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弈理论在企业接受订货决策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孝蕾[1](2021)在《考虑顾客消费心理的轻奢品销售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轻奢品是一种比其他同类商品更高质量、独具品味并包含情感共鸣的产品和服务,它虽然价格贵但并非负担不起,是介于传统奢侈品与大众商品之间高品质和高性价比的产物。因此,轻奢品消费群体的特征在于一方面希望通过消费高质量的产品来彰显自身的品味与身份,另一方面又兼具普通策略型顾客选择“经济实惠”的特征。因此,这就决定了这部分顾客的跨期策略行为随着消费心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轻奢品顾客的心理特征与策略行为对企业跨期销售策略的影响,并且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构建数模的方法深入分析不同的消费心理对轻奢企业销售决策产生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企业对顾客消费心理的洞察往往更依赖于网络平台中用户的行为数据,据此制定最优的营销策略。因此,本研究在第一部分(论文第三章)运用实证的方式,利用真实的社交网络平台数据挖掘轻奢品(文中选取时尚类“护肤品”)潜在客户群体的线上行为与社交关系强度之间的联系,表明人们在社交或商业环境中均存在由复杂心理驱动的行为。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第二部分(论文的第四章至第七章)把复杂心理细化为顾客忠诚度、折扣厌恶心理、痛苦钝化、独占心理四种。采用参数化数学建模的方式,按照跨期定价变化趋势的确定性分为两种情况,基于博弈论等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不同市场条件下轻奢品企业的销售策略。具体如下:第一,关注社交网络平台中用户的注意力与互动行为。在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抓取了5027个时尚美妆视频的15081条用户互动信息,依据社交网站中人际联结的强度将用户间的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进一步分析关系强度对用户的视频点击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交强关系和弱关系均对视频后续的播放量有正作用。进一步地,社交强关系的增强会减少弱关系对视频播放量的正作用,社交弱关系对粉丝数量有负作用,但是随着强关系的增强,这种负作用会减弱。第二,考虑市场中存在领导企业和追随企业,顾客包括对领导企业产品忠诚的消费者,以及“经济实惠至上”的普通策略型消费者。研究作为追随企业如何根据领导企业产品的顾客忠诚度来选择自身产品质量从而实现利润最优的问题。研究表明,追随品进入跨期市场的条件在于其的性价比不低于价值衰退时领导产品的性价比。当顾客忠诚度满足一定条件时,销售期中追随品的收益能高于领导产品。第三,考虑轻奢产品消费群体对所购品牌折扣促销存在厌恶的心理特征,研究随机需求下,顾客的折扣厌恶度与产品降价可能性两个参数变化对企业定价与订货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顾客对折扣的厌恶会进一步促使企业降低订货量,制造产品在市场上的稀有性而迫使顾客尽早购买。进一步考虑市m场中存在折扣厌恶策略顾客和普通策略型顾客两类,当企业采取限量订货策略时,折扣厌恶顾客比例低到一定程度,产品的供应量会比面向整个市场更高,企业可通过增强产品设计来抵消这一消极作用。第四,引入痛苦钝化系数描述消费者的心理效用和预售偏好,研究轻奢品销售企业在两期销售中究竟采用“溢价预售”还是“折价预售”的问题。比较了轻奢型时尚产品有无网络外部性特征对消费行为与企业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有网络外部性的产品定价始终高于基准定价,而在预售策略选择方面,顾客支付痛苦钝化促使企业采用“溢价预售”,产品的网络外部性促使企业采用“折价预售”。当产品具有网络外部性时,产品的网络外部性始终有利于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第五,考虑独占策略型顾客与普通策略型顾客同时存在市场中,比较两者在不同的披露策略下的效用函数。研究表明,独占型顾客对产品销量的高估会抑制其在第一期的购买行为,企业倾向于披露产品信息,此时兼具较强时尚元素和稳定价值的产品能获利最佳,并且利润随独占型顾客比例递减。独占心理会促使企业实行歧视性定价,扩大两期定价的差距获取高利润。相对的,独占型顾客对产品销量的低估会促使其在早期产生购买欲望,企业倾向于隐瞒产品信息,动态定价时的利润随独占型顾客比例递增。
张怡鑫[2](2020)在《供应链双源采购决策及优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精细化分工的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供应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供应链全球化的兴起给企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使用机会并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充足且稳定的产能。然而,随着供应链成员企业的不断增加以及供应链条的不断延伸,供应链也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且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之间竞争不再仅关注成本优势,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都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帮助企业降低和缓解可能存在的供应风险,同时兼顾企业生产成本以及服务质量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与新的采购要求,双源采购由于其在缓解供应风险,降低企业采购成本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此,本文以制造企业的双源采购需求为背景,从制造商所处的供应市场环境和需求环境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企业可能面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结合不同环境下制造商采购决策目标差异,通过构建相应的采购决策模型,深入探讨了供应风险下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相关决策及优化问题。具体来说,论文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随机供应风险和随机市场需求背景下,研究了制造商存在备用供应商时的最优采购决策问题。本文预设制造商可分阶段订购所需物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制造商的预留和紧急订购决策以及供应商的预留价格决策等,并利用数值实验分别分析了不同交付信息共享情况下关键参数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交付信息共享情况的改变会对备用供应商最优预留价格产生显着的影响,同时预留价格还受其批发价格、边际成本以及不可靠供应商风险发生概率等因素的影响,而制造商的最优预留数量与备用供应商预留价格呈负相关性。此外,当备用供应商单位产品的批发价格保持稳定时,非对称交付信息下制造商的期望利润并不总是高于对称信息下的利润;而对称交付信息对备用供应商则总是更为有利。其次在考虑上游供应商存在生产能力及提前期差异的基础上对制造商的最优订单分配决策进行了探讨,并在不可靠供应商具有供应中断风险的假设下分析了提前期结构改变造成的决策差异,供应商能力约束、供应风险发生概率对制造商采购决策及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等。研究结果表明,当可靠供应商具有充足的生产能力且其具有固定提前期时,制造商更倾向于仅采用可靠供应商;当不可靠供应商生产能力远大于可靠供应商且供应中断风险发生概率较小时,制造商可能仅采用不可靠供应商。同时,当制造商采用双源采购时,可靠供应商具有随机提前期情况下制造商对不可靠供应商的风险承受能力更高且其向不可靠供应商订购产品的数量也会越多。随后对供应风险下供应商各成员企业均存在多方面的竞争关系时的相关决策及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假设制造商及供应商均存在同质化竞争并且上下游之间同时存在纵向博弈行为。