,时代和个人的因素决定了曹植在吸取民间文学方面是自觉的。(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杨娟[7](2008)在《从曹植接受史中考察历代对曹植赋的接受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界对于曹植的评论侧重于诗歌,对于曹植诗歌的研究可谓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但是对于曹植辞赋的研究相比较而言要冷清得多。要准确评价曹植的文学业绩,就不能小视他的辞赋。目前学术界对于曹植赋的研究所涉猎的角度还算比较全面,研究成果也逐年有所突破。但是不足之处也是存在的,总体研究成果较少,还不到其诗歌研究成果的四分之一。另外学者们大都着眼于某一个角度进行研究,而缺少对于曹植赋的全面系统地研究。因而,对于曹植的赋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间。本文在借鉴学术界对曹植辞赋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曹植辞赋进行系统的分析。第一章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梳理曹植在历朝历代的接受情况,着重以曹植诗歌的接受为参照,考察曹植辞赋在各朝各代的传播接受情况,力求梳理出曹植辞赋的接受史。通过分析与比较的方法,笔者发现魏晋南北朝是人们对曹植的接受的第一个高潮期,历代对曹植的方方面面的接受基本在这时都已经被发掘出来。围绕曹植本人,曹植的才气、曹植夺宗失利的遭遇,曹植对音律的探索和对佛乐的贡献,曹植“好人讥弹”的创作态度等都是人们的热点话题;创作方面,诗、赋是人们接受的重点,其中赋虽然此时出现了整个接受过程中的短暂高峰,但整体来说,难以与诗歌的接受情况相匹敌。曹植诗赋接受不平衡的格局由此已经形成。此后的历朝历代,虽然对于曹植的接受时有变化和发展,但是接受分为曹植本人和其创作两个方面来展开和诗赋接受不平衡的格局在各个朝代的曹植接受中始终都是不变的基调。在此基础上,各个朝代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思潮,形成曹植接受的不同特色。同时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对于曹植的接受也渐趋客观和理性。到了清代,人们对于曹植的接受已十分全面和成熟,曹植接受渐渐平稳起来。第二章分析曹植诗赋接受情况不平衡的状况和造成此种接受情况的原因所在。通过理性分析,笔者认为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距离曹植最近的魏晋南北朝第一代读者群的接受态度的影响,而其中批评家的批评所起的作用显然又是重中之重。这其中曹丕、刘勰和钟嵘以及萧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第叁章通过对曹植辞赋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达成对曹植的辞赋创作情况的系统认识。曹植的赋在题材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为细小题材的立足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同时,与传统的赋注重讽谏或颂扬的旨趣不同,曹植赋更加重视个人的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抒情的因素大大增加了。与赋的抒情性内容相统一,曹植在形式上以诗骚为赋,自觉地将诗骚的艺术经验运用到赋的创作中,上承诗骚抒情传统,下取汉赋体物精要,融会贯通,使得赋的创作表现出了与传统大赋不同的艺术特点。最后列专章分析曹植的两篇代表作。《洛神赋》作为千古美文,在历代一直是曹植赋的接受中的热点问题。而《鹞雀赋》,则以朴实无华通俗浅且的语言,在曹植赋中独具一格。在整个俗赋的发展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8-04-01)

