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硬膜外腔阻滞与笑气吸入分娩镇痛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郑红梅[1](2021)在《硬膜外麻醉对初产妇产程及母婴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性评价硬膜外麻醉对初产妇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为临床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实施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 Med英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所有有关硬膜外麻醉对初产妇产程及母婴结局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使用Note Express软件进行数据的初步筛选,再通过精读全文,筛选出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质量评价以及结果指标数据的提取,然后运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5篇,共纳入研究的病例数为2728。其中实施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1367例,对照组136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实施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组与对照组相比,可显着减轻分娩痛(RR=3.97,95%CI=2.38~6.62,P<0.00001),缩短第一产程(SMD=-1.71,95%CI=-2.37~-1.05,P<0.00001),缩短第二产程(SMD=-0.43,95%CI=-0.8~-0.06,P=0.02),缩短总产程(SMD=-1.86,95%CI=-2.24~-1.49,P<0.00001),降低剖宫产发生率(RR=0.30,95%CI=0.24~0.37,P<0.00001),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产后出血量(SMD=-0.35,95%CI=-0.77~0.66,P=0.09)及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SMD=0.04,95%CI=-0.08~0.15,P=0.56)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可以有效减轻分娩痛,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且不会增加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风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陈宇[2](2021)在《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阻滞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阻滞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优势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对传统硬膜外分娩镇痛进行细微的改进,为分娩镇痛提供一种新的方案。方法:选择我院足月妊娠且符合入选标准的初产妇120例,随机分为三组:EP组:硬膜外镇痛组;DPE组: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镇痛组;CSE组:腰-硬联合镇痛组。DPE组和CSE组使用25G穿刺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其中CSE组在硬膜外置管前在蛛网膜下腔给予3ml 0.1%罗哌卡因+20μg/ml氢吗啡酮混合液,DPE组蛛网膜下腔不给药,三组所有产妇均常规行硬膜外穿刺并置管进行连续硬膜外镇痛,先给予8ml 0.1%罗哌卡因+20μg/ml氢吗啡酮混合液的初始剂量,之后给予相同混合液维持,设置维持剂量8ml,追加8ml,锁时20min。记录所有入选产妇分娩镇痛前(T0)及分娩镇痛后10min(T1)、20min(T2)、30min(T3)、1h(T4)、3h(T5)这六个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同时记录三组患者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间、第一次镇痛泵按压时间、电子镇痛泵按压次数、及罗哌卡因使用量;记录患者分娩时相关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骚痒、低血压等并记录出生后1min及5 min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1、三组产妇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EP组产妇相比,DPE组与CSE组产妇PCA次数、罗哌卡因消耗量以及单位时间罗哌卡因消耗量明显减少(P<0.05),各时间段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SE组产妇分娩镇痛起效时间与EP组及DPE组产妇相比明显缩短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EP组产妇与DPE组产妇分娩镇痛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与CSE组产妇相比,DPE组与EP组产妇分娩时瘙痒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产妇的剖宫产率、低血压、胎心率减慢发生率、Apgar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阻滞技术用于分娩镇痛与腰-硬联合阻滞技术相比,其分娩时相关副作用更少,与传统连续硬膜外阻滞技术相比,其镇痛效果更佳,阻滞效果更完善,是临床用于分娩镇痛的新选择。
黄育[3](2021)在《静脉输注纳布啡与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静脉输注纳布啡与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8-10月足月初产妇150例,随机分为3组,分为单纯硬膜外镇痛组(C组)、纳布啡辅佐硬膜外镇痛组(N组)和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镇痛组(R组),每组50例。三组均待宫口开至3cm时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在行硬膜外穿刺前10 min内,N组予纳布啡0.1mg/kg静脉注射,R组予首量瑞芬太尼0.2μg/kg静脉注射后予瑞芬太尼(0.05μg/kg·min-1)静脉持续泵注至麻醉平面达到T10时停止泵注。三组均予0.065%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持续泵注。