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甾体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胞色素P450酶,生物转化,甾体,结构修饰
甾体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朱进倩,刘吉华[1](2019)在《细胞色素P450转化代谢甾体类化合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甾体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物质。在甾体药物合成代谢过程中,细胞色素P450(CYP450)是关键酶。通过CYP450对甾体进行生物转化可以完成一些有机合成难以进行的反应,增加其结构修饰的位点,丰富化合物的种类,开发出药理活性更强的新药。近10年来,CYP450对甾体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研究发展迅速,文章在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已阐明的CYP450转化甾体的不同反应类型进行分类总结,阐述了甾体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的相关实例和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甾体生物转化机制和甾体药物的结构修饰、定向改造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药物生物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徐慧静,刘萍,崔立迁,牛建娜[2](2019)在《甾体激素药物的生物转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甾体药物已经成为仅次于抗生素的第二大类药物。在甾体药物或其中间体的合成路线中,微生物转化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本文中,笔者从微生物转化、甾醇侧链降解反应、强化生物转化效率的策略等方面对甾体激素药物近几年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生物加工过程》期刊2019年05期)
李雪龙,李改,谢东奇,金鹏,毛淑红[3](2019)在《增加雷斯青霉15α–羟化酶基因拷贝数提高甾体转化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孕二烯酮是第叁代高效避孕药的主要成分.雷斯青霉(Penicilliumraistrickii)ATCC10490催化甾体左旋乙基甾烯双酮的C15α–羟基化反应合成孕二烯酮的重要中间体C15α–羟基左旋乙基甾烯双酮.为了提高现有生产菌种的转化效率,本文研究了在雷斯青霉ATCC10490中增加甾体C15α–羟化酶基因(PRH)拷贝数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分别构建了PRH基因的诱导型和组成型过表达载体pPZP-p800-PRH和pPZP-TrpC-PRH,并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定点整合到雷斯青霉基因组.转化实验表明,在出发菌株中增加一个PRH基因拷贝显着提高了甾体左旋乙基甾烯双酮转化效率,重组菌PRH-P800和PRH-TrpC的摩尔转化率分别提高了13%和20%,同时转化时间均缩短了12 h.(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银春[4](2018)在《微生物转化C21甾体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孕烯醇酮为唯一碳源,经初筛、复筛后从土壤中得到能够转化C21甾体化合物的菌株,并利用生理生化实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对细菌进行16S rDNA基因序列、真菌进行18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B LAST分析。据BLAST分析结果,利用MEGA(5.05)软件创建Neighbor-Joining进化树,确定菌株的系统发育学地位。菌株转化C21甾体经浓缩、萃取、浓缩得到转化产物粗品,经硅胶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分离纯化化合物,对纯化的化合物进行1H-NMR,13C-NMR(DEPT 135°和DEPT 90°),2D-NMR(HSQC、HMBC)等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利用高分辨率质谱仪确定化合物分子量。DNA测序筛选分离得到的菌株,测得菌株DH的16S rDNA有1385个碱基,菌株YM3的16S rDNA有1482个碱基,两株菌都属假单胞属(Pseudomonas),都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菌株DH为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菌株YM3为铜绿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菌株T3的18S rDNA基因序列有1314个碱基,属于曲霉属(Aspergillus),为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将这些碱基序列上传于BankIt中得到登录号,DH菌株登录号为MF542259.1,YM3菌株登录号为MG262387.1,T3菌株登录号为MF563964.1。