在此背景下,探讨了竞争制造商的订购数量以及竞争供应商的批发价格的均衡解,并比较了不同供应商博弈结构下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最优决策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竞争供应商的出现能够大幅提升下游制造商的期望利润;不可靠供应商采取跟随定价策略对供应商群体更为有利。此外,采用双源采购策略的制造商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及销售利润。同时,制造商通过收益共享契约与不可靠供应商合作时可以实现共赢。最后利用条件风险价值理论研究了供应中断风险和随机需求环境下,制造商存在风险偏好时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最优决策及优化问题。同时,还针对不同供应商作为回购主体时的最优回购价格决策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回购价格可能对制造商采购决策、利润表现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可靠供应商作为回购主体能够有效激励制造商向其采购更多数量的产品。而不可靠供应商作为回购主体时,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回购契约对制造商的激励效果并不显着。但在不可靠供应商具有较低的中断概率时,其作为回购主体同样能够使制造商获取更高的利润。
潘建[3](2020)在《资金约束下多主体供应链的最优决策及融资策略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金约束问题是影响供应链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供应链融资已成为供应链企业必不可少的经营环节。商业银行在参与供应链融资中主要发挥了资金支持与风险控制的作用,其往往以固定利率或可变利率为供应链企业提供信贷资金。在银行的固定贷款利率下,供应链企业需要制定最优运营决策以保证收益最大化;在银行的可变贷款利率下,银行需制定最优贷款定价决策,供应链企业除了要制定最优运营决策,还面临着是否要组成供应链联盟来共同申请银行贷款的融资策略选择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将产出不确定而需求确定的二级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当银行贷款利率可变时,将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联盟申请银行贷款的融资策略称为协同融资策略,该策略下,银行的贷款利率虽然是可变的,但制造商和零售商获得相同的贷款利率;反之为非协同融资策略,制造商和零售商获得的贷款利率不一定相同。在假设制造商和零售商都存在资金约束问题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以下三方面问题:首先,研究资金约束下二元主体博弈的供应链企业最优决策问题,运用博弈论等方法,构建模型求解了制造商的最优计划产量决策,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决策,并运用数值仿真验证了最优解的存在;其次,研究资金约束下三元主体博弈的供应链企业及银行最优决策问题,分析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并运用博弈论方法、最优化方法等,分别构建了非协同融资和协同融资下银行贷款利率设定模型,比较了两种融资策略下银行的最大贷款收益,并运用数值仿真验证了研究结论;最后,结合银行在两种融资策略下的贷款利率设定模型,根据供应链企业在两种融资策略下最优决策与银行贷款利率的关系,比较了在两种融资策略下供应链企业的最大收益,并运用数值仿真验证了研究结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为:第一,在产出不确定而需求确定的二级供应链中,制造商存在最优计划产量,制造商计划产量与银行贷款利率负相关,零售商最优订货量为市场需求量或零,并给出了两种最佳订货量的判定条件;第二,当银行贷款利率是决策变量时,本文给出了两种融资策略的银行贷款利率设定模型,并发现供应链非协同融资对银行是占优策略;第三,在银行的可变贷款利率下,存在一定条件使得协同融资时供应链企业的收益更大,但协同融资对供应链企业并不总是有利的,也存在协同融资对零售商不利的情形。本文研究结果的实践应用价值在于:第一,当银行按照约定俗成的固定利率发放贷款时,本文的研究为供应链企业的生产订货管理提供了一套决策范式;第二,为商业银行对供应链协同融资和非协同融资的贷款定价提供了决策方法,另外,非协同融资对银行更有利的结论,可以促使银行通过制定非协同融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进行非协同融资;第三,对供应链企业选择协同融资和非协同融资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标准,另外,当协同融资或非协同融资仅使一方占优时,可以促使在供应链内部应制定相应收益分配契约,以保证某一融资策略下存在劣势的供应链企业能够得到相应补偿。
陆仁俊[4](2020)在《广运科技电子公司需求不确定下订货决策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中国电子制造业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环境呈现变化快、变化大、变化多样性等特点。电子制造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求企业运用科学的、合理的、与时俱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给企业带来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这不仅有利于制造企业在面对市场困难时,改善管理方法,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而且能够给同行业带来丰富的管理经验。而在企业的供应链体系中,订货是重要环节之一,它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企业如何解决订货环节出现的问题,对企业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价值。在现有的大量研究中发现,在市场需求不确定下面对订货问题,企业会在信息分享、激励机制以及订货模型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作出最优的订货决策。广运科技作为新型的电子制造企业,在整个大背景下,迎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了一些挑战。本研究通过对广运科技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对公司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结合信息分享、合同激励机制以及订货模型等方面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现公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在与新产品供应商合作过程中,公司和供应商之间交流偏少,公司忽视了与他们之间的信息分享,使双方之间无法更准确了解市场信息。(2)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合作不深入,导致供应商积极性不高。(3)公司的服务意识淡薄,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形象。(4)公司整体的专业技能不足,阻碍了公司长远的发展。(5)公司订货模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导致订货数量预测不准成为本年度前两个季度的常态。本研究通过对订货量概念以及订货模型(包括报童模型),信息分享理念以及收益分享合同机制设计概念的梳理,对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1)广运科技应该与供应商建立更加深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进一步提高员工乃至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3)公司应该使用更加科学的模型进行订货决策。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管理上的成效。(1)本研究为广运科技解决目前的现状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管理建议对策。(2)有利于本企业在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上的创新,为本企业带来了新的管理方法。(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收益和合作者的收益,推广了新产品的销量和扩大了新产品的市场。(4)有利于企业在同行业中提高竞争力,为同行业提供丰富的管理经验。(5)丰富了相关的案例文献。
