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连续式风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连续式跨超声速风洞,马赫数控制,二喉道,分段变参数模糊PID
连续式风洞论文文献综述
陈旦,张永双,李刚,郭守春,陈天毅[1](2019)在《连续式风洞二喉道调节马赫数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连续式跨超声速风洞压力波动,提高马赫数稳定性,需要对二喉道调节马赫数控制方式进行研究,针对现有文献鲜少对该控制策略描述等问题,以0.6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为例,对二喉道控制马赫数的原理进行分析,基于运动控制器加伺服驱动器双PID(proportion-integral-derivative)控制模式实现二喉道位置精确控制,提出了二喉道和压缩机转速的组合控制流程,并采用分段变参数模糊PID加串级控制的算法实现马赫数精确控制,最后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马赫数控制精度优于0.001,且每个马赫数极曲线(9个攻角阶梯)的时间可控制在4min以内,证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是有效的,可为连续式跨超声速风洞的设计调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峰,高超,郗忠祥,张国彪[2](2019)在《连续式跨声速风洞降温系统液氮存储装置的设计与调试》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运行是提高风洞实验雷诺数的有效途径。采用喷洒液氮的方式,NF-6风洞建成了国内第一套适用于连续式跨声速风洞的降温系统。介绍了NF-6风洞降温系统的总体方案和主要技术指标,重点介绍其液氮存储装置的结构和技术原理,给出了静态和通气运行调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液氮需求量计算方法正确,为储罐容积估算提供了理论依据;液氮存储装置设计合理,液氮加注通畅平稳,自增压系统工作正常,绝热性满足低温液氮存储要求;储罐的液氮日蒸发率为0.044%,远低于设计指标;液氮存储装置与降温系统整体匹配良好、工作稳定,总温、总压、马赫数以及运行时间等关键指标达到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新朝,都鹏杰,付明龙[3](2019)在《某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半柔壁喷管段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喷管作为风洞的核心部段之一,在试验过程中承受着严重的气动载荷。有必要采用合理的手段分析喷管整体结构在不同试验工况下的受力及变形,以保证喷管承力结构设计稳定可靠。另外,还应对壁板及执行机构等部件进行受力分析,以评估气动载荷对内型面及执行机构精度的影响,为结构优化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将喷管段框架和壁板整体进行仿真分析,采用壳体单元建模,通过计算得到了不同工况下喷管段的刚度、强度结果。同时通过计算分析得到了喷管段的支反力情况和结构动态特性。整体建模方式虽然增加了建模难度和网格数量,但大大提高了结果的精确性,分析结果为喷管段的支撑基础设计、结构优化及动态响应分析提供了关键参数。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喷管段结构满足设计指标,对执行机构精度影响较小,结构动态特性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高赫,刘学军,郭晋,吕宏强[4](2019)在《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连续式风洞马赫数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风洞实验中保持实验段马赫数的稳定对实验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PID控制算法具有一定时滞性,不能满足连续变迎角实验模式下马赫数的控制精度要求。针对这一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前馈控制策略,结合PID控制器共同完成马赫数控制任务。首先,对原始数据执行了预处理操作,将数据集中的异常数据进行清洗并且对清洗后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其次,选取迎角、实时马赫数、实验段截面积作为高斯过程回归模型的输入,压缩机转速作为输出,采用随机划分数据集与分组划分数据集两种策略进行建模,并将高斯过程回归与常用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比较;最后,给出了利用高斯过程回归预测结果及预测置信度进行PID反馈控制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高斯过程回归对风洞实验数据具有很好的建模能力,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前馈控制与PID结合的控制策略能够提高连续变迎角模式下的马赫数控制精度。(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贾赫权[5](2019)在《0.6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轴系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0.6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是大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的引导设备,主要用于解决大型连续式风洞研制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相关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该风洞采用叁级轴流压缩机驱动气体在风洞管道内流动,压缩机是风洞的动力源,是该风洞的核心部件。压缩机采用两台变频电机两侧驱动,其轴系是多源激励、多转子串联的复杂轴系,轴系的转子动力学特性涉及流体、结构、电、磁等多物理场作用,机理复杂。