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汉语同族词中的语音屈折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董守志[1](2018)在《上古一中古汉语复音词的衍生及其发展》文中指出本课题在全面而详尽地描写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状况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规律和动因以及复音化对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的影响。其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总结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演变的规律,深化汉语词汇演变史的研究。2.解释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演变的动因和机制,深化汉语词汇演变动因及机制的研究。殷周之际,汉语复音词的产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复音化是三千年以来汉语词汇史中发生过的最重大的变化。汉语词汇复音化的产生及发展深刻影响了汉语的基本面貌。复音化前,单音节词为主的词汇系统在词汇总量一直增加的情况下,不管是选择为每一个新词都创制全新的语音形式还是借用已有的音节或者在已有音节的基础上略作改变来记录新词,都会导致单音节不堪重负或者单音节内变化太多,区别度降低等问题。这样就背离了决定语言结构最基础的原理之一——象似性原则(一个形式对应于一个意义)。单音节内部的变化已经不足以区别新词,不足以承担新词的大量产生时,在已有的音节上增加一个音节,组合音节来构成新词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这就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产生。复音节是单音节内部区别特征不足以应对语言的发展时,而采取的一种新的区别特征。汉语词汇复音化过程中,复音词的衍生模式一共有三大类:语音构词、派生构词和复合构词。从上古到中古汉语,语音构词和派生构词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复合构词从一开始就一直是主要的复音词构词方式。而在复合构词内部,联合式与偏正式所占比例最高,在中古时期超过70%,动宾式、补充式、主谓式和重叠式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偏正式和联合式一直在复合构词内部占据绝对优势,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先天优势:汉语中偏正短语和联合短语本来就比其他结构方式的短语多;第二,后天优势:相邻原则和相似原则决定了偏正式和联合式比其他格式的短语更容易词汇化;第三,动宾式、主谓式和述补式的后天劣势:由动词参与的短语词汇化难度大。复音化对汉语语音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导致了语音系统的简化和双音节音步韵律的建立。对于词汇系统的影响是,新造词更多使用复音节的形式,越来越多的复音词进入基本词汇,一般词汇中复音词的数量越来越多,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汉语在中古的魏晋时期转变为以复音节为主的语言。复音化对语法系统的影响有:(1)丰富了汉语构词法,产生了全新的构词方法——合成构词。复音化以后,汉语构词从以构形为主转变为以合成为主。(2)促进了汉语语法系统的严密化。(3)深刻影响了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胡平[2](2018)在《汉语人体部位词语义移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词汇语义类型学的背景下,探讨汉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移变现象,论文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在跨语言背景下,综述人体部位词“分类-命名”上的共性和差异,语义移变的类型,研究所用的材料和方法;第2章详述作为历时词汇类型学的语义移变的研究现状、定义、内容,以及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第二部分从第3章到第6章,系本文的主体,从跨语言的角度出发,按照“两分四类法”分成如下四章:第3章《场内隐喻型语义移变》,针对人体中对称的两个部位,因为形状相似而出现以已知部位词为未知部位命名的情形;第4章《场外隐喻型语义移变》,以人体部位与其他事物存在形状或者功能相似,而出现人体部位词为其他事物命名的情形,抑或其他事物名来给人体部位命名的情形,应该注意到的是,人体部位词的语法化也都可以归入该种语义移变类型;第5章《场内转喻型语义移变》,利用已有的人体部位词为与其邻接的、未尝命名的部位命名的情形,主要关注源义和目标义所指向的两个部位存在“整体-部分”关系、“容器-容物”关系和“部分-部分”关系,在这几种情形中,“可见部分→可见整体”型语义移变是自然演变趋势;第6章《场外转喻型语义移变》,针对某些事物与人体部位存在感知邻接关系,因此,或者发生用人体部位词为某些事物命名的情形,抑或发生某些事物为人体部位命名的情形,通过跨语言比较,可知汉语上“{人体部位}→服饰/疾病”,以及人体部位词几乎都能引申发展出相关动作的语义。这部分各从Wilkins(1981)和《跨语言同词化数据库》(CLICS)中寻找跨语言语义移变的词目,以及汉语中语义移变的词目,按照每种语义移变类型的特征将其归类,并对每一词目进行描写和阐释,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隐藏在语义移变背后的规则性和趋势。第三部分包括第7章和第8章,第7章从微观的角度,也就是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阐释语义移变/语义演变,认为隐喻、主观化机制引起的语义移变是言者启动的,转喻机制引起的语义一般是听者启动的。以上四种语义移变类型视其语义演变机制涉及转喻、隐喻,还是主观化,可归诸其中,第8章作为本文的总结,除了简要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还全面梳理了语义演变的分类问题,语义演变的自然度问题和语义演变的单向性问题,虽然都是依据人体部位词的研究,实则寄望于对词汇语义学和历史语言学都能有所助益。