江玮璠[5](2020)在《基于过度自信的企业存货质押融资决策及其运营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度自信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行为。企业管理者对需求认知存在过度自信使得认知需求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从而给企业的决策带来重要影响。目前,关于过度自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生产、销售决策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协调上,而这些研究没有涉及到企业的资金约束问题。另一方面,当前有关存货质押融资决策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决策者能对需求理性认知的假设,而没有考虑过度自信心理行为对存货质押融资决策和运营策略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在考虑决策主体存在过度自信心理行为的基础上,构建存货质押融资决策博弈模型,通过运用博弈论、决策优化、数值实验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零售商过度自信、供应商过度自信、银行过度自信以及多方同时过度自信等情形下的存货质押决策优化及协调问题,分析了不同情形下的企业存货质押融资决策及运营策略,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进行了相关验证。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相关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过度自信的融资企业存货质押决策问题。将融资企业对需求过度自信引入到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研究两方面过度自信对存货质押融资决策的影响。从研究结果来看,当零售商存在过度自信情况下,过度自信零售商的决策相对于理性零售商的决策更加激进,零售商的销售努力和商品订货量随过度自信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过度自信零售商的违约概率与其过度自信程度相关;当受资金约束的零售商通过存货质押融资运营时,其销售努力和订货量都要低于没有资金约束的情况;受资金约束零售商的实际期望收益也要低于无资金约束情况,并且随着零售商过度自信程度的增加,两者的差值在逐渐加大;随着零售商过度自信程度的增加,零售商的预期期望收益增加,而实际期望收益减少,且过度自信程度越高,预期期望收益和实际期望收益的差值越大,虚假盈利现象越严重。(2)考虑过度自信的基础上研究融资企业和银行的协调问题。首先,研究了银行和零售商均过度自信时的存货质押融资决策及运营策略,从研究结果来看,银行应选择固定质押率进行融资放贷,零售商的违约概率随着过度自信程度增加而增加。然后,研究了在银行理性情况下的存货质押融资决策及运营策略,从研究结果来看,银行选择变动质押率进行融资放贷对其更为有利,零售商的违约概率取固定值且可控。最后,对上述两种情形进行比较分析,从研究结果来看,采用变动质押率时,银行理性时的质押率随过度自信程度的变化只取决于零售商的收益率大小,当银行也和零售商一样存在过度自信时,银行质押率随过度自信程度的变化则需要比较零售商和银行两者的收益率大小;均过度自信和银行理性两种情形下的零售商销售努力大小关系受银行收益率的影响;均过度自信和银行理性两种情形下的质押率大小关系受到零售商收益率与市场波动性的综合影响。(3)在供应链环境下,考虑供应链单个成员过度自信的存货质押融资决策及运营策略研究。分别研究了零售商过度自信和供应商过度自信两种情形下的存货质押融资决策及运营策略。从研究结果来看,银行质押率在零售商过度自信和供应商过度自信两种情形下的变化规律相同;零售商订货量和供应商批发价在零售商过度自信和供应商过度自信两种情形下的变化规律不同;零售商过度自信时存货质押业务的开展要弱于供应商过度自信的情况,即零售商过度自信时,存在不适合采用存货质押融资的情形;存在期望需求过度自信时,银行在零售商过度自信和供应商过度自信两种情形下采取的质押率策略不同;存在预测精度过度自信时,银行在零售商过度自信和供应商过度自信两种情形下采取的质押率策略相同;过度自信会使得其他博弈方获得更好的收益,但会给过度自信的自身造成收益损失。(4)在供应链环境下,考虑融资链三方均过度自信的存货质押融资决策及运营策略研究。从研究结果看,零售商、供应商和银行三方的决策相对于理性情况都更为积极;零售商违约概率与需求的波动性无关,也与供应商回购价格的高低无关,只与过度自信程度相关;供应商的实际期望收益随着过度自信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零售商和银行的实际期望收益则随着过度自信程度的增加而减小;零售商、供应商和银行的收益与供应商的回购价密切相关,供应商提供的回购价越高,银行和整个融资链三方的总收益越高;零售商和供应商的收益不仅与供应商的回购价有关,还与过度自信程度有关;在融资链三方均存在过度自信心理行为的情况下,供应商提供高回购价可以使整个存货质押业务得以顺利开展,并且存货质押融资链三方获得的实际总收益相对于低回购价和不回购的情况要高。
王闪[6](2020)在《基于资金约束的零售商供应链融资和订货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效地协调与优化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供应链运作中,中小零售商常常因资金短缺,无法实现最优订货量获得最大化利润,针对这样的问题,一般有两种解决途径:一是供应链内部融资,即供应商提供的延期支付;二是供应链外部融资,即供应商担保的银行贷款。但是,由于市场需求不确定,借贷行为有可能使零售企业出现破产,企业破产对自身乃至整个供应链都会不利。同时,市场需求不确定导致决策者行为更趋谨慎,表现出损失厌恶的特性。因此,在市场需求不确定的情形下,考虑零售商不同破产风险和损失厌恶行为,研究资金约束的零售商采用不同供应链融资渠道以扩大订货量的决策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研究破产概率外生的零售商供应链融资和订货决策。当零售商外生破产概率和融资利率给定时,采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得到了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模式下的最优决策均衡。通过数值实验证实,外生破产概率和初始预算资金对均衡订货量、批发价以及供应商和零售商利润均有影响。在给定延迟支付利率的情况下,不同的银行利率会对供应链成员融资渠道的选择产生影响。(2)研究无破产风险的损失厌恶零售商供应链融资和订货决策。当损失厌恶零售商无破产风险和融资利率给定时,在回购契约下采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研究了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模式下的最优决策均衡。采用数值实验分析,得到了均衡订货量、批发价以及供应商和零售商利润(效用)与损失厌恶系数、初始预算资金和回购价格等因素之间的变化关系。在给定延迟支付利率的情况下,识别了不同的银行利率对于供应链成员融资渠道的选择影响。(3)研究破产概率内生的损失厌恶零售商供应链融资和订货决策。首先,当损失厌恶零售商破产概率内生时,得到了内部融资模式下最优策略均衡。然后,考虑银行利率决策和供应商担保比例,采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研究了外部融资模式下的最优决策均衡。最后,通过数值实验重点分析了外部融资模式下,损失厌恶系数、初始预算资金和担保比例对均衡订货量、银行利率、批发价、破产概率以及供应商和零售商利润(效用)的影响,以及在给定批发价和担保比例的情况下,探讨不同的延迟支付利率对于零售商融资渠道的选择影响。
