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山嘴油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同生逆断层,砂体展布,源-渠-汇,上乌尔禾组
红山嘴油田论文文献综述
陈政安,周隶华,李凤杰,张梦露[1](2019)在《前展式同生逆断层对陆相湖盆“源-渠-汇”和沉积砂体的控制——以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红89井区二迭系上乌尔禾组乌二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山嘴油田红89井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该区发育大量的逆断层,影响着该区的油气勘探。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些断层对砂体的控制作用,以二迭系上乌尔禾组乌二段为例,利用区内丰富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在地层厚度变化、砂体分布和断层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同生逆断层对沉积物沉积过程源-渠-汇的控制作用,进而分析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红89井区乌二段受沉积基底古地形的影响,地层分布范围有限,仅在中部呈东—西向条带状展布,自西向东逐渐增厚,为一深切河谷沟槽的地貌特征。红89井区断层发育,东西向逆断层控制着沟槽的分布边界和走向,南北向控制着沟槽的走向。红89井区南北向发育的3条逆断层,将红89井区分割成3级天然水库,逆断层上盘形成的小背斜具备次级物源功能,下盘形成的洼陷是沉积物的主要卸载汇聚区,前展式的逆断层相迭置,增加了地形坡折带的坡度,沉积物过而不沉,是沉积过程中的渠。因此,建立了3种沉积模式:砂体随水流改变方向聚集模式、背斜聚砂模式、陡坡富砂模式。红89井区上乌尔禾组乌二段砂体受沟槽和同生逆断层的控制,砂体主要沿沟槽纵向展布,南北向逆断层控制沉积过程的源-渠-汇,进而控制着该区砂体的分布。(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6期)
沈伟[2](2018)在《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红004区块流体渗漏通道的刻画》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有着丰富的稠油资源。红004井区位于红山嘴油田东部,经历了近十年的稠油蒸汽开采,期间出现了油水渗出地表的情况,地漏点主要有2处,分别位于研究区北部的红浅2号站地漏点和西部的红浅3号站地漏点。发生这种地表渗漏不仅降低了产量,同时还存在人身安全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本文采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测井地质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红004井区的沉积和构造等特征,识别出可以发生窜漏的“通道”,并结合电位法解释结果,找出发生窜漏的“路径”,并总结了窜漏模式。利用叁维地震和浅震资料完成研究区的构造解释。发现工区内存在两套断裂系统,深部逆断层主要集中在工区南部,与地漏点相关性差。浅部逆断层与西部地漏点相关性大。工区主要为辫状河沉积相,分为河道、心滩和泛滥平原3种微相。其中河道微相不论从物性还是岩性上对于油水的运移都比其它微相具有优势。河道砂体可以为油水的横向运移提供通道。通过分析红004井区两油层的砂体主要为河道砂体,其中Jib2砂体与北部地漏点相关,J1b4砂体与西部、北部两处地漏点均相关。工区内存在侏罗系与上覆岩层的不整合面,向东南倾并贯穿整个工区,其与北部地漏点有直接的相关性,与西部地漏点有间接的相关性。根据电位法的反演解释成果,其纵向上的电阻率分布特征是对断裂、不整合面以及渗漏通道的客观响应。通过分析油水所指示的电阻率特征,结合地漏点附近的钻井资料以及研究区的砂体展布和断裂等地质特征,较直观地指示油水运移方向,并研究分析了渗漏通道的展布特征。2个地漏点有不同的渗漏模式,红浅3号站地漏点距生产井较远,发生窜漏的油水等物质沿生产层经不整合面运移至白垩系厚砂层中,经浅部断裂提供的纵向通道窜至地表。红浅2号站地漏点附近不发育断裂,且该处位于不整合面之上,发生窜漏的油水等物质沿生产层经不整合面运移至白垩系厚砂层中,从第四系覆盖薄弱的地方窜出地表。对渗漏通道的刻画可以为后续的治理提供指导,以解决安全、环境和生产方面的诸多问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杨志冬[3](2017)在《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红153井区二迭系夏子街组砂砾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红153井区是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近年来发现的较好的油气富集高产区块之一,特殊的砂砾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为阐明红山嘴油田红153井区二迭系夏子街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应用钻井取心、录井、测井、地震及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通过储层岩石学特征、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分析,表明该区岩性主要为砂砾岩,属碎屑岩中最近源的沉积体系,其沉积过程间歇性大、分选性差,岩石颗粒组成可以从巨砾到细砾各种砾级共存,岩石粒度频率呈多峰态,反映了冲积扇砂砾岩储层的特殊性。该区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溶蚀孔及微裂缝,无原生或剩余粒间孔,普遍发育的微裂缝对储层的改善效果明显。研究认为构造作用是影响该区储层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构造形成的裂缝可显着改善储层孔隙度,并且为后期流体进入和改造储层提供了通道;此外,沉积和成岩作用对该区储层也有很大影响,控制了储层的形成和发育。(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7年12期)
