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变气门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直喷式汽油机,双涡轮增压,全可变气门机构,V8
可变气门机构论文文献综述
范明强[1](2019)在《宝马采用全可变气门机构的V8双涡轮增压器直喷式汽油机介绍(下)》一文中研究指出(接上期)十六、燃烧过程新型双涡轮增压直喷式汽油机的燃烧过程组合了涡轮增压、Valvetronic全可变气门机构和汽油缸内直接喷射等方面的技术,其主要的标志是高精度多孔喷油器以及火花塞平行布置在燃烧室中央位置(图6)。高达20MPa的喷油压力和6孔(本文来源于《汽车维修与保养》期刊2019年07期)
范明强[2](2019)在《宝马采用全可变气门机构的V8双涡轮增压器直喷式汽油机介绍(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宝马公司新款V8增压直喷式汽油机采用了汽油缸内直接喷射、Valvetronic全可变气门机构和双涡轮增压器等先进技术,其开发的主要目标是明显降低油耗、适度提高功率和推出4.0L排量的变型机,它首次同时搭载于宝马公司的新型6系列Gran Coupé轿车和5系列Gran Turismo轿车以及6系列和改进版7系列轿车。一、主要特点直至2008年,宝马公司的V8直喷式汽油机都被设计成传统的自然吸气机型,并已充分挖掘了其排量的功率潜力。从2008年(本文来源于《汽车维修与保养》期刊2019年06期)
钟兵[3](2018)在《汽油机凸轮驱动式液压可变气门机构设计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趋严格的油耗和排放法规给车用汽油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节能减排势在必行。米勒/阿特金森循环具有膨胀比大于压缩比的特点,不仅能够降低部分负荷泵气损失、提高热效率,还能减小进气门关闭时刻的有效压缩比和缸内温度,从而降低爆震倾向和NOx排放,使其适合于高几何压缩比、高增压的小型化汽油机,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米勒/阿特金森循环主要是通过日趋灵活的可变气门驱动(VVA)实现,现有VVA主要分为机械式、电液式、电磁式和气动式等。在众多VVA机构中,机械式和电液式的研究最为广泛,机械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控制精度,但调节自由度较低,电液式能够实现单一参数的自由调节,具有更好的工程应用价值,但不够高效和精确以及存在落座速度难以控制和电磁阀响应频率限制发动机最高转速等问题,制约其进一步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凸轮驱动式液压可变气门机构和单向节流式落座缓冲机构,凸轮替代电磁阀用以提高许用转速,通过改变溢流阀设定压力或节流阀开度均能够实现气门升程和关闭时刻的连续可变,单向节流式落座缓冲机构负责降低气门落座速度。通过机构的SimHydraulic一维仿真平台确定了系统的关键结构参数。因液压波动和气门动作循环变动与机构可靠性和燃烧循环变动息息相关,本文提出了压力波动和气门动作循环变动的评价指标,试验研究了气门运动特性、落座速度、系统液压波动和动作循环变动特性,并给出了降低气门动作循环变动的措施。探究了汽油机进气门早关(EIVC)负荷控制方式相较于原机的节能潜力,并使用AVL-Fire研究了不同进气门控制策略对缸内气流运动的影响规律。使用Simulink中的SimHydraulic仿真模块建立了所设计机构的一维仿真模型,证明了机构实现进气门早关的可行性以及确定了机构的核心参数,所得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大活塞直径可以降低系统最高工作压力,有利于降低液压波动。连接管路直径过小会造成挺柱腔和气门腔之间具有较大的压力损失,直径过大降低了系统的整体刚度,最终选取连接管路直径为6.0mm,挺柱和气门活塞直径分别为17和14.5mm。管路过渡和变向形状会对压力波动产生一定影响,二者平滑过渡可以适当降低系统压力波动。减小薄壁小孔直径可以降低气门落座速度,当其过流面积为2.0mm~2、转速4000r/min时的气门落座速度小于0.5m/s,此时对应的直径为1.6mm,相应的厚度为0.6mm。所选节流阀阀口过流面积与其开度线性相关,增大节流阀开度,气门升程和关闭时刻逐渐减小。直动式溢流阀阀芯位移和出口流量在调压初期具有40ms左右的振荡过程而后逐渐稳定,该过程会加大系统的压力振荡,并且该过程已大大超出高转速工况气门动作所需时间(14ms,4000r/min)。