王红叶[7](2020)在《延迟转载下双渠道供应链的库存决策与协调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如今线上与线下渠道并存的销售模式被企业广泛采用,这对提高企业分销效率与顾客满意度有重要意义。但市场需求不确定与各种意外因素的存在,如何解决由供需不平衡引发的库存风险且协调各渠道间的关系以达到共赢值得思考。横向转载是供应链同级间常见的库存合作方式,备受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关注。而相比线上店,实体店会出现因转载时间引发的顾客流失现象,现有研究较少考虑到这个问题或很少从顾客角度探讨如何缓解流失。因此,本文结合博弈理论、数学模型与仿真工具,研究转载下的订货决策与供应链协调问题,以期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1)构建转载延迟补偿下的库存模型,其中假设顾客流失线性依赖折扣率。通过构造利润函数求导获得各渠道的最优订货量,且证明了存在唯一的订货量Nash均衡;利用算例仿真对比实施转载前后与折扣前后的订货与利润情况。研究表明:实施转载策略可获得比无合作时更好的绩效;使用折扣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线下店的顾客流失,提高企业收益。(2)在转载模型下,建立回购与收益共享联合契约研究供应链的协调。通过使分散决策下各渠道的最优订货与集中时保持一致,获取最大供应链总利润,给出此时契约参数所满足的条件。另外,为促使两渠道接受契约,探讨帕累托改进情况。在数值分析下对比有无契约时的利润情况以验证该协调契约的有效性,得出在契约参数满足一定条件时即可达到供应链协调的结论。因此,本文从订货与供应链协调两方面分析双渠道间的合作。
邵明霞[8](2020)在《考虑转运的新零售供应链订货与定价模型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去十年是网络零售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线上用户数量飞速增长,零售额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速度。但是随着网络零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流量红利日渐枯竭,近两年网络零售行业进入了增速放缓的瓶颈期。不仅如此,由于网络零售缺乏体验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回归线下。为了满足消费者新的消费需求,将线上渠道、线下渠道进行结合的新零售模式应运而生。新零售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将线上、线下渠道深度结合的全新的零售模式。新零售环境下,供应链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而转运行为可以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实现快速补货,为新零售提供支撑。尤其是面对不确定的需求,转运行为会对供应链的订货及定价产生影响。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基于报童模型和博弈理论,研究转运策略下的新零售供应链的订货与定价问题,为供应链成员的订货与定价决策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面向新零售环境的供应链的特殊性,分析面向新零售的供应链的结构以及运营流程,并对转运策略对新零售供应链的影响进行分析。其次,建立不考虑转运的新零售供应链订货决策模型与考虑转运的订货决策模型,基于静态非合作博弈理论,对零售门店的订货量进行决策,对两种情况下的订货决策及利润进行对比,并分析转运与否、转运价格对于零售门店的订货量以及利润的影响。然后,研究同时考虑转运与服务水平的新零售供应链定价决策模型。将分别构建分散决策、集中决策两种模式下的供应链成员定价模型,分析转运行为与服务水平的变化对供应链各成员定价及利润的影响。最后,通过实例仿真对前文模型进行验证。首先,对于给定条件下的供应链最优订货量进行决策,通过数值计算验证转运价格对于零售门店的最优订货量和利润的影响;其次,对供应链各成员的最优定价进行决策,分析转运行为和服务水平的变化对供应链成员定价及利润的影响。
刘晓光[9](2019)在《基于行为因素的供应链决策模型及优化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技术发展以及供应链的竞争背景下,供应链管理越来越成为业内外学者与实践者的关注焦点。以往对供应链所开展的研究大多认为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不考虑供应链管理实践中的许多复杂性、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人的行为和认知。然而,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大量现实证据的显现,以完全理性为基础假设的研究观点逐渐被有限理性所取代。行为运作正是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将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融入运作管理的一个崭新领域,它侧重于研究人的行为和认知对运作系统产生的影响。本文基于行为运作的基本思想,从个人认知与社会偏好两个角度出发,建立不同情境下的供应链决策模型,重点研究主体行为对供应链决策与相关绩效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优化机制。论文在绪论部分陈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简要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整体技术路线,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第二章对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文献及研究背景进行了整理与评述。该章子标题包括供应链管理、博弈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以及行为运作在供应链的应用。其中,在供应链管理部分介绍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定义及主要研究分支,随后重点回顾了报童模型及供应链契约领域的重要成果;博弈论的应用方面则通过传统博弈论与演化博弈论两个角度,对Stackelberg、Cournot博弈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根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行为运作的文献综述则从公平关切、过度自信、风险厌恶与损失规避四个角度进行。第三章研究了零售商具有公平关切与销售努力情形下的供应链最优决策以及协调机制。根据非公平厌恶模型建立零售商公平关切的供应链效用函数,并求解得到零售商与制造商在批发价格契约下的最优决策,发现批发价格契约能够在特定条件下使得供应链达到协调。为了继续优化供应链绩效,本文尝试研究了成本分担契约的性能。经验证,成本分担契约下制造商的决策受到零售商公平关切与销售努力参数的交叉影响。此外,当零售商的公平关切水平适中时,成本分担契约下的供应链绩效将全面优于批发价格契约。第四章研究了报童模型下零售商的过度自信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及协调机制。根据过度自信的特点,构建了不同分布的实际市场需求与预期市场需求。通过求解过度自信下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发现其订货决策的特征符合中心偏向效应的描述。随后,为了矫正零售商在决策上的偏差,本文验证了回购契约的协调性,结果发现回购契约仅能在订购量小于系统最优时使供应链协调。为完善回购契约的不足,本文提出库存收益共享契约,并讨论了契约的参数设置与适用范围。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验证了理论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直观的展示。第五章,研究了成员具有风险厌恶的动态Cournot-Stackelberg博弈的复杂性。考虑由一个专业制造商与两个零售商构成的动态博弈市场,其中专业的制造商处于市场主导地位,并且与其中一个零售商建立合作。两个零售商之间扮演古诺博弈且持有不同的风险厌恶水平。为了研究决策者的动态博弈行为,本章首先构造了静态博弈模型与动态的博弈策略,并相应求解得到系统纳什均衡点与演化不动点,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系统稳定的边界条件,发现当决策者的策略调整速度过快时,系统的演化将会呈现不稳定状态。通过数值模拟,本章从多个维度展示了系统决策随策略调整速度的变化,总结了博弈行为与相关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重点关注零售商的风险态度对系统稳定性造成的影响。最终,文章利用混沌控制方法对成员的不利策略进行控制,使各方的决策能够在有限次博弈后稳定在均衡点。第六章研究了零售商损失规避与制造商努力水平下的最优决策及协调机制。本章结合前景理论构建了具有损失规避的报童模型,制造商具有能影响市场需求的努力水平,而负责订货的零售商则具有损失规避的决策特征。首先,本章求解了供应链各方的最优决策,发现损失规避态度对决策水平的影响取决于市场波动情况等外部参数,并验证了供应链系统在自发的状态下无法取得协调。鉴于此,本章分别对回购契约,GLB(损失/收益共享-回购)契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在供应链的协调方面都表现不佳。因此,本章引入了回购-成本分担契约(CSB)的联合机制,并证明了CSB契约能够有效的克服零售商的损失规避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满足供应链协调条件,并且具有灵活性,可实施性等优点。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呈现出不同分布函数下的供应链决策,对理论结果进行延伸,同时给出了CSB契约在不同损失规避水平下的参数设置以及供应链的相关绩效。
