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开都河流域下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盐渍化土壤,光谱特征,高光谱数据,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
开都河流域下游论文文献综述
赖宁,李新国,梁东[1](2015)在《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盐渍化土壤高光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光谱反射特性是土壤遥感的物理基础。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土壤盐分实验分析与土壤高光谱数据采集,对土壤高光谱数据一阶和二阶导数微分变换处理,分析土壤样品的光谱特征,建立土壤光谱和土壤盐分含量间的相关关系,对研究区盐渍化土壤含盐量进行定量反演。研究结果表明:1)从土壤光谱反射率的形态特征来看,土壤的光谱反射率曲线总体上变化较为平缓,光谱特征形态较为相似,且基本平行。2)研究区土壤光谱反射率曲线的形状大致可由300~600nm、600~800nm、800~1000nm、1000~1400nm、1400~1900nm、1900~2100nm、2100~2500nm七个折线段和560nm、900nm、1400nm、1900nm、2200nm五个特征吸收点来控制。3)利用光谱反射率一阶导数微分的盐渍化土壤含盐量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均优于利用反射率原型和反射率二阶导数微分,其中氯化物-硫酸盐型RMSE=0.33,硫酸盐型RMSE=0.31,硫酸盐-氯化物型RMSE=0.22。(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5年02期)
阿斯耶姆·图尔迪[2](2014)在《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土壤盐渍化成因预报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盐渍化对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和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随着土壤盐渍化研究的深入,土壤盐渍化研究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通过GIS手段与遥感影像的盐渍化程度信息提取、土壤盐渍化的分析、反演、模拟与预测技术不断发展,以GIS平台为基础,综合分析遥感与非遥感数据的数学模型为手段的盐渍化分析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由于区域土壤盐渍化的复杂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盐渍化的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结合进行土壤盐渍化预测分析尚未成熟。因此,分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土壤盐渍化成因预报模型,可以深入认识绿洲土壤盐渍化的成因,对于防止和治理灌区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对于维持干旱区绿洲稳定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为研究区,以1973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LANDSAT MSS、TM/ETM及ALOS/EVNIR-2遥感数据和野外调研数据为基本数据源,通过SVM分类法,获得1973-2010年土壤盐渍化分布和变化信息;分析和确定土壤盐渍化成因因子,通过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最短距离法,获取离湖岸距离、离居民点距离、离灌水渠距离和离排水渠距离,结合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和高程数据等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了土壤含盐量与主要成因之间的关系;结合实验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采用Matlab平台实现成因因子对土壤含盐量影响的预测。研究结论如下:1.1973~1990年,研究区土壤盐渍化面积增加122.83km2;1990~2010年,重度盐渍化和中度盐渍化面积持续下降,其中1990~2000年重度盐渍化下降面积6.8km2,2000~2010年重度盐渍化下降面积7.06km2,轻度盐渍化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1990~2000年减少的面积128.65km2,2000~2010年增加的面积41.23km2;1973~1990年是研究区土壤盐渍化面积变化较剧烈的时期。2.因子灰色关联度在0~10cm层为0.6651~0.7366之间,10~30cm层为0.4153~0.6138,30~50cm层为0.3585~0.5687。在0~10cm主要因子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最大,其中离灌水渠距离和地下水埋深为主要的因子,关联系数分别为0.7366和0.7262;再次,依次为离居民点远近(0.7163)、离排水渠距离(0.7066)、高程(0.7051)、离湖岸远近(0.6873)、地下水矿化度(0.6651)。3.采用附加动量的梯度下降法、L-M优化算法和贝叶斯正则化算法等叁种训练算法分别进行训练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表明,选用L-M优化算法进行BP神经网络模型效果较好,选择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为7-16-1的叁层网络结构。4.以离湖岸距离、离灌溉水渠距离、离排水渠距离、离居民点距离、高程、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等七种因子作为输入,以土壤含盐量为输出,BP神经网络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和预测成因因子和含盐量之间的关系。BP神经网络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残差相对较小,得出残差值的平均值为0.1969,预测精度为86.71%,应用该模型预测土壤盐渍化成因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4-05-29)