耶夫列民科·娅娜[3](2018)在《汉俄附加式构词法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汉俄附加式构词法为研究对象。“词干加上词头(前缀)、词尾(后缀)、词嵌(中缀)构成新词,叫做附加式构词法。”(1)附加式构词法的研究对象包括词素、词缀、词根等构词成分以及其通过各种附加形式而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附加式构词法在俄语中是最为主要的构词方法,在汉语中虽然不是最为主要的构词方法,但伴随着近年来汉语构词体系出现了明显词缀化的倾向,附加式构词法已经成为一种扩充汉语词汇量的能产性较强的不可或缺的辅助性构词手段。现代汉语构词系统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引人注目,附加式构词的比率不断上升,各种新兴词缀显示出更加丰富的趋势。从现有的对附加式构词法的研究现状来看,涉及到对比汉语和俄语附加式构词法这一方面的研究极少,尤其是具体到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统计分析方面的对比尚未有人作过。对比汉俄语附加式构词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的研究成果对于语言教学,尤其是对于对外教学,对于汉语和俄语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更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这一是研究该题目最大的理据。本文是对比分析法和图示法、历时法和共时法、定量法和定性法、静态研究法和动态研究法的相结合。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从构词法基本理论、整体概念、定义、特点以及其形成,对汉俄各自语言的附加式构词法的进行了详细地叙述与比较,得出了二者的异同点:汉语是词根语,俄语则是屈折语。俄语构词法指的是形态构词法,其语法功能主要通过词的各种形态变化(词尾屈折)来表示,汉语构词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词尾,它是用词缀来表示词汇和语法意义;第二,对主要构词成分:词素、词根、词缀进行了全面的探讨,阐述了它们的界定、分类、判定标准等问题,另外从不同的角度对比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在词素方面上,汉语和俄语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汉语和俄语的词素都是音义最小的语法单位,其可分为词根词素和词缀词素。不同的是,汉语词根词素以字为代表,俄语词根词素以几个音或音节为组合。汉语中典型的词缀词素较少,它的适用范围也具有很大的限制。而俄语词缀词素的数量极多,其适用范围也很广。汉语词缀词素可分为:前缀、中缀、后缀,而俄语词缀词素包括:前缀、中缀、后缀、词尾、尾缀。另外,从词素性质来看,俄语有零位词素,汉语则没有零位词素。汉语典型前缀的数量很少,而俄语前缀的数量颇多。汉语中缀具有特殊的衬音、平衡或增强语气、贬义色彩的作用,而俄语中缀用来连接两个词根或连接词根同别的词缀,不表示任何附加意义或语体色彩的意义。汉语典型的后缀不太多,加上类后缀约不超过100个,而俄语后缀的数量多、分类丰富,约有500多个。第三,对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的来源、数量、使用频率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汉语类词缀与俄语新兴词缀的异同点,整理统计了有关重要数据并设计了相应的数据表和线图。一共调查了100个人(50个中国研究生;50个俄罗斯研究生)。汉语调查对象:92个单音节的类词缀,其中33个类前缀和59个类后缀;俄语调查对象:43个新兴词缀,其中24个新兴前缀和19个新兴后缀。汉语类词缀的最大特点:1)具有衬字作用,而俄语新兴词缀没有这个作用;2)具有轻声化现象:汉语以语音形态为主(弱化、净化、智能化),它缺乏形式上的变化,而俄语形式变化很丰富,它以形为准的(книголюб、миролюб、кофелюб);3)具有较强的能产性,汉语类词缀能够按类推构成许多新词,而俄语新兴词缀虽然也很能产,但是远不如汉语的类词缀;4)汉语类后缀具有半虚半实的意义,俄语新兴词缀一般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相结合。这一部分属于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四,阐述了汉语和俄语中的具体构词方式,进行了二语附加式构词法的对比,得出了附加式方法的异同。这一部分探讨了5种构成新词的方法,其中包括:1)附加法以前缀法、后缀法、尾缀法、中缀法、中缀—后缀法、前缀—后缀法、前缀—尾缀法、后缀—尾缀法为主要方法;2)混合法以复合前缀法、复合后缀法为主要方法;3)零派生构词法;4)摹声构词法;5)省略构词法以截短—加缀法、缩略—加缀法为代表。附加法和混合法是汉语最常见的构词方法,而零派生构词法、摹声构词法、省略构词法属于俄语构词系统的特点。
龙洁[4](2015)在《汉语形态研究综述》文中认为上个世纪形态这个西方语言学术语传入中国后,学界展开了汉语有无形态的讨论,文章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综述各家之论点,希望为今后的形态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杨绪明[5](2014)在《词族研究述评》文中指出词族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词族指某一概念的同义词的总和,广义词族指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群词语聚合体。词族与同族词、同源词、同素词、同缀词等术语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传统的声训、"右文"及转语等研究为词族研究奠定了基础,现代词族研究虽从意义、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极大开拓,但仍存在概念不一、厚古薄今、方法单一、缺乏系统性等不足,词族应用研究也有待加强。
龙洁[6](2014)在《湘西苗语的形态及标记》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分析前辈学者们对形态的界定以及形态的表现手段,比对过去关于汉语和苗语形态研究的各种观点,提出本文对形态的理解。在回答了汉语有形态的基础上,广泛搜集了苗语语料和参考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讨论并区分湘西苗语一些类似形态的格式或标记,详细描写出湘西苗语形态的全部格式类型,并分析各类形态标记蕴涵的规律,以及形态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希望能丰富湘西苗语语法的研究,并为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比较研究提供参考。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从湘西苗语的概况、形态的相关研究成果、本选题的创新点、研究方法和本文的语料来源五个方面来论述。第二章是对有关形态的界定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在分析比对中外文献有关形态的界定、区分了构词与构形的基础上,提出本文对形态的理解。第三章详细描写了湘西苗语全部的形态格式,包括重叠形态、附加前缀的形态和语音屈折形态。对一些类似于形态的格式进行分析;探讨了冠词和形态前缀的区别:对四音格词中构形音节与构词音节进行了辨识。第四章考察了湘西苗语的形态结构特点,包括韵律特点、音节内部节律和音节对称节律。第五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总结了湘西苗语的形态标记,有重叠标记、前缀形态标记和语音屈折标记三种。第六章的结束语是对前文进行总结。