孙苗[10](2019)在《线上商家的退货政策和定价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全球零售行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企业在新的商业模式下将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网络购物的虚拟性增加了消费者购物过程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更为严重的退货问题;其次,网络平台的交互性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发布和查阅在线评论,其中包含可靠且丰富的产品和需求信息,影响着消费者和企业决策;此外,网络市场的开放性为企业创造了更多机遇,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基于网络销售市场特征的提取,本文分别从企业、消费者、市场竞争三个不同角度,提出了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1)线上企业面对高昂的退货成本,能否考虑同时提供一种低水平的换货服务来满足不同的顾客需求从而增加收益?(2)考虑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企业应如何制定价格和退货政策?(3)在线评论如何影响企业间的价格竞争以及竞争环境下的退货政策决策?围绕上述问题本文运用最优化理论、顾客效用理论、博弈论等基础理论,借助数学建模、比较分析、数值仿真等方法,对互联网背景下,线上企业的退货政策选择和定价决策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主要结论、理论贡献及应用价值如下:首先,将售后服务作为市场细分的手段,通过构建单一的退货和换货服务以及混合的服务政策下商家的最优定价模型,给出了不同售后服务政策下产品的最优价格和订货量决策;对比分析了单一服务政策和混合服务策略的最优利润,给出了不同条件下的最优服务模式选择;最后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售后服务模式选择,以及最优价格和利润的影响,并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模型结果。研究发现:当消费者对不同类型服务的相对接受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时,线上企业可以通过提供退货和换货混合的售后服务政策以及差异化定价细分市场,提高利润;当接受度过高或过低时,提供单一的换货或退货服务更为合适。这一发现能够方便有效地指导商家制定售后服务策略及价格策略。此外,研究还发现退货比率和换货比率对商家的服务决策选择、定价以及利润的影响各不相同。商家可根据研究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市场变化,进而减少损失,甚至提高利润。其此,考虑了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对线上商家的退货政策和定价决策进行了研究。通过构建存在评论和不存在评论两种情境下线上商家的优化定价模型,对比两种情景下企业的最优价格、退货政策和最优利润,分析了在线评论对企业决策和利润的影响;此外,还分析了影响消费者购物风险的前置(在线评论信息量)和后置因素(消费者的退货成本)对企业决策和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产品与市场匹配度较高时,在线评论会促进商家提供宽松的退货政策;反之,则会抑制商家提供退货政策,另外,在线评论的信息量足够大时,线上商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因评论获得更大利润。研究还发现商家提供退货服务时,消费者的退货成本越低,企业收益越大;但只有当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较高时,提高在线评论的信息量才能提高企业收益,反之,则会降低企业收益。商家可采取相应措施搭配使用售前和售后两种手段控制消费者购买风险,进而提高销售收益。接下来,考虑了在线评论和顾客退货的影响,对竞争环境下存在质量差异的线上企业的退货政策和定价决策进行了研究。通过构建存在和不存在在线评论的情境下,双寡头线上企业退货政策和价格决策的博弈模型,对比不同情景下的博弈均衡结果以及企业利润,分析了在线评论对商家决策、利润及市场竞争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线评论的出现降低了消费者对退货政策的依赖程度;在线评论对商家的影响取决于两个产品评论效价的相对大小,而且在线评论对高质量商家的退货政策决策影响较大;此外,不同退货政策下,在线评论对商家的影响也不相同,如果退回产品的残值较低,商家不提供退货时更有可能从在线评论中获益;另外,两个产品的评论效价处于特定范围时,在线评论对两个存在竞争关系的商家影响趋势相同,并且当两个商家同时不允许退货时,在线评论有可能减弱市场竞争,使两个商家同时获益。最后对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应用价值进行了总结:本文将换货和退货两种服务模式共同作为细分市场的手段进行研究,为线上商家应对顾客退货问题并细分市场提高收益提供了新思路;将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纳入到退货政策决策过程,为线上企业应对和利用在线评论提供了指导方案;同时考虑在线评论和顾客退货对企业的竞争决策过程,帮助企业制定更加完善的竞争策略。此外,从模型和参数变量设计的角度指出了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同时从供应链、消费者、时间三个不同角度指出了可以进一步进行拓展研究的方向。
二、博弈理论在企业接受订货决策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博弈理论在企业接受订货决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顾客消费心理的轻奢品销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轻奢品的界定 |
2.1.1 奢侈品的属性 |
2.1.2 轻奢品的定义 |
2.1.3 轻奢品的分类 |
2.2 顾客消费心理与策略行为 |
2.2.1 顾客消费心理 |
2.2.2 顾客策略行为 |
2.3 轻奢产品的销售策略 |
2.3.1 快时尚产品的定价策略 |
2.3.2 奢侈品的销售策略 |
2.4 现有文献评述 |
第3章 视频社交网站中关系强度对用户注意力的影响 |
3.1 本章问题描述 |
3.2 基本假设 |
3.3 模型与方法 |
3.3.1 强弱关系的模型 |
3.3.2 回归模型 |
3.3.3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竞争环境中顾客忠诚度的轻奢追随品定价策略 |
4.1 本章问题描述 |
4.2 模型假设 |
4.3 消费者的购买选择 |
4.4 两阶段动态博弈均衡策略 |
4.5 对企业决策与收益的影响分析 |
4.5.1 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
4.5.2 原品折价对两企业决策的影响 |
4.5.3 顾客忠诚度对两企业决策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顾客折扣厌恶心理的轻奢品定价与订货策略 |
5.1 本章问题描述 |
5.2 模型假设 |
5.3 传统报童及策略型消费行为下的基准决策 |
5.4 考虑折扣厌恶消费心理的销售策略 |
5.4.1 企业最优订货量和最优定价 |
5.4.2 折扣厌恶心理的敏感性分析 |
5.4.3 考虑异质市场的定价与订货决策 |
5.4.4 企业增强产品设计后的定价及订货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考虑痛苦钝化在轻奢品网络外部性下的预售策略 |
6.1 本章问题描述 |
6.2 模型说明 |
6.3 企业两期均衡定价策略 |
6.3.1 无网络外部性下的产品定价 |
6.3.2 有网络外部性下的产品定价 |
6.4 支付痛苦钝化系数敏感性分析 |