记录镇痛前、硬膜外穿刺即刻、镇痛后各时间点产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VAS)的评分;记录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缩宫素使用率、产妇满意度;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1min、5min、10min),抽取脐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观察分娩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与C组相比,N组和R组硬膜外穿刺即刻VAS评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硬膜外穿刺即刻VAS评分比N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N组和R组硬膜外穿刺即刻Ramsay镇静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镇痛硬膜外穿刺即刻Ramsay镇静评分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相比,R组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N组和R组头晕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组和R组对比无差异(P>0.05);与N组和C组相比,R组嗜睡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组和C组对比无差异(P>0.05);N和R组产妇满意度评分较C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组和R组对比无差异(P>0.05)。三组产妇其他时间点VAS评分、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缩宫素使用率、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输注小剂量纳布啡、瑞芬太尼可以明显缓解硬膜外分娩镇痛起效前的疼痛程度,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令其可以更好的配合麻醉医师指令,为麻醉操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妇满意度,同时不影响分娩方式、不延长产程、不增加母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石庆科[4](2021)在《腰-硬联合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随着分娩镇痛的开展普及,如何提升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舒适度及满意度成为了目前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旨探讨一种更加优化的分娩镇痛方案,使产妇获得一个舒适快乐的分娩体验。方法:选择年龄2035岁之间、ASAⅠ-Ⅱ级、无产科相关并发症拟行自然分娩的单胎足月初产妇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硬膜外麻醉(EA)组70例,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70例。EA组行单纯硬膜外麻醉后连接一次性使用电子控制镇痛泵,CSEA组行腰-硬联合麻醉后连接一次性使用电子控制镇痛泵。观察并记录产妇分娩期间的各个产程时间、镇痛(VAS)评分、下肢肌力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所选取的140例产妇中,5例因中途改为剖宫产手术被排除本次研究,最终纳入统计共135例产妇。EA组67例,CSEA组68例。1.宫口分别开至3cm、6cm、8cm、10cm时,CSEA组在各个阶段的VAS评分明显低于E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对两镇痛组产妇分娩过程的下肢肌力情况进行比较,CSEA组有98.5%患者评分为0,EA组有89.6%评分为0,CSEA组评分明显低于E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SEA组与EA组在产程时间比较上,CESA组产程时间相对EA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之间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比较,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两镇痛组不良反应比较,CSEA组(29.4%)出现产时发热发生率明显高于EA组(7.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的其他不良反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两种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中,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的分娩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EA)组,安全性良好,可作为一种拥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分娩镇痛方法推广使用。
苗维娟[5](2020)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日照市人民医院待产的单胎头位初产妇229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76例、硬膜外阻滞麻醉(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组75例和未采取镇痛措施的对照组78例。TEAS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电流强度为15?50 m A,频率为每3秒进行2Hz/100Hz疏密波交替),穴取合谷、内关、夹脊、次髎;PCEA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镇痛时间均为宫口开大3 cm到宫口开全。记录镇痛前即刻、镇痛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评估镇痛效果,同时检测镇痛前即刻、镇痛后120分钟血浆β-内啡肽(β-EP)含量;经阴分娩各产程时长、缩宫素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中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等为次要研究目标,以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结果:1、镇痛方法实施后,经皮穴位电刺激组与硬膜外阻滞组各时段VAS评分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硬膜外阻滞组下降幅度大于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镇痛后120min,血浆β-内啡肽含量TEAS组出现上升,PCEA组出现下降。