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卸载时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速公路,堆载预压法,路基卸载
卸载时机论文文献综述
吴海荣[1](2015)在《堆载预压法处理高速公路路基的卸载时机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公路路基卸载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堆积预压法是高速公路卸载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方法。卸载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着高速公路路基卸载的质量,与高速公路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甚至是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从堆载预压法的原理入手,对高速公路路基卸载的时机进行探讨研究,进而对相关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交通世界(建养.机械)》期刊2015年07期)
刘皓琨[2](2015)在《高速公路堆载预压软基加固卸载时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堆载预压法是一种有效的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方法,但需确定合理的路面施工时机即卸载时机,以免影响经济效益和工期或造成工后沉降过大。结合京台高速公路廊坊段,根据现场试验、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研究堆载预压处理下的软基剩余沉降和沉降发展曲线,建议分段施工,即优先考虑沉降速率和剩余沉降均达到控制标准的路段,然后可考虑沉降速率虽不满足要求但剩余沉降满足要求的路段,最后是沉降速率和剩余沉降均不满足控制标准的路段,以使其具备更多的沉降发展时间,最终达到控制工后沉降的目的,保证工程质量。(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交通科技》期刊2015年01期)
周晓曦[3](2014)在《软土路基真空-堆载预压沉降变形特征及卸载时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处于沿海滩涂软土路基之上的铁路专用线,采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方案加固路基地基,开展了大量的表层沉降、孔隙水压力、分层沉降等观测项目。据实测资料,分析了地基表面的沉降规律,并考虑了地基分层沉降与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全面揭示了整个地基地层的沉降变化特征。运用双曲线合理地预测了工后沉降,且推算出地基整体的固结度;采用工后沉降与地基固结度建立卸载时机判别标准。结果表明: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处理方案有效地加固了沿海滩涂软土地基;全面考虑地基表面沉降、分层沉降及孔隙水压力,并采用工后沉降与地基固结度相结合的方式,为堆载预压的卸载时机判别标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4年05期)
周晓曦[4](2014)在《沿海滩涂软土路基堆载预压沉降变形特征与卸载时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沉降变形与卸载标准是铁路路基堆载预压的主要问题。针对处于沿海滩涂软土路基之上的铁路专用线,采用插塑板与堆载预压相结合的方案进行地基处理,开展了大量的表层沉降、孔隙水压力、分层沉降等观测项目。据实测资料,总结分析了路基表面的沉降规律,并考虑了路基分层沉降与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全面地揭示了整个路基地层的沉降变化特征,运用双曲线合理地预测了工后沉降,且推算出路基整体的固结度,采用工后沉降与地基固结度建立卸载时机判别标准。为堆载预压的卸载时机判别标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土工基础》期刊2014年04期)
余湘娟,陈智慧,刘锋,高磊[5](2014)在《基于Verhulst模型的堆载预压法卸载时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公路建设中堆载预压法是处理软土地基的常用方法。工程实践中随着对路基的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要求越来越高,有必要对堆载预压处理软土地基的卸载时机控制进行研究。应用Verhulst模型和指数曲线模型的基本公式,分别推导其剩余沉降和沉降速率之间的关系。结合越南河内-海防高速公路软基处理的实测资料,用两种模型拟合了剩余沉降和沉降速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图,比较分析了两种模型曲线拟合的结果。论证得出Verhulst模型更合理,并根据拟合曲线确定了路堤卸载时机。(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4年11期)
