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额闭壳龟论文-龙再忠,汪继超,肖繁荣,史海涛

黄额闭壳龟论文-龙再忠,汪继超,肖繁荣,史海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额闭壳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平顶闭壳龟,黄额闭壳龟,日活动节律,时间分配

黄额闭壳龟论文文献综述

龙再忠,汪继超,肖繁荣,史海涛[1](2016)在《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日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6—10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在海南省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同域分布的平顶闭壳龟(Cuora mouhotii)与黄额闭壳龟(C.galbinifrons)日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研究,比较两种闭壳龟日活动节律差异,探究两种闭壳龟资源利用分化模式,揭示两种闭壳龟的野外共存机制。结果显示,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均为昼行性节律,日活动以静息行为为主。平顶闭壳龟的运动行为和摄食行为分别在(06:00—07:00)和(10:00—11:00)有一个高峰期,黄额闭壳龟的摄食行为(13:00—14:00)有一个高峰期,而运动行为有两个高峰期(09:00—10:00和17:00—18:00)。在活动时间分配上,黄额闭壳龟分配在静息行为上的时间多于平顶闭壳龟,而分配在运动行为和摄食行为上的时间少于平顶闭壳龟。比较两种闭壳龟的活动节律,运动行为节律重迭指数较高(Qik=0.78),摄食行为重迭指数较低(Qik=0.38)。研究表明,两物种在利用食物资源上存在时间异质性和分配差异性,达到食物资源的最优利用,实现两者的稳定共存。(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龙再忠[2](2016)在《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的声音通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的声音通讯,是动物利用声音信号进行信息交流的通讯方式,在动物的生命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关龟类的声音通讯行为、声音特征分析、鸣声生物学意义和听觉敏感度研究较少,对龟类的声音通讯仍然是知之甚少。本文探讨了平顶闭壳龟(Cuora mouhotii)和黄额闭壳龟(C.galbinifrons)的声音通讯,了解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的声音通讯行为、鸣声的声学特征、鸣声的生物学意义和听力敏感度,填补两种闭壳龟的声音通讯研究的空白,为龟类的声音通讯研究增加基础科学数据。2013年6-9月和2014年6-9月,我们在人工模拟环境中,利用数字录音机录制两种闭壳龟日活动行为中产生的鸣声,共录制了12只120个有效平顶闭壳龟摄食鸣声片段,7只68个有效的黄额闭壳龟摄食鸣声片段,8只81个有效的黄额闭壳龟求偶鸣声片段。通过计算机软件Adobe Audition 3.0、Praat分析声音的声学特征,发现所有的鸣声均是由多个脉冲组成的单音节鸣声,鸣声谐波明显。其中平顶闭壳龟摄食鸣声时长为100.52±43.34 ms,基频为258.7±68.72 Hz,主频为883.45±163.68 Hz。黄额闭壳龟摄食鸣声时长为132.24±55.2 ms,基频为270.66±63.4 Hz,主频为840.52±196.47 Hz。黄额闭壳龟求偶鸣声时长为216.75±104.84 ms,基频为270.92±75.38 Hz,主频为569.74±329.41 Hz。表明两种闭壳龟所发出的鸣声为低频鸣声。2015年10-12月,我们在室内利用听性脑干反应(ABR)系统测试两种闭壳龟的听力敏感度。听力敏感曲线图显示两种闭壳龟的声强阈值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平顶闭壳龟(n=3)和黄额闭壳龟(n=3)的最佳听力敏感度是一致的,都对低频刺激敏感,最佳敏感频率范围为0.2-0.6 k Hz。两种闭壳龟的听力频率范围有一定的差异,黄额闭壳龟对高频刺激比平顶闭壳龟敏感。平顶闭壳龟的听力范围为0.2-5 k Hz,黄额闭壳龟的听力范围为0.2-9 k Hz。