以镇痛后120minβ-内啡肽含量减镇痛前即刻β-内啡肽含量效应差值为指标,TEAS组与PCEA组及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CE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经阴分娩产妇中,第一产程时长比较经皮穴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均显着短于硬膜外阻滞组(P<0.01,P<0.01),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第一产程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第二产程时长显着短于硬膜外阻滞组(P<0.01),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第二产程亦短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阻滞组第二产程长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产程时长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情况显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和对照组显着低于硬膜外阻滞组(P<0.01,P<0.01),经皮穴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和对照组显着低于硬膜外阻滞组(P<0.01,P<0.01),经皮穴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镇痛后三组产妇于产程中中转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经阴分娩产妇中,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做到有效分娩镇痛。2、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能通过促进体内产生内源性镇痛物质β-内啡肽,参与镇痛。3、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分娩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长均明显短于硬膜外阻滞镇痛,且不增加缩宫素使用率,不增加剖宫产率,无明显母儿不良反应。4、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效果虽然逊于硬膜外阻滞,但可明显减轻产痛至产妇能耐受程度,且无创、非药物、经济易操作,值得推广,特别适合基层医院。
陈培伟[6](2020)在《程控脉冲式注射与连续输注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的比较》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5697例程控脉冲式注射与连续输注复合自控镇痛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的比较,以期为分娩镇痛给药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电子病历系统和镇痛管理系统收集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于2018年01月至2018年12月实施分娩镇痛产妇的病案资料。按照实施的镇痛方案分成两组:程控硬膜外脉冲式注射复合自控镇痛给药组(P组)和连续硬膜外输注复合自控给药组(C组)。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期数字疼痛评分(NRS)[镇痛前(T0)、镇痛后30min(T1),镇痛后120min(T2),镇痛后240min(T3)]、患者自控镇痛(PCEA)需求情况(包括需求率、需求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改良Bromage评分、产程、总镇痛时间、分娩方式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一)镇痛效果:1.与C组比较,P组在T0、T1及T2时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3时,P组NRS评分显着性降低(P<0.05)。2.与C组比较,P组的PCEA需求率、需求次数以及有效按压次数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C组比较,P组的产妇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C组比较,P组的运动阻滞率(MBS≥1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娩结局:1.与C组比较,P组产妇第一、第二、第三产程时间及总镇痛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C组比较,P组产妇顺产率、器械助产率、中转剖宫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C组比较,P组产妇的恶心/呕吐率、尿管留置率、皮肤瘙痒率、母体发热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程控脉冲式注射与连续输注给药方案均能达到较满意的镇痛效果,但程控脉冲式注射对提高镇痛满意度和减少PCEA需求、降低爆发痛有重要意义且对分娩结局无明显影响;2.程控脉冲式注射应用0.1%罗哌卡因时下肢运动阻滞率较高,提示程控脉冲式注应使用更低浓度的局麻药。
陈倩[7](2020)在《薰衣草吸嗅和药物镇痛对自然分娩初产妇分娩镇痛及结局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薰衣草吸嗅、硬膜外镇痛以及薰衣草吸嗅联合硬膜外镇痛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作用,了解不同镇痛方式对产妇住院情况的影响,评价不同镇痛方式在自然分娩初产妇分娩镇痛中的效果并分析其机制,探讨不同镇痛方式下自然分娩初产妇的分娩结局并分析其原因,为临床多途径开展分娩镇痛提供实证依据。方法整群抽取2018年7月至12月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产妇进入本研究,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最终本研究共计样本254例。254例样本在宫口扩张3cm时按照产妇镇痛意愿分为对照组(62例),吸嗅组(60例),药物组(68例),联合组(64例)。对照组给予分娩常规护理;吸嗅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宫口扩张3cm时开始进行薰衣草间断性反复吸嗅;药物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宫口扩张3cm时给予硬膜外药物镇痛;联合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宫口扩张3cm时给予薰衣草吸嗅和药物镇痛。产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化中文版分娩自我效能感问卷(CBSEI-32)、数字评定量表(NRS)对254例产妇进行问卷调查。产时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RS)评估产妇宫口扩张4-5cm、6-7cm、8-10cm时的疼痛得分,测量生命体征和产程时间。产后记录分娩结局、泌乳情况、新生儿结局、住院情况等相关指标。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或Games-Howell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并做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组间比较采用All pairwise法。