古丽克孜·吐拉克,李新国,阿斯耶姆·图尔迪,赖宁[3](2014)在《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土壤盐分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实验分析,采用数值统计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区域土壤盐分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0~10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为0.7348g·kg-1,10~30cm土层为0.2070g·kg-1,30~50cm土层为0.1852g·kg-1。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盐分含盐量减少,土壤盐分含盐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19%、211%和193%,呈现强变异性。(2)0~10cm、10~30cm和30~50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Cl-、SO42-、Mg2+和K++Na+离子的均值逐渐减少,总体上盐分分布具有较强的表聚性。(3)土壤盐渍化状况的特征因子是Cl-与SO42-。(4)未利用地土壤总盐分均值高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次之,林地的最小,分别为0.4420g·kg-1、0.0755g·kg-1和0.0414g·kg-1。(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阿斯耶姆·图尔迪,李新国,靳万贵,梁东[4](2014)在《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土壤盐渍化影响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为例,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6种影响因子在土地盐渍化过程的相对影响力大小。结果表明: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于研究区土壤盐渍化过程。土壤含盐量与土壤盐渍化影响因子之间的关联度排序0—10cm层为:地下水埋深>最近排水渠距离>高程>最近灌溉水渠距离>最近湖岸距离>地下水矿化度;10—30cm层为:地下水埋深>最近湖岸距离>最近排水渠距离>高程>最近灌溉水渠距离>地下水矿化度;30—50cm层:最近灌水渠距离>地下水埋深>最近排水渠距离>地下水矿化度>最近湖岸距离>高程。在3个不同土层深度上土壤盐渍化影响因子的影响力不同,土壤盐渍化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子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古丽克孜·吐拉克,李新国,刘彬,海米提·依米提[5](2014)在《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开都河下游绿洲为研究区,利用1990年、2000年、2011年叁个不同时期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与GIS技术,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开都河下游绿洲近30a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多样性指数由1.41下降到1.39,优势度指数由0.13下降到0.03,景观破碎度指数由0.0034下降到0.0023,数值变化虽然不大,但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破碎度指数只有0.0034、0.0024、0.0023,均接近于0,表明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相对较低,景观结构较为简单,异质性较低。从1990年以来,研究区的景观格局一直向破碎化与退化方向发展,其原因主要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有关;虽然景观格局破碎化与退化的速度较慢,但是干旱荒漠地带绿洲生态系统的变化必须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4年03期)
李新国,赖宁,陈蜀江,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6](2014)在《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表层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以焉耆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干旱区广泛存在的绿洲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基于GIS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焉耆县表层土壤的盐分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0~10cm、10~20cm和20~30cm叁层土壤盐分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均符合高斯模型;随着土壤采样深度的增加,其空间变程递增,C0+C均为50%,属于中等空间相关性。2)土壤盐分在水平方向上,0~5g/kg(非盐化和轻盐化)呈片状分布,而>5g/kg(中度、重度盐化和盐土)呈斑块状分布在中部和低洼地区;在垂直方向上,0~10cm土壤盐分含量最高,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盐分递减。(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赖宁,李新国,阿斯耶姆·图尔迪,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7](2013)在《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土壤盐渍化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为研究区,以1973年MSS、1990年TM、2010年ETM+影像和统计资料为基本数据源,运用RS与GIS技术对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的类型、程度、面积与空间分布信息进行提取,利用土地转移矩阵和盐渍化动态度模型对近40a研究区土壤盐渍化时空动态变化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73年土壤盐渍化面积为1293.14km2,2010年为659.68km2,减少633.46km2;其中重度盐渍化面积减少150.69km2,中度盐渍化面积减少370.56km2,轻度盐渍化面积减少112.21km2,均呈现下降趋势。2)1973~2010年,重度、中度、轻度土壤盐渍化向绿洲边缘移动;重度、中度、轻度盐渍化地之间相互转化,荒地是叁类盐渍化地转入面积的主要部分。3)大陆荒漠性气候、成土母质富含硫酸盐和氯化物、低洼的地形、地下水位浅等自然因素是该区域土壤盐渍化发生演变的内因;大规模的绿洲土地开发利用和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模式等人类经济活动是其发生演变的外因。(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3年12期)