基于直动式溢流阀(方案A)和节流阀(方案B)分别搭建倒拖台架实现了EIVC,并进行了气门运动特性的研究,结果如下:溢流阀和节流阀分别通过改变高压系统的最高压力和回流量实现气门升程和关闭时刻连续可变。其它参数不变时,气门最大升程和气门关闭时刻只与设定压力有关,呈现随设定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的趋势。同一溢流阀设定压力下,随倒拖转速的逐渐增大,气门最大升程、最大升程对应的曲轴转角和气门关闭时刻均呈现增大的趋势,且高设定压力时该差异明显减小。供油压力对最大升程的影响很小,增大供油压力相当于降低了气门弹簧预紧力,气门开启时刻提前。倒拖转速、供油压力和液压油温度保持不变,节流阀开度越大气门最大升程越小,气门关闭时刻也愈发提前。落座缓冲机构节流孔径较小时,会使高转速部分大升程气门曲线的关闭时刻在压缩上止点之后。节流阀全关时不同转速气门最大升程差异较小,节流阀开启后,转速升高相同节流阀开度气门最大升程明显增大。转速保持不变时,气门最大升程和关闭时刻与节流阀开度呈现近似线性的关系。随着液压油温度的增大,相同节流阀开度所对应的气门最大升程逐渐减小,节流阀全关时,拟合曲线近似水平直线,其它开度直线斜率相差不大。对比了不同缓冲方式的气门落座速度,并进行了系统压力波动和气门动作循环变动的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单孔缓冲和多孔缓冲方式均属于细长孔,不能为高转速时气门落座提供有效缓冲,但多孔缓冲明显优于单孔缓冲。倒拖转速不变,气门落座速度随节流阀开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倒拖转速由1200r/min增大到2400r/min,气门运动速度增加,制动峰值压力也相应增加。相同节流阀开度下,2400r/min、3600r/min和4800r/min时的气门落座速度相差不大。单向节流式落座缓冲机构能使0~4800r/min时的气门落座速度小于0.5m/s。气门落座速度对液压油温度不敏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气门开启缓冲段具有较大的速度梯度造成系统压力产生压缩波和膨胀波,二者经过多次反射和迭加造成了管路中的压力冲击。高压系统压力属于低频基振,转速增大,在低频基振之上迭加了高频谐振,该高频振动是流体压力波动与管道和壁面相互作用的结果。转速不变,随节流阀开度的增大气门腔压力逐渐减小,并且最大压力和气门最大升程出现时刻相同。增大倒拖转速,气门腔压力逐渐出现波动,并且转速越高压力波动越强烈。转速不变,随着节流阀开度的增大,波峰和波谷所对应的曲轴转角逐渐增大,其出现时刻依次滞后,并且压力增大速度明显降低。高转速时的气门运动虽然会出现短暂的不可控现象,但继续增大节流阀开度,最低压力逐渐增大,不可控现象得到改善。由于本机构在气门动作的整个过程均可泄油而不是在特定时刻,因此机构具有较好的可控性。随着转速的提高,波峰值增大,波谷值降低,总的压力波动幅值增大,并且波峰波谷出现的数量减少。降低进油单向阀重量和回位弹簧刚度可以提高单向阀响应速度,缩短补油时间。增大挺柱活塞顶面积、减小系统内液体的总体积及减小运动件质量、降低凸轮运动速度峰值和减小系统节流能够提高系统固有频率、降低系统液压波动,从而提高系统的许用转速。气门最大升程、最大升程对应的曲轴转角、气门开启时刻、气门关闭时刻及气门开启持续期的卡方检验具有相同的显着水平且均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选取其中某一参数评价气门动作循环变动。系统压力的循环变动导致了气门动作循环变动,转速不变,随节流阀开度的增大,最大升程循环变动增大。节流阀全关,不同转速最大升程循环变动相差不大且小于1%,保持节流阀开度不变,随转速的增大,最大升程循环变动减小。液压油温度升高,相同节流阀开度下的气门最大升程循环变动增大,缩短回油管路使气门动作循环变动小于1.5%。试验研究了EIVC和EIVC+节气门的负荷控制方式相较于原机的节能潜力,其次探究了不同气门控制策略的缸内气流运动。相较于节气门负荷控制方式,EIVC和EIVC+节气门的负荷控制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发动机油耗。2400r/min和3000r/min时,15%负荷(EIVC+节气门)的油耗分别降低4.1%和5.9%,继续增大负荷,节能潜力降低,其中EIVC具有最大的节能潜力。部分负荷时,采用较大节流阀开度时,相同负荷需要增大节气门开度。EIVC和EIVC+节气门负荷控制方式能够有效降低部分负荷泵气损失,从而降低油耗。