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加工脑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情绪,整合效应,ERP,神经振荡
加工脑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萍,张明明,李帅霞,张火垠,罗文波[1](2019)在《面孔表情和声音情绪信息整合加工的脑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实生活中,有效的情绪识别往往依赖于不同通道间的信息整合(如,面孔、声音)。本文梳理相关研究认为,面孔表情和声音情绪信息在早期知觉阶段即产生交互作用,且初级感知觉皮层负责两者信息的编码;而在晚期决策阶段,杏仁核、颞叶等高级脑区完成对情绪信息内容的认知评估整合;此外,神经振荡活动在多个频段上的功能耦合促进了跨通道情绪信息整合。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究两者整合是否与情绪冲突有关,以及不一致的情绪信息在整合中是否有优势,探明不同频段的神经振荡如何促进面孔表情和声音情绪信息整合,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面孔表情和声音情绪信息整合的神经动力学基础。(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7期)
李相南,张丽[2](2018)在《基于fNIRS的符号和非符号数量加工的脑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符号和非符号数量加工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问题以及二者间相互转换的神经机制,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对30名成人进行测量,实验中让被试完成数量适应范式任务,结果发现:(1)非符号数量加工主要激活脑区为右顶上叶、右额上回和左右额中回,而符号数量加工则主要在左额中回有显着激活,且只有符号数量加工中出现了距离效应;(2)非符号向符号数量转换由左右顶上叶、左额上回和左右额中回负责,而符号向非符号数量转换则是由左顶上叶和左右额上回负责.研究结果既支持了符号和非符号数量加工的特异性观点,又进一步揭示符号和非符号数量相互转换有着不同的神经机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2期)
齐佳凝,辛昕,任桂琴[3](2018)在《汉语口语韵律早期控制加工的脑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汉语词汇的语义信息既负载在音段信息上,也负载在超音段信息上,而且音段信息与超音段信息之间只存在很小的共变性。与书面语不同,口语包含丰富的韵律信息,是更为普遍的言语表达形式。作为韵律信息的重要表现形式,口语韵律主要指口语中与词汇声调和语调相联系的言语音高模式。在汉语中,不同的声调和语调可以由言语音高信息的变化来表示,不同的言语结构水平也可以体现音高信息的变化,不论是音节水平还是句子水平。本研究针对汉语的声调语言特点,通过ERP方法和主动Oddball范式考察在单字词和叁字句中,声调(二声、四声)和语调(陈述、疑问)在早期控制加工中的作用、时间进程及大脑激活模式,关注并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MMN成分的波幅、潜伏期和发生源。实验采用主动Oddball范式,一共有二声-改变语调、四声-改变语调、陈述-改变声调、疑问-改变声调四种实验条件,每种实验条件都包含两种刺激,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呈现概率分别为80%和20%。二声陈述、二声疑问、四声陈述、四声疑问对应的刺激材料分别作为四个实验条件的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要求被试辨别两种刺激并按键反应。结果发现:(1)附着在二声调汉字后的疑问语调在单字词或句子水平上都没有激发出MMN;(2)在早期控制加工过程中,汉语声调加工表现出更多的左脑优势,汉语语调加工表现出双侧激活的特点;(3)实验结果支持了韵律信息加工的功能单侧化假说。(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周玉[4](2018)在《新生儿情绪语音加工的脑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快速地加工情绪信息对人类的生存进化极其重要,其中情绪性语音是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的情绪信息来源。成人研究发现颞叶、额叶的部分区域及杏仁核等皮质下脑区在加工情绪性听觉加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存在情绪加工的负性偏好,而对婴儿的研究也发现人类出生一年内能够辨别不同情绪的声音及面孔,但人类是否天生即具备对情绪语音的加工能力呢?但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本研究以后天经验最少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及功能性近红外脑成像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对新生儿情绪语音加工的脑机制进行了研究。实验一运用odd-ball范式,以中性音节“dada”为标准刺激,带有恐惧、愤怒、高兴情绪的音节“dada”为新异刺激,探究了新生儿在不同情绪性音节的block中所产生的MMR波幅是否会有差异。结果显示,新生儿左侧额叶电极点F3在高兴条件下的MMR显着大于愤怒条件下的MMR,说明新生儿能够分辨情绪语音与中性语音,且在各类情绪性新异刺激中对高兴情绪语音分配了更多认知资源。