阿斯耶姆·图尔迪,李新国,靳万贵,古丽克孜·吐拉克[8](2013)在《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土壤粒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调查,实地测点以及土壤采样分析,以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为研究区,利用SPSS与DPS等软件对粒度参数特征值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多为由以粉砂粒为主的质地组成,叁层粒级百分含量合计平均值分别达85.92%,85.54%和84.23%;研究区粒度总平均值为6.30Φ;研究区内土壤颗粒分选系数总平均值为1.55Φ,分选性差;偏度总平均值为0.02Φ,多属近对称至正偏;峰态值总平均值为1.24Φ,偏高,呈现窄和较窄峰态,表明研究区土壤成土母质来源相对比较复杂;研究区的平均粒径与分选,分选与偏度呈负相关,平均粒径与偏度正相关,分选系数与峰态呈不显着负相关;平均粒径与偏度、偏度与峰度无相关性;研究区沉积环境主要是浅海、河湖相和河流沉积。(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3年06期)
赖宁[9](2013)在《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盐渍化土壤表层含盐量估算模型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盐分是反映土壤耕作层内的盐渍化程度和状态的重要指标,土壤盐分含量分析是研究盐渍土盐分动态监测和预报技术的重要基础工作。本文在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土壤可溶性盐离子化学测定和高光谱数据测量,分析土壤盐分组成特征、土壤光谱反射特征及光谱数据与土壤盐分间相关性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偏最小二乘法和BP神经网络建立研究区土壤含盐量的估算模型,经模型验证与比较,确定叁类盐渍化土壤最佳估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以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为研究区,分析研究区盐渍化土壤表层盐分的统计特征;根据新疆灌区土壤盐渍化类型的分级标准,结合土壤表层盐分中CL~-/SO_4~(2-)毫克当量比值,将盐渍化土壤划分为硫酸盐-氯化物盐型、氯化物-硫酸盐型和硫酸盐型叁类。统计分析表明,土壤样品中硫酸盐型所占比率最大,为54.09%,氯化物-硫酸盐型次之,为42.11%,硫酸盐-氯化物型最小,仅为3.80%。(2)光谱数据之间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利用原始光谱数据构建稳定的回归模型较难。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光谱反射率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的微分变换,增强了光谱反射率与土壤盐分含量间的敏感性和相关性。(3)土壤光谱与土壤盐分特征波段主要集中在350~1330nm、1430~1830nm和2000~2400nm。其中氯化物-硫酸盐型的特征波段主要集中在350~950nm、1100~1330nm和1400~1850nm;硫酸盐型的特征波段主要集中在350~1300nm、1430~1750nm和1950~2400nm;硫酸盐-氯化物型的特征波段主要集中在350~1330nm、1430~1830nm和2000~2400nm。(4)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和BP神经网络构建表层土壤含盐量的估算模型。经过模型验证与比较,对于氯化物-硫酸盐型:利用光谱反射率一阶导数的微分变换建立的PLSR土壤含盐量估算模型对土壤含盐量估算效果良好,R~2=0.91,RMSE=0.33,F=39.57;对于硫酸盐型:利用光谱反射率一阶导数的微分变换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土壤含盐量估算效果良好,R~2=0.85,RMSE=0.31,F=56.75;对于硫酸盐-氯化物型:利用光谱反射率一阶导数的微分变换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土壤含盐量估算效果良好,R~2=0.90,RMSE=0.22,F=95.96。(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4)
李新国,阿斯耶姆·图尔迪,刘彬,海米提·依米提[10](2013)在《近50年开都河流域下游降水和气温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开都河流域下游焉耆县、和静县、和硕县叁个气象站1960—2009年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以线性趋势函数,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开都河流域下游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焉耆县、和静县与和硕县的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线性拟合增长率分别为0.366℃.10a-1、0.256℃.10a-1、0.033℃.10a-1。(2)和硕县月平均最低气温呈现下降趋势,而焉耆县与和静县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从季节年际变化来看,叁个县四季气温均有增加趋势,冬季增温明显,秋季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幅度与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幅度相似。(3)叁个县年降水量距平值呈下降-上升-下降特征,降水量有微弱增多趋势。(4)和静县与和硕县两站气温异常,焉耆县降水异常,气温突变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而且突变发生较频繁。