因此,利用0.6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轴系,开展多源激励下的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是保证连续式风洞压缩机轴系安全运行的关键,是探索风洞压缩机轴系振动规律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0.6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轴系转子动力学特性,从理论分析入手,确定了轴系转子动力学建模方法,开展了横向振动和扭转振动特性仿真分析,进行了风洞压缩机轴系实验研究,验证了建模及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基于0.6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电机轴-中间轴-压缩机轴”轴系的物理模型,采用集总参数法等效简化轴系结构,在DyRoBeS平台上搭建了横向振动和扭转振动计算模型,为轴系转子动力学分析奠定基础。计算分析了0.6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轴系的横向振动特性,用轴承动态刚度、阻尼系数表达电机轴承及压缩机轴承油膜力特性,获得了轴系的叁阶临界转速。按照API617标准建立两种施加不平衡量作用的激励形式,得到了轴系不平衡量幅频响应,校核了轴系设计的合理性。研究了0.6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轴系的扭转振动特性,计算了轴系的临界转速和振型,探讨了轴上扭振激励的来源,分析了轴系在转子倍频激励及迭加了变频器输出谐波激励的电机间谐波激励下的扭振响应,计算了电机轴及压缩机轴轴颈上的应力以及联轴器上的扭矩。分析了单侧电机叁相短路的轴系响应,分别计算了电机轴、压缩机轴上的应力响应和联轴器的冲击扭矩响应,为轴系安全运行及联轴器的选取提供了支撑。在0.6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上开展了转子动力学特性实验,测试了轴系横向振动位移与扭转振动的扭转角,得到了轴系一阶临界转速、轴系前六阶扭振临界转速。对比了实验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验证了计算模型正确、分析方法可靠。本文深入研究了0.6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轴系转子动力学特性,分析了压缩机轴系振动的主要激励源,提出了压缩机轴系准确有效的简化方法,计算了该轴系的横向振动和扭转振动特性,与实验测量数据进行对比,校核了轴系的横向振动水平满足设备安全运行要求,揭示了跨声速风洞压缩机轴系振动规律,形成了针对风洞压缩机复杂轴系转子动力学研究的有效方法,对大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的研制及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军事科学院》期刊2019-06-08)
廖达雄,陈吉明,郑娟,陈钦,裴海涛[6](2018)在《0.6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总体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CARDC)0.6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是一座采用干燥空气作为试验介质的变密度回流式风洞,设计方案采用了宽工况压缩机及其与风洞一体化设计、半柔壁喷管、低噪声跨声速试验段、指片再入调节片式主流引射缝、高性能换热器和叁段调节片加可调中心体式二喉道等新型技术。通过风洞总体性能调试,获取了风洞安全运行边界及总体性能,得到了风洞各关键部段性能参数。调试结果表明,风洞总体和各部段性能均达到预期设计技术要求;压缩机、换热器和各辅助系统设备运行性能良好;实现稳定段总压运行范围15~250kPa,总压控制精度优于0.2%;实现试验段Ma运行范围为0.144~1.640,马赫数控制精度优于0.002;轴向马赫数分布均方根偏差优于设计指标(Ma≤1.0时,σMa <0.002,1.0<Ma≤1.6时,σMa <0.008)的要求;当试验Ma≥0.5时,试验段核心气流脉动压力系数ΔCp<0.8%。调试结果验证了0.6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为我国大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研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18年06期)
曹阳,张益盛[7](2018)在《连续式跨声速风洞电能监控软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洞是飞行器试验的主要研究性设施,其运行主要的成本在于电能的消耗。压缩机、变频器等大功率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用掉大量的电能,因此对电能的监控和统计是风洞运行成本核算时必不可少的内容。设计的电能监控系统可以对风洞的整体运行以及各分系统的运行进行电能消耗统计,可以为风洞运行成本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可以为节省运行成本提供一定的指导。(本文来源于《2018年军工装备技术专刊论文集》期刊2018-09-18)
聂徐庆,杨文国,陈万华,陈振华[8](2018)在《连续式风洞电机-联轴器-压缩机转子轴系横向振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型连续式风洞的动力系统轴系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电机转子-联轴器-压缩机转子轴系的动力学模型,同时考虑到轴承动刚度、动阻尼、支撑刚度以及电机磁拉力等因素,使用DYNAMICS软件得到轴系的临界转速和振型等计算结果,并和实验数据进行对比,二者偏差范围小于±5%,轴系的理论不平衡响应也和实验数据有较好的吻合。研究表明,本文采用的建模方法正确,计算精度较高,满足工程实际需要。本文的研究阐明了电机柔性转子的临界转速分叉现象,揭示了电机转子和压缩机转子之间的振动耦合特性,对于机组的运行维护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风机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宿希慧,钱才富[9](2017)在《超大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地震安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限元法对某超大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进行地震安全分析。使用ANSYS建立整体结构模型并施加实际约束,为确保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采用实体壳单元SOLIDSHELL进行网格划分;依据JB/T 4710—2005《钢制塔式容器》和仿真模态分析进行水平地震力计算;基于JB 4732—199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对风洞进行强度评定。计算结果表明:在地震载荷作用下,该风洞主体结构强度安全裕量较大,其结构形式合理可靠。(本文来源于《计算机辅助工程》期刊2017年05期)