由进气门上沿进入缸内的燃油明显多于下沿,进气下至点附近缸内出现明显的浓稀区域,过浓区域处于排气门侧,进气门侧为过稀区域,压缩行程滚流破碎,后期出现挤流,在压缩上止点附近,缸内全局当量比在1附近。进气行程随活塞下行,气流运动速度逐渐增大,缸内出现明显的速度梯度,压缩行程缸内气流运动速度明显降低。缸内平均湍动能呈现双峰结构,其峰值分别出现在进气行程初期和压缩行程末期,并且随转速的升高而出现较为明显的增大,但其第一个峰值出现时刻明显滞后,第二个峰值出现时刻与转速无关。进气行程后期和压缩行程初期(90~240~oCA),缸内平均湍动能出现缓慢的降低趋势。进气门开启正时对进气道喷射汽油机的油气混合没有明显的影响,推迟进气门开启正时可以提高缸内气流运动速度和平均湍动能。EIVC对进气行程缸内滚流影响明显,随着关闭时刻的提前,进气门侧滚流空间尺度增大,滚流中心速度降低并出现速度为0的区域,进气下至点附近6号升程曲线的进气门侧滚流受到较大程度的破坏近乎消失。压缩行程缸内滚流受活塞上行的挤压而逐渐消失,进气门早关时刻愈早,滚流也越早消失。随着进气门关闭时刻的逐渐提前,平均湍动能、滚流强度和滚流比峰值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节后压力对进气行程缸内气流流速和流场流线没有明显的影响。降低节后压力,可以提高缸内进气行程平均湍动能峰值和滚流比峰值,并且平均湍动能峰值所对应的曲轴转角也逐渐增大。相较于节气门和EIVC负荷控制方式,EIVC+节气门负荷控制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缸内平均湍动能和缸内滚流比峰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9-21)
刘涛,尹吉,孙小伟[4](2018)在《一种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某汽油发动机开发一款具有升程异步开启及相位可变功能的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在缸盖试验台上测试该CVVL机构运动特性,测量多个凸轮轴转速下进气门的升程与偏心控制轴转角的关系,气门反跳验证以及在不同升程下气道数据采集。结果表明:该CVVL机构进气门实测升程与理论设计升程对比,效果良好,在凸轮轴转速3 000 r·min~(-1)以内,CVVL机构运行正常,未出现明显的气门升程曲线失真现象。(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动力装置》期刊2018年04期)
康尔凝[5](2018)在《凸轮驱动式液压可变气门机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环境的恶劣现状与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的景象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要求汽车从业科研工作者就发动机技术提出更新、更高效的想法。可变气门技术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发动机新型技术,能够在燃烧、排放和油耗等多方面做出改善。当今可变气门技术主要分为凸轮驱动式和非凸轮驱动式两大类。综合凸轮驱动式和非凸轮驱动式两类可变气门技术的优点,规避两者相应的缺点,课题组提出并设计开发了一套凸轮驱动式液压可变气门机构,能够以相对简单的机构配置实现气门关闭时间及气门升程的连续可变。然而对原机构进行发动机倒拖试验研究过程中,暴露出其在气门落座速度控制方面的问题;同时,后续研究过程中发现,原机构在工作运行中,溢流阀作为系统内部关键控压元件,每一循环都要启闭一次,而阀门的启闭是有一定的响应时间和持续时间的,这势必增强缸内液压波动,影响气门控制。因此有必要就其落座缓冲和实现方式两方面做出优化改进。本文首先基于课题组前期设计开发的凸轮驱动式液压可变气门机构气门落座速度控制方面和实现方式方面的不足,提出了针对原机构进行的优化改进方案:实现方式方面,除应用溢流阀控制高压系统压力进而实现气门可变的控制外,补充应用节流阀控制高压系统压力的气门可变实现方式;气门落座速度控制方式方面,改用均布四孔逐渐关闭节流控制以及薄壁小孔节流控制。并对从原理上更新优化后的新机构系统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过程进行相应的详细介绍。然后对仿真研究平台和倒拖试验研究平台的建立进行了主要介绍。重新搭建了方案(a)均布四孔逐渐关闭缓冲节流、电液比例溢流阀实现气门连续可变的AMESim仿真模型,和方案(b)薄壁小孔节流缓冲、节流阀控制泄油的AMESim仿真模型,并对凸轮子模型、落座缓冲模块等主要更新的模块进行参数设置介绍。