王永青[8](2008)在《曹植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的研究对象是曹植赋作,研究对象的范围是曹植的58篇赋,研究的立足点是对曹植赋作文本的详细解读,研究的切入点是对曹植赋作的抒情性考察,并以这一考察研究为基点观照曹植赋作在赋体文学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论文主要从叁个方面来分析了曹植赋的抒情性:第一章是曹植选择以赋抒情的原因分析。行文主要从赋体自身特征、赋体发展史,建安文人们的辞赋创作和辞赋观,曹植的个人经历和辞赋观这叁个方面来论述,通过论证得出了曹植以赋抒情顺应了赋体文学发展,是他自觉的选择的结论。第二章是对曹植赋作题材内容的研究。主要把曹植赋作分成了五大类:射猎游览赋、行役征战赋、爱情婚姻赋、怀思言志赋和感时咏物赋。通过对这五大类赋作文本的详读,得出了曹植赋作中的人、事、物都打上了曹植主观情感的印记,是其主观情感外化的产物。第叁章是对曹植赋作艺术手法的研究。主要分析了其赋作中运用到的六种抒情方式:景物描写抒情、展开心理刻画抒情、以场景描写抒情、创造诗境抒情、变换主人公角度抒情和以想象、联想手法创造虚境抒情;两种修辞格:用典和排比;词语锤炼:选用通俗词汇和锤炼活字、虚字。得出了曹植在赋中运用的这些艺术手法都是为了使他的情感抒发更加自如。通过以上叁章的论述,最终得出了抒情性是曹植赋作最重要特征的结论,正是这一特征使他的赋作在汉大赋向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的转变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其赋作在赋体文学发展史上争得了一席之地。(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杨娟,冷卫国[9](2008)在《曹植赋在魏晋南北朝的接受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曹植赋自诞生起,历经魏晋南北朝,影响力远远低于其诗。在建安第一代读者群那里,曹植的辞赋基本上还是被推重的。到了《典论·论文》的出现,曹植赋的接受开始出现转折。人们对于曹植作品的接受就侧重在诗歌上了。(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蔡振雄[10](2007)在《从汉魏六朝审美意识的转变看曹植赋的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汉魏六朝审美意识的转变,主要体现为人对外物的关注,对高大美的追求向对人自身生命的关注,对纤柔美追求的转变。赋的创作艺术也由描摹外物、铺陈杂采发展至展现心灵、抒写情性。曹植赋的创作突出地体现这一时代审美思潮的转变,对推动了古赋向骈赋演变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曹植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赋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文学体裁,有着极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硕的创作成果,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内容方面,它取材广阔,用途广泛;在体式方面,它以设辞问答和韵散配合为两大基本要素;在手法方面,它强调铺陈,注重体物。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赋擅于抒情,代表作有《洛神赋》、《登台赋》等;朝鲜朝中宗时期的徐居正作为当时着名的学者,他的赋作语言质朴,代表作有《后观鱼台赋》、《狎鸥亭赋》等;而朝鲜朝燕山君时期成伣的赋作豪爽大气,代表作有《涸辙鲋赋》、《石假山赋》等。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叁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平事迹、诗歌美学、思想人格等几个方面,对他们的赋作研究相对较少,缺乏足够的重视,对曹植、徐居正和成伣叁人赋作的比较研究更是尚未开展。论文以探索曹植、徐居正和成伣赋作的个性和共性为目的,结合现今对叁人赋作研究的现状,用比较研究、知人论世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叁人的赋作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论文第一部分介绍魏晋赋作创作概况和古代朝鲜赋作的创作概况,在了解曹植、徐居正和成伣的创作背景后,对叁人的赋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纪行征战、感时咏物和怀思言志叁大类;第二部分对曹植、徐居正和成伣的赋作内容进行比较,他们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景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都有相同之处,而曹植、徐居正和成伣在内容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他们赋写内容的侧重点上;第叁部分在艺术特征上从描写方式、抒情方式、叙述方式和修辞手法四个方面论述叁人创作上的相同点,而他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结构体式、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上;最后论述曹植、徐居正和成伣的赋的价值和影响。一直以来,中国与朝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朝鲜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在其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曹植、徐居正和成倪的赋在中国和朝鲜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由于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的不同,叁人的创作各有特色,通过对曹植、徐居正和成伣赋作的比较,可以发现他们的相同点,挖掘他们的不同点,从而感受叁位作家细腻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朝两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曹植赋论文参考文献

[1].曹栓姐.论曹植赋的诗化[J].中国韵文学刊.2014

[2].张颖.曹植赋与古代朝鲜作家徐居正、成伣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4

[3].崔军红.从《文选》所收曹植赋看《文选》的编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吴丽彬.略论曹植赋之“悲情”特质[J].文教资料.2011

[5].任艳丽.试析建安辞赋的文人化倾向——以曹植赋为例[J].大众文艺.2010

[6].孟秀君.浅析曹植赋中的“俗”[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

[7].杨娟.从曹植接受史中考察历代对曹植赋的接受情况[D].中国海洋大学.2008

[8].王永青.曹植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9].杨娟,冷卫国.曹植赋在魏晋南北朝的接受状况[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0].蔡振雄.从汉魏六朝审美意识的转变看曹植赋的创作[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

标签:;  ;  ;  ;  

曹植赋论文-曹栓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