6.4.1 痛苦钝化系数对两期定价策略的影响 |
6.4.2 痛苦钝化系数对产品利润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考虑顾客独占心理的轻奢产品定价与信息披露策略 |
7.1 本章问题描述 |
7.2 模型说明 |
7.3 顾客的类型与需求分析 |
7.4 产品信息披露与利润比较 |
7.4.1 高预期下的企业策略 |
7.4.2 低预期下的企业策略 |
7.4.3 不同均衡状态的产品定价与利润 |
7.5 顾客独占心理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3章 附录 |
第4章 附录 |
第5章 附录 |
第6章 附录 |
第7章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供应链双源采购决策及优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框架及内容 |
1.6 研究创新点与贡献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考虑不确定环境下的双源采购策略 |
2.1.1 供应中断风险对双源采购的影响 |
2.1.2 随机供应风险对双源采购的影响 |
2.2 考虑决策者因素下的采购策略 |
2.2.1 考虑供应商决策因素的双源采购 |
2.2.2 考虑制造商决策因素的双源采购 |
2.3 考虑决策者关系的采购策略 |
2.3.1 考虑企业竞争的采购策略研究 |
2.3.2 供应链契约在采购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3 随机供应风险下考虑能力预留的双源采购策略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模型描述 |
3.3 随机供应风险下制造商最优决策模型 |
3.3.1 制造商紧急订购决策 |
3.3.2 制造商预留数量决策 |
3.4 随机供应风险下备用供应商最优预留价格决策 |
3.4.1 交付信息不对称下的预留价格决策 |
3.4.2 交付信息对称下的预留价格决策 |
3.5 数值分析 |
3.5.1 供应风险发生概率对制造商预期利润的影响 |
3.5.2 交付信息不对称情况下(η_1,η_2)的敏感性分析 |
3.5.3 不同信息共享情况下最优策略的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4 供应中断风险下考虑能力约束的双源采购决策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模型描述 |
4.3 可靠供应商具有固定提前期下的最优订单分配策略 |
4.3.1 可靠供应商能力充足时制造商最优订单分配策略 |
4.3.2 可靠供应商能力不足时制造商最优订单分配策略 |
4.4 可靠供应商具有随机提前期下的最优订单分配策略 |
4.5 数值分析 |
4.5.1 可靠供应商提前期仅具有固定时间项 |
4.5.2 可靠供应商提前期具有随机时间项 |
4.6 本章小结 |
5 随机供应风险下考虑混合竞争的采购决策与优化机制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模型描述 |
5.3 批发价格契约下的最优策略模型 |
5.3.1 存在单一可靠供应商时供应链参与者的最优决策 |
5.3.2 双源采购策略下制造商数量决策 |
5.3.3 双源采购策略下不可靠供应商定价决策 |
5.3.4 双源采购策略下可靠供应商定价决策 |
5.4 收益共享契约下的最优策略模型 |
5.4.1 制造商与不可靠供应商的最优决策 |
5.4.2 可靠供应商的最优定价决策 |
5.5 数值分析 |
5.5.1 伯川德博弈下供应链参与者最优策略分析 |
5.5.2 斯坦科尔伯格博弈下供应链参与者最优策略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供应中断风险下考虑风险偏好的采购决策与优化机制研究 |
6.1 研究背景 |
6.2 模型描述 |
6.3 CVaR下制造商最优采购数量决策 |
6.4 CVaR下供应商最优回购定价决策 |
6.4.1 可靠供应商作为回购主体时的回购价格决策 |
6.4.2 不可靠供应商作为回购主体时的回购价格决策 |
6.5 数值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资金约束下多主体供应链的最优决策及融资策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2 概念界定 |
2.3 本章小结 |
3 资金约束下二元主体博弈的供应链企业最优决策研究 |
3.1 问题描述和研究假设 |
3.2 制造商最优生产决策模型 |
3.3 零售商最优订货决策模型 |
3.4 数值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4 资金约束下三元主体博弈的供应链企业及银行最优决策研究 |
4.1 问题描述和研究假设 |
4.2 非协同融资下供应链企业及银行的最优决策 |
4.3 协同融资下供应链企业及银行的最优决策 |
4.4 两种融资策略下银行收益比较 |
4.5 数值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5 三元主体博弈下供应链企业融资策略选择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2 供应链两种融资策略的收益比较 |
5.3 数值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管理启示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广运科技电子公司需求不确定下订货决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案例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1.4 研究目标 |
1.2 案例资料收集方法与过程 |
1.2.1 收集方法 |
1.2.2 收集过程 |
1.3 案例内容结构与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研究文献综述 |
2.1 文献回顾 |
2.1.1 订货决策 |
2.1.2 信息分享 |
2.1.3 收益分享合同机制 |
2.2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案例描述 |
3.1 案例背景 |
3.2 广运科技的订货困境 |
3.2.1 订货困境的前因后果 |
3.2.2 供应商的情况 |
3.2.3 公司和供应商之间的故事 |
3.2.4 面对策略性消费者 |
3.2.5 其他间接因素 |
3.3 尾声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分析思路与分析框架 |
4.1.1 研究设计 |
4.1.2 数据收集 |
4.1.3 分析思路 |
4.1.4 分析框架 |
4.2 现状总结和成功经验 |
4.2.1 现状总结 |
4.2.2 成功经验 |
4.3 公司订货决策困惑 |
4.3.1 消费者需求信息分享不够被忽视 |
4.3.2 供应商生产积极性被高估 |
4.3.3 公司服务市场意识被淡化 |
4.3.4 .团队成员的技能不足成短板 |
4.3.5 订货数量预测不准确成常态 |
4.4 订货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
4.4.1 需求信息分享对订货决策的影响 |
4.4.2 收益分享对订货决策的影响 |
4.4.3 服务水平对订货决策的影响 |
4.4.4 团队技能对订货决策的影响 |
4.4.5 订货模型对订货决策的影响 |
第五章 研究对策与展望 |
5.1 对策与建议 |
5.1.1 加强信息交流 |
5.1.2 签订合同机制 |
5.1.3 进行员工培训 |
5.1.4 提高服务水平 |
5.1.5 优化订货模型 |
5.2 案例的后续发展 |
5.3 案例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供应商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5)基于过度自信的企业存货质押融资决策及其运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分析 |
2.1.1 供应链金融理论 |
2.1.2 过度自信理论 |
2.2 存货质押融资决策及企业运营策略研究 |
2.2.1 存货质押融资质押率决策 |
2.2.2 存货质押融资企业运营策略研究 |
2.2.3 供应链环境下的存货质押融资决策及运营策略研究 |
2.3 基于过度自信的投融资决策研究 |
2.4 基于过度自信的供应链运营策略研究 |
2.5 文献述评与启示 |
3 基于零售商过度自信的存货质押融资决策研究 |
3.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3.2 模型构建 |
3.3 模型求解与运营决策分析 |
