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作用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Ti-6Al-4V,超声深滚,作用力,微观组织
微观作用力论文文献综述
官良鹏,王卫泽[1](2018)在《超声深滚作用力对Ti-6Al-4V合金微观组织及表面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改善Ti-6Al-4V合金的微观组织及表面性能。方法用不同作用力(150、250、350、450 N)的超声深滚工艺对Ti-6Al-4V进行表面处理。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透射电镜分析、维氏硬度测试和残余应力测试,分别评价表面处理后材料的显微组织变化、显微硬度分布和残余应力分布。结果随着超声深滚作用力的增加,表面塑性变形层厚度增大,但增大趋势随作用力的增加而趋缓,450 N超声深滚作用后,塑性变形层厚度最大。超声深滚处理后,材料表面出现纳米晶,随作用力的增加,纳米晶会逐渐转为非晶态。350 N深滚后,距表面220μm处会出现少量的孪晶及大量位错堆积。随着塑性应变的加剧,孪晶逐渐消失,晶粒不断细化。材料近表面硬度提高明显,提高幅度同作用力呈正相关。材料基体的硬度为328 HV。在150 N力作用后,材料距表面50μm处的硬度能达到343 HV,而在450 N力作用后可以达到381 HV。随着超声深滚作用力的增加,材料近表面的残余压应力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最大残余应力可达到-875 MPa;残余应力的分布范围随力的增加,从0.40 mm增长到0.58 mm。另外,不同作用力作用后,材料最大残余压应力均出现在距表面20~40μm处。结论超声深滚作用可有效改变TC4合金的表面微观组织及性能,进而影响其结构完整性和服役寿命。(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8年07期)
何庆辉[2](2016)在《促进学生学习微观抽象概念和理论的教学研究——以“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化学概念和理论课型的特点,以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为课例,探讨如何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提供学习支架,使用实物模型加强对微观结构的理解,促进学生深入认识微观抽象概念和理论。(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期刊2016年17期)
周鹏[3](2016)在《分子结构和微观作用力对多肽自组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肽自组装纳米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是当前纳米材料、生物材料等新材料开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多肽分子,由氨基酸残基组成,具有序列可调节、可生物降解、生物兼容性好、具有生物活性的特点。多肽分子可视为蛋白质的水解产物,结构比蛋白质简单,但可通过分子自组装形成多层级的具有丰富形貌的纳米结构。因此在本课题中,我们考察多肽的分子结构与其自组装结的关系,利用实验表征和分子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多肽自组装体中的微观作用力以及各种微观相互作用之间的竞争关系对多肽自组装的影响。本论文通过单纯调节氨基酸残基序列设计和研究了一系列分子(KE-F8、EK-F8和KFE-8)。这3种多肽分子氨基酸组成相同,分子量相同,分子尺寸和疏水性相近,仅氨基酸序列不同,但是分别可以自组装形成叁种典型的纳米结构(扭转纳米带、螺旋纳米带/纳米管和平行纳米带)。KE-F8(NH_2-KEFFFFKE-CONH_2)和EK-F8(NH_2-KEFFFFEK-CONH_2)有着相同的亲疏水残基分布,唯一的区别是在C-端调换了正负电荷残基的位置。与KE-F8和EK-F8不同,KFE-8(NH_2-KFEFKFEF-CONH_2)的亲疏水排布方式为典型的离子互补肽的残基排布方式,即亲水残基和疏水残基交替排列。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计算结果说明,静电和疏水作用的竞争可以导致分子间初级排列方式的不同:KE-F8单体分子彼此排列形成各个残基完全对映匹配的反平行β-sheet结构;EK-F8单体分子在形成反平行β-sheet结构时,有一个残基的位移;KFE-8单体在形成β-sheet时同样有一个残基的位移,不同之处在于它形成的β-sheet层具有亲水和疏水两个不同的表面,因而需要通过形成双层结构(疏水表面在内、亲水表面在外)来稳定其疏水表面。结合实验表征数据和分子模拟计算结果,我们阐释了β-strand间相互作用与β-sheet间相互作用的竞争与多肽自组装结构的对应关系:当β-strand间作用力较大,β-sheet间作用力较小时,组装体倾向于形成扭转纳米带状结构;当β-strand间作用力减小,β-sheet间作用力增大时,组装体的扭转角度变小,形成螺旋结构;β-sheet间作用力进一步增大时,组装体倾向于形成平行纳米带状结构。