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粒大小论文-张丽丽,徐晓敏,刘焕,郑琪,闫璐宇

籽粒大小论文-张丽丽,徐晓敏,刘焕,郑琪,闫璐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籽粒大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籽粒大小,灌浆时期,转录组

籽粒大小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丽,徐晓敏,刘焕,郑琪,闫璐宇[1](2019)在《普通小麦籽粒大小发育相关基因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作是我国和全球人口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人口剧增与耕地锐减的不可逆变化,小麦生产将不能满足未来人们对小麦总产的需求,提高小麦单产己成为提升小麦总产的唯一途径。小麦品种改良实践证明,在协调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产量叁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粒重能够有效提高产量。为此,本研究开展了小麦籽粒不同发育时期及籽粒大小基因的表达网络研究,在对籽粒大小差异悬殊的两个小麦品种(XN958和GC8901)不同灌浆时期(DAP5、DAP10、DAP15、DAP20、DAP25、DAP30、DAP35)的籽粒趔行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将clean reads与中国春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与GC8901相比,七个发育时期分别获得6137、7764、4407、8177、6785、13404、19127个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碳水化合物代谢、转录因子复合物、核泛素连接酶复合体、后期促进复合物等显着富集;KEGG富集分析发现DNA复制、淀粉和蔗糖代谢、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通路显着富集。对七个发育时期进行共差异表达分析显示,共有875个基因在七个发育时期均差异,上调基因526个,下调基因349个,其中,油菜素内酯信号通路中的BAHD酰基转移酶、丝氨酸羧肽酶等基因以及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中的VQ蛋白和LRR受体激酶等可能在小麦籽粒发育时期起到关键作用。这些结果为克隆小麦籽粒大小及其相关基因,探析籽粒大小基因作用机制,分子辅助选择育种将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12-13)

麻菲菲,吕琳琳,郭光辉,赵昕鹏,柏胜龙[2](2019)在《节节麦籽粒大小主效QTL的挖掘与遗传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籽粒大小显着影响小麦的粒重,与籽粒产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节节麦是普通小麦D基因组的供体种,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小麦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T015×周麦18"节节麦-小麦渐渗系群体为材料,结合小麦55K SNP芯片,对4个籽粒大小性状(籽粒长、籽粒宽、籽粒长宽比和籽粒周长)进行9个环境的连锁分析。共检测到173个QTL,分布于除4D之外的6条染色体上,有106个QTL的加性效应来源于节节麦T015。其中,位于2DS染色体控制籽粒长度的主效QTL—QKl.hnu-2D,在6个环境稳定表达,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1.0-20.1%。该位点还与籽粒周长在4个环境条件下显着相关,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0.1-15.6%。在包含728份品种(系)的小麦核心种质中验证发现,该位点显着影响小麦的籽粒长度、籽粒周长和百粒重。基因预测表明,QKl.hnu-2D区间内包含多个与作物籽粒性状调控相关的基因,其中一个与水稻籽粒大小调控基因同源的基因最有可能是潜在的候选基因。通过克隆并比对T015和周麦18的基因全长,发现该基因在编码区存在6个非同义突变的SNP位点。针对这6个SNP位点开发的KASP标记在渐渗系群体中均与籽粒长度表型共分离。本研究为来自节节麦的QTL QKl.hnu-2D的精细定位、分离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郑庆伟[3](2019)在《四川农业大学在玉米籽粒大小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籽粒大小是决定籽粒产量的主要因素,相对于玉米籽粒产量本身,籽粒大小具有遗传力高、环境稳定性强等优势,阐明玉米籽粒大小的遗传基础,有助于揭示玉米种子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调控机制,进而促进玉米高产设计育种的实现。四川农业大学研究人员利用高频重组的双亲群体和遗传多样性丰富的自然群体分别对玉米粒长、粒宽、粒厚等籽粒大小性状进行了QTL(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15期)

