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外侧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伤害性刺激,性别差异,小鼠,缰外侧核
外侧核论文文献综述
景兴科,马小兰,尹洁,景玉宏[1](2019)在《雌雄小鼠对伤害性刺激敏感度不同和缰外侧核反应有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雌雄小鼠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与缰外侧核CaMK-2β表达的关系。方法 C57B/L雄性和雌性成年小鼠,给予等量的非条件刺激(足底电刺激)联合条件刺激(光刺激和声音刺激),24h后观察不同性别小鼠对刺激场景的反应;48h后给予条件性消退训练,观察雌雄小鼠的反应。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半定量技术检测缰外侧核CaMK-2β阳性细胞的数量,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缰外侧核CaMK-2β蛋白表达。结果与雄性小鼠相比,雌性小鼠对伤害性场景更加敏感,对消退训练的耐受增加。伤害性刺激后48h,雌性小鼠缰外侧核CaMK-2β阳性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缰外侧核CaMK-2β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27)。结论雌雄小鼠对伤害性刺激反应和伤害性信息巩固时程不同,这一差别可能和缰外侧核CaMK-2β表达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綦黄鹏[2](2018)在《臂旁外侧核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温敏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臂旁外侧核(lateral parabrachial nucleus,LPB)是皮肤温度信号上传通路的重要中继站,参与了前馈体温调节过程。我们前期实验证实,大鼠LPB中分布有对局部脑温变化敏感的热敏和冷敏神经元,但这些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温敏形成机制尚不清楚。故本课题拟采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等技术,观察突触阻断对LPB神经元放电活动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LPB温度敏感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以及温度对A型钾通道介导的IA电流和HCN通道介导的Ih电流的影响,以揭示LPB神经元温敏特性的形成机制,为不同环境温度下保持体温稳定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一个新思路。第一部分突触阻断对大鼠LPB神经元放电活动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目的探讨LPB神经元温度敏感性是否为突触传递形成。方法实验采用健康的SPF级雄性SD大鼠(60~100g),使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胞外记录技术,在鉴别神经元的温度敏感性后,灌流低钙高镁ACSF液,观察突触阻断对LPB神经元放电活动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最后洗脱,观察LPB神经元放电活动与温度敏感性的恢复情况。结果热敏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与温度敏感性在突触阻断前后无明显变化(n=13,P>0.05);中斜率(n=11)与低斜率(n=11)温度不敏的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在突触阻断后呈多样性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电幅度无明显变化(P>0.05),温度敏感系数大部分明显增加(P<0.05)。部分热敏神经元与温度不敏感神经元在洗脱后,放电活动及温度敏感性均可恢复。结论LPB热敏神经元的温度敏感性是其内在特性。第二部分LPB温度敏感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目的观察温度对LPB温度敏感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在细胞水平分析LPB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温敏形成机制。方法采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全细胞电流钳技术,观察温度对不同类型LPB神经元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时程、幅度、阈电位、超极化后电位幅度和前电位上升速率的影响,分析LPB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温敏形成机制。结果此部分实验在LPB区域共记录到了75个胞内自发放电神经元,包括23个热敏神经元,8个冷敏神经元,26个中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18个低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升温引起LPB热敏神经元前电位上升速率加快(P<0.05),放电频率随之加快,而对其静息电位无明显影响;升温引起LPB冷敏神经元静息电位发生超极化改变(P<0.05),而对其前电位上升速率无明显影响;温度升高使LPB神经元动作电位幅度降低和时程缩短(P<0.01),但四类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幅度、时程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温度对LPB四类神经元的阈电位、超极化后电位幅度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1.LPB热敏神经元的温度敏感性与前电位上升速率的温度依赖性变化有关。2.LPB冷敏神经元的温度敏感性与膜电位的温度依赖性变化有关。第叁部分LPB神经元温度敏感性形成的离子机制目的观察HCN2通道在LPB神经元上的表达以及温度对LPB神经元IA电流(A型钾通道介导)和Ih电流(HCN通道介导)的影响,分析LPB温度敏感神经元温敏形成的离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HCN2通道在LPB神经元上的表达。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电压钳技术,观察温度对不同类型LPB神经元IA和Ih电流幅度,失活或激活时间常数和速率的影响,分析LPB温度敏感神经元温敏形成的离子机制。结果免疫荧光实验证明,HCN2通道在参与体温调节的叁个亚核(LPBc、LPBd、LPBel)均有表达。膜片钳实验共记录到了18个LPB神经元在32℃、36℃、39℃时的IA电流活动。其中,热敏神经元6个,中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5个,低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7个。另外,在记录的6个冷敏神经元中,均未发现IA电流。