3.4 数值模拟与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过度自信的零售商与银行存货质押博弈决策优化与协调研究 |
4.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4.2 银行和零售商均过度自信下的存货质押决策分析 |
4.2.1 模型构建 |
4.2.2 过度自信对存货质押决策影响分析 |
4.2.3 数值模拟与算例分析 |
4.3 零售商过度自信而银行理性下的存货质押决策分析 |
4.3.1 模型构建 |
4.3.2 过度自信对存货质押决策影响分析 |
4.3.3 数值模拟与算例分析 |
4.4 比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供应链单个成员过度自信下的存货质押融资决策及运营策略研究 |
5.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5.2 模型构建 |
5.3 零售商过度自信下的存货质押融资决策研究 |
5.3.1 固定质押率下的供应链存货质押融资决策 |
5.3.2 变动质押率下的供应链存货质押融资决策 |
5.3.3 数值模拟与运营分析 |
5.4 供应商过度自信下的存货质押融资决策研究 |
5.4.1 固定质押率下的供应链存货质押融资决策 |
5.4.2 变动质押率下的供应链存货质押融资决策 |
5.4.3 数值模拟与运营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融资链三方均过度自信下的存货质押融资决策及运营策略研究 |
6.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6.2 模型构建 |
6.3 模型求解与运营决策分析 |
6.4 数值模拟及运营分析 |
6.4.1 零售商违约概率分析 |
6.4.2 各回购策略与融资供应链决策变量分析 |
6.4.3 各回购策略与融资供应链的有效性分析 |
6.4.4 回购策略选择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论文与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6)基于资金约束的零售商供应链融资和订货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供应链企业融资与运作决策研究 |
1.2.2 考虑供应链成员损失厌恶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供应链融资相关理论基础 |
2.1 供应链管理 |
2.2 供应链融资 |
2.2.1 供应链内部融资 |
2.2.2 供应链外部融资 |
2.3 供应链契约理论 |
2.4 前景理论 |
2.5 Stackelberg博弈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破产概率外生的零售商供应链融资和订货决策 |
3.1 问题提出 |
3.2 模型描述及基本假设 |
3.3 供应链内部融资模式下决策分析 |
3.3.1 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 |
3.3.2 供应商的最优批发价 |
3.4 供应链外部融资模式下决策分析 |
3.4.1 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 |
3.4.2 供应商的最优批发价 |
3.5 数值分析 |
3.5.1 批发价和外生破产概率对最优订货量和期望利润的影响 |
3.5.2 各参数对供应链成员均衡决策和绩效的影响 |
3.5.3 两种融资模式选择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无破产风险的损失厌恶零售商供应链融资和订货决策 |
4.1 问题提出 |
4.2 模型描述及基本假设 |
4.3 供应链内部融资模式下决策分析 |
4.3.1 损失厌恶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 |
4.3.2 供应商的最优批发价 |
4.4 供应链外部融资模式下决策分析 |
4.4.1 损失厌恶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 |
4.4.2 供应商的最优批发价 |
4.5 数值分析 |
4.5.1 各参数对供应链成员均衡决策和绩效的影响 |
4.5.2 两种融资模式选择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破产概率内生的损失厌恶零售商供应链融资和订货决策 |
5.1 问题提出 |
5.2 模型描述及基本假设 |
5.3 供应链内部融资模式下决策分析 |
5.3.1 损失厌恶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 |
5.3.2 供应商的最优批发价 |
5.4 供应链外部融资模式下决策分析 |
5.4.1 损失厌恶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 |
5.4.2 银行的最优贷款利率 |
5.4.3 供应商的最优批发价 |
5.5 数值分析 |
5.5.1 各参数对供应链成员均衡决策和绩效的影响 |
5.5.2 两种融资模式选择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A 第3章证明过程 |
附录 B 第4章证明过程 |
附录 C 第5章证明过程 |
(7)延迟转载下双渠道供应链的库存决策与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传统渠道间的协作 |
1.2.2 双渠道间的协作 |
1.2.3 顾客流失 |
1.2.4 供应链协调 |
1.2.5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支撑理论基础及研究的问题 |
2.1 双渠道供应链的分类 |
2.1.1 集中式决策 |
2.1.2 分散式决策 |
2.2 库存控制 |
2.2.1 库存影响因素分析 |
2.2.2 库存控制模型 |
2.3 供应链协调机制 |
2.3.1 供应链协调 |
2.3.2 供应链契约协调的有效性 |
2.4 纳什均衡 |
2.5 研究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渠道供应链中订货与延迟转载补偿策略 |
3.1 问题描述及模型假设 |
3.1.1 问题描述 |
3.1.2 模型假设 |
3.2 考虑转载延迟补偿的库存转载模型 |
3.3 算例与结果分析 |
3.3.1 考虑转载延迟补偿的最优库存策略 |
3.3.2 灵敏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库存转载下的供应链协调 |
4.1 问题描述及模型假设 |
4.1.1 问题描述 |
4.1.2 模型假设 |
4.2 集中决策下的双渠道库存模型 |
4.3 基于回购与收益共享联合契约模型 |
4.3.1 回购与收益共享联合契约 |
4.3.2 帕累托改进 |
4.4 算例与结果分析 |
4.4.1 考虑契约时的最优库存策略 |
4.4.2 供应链的协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8)考虑转运的新零售供应链订货与定价模型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新零售供应链研究现状 |
1.2.2 转运策略研究现状 |
1.2.3 定价及订货决策研究现状 |
1.2.4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新零售供应链与转运策略理论基础分析 |
2.1 面向新零售的供应链的特殊性 |
2.1.1 新零售的特殊性 |
2.1.2 新零售供应链的特殊性 |
2.2 面向新零售的供应链结构及流程 |
2.2.1 单渠道零售供应链结构分析 |
2.2.2 新零售全渠道供应链的结构及流程分析 |
2.3 转运行为及其对新零售供应链的影响分析 |
2.3.1 转运的概念及分类 |
2.3.2 转运对新零售供应链的影响分析 |
2.4 供应链订货和定价模型基础分析 |
2.4.1 供应链订货决策模型 |
2.4.2 供应链定价理论与方法基础 |
第三章 基于转运的新零售供应链订货决策模型 |
3.1 新零售供应链订货系统分析 |
3.1.1 无转运的订货系统分析 |
3.1.2 考虑转运的订货系统分析 |
3.2 订货决策问题描述及参数设置 |
3.2.1 问题描述及基本假设 |
3.2.2 参数设置 |
3.3 无转运时新零售供应链订货模型 |
3.3.1 无转运时的利润函数构建 |
3.3.2 无转运时的最优订货量模型 |
3.4 考虑转运的新零售供应链订货模型 |
3.4.1 转运量的计算 |
3.4.2 考虑转运的新零售门店利润函数构建 |
3.4.3 考虑转运的纳什均衡最优订货量模型 |
3.5 基于转运的新零售供应链订货策略分析 |
3.5.1 转运前后的利润对比 |
3.5.2 转运价格对订货量的影响 |
3.5.3 转运价格对利润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转运及服务水平的新零售供应链定价模型 |
