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源多倍体进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生,异源多倍化,cDNA-SCoT技术,基因表达
异源多倍体进化论文文献综述
贺梁琼,熊发前,唐秀梅,蒋菁,韩柱强[1](2014)在《花生属人工异源多倍体进化早期基因表达变化的cDNA-SCoT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花生属异源多倍体进化理论和种间杂交过程所涉及的遗传机制,以四倍体栽培种花生与二倍体野生种A.doigoi及其种间杂种F1和早期多倍体世代(S0~S3)为材料,采用cDNA-SCoT技术研究花生属人工异源多倍体进化早期基因表达变化规律。12条SCoT引物共扩增出108个cDNA片段,获得差异片段80个,占扩增总条带数的74.07%,对其中的35个差异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有26个和GenBank数据库中已录入的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包括能量与代谢相关基因(8个)、未知功能蛋白基因(3个)、抗逆性相关基因(4个)、信号传导相关基因(2个)和反转录转座子相关基因(9个)。这说明花生属种间杂交人工异源多倍化早期世代发生着快速、剧烈的基因表达变化;从中获得的一些差异基因片段可用于花生属异源多倍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刘志鹏,王能飞,赵爱云,沈继红,刘小丽[2](2007)在《低拷贝核基因在异源多倍体植物中的进化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源多倍体植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在这类植物谱系中,低拷贝核基因具有特殊的进化特点和丰富的植物系统发生信息,在转录水平存在基因沉默、基因激活和不均等表达等特点。以低拷贝核基因为主线,概述了其在多倍体植物系统发生中的应用和相关注意事项,并对其在多倍体植物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分子机制进行了探讨,系统地介绍了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向。(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07年02期)
龚汉雨,刘爱华,王建波[3](2006)在《山羊草属异源多倍体植物基因组进化的ISSR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31个ISSR引物对山羊草属Aegilops多倍体植物及其祖先二倍体(共23种)的基因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二倍体祖先种相比,异源多倍体物种的基因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含U基因组的异源多倍体物种中,U基因组相对而言变化很小,而其他基因组则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表明当U基因组与其他基因组共存于多倍体物种中时,U基因组表现出较强的“同化效应”。对这些基因组的进化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庄勇,陈龙正,杨寅桂,娄群峰,陈劲枫[4](2006)在《植物异源多倍体进化中基因表达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倍化是植物物种进化的主要动力,异源多倍体植物在形成早期发生着快速的基因表达变化。本文概述了异源多倍体植物中基因表达变化的特点,包括基因的沉默、激活和部分同源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了基因表达变化的分子机制和生物学意义,并对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本文来源于《植物学通报》期刊2006年02期)
龚汉雨[5](2005)在《山羊草属异源多倍体植物基因组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羊草属(Aegilops)是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中的一个属,该属有24个种,其中12个为二倍体,其余的则是由不同的二倍体杂交多倍化后形成的异源四倍体或六倍体,是研究多倍体植物基因组进化的模式材料。本实验主要从基因组整体进化及DNA片段进化两个方面对这一基本问题进行研究。 一、运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基因组整体进化 本实验使用31个ISSR引物检测了山羊草属23个种的基因组进化。用适当的PCR扩增反应从64个引物中选择了31个引物,31个ISSR引物总共产生了288条带,平均每个引物9.3条带,每一个引物产生带的数量从5个到14个不等,288条带中有280条带是多态性的。 实验结果说明了在基因组进化历史中,异源多倍体物种与二倍体祖先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对而言,自从多倍体物种形成后,在含U基因组的异源多倍体物种中,U基因组是优势基因组且变化很小,而其它基因组则发生较大变化。表明当U基因组与其它基因组共存时,U基因组表现出较强的“同化效应”,而其它基因组则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此外,D基因组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化,根据这些实验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优势基因组”假说,这个假说主要根据U和D基因组的进化模式推断而来,它将多倍体基因组动态的进化过程分为叁个时期:(1)不同基因组相互作用;(2)优势基因组的稳定期;(3)优势基因组分化期。 2.叁个基因组类型为UM的四倍体都分别属于不同的分支,表明拥有相同基因组类型的物种在基因组的组成和结构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化,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进化方向。(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05-05-01)