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分析确定转化产物为1,2,10-叁羟基菲和7-羟基苯并吡喃,并发现1,2,10-叁羟基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都有抑菌活性,化合物浓度为0.5 mg/mL时,抑菌圈的大小分别为18 mm、17 mm、25 mm。经单因素试验优化后,假单胞杆菌DH转化16,17-α环氧孕烯醇酮的发酵工艺进行初步优化得到产物7-羟基苯并吡喃的最优条件为:1.5 g/L 16,17-α环氧孕烯醇酮的SDS乳化液为碳源,2.0 g/L NH_4NO_3为氮源,初始pH值为7.0,接种量为10%,250mL锥形瓶中装液量达到100 mL,转化时间为5 d;产物1,2,10-叁羟基菲的最优培养条件为:1.5 g/L 16,17-α环氧孕烯醇酮的SDS乳化液为碳源,3.0 g/L NH_4NO_3为氮源,初始pH值为6.5,接种量为10%,装液量达到80 mL,转化时间为5 d。烟曲霉菌T3转化孕烯醇酮的发酵工艺进行初步优化,得到最优条件为:底物浓度孕烯醇酮乳化液为1.0 g/L,氮源NH_4H_2PO_4为2.0 g/L,初始pH为7.0,接种量为10%,装液量为70 mL,发酵时间为6 d。此条件下产物产率为28.48%,比之前提高9.52%;菌体生物量为4.73 g/L比之前提升了2.11 g/L。菲及其衍生物存在于大多数植物,还未见有报道从微生物转化过程得到。本文利用微生物转化孕烯醇酮和16,17-α环氧孕烯醇酮得到有抑菌活性的菲类化合物,为微生物转化C21甾体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胡宏秀[5](2018)在《两种甾体皂苷的微生物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甾体皂苷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活性产物,常见中药如知母、麦门冬、穿山龙以及七叶一枝花等都含有大量甾体皂苷。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肿瘤、抗血小板凝集、调节免疫、抗炎以及心脑血管活性等。为了了解药物的构效关系寻找高效低毒的目标产物,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方法改造甾体皂苷。近年来,利用生物转化改造甾体皂苷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化学法相比其具有条件温和、环境友好、区域和立体选择性高等优势。为了获得活性好毒性低的目标产物,本论文研究了两种甾体皂苷-原薯蓣皂苷(Protodioscin)和伪原薯蓣皂苷(Pseudoprotodioscin,PPD)的生物转化,并对转化产物的药理活性进行了初步探索。筛选25株菌种对原薯蓣皂苷和伪原薯蓣皂苷的转化,通过TLC验证,筛选出转化率较高且转化产物较多的菌株,并对转化天数的考察,确定最佳转化时间。最终选取真菌橄榄色毛壳Chaetomium olivaceum CGMCC 3.3604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a CGMCC3.3789对原薯蓣皂苷进行转化以及菌株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 3.4663对伪原薯蓣皂苷进行扩大培养。发酵液经过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液相等分离手段分离,得到转化产物。从Chaetomium olivaceum CGMCC 3.3604对原薯蓣皂苷进行生物转化研究中,得到4个已知转化产物26-O-β-D-glucopyranosyl-22α-methoxy-(20S,25R)-furost-5-ene-3β,26-d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β-D-glucopyranoside(1),26-O-β-D-glucopyranosyl-(20S,25 R)-furost-5-ene-3β,22α,26-tr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2),薯蓣次级皂苷B(3)和薯蓣皂苷(4)。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转化原薯蓣皂苷的发酵液中分离出1个糖水解产物薯蓣次级皂B(3)。菌株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对伪原薯蓣皂苷转化,共得到12个转化产物。