两种闭壳龟均对低频刺激敏感,并与它们发出的鸣声频率相匹配。2015年6-10月,在海南省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声音回放的方法解读鸣声的生物学意义。实验结果显示,平顶闭壳龟(n=6)和黄额闭壳龟(n=6)对白噪音均无行为应答。平顶闭壳龟对其摄食鸣声能迅速做出行为应答,共有12只次做出行为应答,占66.67%;做出的行为应答有10只次逃离现场和2只次朝模型龟移动,分别占83.33%和16.67%。然而黄额闭壳龟对其摄食鸣声和求偶鸣声没有做出任何行为应答。2015年6-10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在海南省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同域分布的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行为活动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均为昼行性节律,日活动以静息行为为主。平顶闭壳龟的运动行为和摄食行为分别在(6:00-7:00)和(10:00-11:00)有一个高峰期,黄额闭壳龟的摄食行为(13:00-14:00)有一个高峰期,而运动行为有两个高峰期(9:00-10:00和17:00-18:00)。在活动时间分配上,黄额闭壳龟分配在静息行为上的时间多于平顶闭壳龟,而分配在运动行为和摄食行为上的时间少于平顶闭壳龟。比较两种闭壳龟的活动节律,运动行为节律重迭指数较高(Qik=0.78),摄食行为重迭指数较低(Qik=0.38)。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在生命活动中均有鸣声行为发生,是它们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因此,广泛深入的了解两种闭壳龟的鸣声特征及生物学意义,对两种闭壳龟的保护措施的制定均由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李敏,汪继超,刘海伟,史海涛[3](2014)在《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巢捕食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巢捕食是造成卵生动物繁殖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不同生境中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巢捕食者的类型、巢捕食率及对其繁殖成效的影响,我们于2013年3—5月,在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额闭壳龟栖息地,按照黄额闭壳龟巢址选择特性和巢穴特征,用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的卵作为替代,进行模拟黄额闭壳龟巢卵被捕食状况的研究。在人工林、次生林和原生林内共设置人工巢120个,每巢埋卵2枚,同时在巢周围架设自动红外照相机,监测巢捕食者。结果表明:66.7%的人工巢被破坏,小型兽类和蚂蚁为主要捕食者,被小型兽类捕食的巢占51.3%,被蚂蚁捕食的巢占28.8%。次生林和原生林的人工巢被捕食率均为62.5%,人工林中的被捕食率为72.5%,人工林的捕食率高于次生林和原生林但差异不显着(P>0.05,n=40)。同一林型的林缘和林中之间,人工林和原生林中差异不显着,在次生林中巢捕食率明显高于林缘(P<0.05,n=20)。(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李敏[4](2014)在《黄额闭壳龟和平顶闭壳龟求偶行为及模拟巢捕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濒危物种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物种种群的存活与延续与其繁殖直接相关。我国是闭壳龟属(Cuora)物种最丰富的国家,现存闭壳龟属9个种在我国均有分布,其中5个种为我国特有。黄额闭壳龟(C. galbinifrons)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物种,平顶闭壳龟(C. mouhotii)被列为濒危等级,而关于两种闭壳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分类、地理分布等方面,其繁殖的相关研究较少。