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并做卡方检验,组间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自然分娩初产妇宫口扩张4-5cm时NRS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吸嗅组、药物组、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对照组NRS得分与其余三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药物组与联合组NRS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分娩初产妇宫口扩张6-7cm时NRS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药物组、吸嗅组、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对照组NRS得分与其余三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吸嗅组与药物组NRS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宫口扩张8-10cm时,四组NRS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药物组和联合组的体温、第一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缩宫素使用率、羊水浑浊发生率、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吸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四组产妇住院期间舒适度以联合组的舒适度得分最高,对照组的舒适度得分最低,吸嗅组和药物组的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药物组和联合组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明显多于对照组和吸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药物镇痛起效快、镇痛效果明显,但持续时间短,且对产妇和新生儿会产生某些不良影响。虽然药物镇痛会提高产妇分娩舒适度,但药物的使用使得住院费用相应增加。(2)薰衣草吸嗅镇痛起效慢,但持续时间长,且对产妇和新生儿无不良影响。在不增加住院费用的前提下,产妇分娩舒适度得到提高。(3)薰衣草吸嗅联合药物镇痛虽然会增加住院费用,但二者之间的协同作用能更好地发挥镇痛作用,极大地满足产妇对分娩舒适度的需求。
姚腊梅[8](2019)在《硬膜外程控间歇脉冲式分娩镇痛对母婴安全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硬膜外程控间歇脉冲式分娩镇痛对母婴安全性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单胎头位初产妇410例,年龄2332岁,BMI2031 kg/m2,ASAⅡ级。根据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的奇偶性分为程控间歇脉冲输注组(PIEB组)和持续输注组(CEI组),每组205例。两组均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PIEB组以每次7 ml脉冲式输注,每小时1次;CEI组以7ml/h的速度持续泵注给药。镇痛泵药物为0.08%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μg/ml+生理盐水,总量125 ml,每次7 ml,锁定时间60 min。记录产妇镇痛前、镇痛后1、2、3、4、5 h和宫口开全时VAS评分;记录补救镇痛次数、0.08%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4μg/ml总用量、产妇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催产素、器械助产、会阴侧切、产后出血>500 ml发生情况;记录顺产新生儿窒息例数、脐带血血气分析,记录镇痛后出现呕吐、恶心、瘙痒、局麻药中毒这类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镇痛后25 h和宫口开全时PIE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EI组(P<0.05),产妇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CEI组(P<0.05),第一产程明显长于CEI组(P<0.05),使用催产素发生率明显高于CEI组(P<0.05),会阴侧切发生率明显低于CEI组(P<0.05),两组第二产程、器械助产、产后出血>500 m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顺产新生儿窒息、脐带血血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注间隔时间1 h的PIEB输注法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确切,产妇满意度高,可降低会阴侧切率、减少对产妇的伤害,对新生儿无明显不良影响,但对产程有一定延长,其输注浓度和速度以及间隔时间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整,以达到既有效镇痛又不影响分娩进程的目标。
王珊珊,于秀荣[9](2019)在《分娩疼痛及无痛分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阐述疼痛的渊源,综述分娩疼痛与无痛分娩的研究进展,分析药物性分娩镇痛存在的争议。目前认为应该根据现代医学模式,根据产妇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当分娩镇痛方法,既要有心理方面又有合适的方法和药物,新的药物应用和新的不给药方式的应用将促进分娩镇痛水平的提高
王珊珊[10](2019)在《分娩疼痛相关因素及不同分娩镇痛措施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第一产程不同阶段分娩疼痛分值测定及相关因素研究目的测定产妇第一产程不同阶段的分娩疼痛分值,分析疼痛值的分布规律,探讨影响分娩疼痛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山东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产妇产程进展过程中的疼痛分值进行连续测定,并应用分娩疼痛相关因素综合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医院焦虑量表(Hospital Anxiety Scale,HAS)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随着产程的进展(即宫口扩张≤2 cm、2-3 cm、3-4 cm、4-6 cm、6-7 cm),产妇分娩疼痛分值逐渐增大,至宫口扩张6~7cm时达最高值,平均为(9.09±0.68)分;根据峰值分为高疼痛组(>9.0分)和低疼痛组(≤9.0分),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产妇自我效能感(OR=0.710)、分娩疼痛启动时间(OR=0.563)、产次(OR=0.026)是分娩疼痛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 分娩疼痛是非常剧烈的疼痛,宫口扩张6-7 cm时即达到最高分9.09分,产妇的自我效能感、分娩疼痛启动时间、产次是影响分娩疼痛分值的主要因素,值医护人员应针对影响分娩疼痛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降低产妇疼痛分值,提高分娩质量,优化分娩结局。