升温引起LPB神经元IA电流幅度增加,但仅热敏神经元在膜电位为+40m V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温引起LPB热敏神经元IA电流的失活时间常数缩短(P<0.05),失活速率加快(P<0.05);温度对温度不敏感神经元的IA电流的失活时间常数与失活速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此部分实验共记录到了29个LPB神经元在32℃、36℃、39℃时的Ih电流活动。其中,热敏神经元7个,中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8个,低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9个,冷敏神经元5个。升温引起LPB神经元Ih电流幅度增加,但仅热敏神经元在膜电位为-120m V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温引起LPB热敏神经元Ih电流的激活时间常数缩短(P<0.05),激活速率加快(P<0.05);温度对其他叁类神经元的Ih电流的激活时间常数与激活速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1.HCN2通道在正常大鼠LPB的叁个亚核(LPBc、LPBd、LPBel)中均有表达。2.LPB热敏神经元温度敏感性形成的离子机制与IA电流(A型钾通道介导)的温度依赖性失活有关。3.LPB热敏神经元温度敏感性形成的离子机制与Ih电流(HCN通道介导)的温度依赖性激活有关。(本文来源于《成都医学院》期刊2018-05-01)
王松军[3](2018)在《应激对杏仁核基底外侧核神经细胞的损伤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实生活中时常会遇到在遭受重大心理应激后发生精神障碍甚至死亡的案例。例如:在遭受电信诈骗而受到强烈心理应激原刺激突发死亡;因欠债被债权人控制束缚限制体位发生死亡;因贪污受贿突然被羁押出现精神障碍甚至死亡;因目睹惨烈交通事故或者自然灾害而发生精神障碍。上述案件有着显着的共同特点,即均存在明确的心理应激及躯体应激因素。我国司法鉴定对在遭受强烈心理应激或躯体应激后导致的机体损伤及精神障碍的评估及鉴定还无确切的标准,应激导致的精神损伤乃至死亡机制仍尚不清楚。因缺乏科学依据,故难以客观公正地对上述案件进行评估鉴定,使案件的处理陷入僵局,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研究应激导致的精神损伤机制是法医学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中枢神经系统与应激最密切相关,揭示应激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性改变机制的基础研究尤为重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1.2%-60.7%的人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重大心理应激事件,说明心理应激是人生体验的一部分。经历重大心理应激后约7%的人可能会发生精神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动能力。既往研究表明经历战争的士兵在恐惧性刺激时杏仁核和脑岛激活水平明显升高。对出征前后士兵大脑功能与结构性神经网络连接进行比较,发现出征前后大脑杏仁核和内侧额叶等功能发生显着变化。911恐怖袭击发生叁年后,研究者发现目击者的杏仁核、海马、前扣带和前额叶皮层的体积显着减小,表明杏仁核体积减小和遭遇的生活事件呈显着地正相关。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对幸存者的研究发现,地震25天包括杏仁核在内的多脑区兴奋程度增加伴功能连接下降。说明严重而持续的应激导致杏仁核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研究杏仁核在应激刺激后的变化机制是重要的科学问题。杏仁核(Amygdala)作为大脑边缘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恐惧性情感形成和表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杏仁核基底外侧核(Basolateral nucleus,BLA)已被大量的研究证实在恐惧性情绪的学习和记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恐惧性神经环路中的关键结构,受到广泛关注。杏仁核在未受到应激刺激的静息状态下呈现出明显的高抑制状态,其自发性放电活动明显弱于周边脑区,但是在应激性精神障碍病人中发现杏仁核却处于持续过度的兴奋状态。应激导致杏仁核静息功能状态的改变,与其E/I平衡(balance of excitation and inhibition)紊乱有关,同时脑内E/I平衡紊乱还是焦虑症产生的内在原因。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作为BLA区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参与应激导致的E/I失衡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本研究旨在探明应激导致的杏仁核病理性改变及E/I失衡机制与杏仁核神经细胞(包括GABA能神经细胞)损伤的相关关系。我们前期研究初步证实较长时程的应激可导致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的变性死亡,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相关蛋白可能参与了下丘脑神经细胞的损伤过程。ERS是应激细胞发挥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较长时程过度的ERS可造成细胞的病理性改变。有研究证实ERS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和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缺氧、缺血、能量代谢障碍均可诱发ERS的发生。发生ERS时,内质网分子伴侣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与未折迭或错误折迭蛋白结合,从而使其与内质网跨膜蛋白受体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KR-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PERK)、1型跨膜蛋白激酶(inositol requirement 1,IRE1)和激活作用转录因子6(artific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6,ATF6)解离,从而激活这叁条信号通路,促进蛋白质的正确折迭,发挥对细胞的保护作用。但是持续过度的内质网应激可损害内质网功能,PERK和ATF6的启动又会促进生长抑制因子(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的激活,增加其表达量,CHOP的高表达使得内质网应激达到顶峰,可诱导细胞损伤的发生。caspase12作为ERS反应时诱导细胞损伤的关键分子,仅在ERS时被激活,而在线粒体或死亡受体凋亡过程中却不被激活。caspase12从无活性酶原的形式发生重组,切割并激活caspase 9酶原,继而启动caspase3。研究表明,caspase3可以启动凋亡程序,引起细胞凋亡;也可以通过裂解蛋白,产生多种片段,对细胞造成损伤,引起神经细胞变性死亡。因此,caspase12被认为是ERS的标志性分子;caspase12和caspase3在导致细胞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明在应激导致的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损伤中是否存在ERS的参与。