实验二利用fNIRS技术,探究了新生儿对恐惧、愤怒、高兴及中性情绪语音进行加工时的大脑皮质血氧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新生儿右侧颞上回在情绪语音条件下的激活显着大于中性语音条件,且高兴语音激活了最多脑区,右侧颞上回在高兴语音条件下的激活显着大于恐惧语音条件,右侧额下回在高兴语音条件下的激活则显着大于愤怒语音条件,说明新生儿对语音中的情绪信息很敏感,且存在对正性情绪刺激的加工偏好。本研究从时间及空间两个维度探究了新生儿情绪语音加工的脑机制,发现人类发育早期即能快速分辨情绪与中性的差异,且对高兴情绪更加敏感;新生儿对语音中情绪信息敏感的脑区包括颞叶、额叶等,其中高兴语音相对其他情绪语音引发了最广泛脑区的激活,且分别在右侧颞上回、右侧额下回的激活大于恐惧、愤怒语音条件,表明新生儿对正性情绪语音加工的偏好,说明负性偏好并不是生来就存在的。这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空白,也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作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5](2018)在《解码社会价值取向对结果评价加工过程影响的脑机制原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买晓琴课题组采用脑电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的方法,探究了社会价值取向影响自我—他人结果评价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国际期刊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社会价值取向是指在相互依存情境下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的社会偏好,用来描述个体对他人利益关注程度的个体差异。通常根据社会价值取向可以把人分为两类:亲自我型个体和亲社会型个体。前者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同时不关注他人的利益;后(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8年08期)
蒋重清,张喜娥,李心茹,李东[6](2018)在《情绪词在肯、否定句中加工的脑机制差异的fNIR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fNIRS技术对具有不同效价的情绪词在不同句式(肯定句、否定句)中加工的脑机制差异进行探究,以期与已有ERP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顶叶脑区的含氧血红蛋白(oxy-Hb)浓度变化上,在肯定句条件中,消极句末词的浓度变化显着高于积极句末词的浓度变化,而在否定句条件中,句末词的情绪效价之间未见显着差异,该结果与已有ERP研究一致;在额叶脑区,不论是在肯定句中还是在否定句中,均未发现句末词的效价效应,这与已有ERP研究结果不一致。两个研究中被试的具体任务和实验所采用的技术不同,可能是导致结果部分不一致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裴怡来[7](2018)在《信息加工速度的脑机制:一项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加工速度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一些研究者从大脑中信息传递效能的角度认为信息加工速度是其他高级认知能力比如工作记忆的潜在影响因素。有许多研究关注信息加工速度和大脑结构之间的关系,但是有关信息加工速度和神经电活动的关系还没有确切的结论。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信息加工速度和神经电活动之间的关系。由于衡量信息加工速度的方法较多,第一部分实验中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辨析多个两类信息加工速度指标(纸笔类,按键反应类)中的不同成分。结果发现这两类信息加工指标中有两个主成分,其中因素一和按键任务以及部分纸笔任务显着相关。因此按键任务是对于信息加工速度更精确的测量。为研究信息加工速度与神经电活动之间的关系在第二部分实验中提取按键反应任务,按键速度,以及检测时中的主成分作为更加纯粹的信息加工速度,采用检测时任务中知觉过程诱发的P300成分的潜伏期作为神经电活动速度的指标并考虑了疲劳因素对信息加工速度的影响。结果发现P300潜伏期随着目标刺激呈现时间的增长而增长,且与疲劳状态下的信息加工速度有关。(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张灵聪,杨凤娟[8](2017)在《不同幽默感层次的个体在幽默加工脑机制的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认为幽默感是一种能力,具有个体差异性,包含幽默理解、幽默欣赏、幽默表达和幽默创造,形成从低到高的4个层次。幽默理解组、幽默欣赏组各11名在校大学生参加了本次实验,以事件相关电位(ERP)为研究工具,探讨在幽默认知加工的脑机制上的差异。结果发现:(1)幽默欣赏组对幽默的认知、敏感性高于理解组。(2)幽默欣赏组被试在理解笑话的失谐后会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应。(3)欣赏组被试对笑话的欣赏、喜好高于理解组。(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7年51期)
