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缓冲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容量调节煤仓,缓冲系统设计,可靠性,方案对比
缓冲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赵鸣[1](2019)在《高产高效矿井大容量调节煤仓缓冲系统设计方案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同煤大唐塔山煤矿西翼煤炭运输线路过长,系统可靠性低的问题,设计增加了大容量调节煤仓缓冲系统。该系统包含5个斜煤仓(总计容量16 000 t),并配套辅助运输和供电系统。设计提出了2套布置方案,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得出了最优方案。推荐方案提出了在正常煤流运输系统上补充调节煤仓缓冲系统的双系统设计,提高了井下煤炭运输系统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5期)
邓小林[2](2019)在《缓冲系统吸能结构设计及耐撞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安全性研究已成为汽车技术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关于材料和结构在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吸收的耐撞性研究,是汽车被动性安全当中的碰撞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薄壁金属结构因其轻质、价廉以及在冲击过程中能有效耗散大量的冲击动能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缓冲系统的吸能结构设计中。论文围绕缓冲系统吸能结构的创新设计开展研究,综合利用理论分析、试验技术、数值仿真以及多目标优化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并提出了多种新型的能量吸收结构并开展了系统的耐撞性研究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星形管轴向载荷下的耐撞性试验及理论研究针对现有的薄壁结构的耐撞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结构的理论分析和性能改进,而很少有研究制造工艺对结构耐撞性影响的不足,系统的开展了不同材料、不同加工方式制造的六角、八角和十二角星形管轴向压缩下的耐撞性试验研究。研究发现八角星形管的平均载荷相比六角星形管增加了7.94%,而十二角星形管的平均载荷相比八角星形管减少了15.75%。不同加工方式对星形管的耐撞性研究表明,加工方式对结构的变形模式有一定影响,但对结构的整体耐撞性能影响有限。基于简化的超折迭单元方法对星形管在轴向压缩下的平均载荷进行了推导,得到了星形管轴向压缩下的平均载荷理论公式。(2)正弦曲线横截面横向波纹管设计及耐撞性优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具有正弦曲线横截面的横向波纹管,其横截面的拓扑演化可通过振幅、基本公称半径和波纹数量来控制,采用试验、数值仿真和优化方法系统的开展了该结构的耐撞性研究。结果表明,振幅、波纹数量和壁厚是影响结构变形模式和耐撞性能的重要参数,当波纹数量为6和8时,其比能量吸收相比常规圆管最高分别提升了27.91%和27.24%。开展了振幅、公称半径和壁厚对结构耐撞性的参数化研究,系统的分析了结构参数对耐撞性指标响应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多目标优化后的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横向波纹管相比圆管具有更好的耐撞性能,更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和可设计空间。(3)叁明治夹层横向波纹管耐撞性研究提出了一种由外圆管,中间的横向波纹管和内圆管组成的新型的叁明治夹层横向波纹管,采用试验、数值仿真和多目标优化方法开展了该结构的耐撞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间横向波纹管在压缩过程中由于外圆管和内圆管的限制,变形模式相比其单独压缩发生了明显变化,且产生了明显的耦合效应。归因于耦合效应,能量吸收相比其组成管的单独压缩之和提升了35.6%,提出的叁明治夹层横向波纹管相比叁明治夹层星形管具有更大的有效冲击距离、更低的初始峰值载荷和更好的压缩稳定性。参数化研究表明内圆管的壁厚对比能量吸收起主要影响作用,而外圆管的壁厚对初始峰值载荷起主要影响作用。对波纹数量分别为6和10的叁明治夹层横向波纹管开展了多目标优化研究,得到了几乎相同的最优解,但它们却是通过优化所得到的完全不同的结构参数来实现的。(4)负泊松比正弦曲线蜂窝的面内冲击动力学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正弦曲线蜂窝结构,对不同振幅和厚度的蜂窝结构在不同速度冲击下的动力学响应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能量吸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正弦曲线蜂窝面内冲击下的作用力与振幅、壁厚和冲击速度密切相关,壁厚越厚、振幅越小的蜂窝的反作用力相比振幅较大和壁厚较薄的蜂窝具有更为明显的波动,冲击速度越高,作用力波动也越明显。