王蓉[7](2014)在《湖南方言代词内部屈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湖南省境内的汉语方言主要包括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家话以及目前还没有确定归属的非官方方言——湘南土话和乡话。本文从湖南各方言区代词中的内部屈折现象入手,通过调查和分析各方言点代词,分析湖南方言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形式,以及指示代词的二分与三分现象,总结湖南方言代词中的内部屈折手段和表达的语法意义。结合相关方言的比较,总结湖南方言内部屈折的特点。本文主要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提出本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重点,总结汉语方言内部屈折的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和语料来源。第二章:内部屈折的概念及其形态范畴。结合古汉语是屈折语说来探讨内部屈折的概念,分析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屈折范畴。第三章:湖南各方言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按照湖南省内的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家话、土话、乡话分类,分别总结湖南各方言中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第四章:湖南方言代词内部屈折的手段。分析湖南方言代词内部屈折的三种手段,即元音屈折、声调屈折和综合屈折。第五章:湖南方言代词内部屈折的语法意义。分析湖南方言人称代词内部屈折所表达的数和格的语法范畴,以及指示代词的二分和三分现象。第六章:湖南方言代词内部屈折与相关方言代词内部屈折比较。将湖南省内方言代词与湖南省外相关的粤语、赣语、官话、广西土话和客家话的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相比较,分析异同点。第七章:湖南方言代词内部屈折的特点与演变趋势。总结湖南方言代词内部屈折的特点,根据汉语方言内部屈折的历史渊源,探讨湖南方言代词内部屈折的特点与演变趋势。第八章:结语。提出论文的总体结论和创新点,分析本课题的研究展望以及论文的不足。
黄琼[8](2013)在《《说文通训定声》与汉语同族词研究》文中认为汉语同族词,是汉语内部有同一来源、音同(近)义通的词,声近(同)即有同一来源的根词,有可能出现的一批同族词语音方面有对应关系,义通即意义上有关联,可解释,符合一般规律,有理据,符合人类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可证实,有语言学上明显语词证据证实。汉语同族词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在词语本体方面它重点关注形、音、义三因素。古代传统着作中,详细分析语词的形、音、义,并有浩繁文献引证的唯有《说文通训定声》。它本质上是一本以古韵十八部之韵部排列法排列,详实分析罗列语义、古音叶字的巨着。也就是说,它是一本关注形音义方面的书,为朱骏声“生平心力所荟萃”。虽说历来学界对汉语同族词以及《说文通训定声》都分别多视角地进行过研究,但就以同族词视角作为切入点对《说文通训定声》进行研究的却很少。本文甄选朱骏声书中袭用的一些与同族词研究相关的专门术语,如:与某略同、亦作、後出,对术语所涉及的语词进行辨别、鉴定同族的研究。通过研究,可以有如下收获:一方面,可以重新定位该书的性质及其价值:在当时的历史、学术氛围等条件下,不仅仅是一本搜罗大量释义、查找语义方便的工具书,还是一部多少萌发了一些现代语言学理论思想於其间,标志着传统训诂学向现代语义词汇学转型的着作等等。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分析研究《说文通训定声》,不仅在宏观上,从朱骏声不自觉地运用於书中的形而下的具体操作中提取出行之有效的形而上的指导理论和方法,提出假说且得到启示,或有利於今後同族词典的编撰;而且在微观上,做了一些考据分析、系联词族的工作,上则追溯词的来源,下则对现在共时平面上词的多个义项之间的联系、词与词之间的联系等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所用语料在临啸阁刻的《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编辑部1984年缩印出版的文本,上加工完成,本课题运用计算机技术,在纸质文本上勘误及录入电子文本,然後对之进行数据库的建模工作,以此展开穷尽式的研究。通篇采用了音义关照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作了大量同族词系联工作。全文26万字,共分为5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课题情况概况、前人研究综述以及论文研究中选用材料、研究理论和方法等。第二章分别介绍朱骏声与《说文通训定声》,方便大致了解朱骏声生平、成书背景及《说文通训定声》一书性质、地位等。第三章是材料的计算机处理,不仅讨论了纸质文本的录入及勘误,而且解说了电子文本的处理及数据库的建模等。第四章《说文通训定声》与汉语同族词研究,这是本文的重中之重。分别研究书的编排体例、“亦作”、“亦声”、“与某略同”、“以某为之”、“转注”、“假借”、“声训”等与汉语同族词研究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很多具体同族词系联的实例确证,最後一节为结论与启示部分,总结了综上研究所带来的结论以及引发的启示。最後一章为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结论与成果,并对下一步研究的问题及今後工作进行了展望。