分别为26-O-β-D-glucopyranosyl-22α-methoxy-(20S,25R)-furost-5-ene-3β,26-diol-3-O-α-L-rhamnopyran osyl-(1→4)-β-D-glucopyranoside(1).26-O-β-D-glucopyranosyl-(20S,25R)-furost-5-ene-3ββ,22α,26-tr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2),薯蓣次级皂苷 B(3),26-O-β-D-glucopyranosyl-20α-methoxyl-25R-furosta-5,22-diene-3β,26-diol-3-O-α-L-rhamnopyranosyl-(1 →4)-β-D-glu-copyranoside(5),26-0-β-D-glucopyranosyl-22β-methoxy-25R-furosta-5-ene-3β,20β,26-tr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6),26-O-β-D-glucopyranosyl-25R-furosta-5,22-diene-3β,20β,26-triol-3-O-α-L-26-rhamnopyranosyl-(1 →4)-β-D-glucopyranoside(7),16β-(4'R-methyl-5'-ol-pentanoxyl)-pregn-5-ene-3β-ol-20-one-3-O-α-L-rhamnopyranosyl-(1→4)-ββ-D-glucopyra Noside(8),pregnan-5.16-diene-20-one-3β-hydroxy-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9),25R-spirost-5-ene-3β,20-diol-3-O-α-L-rhamnopyranosyl-(1 →4)-β-D-glucopyranoside(10),25R-spirost-5,20-diene-3β-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11),25R-spirost-5-ene-21 β-methyl-3β-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12),25S-spirost-5-ene-3β,20α-d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13),其中化合物 8,11,13为新化合物。微生物对两种甾体皂苷的转化位点主要集中在苷元的C20(22)位以及C-3位和C-26位糖链上。所得到的转化产物皆为糖水解产物,化合物8和9为孕甾烷结构骨架。转化反应涉及多种类型包括糖水解反应、羟基化反应、甲基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通过对转化产物的结构进行分析并根据参考文献报道分别对两种底物微生物转化的可能途径进行了推测。对转化产物进行药理活性初步研究,化合物3,4,5,8,11,13对HepG2细胞有一定毒性,化合物3,4,10,11,13对Hela细胞有毒性作用。化合物7和9具有一定抑制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其对NO分泌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RAW264.7细胞中iNOS蛋白表达实现的。(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8-05-01)
李慧杰[6](2018)在《新月弯孢霉CICC40301转化3-酮-4-烯甾体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甾体药物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一类重要药物,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抗毒、抗肿瘤等多种疾病以及用于生育控制。甾体化合物的结构十分复杂,其药理活性的高低取决于特定位点的取代基。化学合成法应用于甾体化合物合成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它的选择性较差、步骤多,尤其是在甾体母核的特定位点引入氧原子。而微生物转化法具有专一性强,立体选择性较高,副产物少等优点,故常用于留体药物及中间体的合成。已报道的具有甾体转化活性的微生物多达1500种,但成功应用工业生产的菌株有限。因此筛选新型菌株对于改进甾体生物转化效率和拓宽微生物催化在甾体工业中的应用范围至关重要。工业上主要利用丝状真菌催化甾体化合物特定位点的羟基化反应,如利用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在11-脱氧皮质甾醇(RS)的C11β位引入羟基生产具有抗炎活性的氢化可的松。本文发现新月弯孢霉也能够转化重要甾体化合物孕酮、雄甾-4-烯-3,17-二酮(4AD)、睾酮,并利用TLC、HPLC、1HNMR、13C NMR对其相应的主要转化产物进行了分离、鉴定。鉴于真菌甾体羟化酶属于细胞色素P450酶(CYP),本文也初步探索了新月弯孢霉CYP基因在甾体底物诱导条件下的表达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新月弯孢霉菌株CICC40301将孕酮,4AD和睾酮分别转化为C17α-羟基孕酮,C14α-羟基-AD,C15-羟基睾酮,确定了新月弯孢羟化酶为诱导酶。通过对新月弯孢霉在底物诱导条件下的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符合预期大小的27个CYP基因,同时利用RT-PCR对27个CYP基因表达的诱导性进行了初步分析,获得了1个表达差异大的羟化酶候选基因。