2013年3月至9月我们采用设置人工巢和行为取样法在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从求偶行为及巢捕食两个方面对两种闭壳龟的繁殖进行研究,以期为两种闭壳龟类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利用摄像机对人工模拟生境中两种闭壳龟的求偶交配行为进行记录。共录制196次求偶行为,其中黄额闭壳龟60次,平顶闭壳龟136次。分析发现黄额闭壳龟和平顶闭壳龟共有8中相似的求偶行为。两种龟都主要通过“接近(AP)→嗅觉信号传递(SI)/触觉信号传递(FD)→爬跨(MO)→调整(AO)→交配(CO)”完成其交配行为。黄额闭壳龟和平顶闭壳龟相似的求偶行为和行为序列可能是导致这两种闭壳龟在野外发生杂交的原因之一。实验中,共收集到黄额闭壳龟卵28枚卵(22巢),平顶闭壳龟卵120枚(68巢)。经统计,黄额闭壳龟和平顶闭壳龟的产卵时间都主要集中6月和7月。黄额闭壳龟的卵长、卵宽及卵重皆显着大于平顶闭壳龟(P<0.01),而平顶闭壳龟的窝卵数显着大于黄额闭壳龟(P<0.01)。由此,推测黄额闭壳龟可能采用产较大的卵以提高其繁殖成效,而平顶闭壳龟可能采用产较多的卵以提高其繁殖成效。经孵化,黄额闭壳龟的孵化率为0%,平顶闭壳龟孵化率为3.39%(4/118)。孵化设备不完善及环境温度较高可能是导致本次实验孵化率较低的一个原因。根据黄额闭壳龟巢址选择特性和巢穴特征,用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的卵作为替代,进行人工模拟龟巢卵被捕食状况的研究,从而了解该区域两种闭壳龟巢捕食者的类型、巢捕食率及对其繁殖成效的影响。本研究分别根据不同林型及区域和不同受精率设置人工巢,同时在巢周围架设自动红外照相机,监测巢捕食者。根据自动红外相机拍摄的照片及被捕巢留下的痕迹,小型兽类和蚂蚁为主要捕食者,其中小型兽类主要为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和树鼩(Tupaia belangeri)。根据不同林型及区域,分别在人工林、次生林和原生林内共设置人工巢120个,每巢埋卵2枚。结果显示:66.7%(80/120)的人工巢被破坏,其中次生林和原生林的人工巢被捕食率均为62.5%,人工林中的被捕食率为72.5%,人工林的捕食率高于次生林和原生林但差异不显着(P>0.05,n=40)。根据不同林型中红外相机拍摄的照片,人工林以针毛鼠为主,原生林以树鼩为主,而在次生林中两种都有发现。针毛鼠是我国常见的一种野鼠,多在人工林中活动,这可能是导致人工林巢捕食率较高的原因。而在同一林型的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中,叁种林型皆显示林中区域人工巢的被捕食率高于林缘区域,且在次生林中差异显着(P<0.05,n=20)。叁种林型的林缘区域受到的人为干扰较大,而树鼩等小型兽类生性机警,较少在林缘出现而在林中活动较多,可能是导致林中人工巢被捕食率增加的原因。按照受精率100%、50%、0%在天然林中各随机选取50个点设置人工巢,每巢放置龟卵2枚。结果显示,91%(136/150)的巢穴被破坏,受精率50%的人工巢的被捕食数量明显大于受精率100%的人工巢(P<0.05,n=50),而受精率100%与受精率0%之间以及受精率50%与受精率0%之间皆差异不显着。随着受精率的降低,人工巢的被捕食率呈现递增趋势。由此推测受精率的降低可能会导致该区域龟巢的面临更大的捕食压力,其野生种群数量将难以自然恢复。(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周勇,曾令兵,李瑞伟,高正勇,孙建滨[5](2012)在《患病黄额闭壳龟中产酸克雷伯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患病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肝脏中分离到一株致病菌HE01,经人工感染健康巴西龟,可复制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且从人工感染病龟体内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经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的鉴定,以及进一步的16 S rDNA基因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都表明,此致病菌为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该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10种药物高度敏感。(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2年03期)