在众多复制应激的动物模型中,束缚应激是一种不可逃避性心理应激模型;冰水游泳则既具有躯体应激,也具有心理应激。本研究采用束缚加冰水游泳的应激模型,以模拟司法实践中复杂的应激情况。本研究在建立束缚加冰水游泳应激大鼠模型的基础上,系统观察大鼠的精神行为学、神经内分泌、神经病理学及ERS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应激所致的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病理变化与神经内分泌以及精神行为学之间的相关关系,阐明应激导致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病理性改变的参与机制。为应激导致的精神疾病的评估及法医病理学鉴定提供理论支持,也可为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第一部分应激导致大鼠杏仁核基底外侧核神经细胞损伤目的:在成功建立束缚加冰水游泳应激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应激大鼠行为学改变及相关神经递质的变化;通过HE染色、硫堇染色及可特异性标记变性死亡神经细胞的Fluoro-Jade B荧光标记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的病理学改变。方法1采用束缚加冰水游泳建立应激大鼠模型。通过自发活动和高架十字迷宫观察应激行为学改变。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及杏仁核儿茶酚胺以及ATP的含量;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杏仁核GABA和GLU及其衍生物的含量;观察大鼠神经内分泌的改变。3通过HE染色、硫堇染色和Fluoro-Jade B荧光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的病理学改变。结果1.自发活动及高架十字迷宫观察到应激大鼠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明显焦虑样行为(P<0.05),且随应激时间的延长,症状逐渐加重(P<0.01)。2.应激大鼠血清儿茶酚胺含量于应激第1天迅速升高(P<0.01),其后呈逐渐下降,应激第21天血清儿茶酚胺仍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应激大鼠杏仁核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则于应激后缓慢逐渐升高,于应激第1天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大鼠杏仁核ATP含量于应激后呈逐渐下降趋势,于应激后第1天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杏仁核GLU于应激后持续增高,于应激第3天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第7天达高峰,其后略有下降,但较对照组仍显着升高(P<0.01);杏仁核GABA于应激后短期内出现波动,第7天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GLU/GABA比值于应激后第3天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并随应激时间延长比值逐渐增大。4.HE染色结果表明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杏仁核BLA神经细胞逐渐出现神经细胞水肿,组织结构疏松,神经细胞固缩,小胶质细胞增生,并出现卫星现象和嗜神经现象。5.硫堇染色结果表明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杏仁核BLA神经细胞逐渐出现结构不清,尼氏体排列不规则、消失,细胞固缩深染等现象,并可见卫星现象。6.Fluoro-Jade B染色结果表明杏仁核BLA神经细胞发生了变性死亡,且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变性死亡的神经细胞逐渐增多。7.运用GABA能神经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GAD65/67,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长时程应激可导致杏仁核BLA区GABA能神经细胞比例下降。小结1.应激可导致大鼠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的变性死亡。2.应激导致的大鼠杏仁核E/I失衡可能与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的变性死亡有相关关系。第二部分儿茶酚胺介导应激大鼠杏仁核基底外侧核神经细胞损伤机制研究目的:腹腔注射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剂(alpha-methyl-p-tyrosine,AMPT),通过抑制儿茶酚胺生成,对比观察抑制前后血清及杏仁核儿茶酚胺水平、神经递质以及ATP含量变化。HE染色、硫堇染色及Fluoro-Jade B荧光标记观察抑制前后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病理学改变差异及caspase12、caspsae3的表达变化,探讨应激大鼠是否通过儿茶酚胺介导了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包括GABA能神经细胞)的损伤及与caspase12、caspsae3的相关关系。方法1造模前给予腹腔注射AMPT,采用束缚加冰水游泳建立应激大鼠模型。通过自发活动和高架十字迷宫观察应激大鼠行为学改变。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大鼠血清及杏仁核儿茶酚胺及ATP的含量;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杏仁核GABA和GLU及其衍生物的含量。3通过HE染色、硫堇染色和Fluoro-Jade B荧光染色观察大鼠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的病理学改变。4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杏仁核BLA区GABA能神经细胞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大鼠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caspase12、caspase3的表达。5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杏仁核caspase12、caspase3蛋白的表达。6通过免疫荧光多重标记观察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中caspase12、caspase3与GAD65/67的共表达阳性神经细胞数量。结果1.自发活动及高架十字迷宫观察到stress+AMPT组与stress组大鼠相比焦虑样行为程度明显减轻(P<0.05),但与对照组和AMPT组相比仍有焦虑样行为改变(P<0.05)。2.stress+AMPT组大鼠血清儿茶酚胺含量明显低于stress组大鼠(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stress+AMPT组杏仁核去甲肾上腺素较stress组明显下降(P<0.05),但较对照组仍明显升高(P<0.01)。