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地区论文-冯小龙,胡桂林,李永锋,张才智,杨文军

吴堡地区论文-冯小龙,胡桂林,李永锋,张才智,杨文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吴堡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3,储集性能,岩石学特征

吴堡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冯小龙,胡桂林,李永锋,张才智,杨文军[1](2015)在《吴堡地区延长组长3层储层岩石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吴堡地区位于鄂尔多斯中南部沉积中心,该区长3层属于岩性油藏,砂岩储集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含油性。本文通过对该区长3储层岩石学特征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该储层砂岩的物质组分和组构,为下步开发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5年12期)

胡桂林,冯小龙,李丹,杨文军,李永锋[2](2014)在《吴堡地区侏罗系延10油层组成藏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吴堡地区延安组延10层的研究,弄清油藏富集规律和储层的控制因素,为区域勘探和后期注水开发指明方向,从而推进勘探开发的步伐,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探索勘探思路、方法及技术,为实现油气勘探突破提供技术支持。运用沉积岩石学和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体系,根据野外露头剖面、单井测井相分析及现场岩心观察等,结合延10油层组的岩性特征、测井相特征、沉积构造和沉积相特征等多种手段,识别出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规律。研究认为吴堡地区延10为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河床滞留沉积、河道砂坝沉积微相,河道边部发育河漫滩亚相。结合沉积相带分布和砂体展布规律、储集层特征和顶面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吴堡地区延10油层组的主要控制因素。(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张力,郭郡,王丽,赵明,郁林军[3](2014)在《吴堡长8地区叁维可视化地质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Petrel地质建模软件的核心部分是建立储层沉积体系结构。充分利用钻井、地震、测井以及地层对比等信息,在岩性描述原测井曲线基础上对储层的孔、渗、饱等属性进行解释,选用不同的建模方法。通过对各个随机模型进行对比评价分析,建立接近油藏实际地质特征的叁维地质模型。针对吴堡长8地区储层,利用Petrel软件在各类钻井、岩性以及测井曲线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建模的方法建立符合实际的构造模型、相模型以及属性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4年06期)

王选茹,郭玉峰,郑光辉[4](2014)在《吴堡地区南梁油田长8油层组典型开发区地质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序贯指示建模法,建立了吴堡地区长8油层组典型开发区的地质模型。通过基础地质研究,确定区内叁角洲前缘各微相储层结构及其几何形态。在此基础上,将储层平面微相、剖面微相特征数字化,作为约束条件限制,指导储层建模。为避免序贯指示建模过程中砂体零散分布,采用后处理平滑技术较好地实现了砂体连续分布模拟。地质模型与地质认识较为符合,为油藏后续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何右安,郭路,高文冰[5](2014)在《吴堡地区南梁油田长4+5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岩石学、岩石相及其组合特征分析,确定了吴堡地区南梁油田延长组长4+5油层组主要发育叁角洲前缘亚相沉积,进一步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以及浅湖泥3种微相,并建立了不同微相的岩电响应关系。通过剖面相和平面相研究表明,长4+5油层组发育北东和南西2个方向的物源,于区内中部汇合,其中北东向物源规模较大。(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丁鹏,方少文,李鹏,李祥,周彦辰[6](2014)在《鄂尔多斯吴堡地区叁迭系延长组长8储层评价及有利区带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勘探开发前景,对其叁迭系延长组长8储层的沉积背景、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及物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讨论了物性与砂体成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储层划分为四类,Ⅰ类为好储层占14.9,Ⅱ类中等储层仅占12.3%,Ⅲ类差储层占51.1%,Ⅳ类非储层占21.7%,以Ⅲ类储层为主,采用Ⅱ、Ⅲ类作为有效储集岩,预测了叁个有利勘探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4年09期)

白玉彬,罗静兰,王少飞,杨勇,唐乐平[7](2013)在《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延长组长8致密砂岩油藏成藏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叁迭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近年来发现的勘探开发新层系,勘探实践证实其成藏条件优越,勘探潜力大。本文以盆地中南部志丹县吴堡地区为例,对该区长8油藏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8油藏油源主要来自于上覆长73烃源岩、长8内部烃源岩和长9顶部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储层组合配置;主成藏期运移动力主要为生烃增压等形成的异常高压,油气充注到长8致密储层后主要以近距离垂向和侧向运移为主;成岩作用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形成成岩遮挡型准连续型油气聚集。长8油藏平面及层位分布主要受控于有效烃源岩展布、储层质量和有效盖层的控制,多种地质因素共同形成现今长8油藏分布格局。(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3年04期)