杨凡[4](2016)在《红山嘴油田红A井断块克上组开发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油藏地质特征为基础,根据油藏生产动态数据,对红A井断块克上组油藏生产特征进行分析~([1])。将生产动态资料与地质静态资料相结合,对研究区克上组油藏开发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分析发现研究区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油层厚度、储层物性、原油粘度、注汽参数,其中储层物性及注汽参数是影响目前生产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为改善生产效果,提出下一步对策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6年Z1期)
颜学敏,罗跃[5](2016)在《红山嘴油田红18井区聚合物凝胶-表面活性剂组合调驱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克拉玛依红山嘴油田红18井区克下组油藏流体性质、油层储层特性及非均质性,设计了耐盐型聚合物凝胶体系与表面活性剂的组合调驱段塞,通过优化段塞的组合方式,形成了适应于该油藏的逐级深部调驱技术,并分析了凝胶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滞留规律,评价了其驱油效果。该组合体系注入聚合物凝胶体系与表面活性剂体系的体积比为1∶0.3,注入聚合物凝胶的强、中强、弱段塞最佳体积比为4∶3∶3,组合调驱方式为强凝胶段塞+表面活性剂段塞+中强凝胶段塞+弱凝胶段塞+表面活性剂段塞+强凝胶封口段塞。该技术在红山嘴油田红18井区现场应用效果显着,12个调驱井组的日产油由85t上升到130t,含水率由75%降至67%。(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6年01期)
杨志冬,周金燕,买买提·加马力,常智勇,杨朝栋[6](2015)在《逐级深部整体调驱技术在红山嘴油田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山嘴油田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其中以红18井区克下组油藏为代表,其断层发育多且复杂,大断块由主断层控制,局部区域还有许多次级小断层遮挡影响。克下组生产层位多达14个,且层间非均质性严重,油水井注采对应关系极其复杂,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出现易水淹水窜,平、剖面动用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通过油藏精细描述成果,认清了断裂的发育情况,落实了储层孔道分布发育情况,搞清了油水井注采对应关系,为后期的逐级深部调驱试验提供了充分的地质基础。为了缓解近年来该区产量逐年下降,含水逐年升高等被动局势,提出了逐级深部整体调驱这一重大开发试验,该试验成功克服了注入水矿化度高等不利因素,从配方的筛选到段塞的设计再到调驱方式的选定都与以往调驱措施有着很大的区别。最终取得了显着效果,12个调驱井组的日产油由85t上升到130t,含水由75%降至67%,为红山嘴油田其他区块的调驱措施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5年03期)
李莉,孙波[7](2015)在《红山嘴油田低渗透油藏温和注水开发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山嘴油田红60井区克上组油藏储层致密,孔喉半径小,连续性差,渗流阻力大,属于被多断裂复杂化的特低渗透储层,作为难动用、中低产的Ⅲ类储量。自1992年4月投产之后很快就体现出稳产期短,含水上升快等低渗透复杂断块的开发特点。该油田在十几年的开采过程中,通过进行温和注水,合理控制注采比,对地层进行压裂改造等措施控制了含水上升势头,保证了油井的稳产,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低渗透复杂断块油田开发的调整措施,为同类型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5年02期)
李刚,艾尼瓦尔,雷宇,刘凯,梁跃林[8](2014)在《表层套管钻井技术在红山嘴油田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钻井成本、减少井下事故,实现油气储量经济有效的开采,克拉玛依油田开展了表层套管钻井技术的试验研究,针对油田地质特点,立足于工艺及工具设备的自主研发,进行了套管钻井工艺及工具配套技术的研究,研制出套管悬挂器及随钻扩眼器,并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进行了4口井的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平均机械钻速相对于常规钻井提高了92.2%。证明套管钻井技术经过完善后,可望达到降低钻井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石油钻采工艺》期刊2014年05期)
