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音节语气副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音节,揣测类语气副词,历时考察
单音节语气副词论文文献综述
王怡然[1](2017)在《汉语单音节揣测类语气副词的历时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揣测类语气副词,目前没有专门论着对其进行明确界定。本文认为,揣测类语气副词表示说话者对命题做出的推理,是说话者对事件是否为真的推测。单音节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要是从语音上来说,指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语言单位。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语气副词和揣测类语气副词的研究概况,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语料来源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作出说明。第二章考察单音节揣测类语气副词的历史发展情况。根据说话者对命题确定程度的表达,本文把揣测类语气副词分为两类:必然类语气副词和或然类语气副词。我们对这两类词在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叁个阶段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定量统计,并探寻使用频率变化的原因。第叁章选取"恐、虑、怕"、"断、判、绝"等两组演变路径较为特殊的代表性词语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和分析,寻找其中的语义演变规律。第四章对汉语单音节揣测类语气副词在不同阶段的继承和发展情况加以总结,概括两组代表性单音节揣测类语气副词在生成演变上的共性和差异。本文的结论有以下两点:第一,单音节或然类语气副词在不同时期的频率变化比较明显。在上古汉语中,"其"的使用频率最高,中古汉语中,"其"频率降低,"盖"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或然类语气副词。近代汉语中,唐宋时期,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恐",元明清时期,"怕"逐渐兴起,成为最主要的揣测副词。单音节必然类语气副词在不同时期使用数量变化显着,但每一时期使用频率最高的都是"必"。第二,"恐、虑、怕"作揣测副词都是由表示人的心理活动演变而来,经历了"担心>担心---估计、揣测>揣测"阶段。"断、判、绝"作揣测副词都是由把事物分开的动作演变而来。但它们的语义演变路径不同,揣测副词"断"由动词判断义虚化而来,"判"受"断"的类化影响产生揣测副词用法,揣测副词"绝"则是由程度副词用法进一步虚化而来。(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25)
田家隆[2](2015)在《主观强化与情态追加:单音节语气副词后置现象探究——以“还、都、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单音节语气副词后置现象,尤其是在口语中,"还、都、也"是其中的典型,值得研究。根据结构性质和语义属性、移位的作用与表达以及移位的动因与机制:从形式看,存在追补性后置和重复性后置两种;从深层看,移位后副词的语义辖域是整个命题,属全幅评注,将命题整体激活为新信息;从语义功能看,表义上凸显超预期,均可看作量级算子;从成因看,语用需要是驱动移位现象的最基本动因,语义量级的形成、强调与凸显、信息排列的顺序均是其形成的主要机制。(本文来源于《世界华文教学》期刊2015年00期)
林芳[3](2013)在《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京华烟云》高频双音节语气副词的汉英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气副词作为表达语气和个人主观态度的一类词,是现代汉语中不可或缺的词类。由于语气副词语义虚化,功能丰富、使用灵活,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课题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对《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收录且在《京华烟云》汉英双语平行语料中高频出现的8个双音节语气副词进行了汉英对比研究和对英汉语教学的解释和说明策略研究研究对象的确定是以《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和初、中等和高级《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收录的32个语气副词为线索,对《京华烟云》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进行全文检索,并逐句逐词确立对应关系。在确立对应关系时,排除零对应者,保留有对应者。为了对比分析的客观有效,本课题选择了频率在10次以上,且“对应英文”出现频率亦在10次以上的双音节语气副词为研究对象,有效检索结果为:简直、其实、恐怕、尽量、难道、分明、究竟和毕竟。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介绍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对与论文写作有关的概念术语进行了界定说明。第二章《京华烟云》高频双音节汉语语气副词与其“对应英文”的对比分析。分别对《京华烟云》汉英双语平行语料中简直、其实、恐怕、尽量、难道、分明、究竟和毕竟这8个双音节汉语语气副词及其“对应英文”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二个平面分别进行了汉英对比分析和穷尽性的定量定性分析。第叁章上述8个高频双音节语气副词的英语解释和说明策略研究。在汉英对比基础上,从对英汉语教学出发,试着提出了上述8个双音汉语语气副词的英文解释和说明策略。同时对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目前使用的《新实用汉语课本》、《当代中文课本》、《博雅汉语》和《长城汉语生存交际课本》四套汉语教材中的这8个语气副词的英文释义情况,以及《新英汉汉英词典》、《现代汉英词典》和《汉字英释大词典》中这8个语气副词的英文释义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本课题所提出的英文解释和说明策略对其有一定的补充修正作用。