汪继超,史海涛,薛臣强,王雷,赵尔宓[6](2011)在《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额闭壳龟种群密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7~9月(雨季)和2006年2~4月(旱季),对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900~1100m地区的黄额闭壳龟Cuoragal binifrons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在调查样区内根据植被类型随机选取6个调查样区,424个布笼点,6360个笼捕日,调查面积6·36km2,捕获黄额闭壳龟5只,其中,人工林中黄额闭壳龟的相对密度为0只/笼捕日,天然林中的相对密度为0·0009只/笼捕日;样带法计算调查区域黄额闭壳龟绝对种群密度为0·7862只/km2。由于人为猎捕和生境破坏等原因,黄额闭壳龟的野生种群呈岛屿状分布。(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1年03期)

王雷[7](2008)在《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的活动节律和微生境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等级,在《A Global Action Plan for Conservation of Tortoises and Freshwater Turtles》和《2002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被列为极危物种。目前缺乏野外活动节律方面的资料,微生境利用的资料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作者从2006年11月初到2007年11月初,在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处东经109°45′26″—109°56′53″、北纬18°40′13″—18°48′44″,11月-4月为旱季,5月-10月为雨季),对10只海南吊罗山黄额闭壳龟个体的活动节律和微生境利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日活动节律黄额闭壳龟属于昼行性龟类,活动需要光照值大于0。旱季活动期的日活动时间范围在06:00-17:59之间;旱季活动期日活动以活动频率统计,只有一个明显高峰,在12:00-13:59,值为11.69%(n=77),属于单峰模式;以活动强度统计,只有一个明显高峰,在10:00-11:59时间段,值为16.12±16.13(×10-1m) (n=77),属于单峰模式;日活动相对集中发生在10:00-13:59之间,频次和强度分别占日活动总量的46.67%和69.42%。雨季活动期的日活动时间范围在06:00-19:59之间;雨季活动期日活动,以活动频率统计,只有一个明显高峰,在16:00-17:59,值为27.06% (n=177),属于单峰模式;以活动强度统计,只有一个明显高峰,在18:00-19:59时间段,值为25.52±60.69(×10-1m) (n=177),属于单峰模式;大部分日活动发生在16:00-19:59之间,频次和强度分别占日活动总量的41.98%和51.47%。相对旱季,雨季的日活动频度和强度都增大,日活动的高峰推迟。2)季节活动在研究期间,2006年11月-2007年3月是海南吊罗山黄额闭壳龟的冬眠期。个体间冬眠期的长短不一样,平均值=118.14±12.89,个体间的差异极显着(χ2= 166.143,df=6,p=0.000)。冬眠时间与体重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没有显着相关性(r=-0.400,p=0.374,n=7)。2007年3月-2007年10月为活动期。旱季活动期黄额闭壳龟的平均活动频率为5.75%,活动强度为2.47±16.23(×10-1m)(n=539),以静止不动的A0活动为主(94.25%);在所有的活动中,以频率统计,以小于1m的A1最多,其次为小于10m的A2,超过10m的A3最少;以活动强度统计,则以A2为主,A3次之,A1最少。雨季活动期黄额闭壳龟平均活动频率为17.40%,活动距离为13.50±41.32(×10-1m)(n=5160),以静止不动的A0活动为主(82.60%)。在所有的活动状态中,以频率和强度统计,都是A2最多,A3次之,A1最少。