为了研究自组装多肽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构象倾向、一级结构(分子内相邻残基,分子长度)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短肽分子的自组装性能的影响,我们使用副本交换分子动力学(Replica exchange molecular dynamics,REMD)方法系统研究了一系列含有同分异构(Isomeric)疏水氨基酸残基(异亮氨酸(Iso-Leucine,Ile,I)和亮氨酸(Luecine,Leu,L))的类表面活性剂短肽分子(I_3K,L_3K,L_4K和L_5K)的单体,二聚体和叁聚体。对于四残基短肽X_3K(I_3K和L_3K),氨基酸残基的固有构象结构倾向起主导作用;对于L_mK短肽(L_3K,L_4K,L_5K),分子长度起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是通过调节分子间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增加L_mK短肽疏水部分的长度可以稳定其分子间氢键的形成,从而提高其β-strand的数量,使得Leu偏离其固有构象倾向。通过分析氨基酸残基构象与整个分子的主链几何形状以及有序聚集能力之间的关系,本论文提出:趋于特定二级结构的构象倾向与分子间作用力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共同决定了多肽分子的自组装性能,分子内氢键与分子间氢键的竞争决定了分子形成β-sheet的概率。这些结果通过实验和模拟的圆二色光谱数据得到证实。此项研究希望有助于类表面活性剂短肽自组装体系的设计以及深入对短肽自组装机理的研究。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氨基酸特定的固有构象倾向对多肽分子的自组装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尝试利用亮氨酸(Leu)残基的较强的形成螺旋构象的能力和类表面活性剂的两亲性,通过旋光异构(Enantiomeric)氨基酸残基(L-Leu和D-Leu)交替排布,成功设计了结构简单的基于α-sheet二级结构的自组装多肽L~DLL~DLK。通过REMD方法系统研究对比了L_4K和L~DLL~DLK的单体分子性质和分子间排布方式的结构倾向(扭转、螺旋或弯曲)的差异。研究发现,相对于L_4K,L~DLL~DLK单分子有较强的形成伸展构象的能力。L~DLL~DLK和L_4K虽然都能形成平行、反平行以及平行/反平行混合的分子间排列方式,但是在L~DLL~DLK形成的α-sheet排列方式中,α-strand彼此可以自由地滑移,并同时保持分子间有足够数量的氢键来稳定分子间排列方式。我们推测单分子的伸展性和分子间排列的既灵活又稳定的特点,是L~DLL~DLK分子形成纳米管,而性质相反的L_4K分子形成纳米纤维的原因。综上所述,本论文系统研究了多肽的分子结构对其自组装形貌和自组装行为的影响规律,包括多肽不同带电氨基酸残基分布效应、多肽不同亲疏水氨基酸残基分布效应、氨基酸残基的同分异构效应以及旋光异构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析了自组装结构中的微观作用力,揭示了微观相互作用的竞争与多肽分子自组装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6-01)
任庆磊,魏昕,谢小柱,胡伟[4](2016)在《硅片自旋转磨削中基于作用力的微观接触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杯型金刚石砂轮进行硅片自旋转磨削是典型的硅片超精密磨削加工形式。本试验从其磨削过程中抽象出砂轮微单元与硅片的微观接触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作用力的仿真模型,采用软件LS–DYNA对自旋转磨削微观作用过程进行了模拟,对作用过程中硅片与砂轮微单元的应力应变情况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硅片材料存在相应弹性转塑性和塑性转脆性的临界位移与载荷;在硅片塑性区域切向滑动时可在硅片表面产生塑性沟槽与隆起;砂轮微单元上的磨损可依据其仿真数据作出判断。研究为硅片磨削及砂轮磨损机理研究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期刊2016年02期)
陈倩倩[5](2015)在《MIEX-UF一体式工艺基于微观界面作用力的膜污染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UF膜过滤已经成为第叁代饮用水处理技术的核心,但膜污染控制仍然是UF技术应用中的瓶颈问题。近年来磁性离子交换树脂(MIEX)因其优异的净水性能,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成为一种新型的饮用水处理技术。目前关于MIEX与UF联用的研究主要都是分体式组合工艺形式,即原水经MIEX预处理后,出水再进行膜过滤。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MIEX-U F一体式工艺减缓UF膜污染的效果远远好于分体式工艺,但是膜污染控制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腐殖酸(HA)、海藻酸钠(SA)、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引起超滤膜污染的典型模型物质,以浸没式PVDF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为对象,从液相主体有机物去除,膜面刮擦以及近膜壁面MIEX动态膜的形成叁个方面,系统研究了MIEX-UF一体式工艺中针对不同类型污染物的UF膜污染减缓机理以及变化规律。