第四章本文所提出的英文解释和说明策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和效果分析。为了验证本课题所提出的英文解释和说明策略的可行性,我们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对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学生习得这8个语气副词的情况分别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应用本课题所提出的英文解释和说明策略,学生使用这些语气副词的偏误率明显下降,说明其对对英汉语教学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我们所提出的英文解释和说明能为对英汉语教材和汉英双语词典的编纂提供些须参考。第五章余论。说明本课题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指出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地方。(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5-23)
梅那[4](2010)在《同素近义单双音节语气副词习得偏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因为在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中常常给第二语言学习者带来理解和使用的困难,同素近义单双音节语气副词已开始受到词汇研究界的关注。本文从留学生书面表达和口语交际中提取偏误语料,通过分析,将偏误类型划分为普遍范围内的偏误和特殊结构中的偏误,并从语义、语序、语用、音节搭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导致偏误产生的语内因素、语际因素、学习策略因素和语外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策略。我们发现,导致偏误的语内因素主要有意义交叉、义项数的影响、同语素影响和音节限制等;语际因素主要是母语负迁移;学习策略因素除了常见的回避、过度泛化和求助权威之外,还有先入为主和重同轻异。语外因素包括词典释义不精确、教材解释不科学、教师讲解不严密。在教学策略上,笔者提出:以语素教学为基础、注意归纳共性与个性、有效进行词汇偏误分析、提高词汇重现率、借鉴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经验、坚持循序渐进教学。希望这些能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0-12-06)
牛聪[5](2010)在《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部分单音节语气副词功能及用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音节语气副词是现代汉语中非常特别的一类词,它们语义虚化、用法复杂,却又在中国人的日常会话中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它们被认为个性特征远多于共性,所以之前的研究多以个案研究为主,共性研究是薄弱环节。与此同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单音节语气副词缺少足够重视,外国人使用较少,是他们汉语表达生硬的症结之一。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出发,归纳总结了部分单音节语气副词的叁种功能及用法:量级评注功能、指示背景功能和语气的主观量。量级评注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词上:“就、才、还、都”,是指单音节语气副词具有对句子中的量级成分进行主观评注的功能,有增值评注和减值评注之分。根据语法、语义、语用的不同,它又可分为“评注主表句”和“评注从表句”两类,但在实际语用中二者也常组成杂糅句。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就、才、还、都”在这两类句子中的结构、评注指向和方向、情态表达等,得出了该功能的基本用法,并利用这些用法对一些典型的语言现象进行了解释。单音节语气副词的指示背景功能和语气的主观量紧密联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本文列举了“又、并、可、才、竟、倒、非、偏、就、正”等十个常用单音节语气副词指示背景功能的用法,得出单音节语气副词指示背景功能的一般规律是:以逆转性的指示为主,顺承式的指示较少。关于单音节语气副词语气的主观量,本文按照语气量值由小到大的顺序,将单音节语气副词分七类进行了介绍:“将就、让步”类、量级评注类、“辩解”类、“契合”类、“意外”类、“反驳”类和“意愿”类。本文对外国人习得单音节语气副词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由问卷调查与访谈两种形式组成,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了14条结论。据此,本文总结了外国人在单音节语气副词习得方面的四大问题及其成因,并就此提出了六点教学对策,包括大纲、教材、教学、教师、考试以及习得者本人等方面。最后,本文结合前半部分的本体理论研究,设计了一份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单音节语气副词习得提纲,对单音节语气副词的习得顺序提出了本文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0-05-07)
马小里[6](2009)在《单音节语气副词+不+VP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讨论了现代汉语中四组常用的单音节语气副词,分别是“又”、“也”,“才”、“就”,“偏”、“硬”,“决”、“绝”,它们用在“不+VP”前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义,起到强调否定语气的作用。文章的引言中就“问题的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前人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以及“语料来源”等问题作了交待。除去引言和结语,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比较了四组单音节语气副词+不+VP,结语在前四章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用在“不+VP”前的单音节语气副词的语气义和使用条件等问题。