黄琼[9](2013)在《《说文通训定声》与汉语同族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同族词,是汉语内部有同一来源、音同(近)义通的词,声近(同)即有同一来源的根词,有可能出现的一批同族词语音方面有对应关系,义通即意义上有关联,可解释,符合一般规律,有理据,符合人类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可证实,有语言学上明显语词证据证实。汉语同族词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在词语本体方面它重点关注形、音、义三因素。古代传统着作中,详细分析语词的形、音、义,并有浩繁文献引证的唯有《说文通训定声况它本质上是一本以古韵十八部之韵部排列法排列,详实分析罗列语义、古音叶字的巨着。也就是说,它是一本关注形音义方面的书,为朱骏声“生平心力所荟萃”。虽说历来学界对汉语同族词以及《说文通训定声》都分别多视角地进行过研究,但就以同族词视角作为切入点对《说文通训定声》进行研究的却很少。本文甄选朱骏声书中袭用的一些与同族词研究相关的专门术语,如:与某略同、亦作、後出,对卫语所涉及的语词进行辨别、鉴定同族的研究。通过研究,可以有如下收获:一方面,可以重新定位该书的性质及其价值:在当时的历史、学术氛围等条件下,不仅仅是一本搜罗大量释义、查找语义方便的工具书,还是一部多少萌发了一些现代语言学理论思想於其间,标志着传统训诂学向现代语义词汇学转型的着作等等。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分析研究《说文通训定声》,不仅在宏观上,从朱骏声不自觉地运用於书中的形而下的具体操作中提取出行之有效的形而上的指导理论和方法,提出假说且得到启示,或有利於今後同族词典的编撰;而且在微观上,做了一些考据分析、系联词族的工作,上则追溯词的来源,下则对现在共时平面上词的多个义项之间的联系、词与词之间的联系等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所用语料在临啸阁刻的《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编辑部1984年缩印出版的文本,上加工完成,本课题运用计算机技术,在纸质文本上勘误及录入电子文本,然後对之进行数据库的建模工作,以此展开穷尽式的研究。通篇采用了音义关照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作了大量同族词系联工作。全文26万字,共分为5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课题情况概况、前人研究综述以及论文研究中选用材料、研究理论和方法等。第二章分别介绍朱骏声与《说文通训定声》,方便大致了解朱骏声生平、成书背景及《说文通训定声》一书性质、地位等。第三章是材料的计算机处理,不仅讨论了纸质文本的录入及勘误,而且解说了电子文本的处理及数据库的建模等。第四章《说文通训定声》与汉语同族词研究,这是本文的重中之重。分别研究书的编排体例、“亦作”、“亦声”、“与某略同”、“以某为之”、“转注”、“假借”、“声训”等与汉语同族词研究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很多具体同族词系联的实例确证,最後一节为结论与启示部分,总结了综上研究所带来的结论以及引发的启示。最後一章为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结论与成果,并对下一步研究的问题及今後工作进行了展望。
帕提曼·比都拉[10](2013)在《古代突厥语词在现代哈萨克语中的演变》文中提出哈萨克语词源研究,最重要的语料是古代突厥语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语言。古代突厥语碑铭研究已进行一个多世纪,目前主要的任务是古代突厥语本身及其与现代突厥语的比较研究研究和语言史的研究等。本项研究的重点为古代突厥语词在哈萨克语中的演变。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语言历史的比较和描写方法。研究对象以古今语言词语的形式与意义为主,即词语的语音的变化、语音结构的演变、词语结构的演变、词义的演变以及某些相关形态的演变等。研究内容主要为语言历史和词源诠释。研究试图揭示古代突厥语词在现代哈萨克语中的演变及其基本规律以及哈萨克语词汇系统与古代语言的种种的渊源关系。论文由绪论、正文及附录三个部分组成。绪论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哈萨克语词源学研究现状等内容。对哈萨克语词汇演变研究现状的介绍部分,我们根据搜集的资料,对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介绍及说明,并对国内外语言学界就此领域的研究做了一般性评述。正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古代突厥语语音在哈萨克语中的演变情况。本章包括“古今语音对应关系”、“语音脱落和增音”、“古今语音变化对哈萨克语词汇发展的影响”以及“古今语音对应变化的特点”等内容。在“古今语音对应关系”一节,通过实例对古今语音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力图揭示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考察了某些语音的分化、合并和转化等演变特征。对古今语音在词结构中的变化情况以表格的方式做了归纳。通过词的语音的各种演变与现代语言的关系,归纳、分析、解释这种变化的具体过程、结果,特别是它对哈萨克语词汇的影响,如语音演变造成的新词,对常规变化和特殊变化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并对这些变化的原因提出了个人的观点和评述。第二和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这两部分内容对古代突厥语与哈萨克语词的结构演变进行了比较研究。所选实例均采自古代突厥语的各种文献、工具书及相关研究论着,比较的材料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词的结构以音节类型从简到繁分类,考察以形式和意义、原因和结果、分析和研究并举,以个例归纳一般,以部分概况整体,力求将古今语言词语的各种关系梳理清楚。考察自始至终以古今语言词根为比较的主体,由此观察它的演变、解析构词过程及对现代语言的影响范围、程度和结果等。第三部分还比较分析了古今语言固定词组和复合词的演变及其对现代语言的影响,并对其结构和意义、继承与变化等问题。通过实例说明古今词义的扩大、缩小、转义以及感情色彩等各种变化的情况,从而揭示了哈萨克语词语的内部演变过程。文中对各种演变特征,分析研究过程、特点均有归纳总结。第四部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由古代突厥语的演变形成的哈萨克语的词族。结合实例对于词族的概念、形成特点,古今词语之间的具体同族关系及原因做出了分析、概括。这一部分同样从语音和语义变化两个方面对哈萨克语部分词语之间的同族关系进行了辨析。通过这种分析方法揭示了哈萨克语中的语音相近、语义相关的一些词语的来源及它们与古代语言之间的渊源关系;通过比较古今词义之间的联系,探讨了哈萨克语部分词语之间的意义关系。最后,为了进一步了解哈萨克语同族词,我们详细分析了个别语音的演变以及受此演变影响而形成的哈萨克语同族词。这一部分还探讨了在哈萨克语中没有单独意义并且不能单独使用的僵化词的词源问题,分析了其在古今语言中的意义和作用。第三、第四节内容涉及到哈萨克语某些附加成分本身的语法意义和附加在词语之后产生的新意并将它与古代突厥语相关词语的功能和意义作了比较,进而说明哈萨克语的某些附加成分是由古代突厥语某些词语演变而成的结论。然后,根据哈萨克语某些后置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将它与古代突厥语相关词语的意义作比较,从而确定哈萨克语的某些后置词是古代突厥语某些词语发展演变的结果。