李明英,尹长权[6](2010)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在超载状态下的卸载时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合理解决超载状态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卸载时机问题,通过对超载状态下沉降速率法、工后沉降值法和应力固结度法的计算分析,结合深圳某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实验区的现场实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方法在超载状态下卸载时机判定的可行性及存在问题,通过综合分析,能够合理准确地判定卸载时机。(本文来源于《中国港湾建设》期刊2010年03期)
胡亚元[7](2010)在《利用EVP模型确定堆载预压法的卸载时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Bjerrum等时e-lnσ′z曲线图的基础上,利用殷建华和Graham的一维EVP模型,在考虑土体次固结沉降的情况下,依据运行期限和运行期允许的沉降量等参数获得等载预压卸载时的临界孔隙比,进而求得控制超载预压和欠载预压卸载时的临界孔隙比,由此可计算出控制堆载预压卸载时机的临界沉降量,克服传统堆载预压依据主固结理论无法反映堆载预压降低次固结变形的缺陷。根据欠载预压的临界孔隙比公式,可计算出最小预压荷载。在推导欠载预压临界孔隙比的过程中,提出新假说A理论,证明了新假说A与假说B近似等价的充分条件。算例表明,由于考虑了软土预压期的次固结变形,堆载预压地基的总沉降量和卸载时的临界沉降量要比有效应力面积比法的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0年06期)
刘吉福[8](2010)在《堆载预压法处理高速公路路基的卸载时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沿海及部分内陆地区分布着大量软黏土,高速公路软基处理通常采用堆载预压法,根据堆载预压法预压荷载与路基设计荷载的关系分为欠载预压、等载预压和超载预压。叁种预压方法均涉及卸载和施工路面的问题,均需确定卸载时机。卸载过早工后沉降大,不但增大养护工作量,而且造成桥头跳车,进而危及行车安全、舒适性和行车速度。卸载过迟延长工期,降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采用堆载预压法处理的高速公路软基路基确定卸载时机非常重要,并受到重视。工程实践中,采用堆载预压法处理高速公路路基的卸载时机确定通常采用工后沉降法和沉降速率法,利用实测沉降得到沉降速率、预测工后沉降,当沉降速率小于卸载沉降速率标准、工后沉降小于容许工后沉降时,可卸载和施工路面。这两种方法简单实用、应用广泛。虽然非常重视卸载时机确定,但是堆载预压法处理高速公路路基的卸载时机确定效果不理想,大部分高速公路的工后沉降大于预测工后沉降,跳车现象普遍,其原因有:(1)考虑的工后沉降组成不完整;(2)未正确考虑路基预压荷载与设计荷载差值对卸载时机确定的影响。另外,沉降速率法确定的卸载时间往往迟于工后沉降法预测的时间,而沉降速率法缺少理论依据,使人无所适从。对不同的路段、不同容许工后沉降均采用相同的沉降速率标准也是不合适的。针对高速公路软基路基确定卸载时机存在的问题,在查阅文献、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室内实验、现场测试等手段,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为考虑路基预压荷载与设计荷载差值对确定卸载时机的影响,研究了堆载预压法处理的高速公路软基路基荷载与沉降的关系。首先推导了高速公路路基荷载下地基中附加应力公式,利用其分析了地基中附加应力与路基填土厚度的关系;利用压缩实验和应力控制叁轴试验研究了软黏土压缩模量与荷载的关系。研究表明,路基荷载小于200kPa时,地基20m深度内的附加应力与路基填土厚度基本成正比、软黏土压缩模量变化不大,从而得到高速公路路基沉降与路基荷载基本成正比的结论。其次,利用高速公路软基路基现场实测资料分析了路基瞬时沉降、固结沉降与路基荷载的关系。研究表明,堆载预压法处理的高速公路软基路基沉降与路基荷载基本成正比,进一步分析表明高速公路软基路基的沉降与路基填土高度也基本成正比。2.为了合理计算工后沉降、确定卸载时机,分析了工后沉降与剩余沉降的关系、工后沉降的组成,提出了工后沉降计算方法及利用实测沉降推算工后沉降的方法。建议工后沉降包含路基工后压缩、汽车荷载产生的瞬时沉降、路面荷载产生的再压主固结沉降、工后原压主固结沉降、工后次固结沉降等,工后主固结沉降不考虑养护加铺的影响,工后沉降其它组成部分应考虑养护加铺的影响。工后次固结沉降建议采用等效时间,提出了等效时间简化计算方法,其计算结果较理想。3.通过理论分析和压缩试验、现场测试等手段分析了利用表面沉降推算工后沉降的误差。对各土层分别推算最终沉降然后累加得到总沉降,将之与利用表面沉降推算的最终沉降进行对比表明,利用实测表面沉降推算成层地基的最终沉降存在一定误差,通常情况下利用表面沉降推算成层地基的工后沉降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软黏土下卧层较厚的工程误差较大,建议采用各土层的沉降监测资料预测工后沉降。