对新月弯孢霉转化甾体化合物孕酮、4AD、睾酮的产物鉴定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菌株提供了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陈立波[7](2017)在《制药工业中甾体微生物转化的应用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科技不断更新发展,许多新的技术逐渐成熟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在现代医药工业领域中,许多企业开始使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加以产品的制作,这种微生物转化技术的应用占有极为明显的优势。本文主要阐述了微生物的转化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介绍了微生物转化技术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家庭医药.就医选药》期刊2017年08期)
王少云[8](2017)在《青霉菌对甾体肟的生物转化及对HeLa,RD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为得到不同生理活性的甾体化合物,在其母核或支链上引入不同官能团。甾体肟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抗肿瘤、抗病毒等生理活性。本研究通过生物转化获得甾体肟类衍生物,为甾体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从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能转化甾体肟的菌株,经形态鉴定,确定为沙门柏干酪青霉菌。利用沙门柏干酪青霉菌对合成的3β-羟基-5-烯类甾体肟进行生物转化研究,转化产物通过硅胶柱层析法进行分离,利用波谱学方法对结构进行鉴定。采用MTT法检测甾体酮原料、甾体肟及生物转化产物对宫颈癌He La细胞和人恶性胚胎横纹肌瘤RD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沙门柏干酪青霉菌对甾体肟的生物转化结果表明,生物转化过程中主要发生羟基化反应,并且伴有肟基的水解。16α,17α-环氧孕甾烯醇酮肟(5)的环氧键发生了复杂反应,产生稳定的五元杂环新化合物3β,7α,16α-叁羟基-雄甾-5-烯-[16,17-d]-3′-甲基异恶唑(9),同时得到转化产物7α-羟基~(-1)6α,17α-环氧孕甾烯醇酮肟(8)。孕甾烯醇酮肟(6)发生了7α,11α-双羟基化及C-20位肟基的水解反应,得到转化产物7α-羟基-孕甾烯醇酮肟(10)、7α,11α-二羟基-孕甾烯醇酮(11)和6α-羟基-20-肟-孕甾-4-烯-3酮(12)。去氢表雄酮肟(7)的生物转化主要发生在7α-羟基,并伴有C-3羟基氧化为羰基同时C-6位发生6α-羟基化,得到转化产物7α-羟基-去氢表雄酮肟(13)、7β-羟基-去氢表雄酮肟(14)和7α-羟基-20-肟-孕甾-4-烯-3-酮。采用MTT法对甾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He La细胞和RD细胞在甾体化合物作用下均出现细胞增殖抑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孕甾烯醇酮肟(6)对两种肿瘤细胞的增值抑制作用最强,He La细胞和RD细胞的IC50分别为14.0μg·m L~(-1)和11.7μg·m L~(-1)。在转化产物中,7α-羟基去氢表雄酮肟化合物(13)对两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最强,IC50值分别为38.2μg·m L~(-1)和22.7μg·m L~(-1)。综上所述,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能转化甾体肟的菌株,利用该菌株对甾体肟进行生物转化得到甾体肟类衍生物。体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甾体酮,甾体肟及转化产物对He La和RD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7-06-01)
马利云[9](2017)在《非甾体抗炎药的转化及残留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当今世界各国使用量最多的一类药物之一。由于频繁大量的使用、人与动物的排泄、污水处理技术的局限性以及废弃药物的不合理处置等因素,未被完全吸收和利用的NSAIDs及其代谢物以多种途径最终进入水环境,并可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在生物体内富集,给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后果。鉴于此,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毒性评价已成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在水处理过程中去除NSAIDs的常用方法包括膜处理、氯消毒、紫外线消毒、臭氧氧化等。然而NSAIDs的迁移转化行为却存在很大差异(从完全去除到几乎不能去除),去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转化产物(transformation products,TPs),并且一些TPs的毒性比母体化合物更强。因此,评估水处理过程中各种TPs的潜在环境风险十分必要。