通过各种实例的考察与分析,可以认为,古代突厥语词不但对哈萨克语词汇发展产生了影响,而且对语法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章还从语音、方言、附加成分三个方面探讨了古代突厥语词在哈萨克语的保留情况,对变体的对应规律、古音在哈萨克语不同区域或方言中的保留,并对个案与一般的关系等特点做出了归纳与总结。语言历史的研究也是语言发展规律的研究,它是对古今语言关系的因果性、理论性给予解释。它需要揭示语言事实,而且要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上进行理论性的探索,使具体语言事实的分析具有理论的深度,而理论要建立在具体事实的具体分析之中。本项研究依据合理、材料可靠、全面、分析比较深入。古代突厥语文献中的词在哈萨克语中的发展演变虽有个案研究,但是这种研究基本为局部的或零星的,难以构成系统的理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本项研究以较大规模的词语数量来研究古代突厥语词在哈萨克语中的演变,因此,它具有系统性。研究中以语音、词义和词的结构的演变为主要探讨对象,采用以古突厥语与哈萨克语之间的纵向研究,兼及现代突厥诸语言之间的横向比较,为揭示、说明问题也采用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材料,为哈萨克语词的词源研究提供历史依据,故本研究在突厥语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哈萨克语言史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论汉语同族词中的语音屈折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汉语同族词中的语音屈折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上古一中古汉语复音词的衍生及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上古—中古汉语的时代划分 |
第二节 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价值 |
第三节 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现状 |
一、上古—中古专书复音词研究 |
二、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历时研究 |
三、汉语词汇复音化动因研究综述 |
四、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小结 |
第四节 语料选择 |
第一章 汉语复音词的产生 |
第一节 汉语复音词的判定标准 |
一、以形式标记(合文)来判定复音词 |
二、以语义结合的紧密程度来判定复音词 |
三、借助修辞格式来判定复音词 |
四、以复音组合语法性质的转移来判定复音词 |
五、以出现频率来判定复音词 |
六、从语法、语义、修辞、词频等多角度来判定复音词 |
第二节 汉语复音词的产生与发展 |
一、汉语词汇复音化开始年代的争论 |
二、汉语复音词产生于西周时代 |
三、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发展 |
第二章 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动因与路径 |
第一节 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动因 |
一、复音化前上古汉语新造词的路径 |
二、熵(entropy)与上古汉语词汇的发展 |
三、上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必然性与路径 |
第二节 汉语词汇复音化与语言类型学 |
一、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构词法与造词法 |
二、阿尔泰、印欧、南亚、南岛诸语系语言的构词法与造词法 |
三、世界上的语言词汇发展的类型学共性 |
第三章 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计量研究 |
第一节 上古—中古汉语复合构词计量研究 |
—、上古汉语(殷商—西汉)复合构词计量研究 |
二、中古汉语(东汉—隋)复合构词计量研究 |
三、上古—中古汉语复合构词的发展 |
第二节 上古—中古汉语语音构词计量研究 |
一、上古汉语(殷商—西汉)语音构词计量研究 |
二、中古汉语(东汉—隋)语音构词计量研究 |
三、上古—中古汉语语音构词的发展 |
第三节 上古—中古汉语派生构词计量研究 |
一、上古汉语(殷商—西汉)派生构词计量研究 |
二、中古汉语(东汉—隋)派生构词计量研究 |
三、上古—中古汉语派生构词的发展 |
第四节 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的发展 |
第五节 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的选择及原因 |
一、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以偏正式与联合式为主的原因 |
二、从类型学角度看复音词衍生模式 |
三、上古汉语早期复音词以偏正式为主的原因 |
四、战国—中古汉语复音词以联合式为主的原因 |
第四章 汉语词汇复音化对语言系统的影响 |
第一节 复音化对汉语语音系统和韵律的影响 |
一、复音化与汉语语音系统的简化 |
二、复音化与汉语韵律的建立 |
第二节 复音化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 |
一、复音化与汉语造词法 |
二、复音化与基本词汇的发展 |
三、复音化与一般词汇的发展 |
第三节 复音化对汉语语法系统的影响 |
一、复音化与汉语构词法的发展 |
二、复音化与语法系统的严密化 |
三、复音化与动补结构的发展 |
结语 |
一、本文主要结论 |
二、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主要征引文献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成果发表情况 |
(2)汉语人体部位词语义移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解题 |
1.2 语义演变类型——两分四类法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材料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历史词汇语义类型学——语义移变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2 语义移变定义 |
2.3 语义移变实现结构和途径 |
2.4 语义移变意义与价值 |
第3章 场内隐喻型语义移变 |
3.1 上下对称 |
3.2 {面部}与{私处}对称 |
3.3 小结 |
第4章 场外隐喻型语义移变 |