固定端的平台应力与冲击速度无关而与蜂窝的厚度相关,结构的能量吸收能力随振幅增加而下降,具有轻微拉胀的正弦曲线蜂窝结构相比常规正六边形蜂窝结构具有更好的能量吸收能力。(5)多胞圆锥管耐撞性研究及优化设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多胞圆锥管,并对所提出的多胞圆锥管与现有的多胞方锥管、四晶胞锥管在保持相同质量条件下开展了耐撞性对比分析,所提出的多胞圆锥管在小加载角加载时的耐撞性明显优于多胞方锥管和四晶胞锥管。系统的研究了隔板数量、锥角、壁厚和加载角等结构参数对多胞圆锥管耐撞性的影响。开展了多种单一载荷工况和多载荷工况的多目标优化研究,讨论了结构参数对耐撞性的影响,结构参数对耐撞性指标平均梯度均一化后的结果表明,壁厚对耐撞性的影响远远大于锥角,但当加载角为20°时,锥角对比能量吸收的影响达到48.25%。(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1)
孙金桥,李迪,夏劲松,叶贞,周勇[3](2018)在《单导轨架多笼循环运行电梯防撞缓冲系统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梯笼循环运行施工电梯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研究梯笼智能防撞缓冲系统。根据施工电梯实际工况,选取不同类型缓冲装置,经过计算选取各种常见规格缓冲器,并进行对比分析。计算与试验结果表明:耗能型液压缓冲器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能有效缓冲梯笼碰撞冲击力,消耗冲击能量,适用于高速施工电梯防碰撞应用。(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8年22期)
李凯,李新超,刘保权,孙建帮,马美琴[4](2018)在《LMU弹性缓冲系统配方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MU竖向缓冲件(以下简称VE)对橡胶材料有着严苛的性能要求,产品压缩比高达30%以上,且对耐老化返原和耐撕裂性能也有较高要求。国产化的LMU缓冲件示范应用于文昌9-2/9-3CEP组块浮托安装项目,其中VE的压缩比达45%、制品厚度大、硫化时间长和特殊的设计结构等因素要求胶料具有100%定伸低、拉伸强度高、撕裂强度高、耐返原性能好、压缩永久变形低等特点,本文介绍了胶料进行的一些配方优化方案。(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许鹏伟[5](2018)在《伞兵战车气囊缓冲系统仿真及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伞兵战车是我国空降兵部队重要的作战装备,目前由于空投装备种类繁多,不同种类装备的质量、尺寸等参数皆不相同,为了使气囊缓冲系统能够针对不同的空投装备发挥良好的缓冲性能,需要对其进行快速的优化设计。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气囊结构进行了简要说明,介绍了常用的气囊数值计算仿真算法,选择了最适合本次仿真的控制体积法对气囊进行仿真计算。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了一代伞兵战车-气囊系统着陆缓冲过程的计算模型,模拟了一代伞兵战车着陆缓冲过程,并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2)为了探索当空投装备发生改变时,基于现有气囊缓冲系统,快速设计气囊结构参数,使得系统缓冲性能得到优化的方法,本文建立了二代伞兵战车-气囊系统着陆缓冲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参数化建模改造。利用试验设计方法进行采样,再用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对计算数据进行拟合,获得了高精度的伞兵战车着陆冲击加速度峰值与气囊结构参数的代理模型。3)利用遗传算法对二代伞兵战车着陆缓冲过程的代理模型进行了优化,获得了优化后的气囊结构参数方案,顺利地得到了适用于二代伞兵战车的气囊缓冲系统。优化后的气囊缓冲系统相比优化前缓冲性能有了显着的提高。研究结论,基于现有的气囊缓冲系统,对其进行参数化建模,配合试验设计、代理模型、遗传算法,可以快速有效地为搭载的不同空投装备设计出缓冲性能优越的气囊结构。(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03-01)