stress+AMPT组杏仁核ATP含量较stress组明显提高(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仍稍降低(P<0.05)。3.stress+AMPT组杏仁核GLU含量明显低于stress组(P<0.01);GABA含量显着高于stress组(P<0.01),能有效改善GLU/GABA比值。4.HE染色结果表明stress+AMPT组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固缩数量,小胶质细胞增生程度与stress组相比明显减轻。5.硫堇染色结果表明stress+AMPT组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变性现象较stress组相比明显减轻。6.Fluoro-Jade B染色结果表明stress+AMPT组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变性死亡数量较stress组明显减少(P<0.01);但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所增多(P<0.01)。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tress+AMPT组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caspase12、caspsae3表达量较stress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但与对照组相比仍明显升高(P<0.01)。8.Western blot检测蛋白半定量结果显示,stress+AMPT组杏仁核caspase12、caspsae3表达量与stress组相比降低(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所增加(P<0.05)。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基本一致。9.杏仁核BLA区GABA能神经细胞GAD65/67与caspase12、caspsae3免疫荧光多重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tress+AMPT组GAD65/67与caspase12、caspsae3共表达的阳性神经细胞数量较stress组明显减少(P<0.05)。10.GAD65/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tress+AMPT组杏仁核BLA区GABA能神经细胞数量较stress组明显增多(P<0.05)。小结1.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剂AMPT可降低应激大鼠血清以及杏仁核儿茶酚胺水平,改善杏仁核E/I比值,能有效地改善应激大鼠焦虑样行为;2.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剂AMPT可降低应激大鼠杏仁核BLA神经细胞caspase12、caspsae3的表达,减轻BLA区神经细胞(包括GABA能神经细胞)的损伤。第叁部分内质网应激PERK通路参与应激大鼠杏仁核基底外侧核神经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包括GABA能神经细胞)内质网应激PERK通路中GRP78、p-PERK、CHOP、caspase12、caspase3蛋白表达动态变化以及与神经细胞损伤的相关关系;使用PERK通路相关抑制剂salubrinal,对比观察应激大鼠行为学、神经内分泌变化以及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包括GABA能神经细胞)的病理学改变,明确内质网应激PERK通路在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包括GABA能神经细胞)损伤中作用机制。方法1造模前给予腹腔注射salubrinal,采用束缚加冰水游泳建立应激大鼠模型。通过自发活动和高架十字迷宫观察应激大鼠行为学改变。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大鼠杏仁核ATP的含量;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GABA和GLU及其衍生物的含量。3通过HE染色、硫堇染色和Fluoro-Jade B荧光染色观察大鼠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的病理学改变。4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观察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p-PERK、CHOP和caspase12、caspase3的表达变化。采用GABA能神经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GAD65/67,观察杏仁核BLA区GABA能神经细胞数量变化。5 Western blot检测杏仁核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p-PERK、CHOP和caspase12、caspase3的表达变化。6免疫荧光多重标记观察杏仁核BLA区GABA能神经细胞GAD65/67与GRP78、p-PERK、CHOP、caspase12、caspase3的共表达阳性细胞数量。结果1.通过自发活动及高架十字迷宫观察到stress+SAL组与stress组大鼠相比焦虑样行为程度有所减轻(P<0.05),但与对照组和溶剂组相比仍有明显的焦虑样行为改变(P<0.05)。2.Stress+SAL组杏仁核ATP含量明显高于stress组大鼠(P<0.05),但与对照组和溶剂组相比仍降低(P<0.05)。3.Stress+SAL组杏仁核GLU含量低于stress组(P<0.01);GABA含量高于stress组(P<0.01),改善GLU/GABA比值。4.HE染色结果表明stress+SAL组BLA区神经细胞固缩现象与stress组相比明显减少。5.硫堇染色结果表明stress+SAL组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变性现象较stress组相比有所减轻。6.Fluoro-Jade B染色结果表明stress+SAL组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变性死亡数量较stress组相比减少(P<0.01);但与对照组和溶剂组相比仍有增多(P<0.01)。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中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p-PERK、CHOP呈现先明显升后略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caspase12、caspsae3则表现为持续增加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Stress+SAL组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CHOP、caspase12和caspsae3的表达量较应激组均显着降低(P<0.01);表明salubrinal可改善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的损伤。