4.1 源义指向人体部位 |
4.1.1 {人体部位}→动物器官/植物特征 |
4.1.2 {人体部位}→亲属称谓 |
4.1.3 {人体部位}→某类人 |
4.1.4 {人体部位}→空间范畴 |
4.1.5 {人体部位}→时间范畴 |
4.1.6 {人体部位}→人称代词 |
4.2 目标义指向人体部位 |
4.2.1 动物器官→{人体部位} |
4.2.2 类球形→{头}/{头颅} |
4.2.3 圆而直的事物→{人体部位} |
4.2.4 尖锐事物→{阴茎} |
4.2.5 圆而小的事物→{睾丸} |
4.2.6 工具→{牙齿}/{下巴} |
4.2.7 圆而小事物→{眼睛} |
4.2.8 凹陷而浅之物→{腹部} |
4.2.9 糊状食物→{大脑} |
4.2.10 其他事物→{人体部位} |
4.3 小结 |
第5章 场内转喻型语义移变 |
5.1 “整体-部分”关系 |
5.1.1 {腿部} |
5.1.2 {手臂} |
5.1.3 {躯干} |
5.1.4 {头部} |
5.1.5 {颈部} |
5.1.6 {私处} |
5.1.7 {内部组织} |
5.2 “容器-容物”关系 |
5.2.1 {人} |
5.2.2 {头部} |
5.2.3 {颈部} |
5.2.4 {四肢} |
5.2.5 {躯干} |
5.3 并列关系 |
5.3.1 {四肢} |
5.3.2 {头部} |
5.3.3 {躯干} |
5.4 邻接关系 |
5.4.1 {腋窝}→{胸部} |
5.4.2 {两颊}→{下巴}/{下颚} |
5.4.3 {口}→{两颊} |
5.4.4 {下唇}/{牙齿}→{下颚} |
5.4.5 {腿}→{阴部} |
5.5 小结 |
第6章 场外转喻型语义移变 |
6.1 源义指向人体部位 |
6.1.1 {人体部位}→服饰 |
6.1.2 {人体部位}→疾病名 |
6.1.3 {人体部位}→相关动作 |
6.2 目标义指向人体部位 |
6.2.1 属性、性状→{人体部位} |
6.2.2 相关动作→{人体部位} |
6.2.3 服饰→{人体部位} |
6.3 小结 |
第7章 基于语言使用观的语义移变解释* |
7.1 交际、语义创新、传播和语义变化 |
7.2 言者启动的语义演变 |
7.3 听者启动的语义演变 |
7.4 小结及其余论 |
第8章 总结 |
8.1 语义演变的分类问题 |
8.1.1 二分法 |
8.1.2 三分法 |
8.1.3 四分法 |
8.1.4 两分四类法 |
8.2 语义演变的自然度问题 |
8.3 语义演变的单向性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汉俄附加式构词法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
五、研究的创新性 |
第一章 汉俄附加式构词法的概要 |
第一节 汉语构词法的概述 |
一、关于汉语形态界限 |
二、汉语构词法是语法学还是词汇学的研究对象? |
三、汉语附加式构词法的概念 |
四、汉语构词法研究中的分歧 |
第二节 俄语构词法的概述 |
一、俄语构词学及构词法的定义 |
二、俄语构词法的作用 |
三、俄语构词法的分类 |
四、俄语构词法的归属 |
第三节 关于汉俄语构词法异同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
一、汉俄构词法的异同 |
二、西欧学者眼光下的附加式构词法 |
第二章 汉俄构词成分的对比 |
第一节 汉俄词素比较分析 |
一、关于汉语词素的概述 |
二、关于俄语词素的概述 |
三、汉俄语词素的对比 |
第二节 汉俄词根比较分析 |
一、关于汉语词根的概述 |
二、关于俄语词根的概述 |
三、汉俄语词根的对比 |
第三节 汉俄词缀比较分析 |
一、汉语词缀的界定、分类及特点 |
二、俄语词缀的界定与特点 |
三、汉俄词缀的构词对比 |
第三章 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统计分析 |
第一节 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 |
一、汉语类词缀 |
二、俄语新兴词缀 |
第二节 汉语类词缀的统计 |
一、汉语类词缀的归属 |
二、汉语类词缀的使用频率调查 |
三、关于汉语类词缀判断标准的统计与思考 |
四、汉语类词缀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俄语新兴词缀的统计 |
一、俄语新兴前缀的归属及意义调查 |
二、俄语新兴前缀的使用频率及来源调查 |
三、俄语新兴后缀的归属及来源调查 |
第四节 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比较 |
一、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的相同点 |
二、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的不同点 |
第四章 汉俄附加式构词方法概说及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汉俄附加式构词方法的概况及对比 |
第二节 附加法对比分析 |
一、前缀法 |
二、后缀法 |
三、尾缀法 |
四、中缀法 |
五、中缀—后缀法 |
六、前缀—后缀法 |
七、前缀—尾缀法 |
八、后缀—尾缀法 |
第三节 混合法对比分析 |
一、复合—前缀法 |
二、复合—后缀法 |
第四节 零派生构词法对比分析 |
第五节 摹声加缀构词法对比分析 |
第六节 省略加缀构词法对比分析 |
一、截短—加缀法 |
二、缩略—加缀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词族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 词族及其相关术语 |
1. 词族 |
2. 同源词 |
3. 同缀词 |
4. 同素词 |
5. 同族词 |
6. 当代汉语新词族 |
二、 词族与同族词、同源词、同素词、同缀词的关系 |
三、 汉语词族研究的现状 |
1. 传统语言学对词族的相关研究 |
2. 现当代语言学对词族的相关研究 |
3. 已有词族研究评述 |
四、 结语 |
(6)湘西苗语的形态及标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湘西苗语概况 |
一、苗族概况 |
二、苗语概况 |
三、湘西土家族苗语自治州概况 |
第二节 形态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汉语的形态 |
二、苗语形态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点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本文的语料来源 |
第二章 形态的界定 |
第一节 形态的定义 |
一、西方学界对形态的界定 |
二、国内学者的界定 |
第二节 构词与构形的区别 |
一、构词法 |
二、构形法 |
三、构词与构形的区别 |
第三节 本文对形态的理解 |
第三章 湘西苗语的形态 |
第一节 重叠构词与形态上的重叠 |
一、湘西苗语的重叠形式 |
二、非形态的重叠构词 |
三、形态上的重叠 |
第二节 构词前缀与形态前缀 |
一、前缀的界定及不同名称的讨论 |
二、构词前缀与形态前缀 |
第三节 冠词与形态前缀的区别 |
