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燕(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东区神经内科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目的:研究全脑血管造影术术前术后的正确护理。方法::对多例DSA术后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制定相应的观察项目和护理措施。结果:多名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康复出院。结论:护士配合医生认真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全脑血管造影术;术前;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49-01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颅内血管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它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临床应用因其图像清晰,造影剂用量少,因此极为方便临床诊断和治疗。它是通过右股动脉穿刺后放置一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选择不同的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择所选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形成。我科从2007年开始进行这项检查,现将术前术后护理总结如下: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
DSA是一项创伤性的检查,病人难免会出现焦虑紧张的心理,所以我们护士应该比较详细的向病人讲解其目的及注意事项,介绍之前成功的病例,消除其恐惧心理。术前如病人无法入睡,在没有用药禁忌的情况下可给予舒乐安定一片口服,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1.2术前准备
1.2.1首先应该配合医生进行术前常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心电图,血传,凝血功能等;
1.2.2局部皮肤准备,备皮范围:双侧大腿上1/3平脐,两侧至腋中线及会阴部,切勿损伤皮肤,以防感染;
1.2.3术前禁食六小时,禁水四小时,练习术后床上使用便盆解小便,术侧肢体平躺伸直制动;
1.2.4术前三十分钟肌肉注射鲁米那0.1克,并在手术对侧肢体建立静脉通道(一般是左侧);
1.2.5带好病例术中用药、CT片护送其到DSA室。
2术后护理
2.1DSA室电话通知科室护士接回手术病人,科室护士应与DSA室交接病人的情况后护送病人回病房。
2.2准备好床单元,使病人平卧,遵医嘱给予心电监护二十四小时,监测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观察有无头晕、头痛、呕吐、癫痫等神经系统症状,如出现异常立即汇报医生。
2.3观察股动脉穿刺处有无出血及局部有无血肿,穿刺侧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先是每小时一次,四小时后如情况良好可两小时观察一次。以往股动脉穿刺点采用加压绷带包扎法,沙袋持续压迫八小时,术侧下肢伸直制动二十四小时,以防出血及血肿形成。但是由于患者长时间身体处于强迫伸直位,会引起其精神紧张、焦虑、腰背酸痛、体位不适等术后常见症状。为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应嘱病人多饮水,加重了卧位性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的发生。如果病人未按要求,私自活动,更容易引起出血及血肿,甚至假性动脉瘤的形成。所以现在我们用“动脉压迫止血带”代替原先的绷带包扎,它的使用保证持续压迫穿刺处,尽可能的减少了术后局部出血、血肿的发生,还大大减少了术侧下肢制动的时间,它的使用制动时间为6~8小时,改善了腰背酸痛不适感,使病人感到满意。
2.4鼓励病人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如病人出现排尿困难,经各种诱导排尿方法无效的情况下,可将床头摇高15~20度利于病人排尿,如仍无效,遵医嘱予以保留导尿并注意尿道口的清洁卫生。
2.5术后两小时在穿刺局部无出血的情况下,遵医嘱减轻动脉压迫止血带压力,即逆时针旋转螺旋手柄两圈为宜。术后八小时遵医嘱拆除动脉压迫止血带,穿刺点无菌纱布覆盖沙袋压迫六小时,二十四小时后如无特殊情况可指导病人下床活动,但勿做下蹲等剧烈运动,以防再出血。
2.6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二十四小时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穿刺部位血肿、血管痉挛、假性动脉瘤等,局部血肿是最常见的,小的血肿可不处理几天后可消退,大的血肿二十四小时内给予热敷,如无改善应手术切开或减压止血。血管痉挛时病人会出现头痛、偏瘫、意识障碍等,应立即汇报医生并行颅脑影像学检查,给予尼莫地平的使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安慰病人。假性动脉瘤形成后病人穿刺局部出现包块渗血肿胀,应做B超了解假性动脉瘤的变化,观察包块大小、局部瘀斑情况、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皮肤温度,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术侧肢体制动局部沙袋压迫,直至假性动脉瘤消退后方可下床活动。
总之,对病人做好术前全面的评估及相应的心理护理,术后严密的观察和护理,可提高病人对手术的适应性,更好的配合医生取得较理想的检查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