3)微生境利用对旱季26个利用样方的研究发现,黄额闭壳龟对23种生态因子中的坡位、坡向、坡度、郁闭度、竹丛密度、倒木根数、水源距离、竹子密度、草本密度、草本均高、落叶盖度、落叶厚度、温度、湿度、光照等15个因子的利用上有选择性,偏好坡位中的上坡位(69.23%)、坡向中的东坡(61.54 %)、坡度中的斜陡坡(50.00%)、大于85%的郁闭度(73.03%)、大于等于10(簇/100m2)的竹丛密度(73.08%)、大于3(根/100m2)倒木树(76.92%)、超过50(m)的水源距离(53.85%)、大于10(株/m2)的竹子密度(76.92%)、1~10(株/m2)的草本密度(61.54%)、1~100 cm的草本均高(57.69%)、大于90(%)的落叶盖度(84.62%)、大于30(cm)的落叶厚度(53.85%)。对雨季30个利用样方的研究发现,黄额闭壳龟对23种生态因子中的坡位、郁闭度、竹丛密度、竹冠层均高、倒木根数、距水源距离、竹子密度、草本密度、落叶盖度、落叶厚度等10个因子的利用上有选择性,偏好坡位中的下坡位(76.67 %)、大于85%的郁闭度(60.00 %)、超过10(簇/100m2)的竹丛密度(56.67 %)、大于4 m的竹冠层均高(73.33 %)、1至2(根/100m2)的倒木根数(43%)、小于30(m)的距水源距离(83.33%)、1至10(株/m2)的竹子密度(60.00%)、1至10(株/m2)的草本密度(70%)、大于90%的落叶盖度(56.67%)、15至30 cm的落叶厚度(46%)。在微气候利用方面:旱季活动期的利用样方,温度高于对照样方的,湿度低于对照样方的,光照大于对照样方的;雨季活动期的利用样方,温度低于对照样方的,湿度大于对照样方的,光照小于对照样方的。(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汪继超[8](2007)在《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的活动家域和微生境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2年列为极危物种,基本生态资料缺乏。2004年9月至2006年11月,我们采用走访调查、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黄额闭壳龟在海南岛的分布状况、种群数量﹑微生境利用﹑活动家域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携带黄额闭壳龟的实物标本及图片资料在五指山、吊罗山、尖峰岭、坝王岭、黎母山五大林区及周边地区对黄额闭壳龟的地理分布状况开展了走访调查,共走访调查了17个市县,其中在琼海、屯昌、琼中、保亭、陵水、五指山、乐东、白沙、昌江、东方10个市县的12个地区发现黄额闭壳龟128只,黄额闭壳龟在海南岛的分布区域为中部山区海拔700~1800 m的常绿季雨林,海拔160~700 m的区域中仅在琼中县湾岭镇罗马村海拔480 m左右的山区发现当地人捕捉到黄额闭壳龟1只,海拔在1~160 m沿海的周边区域没有发现黄额闭壳龟的分布。本次定点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吊罗山度假村(18°43′538″N,109°52′109″E,海拔914 m)为中心的3 km范围内。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的东南部,地跨陵水、保亭、琼中、五指山、万宁等五个市县,处东经109°45′26″—109°56′53″、北纬18°40′13″—18°48′44″,林区总面积7.07万公顷。根据当地气候资料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当地的旱季, 5月至10月为雨季。2005年7~9月和2006年2~4月,在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采用陷阱法和笼捕法分别在天然林(非人工种植的树林)、人工林(采伐后人工种植的树林)中选取样区对黄额闭壳龟种群密度开展调查。共调查了6个样区,424个布笼点,6360个笼捕日,调查面积6.36 km2,雨季共调查了4个样区,布笼点数320个,总笼捕日4800个,捕获黄额闭壳龟4只。旱季的布笼点数104个,总笼捕日1560个,捕获1只黄额闭壳龟,并重捕3号个体。吊罗山黄额闭壳龟在人工林中的种群密度为0,天然林中的努力密度为0.0009只/笼捕日,样带法计算的面积密度为0.7862只/km2。黄额闭壳龟野生种群呈岛屿状分布,局部区域种群密度达5.67只/km2。