利用原子力凝胶探针分析了MIEX-污染物,膜-污染物之间微观界面作用力的变化,从微观界面作用力层面解析MIEX动态膜减缓膜污染的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树脂表面形态变化(饱和、再生),膜的化学清洗,以及水溶液中离子强度和典型离子种类对微观界面作用力的影响,以及这种变化对一体式工艺中膜污染控制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HA, SA和BSA叁种不同污染物引起的膜污染中,MIEX颗粒在膜面形成动态膜是控制膜污染的最主要因素,分别占膜污染控制总贡献比例的80%、60%和70%。微观界面作用力分析证明"MIEX-污染物”间的界面作用力明显大于“PVDF-污染物”,因此树脂动态膜对污染物具有优先捕获和强化水力反洗能力,从而有效减缓膜污染。这同时也证明“MIEX-污染物”和‘'PVDF-污染物”间微观界面作用力的变化直接影响MIEX-UF-一体式工艺控制膜污染的效果,‘'MIEX-污染物”与‘'PVDF-污染物”间界面作用力差值越大(前者越大,后者越小),膜污染控制效果越好。进一步研究发现,树脂形态变化对微观界面作用力影响明显,“饱和MIEX-污染物”间的界面作用力均明显小于“PVDF-污染物”,动态膜效应消失,膜污染控制效果较差。随着MIEX再生次数的增加,"MIEX-污染物”间的界面作用力逐渐减小,MIEX对膜污染的控制效果也随之减弱。化学清洗后界面作用力的变化与膜清洗效果直接相关。对于HA污染物,NaOH清洗后的“膜-污染物”界面作用力略大于NaClO清洗,而对于SA和BSA污染物,NaClO清洗更有助于“膜-污染物”间界面作用力的恢复;‘'MIEX-污染物”与“PVD F-污染物”的差值随离子强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Ca2+、SO42-和 NO3的存在均不同程度的减小了‘'MIEX-污染物”与“PVDF-污染物”间界面作用力的差值。对于减缓HA/SA类膜污染,抑制作用大小为Ca2+>SO42->N03-,对于减缓BSA类膜污染,抑制作用大小为SO42->Ca2+>NO3-。同步单水力反洗周期TMP变化规律证实“MIEX-亏染物”与‘'PVDF-污染物”问界面作用力的变化与膜污染控制规律确实紧密相关,这进一步证实了微观界面作用力在MIEX-UF一体式工艺控制膜污染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5-12-01)
王旭东,周淼,孟晓荣,王磊,黄丹曦[6](2015)在《蛋白质对PVDF超滤膜污染行为的界面微观作用力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结合自制微颗粒探针,对膜-污染物及污染物-污染物间微观作用力进行了检测分析,考察了不同p H条件下牛血清蛋白(BSA)在不同界面特性PVDF超滤膜上的膜污染行为.结果表明,在膜过滤初期,通量剧烈衰减主要由BSA和膜之间黏附力作用导致,在膜过滤后期,BSA与BSA之间的黏聚作用则是影响后期膜污染行为的主要因素;PA膜-BSA和PP膜-BSA之间的黏附作用力均大于BSA-BSA之间的黏聚作用力,说明在整个膜过滤过程中,BSA与PVDF超滤膜之间的黏附作用对膜污染起主导作用;相同p H条件下,PA膜-BSA之间的微观作用小于PP膜-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说明亲水性较强的PA膜具有较强的抗污染性;而PA膜和PP膜过滤后期BSA-BSA之间黏聚力相差不大,也进一步说明膜过滤过程中膜-污染物之间的微观作用力是影响膜污染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苗瑞[7](2015)在《溶解性有机物对超滤膜污染的微观作用力测试与机制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行过程中,超滤膜污染问题是影响其高效低耗运行的关键因素,亦是限制超滤膜在水处理领域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主要屏障。探明超滤膜污染的本质原因,仍然是超滤技术推广应用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国内外膜污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本论文从膜-污染物及污染物-污染物之间微观作用力层面,揭示溶解性有机物对超滤膜的污染机制,主要成果如下:(1)对原子力显微镜(AFM)胶体探针技术进行开发,自行设计搭建了胶体探针制备装置,首次采用熔融烧结法成功制备了PVDF超滤膜材料胶体探针,建立了物理粘附法制备羧基胶体探针、吸附法制备有机物胶体探针的技术方案。解决了既往不能直接测定实际污染物与超滤膜及污染物-污染物之间作用力的研究问题,为使用微观作用力解析溶解性有机物超滤膜污染机理奠定了技术基础。(2)利用研发的PVDF及模拟有机物胶体探针,分别测定了PVDF与模拟有机物腐殖酸(HA)、多糖(SA)、蛋白质(BSA)及有机物-有机物间的作用力,并将作用力测定结果与不同运行阶段的膜污染行为相结合。结果表明,PVDF-HA之间的作用力为0.36 m N/m,PVDF与SA及BSA间作用力分别为1.02和0.74 m N/m,运行初期HA引起的膜污染幅度最小,而BSA及SA污染膜通量大幅度衰减,即膜-污染物间的作用力控制着运行初期的超滤膜污染行为。此外,BSA-BSA、SA-SA及HA-HA之间的平均作用力分别是0.41、0.14、0.10 m N/m,结合污染膜的稳定运行通量发现,污染物间的作用力是控制运行后期超滤膜污染行为的主要因素。