孙健,赵晓琴,徐佳俊,姚蕾[6](2016)在《空分设备产品气体缓冲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煤化工项目中,为保证空分设备供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需要一套可靠的产品气体缓冲系统。介绍气体缓冲系统的工艺流程、设计关键点和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深冷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许红[7](2016)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燃料切换缓冲系统设计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热效率高、环保效果好,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常规联合循环机组以天然气为主燃料,燃油为备用燃料,为满足燃气轮机燃料切换,需要设置燃料缓冲系统。本文通过某工程Alstom GT-26机组,详细介绍了燃料切换缓冲系统的设计及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李叶林,马飞,耿晓光[8](2015)在《液压凿岩机双缓冲系统性能参数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以往分析凿岩机入射应力波为定值的情况,基于应力波在不同介质中传递原理,计算经过多次透射和反射到达缓冲活塞的应力波大小,并运用傅里叶级数推导入射应力波模型.采用应变片实验法测试入射应力波波形,依据实验结果对入射应力波模型进行修正.基于牛顿力学理论,构建双缓冲系统的蓄能器等效刚柔耦合模型和双缓冲机构模型.借助Matlab工具,分析缓冲活塞运动规律以及一、二级缓冲腔压力变化规律.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对双缓冲系统的性能参数进行优化,获得双缓冲系统性能参数的最优参量:缓冲流量8.5 L·min-1、环形间隙0.017 mm、蓄能器初始充气压力2.3 MPa以及工作压力7.6 MPa.(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蒋浩,谢燕[9](2015)在《机械式弹簧缓冲器在返回舱座椅缓冲系统中的设计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神舟"号系列飞船返回舱座椅缓冲系统采用的是胀环式缓冲器,针对其难加工、不可重复使用的缺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机械式弹簧缓冲器.以典型的"叁段式"胀环缓冲器的力学特性为依据,提出了组合弹簧的等效设计方法,并根据弹簧的特点,给出了弹簧在缓冲系统结构配置中的建议.采用MATLAB进行数值计算并用Adams软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新型的组合弹簧缓冲器能够在30g的输入加速度下将竖直方向的加速度峰值降低约46%,起到了保护航天员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朱兰琴,杨文芳,李雨[10](2015)在《某机载电子设备机架隔振缓冲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机载电子设备的机械环境适应能力,对某机载电子设备机架的隔振缓冲系统设计进行研究。从隔振缓冲系统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机架的实际要求目标进行仿真分析,提出一套将理论计算、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等先进技术相结合的隔振缓冲系统设计方法和流程。经用某机架的试验验证,表明方法和流程合理,达到了设计目标,并节省了设计的时间和成本。可为类似机架在其它动态环境中应用时的设计作参考。(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5年11期)
缓冲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汽车安全性研究已成为汽车技术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关于材料和结构在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吸收的耐撞性研究,是汽车被动性安全当中的碰撞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薄壁金属结构因其轻质、价廉以及在冲击过程中能有效耗散大量的冲击动能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缓冲系统的吸能结构设计中。论文围绕缓冲系统吸能结构的创新设计开展研究,综合利用理论分析、试验技术、数值仿真以及多目标优化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并提出了多种新型的能量吸收结构并开展了系统的耐撞性研究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星形管轴向载荷下的耐撞性试验及理论研究针对现有的薄壁结构的耐撞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结构的理论分析和性能改进,而很少有研究制造工艺对结构耐撞性影响的不足,系统的开展了不同材料、不同加工方式制造的六角、八角和十二角星形管轴向压缩下的耐撞性试验研究。研究发现八角星形管的平均载荷相比六角星形管增加了7.94%,而十二角星形管的平均载荷相比八角星形管减少了15.75%。