文献记载黄额闭壳龟生活于山区溪流中,我们对9只黄额闭壳龟个体一年多的无线电遥测跟踪研究从未发现有个体在溪流中活动,黄额闭壳龟应属于生活于山区林下的陆栖性种类。在本研究跟踪观测的9个个体中有5只为成体,其余4只为亚成体,从目前对这9只个体遥测观察的结果还没有发现成幼个体间在微生境的利用上有明显差异,在景观尺度上不同生境类型的利用是否有季节性变化尚需进一步研究。对旱季27个利用样方研究发现,黄额闭壳龟旱季在坡位、郁闭度、竹冠层均高、竹丛密度、竹子密度、草本高度、草本密度、落叶盖度、落叶厚度、倒木个数、树洞个数和距水源的距离等生态因子上有选择性。偏好上坡位、郁闭度大于85%、竹子密度大于10棵/㎡、草本密度为0、落叶厚度大于或等于30 cm、落叶盖度大于90%的的微生境;在旱季记录的27个黄额闭壳龟的利用位点中18个在上坡位,8个在中坡位,仅有1个位于下坡位;对雨季77个利用样方研究发现,雨季黄额闭壳龟对郁闭度、乔木密度、竹冠层均高、竹子密度、草本密度、落叶厚度6个生态因子有选择性。雨季黄额闭壳龟回避郁闭度小于65%、乔木密度大于0.1株/㎡和草本密度大于10棵/㎡的微生境,偏好竹冠层均高大于等于4 m、竹子密度在0-10棵/㎡、落叶厚度大于或等于30 cm的微生境。黄额闭壳龟全年的利用样地和对照样地在郁闭度、竹冠层均高、竹子密度、草本密度、落叶厚度5个生态因子上有显着性差异,这说明以上5个生态因子是影响黄额闭壳龟微生境利用的关键因子,应该作为对黄额闭壳龟栖息地评价的重要指标。在5个影响黄额闭壳龟微生境的关键因子中,有两个与竹子有关,经鉴定该竹子种类主要为白节藤竹(Lingnania scandens),由此推测黄额闭壳龟的主要生境应该就是以白节藤竹(Lingnania scandens)为主的是雨林植被类型。野外遥测首次发现黄额闭壳龟旱季有长达近四个月的冬眠期,雨季的活动也具有明显的间歇性,经常在多天的时间内停留在同一位点。为此,在计算龟类家域大小的时候有必要区分这样叁个概念:遥测次数、定位点数和有效定位点数。天气状况对黄额闭壳龟活动有明显影响,一般在天气变化时,黄额闭壳龟会连续活动2-3天,尤其是雷雨天气时,会有大范围的移动,6号个体在2005年5月20号的一次雷雨天气中移动的直线距离超过400 m。连续的活动之后就会在一个地点停留几天不活动, 1号个体在2006年5月22号至29号就连续停留7天不活动。黄额闭壳龟旱季家域面积的大小为0.62±0.47 ha(95%FK,N=5,0.17~1.33 ha),核心区面积大小为0.16±0.14 ha (50%FK,N=5, 0.04~0.38 ha),线家域为154.91±33.58 m (N=5,122.12 m~210.55 m);雨季家域面积的大小为13.33±17.63 ha (95%FK,N=5, 2.12~44.34 ha),核心区面积大小为2.84±2.99 ha(50%FK,N=5, 0.58~7.92 ha),线家域为265.31±146.8 m(N=5, 112.15~466.00 m);全年家域面积的大小为16.00±19.65 ha (95%FK,N=5, 2.77~50.79 ha),核心区面积大小为3.90±4.42 ha ( 50%FK,N=5,0.78~11.69 ha ),线家域为323.26±105.82 m ( N=5, 170.31~466.69 m)。从FK法计算的结果看,同一个体不同季节的活动家域差异显着,5只个体雨季活动家域远大于旱季活动家域,旱季活动家域的平均值为0.62±0.47 ha,雨季活动家域的平均值为13.33±17.63 ha,由此说明黄额闭壳龟在旱季和雨季的活动状况差异明显,雨季的活动范围大于旱季。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知,即使在保护区范围内,黄额闭壳龟也遭到严重的猎捕,在吊罗山保护区调查面积6.36 km2的范围内就发现废弃的陷阱数达100个,不足一年的时间在10个市县的12个地区发现猎捕黄额闭壳龟的数量就达128只,非法猎捕是黄额闭壳龟资源遭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加大禁捕力度和保护宣传的力度,各保护区巡护人员应在每年雨季(5~10月)黄额闭壳龟的活动高峰期加大巡护力度,以防止非法猎捕。从全年遥测研究可知面积小于黄额闭壳龟的全年活动家域50.79 ha的破碎化雨林已不能满足黄额闭壳龟种群的长期生存,因此对黄额闭壳龟主要分布的以白节藤竹(Lingnania scandens)为主的雨林植被类型应予以重点成片保护,林下郁闭度、竹冠层均高、竹子密度、草本密度、落叶厚度5个生态因子应作为黄额闭壳龟栖息地内重要保护的微生境因子。(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07-05-16)