刘爱华,王建波[6](2004)在《序列消除与异源多倍体植物基因组的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杂交后多倍化形成的异源多倍体植物,被认为在其形成的早期阶段经历了DNA序列消除过程。发生消除的序列既涉及到高拷贝的序列也有低拷贝的序列,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倾向于消除来自其中一个亲本的序列。序列消除的模式因基因组组成和物种的不同而有差异,并且可能受到细胞质的影响。尽管序列消除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但很多证据已表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作不是主要的原因。目前认为,序列消除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差异,为多倍化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快速恢复二倍化的染色体配对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更有利于多倍体在自然界快速稳定。(本文来源于《武汉植物学研究》期刊2004年02期)
蔡从利,王建波,景润春,朱英国[7](2001)在《山羊草属异源多倍体植物基因组进化的RAP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24个随机引物对山羊草属(Aegilops L.)异源多倍体物种及其祖先二倍体物种进行RAPD分析。对扩增出的313条带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含D基因组的多倍体与二倍体祖先Ae.squarrosa(DD)在聚类图上聚为一支;除Ae. juvenalis (DDMMUU)聚到上一支外,含U基因组的多倍体与二倍体祖先Ae. umbellulata(UU)在聚类图上聚为另一支;多倍体与其他二倍体均不聚在一起,表明多倍体分别与Ae. squarrosa(DD)、Ae. umbellulata(UU)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说明多倍体形成之后,D和U基因组变化较小,而其他基因组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王超,王建波,施苏华,钟扬[8](2000)在《山羊草属异源多倍体物种核rDNAITS区的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测定了山羊草属Aegilops 3个组中异源多倍体物种的核rDNAITS区序列 ,并用邻接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多倍体物种的ITS区序列长度为 559~ 60 6bp ,其中ITS1、ITS2分别有变异位点 51、42个 ,且存在多态位点。多倍体种均与各自的某一祖先种构成稳定分支 ,说明在杂交 多倍化后 ,这些多倍体的ITS区在同步进化的作用下已向着其某一祖先种的ITS区进化。对于sect.Vertebrata的异源多倍体物种来说 ,其ITS区主要向其祖先种Ae.umbellulata (UU)的ITS区进化 ,这与山羊草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sect.Cylindropyrum和sect.Polyeides中 ,Ae.cylindrica(CCDD)朝着Ae.caudata(CC)进化 ;Ae.ventricosa(DDMvMv)朝着Ae.comosa (MM)进化 ;Ae.vavilovii(DDMMSS)朝着Ae.crassa(DDMM)进化。(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王建波,张文驹[9](2000)在《异源多倍体植物核rDNA序列的同步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步进化是异源多倍体植物核rDNA序列进化的重要方式 ,同步进化的程度在不同植物类群中存在较大差异 ,有些类群中同步进化力量较强 ,核rDNA重复序列间已经纯合或接近纯合 ,有些类群中同步进化的力量较弱 ,可观察到序列的杂合性。同步进化的机制主要是不等交换和基因转换 ,并受异源多倍体形成年代、生殖方式、基因突变率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00年01期)
异源多倍体进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异源多倍体植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在这类植物谱系中,低拷贝核基因具有特殊的进化特点和丰富的植物系统发生信息,在转录水平存在基因沉默、基因激活和不均等表达等特点。以低拷贝核基因为主线,概述了其在多倍体植物系统发生中的应用和相关注意事项,并对其在多倍体植物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分子机制进行了探讨,系统地介绍了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源多倍体进化论文参考文献
[1].贺梁琼,熊发前,唐秀梅,蒋菁,韩柱强.花生属人工异源多倍体进化早期基因表达变化的cDNA-SCoT分析[J].作物学报.2014
[2].刘志鹏,王能飞,赵爱云,沈继红,刘小丽.低拷贝核基因在异源多倍体植物中的进化与表达[J].遗传.2007
[3].龚汉雨,刘爱华,王建波.山羊草属异源多倍体植物基因组进化的ISSR分析(英文)[J].植物分类学报.2006
[4].庄勇,陈龙正,杨寅桂,娄群峰,陈劲枫.植物异源多倍体进化中基因表达的变化[J].植物学通报.2006
[5].龚汉雨.山羊草属异源多倍体植物基因组进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5
[6].刘爱华,王建波.序列消除与异源多倍体植物基因组的进化[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
[7].蔡从利,王建波,景润春,朱英国.山羊草属异源多倍体植物基因组进化的RAPD分析[J].遗传学报.2001
[8].王超,王建波,施苏华,钟扬.山羊草属异源多倍体物种核rDNAITS区的进化[J].植物分类学报.2000
[9].王建波,张文驹.异源多倍体植物核rDNA序列的同步进化[J].遗传.2000
标签:花生; 异源多倍化; cDNA-SCoT技术; 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