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年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年龄,社会商数,社会化
社会年龄论文文献综述
沈秀中,李强[1](2019)在《初中学生社会年龄及其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平湖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诊断初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状况,发现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本研究以浙江省某市初中一年级学生为样本,运用社会年龄量表对578名初一年级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初一年级学生社会性发展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学生责任感水平相对较高,社会适应水平中等,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相对薄弱。学生社会年龄存在显着的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学生社会年龄对学生学习动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幸福感的影响均非常显着,但学生社会年龄对学业成绩几乎不存在影响关系。(本文来源于《浙江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刘俊婉,郑晓敏,王菲菲,冯秀珍[2](2015)在《科学精英科研生产力和影响力的社会年龄分析——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例,采用论文数和年均引文数为指标,对中国科学精英的论文产出力和影响力的年龄分布进行研究,同时本文还对院士当选前后论文产出力和影响力进行了Wilcoxon符号秩检验的显着性差异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a.56-70岁是院士论文产出力和影响力的高峰期;b.科学精英不同署名顺序论文的产出力年龄分布存在差异,独着论文和第一作者署名论文的发文高峰期早于中间作者和最后署名作者的发文高峰期;c.当选院士之前,院士独着论文数量显着高于当选院士以后。当选院士以后,院士发表中间作者和最后作者署名论文的数量高于当选院士之前论文数量,论文的影响力整体高于院士当选前的论文影响力。(本文来源于《情报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王宙洁[3](2014)在《“飞越老人院”科技如何重塑社会年龄》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老龄化的趋势值得警醒。据外媒测算,到2050年,将有一百万位百岁老人,这还只是美国的情况,在同一时期,印度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会超过整个美国,“银发海啸”可能并不非常遥远。 这一庞大人群的生活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与此同时,科技正在快(本文来源于《上海证券报》期刊2014-12-12)
孙旭[4](2014)在《侗族社会年龄群体关系转型——以黔东南岑吾侗寨起鼓楼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侗族社会的自我治理和秩序维持,依靠的是基于年龄界限划分出的老人、中年人、年轻人叁级年龄群体各安其位、相互协作。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文化变迁和打工潮的涌现,侗寨的集体活动中,年龄群体间的互动却频发冲突。在起鼓楼这一集全寨之力的集体工程中,不同年龄群体的实践和他们之间关系的转变,揭示出其中蕴含着更深层的原因:打工经济引发的人群社会地位和观念的改变;人的分离和文化的维系;代际间文化传递方式的转型。(本文来源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2014年01期)
栾江,陈建成,李强,史常亮[5](2013)在《社会年龄结构转型时期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2010年之间的这段时期为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快速增长并存的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行为特征对于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使用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项目调查所采集的数据,从劳动力行业部门流动和地域流动两个方面总结在2001—2010年10年间陕西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所表现出的流动特征,为我国在下阶段实现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提供政策性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北人口》期刊2013年04期)
姚天健[6](2010)在《比人寿长的社会年龄》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学家认为,人有四种年龄,一是出生年龄,从出生日算起,过一年,增一岁。二是生理年龄,看健康的状况。同是六十岁,有的身强体健,有的弱不禁风。叁是心理年龄,看精神状态。有80岁的青年,也有18岁的老人。四是社会年龄,看一生奉献。对社会奉献越大越多,社会年龄就越长。一个人的生命走到了终点,出生年龄、生(本文来源于《老同志之友》期刊2010年21期)
张训[7](2010)在《刑事责任年龄确立标准新论——以社会年龄为切入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以社会现象为分析和调整对象的规范,刑法的制度创设必须善于吸纳有益的社会学分析方式。刑事责任年龄标准的设定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打破以自然年龄为分析中心的惯常做法,引入社会年龄并以此为主要分析对象,是当下审视并且设定中国刑事责任年龄标准的合理路径。(本文来源于《四川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孟庆成,田宏刚[8](2009)在《七台河市社会年龄分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处于由壮年型向老年型转化的过程,并已接近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带来了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缺乏、家庭关系变化及老人的医疗保健、康复益寿等新问题。解决老年型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是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及早制定七台河市老年型社会负担问题应对策略,现对七台河市社会年龄分型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09年23期)