8.Western blot检测蛋白半定量结果显示,大鼠杏仁核中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p-PERK、CHOP呈现先增加后略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caspase12、caspsae3表现为持续增加的趋势,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Stress+SAL组杏仁核CHOP、caspase12和caspsae3表达量较应激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9.免疫荧光多重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GRP78、p-PERK、CHOP及caspase12、caspsae3与GAD65/67共表达的阳性细胞数量均呈现了先增加后略降低的趋势,但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Stress+SAL组CHOP、caspase3蛋白GAD65/67共表达的阳性细胞数量较应激组明显减少(P<0.01);caspsae12与GAD65/67共表达的阳性细胞数量较应激组有所减少(P<0.05);但均较对照组仍明显增加(P<0.01)。表明salubrinal可有效降低应激大鼠杏仁核BLA区GABA能神经细胞的损伤。10.GAD65/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tress+SAL组杏仁核BLA区GABA能神经细胞数量和应激组相比有所升高(P<0.05)。表明salubrinal可有效改善应激大鼠杏仁核BLA区GABA能神经细胞的生存状况。小结1.内质网应激PERK通路参与了杏仁核BLA区神经细胞的变性死亡。2.Salubrinal抑制剂可以减轻BLA区神经细胞(包括GABA能神经细胞)的损伤状况,改善杏仁核E/I比值,缓解应激大鼠焦虑状态。结论本研究以束缚应激加冰水游泳大鼠应激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在体使用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剂AMPT和内质网应激PERK通路相关抑制剂salubrinal,观察在不同条件作用下应激大鼠精神行为学、神经内分泌以及杏仁核基底外侧核神经细胞(包括GABA能神经细胞)相关蛋白表达变化,得出以下结论:1.束缚加冰水游泳应激可导致杏仁核基底外侧核神经细胞(包括GABA能神经细胞)变性死亡和E/I失衡,出现焦虑样行为改变。2.儿茶酚胺介导应激大鼠杏仁核基底外侧核神经细胞(包括GABA能神经细胞)变性死亡。3.内质网应激PERK通路参与应激大鼠杏仁核基底外侧核神经细胞(包括GABA能神经细胞)变性死亡过程。综上,束缚加冰水游泳应激大鼠在儿茶酚胺的介导下,持续激活杏仁核,造成杏仁核E/I失衡、ATP含量下降,诱发内质网应激过度表达,经PERK通路导致杏仁核基底外侧核神经细胞(包括GABA能神经细胞)变性死亡。(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綦黄鹏,唐新,朱云才,刘绿叶,许莉[4](2018)在《4-氨基吡啶对大鼠臂旁外侧核神经元放电活动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A型钾通道是否参与臂旁外侧核(LPB)神经元温度敏感性的形成。方法采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胞外记录技术,观察A型钾通道阻断剂4-氨基吡啶(4-AP)对LPB热敏、中斜率和低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放电幅度和温敏系数的影响。结果灌流4-AP引起热敏和低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明显加快(P<0.05);中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无明显变化(P>0.05);4-AP对叁类神经元放电幅度均无明显影响(P>0.05);灌流4-AP后,热敏神经元温敏系数有降低趋势;中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温敏系数无明显变化(P>0.05);低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温敏系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 4-AP对LPB不同类型神经元放电活动影响不同,A型钾通道可能参与了LPB神经元温度敏感性的形成。(本文来源于《成都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叶梦萍,綦黄鹏,薛雅文,唐瑜,林友胜[5](2017)在《温度对臂旁外侧核神经元胞外放电活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臂旁外侧核(LPB)自发放电神经元的温敏特性。方法采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胞外记录技术,观察温度对LPB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和幅度的影响,分析LPB热敏、冷敏神经元的分布、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特点。结果温度变化对LPB不同类型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影响不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随温度升高明显加快;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随温度升高明显减慢。在参与前馈调节的3个亚核即LPBel、LPBc和LPBd,热敏和冷敏神经元均有分布,但其分布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B热敏神经元的温敏系数范围为0.8~3.4imp/(s·℃),冷敏神经元的温敏系数范围为-0.6~-4.2imp/(s·℃);在32℃、36℃和39℃3个温度条件下,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均快于温度不敏感神经元(P<0.05);LPB神经元胞体形态呈椭圆形、梭形、叁角形或圆形,虽然LPB 3类神经元胞体形态有所不同,但4种形态神经元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变化对叁类神经元的放电幅度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LPB部分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具有温度敏感度,存在内在温度感受机制。(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丁见,吴锋,缪化春,黄锐,熊克仁[6](2017)在《电针对脑缺血大鼠丘脑腹后外侧核神经生长因子和生长休止特定蛋白7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丘脑腹后外侧核(VPL)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生长休止特定蛋白7(Gas 7)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继发性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缺血后电针治疗组(简称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线栓法复制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电针组电针"百会"和左侧"足叁里"穴,每天1次,每次30 min,连续21d。