4.1 问题描述及参数设置 |
4.1.1 问题描述 |
4.1.2 参数设置 |
4.1.3 服务水平分类及其成本量化 |
4.2 分散决策模式下新零售供应链定价模型 |
4.2.1 供应链成员利润函数的构建 |
4.2.2 分散决策时最佳价格模型的建立 |
4.3 集中决策模式下新零售供应链定价模型 |
4.3.1 供应链总利润函数的构建 |
4.3.2 集中决策下最佳价格模型的建立 |
4.4 考虑转运与服务水平的新零售供应链定价策略分析 |
4.4.1 服务水平对门店零售价格的影响 |
4.4.2 服务水平对供应商批发价格的影响 |
4.4.3 转运行为对门店零售价格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仿真分析 |
5.1 实例背景分析 |
5.2 转运策略下零售门店订货量决策结果及分析 |
5.2.1 转运前后的最优订货量与利润对比分析 |
5.2.2 转运价格对最优订货量及利润的影响 |
5.2.3 产品残值对订货量及利润的影响 |
5.2.4 缺货损失对零售门店订货量和利润的影响 |
5.3 同时考虑转运及服务水平的定价决策结果及分析 |
5.3.1 服务水平对供应链定价及利润的影响 |
5.3.2 转运前后定价与利润的对比分析 |
5.4 实例仿真主要结论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9)基于行为因素的供应链决策模型及优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问题提出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背景 |
2.1 供应链管理 |
2.1.1 报童模型 |
2.1.2 供应链契约设计与协调 |
2.2 博弈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
2.2.1 传统博弈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
2.2.2 演化博弈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
2.3 行为运作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
2.3.1 考虑公平关切的供应链 |
2.3.2 考虑过度自信的供应链 |
2.3.3 考虑风险厌恶的供应链 |
2.3.4 考虑损失规避的供应链 |
3 考虑公平关切与销售努力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机制 |
3.1 问题提出 |
3.2 模型描述 |
3.3 批发价格契约 |
3.4 努力成本分担契约 |
3.5 契约比较 |
3.5.1 制造商绩效对比分析 |
3.5.2 零售商绩效对比分析 |
3.5.3 供应链总体绩效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4 基于零售商过度自信的库存决策及协调机制研究 |
4.1 问题提出 |
4.2 问题描述 |
4.3 模型分析 |
4.3.1 集中式供应链 |
4.3.2 分散式供应链 |
4.4 协调机制分析 |
4.4.1 回购契约 |
4.4.2 库存收益共享契约 |
4.5 数值分析 |
4.5.1 过度自信对供应链相关绩效的影响 |
4.5.2 契约对供应链绩效的协调机制 |
本章小结 |
5 考虑风险厌恶的动态COURNOT-STACKELBERG博弈模型及其复杂性研究 |
5.1 问题提出 |
5.2 问题描述 |
5.3 模型分析与求解 |
5.3.1 静态模型 |
5.3.2 系统的动态模型 |
5.4 均衡点及局部稳定性 |
5.4.1 制造商决策的局部稳定性分析 |
5.4.2 零售商决策的局部稳定性分析 |
5.5 数值实验 |
5.5.1 调整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5.5.2 调整参数对系统利润的影响 |
5.5.3 风险厌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5.6 混沌控制 |
本章小结 |
6 考虑零售商损失规避与制造商努力水平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机制研究 |
6.1 问题提出 |
6.2 模型描述与分析 |
6.2.1 集中式决策 |
6.2.2 分散式决策 |
6.3 协调机制分析 |
6.3.1 回购契约 |
6.3.2 GLB契约 |
6.3.3 成本分担与回购契约 |
6.4 供应链绩效及协调机制分析 |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线上商家的退货政策和定价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2.相关文献综述 |
2.1 顾客退货相关研究 |
2.1.1 影响退货的因素 |
2.1.2 退货政策决策 |
2.1.3 顾客退货与其他管理决策 |
2.1.4 售后服务与换货服务 |
2.1.5 文献述评 |
2.2 在线评论相关研究 |
2.2.1 在线评论的影响研究 |
2.2.2 在线评论与管理决策 |
2.2.3 文献述评 |
2.3 产品差异化与定价问题相关研究 |
2.3.1 市场细分 |
2.3.2 产品差异化与价格竞争 |
2.3.3 文献述评 |
3.线上商家的退换货服务策略及定价研究 |
3.1 引言 |
3.2 模型描述和基本假设 |
3.3 单一服务政策模型 |
3.3.1 单一的退货策略 |
3.3.2 单一的换货策略 |
3.4 混合服务政策模型 |
3.5 退换货服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1 影响混合服务策略边界条件的因素分析 |
3.5.2 影响混合服务策略下最优决策的因素分析 |
3.6 数值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在线评论影响下线上商家的退货政策及定价研究 |
4.1 引言 |
4.2 模型描述与基本假设 |
4.3 退货政策和定价策略优化模型 |
4.3.1 不考虑在线评论影响的基准模型 |
4.3.2 考虑在线评论影响的优化模型 |
4.4 在线评论的影响分析 |
4.4.1 在线评论对商家决策的影响 |
4.4.2 在线评论对商家利润的影响 |
4.5 在线评论信息量的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在线评论影响下竞争型线上商家的退货政策及定价研究 |
5.1 引言 |
5.2 模型描述和基本假设 |
5.3 退货政策及定价策略优化模型 |
5.3.1 消费者的效用函数 |
5.3.2 商家的定价决策 |
5.3.3 商家的退货政策决策 |
5.4 在线评论的影响分析 |
5.4.1 在线评论对商家运营效率的影响 |
5.4.2 在线评论对商家最优决策的影响 |
5.4.3 在线评论与退货服务政策的相互作用 |
5.4.4 在线评论对市场竞争状态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命题证明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目录 |
四、博弈理论在企业接受订货决策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顾客消费心理的轻奢品销售策略研究[D]. 徐孝蕾. 东华大学, 2021(01)
- [2]供应链双源采购决策及优化机制研究[D]. 张怡鑫.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资金约束下多主体供应链的最优决策及融资策略选择[D]. 潘建.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广运科技电子公司需求不确定下订货决策优化研究[D]. 陆仁俊.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基于过度自信的企业存货质押融资决策及其运营策略研究[D]. 江玮璠.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6]基于资金约束的零售商供应链融资和订货决策研究[D]. 王闪.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7]延迟转载下双渠道供应链的库存决策与协调机制研究[D]. 王红叶.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考虑转运的新零售供应链订货与定价模型及策略研究[D]. 邵明霞.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9]基于行为因素的供应链决策模型及优化机制研究[D]. 刘晓光.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3)
- [10]线上商家的退货政策和定价策略研究[D]. 孙苗.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