(3)采用AFM考察了HA、SA、BSA污染层的表面结构特征,并研究了叁种污染膜通量恢复性能。结果表明,HA污染膜面形成松散多孔的污染层,膜通量几乎100%恢复;BSA污染层非常密实且无孔结构存在,膜通量恢复率小于40%;而SA污染层也较为疏松多孔,膜通量恢复达到80%以上。结合叁种有机物之间的作用力发现,污染物-污染物之间的作用力越大,对应的污染层越致密,不可逆污染越严重;反之,所形成的污染层疏松多孔,不可逆污染小。上述现象说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控制超滤膜不可逆污染的关键因素。(4)将城市二级处理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割为亲水性(HPI)、疏水性(HPO)及过渡性(TPI)叁类。使用所制备胶体探针,分别测定了PVDF与叁类有机物及同类型有机物之间的作用力,结合宏观的超滤膜过滤试验,识别二级处理水中的优势膜污染物。结果表明:不同运行阶段超滤膜优势污染物种类并不相同,PVDF-HPI之间的作用力最大,是运行初期的优势污染物。疏水性有机物之间较强的作用力使得其成为运行后期的优势污染物。相比于亲水性和疏水性有机物,TPI引起的膜污染幅度最小,相应PVDF-TPI及TPI-TPI之间的作用力最弱。(5)使用有机物胶体探针,测定了HPO-HPI、TPI-HPO及TPI-HPI不同亲疏水性有机物之间的作用力,结合同类型有机物间作用力大小发现,HPI-HPI<HPO-HPI<HPO-HPO,TPI-TPI<TPI-HPO<HPO-HPO,TPI-TPI<TPI-HPI<HPI-HPI。说明针对两种有机污染物,如A与B,若A-A>B-B间的作用力,则出现A-A>A-B>B-B的关系,即两种不同类型有机物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处于相应两种同类型有机物-有机物间作用力大小区间内。(6)采用胶体探针测定了不同盐浓度下,PVDF-BSA及BSA-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使用QCM-D技术研究相应盐浓度的BSA在PVDF超滤膜界面的吸附行为及吸附层结构特征,结合过滤试验及BSA去除率,解析不同含盐废水中有机物在超滤膜界面的微观作用行为及作用过程。结果表明,盐浓度从0增加到1 m M时,静电作用力的变化起主导作用,PVDF-BSA与BSA-BSA之间作用力的增强,导致BSA在PVDF膜面的吸附速率及吸附层密实度明显增大,相应BSA去除率及膜污染幅度增强。当盐浓度从1增加到10及100 m M,水合排斥力的出现削弱了PVDF-BSA及BSA-BSA间作用力,伴随着BSA水力学直径的减小及其在PVDF膜面吸附量的减缓,最终引起BSA去除率的下降及膜污染的大幅度缓减。首次发现膜污染过程中,水合排斥力的存在及对有机物膜污染的影响机理。(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1)
田莉[8](2015)在《不同水质条件下有机污染物与超滤膜之间微观作用力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不同水质条件(pH值与离子强度及亲、疏水性有机物)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特征,本文通过物理粘附法结合实验室探针制备装置研制了典型膜污染物羧基官能团胶体探针与聚偏氟乙烯(PVDF)膜材料探针,并采用溶液浸泡法在PVDF膜材料探针的基础上制备得到不同污染物探针,结合原子力显微镜(AFM)利用羧基官能团探针,考察了带有羧基基体的污染物与PVDF及EVOH超滤膜间的相互作用力随pH值及离子强度的变化特征。并且将海藻酸钠(SA)代表亲水性污染物、腐殖酸(HA)代表疏水性污染物,利用自制的PVDF膜材料探针进行PVDF膜-亲/疏水性有机物间粘附力的测定,以及使用相应的污染物探针进行污染物间粘附力的测定。同时进行膜污染试验研究了亲、疏水性有机物共存对PVDF超滤膜污染的影响,并结合超滤膜-污染物之间微观作用力的变化特征分析其污染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带有羧基基体的污染物与PVDF及EVOH超滤膜间的微观作用力皆随着溶液pH值的增大而减小。在p H值为3、7时,上述作用力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呈现特殊的变化趋势:在离子强度为0-10mM时,膜-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力遵循经典的DLVO理论,即随着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在离子强度为10mM以上时,水合排斥力的突显致使膜-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力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减小。(2)针对不同膜材料,在相同的水质条件下由于PVDF膜与污染物之间较强的氢键作用,致使EVOH膜-污染物间的微观作用力远小于PVDF膜-污染物之间的作用力。(3)针对单种污染物,PVDF膜-亲水性污染物之间粘附力大于PVDF-疏水性污染物间粘附力,且亲水性有机物导致膜通量的衰减速率明显大于疏水性有机物对膜通量的影响,说明亲水性有机物对PVDF超滤膜污染的影响更为严重。(4)针对亲/疏水性混合污染物,随着亲水性有机物含量的增多,致使超滤膜-污染物之间微观作用力变大,同时所测得相应微观作用力随着膜污染速率增加而变大,从而引起膜污染现象严重。(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1)