(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开都河流域下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盐渍化对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和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随着土壤盐渍化研究的深入,土壤盐渍化研究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通过GIS手段与遥感影像的盐渍化程度信息提取、土壤盐渍化的分析、反演、模拟与预测技术不断发展,以GIS平台为基础,综合分析遥感与非遥感数据的数学模型为手段的盐渍化分析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由于区域土壤盐渍化的复杂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盐渍化的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结合进行土壤盐渍化预测分析尚未成熟。因此,分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土壤盐渍化成因预报模型,可以深入认识绿洲土壤盐渍化的成因,对于防止和治理灌区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对于维持干旱区绿洲稳定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为研究区,以1973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LANDSAT MSS、TM/ETM及ALOS/EVNIR-2遥感数据和野外调研数据为基本数据源,通过SVM分类法,获得1973-2010年土壤盐渍化分布和变化信息;分析和确定土壤盐渍化成因因子,通过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最短距离法,获取离湖岸距离、离居民点距离、离灌水渠距离和离排水渠距离,结合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和高程数据等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了土壤含盐量与主要成因之间的关系;结合实验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采用Matlab平台实现成因因子对土壤含盐量影响的预测。研究结论如下:1.1973~1990年,研究区土壤盐渍化面积增加122.83km2;1990~2010年,重度盐渍化和中度盐渍化面积持续下降,其中1990~2000年重度盐渍化下降面积6.8km2,2000~2010年重度盐渍化下降面积7.06km2,轻度盐渍化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1990~2000年减少的面积128.65km2,2000~2010年增加的面积41.23km2;1973~1990年是研究区土壤盐渍化面积变化较剧烈的时期。2.因子灰色关联度在0~10cm层为0.6651~0.7366之间,10~30cm层为0.4153~0.6138,30~50cm层为0.3585~0.5687。在0~10cm主要因子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最大,其中离灌水渠距离和地下水埋深为主要的因子,关联系数分别为0.7366和0.7262;再次,依次为离居民点远近(0.7163)、离排水渠距离(0.7066)、高程(0.7051)、离湖岸远近(0.6873)、地下水矿化度(0.6651)。3.采用附加动量的梯度下降法、L-M优化算法和贝叶斯正则化算法等叁种训练算法分别进行训练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表明,选用L-M优化算法进行BP神经网络模型效果较好,选择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为7-16-1的叁层网络结构。4.以离湖岸距离、离灌溉水渠距离、离排水渠距离、离居民点距离、高程、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等七种因子作为输入,以土壤含盐量为输出,BP神经网络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和预测成因因子和含盐量之间的关系。BP神经网络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残差相对较小,得出残差值的平均值为0.1969,预测精度为86.71%,应用该模型预测土壤盐渍化成因是可行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开都河流域下游论文参考文献
[1].赖宁,李新国,梁东.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盐渍化土壤高光谱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
[2].阿斯耶姆·图尔迪.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土壤盐渍化成因预报模型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3].古丽克孜·吐拉克,李新国,阿斯耶姆·图尔迪,赖宁.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土壤盐分特征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
[4].阿斯耶姆·图尔迪,李新国,靳万贵,梁东.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土壤盐渍化影响因子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4
[5].古丽克孜·吐拉克,李新国,刘彬,海米提·依米提.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
[6].李新国,赖宁,陈蜀江,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表层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以焉耆县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
[7].赖宁,李新国,阿斯耶姆·图尔迪,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土壤盐渍化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
[8].阿斯耶姆·图尔迪,李新国,靳万贵,古丽克孜·吐拉克.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土壤粒度特征分析[J].土壤通报.2013
[9].赖宁.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盐渍化土壤表层含盐量估算模型对比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
[10].李新国,阿斯耶姆·图尔迪,刘彬,海米提·依米提.近50年开都河流域下游降水和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