杨光华,庾晶晶,潘磊,陈茜,王旭[8](2013)在《吴堡地区煤层气地质条件及利用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近年来成为国内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焦点区域并且取得了较多成果。吴堡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炭资源丰富。通过对吴堡地区煤储层特征、地质构造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剖析,认为该区煤层发育稳定,有效厚度大,埋深适中,Ro为1.14%~1.39%,顶底板封闭性好,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成藏和勘探开发。基于对吴堡地区煤层气地质条件的详细研究,利用体积法计算该区煤层气资源量为3.137×109m3和1.086×1010m3,前者为基于煤田钻孔测定的含气量计算结果,后者为引用前人研究中含气量估算数据。由于煤田钻孔测定的含气量值偏低,资源量计算结果中的后者可信度较高,因此该区煤层气开发前景和潜力十分可观。(本文来源于《洁净煤技术》期刊2013年02期)

白玉彬,罗静兰,刘新菊,靳文奇,王小军[9](2013)在《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上叁迭统延长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源一直存在争议,尤以长8~长10油藏的油源问题最为突出。通过吴堡地区延长组长6~长10原油的物理性质、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特征,油-油、油-源对比等综合分析,探讨延长组原油的成因,明确各油层组石油来源,为该区的油气勘探与预测提供地质依据。结果显示,长6~长10原油族组分具有饱和烃含量最高,芳香烃次之,非烃和沥青质含量最低的特征。长6~长10均为成熟原油,显示出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混合成因,但长6原油与长7~长10原油族组成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长6原油为长7烃源岩早期烃类运移的结果,其成熟度最低,长7~长10原油为生烃高峰阶段石油运移结果,成熟度较高。长6和长7油藏的原油主要为长7底部张家滩页岩贡献,此外,长7中上部和长6地层中发育的有效烃源岩也有一定贡献。长8油藏原油为混合成因原油,主要为长7底部烃源岩向下运移结果,其次为长8内部烃源岩和长9顶部李家畔页岩之贡献。长9油藏原油主要为李家畔页岩向下倒灌形成,长10油藏可能主要为长92有效烃源岩向下运移成藏。热成熟度不同是导致远离主力烃源岩原油族组分之间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白玉彬,罗静兰,张天杰,刘正伟,冯小龙[10](2012)在《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特征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岩心观察,测井曲线、烃源岩总有机碳、烃源岩热解、氯仿沥青"A"、镜质组反射率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分析测试结果综合分析吴堡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特征并进行综合评价,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长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长6-长9油层组,厚度大、分布而积广、有机质丰度高,为好的烃源岩,以长7烃源岩为最优;烃源岩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其中长7烃源岩主要为Ⅰ型和Ⅱ_1型,长6和长8烃源岩主要为Ⅱ_1型,长9烃源岩主要为Ⅱ_1型和Ⅰ型,烃源岩成熟度普遍达到成熟阶段.研究区延长组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其中长7张家滩页岩为主力烃源岩,长9李家畔页岩为次要烃源岩,长6、长7、长8、长9除张家滩页岩与李家畔页岩以外的暗色泥岩为辅助烃源岩.吴堡地区延长组具有良好的石油勘探前景,特别要加大长7、长8和长9油层组的勘探力度.(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吴堡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吴堡地区延安组延10层的研究,弄清油藏富集规律和储层的控制因素,为区域勘探和后期注水开发指明方向,从而推进勘探开发的步伐,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探索勘探思路、方法及技术,为实现油气勘探突破提供技术支持。运用沉积岩石学和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体系,根据野外露头剖面、单井测井相分析及现场岩心观察等,结合延10油层组的岩性特征、测井相特征、沉积构造和沉积相特征等多种手段,识别出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规律。研究认为吴堡地区延10为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河床滞留沉积、河道砂坝沉积微相,河道边部发育河漫滩亚相。结合沉积相带分布和砂体展布规律、储集层特征和顶面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吴堡地区延10油层组的主要控制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吴堡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冯小龙,胡桂林,李永锋,张才智,杨文军.吴堡地区延长组长3层储层岩石学特征[J].化工管理.2015

[2].胡桂林,冯小龙,李丹,杨文军,李永锋.吴堡地区侏罗系延10油层组成藏控制因素[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4

[3].张力,郭郡,王丽,赵明,郁林军.吴堡长8地区叁维可视化地质模型的建立[J].地下水.2014

[4].王选茹,郭玉峰,郑光辉.吴堡地区南梁油田长8油层组典型开发区地质建模[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4

[5].何右安,郭路,高文冰.吴堡地区南梁油田长4+5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4

[6].丁鹏,方少文,李鹏,李祥,周彦辰.鄂尔多斯吴堡地区叁迭系延长组长8储层评价及有利区带预测[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

[7].白玉彬,罗静兰,王少飞,杨勇,唐乐平.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延长组长8致密砂岩油藏成藏主控因素[J].中国地质.2013

[8].杨光华,庾晶晶,潘磊,陈茜,王旭.吴堡地区煤层气地质条件及利用潜力研究[J].洁净煤技术.2013

[9].白玉彬,罗静兰,刘新菊,靳文奇,王小军.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上叁迭统延长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J].沉积学报.2013

[10].白玉彬,罗静兰,张天杰,刘正伟,冯小龙.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特征及评价[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标签:;  ;  ;  

吴堡地区论文-冯小龙,胡桂林,李永锋,张才智,杨文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