李强[9](2009)在《初中生社会年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化是个体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也是青少年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研究青少年社会化的评价标准,是一项崭新的理论任务和实践需求。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构建初中生社会化程度的测量工具——社会年龄量表,建立初中生社会化程度的衡量标准——社会年龄指数,以监测、诊断和预防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障碍,为提高青少年社会化水平提供实证依据。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与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对青少年社会年龄的结构要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探索的基础上,编制了《初中生社会年龄量表》,以此为工具对浙江省象山县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评,并以13岁初中生为例,进一步探讨了该年龄段学生社会年龄的发展特征、相关因素,对社会年龄偏低的学生提出了相应的干预建议。本研究的第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社会化理论的回顾与总结,明确了如下观点: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可以被测量;社会年龄作为反映个体社会化程度的测评指标,主要涵盖了道德品质、人格特征、人际交往叁个方面,其中,责任感、自我意识、社会适应是这叁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可以作为社会年龄测评的基本维度。本研究的第二章,主要是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初步设计《初中生社会年龄量表》,通过对试测结果的统计分析,确定正式量表结构与测评项目,并对正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的信效度均良好,符合研究要求。本研究的第叁章,主要以浙江省象山县13岁初中生为例,在区域层面、学校层面、班级层面和个人层面进行社会年龄发展特征的分析,以测评报告的形式呈现测评结果。统计表明,象山县13岁初中生的社会年龄常模(社会商数)为31.82,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年级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是性别差异显着,女生社会年龄明显高于男生;社会年龄剖析图显示,全区13岁初中生的责任感水平较高,但社会适应性相对不足;他们的社会年龄与父母职业、文化程度没有明显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素质相关性也不显着。由此本文得出叁个结论:(1)与学业成绩一样,初中生社会年龄也是一个可以用来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二者不能相互替代;(2)初中生社会年龄量表结构中,责任感、自我意识、社会适应是最核心的叁个维度,但叁个维度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特征;(3)家庭背景在初中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作用逐渐淡化。(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侯晓博[10](2009)在《新媒介模糊社会年龄界限的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载体和工具,它的变革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其中就包括社会年龄。社会年龄是指人在社会活动中所表露出的年龄特征,它体现了个人参与社会活动、处理社会问题、影响其他社会成员的能力程度。社会年龄的界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媒介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媒介时期有着不同的判定标准。一直以来我们沿用的都是印刷媒介时代产生的社会年龄的界限,但是,这个界限已将在电子媒介时代就开始模糊了,而新媒介的出现,更是加速了这种模糊的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媒介模糊社会年龄界限现象的阐释,来揭示媒介同社会年龄的根本关系。全文共分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社会年龄在传统媒介时期的产生和模糊;第二部分介绍了新媒介使社会年龄界限模糊的现象愈加明显;第叁部分通过对新媒介模糊社会年龄界限现象的阐释,揭示媒介同社会年龄的根本关系。(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4-01)
社会年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例,采用论文数和年均引文数为指标,对中国科学精英的论文产出力和影响力的年龄分布进行研究,同时本文还对院士当选前后论文产出力和影响力进行了Wilcoxon符号秩检验的显着性差异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a.56-70岁是院士论文产出力和影响力的高峰期;b.科学精英不同署名顺序论文的产出力年龄分布存在差异,独着论文和第一作者署名论文的发文高峰期早于中间作者和最后署名作者的发文高峰期;c.当选院士之前,院士独着论文数量显着高于当选院士以后。当选院士以后,院士发表中间作者和最后作者署名论文的数量高于当选院士之前论文数量,论文的影响力整体高于院士当选前的论文影响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年龄论文参考文献
[1].沈秀中,李强.初中学生社会年龄及其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平湖市为例[J].浙江教育科学.2019
[2].刘俊婉,郑晓敏,王菲菲,冯秀珍.科学精英科研生产力和影响力的社会年龄分析——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例[J].情报杂志.2015
[3].王宙洁.“飞越老人院”科技如何重塑社会年龄[N].上海证券报.2014
[4].孙旭.侗族社会年龄群体关系转型——以黔东南岑吾侗寨起鼓楼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
[5].栾江,陈建成,李强,史常亮.社会年龄结构转型时期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的研究[J].西北人口.2013
[6].姚天健.比人寿长的社会年龄[J].老同志之友.2010
[7].张训.刑事责任年龄确立标准新论——以社会年龄为切入点[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
[8].孟庆成,田宏刚.七台河市社会年龄分型研究[J].中外医疗.2009
[9].李强.初中生社会年龄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0].侯晓博.新媒介模糊社会年龄界限的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