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元素硒论文-袁永强,朱建明,刘丛强,仇荣亮

纳米元素硒论文-袁永强,朱建明,刘丛强,仇荣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元素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矿化,元素硒,氧离子

纳米元素硒论文文献综述

袁永强,朱建明,刘丛强,仇荣亮[1](2019)在《胞外纳米元素硒生物矿化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在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生物矿化作用可将易溶性的硒氧离子(SeO_4~(2-)和SeO_3~(2-))转化为不可溶的元素硒或硒化物并沉淀下来,进而将过量的硒从环境中移除,达到降低或去除硒污染的目的(Lampis et al.,2017;Nancharaiah and Lens,2015)。生物矿化是由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或生理活动主导,其中胞外纳米元素硒颗粒(SeNPs)的形(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周永林,任璐艳,靳兴媛,张逸波,凌钦婕[2](2012)在《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吸收转化亚硒酸钠生成纳米元素硒》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富硒培养过程中转化亚硒酸钠产生的红色纳米元素硒(Nano-Se)进行鉴定和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红色微粒的纳米形貌,激光散射仪分析其粒径分布,透射电镜(TEM)和X-线能谱(EDX)联用表征纳米粒中的元素硒形态,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Nano-Se中的金属元素构成和含量,回归分析螺旋藻细胞总蛋白含量及还原性巯基水平与转化Nano-Se生成量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从富硒螺旋藻培养液和细胞裂解液中分离鉴定到Nano-Se,其为较均一的球形或近似球形,平均粒径约60 nm,其中硒的质量比为58.5%,原子比为34.7%,除主要含硒元素外,也含有微量的Cu、Zn、Fe、Mn和Ca等元素,并含有少量蛋白质.还发现Nano-Se的生成与藻细胞总蛋白和还原性巯基水平呈明显负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螺旋藻可转化亚硒酸钠生成Nano-Se,为富硒微藻中活性硒形态的研究及工业生产提供理论根据.(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檀艳萍[3](2012)在《元素硒纳米颗粒抑制小鼠肝癌细胞增殖的尺寸依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硒的抗癌活性机制涉及硒依赖性硒蛋白、硒诱导二相酶和硒调控细胞毒。人类流行病学已经发现硒与癌症的发生存在着负相关。硒的生物效应和毒性效应取决于它的化学形式,零价态元素硒之前一直被公认为是既无活性也无毒性的硒形式,即属生物惰性的硒形式。亚硒酸钠与还原剂反应形成红色元素硒,该种红色元素硒为浑浊状态,不稳定,受热快速或室温下缓慢聚合形成灰或黑色元素硒。以牛血清白蛋白为分散剂,亚硒酸钠与谷胱甘肽作用生成的元素硒能聚集在纳米尺寸,其纳米尺寸范围<200nm,即纳米硒(Nano-Se)。初步研究已经说明与亚硒酸钠相比,纳米硒有较低的急性毒性和相似的生物利用性,而且在直接清除自由基方面存在尺寸效应。这些研究挑战了长期持有的零价态元素硒无生物利用度的观念。元素硒纳米颗粒体内生物活性尺寸依赖效应的研究比较复杂,我们已经证实纳米硒在超营养剂量水平下能提高二相酶活性且具有尺寸依赖性,但是在营养剂量水平下无尺寸依赖性。关于纳米硒体内的细胞毒性尚无研究报道,更不用说尺寸效应。目前工作主要是研究纳米硒在小鼠腹水癌模型上对H22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纳米硒能够显着抑制小鼠腹水H22细胞增殖且未产生毒性,该抑制效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纳米尺寸的分布,尺寸越小抑制效应越强。纳米硒能被谷胱甘肽还原成液态硒化合物和气态硒化合物,并且这种液态硒形式的还原也表现出尺寸效应,尺寸越小被转化还原的越多,但气态转化无此趋势。小尺寸纳米硒经谷胱甘肽还原转化生成大量的液态硒和少部分的气态硒,这种特征与亚硒酸钠被谷胱甘肽还原的特征相同。同样地,亚硒酸钠也表现出和小尺寸纳米硒一样的特性即能有效抑制癌细胞增殖。因此这种抑癌的尺寸效应很大可能与液态硒化合物的尺寸依赖转化有关。总而言之,纳米硒的细胞毒效应表现为尺寸越小效应越强。(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靳兴媛,周永林,任璐艳,张逸波,凌钦婕[4](2012)在《螺旋藻转化纳米元素硒的制备及其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利用高密度富硒螺旋藻(Se-SP)细胞通过生物转化制备纳米元素硒(Nano-Se)的可行性,观察Nano-Se在体外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用梯度离心分选Nano-Se,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镜(TEM)及X-射线能谱(EDX)联用表征纳米粒中的元素硒形态,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Nano-Se中的硒含量,化学发光方法检测Nano-Se在体外对超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发现,Nano-Se主要由元素硒构成,形态呈球形,73%的纳米粒子直径大小分布在(61±17)nm范围。Nano-Se在体外对两种氧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30.1%和27.6%,相应的EC50分别为:0.8μg/ml和2.2μg/ml。相同剂量时,Nano-Se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比硒代蛋氨酸(Se-Met)及Se-SP中其它含硒活性成分更强。结果提示,利用高密度Se-SP可诱导Nano-Se的大量生成,Se-SP转化的Nano-Se可能是一种新的抗氧化硒形态,其作用机制和体内生物活性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崔彬[5](2010)在《原核微生物矿化纳米元素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生物矿化策略,选择具有生命力强、繁殖快的原核微生物系统,通过人工施加亚硒酸钠作为硒源,进行了系列硒生物矿化实验。利用大肠杆菌、枯草杆菌、放线菌均合成了红色球状纳米元素Se,呈一定的规律性:采用SEM、EDX、XPS、XRD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不同原核微生物系统,相同硒源矿化合成纳米元素Se的可能性、规律性和结构特点;建立了纳米元素Se的生物矿化方法及分离制备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枯草杆菌及大肠杆菌矿化合成了球状纳米元素Se,直径为50-100nm,放线菌矿化合成了球状纳米元素Se,直径为100-200nm;溶菌酶和加热法相结合分离制备矿化的Se单质效果较好:微生物矿化纳米结构体的物貌形态及特点与微生物种类、施加的硅营养及矿化条件有关。该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生物矿化纳米元素Se及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0-03-01)