宿希慧[10](2017)在《大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洞体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用于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的各类风洞设备需求日益增多,风洞设备的数量与试验能力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航空航天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为满足空气动力学试验需求,有必要建立起规模更大、试验能力更强、功能更加多样的风洞设备。由于风洞设备结构复杂,设计与建造的周期较长,因此,保证风洞设备能在使用年限内安全运行十分重要。本文以国内某大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洞体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法对其在各种工况下的强度、刚度及疲劳性能进行分析和评定,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运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大型跨声速风洞洞体结构有限元模型。为降低模型处理难度,提高计算效率,在保证合理性的前提下,对模型进行分段分析。2、对设计内压作用下的风洞洞体进行应力分析,得到洞体中的应力分布;依据JB4732-199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运用应力分类法对设备进行了强度评定。计算结果表明设备各部位应力强度满足要求,且强度裕量较大。3、为研究稳定段变径筒体小端连接处结构的改变对承压能力的影响,分别就无折边无内伸、无折边有内伸、有折边叁种结构进行了应力分析和极限分析。应力分类法分析发现,有折边结构能够降低局部不连续处应力水平,而极限分析结果表明,叁种结构对极限载荷值影响不大,即局部结构的变化对该设备整体承载能力影响较小。4、鉴于风洞洞体受四种幅值不同的交变载荷作用,为考察结构在30年的使用期限内发生疲劳失效的可能,对其进行了疲劳分析。依据峰值应力强度Sv和JB4732-199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提供的Sa-N曲线,计算得到了风洞洞体的累计疲劳损伤系数为0.51,小于1,表明结构在使用年限内不会发生疲劳失效。5、为考察风洞洞体在内部真空情况下是否有发生屈曲的可能,对结构进行了外压稳定性分析。采用线性特征值法模拟计算得到风洞洞体各段的临界失稳载荷,其中临界失稳压力最大的是驻室段,为1.01MPa,最小的是亚扩散段方变圆筒体,为0.36MPa。因此,可以认为各段在0.1MPa的设计外压作用下,不会发生屈曲。6、建立了风洞洞体的整体地震分析模型,进行了结构模态分析,得到了风洞洞体自振周期;继而对地震载荷与设计内压共同作用下的风洞洞体进行了地震强度分析,并依据JB4732-199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进行了强度评定,结果发现设备整体强度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6-01)
连续式风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低温运行是提高风洞实验雷诺数的有效途径。采用喷洒液氮的方式,NF-6风洞建成了国内第一套适用于连续式跨声速风洞的降温系统。介绍了NF-6风洞降温系统的总体方案和主要技术指标,重点介绍其液氮存储装置的结构和技术原理,给出了静态和通气运行调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液氮需求量计算方法正确,为储罐容积估算提供了理论依据;液氮存储装置设计合理,液氮加注通畅平稳,自增压系统工作正常,绝热性满足低温液氮存储要求;储罐的液氮日蒸发率为0.044%,远低于设计指标;液氮存储装置与降温系统整体匹配良好、工作稳定,总温、总压、马赫数以及运行时间等关键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连续式风洞论文参考文献
[1].陈旦,张永双,李刚,郭守春,陈天毅.连续式风洞二喉道调节马赫数控制策略[J].航空动力学报.2019
[2].李峰,高超,郗忠祥,张国彪.连续式跨声速风洞降温系统液氮存储装置的设计与调试[J].实验流体力学.2019
[3].刘新朝,都鹏杰,付明龙.某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半柔壁喷管段仿真分析[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4].高赫,刘学军,郭晋,吕宏强.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连续式风洞马赫数控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9
[5].贾赫权.0.6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轴系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9
[6].廖达雄,陈吉明,郑娟,陈钦,裴海涛.0.6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总体性能[J].实验流体力学.2018
[7].曹阳,张益盛.连续式跨声速风洞电能监控软件设计[C].2018年军工装备技术专刊论文集.2018
[8].聂徐庆,杨文国,陈万华,陈振华.连续式风洞电机-联轴器-压缩机转子轴系横向振动分析[J].风机技术.2018
[9].宿希慧,钱才富.超大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地震安全分析[J].计算机辅助工程.2017
[10].宿希慧.大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洞体的数值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17
标签:连续式跨超声速风洞; 马赫数控制; 二喉道; 分段变参数模糊P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