[4](2019)在《万建民院士团队揭示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的主食。粒重、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是水稻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因此,水稻的籽粒大小影响着水稻的产量。籽粒大小由粒宽、长度、厚度和粒长宽比等因素决定。已有的研究发现,泛素一蛋白酶体途径在调节器官大小(包括种子形状和大小)中起关键作用。然而,去泛(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庞军玲[5](2018)在《利用eQTL联合分析挖掘玉米籽粒发育早期影响粒大小的关键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籽粒的性状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调控网络、解析关键时期重要基因的调控关系对于理解籽粒发育进程进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的课题旨在利用玉米自交系群体在籽粒授粉后5天和15天的转录组数据,结合已发表的基因型和表型组数据,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来对玉米籽粒的发育进程进行研究,以期挖掘对籽粒大小有贡献的基因。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数量遗传学分析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QTL)以及数量性状转录本(QTT)的结果进行了整合,最终发现了 137个在籽粒发育5DAP时期影响粒长性状的关键基因。在这137个基因中,有43个基因落在已报道的粒长相关的QTL区域中。除此之外,我们还将籽粒5DAP与15DAP时期的基因调控进行比较,发现了一些与发育阶段特异性eQTL相关的有趣现象,包括时期特异性的eQTL相比时期共有的eQTL距离调控基因相对更远;以及324个eQTL在两个时期中具有反向调控效应的现象。此外,我们还揭示了很多时期特异的且调控多个靶基因的eQTL,其中包括一个15DAP时期特异的、调控53个基因的超级调控位点。这个位点位于玉米GRMZM144726基因座,编码拟南芥ECT2的同源基因,推测可能通过识别RNA上的m6A修饰来对下游基因进行稳定性调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53个基因中有10个基因编码玉米胚乳中的主要储藏蛋白——醇溶蛋白(zein),还有两个是已知调控醇溶蛋白表达的基因Opaque2和ZmICE1。综上所述,我们的结果不但揭示了籽粒发育早期基因的复杂调控关系,还挖掘出了多个在籽粒发育早期影响籽粒大小的关键基因,对玉米籽粒产量性状的解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11-01)

逯腊虎,杨斌,张婷,张伟,袁凯[6](2018)在《冬小麦旗叶大小及籽粒相关性状的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发掘控制小麦旗叶长、宽、面积和千粒质量、穗粒数、穗粒质量的QTL,并阐明旗叶大小与籽粒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以农大3338和京冬6号构建的包含216个家系的DH群体为材料,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在临汾和运城进行了田间试验,结合含有469个标记的遗传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了QTL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105个加性QTL,其中,40个为旗叶性状的QTL,65个为籽粒性状的QTL,单个QTL的贡献率为2. 28%~39. 91%。在1B、2A、2B、2D、3A、4A、4B、4D、6A、6D和7A染色体发现了多个QTL富集区,富集区内的QTL或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在QTL水平证实了旗叶长、宽、面积和千粒质量、穗粒质量、穗粒数是紧密关联的。7个QTL (Qflw-4A. 1、Qflw-4B. 1、Qflw-4D. 1、Qfla-4B、Qtgw-4A. 1、Qtgw-4B. 2、Qtgw-4B. 3)能够在3种或4种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具有较高的LOD值,并对表型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对这7个稳定表达的主效QTL进行深入挖掘与精细定位,可能对于MAS育种和基因克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田莹莹[7](2018)在《蚕豆籽粒大小的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籽粒大小是蚕豆产量构成要素之一,蚕豆籽粒大小与其产量及外观品质密切相关,作为重要的品质性状对蚕豆的商品价值有深远影响。因此,解析蚕豆籽粒性状的遗传基础可有效提高蚕豆的育种效率。本研究分别以云122和TF42蚕豆资源为母本和父本构建F_2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定位与蚕豆籽粒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为蚕豆籽粒性状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择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分析表明云122和TF42两种蚕豆资源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12。蚕豆染色体在显微镜下分散良好,并且数目恒定,两个蚕豆品种可以进行杂交产生后代。F_2籽粒重、籽粒长、籽粒宽和籽粒厚等4个性状均表现为连续性分布,呈正态分布趋势。确定籽粒重的最适模型为E-1模型。由籽粒性状的回归分析可知籽粒长(X_1)、籽粒宽(X_2)、籽粒厚(X_3)对籽粒重(Y)都有显着影响,综合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可知籽粒宽性状对籽粒重影响最大。2.实验共选用1106(SSR:815;ISSR:99;Sco T:48;SARP:144)对引物,在亲本中具有多态性的引物有211对,有效扩增率达到82.37%,多态率达19.08%。其中在F_2群体中具有多态性的引物有63对,多态率达29.86%。在P<0.05显着水平上,63个分子标记中共有42个分子标记表现偏分离,占总标记数目的66.67%。3.构建了包含4个连锁群共有46个标记的遗传图谱,总长1198.63c M,每个标记的平均图距为26.06 c M。利用此遗传连锁图谱共定位到13个与粒型性状相关的QTL。(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期刊2018-06-01)