车向郁,潘秀兰,窦海燕,范天风,张小松[6](2009)在《纳米红色元素硒对新生动物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红色元素硒(NS)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适当剂量下,具有延缓衰老的保健作用等。近年研究发现它的抗氧化功能对创伤性脑损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1],但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目前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NS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09年23期)

邓岳松,陈权军[7](2009)在《纳米元素硒对猪伪狂犬病毒体外增殖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IBRS2细胞为模型,研究不同浓度的纳米元素硒对猪伪狂犬病毒体外复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1~20μmolL-1范围内,纳米元素硒对细胞生长没有影响,但对猪狂犬病毒的体外复制呈现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本文来源于《山东畜牧兽医》期刊2009年06期)

王家骏,孙文娟,吴番,张玲,鲁嵬嵬[8](2007)在《纳米红色元素硒对四氯化碳致大鼠肝损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纳米红色元素硒在CCl4诱发大鼠实验性肝损伤中的干预作用。方法将清洁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纳米红色元素硒对照组、纳米红色元素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纳米红色元素硒(0.2、0.2、0.1、0.05mg/kg)。8d后,阴性对照组和纳米红色元素硒对照组一次性腹腔注射植物油(3ml/kg),阳性对照组和纳米红色元素硒高、中、低剂量组均一次性腹腔注射5.18mol/L四氯化碳(3ml/kg)。24h后,处死大鼠,称量体重、肝脏重量,计算肝脏系数。测定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力,采用HE染色法检测肝组织病理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bax、p53基因蛋白表达。结果阴性对照组和纳米红色元素硒对照组肝组织正常;阳性对照组、纳米红色元素硒高、中、低剂量组肝脏体积增大,颜色灰暗,并有腹水,肝组织小叶内出现气球样变和脂肪变,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纳米红色元素硒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肝脏系数、AST、ALT活力、bax、p53基因蛋白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OD)值和阳性面积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纳米红色元素硒高、中、低剂量组肝脏系数、AST、ALT活力、bax、p53基因蛋白表达的IOD值和阳性面积高于阴性对照组、纳米红色元素硒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纳米红色元素硒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结论在本次实验剂量下,纳米红色元素硒对大鼠肝脏无损伤作用,对CCl4诱导的急性实验性肝损伤无明显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健康杂志》期刊2007年11期)

邓岳松,黎云,陈权军,潘胜华,曾瑞秋[9](2007)在《用纳米红色元素硒生产富硒鸡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硒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营养元素,具有营养和修补心肌、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衰老、调节人体微循环系统的功能。人体内的硒主要来源于食物中,但我国约有2/3的地区属缺硒地区,全国70%的人口在贫硒地区生活,这些地区人们食物中硒含量严重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体的正常需求,补硒成为保障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鸡蛋是最普通(本文来源于《广东饲料》期刊2007年05期)