此外,NSAIDs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情况也日益普遍。长期食用含有残留NSAIDs的食品会产生胃肠道、肝、肾、心血管、血液和神经系统损害等不良反应,且这些危害往往具有隐蔽性。目前,各类食品法规文件多数只检测母体化合物的残留,很少涉及代谢物的残留检测。然而一些代谢物也会残留在动物性食品中,毒性可能更强。因此,为保证人们饮食安全和卫生,不仅要检测动物性食品中残留的原药,还需要检测其代谢物,尤其是毒性增大的代谢物。基于以上分析,本论文围绕NSAIDs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着重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叁种灭酸类化合物,甲芬那酸(mefenamic acid,MEF)、托芬那酸(tolfenamic acid,TOL)和氯芬那酸(clofenamic acid,CLO)的氯化动力学,发现其遵循二级动力学反应,且降解迅速。通过液相色谱-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LC-MS)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鉴定 TPs,发现氯取代、氧化反应及二者同时参与的反应是灭酸类化合物氯降解过程中的主要反应类型。此外,采用发光细菌测定TPs的总毒性,结果表明氯消毒后溶液的毒性与pH值有关,且pH 8条件下的总毒性强于pH 6和pH 7条件下的毒性。2.系统地研究了酮洛芬(ketoprofen,KET)、卡洛芬(carprofen,CAR)和双氯芬酸(diclofenac acid,DIC)的紫外光降解过程。动力学结果表明叁种药物均遵循一级动力学反应,且CAR降解最快,KET次之,DIC最慢。通过GC-MS和LC-MS分析,KET、CAR和DIC分别有8、3和6个TPs;脱羧、脱氯、氧化、脱甲基化、酯化以及环化反应参与了叁种药物的光降解过程。此外,采用基于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models,QSARs)的软件对TPs的毒性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一些TPs具有比母体化合物更强的毒性。3.采用钙离子沉淀法制备了猪肝微粒体(piglivermicrosomes,PLMs),通过Bradford法测定的蛋白质含量为(10.63 ±0.81)mg mL-1。利用PLMs体外孵育法研究了MEF、TOL、CLO、氟芬那酸和氟比洛芬(flubiprofen,FBP)的生物转化过程,发现这五种NSAIDs的体外代谢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通过LC-MS对代谢产物进行鉴别,结果表明苯环上的羟基化反应是主要的代谢途径。采用基于QSARs的软件预测了各代谢产物的毒性,发现FBP的代谢物对某些物种的毒性稍微增加,而其他NSAIDs的代谢物毒性均有所减小。本研究对NSAIDs的代谢物及其毒性提供了参考,在动物食品安全中具有重要意义。4.通过“硫醇-烯”点击化学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磁性纳米材料Fe3O4-SiO2-S-N+,将其作为磁固相萃取(magnetic solid-phase extraction,MSPE)吸附剂用于河水中八种NSAIDs的残留检测。首先系统地考察了影响萃取效率的因素,包括样品溶液的pH值和离子强度、解吸溶液的类型和组成、萃取时间以及解吸附时间。在最佳萃取条件下,所建立的方法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较低的检测限。将此方法用于长江水中NSAIDs的检测,未发现NSAIDs残留。本文合成的新型磁性纳米材料具有制备简单重现性良好的优点,在环境水样品中NSAIDs的残留检测方面具有较高的分析潜力。5.以灌流硅胶(SiO2)为基质,采用希夫碱法合成了一种固定化牛血清白蛋白(BSA)液相色谱固定相BSA-SiO2,并对其进行了表征。以D-/L-色氨酸为分析对象,系统地考察了 BSA-SiO2的手性色谱性能,结果表明BSA-SiO2对D-/L-色氨酸具有良好的分离能力。采用前沿亲和色谱法,将BSA-SiO2用于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mesylate,IM)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IM与固定化BSA之间属于单位点结合,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要作用力。与传统的SiO2相比,灌流SiO2可固载更多的蛋白质大分子,因此具有更强的手性分离能力及更长的使用寿命;同时其传质较快,柱压较低,柱稳定性较好,在手性分离及快速测定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6.概括了上述五章的研究内容,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重点。7.总结了近十年文献中常用于环境和动物性食品中NSAIDs残留检测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技术,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秦梦菲[10](2017)在《不同微生物转化9-氟甾体激素中间体C_(1,2)位脱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甾类药物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一类药物。