刘进,姚晓云,王棋,李慧,王嘉宇[8](2018)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籽粒大小相关性状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不同环境下籽粒大小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鉴定新的调控籽粒大小相关的基因,为培育适宜籽粒大小的高产优质品种提供新的基因"元件"。以龙稻5(Longdao 5,LD5)和中优早8(Zhongyouzao 8,ZYZ8)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QTL Ici Mapping v4.0软件基于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在不同生态环境下(沈阳,2015;南昌,2016年;海南,2016年)对籽粒大小性状进行QTL分析。在3种环境条件下,龙稻5和中优早8的籽粒大小性状均存在显着差异,在RILs群体中,籽粒大小性状存在较大幅度变异,呈现双向超亲分离,近似于正态分布,这表明籽粒大小性状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不同环境下共检测到35个控制籽粒大小性状相关的QTL,分布于第2,3,4,5,8,10和11号染色体上,单一QTL解释5.76%~38.88%表型变异;4个QTL能在3个环境下稳定表达,分别为q ST8、q SL11、q SV11和q TGW11,7个QTL能在2个环境下被检测到,分别为q SV2b、q ST3、q SLW3、q SLW8、q TGW8、q SW8和q SV8。此外,籽粒大小相关的QTL成簇分布于第2,3,8和11号染色体上,位于第8和11号染色体上检测到的2个QTL簇q SS8(q SW8、q ST8、q SLW8、q SV8和q TGW8)和q SS11(q SL11、q SV11和q TGW11)存在明显的多效性和环境钝感特性,对籽粒大小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其中q SS8可能是一个新的位点。结果对进一步发掘和利用新的水稻籽粒大小相关的QTL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9](2017)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在水稻籽粒大小调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据科学网2017年6月26日报道,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李云海研究组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所汪得凯课题组合作,发现了一个控制水稻的粒厚和粒宽的关键基因WTG1(WIDE AND THICK GRAIN 1)。wtg1-1突变体的粒宽、粒厚、千粒重以及主穗的穗粒数均增加,粒长(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7年12期)