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右侧VPL中NGF和Gas 7的表达;尼氏染色法观察VPL神经元形态。结果:尼氏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右侧VPL结构清晰完整,胞核居中,核仁清楚;模型组VPL神经元染色较深,细胞核固缩;电针组神经细胞形态与正常组接近。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一致,假手术组右侧VPL中NGF和Gas 7蛋白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缺血侧VPL中NGF和Gas 7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缺血侧VPL中NGF和Gas 7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侧VPL中NGF和Gas 7的表达增强,可能参与了机体代偿性恢复的某些过程;电针可上调缺血侧VPL中NGF和Gas 7的表达,可能是电针改善脑缺血继发性丘脑损害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陈鲁曼,段旭艳,关真民[7](2017)在《谷氨酸钠肥胖大鼠下丘脑腹内、外侧核胃动素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谷氨酸钠诱导的肥胖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区和腹外侧核区胃动素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 2014年11月—2015年6月期间从山东鲁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购买60只刚出生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在第2、4、6、8、10天分别皮下注射等量谷氨酸钠和生理盐水。大鼠饲养至90 d时,取下丘脑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胃动素在下丘脑腹内侧核区、腹外侧核区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有29只大鼠呈肥胖状态,显示谷氨酸钠诱导大鼠有98%因能量失衡呈肥胖状态;同时免疫组化评分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腹内侧核区、腹外侧核区阳性细胞率和中位数分别为(2.68±1.61)和2.12、(4.79±2.92)和4.67、(1.52±1.31)和1.44、(2.14±1.13)和1.62,实验组腹内侧核和腹外侧核胃动素阳性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腹外侧核比腹内侧核胃动素阳性细胞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和腹外侧核胃动素阳性细胞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氨酸钠诱导的肥胖大鼠可以引起下丘脑腹内侧核区、腹外侧核区胃动素的表达增强。(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7年13期)
叶梦萍[8](2017)在《前列腺素E_2对臂旁外侧核神经元放电活动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列腺素E_2(prostaglandin E_2,PGE_2)是重要的中枢发热介质,产生于环氧化-2(cyclooxygenase-2,COX-2)/膜相关前列腺素E_2合成酶1(membrane-associated PGE_2 synthase,m PGES1)途径。有研究表明,体温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COX-2/m PGES1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致发热早期PGE_2合成中起关键作用。臂旁外侧核(lateral parabrachial nucleus,LPB)位于小脑上脚的外侧,是皮肤温度信号上传通路的重要中继站,研究显示,LPB还是PGE_2致热作用部位,但在发热过程中LPB局部是否能够合成PGE_2尚不清楚,如果能够合成,那么PGE_2对LPB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温度敏感性和电生理特性又有怎样的影响?故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LPS致发热时LPB内COX-2和m PGES1 m RNA表达量的变化,以明确LPB局部是否能够合成PGE_2;采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技术观察PGE_2对LPB神经元放电频率、温度敏感性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阐明LPB内PGE_2致热反应的电生理机制,为进一步研究LPB内PGE_2致热作用的神经机制奠定基础。第一部分LPS致发热时LPB内PGE_2的合成目的研究LPS致发热时LPB局部能否合成PGE_2。材料与方法实验采用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220-250g)。按取材时间不同分为注射LPS1小时组、2小时组、4小时组以及6小时组。每组12只大鼠,其中6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kg(0.9%),6只腹腔注射LPS 1ml/kg(100μg/ml)。每组监测体温变化后,分别按1、2、4、6小时进行取材,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大鼠LPB内COX-2及m PGES1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1.体温变化结果对照组大鼠体温无明显变化(P>0.05);而LPS组大鼠体温明显升高(P<0.05)。2.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注射LPS 1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的LPS组与对照组比较,LPB的COX-2及m PGES1 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LPS致发热时LPB局部能够合成PGE_2。第二部分PGE_2对LPB神经元放电活动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目的研究PGE_2对LPB热敏和温度不敏感神经元放电活动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实验采用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80-150g),麻醉后断头取脑,制备含LPB的脑薄片,在32℃孵育1小时,采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胞外记录技术,鉴定LPB神经元的温度敏感性后,灌流PGE_2,观察PGE_2对LPB神经元放电活动和温敏系数的影响。