9-氟甾体激素,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曲安西龙等是糖类皮质激素,在调节人体正常水盐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和肝糖原转化异生、体液容量和渗透平衡、抗休克和抗过敏方面有重要作用。9β,11β-环氧-17α,21-二羟基-16β-甲基孕-1,4-二烯-3,20-二酮(Ⅳ)是用于生产9-氟甾体激素的关键前体。本研究以诺卡氏菌Nocardioides sp.NS413、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MS136和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为出发菌株,通过微生物全细胞转化法以及细胞裂解液转化法以甾体化合物9β,11β-环氧-17α,21-二羟基-16β-甲基孕-4-烯-3,20-二酮-21-醋酸酯(Ⅰ)为底物生产9-氟甾体激素的关键前体Ⅳ,针对不同转化体系的反应机制进行研究,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诺卡氏菌普通发酵法转化甾体底物Ⅰ时,如果发酵液中没有甲基-β-环糊精(MCD),反应顺序主要是Ⅰ、Ⅲ(9β,11β-环氧-17α,21-二羟基-16β-甲基孕-1,4-二烯-3,20-二酮-21-醋酸酯)、Ⅳ;在发酵液中加入MCD后,反应顺序主要是Ⅰ、Ⅱ(9β,11β-环氧-17α,21-二羟基-16β-甲基孕-4-烯-3,20-二酮)、Ⅳ。诺卡氏菌在加入MCD的两相(油相-水相)转化培养基N3中转化5 g/L底物Ⅰ40 h,产物Ⅳ的转化率(64.8%)比无MCD的水相系统(40.7%)提高了59.2%。而诺卡氏静息细胞转化底物Ⅰ只发生C_(1,2)位脱氢反应生成产物Ⅲ,并且诺卡氏菌在一级种液中培养,在无碳源和氮源的发酵培养基转化5 g/L底物Ⅰ10 h,产物Ⅲ的转化率最高,为43.6%。分枝杆菌全细胞转化底物Ⅰ只生成水解产物Ⅱ,而分枝杆菌细胞裂解液能将底物Ⅰ转化为产物Ⅱ和Ⅳ,反应机理为Ⅰ先自发水解为中间体Ⅱ,Ⅱ经KSTD催化发生C_(1,2)位脱氢反应转化为产物Ⅳ。为提高产物Ⅳ的转化率,在分枝杆菌中分别过表达编码KSTD的关键基因:kstD、kstD3和kstD_M,并优化缓冲液pH,结果表明1 g/L底物Ⅰ在pH 7.5的重组菌株MS136-kstD_M细胞裂解液中反应45h,产物Ⅳ的转化率为92.8%,比优化前提高了63.4%。大肠杆菌重组菌株BL21(DE3)-kstD,BL21(DE3)-kstD3,BL21(DE3)-kstD_M细胞裂解液能将底物Ⅰ转化为产物Ⅱ和Ⅳ。相比于分枝杆菌重组菌株MS136-kstD_M(92.8%),BL21(DE3)-kstD_M产物Ⅳ的转化率(79.5%)较低。(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甾体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甾体药物已经成为仅次于抗生素的第二大类药物。在甾体药物或其中间体的合成路线中,微生物转化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本文中,笔者从微生物转化、甾醇侧链降解反应、强化生物转化效率的策略等方面对甾体激素药物近几年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甾体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1].朱进倩,刘吉华.细胞色素P450转化代谢甾体类化合物研究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2019
[2].徐慧静,刘萍,崔立迁,牛建娜.甾体激素药物的生物转化研究进展[J].生物加工过程.2019
[3].李雪龙,李改,谢东奇,金鹏,毛淑红.增加雷斯青霉15α–羟化酶基因拷贝数提高甾体转化效率[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9
[4].刘银春.微生物转化C21甾体化合物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8
[5].胡宏秀.两种甾体皂苷的微生物转化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6].李慧杰.新月弯孢霉CICC40301转化3-酮-4-烯甾体化合物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8
[7].陈立波.制药工业中甾体微生物转化的应用浅析[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7
[8].王少云.青霉菌对甾体肟的生物转化及对HeLa,RD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7
[9].马利云.非甾体抗炎药的转化及残留检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10].秦梦菲.不同微生物转化9-氟甾体激素中间体C_(1,2)位脱氢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