试验研究平台建立方面,基于原试验台架设计,根据优化方案(a)和方案(b)对相关零部件重新设计加工,并在新的倒拖试验平台上加装温度控制系统和压力采集系统。最后,本文就模拟仿真结果和倒拖试验结果对气门落座缓冲方式进行分析优选,并对气门运动规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比较倒拖试验中各缓冲方案下的气门落座速度,结合气门升程曲线,得出薄壁小孔节流的缓冲方案是控制气门落座速度效果更为良好的缓冲方案。而溢流阀设定压力越大、节流阀开度越小、发动机转速越高时,气门运动参数变化趋势均为最大升程越大、最大升程对应曲轴转角越大、关闭时刻越晚。而供油压力越大时,气门开启时刻越早,而对气门最大升程和关闭时刻的影响不大。同时,凸轮驱动式液压可变气门机构内部存在液压波动的现象,正文最后就控制参数对可变气门方案(b)液压波动现象的影响进行了探究,转速越高、节流阀开度越小,液压波动现象越剧烈;并从理论上提出可以通过增大气门活塞面积、减小运动件质量等方式改善液压波动现象。(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赵会军,袁宝良,李晓娟,高崴[6](2018)在《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电磁阀驱动波形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磁场基尔霍夫定律,分析了电磁铁电流变化率随气隙的变化规律,结论表明气隙最小时电流变化率激增,在电流波形上有明显的突变特征点;开关电磁阀通常采用Peak&Hold电流驱动波形,保证电磁阀快速落座的同时降低能耗,在此基础上,可变气门驱动机构(VVA)电磁阀驱动电流采用"闭环-开环-闭环"的设计思路,电流达到峰值之后采用固定占空比的脉宽调制(PWM)波控制,从而电流波形会出现明显的拐点;VVA电磁阀的动态试验结果表明,电流波形上拐点与电磁阀落座的时刻完全一致,因此电控单元(ECU)通过对该点的检测判断,可以将驱动电流作为检测电磁阀落座时刻的传感器使用。(本文来源于《现代车用动力》期刊2018年02期)
刘涛,尹吉,孙小伟[7](2018)在《具有升程异步开启及相位可变功能的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某型汽油机开发一种机械式具有升程异步开启及相位可变功能的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在控制转角0~201°范围内,可实现进气门升程可在0.3~8.6 mm的范围内连续可调,气门开启持续期在100~210°之间变化,气门升程由大升程至小升程调节时,可实现升程工作相位相应提前0~54°。通过设计气门升程调整机构,对差异不符合要求的气门升程进行调整,保证了生产时所有气门升程的一致性控制在±3%以内。(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动力装置》期刊2018年02期)
叶年业,杨晓,蓝志宝[8](2018)在《电液驱动可变气门机构性能试验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电液驱动可变气门机构,设计了负气门重迭配气策略,并研究了其对汽油压缩着火(GCI)燃烧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电磁阀输入信号对气门正时的影响,发现气门正时随电磁阀输入信号线性变化,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负气门重迭控制策略。进一步地,在发动机着火状态下,验证气门升程曲线的可重复性,结果表明排气门升程波动比进气门略大,其最大波动幅值为0.2 mm,最大标准差为0.056 mm,重复性较好,满足使用要求。同时,随着气门开启持续期的减小,气门升程出现小幅降低。在上述基础上,研究了进、排气门正时对GCI燃烧性能的影响,其中排气门关闭时刻对内部EGR率的改变影响较大,对GCI燃烧性能的影响占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18年01期)
