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诗歌论文-周思明

大众诗歌论文-周思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众诗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神家园,臧克家,贺敬之,白居易,文学世界,悲悯情怀,杜甫,诗心,理论总结,受众

大众诗歌论文文献综述

周思明[1](2019)在《诗歌应建构大众的精神家园》一文中研究指出诗人的真意、善意和美意,都来自内心对文学愿景、诗歌愿景的尊重与期待,以及对真理的捍卫。诗人的敏识和承担,始终应该秉持为受众服务的原则和思想。这种弥足珍贵的价值向度,应该在诗人创作实践与理论总结的基础上,得到更为具体的深化与印证。说到诗歌,我们发(本文来源于《河北日报》期刊2019-08-09)

李壮[2](2019)在《通向“大众”的“小众”:有关诗歌的“公共性焦虑”》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理学中有种现象叫“热胀冷缩”,一胀一缩之间,诸多连锁反应都会随之产生。文学也是这样。某种文体、某种思潮现象,当它远离公众视野、关注热度低的时候,可以自安自洽于微末角落,即使有问题也不容易凸显。一旦被放置在探照灯下、体量随关注热度同步膨胀,固有的裂痕便也(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03-04)

陈坤浩[3](2019)在《大众视野与叙事碎片化——网络诗歌创作特征片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诗歌写作主体开始转向普通民众,诗歌主题视野也自然而然地从崇高严肃之处回归到民间底层,并且受娱乐盛行的大众文化语境的影响,部分诗歌写作者走上娱乐化的极端。同时,网络诗歌写作主体的大众化使现代人当下生活的破碎化状态也开始集中地表现在诗歌写作中,叙事的碎片化成了网络诗歌写作的重要特征。(本文来源于《网络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韩业庭[4](2018)在《诗歌走向大众 更要注重诗魂》一文中研究指出粗糙的双手,花白的头发,黝黑的皮肤,47岁的陈纯新,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打工。仅从外表看,你很难把他跟诗人联系在一起,但他的确是个诗人。这位河南省太康县的农民诗人,至今已公开发表诗歌等文学作品数百篇。在太康这个中原农业(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8-07-16)

庭艳[5](2018)在《诗歌属于大众还是小众》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属于大众还是小众,一直以来是一个备受争议又悬而未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可以窥见当代诗坛的发展现状,是挖掘出新世纪现代诗歌边缘化的症结所在。本文疏理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大众诗歌"的发展脉络,探析不同时期"大众"与"小众"之争的因由、过程与后果,分析新世纪诗坛无序、诗歌标准丧失等诗歌衰落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对改善当代诗坛现状,重塑诗歌价值与形象,推动诗歌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8年07期)

庭艳[6](2018)在《诗歌的“大众”与“小众”》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属于大众还是小众,一直以来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诗歌“大众”与“小众”的对立并非古已有之,也是近现代社会文学论争的产物。古代并没有大众诗与小众诗的说法,也不像今天,一说到大众诗歌,圈内人大都持否定态度。在今天,“大众”似乎就是低俗的代名词,(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报》期刊2018-05-28)

陈抒怡[7](2017)在《诗人很多,读诗人不够》一文中研究指出“余秀华的出现是诗歌复兴的标志。”出版人杨晓燕这样判断。2015年1月31日,由杨晓燕策划的余秀华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面世,这一天,距离余秀华一夜爆红只过了两个星期。至今,这本诗集销量已近20万,有媒体称是“20年来中国销量最高诗集”。(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7-07-22)

林妤[8](2016)在《双重身份的审美阅读——略论夏宇诗歌与大众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宇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与意境表达,对于形式与语言的创造极具新意,且其作品背离过去台湾诗坛所秉持的"纵的继承",或"横的移植",于八零年初期出现,确实令人眼前一亮。夏宇这样的诗人有许多可谈之处,研究的发想来自于夏宇的作品给予多元的含意,这是一种"论点",也是一种"疑惑"——夏宇怎么读?这个问题无可解决的原因在于夏宇不愿替自己的作品印证甚至说明,无论是怎样的"访谈"里,她仅仅愿意谈到"创作理念"的抽象思维,而经由夏宇言谈中的"暗示",访问者仅能旁敲侧击,根据线索臆测,进而夏宇替诗人身份的自己增添许多被解读的可能与未知的色彩。本次试图以夏宇、李格弟的两种身份所营造的创作形式——诗、歌词作为探讨的重点,讨论创作者面对不同的市场需求而作出的作品响应,进而探讨夏宇、李格弟所衍发的风格差异,但受限于篇幅关系而未能通盘讨论;"后现代"的夏宇逐渐贴合市场环境且能与之共存,与其跨界于歌词创作是否有所关联,亦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学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都成[9](2016)在《诗歌仍要坚持大众道路》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贵在言、意、象、境和风格的深入。读人民日报社援藏干部吴冰的诗歌,我由衷有了一些感叹。一、语言平变自如,服从于艺术目标依据一般常识,我们个人在不同时候不同场合需用不同的语言模式。比如两个亲密的人在一起,严格的语言形式不重要,大家既相(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6-06-15)

郭帅[10](2016)在《喧哗与奇观:大众文化语境中的1990年代诗歌生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回望上世纪九十年代,那势不可挡的大众文化潮流改变了诗人们的知识结构和精神谱系,使他们"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却不能按照自己的内心生活",从而再次不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其实在中国,诗人和诗歌的处境远不是这么简单。但是我们终究对他们知之甚少,究其原因,正在于"他们"距离"我们"太远了。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历时性影响,细究起来,则不是将文学带进大众消费的中心,便是推往大众消费的边缘,或曰艺术的殿堂,似无中间(本文来源于《百家评论》期刊2016年02期)

大众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物理学中有种现象叫“热胀冷缩”,一胀一缩之间,诸多连锁反应都会随之产生。文学也是这样。某种文体、某种思潮现象,当它远离公众视野、关注热度低的时候,可以自安自洽于微末角落,即使有问题也不容易凸显。一旦被放置在探照灯下、体量随关注热度同步膨胀,固有的裂痕便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众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1].周思明.诗歌应建构大众的精神家园[N].河北日报.2019

[2].李壮.通向“大众”的“小众”:有关诗歌的“公共性焦虑”[N].文艺报.2019

[3].陈坤浩.大众视野与叙事碎片化——网络诗歌创作特征片论[J].网络文学评论.2019

[4].韩业庭.诗歌走向大众更要注重诗魂[N].光明日报.2018

[5].庭艳.诗歌属于大众还是小众[J].参花(下).2018

[6].庭艳.诗歌的“大众”与“小众”[N].贵州民族报.2018

[7].陈抒怡.诗人很多,读诗人不够[N].解放日报.2017

[8].林妤.双重身份的审美阅读——略论夏宇诗歌与大众文化[J].中国美学研究.2016

[9].都成.诗歌仍要坚持大众道路[N].文艺报.2016

[10].郭帅.喧哗与奇观:大众文化语境中的1990年代诗歌生态[J].百家评论.2016

标签:;  ;  ;  ;  ;  ;  ;  ;  ;  ;  

大众诗歌论文-周思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