第四节 四音格中的构词音节与形态音节的辨识 |
一、四音格词中的构词音节 |
二、四音格词中的构形音节 |
第五节 语音屈折形态 |
一、韵母(元音)变异的屈折形式 |
二、声调屈折形态 |
第四章 湘西苗语的形态结构特点 |
第一节 韵律特点 |
一、重叠韵律 |
二、声调制约韵律 |
第二节 音节内部节律 |
一、双声 |
二、叠韵 |
三、双声叠韵 |
第三节 音节对称节律 |
一、形态的偶化 |
二、构形四音节词的偶化 |
三、三音节的对称 |
第五章 湘西苗语的形态标记 |
第一节 重叠形态标记 |
一、原形标记 |
二、原形配辅助标记 |
第二节 前缀形态标记 |
一、名词前缀标记q(?)~(35) |
二、名词前缀标记mα~(42) |
三、名词前缀标记pα~(44) |
四、动词前缀标记t(?)i~(44) |
第三节 语音屈折标记 |
一、声调标记 |
二、韵母(元音)屈折标记 |
第六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湖南方言代词内部屈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重点 |
1.1.1 本文的选题意义 |
1.1.2 本文的研究重点 |
1.2 汉语方言内部屈折研究现状 |
1.2.1 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内部屈折研究现状 |
1.2.2 汉语方言指示代词内部屈折研究现状 |
1.2.3 湖南方言内部屈折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方法、步骤和语料来源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步骤 |
1.3.3 语料来源 |
2 内部屈折的概念及其语法手段 |
2.1 内部屈折的概念 |
2.1.1 汉语内部屈折的历史渊源 |
2.1.2 内部屈折的概念 |
2.2 内部屈折的语法范畴 |
2.2.1 古代汉语中的屈折手段 |
2.2.2 现代汉语中的屈折手段 |
3 湖南各方言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3.1 湘语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3.1.1 长益片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3.1.2 娄邵片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3.1.3 衡州片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3.1.4 永全片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3.2 湖南省内西南官话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3.2.1 常澧片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3.2.2 永郴片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3.3 湖南省内赣语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3.3.1 大通片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3.3.2 宜浏片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3.3.3 吉茶片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3.3.4 耒资片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3.3.5 洞绥片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3.4 湖南省内客家话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3.4.1 湘东片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3.4.2 湘南片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3.5 湘南土话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3.6 乡话代词的内部屈折现象 |
4 湖南方言代词内部屈折的手段 |
4.1 元音屈折 |
4.1.1 人称代词中的元音屈折 |
4.1.2 指示代词中的元音屈折 |
4.2 辅音屈折 |
4.3 声调屈折 |
4.3.1 人称代词中的声调屈折 |
4.3.2 指示代词中的声调屈折 |
4.4 综合屈折 |
4.4.1 人称代词中的综合屈折 |
4.4.2 指示代词中的综合屈折 |
5 湖南方言代词内部屈折的语法意义 |
5.1 人称代词内部屈折的语法意义 |
5.1.1 数的语法范畴 |
5.1.2 格的语法范畴 |
5.2 指示代词内部屈折的语法意义 |
5.2.1 二分指示代词的内部屈折 |
5.2.2 三分指示代词的内部屈折 |
6 湖南方言代词内部屈折与相关方言代词内部屈折比较 |
6.1 湘语与粤语代词内部屈折比较 |
6.2 湖南省内西南官话与省外官话代词内部屈折比较 |
6.3 湖南省内赣语与省外赣语代词内部屈折比较 |
6.4 湖南省内客家话与省外客家话代词内部屈折比较 |
6.5 湖南省内湘南土话与省外土话代词内部屈折比较 |
7 湖南方言代词内部屈折的特点与演变趋势 |
7.1 湖南方言代词内部屈折的特点 |
7.2 湖南方言代词内部屈折的演变趋势 |
8 结语 |
8.1 论文的总体结论和创新点 |
8.1.1 论文的总体结论 |
8.1.2 论文的创新点 |
8.2 本课题研究的展望 |
8.3 论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说文通训定声》与汉语同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2 前人研究综述 |
1.3 课题选用的材料 |
1.4 课题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
1.5 小结 |
2 朱骏声与《说文通训定声》 |
2.1 朱骏声其人及成书背景 |
2.2 《说文通训定声》一书 |
3 材料的计算机处理 |
3.1 纸质文本的录入及勘误 |
3.2 电子文本的处理及数据库的建模 |
4 《说文通训定声》与汉语同族词 |
4.1 同族词概说 |
4.2 《说文通训定声》编排体例与汉语同族词 |
4.3 《说文通训定声》说解条例与汉语同族词 |
4.3.1 “亦作”与汉语同族词 |
4.3.2 “亦声”与汉语同族词 |
4.3.3 “与某略同”与汉语同族词 |
4.3.4 “以某为之”与汉语同族词 |
4.3.5 “转注”与汉语同族词 |
4.3.6 “假借”与汉语同族词 |
4.3.7 “声训”与汉语同族词 |
4.3.8 “後出”与汉语同族词 |