结果采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胞外记录技术,记录了PGE_2对LPB外亚核(LPBel)、中央亚核(LPBc)、背亚核(LPBd)叁个亚核共41个LPB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其中9个分布于LPBel,17个分布于LPBc,15个分布于LPBd;包括13个热敏神经元、18个中等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以及10个低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在32℃、36℃时和39℃时,灌流PGE_2使热敏、中斜率和低斜率温度不敏感叁类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均增加(P<0.05);比较PGE_2对LPB叁个亚核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影响,发现36℃时,PGE_2增加LPBel神经元放电频率的效应明显强于LPBd神经元(P<0.05)。32℃时,灌流PGE_2对LPB叁类神经元的放电幅度无明显影响(P>0.05);36℃和39℃时,灌流PGE_2使热敏神经元的放电幅度降低(P<0.05),而对中斜率和低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的放电幅度无明显影响(P>0.05)。灌流PGE_2使热敏、中斜率和低斜率温度不敏感叁类神经元的温敏系数均增加(P<0.05);比较PGE_2对LPB叁个亚核神经元温敏系数的影响,显示PGE_2对LPB叁个亚核神经元温敏系数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PGE_2通过增加LPB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温度敏感性引起发热。2.PGE_2兴奋LPBel神经元的效应强于LPBd神经元。第叁部分PGE_2对LPB神经元电生理特性影响目的观察PGE_2对LPB叁类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分析PGE_2影响LPB神经元放电频率的细胞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实验采用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80-150g),麻醉后断头取脑,制备含LPB的脑薄片,在32℃孵育1小时,采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胞内记录技术,观察PGE_2对LPB神经元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时程、幅度、前电位上升速率、阈电位、超极化后电位幅度的影响,分析PGE_2影响LPB神经元放电频率的细胞作用机制。结果在LPB共记录到了11个胞内自发放电神经元。灌流PGE_2引起LPB神经元在32℃、36℃、39℃时的放电频率和前电位上升速率加快(P<0.05),而对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时程、幅度、阈电位、超极化后电位幅度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PGE_2加快LPB神经元放电频率的细胞作用机制与前电位上升速率的增加有关。(本文来源于《成都医学院》期刊2017-05-01)
曾议锌,许丽丽,朱云才,唐新,罗雨晴[9](2017)在《精氨酸加压素对大鼠臂旁外侧核AMPA和NMDA受体亚基mRNA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精氨酸加压素(AVP)对大鼠臂旁外侧核(LPB)使君子酸(AMPA)受体和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腹腔连续注射AVP1周后,采用RT-PCR技术,半定量分析大鼠LPB AMPA受体亚基GluR1、GluR2、GluR3和GluR4以及NMDA受体亚基NR2A和NR2B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VP组大鼠LPB GluR1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而GluR2、GluR3和GluR4mRNA表达虽有上调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2A和NR2B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VP通过上调LPB AMPA受体,特别是GluR1亚基,而不是NMDA受体,增强LPB谷氨酸能突触传递。(本文来源于《成都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于洋,鲜志攀,许春梅,陈雪梅,曹磊[10](2016)在《A型钾通道基因在正常大鼠臂旁外侧核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A型钾通道5种亚型即Kv1.4、Kv3.4、Kv4.1、Kv4.2和Kv4.3在正常大鼠臂旁外侧核(lateral parabrachial nucleus,LPB)的表达。方法分别采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分布于成年雄性SD大鼠LPBA型钾通道亚型。结果用RT-PCR技术在所有6只大鼠LPB都检测到了Kv3.4、Kv4.2和Kv4.3 mRNA,但在1只大鼠LPB未检测到Kv1.4 mRNA,2只大鼠LPB未检测到Kv4.1 mRNA;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显示,在LPB,Kv1.4、Kv3.4、Kv4.2和Kv4.3 mRNA表达显着高于Kv4.1 mRNA,而Kv3.4、Kv4.2、Kv4.3和Kv1.4 mRNA的表达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1只大鼠LPB未检测到Kv1.4 mRNA。结论在正常大鼠LPB中有A型钾通道mRNA表达,其主要亚型为Kv3.4、Kv4.2和Kv4.3。(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外侧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臂旁外侧核(lateral parabrachial nucleus,LPB)是皮肤温度信号上传通路的重要中继站,参与了前馈体温调节过程。我们前期实验证实,大鼠LPB中分布有对局部脑温变化敏感的热敏和冷敏神经元,但这些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温敏形成机制尚不清楚。故本课题拟采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等技术,观察突触阻断对LPB神经元放电活动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LPB温度敏感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以及温度对A型钾通道介导的IA电流和HCN通道介导的Ih电流的影响,以揭示LPB神经元温敏特性的形成机制,为不同环境温度下保持体温稳定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一个新思路。第一部分突触阻断对大鼠LPB神经元放电活动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目的探讨LPB神经元温度敏感性是否为突触传递形成。