胡增高[9](1993)在《黄额闭壳龟产卵期输卵管组织结构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 Bourret)是目前世界上已报道的闭壳龟6种中的一种,分布于我国中部及南部,以及自缅甸向东北达日本南至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各国。我国产5种。对这种闭壳龟输卵管组织结构未有人进行系统研究。为系统地、深入研究这种龟的形态结构和人工排卵、生殖生理之间关系,本人进行了初步研究,提供资料如下:(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期刊1993年05期)

黄额闭壳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动物的声音通讯,是动物利用声音信号进行信息交流的通讯方式,在动物的生命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关龟类的声音通讯行为、声音特征分析、鸣声生物学意义和听觉敏感度研究较少,对龟类的声音通讯仍然是知之甚少。本文探讨了平顶闭壳龟(Cuora mouhotii)和黄额闭壳龟(C.galbinifrons)的声音通讯,了解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的声音通讯行为、鸣声的声学特征、鸣声的生物学意义和听力敏感度,填补两种闭壳龟的声音通讯研究的空白,为龟类的声音通讯研究增加基础科学数据。2013年6-9月和2014年6-9月,我们在人工模拟环境中,利用数字录音机录制两种闭壳龟日活动行为中产生的鸣声,共录制了12只120个有效平顶闭壳龟摄食鸣声片段,7只68个有效的黄额闭壳龟摄食鸣声片段,8只81个有效的黄额闭壳龟求偶鸣声片段。通过计算机软件Adobe Audition 3.0、Praat分析声音的声学特征,发现所有的鸣声均是由多个脉冲组成的单音节鸣声,鸣声谐波明显。其中平顶闭壳龟摄食鸣声时长为100.52±43.34 ms,基频为258.7±68.72 Hz,主频为883.45±163.68 Hz。黄额闭壳龟摄食鸣声时长为132.24±55.2 ms,基频为270.66±63.4 Hz,主频为840.52±196.47 Hz。黄额闭壳龟求偶鸣声时长为216.75±104.84 ms,基频为270.92±75.38 Hz,主频为569.74±329.41 Hz。表明两种闭壳龟所发出的鸣声为低频鸣声。2015年10-12月,我们在室内利用听性脑干反应(ABR)系统测试两种闭壳龟的听力敏感度。听力敏感曲线图显示两种闭壳龟的声强阈值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平顶闭壳龟(n=3)和黄额闭壳龟(n=3)的最佳听力敏感度是一致的,都对低频刺激敏感,最佳敏感频率范围为0.2-0.6 k Hz。两种闭壳龟的听力频率范围有一定的差异,黄额闭壳龟对高频刺激比平顶闭壳龟敏感。平顶闭壳龟的听力范围为0.2-5 k Hz,黄额闭壳龟的听力范围为0.2-9 k Hz。两种闭壳龟均对低频刺激敏感,并与它们发出的鸣声频率相匹配。2015年6-10月,在海南省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声音回放的方法解读鸣声的生物学意义。实验结果显示,平顶闭壳龟(n=6)和黄额闭壳龟(n=6)对白噪音均无行为应答。平顶闭壳龟对其摄食鸣声能迅速做出行为应答,共有12只次做出行为应答,占66.67%;做出的行为应答有10只次逃离现场和2只次朝模型龟移动,分别占83.33%和16.67%。然而黄额闭壳龟对其摄食鸣声和求偶鸣声没有做出任何行为应答。2015年6-10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在海南省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同域分布的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行为活动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均为昼行性节律,日活动以静息行为为主。平顶闭壳龟的运动行为和摄食行为分别在(6:00-7:00)和(10:00-11:00)有一个高峰期,黄额闭壳龟的摄食行为(13:00-14:00)有一个高峰期,而运动行为有两个高峰期(9:00-10:00和17:00-18:00)。在活动时间分配上,黄额闭壳龟分配在静息行为上的时间多于平顶闭壳龟,而分配在运动行为和摄食行为上的时间少于平顶闭壳龟。比较两种闭壳龟的活动节律,运动行为节律重迭指数较高(Qik=0.78),摄食行为重迭指数较低(Qik=0.38)。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在生命活动中均有鸣声行为发生,是它们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因此,广泛深入的了解两种闭壳龟的鸣声特征及生物学意义,对两种闭壳龟的保护措施的制定均由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额闭壳龟论文参考文献

[1].龙再忠,汪继超,肖繁荣,史海涛.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日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J].生态学杂志.2016

[2].龙再忠.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的声音通讯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6

[3].李敏,汪继超,刘海伟,史海涛.黄额闭壳龟(Cuoragalbinifrons)巢捕食的模拟[J].生态学杂志.2014

[4].李敏.黄额闭壳龟和平顶闭壳龟求偶行为及模拟巢捕食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

[5].周勇,曾令兵,李瑞伟,高正勇,孙建滨.患病黄额闭壳龟中产酸克雷伯菌的分离与鉴定[J].淡水渔业.2012

[6].汪继超,史海涛,薛臣强,王雷,赵尔宓.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额闭壳龟种群密度调查[J].四川动物.2011

[7].王雷.黄额闭壳龟(Cuoragalbinifrons)的活动节律和微生境利用[D].海南师范大学.2008

[8].汪继超.黄额闭壳龟(Cuoragalbinifrons)的活动家域和微生境利用[D].海南师范大学.2007

[9].胡增高.黄额闭壳龟产卵期输卵管组织结构的观察[J].野生动物.1993

标签:;  ;  ;  ;  

黄额闭壳龟论文-龙再忠,汪继超,肖繁荣,史海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