4.4 小结与启示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I: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9)《说文通训定声》与汉语同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2 前人研究综述 |
1.3 课题选用的材料 |
1.4 课题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
2 朱骏声与《说文通训定声》 |
2.1 朱骏声其人及成书背景 |
2.2 《说文通训定声》一书 |
3 材料的计算机处理 |
3.1 纸质文本的录入及勘误 |
3.2 电子文本的处理及数据库的建模 |
4 《说文通训定声》与汉语同族词 |
4.1 同族词概说 |
4.2 《说文通训定声》编排体例与汉语同族词 |
4.3 《说文通训定声》说解条例与汉语同族词 |
4.3.1 “亦作”与汉语同族词 |
4.3.2 “亦声”与汉语同族词 |
4.3.3 “与某略同”与汉语同族词 |
4.3.4 “以某为之”与汉语同族词 |
4.3.5 “转注”与汉语同族词 |
4.3.6 “假借”与汉语同族词 |
4.3.7 “声训”与汉语同族词 |
4.3.8 “後出”与汉语同族词 |
4.4 小结与启示 |
5 结语 |
5.1 《说文通训定声》性质及其价值的重新定位 |
5.2 本研究的织舰示 |
5.3 本文的创新点 |
5.4 本文的不践今後的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古代突厥语词在现代哈萨克语中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论文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 |
2. 哈萨克语词语的演变研究现状 |
国外哈萨克语演变研究现状 |
国内哈萨克语演变研究现状 |
国内外哈萨克语言学界相关研究评述 |
第1章 古代突厥语词的语音在哈萨克语中的演变 |
1.1 古代突厥语与哈萨克语元音的对应 |
1.1.1 古今展唇元音比较 |
1.1.2 古今圆唇元音比较 |
1.2 古代突厥语与哈萨克语辅音的对应 |
1.2.1 古今清辅音比较 |
1.2.2 古今浊辅音比较 |
1.2.3 古今语言词的语音对应变化的特点 |
1.3 语音的脱落或合并与增音现象比较 |
1.3.1 脱落或合并现象 |
1.3.2 增音现象 |
1.4 古今语音的变化对词汇发展的影响 |
1.4.1 元音的变化对哈萨克语词汇发展的影响 |
1.4.2 辅音的变化对哈萨克语词汇发展的影响 |
1.4.3 语音的脱落、增音现象对哈萨克语词汇发展的影响 |
1.4.4 从古代词语看哈萨克语正字法规则 |
第2章 古代突厥语词语在哈萨克语中的演变(一) |
2.1 古今语言单音节词比较研究 |
2.1.1 A型音节 |
2.1.2 AB型音节 |
2.1.3 BA型音节 |
2.1.4 BAB型音节 |
2.1.5 ABB型音节 |
2.1.6 BABB型音节 |
2.2 双音节词语比较研究 |
2.2.1 ABA型音节 |
2.2.2 ABAB型音节 |
2.2.3 BABA型音节 |
2.2.4 BABBA型音节 |
2.2.5 BABAB型音节 |
2.2.6 BABBAB型音节 |
第3章 古代突厥语词语在哈萨克语中的演变(二) |
3.1 多音节词语比较研究 |
3.1.1 三个音节词语 |
3.1.2 多音节词语比较研究 |
3.2 固定词组比较研究 |
3.2.1 两个词语的固定结合 |
3.2.2 两个以上词语的固定结合 |
3.3 复合词比较研究 |
3.3.1 全保留 |
3.3.2 部分保留 |
3.3.3 僵化复合词比较研究 |
3.4 古代突厥语与哈萨克语词义的比较研究 |
3.4.1 词义的扩大 |
3.4.2 古今词义的缩小 |
3.4.3 古今词义的转义 |
3.4.4 古今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 |
第4章 古今语言之间词语的渊源关系研究 |
4.1 由古代突厥语词语构成的哈萨克语同族词 |
4.1.1 语音的分化所构成的哈萨克语同族词 |
4.1.2 语音的合并或脱落而形成的哈萨克语同族词 |
4.1.3 语义的变化而产生的哈萨克语同族词 |
4.1.4 古代突厥语辅音γ与哈萨克语同族词 |
4.1.5 古代突厥语辅音d演变构成的哈萨克语同族词 |
4.2 哈萨克语一些僵化词的词源问题 |
4.3 古今虚词或附加语素之间的渊源关系 |
4.3.1 古词it-“做”的演变 |
4.3.2 古词in-“往下”的演变 |
4.3.3 古词is/is“事”的演变 |
4.3.4 古词qon-“住”的演变 |
4.4 古代突厥语与哈萨克语后置词之间的渊源关系 |
4.4.1 古词tagi“像”的演变 |
4.4.2 古词tapa“朝”的演变 |
4.4.3 古词taγi/taqi“又”的演变 |
4.5 古代突厥语在哈萨克语中的保留情况研究 |
4.5.1 古代突厥语语音在哈萨克语中的保留研究 |
4.5.2 古代突厥语词语在哈萨克语方言中的保留情况 |
4.5.3 古代突厥语中的部分附加成分仍保留在哈萨克语方言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本文音标系统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论汉语同族词中的语音屈折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古一中古汉语复音词的衍生及其发展[D]. 董守志.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4)
- [2]汉语人体部位词语义移变研究[D]. 胡平.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3]汉俄附加式构词法对比研究[D]. 耶夫列民科·娅娜.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4]汉语形态研究综述[J]. 龙洁. 语文学刊, 2015(13)
- [5]词族研究述评[J]. 杨绪明. 理论月刊, 2014(07)
- [6]湘西苗语的形态及标记[D]. 龙洁. 吉首大学, 2014(04)
- [7]湖南方言代词内部屈折研究[D]. 王蓉.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8]《说文通训定声》与汉语同族词研究[D]. 黄琼.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1)
- [9]《说文通训定声》与汉语同族词研究[D]. 黄琼.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10]古代突厥语词在现代哈萨克语中的演变[D]. 帕提曼·比都拉.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4)
标签:构词法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论文; 语义分析论文; 说文通训定声论文; 俄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