4.利用室内常规压缩试验、长期压缩试验、现场试验研究了推算最终沉降与次固结沉降的关系。研究表明,双曲线法推算的最终沉降对应的时间与主固结时间的之比约为2~4,双曲线法推算的最终沉降只包括了30~60%的工后次固结沉降,采用双曲线法推算工后沉降时还应考虑工后次固结沉降。5.为了统一工后沉降法和沉降速率法、并合理确定卸载沉降速率标准,研究了软基沉降速率与剩余沉降的关系。首先,分析曾国熙固结度公式的误差,利用该公式和Voigt-Kelvin黏弹性模型推导了沉降速率与剩余沉降的关系。研究表明,沉降速率与剩余结沉降成两直线组成的折线关系,两条直线的交点对应主固结沉降的终点,沉降速率与剩余主固结沉降成线性关系,与剩余次固结沉降成正比关系;对符合双曲线的时间~沉降曲线推导分析表明沉降速率与剩余沉降的平方成正比。然后,利用室内压缩试验、模型试验、现场监测资料,分析了沉降速率与剩余沉降的关系,试验表明,软基沉降速率与剩余沉降成两直线组成的折线关系,两条直线的交点对应主次固结的分界点;软基沉降速率与剩余沉降的平方基本成正比关系。6.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路基压缩、路面再压沉降、次固结沉降、荷载大小等因素的工后沉降法和沉降速率法,并推导了相应公式,实测工后沉降表明利用本文方法确定卸载时机效果较理想。最后,对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说明。(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0-03-20)
刘吉福,莫海鸿[9](2007)在《对沉降速率法确定卸载时机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确定卸载时机的沉降速率法存在的缺点,推导得到沉降速率与工后沉降的关系式,论证成层地基也可采用沉降速率法,提出可以考虑超载、欠载、次固结等因素并适用于复合地基的确定沉降速率卸载标准的方法,试验结果和工程实践表明所推导的关系是正确的。(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S1期)
刘吉福,莫海鸿,魏金霞[10](2006)在《对工后沉降法确定卸载时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经常将剩余沉降用于卸载时机确定的现象,在分析剩余沉降与工后沉降区别的基础上,提出两者之间的换算公式。工后沉降法中最终沉降应是设计荷载——等载预压下所对应的最终沉降,对于超载预压、欠载预压,应根据监测资料确定沉降与填土高度的关系,从而根据超载预压、欠载预压监测资料推算得到等载预压对应的最终沉降量。对多土层地基,目前预测工后沉降的方法易导致提前卸载和实际工后沉降偏大,因此应分层确定工后沉降,然后累加得到总的工后沉降。(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S2期)
卸载时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堆载预压法是一种有效的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方法,但需确定合理的路面施工时机即卸载时机,以免影响经济效益和工期或造成工后沉降过大。结合京台高速公路廊坊段,根据现场试验、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研究堆载预压处理下的软基剩余沉降和沉降发展曲线,建议分段施工,即优先考虑沉降速率和剩余沉降均达到控制标准的路段,然后可考虑沉降速率虽不满足要求但剩余沉降满足要求的路段,最后是沉降速率和剩余沉降均不满足控制标准的路段,以使其具备更多的沉降发展时间,最终达到控制工后沉降的目的,保证工程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卸载时机论文参考文献
[1].吴海荣.堆载预压法处理高速公路路基的卸载时机选择[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5
[2].刘皓琨.高速公路堆载预压软基加固卸载时机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
[3].周晓曦.软土路基真空-堆载预压沉降变形特征及卸载时机研究[J].路基工程.2014
[4].周晓曦.沿海滩涂软土路基堆载预压沉降变形特征与卸载时机研究[J].土工基础.2014
[5].余湘娟,陈智慧,刘锋,高磊.基于Verhulst模型的堆载预压法卸载时机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
[6].李明英,尹长权.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在超载状态下的卸载时机分析[J].中国港湾建设.2010
[7].胡亚元.利用EVP模型确定堆载预压法的卸载时机[J].岩土力学.2010
[8].刘吉福.堆载预压法处理高速公路路基的卸载时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9].刘吉福,莫海鸿.对沉降速率法确定卸载时机的认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
[10].刘吉福,莫海鸿,魏金霞.对工后沉降法确定卸载时机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