余钟毓,付莲,袁静娅,王海燕,肖进[10](2017)在《多倍体化过程中籽粒大小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与互作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是硬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2n=28,AABB)与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2n=14,VV)杂交后经未减数分裂配子融合形成的异源多倍体,其在生长势与适应性等方面优于双亲,如籽粒大小较双亲有显着提高。胚乳细胞化是籽粒发育途径中一个关键时期,本研究选择了发育后6天的颖果,即细胞化完成时期,通过转录组分析,分析和比较双亲和新合成异源多倍体来籽粒发育途径发生差异表达基因,研究不同亲本在新合成多倍体中的基因表达效应和不同位点基因组表达优势,探索多倍体化过程基因表达偏向性和籽粒发育途径基因表达变化情况。对簇毛麦转录组测序,从头拼接获得213,525条转录本,平均长度1,094bp,N50为1,956bp,利用Findorf软件获得来自40,664个预测基因的82,981条转录本注释。通过比较,簇毛麦与硬粒小麦同源基因6,715个,其中加性表达基因占多数(6,044个,90%),非加性表达基因631个(10.0%),其中下调表达基因(4.6%)主要与抗性、淀粉合成功能相关,上调表达基因(3.7%)与生长势相关。大部分非加性表达基因呈现硬粒小麦表达水平显性(79.9%)。在同源基因偏移分析中,28.1%的基因产生了偏移,只有少部分基因(19.5%)在异源多倍体化后偏移被调和,剩余偏移基因向AB亚基因组偏移的基因占多数。在异源多倍体化后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中,下调基因居多,AB亚基因组中下调9.0%,上调4.0%;V基因组中下调23.0%,上调3.0%,发生上调表达基因富集于光合作用相关功能。异源多倍体化前后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在MapMan数据库中,分布于33个主要通路的594个分支,其中光合作用通路显着上调。下调途径中,主要涉及植物激素CTK,GA,ETH,抗性有关转录因子家族NAC、WAKY、MYB。(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长叁角遗传学大会会议手册》期刊2017-10-27)

籽粒大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籽粒大小显着影响小麦的粒重,与籽粒产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节节麦是普通小麦D基因组的供体种,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小麦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T015×周麦18"节节麦-小麦渐渗系群体为材料,结合小麦55K SNP芯片,对4个籽粒大小性状(籽粒长、籽粒宽、籽粒长宽比和籽粒周长)进行9个环境的连锁分析。共检测到173个QTL,分布于除4D之外的6条染色体上,有106个QTL的加性效应来源于节节麦T015。其中,位于2DS染色体控制籽粒长度的主效QTL—QKl.hnu-2D,在6个环境稳定表达,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1.0-20.1%。该位点还与籽粒周长在4个环境条件下显着相关,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0.1-15.6%。在包含728份品种(系)的小麦核心种质中验证发现,该位点显着影响小麦的籽粒长度、籽粒周长和百粒重。基因预测表明,QKl.hnu-2D区间内包含多个与作物籽粒性状调控相关的基因,其中一个与水稻籽粒大小调控基因同源的基因最有可能是潜在的候选基因。通过克隆并比对T015和周麦18的基因全长,发现该基因在编码区存在6个非同义突变的SNP位点。针对这6个SNP位点开发的KASP标记在渐渗系群体中均与籽粒长度表型共分离。本研究为来自节节麦的QTL QKl.hnu-2D的精细定位、分离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籽粒大小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丽丽,徐晓敏,刘焕,郑琪,闫璐宇.普通小麦籽粒大小发育相关基因转录组分析[C].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2].麻菲菲,吕琳琳,郭光辉,赵昕鹏,柏胜龙.节节麦籽粒大小主效QTL的挖掘与遗传解析[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3].郑庆伟.四川农业大学在玉米籽粒大小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J].农药市场信息.2019

[4]..万建民院士团队揭示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J].湖北农业科学.2019

[5].庞军玲.利用eQTL联合分析挖掘玉米籽粒发育早期影响粒大小的关键基因[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6].逯腊虎,杨斌,张婷,张伟,袁凯.冬小麦旗叶大小及籽粒相关性状的QTL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8

[7].田莹莹.蚕豆籽粒大小的QTL分析[D].青海大学.2018

[8].刘进,姚晓云,王棋,李慧,王嘉宇.不同生态环境下籽粒大小相关性状QTL定位[J].华北农学报.2018

[9]..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在水稻籽粒大小调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J].生物学教学.2017

[10].余钟毓,付莲,袁静娅,王海燕,肖进.多倍体化过程中籽粒大小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与互作机制研究[C].2017中国长叁角遗传学大会会议手册.2017

标签:;  ;  ;  ;  

籽粒大小论文-张丽丽,徐晓敏,刘焕,郑琪,闫璐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