不同加工方式对星形管的耐撞性研究表明,加工方式对结构的变形模式有一定影响,但对结构的整体耐撞性能影响有限。基于简化的超折迭单元方法对星形管在轴向压缩下的平均载荷进行了推导,得到了星形管轴向压缩下的平均载荷理论公式。(2)正弦曲线横截面横向波纹管设计及耐撞性优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具有正弦曲线横截面的横向波纹管,其横截面的拓扑演化可通过振幅、基本公称半径和波纹数量来控制,采用试验、数值仿真和优化方法系统的开展了该结构的耐撞性研究。结果表明,振幅、波纹数量和壁厚是影响结构变形模式和耐撞性能的重要参数,当波纹数量为6和8时,其比能量吸收相比常规圆管最高分别提升了27.91%和27.24%。开展了振幅、公称半径和壁厚对结构耐撞性的参数化研究,系统的分析了结构参数对耐撞性指标响应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多目标优化后的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横向波纹管相比圆管具有更好的耐撞性能,更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和可设计空间。(3)叁明治夹层横向波纹管耐撞性研究提出了一种由外圆管,中间的横向波纹管和内圆管组成的新型的叁明治夹层横向波纹管,采用试验、数值仿真和多目标优化方法开展了该结构的耐撞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间横向波纹管在压缩过程中由于外圆管和内圆管的限制,变形模式相比其单独压缩发生了明显变化,且产生了明显的耦合效应。归因于耦合效应,能量吸收相比其组成管的单独压缩之和提升了35.6%,提出的叁明治夹层横向波纹管相比叁明治夹层星形管具有更大的有效冲击距离、更低的初始峰值载荷和更好的压缩稳定性。参数化研究表明内圆管的壁厚对比能量吸收起主要影响作用,而外圆管的壁厚对初始峰值载荷起主要影响作用。对波纹数量分别为6和10的叁明治夹层横向波纹管开展了多目标优化研究,得到了几乎相同的最优解,但它们却是通过优化所得到的完全不同的结构参数来实现的。(4)负泊松比正弦曲线蜂窝的面内冲击动力学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正弦曲线蜂窝结构,对不同振幅和厚度的蜂窝结构在不同速度冲击下的动力学响应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能量吸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正弦曲线蜂窝面内冲击下的作用力与振幅、壁厚和冲击速度密切相关,壁厚越厚、振幅越小的蜂窝的反作用力相比振幅较大和壁厚较薄的蜂窝具有更为明显的波动,冲击速度越高,作用力波动也越明显。固定端的平台应力与冲击速度无关而与蜂窝的厚度相关,结构的能量吸收能力随振幅增加而下降,具有轻微拉胀的正弦曲线蜂窝结构相比常规正六边形蜂窝结构具有更好的能量吸收能力。(5)多胞圆锥管耐撞性研究及优化设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多胞圆锥管,并对所提出的多胞圆锥管与现有的多胞方锥管、四晶胞锥管在保持相同质量条件下开展了耐撞性对比分析,所提出的多胞圆锥管在小加载角加载时的耐撞性明显优于多胞方锥管和四晶胞锥管。系统的研究了隔板数量、锥角、壁厚和加载角等结构参数对多胞圆锥管耐撞性的影响。开展了多种单一载荷工况和多载荷工况的多目标优化研究,讨论了结构参数对耐撞性的影响,结构参数对耐撞性指标平均梯度均一化后的结果表明,壁厚对耐撞性的影响远远大于锥角,但当加载角为20°时,锥角对比能量吸收的影响达到48.2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缓冲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赵鸣.高产高效矿井大容量调节煤仓缓冲系统设计方案对比分析[J].煤矿安全.2019
[2].邓小林.缓冲系统吸能结构设计及耐撞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3].孙金桥,李迪,夏劲松,叶贞,周勇.单导轨架多笼循环运行电梯防撞缓冲系统设计研究[J].施工技术.2018
[4].李凯,李新超,刘保权,孙建帮,马美琴.LMU弹性缓冲系统配方设计研究[J].当代化工研究.2018
[5].许鹏伟.伞兵战车气囊缓冲系统仿真及优化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6].孙健,赵晓琴,徐佳俊,姚蕾.空分设备产品气体缓冲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深冷技术.2016
[7].许红.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燃料切换缓冲系统设计计算方法[J].山东工业技术.2016
[8].李叶林,马飞,耿晓光.液压凿岩机双缓冲系统性能参数优化设计[J].工程科学学报.2015
[9].蒋浩,谢燕.机械式弹簧缓冲器在返回舱座椅缓冲系统中的设计初探[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10].朱兰琴,杨文芳,李雨.某机载电子设备机架隔振缓冲系统设计[J].振动与冲击.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