宋吉明[10](2007)在《硫属元素硒、碲及硒化铅纳米晶的可控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进一步发展和拓展了液相法制备纳米硒、碲及其化合物的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合成路线。通过简单的化学还原过程和随后中间产物的相转移以及在液-液界面上发生晶化,于室温下合成了一维硒纳米棒;在乙二醇-醋酸纤维素溶剂热体系中,成功合成了具有竹筏状结构的二维硒纳米结构材料,目前,这一形貌在硒和其他材料中尚属首次报导。同时在制备碲纳米管和具有新颖形貌的硒化铅微球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对所制备的无机纳米材料进行了鉴定和表征,对它们的生长机理给出了合理的讨论。主要内容总结如下:1.室温下一维硒纳米棒的合成。在常温下,通过液-液界面特殊性质实现非晶硒的晶化并制备了均匀的硒纳米棒。在两亲分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存在下,用过量的水合肼还原二氧化硒水溶液,得到单分散的直径约100 nm的硒球(无定形)溶液;向此均相溶液中加入适当体积的弱极性溶剂正丁醇,经搅拌后静置,硒球将会聚集到油水界面上,完成了相转移。随后由于界面的特殊性,硒球发生了相转变,由无定形向叁方相转变。同时,两亲分子在界面处的重排,有利于硒球的取向生长,最终形成了均匀的硒棒。实验过程,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X-射线晶体衍射仪(XRD)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此外,我们对硒棒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界面的形成和两亲分子在界面处的重排是形成硒棒的必要条件,详细解释了硒棒的形成过程。2.乙二醇-醋酸纤维素溶剂热体系中合成竹筏状二维单晶硒。以乙二醇为溶剂,醋酸纤维素为模板剂,利用乙二醇的多羟基高粘度的特点和醋酸纤维素的特殊结构,成功制备了长度为数十微米、宽为十几至数十微米、厚为几十纳米左右的竹筏状单晶硒。竹筏纵向两端仍可见到直径为20 nm的晶须,而横向两个侧面却是光滑的。竹筏状硒的形成经历了还原、组装和晶化几个过程,首先醋酸纤维素在160℃溶胀溶解,纤维由团聚变成缠绕,同时二氧化硒被缓慢地还原成无定形硒球,将会吸附在纤维的功能基团上并形成组装,由于无定形硒球不稳定及硒元素的结构特点,随后硒球晶化成稳定的叁方相硒。这种结构特殊的材料可能在不同取向上使材料的性质有较大差别。3.运用溶剂热技术合成碲纳米管及具有新颖结构的硒化铅微球。在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存在的情况下,用乙二醇还原二氧化碲,获得了超长的碲纳米管,管口呈楔形。用醋酸纤维素(CA)代替CTAB也制得碲纳米管,但纳米管管口呈正六边形截面。硒化铅的微米级花球是在无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用硒粉为硒源,用水合醋酸铅为铅源,在乙二醇体系中合成的,这些微球是由超薄的褶皱片垒积而成;运用二氧化硒为硒源,在同样条件下制得具有多面体结构的硒化铅晶体。(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7-05-01)

纳米元素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富硒培养过程中转化亚硒酸钠产生的红色纳米元素硒(Nano-Se)进行鉴定和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红色微粒的纳米形貌,激光散射仪分析其粒径分布,透射电镜(TEM)和X-线能谱(EDX)联用表征纳米粒中的元素硒形态,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Nano-Se中的金属元素构成和含量,回归分析螺旋藻细胞总蛋白含量及还原性巯基水平与转化Nano-Se生成量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从富硒螺旋藻培养液和细胞裂解液中分离鉴定到Nano-Se,其为较均一的球形或近似球形,平均粒径约60 nm,其中硒的质量比为58.5%,原子比为34.7%,除主要含硒元素外,也含有微量的Cu、Zn、Fe、Mn和Ca等元素,并含有少量蛋白质.还发现Nano-Se的生成与藻细胞总蛋白和还原性巯基水平呈明显负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螺旋藻可转化亚硒酸钠生成Nano-Se,为富硒微藻中活性硒形态的研究及工业生产提供理论根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元素硒论文参考文献

[1].袁永强,朱建明,刘丛强,仇荣亮.胞外纳米元素硒生物矿化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理[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周永林,任璐艳,靳兴媛,张逸波,凌钦婕.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吸收转化亚硒酸钠生成纳米元素硒[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2

[3].檀艳萍.元素硒纳米颗粒抑制小鼠肝癌细胞增殖的尺寸依赖性[D].安徽农业大学.2012

[4].靳兴媛,周永林,任璐艳,张逸波,凌钦婕.螺旋藻转化纳米元素硒的制备及其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2

[5].崔彬.原核微生物矿化纳米元素硒[D].长春理工大学.2010

[6].车向郁,潘秀兰,窦海燕,范天风,张小松.纳米红色元素硒对新生动物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职业与健康.2009

[7].邓岳松,陈权军.纳米元素硒对猪伪狂犬病毒体外增殖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J].山东畜牧兽医.2009

[8].王家骏,孙文娟,吴番,张玲,鲁嵬嵬.纳米红色元素硒对四氯化碳致大鼠肝损伤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

[9].邓岳松,黎云,陈权军,潘胜华,曾瑞秋.用纳米红色元素硒生产富硒鸡蛋的研究[J].广东饲料.2007

[10].宋吉明.硫属元素硒、碲及硒化铅纳米晶的可控合成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标签:;  ;  ;  

纳米元素硒论文-袁永强,朱建明,刘丛强,仇荣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