李亚双,刘乾义,周鹏高,杜雪峰,陈扬[9](2014)在《红山嘴油田低冲次工艺优化及现场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山嘴油田为低渗透的非均质性低能、低产油田,现有的常规型抽油机配置参数已经达到最佳状态。本文优化试验叁种低冲次减速工艺,对减速工艺的原理分析和现场使用效果分析对比,低冲次工艺在稀油区低产井上应用效果良好,降低了抽油机运转冲次,产液量平稳,大幅度提高泵效,降低电能损耗。并且优选出适合红山嘴油田的低冲次工艺,降低能耗、节能挖潜、增加效益。(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天然气》期刊2014年03期)
杨志亮,高怡,王珍珍,朱红艳,孙磊[10](2014)在《红山嘴油田红浅1井区侏罗系稠油油藏剩余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确定剩余油分布及其饱和度变化规律是一项必须解决的、有重大意义的问题。红山嘴油田红浅1井区侏罗系油藏开发始于1991年,经过20多年的生产开发,目前稠油油藏采出程度只有22.4%,其中八道湾组采出程度30.1%,齐古组采出程度17.1%。通过研究该区油藏剩余油分布情况,确定影响该区采收率的因素,选择合适的区层,通过采取加密井距的方式,提高油藏采收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4年08期)
红山嘴油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有着丰富的稠油资源。红004井区位于红山嘴油田东部,经历了近十年的稠油蒸汽开采,期间出现了油水渗出地表的情况,地漏点主要有2处,分别位于研究区北部的红浅2号站地漏点和西部的红浅3号站地漏点。发生这种地表渗漏不仅降低了产量,同时还存在人身安全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本文采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测井地质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红004井区的沉积和构造等特征,识别出可以发生窜漏的“通道”,并结合电位法解释结果,找出发生窜漏的“路径”,并总结了窜漏模式。利用叁维地震和浅震资料完成研究区的构造解释。发现工区内存在两套断裂系统,深部逆断层主要集中在工区南部,与地漏点相关性差。浅部逆断层与西部地漏点相关性大。工区主要为辫状河沉积相,分为河道、心滩和泛滥平原3种微相。其中河道微相不论从物性还是岩性上对于油水的运移都比其它微相具有优势。河道砂体可以为油水的横向运移提供通道。通过分析红004井区两油层的砂体主要为河道砂体,其中Jib2砂体与北部地漏点相关,J1b4砂体与西部、北部两处地漏点均相关。工区内存在侏罗系与上覆岩层的不整合面,向东南倾并贯穿整个工区,其与北部地漏点有直接的相关性,与西部地漏点有间接的相关性。根据电位法的反演解释成果,其纵向上的电阻率分布特征是对断裂、不整合面以及渗漏通道的客观响应。通过分析油水所指示的电阻率特征,结合地漏点附近的钻井资料以及研究区的砂体展布和断裂等地质特征,较直观地指示油水运移方向,并研究分析了渗漏通道的展布特征。2个地漏点有不同的渗漏模式,红浅3号站地漏点距生产井较远,发生窜漏的油水等物质沿生产层经不整合面运移至白垩系厚砂层中,经浅部断裂提供的纵向通道窜至地表。红浅2号站地漏点附近不发育断裂,且该处位于不整合面之上,发生窜漏的油水等物质沿生产层经不整合面运移至白垩系厚砂层中,从第四系覆盖薄弱的地方窜出地表。对渗漏通道的刻画可以为后续的治理提供指导,以解决安全、环境和生产方面的诸多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山嘴油田论文参考文献
[1].陈政安,周隶华,李凤杰,张梦露.前展式同生逆断层对陆相湖盆“源-渠-汇”和沉积砂体的控制——以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红89井区二迭系上乌尔禾组乌二段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沈伟.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红004区块流体渗漏通道的刻画[D].吉林大学.2018
[3].杨志冬.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红153井区二迭系夏子街组砂砾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
[4].杨凡.红山嘴油田红A井断块克上组开发效果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6
[5].颜学敏,罗跃.红山嘴油田红18井区聚合物凝胶-表面活性剂组合调驱技术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
[6].杨志冬,周金燕,买买提·加马力,常智勇,杨朝栋.逐级深部整体调驱技术在红山嘴油田的应用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5
[7].李莉,孙波.红山嘴油田低渗透油藏温和注水开发效果研究[J].内江科技.2015
[8].李刚,艾尼瓦尔,雷宇,刘凯,梁跃林.表层套管钻井技术在红山嘴油田的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14
[9].李亚双,刘乾义,周鹏高,杜雪峰,陈扬.红山嘴油田低冲次工艺优化及现场应用[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4
[10].杨志亮,高怡,王珍珍,朱红艳,孙磊.红山嘴油田红浅1井区侏罗系稠油油藏剩余油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