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灰色童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灰色童谣
灰色童谣论文文献综述
常育晶[1](2018)在《从迷恋灰色童谣到成为诗词小能手》一文中研究指出"春天不洗脚,处处蚊子咬。招来大狗熊,谁也跑不了。"刚洗过澡的儿子一边擦身,一边念念有词。儿子最近隔叁差五就会说上一段"灰色童谣",这些童谣大多改编自古诗词或歌词,编得朗朗上口,很是押韵。对这种现象,我开始没有在意,认为不过是孩子们取乐、调侃的方式。即便儿子放学时和小伙伴相对声嘶力竭地大喊"再见,祝你身体健康,牙齿掉光!一路顺风,半路失踪",我也只是和对面的家长无奈地相视而笑。直到有一天我被老师找去。(本文来源于《少年儿童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袁凤[2](2016)在《“灰色童谣”流行应引起关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一些恶搞、庸俗、稀奇古怪的被改编的童谣在孩子中流行,引发家长、学校的担忧和关注。大家呼吁为孩子创作更多优秀童谣。恶搞童谣流行引发家长担忧"祝你身体健康,牙齿掉光!一路顺风,半路失踪!""人之初,性本善,不做作业是好汉。老师发现怎么办?拿起菜刀跟他干。"……最近朱女士发现,上小学叁年级的儿子,暑假期间经常哼唱这样的恶搞童谣。面对朱女士有些惊讶的询问,儿子十分不以为意地说:(本文来源于《青年教师》期刊2016年10期)
袁凤[3](2016)在《“灰色童谣”风靡中小学 当心误导孩子“视界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个孩子都如一张白纸,通过生活经历来认知外面的世界,而童谣作为一种对少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特殊手段与形式,能使少儿在吟诵过程中认识事物,学到知识,懂得人伦道德、处世哲理。近两年来,一些恶搞、庸俗的被改编童谣在中小学校园中流行,里面还有不少涉及暴力行为的词汇。(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6-10-10)
张培国[4](2016)在《“灰色童谣”流行,只因好儿歌“断档”》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广东省文明办、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明办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岭南童谣节”近日吸引了笔者的注意,主办方从全省21个地级市征集了208首童谣,经过专家初评,选出60首入围作品,月底还将选出30首获奖作品。应该说,如此活动,在童谣式微的当下显得格外显眼。$(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6-08-26)
王铁成[5](2015)在《莫让“灰色童谣”泛滥肆虐》一文中研究指出有人说,没有童谣就没有童年。凭心而论,我是听着童谣长大的,那些健康向上、耳熟能详的童谣至今还回荡在我的耳畔。“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我在马路边 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本文来源于《伊春日报》期刊2015-11-03)
钟文西[6](2015)在《“灰色童谣”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影响及规避》一文中研究指出灰色童谣是指那些带有嘲讽甚至恶搞的童谣,它广泛的流行于小学校园中。它在小学校园的流行主要是因为经典童谣的缺失而且它还可以作为儿童宣泄情感的一种途径,此外还受大众文化的影响。它一方面歪曲了儿童的道德认知,同时还扭曲了儿童的道德取向。要应对这一现象,我们要重视童谣创作者的培养并且加强与儿童的沟通,还要净化现有的网络德育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5年18期)
孙立超[7](2015)在《解析“灰色童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在查阅大量关于童谣和"灰色童谣"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论述了童谣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着重分析了"灰色童谣"产生的背景及原因,最终就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和影响进行解析。旨在通过对"灰色童谣"的解析能引起社会对童谣和儿童教育的广泛关注,还儿童绿色的、健康的童谣。(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5年01期)
阮志斌[8](2014)在《从“灰色童谣”看当代少儿歌词创作的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每到"六一"儿童节,孩子们无好歌可唱就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也许专家和家长们能够列出N条理由,当下少儿歌曲创作缺失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另一种景观是,在小学和中学校园里,许多孩子们自行改编的"灰色童谣"却大行其道。所谓"灰色童谣",就是根据流行歌曲和诗词改编的"儿歌桥段",与对艺术作品的"恶搞"相似。这些歌谣因为没有大人们认可的健康内容,因此用"灰色"二字修饰,以区别人们心目中的"红色童谣"、"绿色童(本文来源于《东方艺术》期刊2014年S1期)
胡桂勤[9](2013)在《灰色童谣:是堵还是疏》一文中研究指出某市实验小学的刘老师代叁年级的语文课,有一次他在抽查学生背古诗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居然摇头晃脑地背道:"李白乘舟不给钱,一脚把他踢下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会游泳就玩完。"班上的其他同学听他这样背,不是给以指正和批评,而是有的随声附和,有的鼓掌大笑,还(本文来源于《科普童话(新课堂)》期刊2013年02期)
胡桂勤[10](2013)在《灰色童谣:由堵到疏》一文中研究指出某市实验小学的刘老师代叁年级的语文课,有一次他在抽查学生背古诗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居然摇头晃脑地背道:"李白乘舟不给钱,一脚把他踢下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会游泳就玩完。"班上的其他同学听他这样背,不是给以指正和批评,而是有的随声附和,有的鼓掌大笑,还有的玩起了背诵接龙:"日照香炉生紫烟,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下叁千尺,可惜兜里没带钱。"面对班内如此热闹的气氛,有多(本文来源于《教育科学论坛》期刊2013年07期)
灰色童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一些恶搞、庸俗、稀奇古怪的被改编的童谣在孩子中流行,引发家长、学校的担忧和关注。大家呼吁为孩子创作更多优秀童谣。恶搞童谣流行引发家长担忧"祝你身体健康,牙齿掉光!一路顺风,半路失踪!""人之初,性本善,不做作业是好汉。老师发现怎么办?拿起菜刀跟他干。"……最近朱女士发现,上小学叁年级的儿子,暑假期间经常哼唱这样的恶搞童谣。面对朱女士有些惊讶的询问,儿子十分不以为意地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灰色童谣论文参考文献
[1].常育晶.从迷恋灰色童谣到成为诗词小能手[J].少年儿童研究.2018
[2].袁凤.“灰色童谣”流行应引起关注[J].青年教师.2016
[3].袁凤.“灰色童谣”风靡中小学当心误导孩子“视界观”[N].中国妇女报.2016
[4].张培国.“灰色童谣”流行,只因好儿歌“断档”[N].中国艺术报.2016
[5].王铁成.莫让“灰色童谣”泛滥肆虐[N].伊春日报.2015
[6].钟文西.“灰色童谣”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影响及规避[J].中华少年.2015
[7].孙立超.解析“灰色童谣”[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
[8].阮志斌.从“灰色童谣”看当代少儿歌词创作的缺失[J].东方艺术.2014
[9].胡桂勤.灰色童谣:是堵还是疏[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3
[10].胡桂勤.灰色童谣:由堵到疏[J].教育科学论坛.2013
标签:灰色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