韩志强,刘智,邱鹏,吴学舜,佘云涛[9](2017)在《柴油机可变气门机构试验平台控制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船用柴油机可变气门机构试验平台设计了试验平台电子控制系统,具体设计分为控制单元、上位机、传感器和执行器四部分。根据系统需求选取了适合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并设计开发了电子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及控制方法。结果表明:电子控制系统能够接收传感器信号,精确输出控制信号驱动电磁阀改变气门正时和升程,使得在凸轮额定转速186~425r/min范围内,气门关闭正时可变范围达到0°~70°曲轴转角,最大附加升程达到5mm;在凸轮最大转速550r/min下,附加升程亦能达到5mm,满足了试验要求。(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17年06期)
钟兵,洪伟,金兆辉,苏岩,解方喜[10](2018)在《进气门早关液压可变气门机构运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成本低廉且结构简单的直动式溢流阀实现了液压气门机构的进气门早关和气门升程的连续可变,探究了设定压力和倒拖转速对气门运动特性的影响并对其动作偏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转速保持不变时,气门最大升程只与设定压力有关,呈现随设定压力增大而逐渐增大的趋势,不同设定压力下气门开启角度差异较小且随着转速的增大而逐渐滞后;随着转速的升高,相同设定压力下气门最大升程逐渐变大,并且在设定压力为4.5 MPa时增大趋势减缓,机构惯性对升程增大的贡献量微乎其微。相关参数的χ2检验结果表明:各参数均符合正态分布,相关参数值为估计均值且其偏差值为各自的估计均方差,气门动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随着液压油温度的升高,气门最大升程逐渐降低,关闭时刻逐渐提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可变气门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宝马公司新款V8增压直喷式汽油机采用了汽油缸内直接喷射、Valvetronic全可变气门机构和双涡轮增压器等先进技术,其开发的主要目标是明显降低油耗、适度提高功率和推出4.0L排量的变型机,它首次同时搭载于宝马公司的新型6系列Gran Coupé轿车和5系列Gran Turismo轿车以及6系列和改进版7系列轿车。一、主要特点直至2008年,宝马公司的V8直喷式汽油机都被设计成传统的自然吸气机型,并已充分挖掘了其排量的功率潜力。从2008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变气门机构论文参考文献
[1].范明强.宝马采用全可变气门机构的V8双涡轮增压器直喷式汽油机介绍(下)[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9
[2].范明强.宝马采用全可变气门机构的V8双涡轮增压器直喷式汽油机介绍(上)[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9
[3].钟兵.汽油机凸轮驱动式液压可变气门机构设计及其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8
[4].刘涛,尹吉,孙小伟.一种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试验[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18
[5].康尔凝.凸轮驱动式液压可变气门机构优化[D].吉林大学.2018
[6].赵会军,袁宝良,李晓娟,高崴.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电磁阀驱动波形设计[J].现代车用动力.2018
[7].刘涛,尹吉,孙小伟.具有升程异步开启及相位可变功能的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设计[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18
[8].叶年业,杨晓,蓝志宝.电液驱动可变气门机构性能试验及应用[J].车用发动机.2018
[9].韩志强,刘智,邱鹏,吴学舜,佘云涛.柴油机可变气门机构试验平台控制系统的设计[J].车用发动机.2017
[10].钟兵,洪伟,金兆辉,苏岩,解方喜.进气门早关液压可变气门机构运动特性[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