王磊,田莉,苗瑞,王旭东,吕永涛[9](2015)在《水质条件对膜-羧基官能团之间微观作用力的影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p H值、离子强度及膜材料对膜-污染物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特征,利用自制的典型膜污染物羧基官能团胶体探针,结合原子力显微镜定量考察了羧基官能团与PVDF及EVOH超滤膜间的相互作用力随p H值及离子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带有羧基基体的污染物与PVDF及EVOH超滤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皆随着p H值的增大而减小;但是上述作用力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呈现特殊的变化趋势:在离子强度为0~10mmol/L时,膜-带有羧基基体的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力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离子强度为10~500mmol/L时,膜-羧基之间相互作用力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在特定的水质条件下,EVOH-羧基间的作用力远小于PVDF-羧基之间的作用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李江腾,王磊,苗瑞,王旭东,吕永涛[10](2015)在《PVDF/PVA改性超滤膜抗污染特性的微观作用力评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动态过滤法对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进行改性,得到PVDF/聚乙烯醇(PVA)改性膜。系统考察了改性前后PVDF超滤膜表面的微观结构变化,使用原子力显微镜结合自制的—COOH、—OH官能团探针,定量测定了改性前后超滤膜与官能团之间的作用力变化特点,并进行了富含—OH、—COOH官能团的典型有机物海藻酸钠(SA)及腐殖酸(HA)的膜污染实验。结果表明,与PVDF基膜相比,PVDF/PVA改性膜表面粗糙度增大,接触角有效降低;—COOH、—OH官能团与PVDF/PVA改性膜之间的作用力远远小于—COOH、—OH官能团与PVDF之间的作用力。在相同的膜污染运行时间内,改性膜的通量衰减速率及衰减幅度皆小于相应PVDF膜的通量衰减速率及衰减幅度。说明改性膜有效降低了膜-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力,提高了膜的抗污染能力,微观作用力评价方法可利用于揭示膜污染本质。(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微观作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化学概念和理论课型的特点,以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为课例,探讨如何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提供学习支架,使用实物模型加强对微观结构的理解,促进学生深入认识微观抽象概念和理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作用力论文参考文献
[1].官良鹏,王卫泽.超声深滚作用力对Ti-6Al-4V合金微观组织及表面性能的影响[J].表面技术.2018
[2].何庆辉.促进学生学习微观抽象概念和理论的教学研究——以“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为例[J].化学教育.2016
[3].周鹏.分子结构和微观作用力对多肽自组装的影响[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4].任庆磊,魏昕,谢小柱,胡伟.硅片自旋转磨削中基于作用力的微观接触仿真研究[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16
[5].陈倩倩.MIEX-UF一体式工艺基于微观界面作用力的膜污染控制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5
[6].王旭东,周淼,孟晓荣,王磊,黄丹曦.蛋白质对PVDF超滤膜污染行为的界面微观作用力解析[J].环境科学.2015
[7].苗瑞.溶解性有机物对超滤膜污染的微观作用力测试与机制解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8].田莉.不同水质条件下有机污染物与超滤膜之间微观作用力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9].王磊,田莉,苗瑞,王旭东,吕永涛.水质条件对膜-羧基官能团之间微观作用力的影响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5
[10].李江腾,王磊,苗瑞,王旭东,吕永涛.PVDF/PVA改性超滤膜抗污染特性的微观作用力评价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