第二部分 不同分娩镇痛措施效果的对比研究①第一产程不同时间应用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对比研究目的探讨第一产程不同时间应用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山东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33名经阴分娩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程时段,分为潜伏期组(62例)和活跃期组(71例)。比较两组产妇在产程不同阶段的分娩疼痛分值、第二产程运动阻滞程度、分娩满意度以及分娩结局指标。结果潜伏期组在潜伏期、宫口开大3-5cm及整个产程的平均疼痛分值分别为3.01、6.83、3.61,均低于活跃期组的相应疼痛分值(分别为7.11、6.83、5.23),其第一产程时间(402分钟)、器械助产率(14.5%)、产妇对分娩满意度(83.71分)均优于活跃期组(分别为513分钟,23.9%,61.2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并缩短第一产程,降低器械助产率,提升产妇分娩满意度,优化分娩质量。②经皮神经电刺激分娩镇痛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对比研究目的测定、比较经皮神经电刺激分娩镇痛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为临床确定最佳分娩镇痛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山东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经阴分娩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措施不同分为经皮神经电刺激组、硬膜外组、对照组。比较三组产妇在宫口扩张不同程度时的疼痛分值、第二产程运动阻滞评分、分娩满意度以及分娩结局指标。结果经皮神经电刺激组、硬膜外组在宫口扩张5-6 cm、6-8 cm、8-10 cm时的疼痛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两两比较,经皮神经电刺激组、硬膜外组在宫口扩张5-6 cm时的疼痛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产妇在宫口扩张6-8 cm、8-10 cm时的疼痛分值,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1);两组产妇分娩满意度得分(分别为65.23分、66.57分)均优于对照组(49.36分);经皮神经电刺激组与硬膜外组第一产程时间(分别为236 min、228 min)显着短于对照组(280 min);硬膜外组第二产程时间(65 min)、运动阻滞评分(1.07分)、器械助产率(33.3%),均大于经皮神经电刺激组(分别为38 min、0.11分、18%)和对照组(分别为45 min、0.09分、18.4%);而第三产程时间、剖宫产率、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产后2小时出血量,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神经电刺激与硬膜外分娩镇痛均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经皮神经电刺激分娩镇痛具有运动阻滞程度轻、缩短第一产程、不延长第二产程、不增加器械助产率等优点,且为非药物性、无创伤性、简便易行,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硬膜外腔阻滞与笑气吸入分娩镇痛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膜外腔阻滞与笑气吸入分娩镇痛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硬膜外麻醉对初产妇产程及母婴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检索文献思路 |
2.2 文献提取标准 |
2.3 结果指标 |
2.4 文献筛选 |
2.5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2.6 提取信息 |
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统计结果分析 |
3.1.1 疼痛程度的Meta分析 |
3.1.2 第一产程时间(min)的Meta分析 |
3.1.3 第二产程时间(min)的Meta分析 |
3.1.4 总产程时间(h)的Meta分析 |
3.1.5 剖宫产发生率的Meta分析 |
3.1.6 产后出血量的Meta分析 |
3.1.7 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的Meta分析 |
3.2 敏感性分析 |
3.2.1 疼痛程度的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 |
3.2.2 第一产程时间(min)的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 |
3.2.3 第二产程时间(min)的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 |
3.2.4 总产程时间(h)的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 |
3.2.5 剖宫产发生率的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 |
3.2.6 产后出血量(ml)的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 |
3.2.7 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的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 |
3.3 发表偏倚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无痛分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阻滞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2 仪器设备、药物 |
2.2.1 监测仪器设备 |
2.2.2 药物 |
2.3 研究流程 |
2.3.1 分组 |
2.3.2 麻醉方法 |
2.3.3 监测内容及观察指标 |
2.4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三组产妇一般情况的比较 |
3.2 三组产妇各时间点VAS评分的比较 |
3.3 三组产妇分娩镇痛起效时间的比较 |
3.4 三组产妇分娩镇痛相关指标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阻滞的发展 |
4.2 本研究的镇痛方案的临床应用 |
4.3 分娩镇痛实施时机与方式的选择 |
4.4 影响局麻药通过硬脊膜孔速率的因素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实验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分娩疼痛及镇痛的研究现状 |
References |
(3)静脉输注纳布啡与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椎管内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腰-硬联合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主要药品 |
1.4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TEAS治疗方法 |