第一章比较了“又+不+VP”和“也+不+VP”。它们的基本语法意义分别是表示加合和表示类同。它们用在“不+VP”前则分别强调了否定语气和委婉语气。“又+不+VP”是以“只有P,才Q”为预设,通过否定P来否定Q;“也+不+VP”的预设是存在一对矛盾,“也”缓和了矛盾。因为,“又”和“也”用在“不+VP”前有凸显事实的作用,所以,它们的语法化程度提高了,主观性也增强了。第二章分析了“才+不+VP”和“就+不+VP”。我们先比较了“才”和“就”的主观功能,分别可以分为叁种;在此基础上,得出:“才”在“不+VP”前是通过加强否定而肯定说话人的预设,表达了得意意志;而“就”在“不+VP”前是通过加强否定来强调事件主语坚决不做某事的坚决意志。第叁章比较了“偏+不+VP”和“硬+不+VP”。“偏”和“就”都是强调说话人不认可事件主语的做法,但是“偏”暗示了事件主语是不顾客观条件地去做某事,而“硬”则暗示了事件主语是硬撑着,固执地去做某事。我们认为:“偏”和“硬”用在“不+VP”前分别表达了“强调偏离”、“故意违反”以及“强调硬撑”、“固执坚持”的主观性。第四章分析了“决+不+VP”和“绝+不+VP”。“决”和“绝”语义的历时演化不同,共时平面上的语义特征也不同,“绝”的语义特征要比“决”复杂。“决”用在“不+VP”前强调了坚决的语气,表达了说话人坚决的否定态度;而“绝”则强调了绝对语气,强调了说话人坚决而绝对的否定态度。结语总结了单音节语气副词+不+VP的语气义。这些语气副词都加强了否定语气,而“也”除外。单音节语气副词用在“不+VP”前主要是与否定焦点和主观性有关的。(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贺菊玲[7](2008)在《《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的单音节复合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世说新语》中语气副词的单音节复合化分为两类:语气副词的连用和复合语气副词。对这两类复合化形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南北朝时期语气副词的单音节复合化过程的过渡性与层次性特征;而复合化现象承前启后的特点则显示了语言发展的动态性。(本文来源于《汉语史研究集刊》期刊2008年00期)
白雁南[8](2007)在《《世说新语》单音节语气副词的继承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对《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系统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法总结出其单音节语气副词在继承前代基础上的发展状况。从历时的、动态的角度管窥语气副词在中古汉语中的发展信息。(本文来源于《河西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白雁南[9](2007)在《《世说新语》复音节语气副词的特点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中古汉语典型语料《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系统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将复音节语气副词按照来源和构成方式分作固定词组凝结、同义连用及附加式叁类,总结出其特点和发展,管窥复音节语气副词在中古汉语中的发展状况。(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齐春红[10](2007)在《单音节语气副词的语法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法化的动因有句法、语义、语用等多种因素,在单音节副词“都”、“可”、“还”、“也”、“并”、“又”等进一步虚化为语气副词的过程中,语用法的凝固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起这种凝固化的语用环境是“反问”、“疑问”、“对比”、“否定”等言语形式。这种凝固的语用环境蕴涵了这些语气副词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预设。(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期刊2007年01期)
单音节语气副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单音节语气副词后置现象,尤其是在口语中,"还、都、也"是其中的典型,值得研究。根据结构性质和语义属性、移位的作用与表达以及移位的动因与机制:从形式看,存在追补性后置和重复性后置两种;从深层看,移位后副词的语义辖域是整个命题,属全幅评注,将命题整体激活为新信息;从语义功能看,表义上凸显超预期,均可看作量级算子;从成因看,语用需要是驱动移位现象的最基本动因,语义量级的形成、强调与凸显、信息排列的顺序均是其形成的主要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音节语气副词论文参考文献
[1].王怡然.汉语单音节揣测类语气副词的历时考察[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2].田家隆.主观强化与情态追加:单音节语气副词后置现象探究——以“还、都、也”为例[J].世界华文教学.2015
[3].林芳.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京华烟云》高频双音节语气副词的汉英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3
[4].梅那.同素近义单双音节语气副词习得偏误研究[D].南昌大学.2010
[5].牛聪.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部分单音节语气副词功能及用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
[6].马小里.单音节语气副词+不+VP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7].贺菊玲.《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的单音节复合化[J].汉语史研究集刊.2008
[8].白雁南.《世说新语》单音节语气副词的继承和发展[J].河西学院学报.2007
[9].白雁南.《世说新语》复音节语气副词的特点和发展[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0].齐春红.单音节语气副词的语法化机制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