方法实验采用健康的SPF级雄性SD大鼠(60~100g),使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胞外记录技术,在鉴别神经元的温度敏感性后,灌流低钙高镁ACSF液,观察突触阻断对LPB神经元放电活动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最后洗脱,观察LPB神经元放电活动与温度敏感性的恢复情况。结果热敏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与温度敏感性在突触阻断前后无明显变化(n=13,P>0.05);中斜率(n=11)与低斜率(n=11)温度不敏的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在突触阻断后呈多样性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电幅度无明显变化(P>0.05),温度敏感系数大部分明显增加(P<0.05)。部分热敏神经元与温度不敏感神经元在洗脱后,放电活动及温度敏感性均可恢复。结论LPB热敏神经元的温度敏感性是其内在特性。第二部分LPB温度敏感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目的观察温度对LPB温度敏感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在细胞水平分析LPB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温敏形成机制。方法采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全细胞电流钳技术,观察温度对不同类型LPB神经元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时程、幅度、阈电位、超极化后电位幅度和前电位上升速率的影响,分析LPB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温敏形成机制。结果此部分实验在LPB区域共记录到了75个胞内自发放电神经元,包括23个热敏神经元,8个冷敏神经元,26个中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18个低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升温引起LPB热敏神经元前电位上升速率加快(P<0.05),放电频率随之加快,而对其静息电位无明显影响;升温引起LPB冷敏神经元静息电位发生超极化改变(P<0.05),而对其前电位上升速率无明显影响;温度升高使LPB神经元动作电位幅度降低和时程缩短(P<0.01),但四类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幅度、时程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温度对LPB四类神经元的阈电位、超极化后电位幅度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1.LPB热敏神经元的温度敏感性与前电位上升速率的温度依赖性变化有关。2.LPB冷敏神经元的温度敏感性与膜电位的温度依赖性变化有关。第叁部分LPB神经元温度敏感性形成的离子机制目的观察HCN2通道在LPB神经元上的表达以及温度对LPB神经元IA电流(A型钾通道介导)和Ih电流(HCN通道介导)的影响,分析LPB温度敏感神经元温敏形成的离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HCN2通道在LPB神经元上的表达。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电压钳技术,观察温度对不同类型LPB神经元IA和Ih电流幅度,失活或激活时间常数和速率的影响,分析LPB温度敏感神经元温敏形成的离子机制。结果免疫荧光实验证明,HCN2通道在参与体温调节的叁个亚核(LPBc、LPBd、LPBel)均有表达。膜片钳实验共记录到了18个LPB神经元在32℃、36℃、39℃时的IA电流活动。其中,热敏神经元6个,中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5个,低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7个。另外,在记录的6个冷敏神经元中,均未发现IA电流。升温引起LPB神经元IA电流幅度增加,但仅热敏神经元在膜电位为+40m V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温引起LPB热敏神经元IA电流的失活时间常数缩短(P<0.05),失活速率加快(P<0.05);温度对温度不敏感神经元的IA电流的失活时间常数与失活速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此部分实验共记录到了29个LPB神经元在32℃、36℃、39℃时的Ih电流活动。其中,热敏神经元7个,中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8个,低斜率温度不敏感神经元9个,冷敏神经元5个。升温引起LPB神经元Ih电流幅度增加,但仅热敏神经元在膜电位为-120m V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温引起LPB热敏神经元Ih电流的激活时间常数缩短(P<0.05),激活速率加快(P<0.05);温度对其他叁类神经元的Ih电流的激活时间常数与激活速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1.HCN2通道在正常大鼠LPB的叁个亚核(LPBc、LPBd、LPBel)中均有表达。2.LPB热敏神经元温度敏感性形成的离子机制与IA电流(A型钾通道介导)的温度依赖性失活有关。3.LPB热敏神经元温度敏感性形成的离子机制与Ih电流(HCN通道介导)的温度依赖性激活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侧核论文参考文献
[1].景兴科,马小兰,尹洁,景玉宏.雌雄小鼠对伤害性刺激敏感度不同和缰外侧核反应有关[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綦黄鹏.臂旁外侧核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温敏机制研究[D].成都医学院.2018
[3].王松军.应激对杏仁核基底外侧核神经细胞的损伤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
[4].綦黄鹏,唐新,朱云才,刘绿叶,许莉.4-氨基吡啶对大鼠臂旁外侧核神经元放电活动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8
[5].叶梦萍,綦黄鹏,薛雅文,唐瑜,林友胜.温度对臂旁外侧核神经元胞外放电活动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17
[6].丁见,吴锋,缪化春,黄锐,熊克仁.电针对脑缺血大鼠丘脑腹后外侧核神经生长因子和生长休止特定蛋白7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7
[7].陈鲁曼,段旭艳,关真民.谷氨酸钠肥胖大鼠下丘脑腹内、外侧核胃动素的表达研究[J].中外医疗.2017
[8].叶梦萍.前列腺素E_2对臂旁外侧核神经元放电活动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D].成都医学院.2017
[9].曾议锌,许丽丽,朱云才,唐新,罗雨晴.精氨酸加压素对大鼠臂旁外侧核AMPA和NMDA受体亚基mRNA表达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7
[10].于洋,鲜志攀,许春梅,陈雪梅,曹磊.A型钾通道基因在正常大鼠臂旁外侧核的表达[J].医学研究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