2.2 PCEA治疗方法 |
2.3 对照组产程观察 |
2.4 标本采集 |
2.5 标本检测 |
2.6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
2 产妇镇痛效果评价 |
3 镇痛前即刻及镇痛后120分钟β-内啡肽含量比较 |
4 经阴分娩产程时长比较 |
5 缩宫素使用率及不良反应率比较 |
6 中转剖宫产率比较 |
7 经阴分娩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1/5分钟Apgar评分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6)程控脉冲式注射与连续输注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薰衣草吸嗅和药物镇痛对自然分娩初产妇分娩镇痛及结局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
2.1.1 分娩疼痛的定义 |
2.1.2 分娩疼痛的产生机制 |
2.1.3 分娩疼痛在各产程的表现 |
2.1.4 分娩疼痛的不良影响 |
2.1.5 分娩镇痛的定义 |
2.1.6 分娩镇痛的发展历程 |
2.1.7 分娩镇痛的临床意义 |
2.1.8 分娩镇痛的方法 |
2.2 芳香疗法的研究进展 |
2.2.1 芳香疗法的定义 |
2.2.2 芳香疗法的发展历程 |
2.2.3 芳香疗法的给药途径 |
2.2.4 芳香疗法的作用机制 |
2.2.5 薰衣草的生态特性与化学成分 |
2.2.6 薰衣草的功效及其作用机制 |
2.3 总结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实验方法 |
3.3 观察指标及测量方法 |
3.4 质量控制 |
3.5 伦理性问题 |
3.6 统计学分析 |
3.7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结果 |
4.1 均衡性检验 |
4.2 产妇产时分娩疼痛情况比较 |
4.3 产妇产时情况比较 |
4.4 产妇分娩结局比较 |
4.5 产妇产后泌乳情况比较 |
4.6 新生儿情况比较 |
4.7 产妇住院情况比较 |
第五章 讨论 |
5.1 自然分娩初产妇镇痛前均衡性分析 |
5.2 药物镇痛对自然分娩初产妇的影响 |
5.2.1 药物镇痛对分娩疼痛的影响 |
5.2.2 药物镇痛对体温的影响 |
5.2.3 药物镇痛对产程时间的影响 |
5.2.4 药物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
5.2.5 药物镇痛对产后泌乳的影响 |
5.2.6 药物镇痛对产妇住院情况的影响 |
5.3 薰衣草吸嗅镇痛对自然分娩初产妇的影响 |
5.3.1 薰衣草吸嗅镇痛对分娩疼痛的影响 |
5.3.2 薰衣草吸嗅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
5.3.3 薰衣草吸嗅镇痛的经济效益分析 |
5.4 薰衣草吸嗅联合药物镇痛对自然分娩初产妇的影响 |
5.4.1 薰衣草吸嗅联合药物镇痛对分娩镇痛的影响 |
5.4.2 薰衣草吸嗅联合药物镇痛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 |
5.4.3 薰衣草吸嗅联合药物镇痛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
附录3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附录4 简化中文版分娩自我效能量表(CBSEI-32) |
附录5 数字评定量表(NRS) |
附录6 初产妇舒适状况量表 |
附录7 产时观察记录表 |
附录8 分娩记录表 |
附录9 随访记录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硬膜外程控间歇脉冲式分娩镇痛对母婴安全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和排除标准 |
2.2 器材与药品 |
2.3 麻醉方法 |
2.4 数据收集和调查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分娩疼痛及无痛分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娩镇痛的渊源 |
2 无痛分娩的具体措施 |
2.1 非药物性分娩镇痛 |
2.1.1 精神预防性分娩镇痛法 |
2.1.2 向产妇提供信息 |
2.1.3 促进舒适来减轻分娩疼痛 |
2.1.4 抚摸、按摩护理 |
2.1.5 经皮神经电刺激 (TENS) |
2.1.6 拉玛泽呼吸减痛法 |
2.1.7 音乐疗法 |
2.2 药物性分娩镇痛 |
2.2.1 吸入分娩镇痛法 |
2.2.2 椎管内分娩镇痛法 |
2.2.2. 1 连续性硬膜外镇痛 (CIEA) |
2.2.2. 2 自控硬膜外镇痛 (PCEA) |
2.2.2. 3 可行走的硬膜外镇痛 |
2.2.3 静脉分娩镇痛 |
3 药物性分娩镇痛存在的争议 |
4 展望 |
(10)分娩疼痛相关因素及不同分娩镇痛措施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简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一部分 第一产程不同阶段分娩疼痛分值测定及相关因素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不同分娩镇痛措施效果的对比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分娩疼痛及无痛分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
四、硬膜外腔阻滞与笑气吸入分娩镇痛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硬膜外麻醉对初产妇产程及母婴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D]. 郑红梅. 南昌大学, 2021(01)
- [2]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阻滞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D]. 陈宇. 南昌大学, 2021(01)
- [3]静脉输注纳布啡与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比较[D]. 黄育.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腰-硬联合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D]. 石庆科.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D]. 苗维娟. 青岛大学, 2020(01)
- [6]程控脉冲式注射与连续输注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的比较[D]. 陈培伟.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7]薰衣草吸嗅和药物镇痛对自然分娩初产妇分娩镇痛及结局的比较研究[D]. 陈倩.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8]硬膜外程控间歇脉冲式分娩镇痛对母婴安全性的影响[D]. 姚腊梅.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9]分娩疼痛及无痛分娩的研究进展[J]. 王珊珊,于秀荣. 全科护理, 2019(16)
- [10]分娩疼痛相关因素及不同分娩镇痛措施的对比研究[D]. 王珊珊. 滨州医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