万鹏,马俊雅,王也,任桂琴[9](2017)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言语加工特点及脑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言语加工与交流障碍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重要症状,严重影响语言的正常发展,造成社会交际的困难。文章描述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言语加工的基本特征,包括言语感知特点和言语表达特点,以及大脑皮层加工机制和相互作用关系。这些发现将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语言教学和日常训练提供有益的启发。(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7年11期)
王勇超[10](2017)在《恐惧面孔加工的脑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孔加工承载着各种情绪性和社会性信息,一直以来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恐惧的情绪面孔在社会性信息中表征着潜在的威胁性信息,因为个体对周围环境表现出恐惧时才会出现恐惧的情绪面孔。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对威胁性信息快速有效地识别和反应是个体生存的重要技能。不同的个体表现出对恐惧面孔的敏感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个体对恐惧面孔的反应速度上。尽管面孔加工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然而这种恐惧面孔敏感性的个体差异的大脑机制是什么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大脑的什么特质导致了个体在恐惧面孔加工方面的差异以及哪些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与此有关?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神经影像学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新的途径让我们能够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传统的心理学家们曾使用多种研究范式对恐惧面孔的加工进行了探索,其中视觉搜索范式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实验范式。视觉搜索研究范式要求被试在多个刺激物中寻找特定的目标刺激,并设置不同的刺激物数量,以得到随着刺激物数目增多被试反应时的斜率函数,通过对斜率的比较来推断个体对不同目标刺激加工的不同特点。前人研究通常发现个体对表征威胁性信息的面孔的加工要快于对其他种类面孔的加工。本研究目标在于探索恐惧面孔加工的大脑神经机制,研究一结合视觉搜索范式和磁共振成像技术,使用行为实验、结构性核磁共振成像研究恐惧面孔加工的个体差异怎样受到个体脑结构的影响、以及脑区间的静息态功能连接与恐惧面孔加工的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研究二使用经典的恐惧面孔加工匹配范式和基于血氧水平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来探索当个体在完成恐惧面孔加工任务时大脑中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怎样影响个体对恐惧面孔的加工。具体说来,在研究一中,我们主要是为了探究恐惧面孔敏感性的个体差异的大脑结构基础,以及其静息态功能连接之间的关系。研究使用了视觉搜索范式,要求被试完成一个恐惧面孔视觉搜索的行为任务并且进行结构性和静息态的核磁共振成像扫描。行为实验的目标刺激包括恐惧面孔和中性的性别面孔,刺激的数目包括叁种设置,即2张、4张和8张面孔刺激。被试需要在面孔刺激中判断是否存在目标面孔,并尽快做出反应。其中,当目标刺激分别是恐惧面孔和中性面孔时分心物刺激均为中性面孔,用以比较不同的个体在相同的面孔刺激图片当中搜索恐惧情绪面孔和中性面孔的速度差异。行为实验的研究结果发现,在所有不同的面孔刺激数目条件下,被试搜索恐惧面孔的速度均显着快于对中性面孔搜索的速度,并且,被试搜索恐惧面孔的反应时的拟合直线的斜率要显着小于中性面孔搜索的反应时的拟合直线的斜率。这与前人关于恐惧面孔加工的研究结论相一致。之后将搜索恐惧面孔和中性面孔的反应时拟合直线的斜率差计算出来作为每个个体对恐惧面孔的敏感性的指标,与被试的脑结构数据相结合进行分析以找出与恐惧面孔加工敏感性相关的脑区。结果发现,左侧梭状回的一个团块与被试的恐惧面孔敏感性显着相关。接下来以这个团块所在的位置作为感兴趣区,计算静息状态下这个区域与大脑其他区域的功能连接,并与恐惧面孔敏感性计算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左侧腹内侧前额叶与右侧顶下小叶与左侧梭状回的功能连接与恐惧面孔敏感性显着相关。这表明,负责面孔加工的左侧梭状回可能在恐惧面孔加工敏感性的个体差异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并且它与腹内侧前额叶和顶下小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恐惧面孔加工的效率有重要影响。在研究二中,我们使用了经典的面孔识别任务,要求被试在核磁共振仪中完成实验,判断在屏幕下方呈现的两张面孔哪一张与呈现在上方的恐惧面孔是同样的,同时对被试的大脑各个区域的活动水平进行记录,以探究个体在对恐惧面孔进行加工时不同脑区的功能。结果发现,被试在进行恐惧面孔加工时大脑左侧和右侧梭状回以及边缘系统的一些脑区包括杏仁核都表现出强烈的激活。心理生理交互分析结果发现,左右侧梭状回区域与大脑其他区域的功能连接既有相似的成分,又有各自的不同的特点,并且右侧梭状回与更多的脑区表现出功能上的耦合。这表明,左侧和右侧梭状回区域都参与到恐惧面孔的加工,并且都会与其他脑区表现出协同作用,但两者在恐惧面孔加工中可能有一些不同功能。综合研究一和研究二的数据分析结果我们认为,恐惧面孔的加工需要调动视觉面孔加工区域和其他相关大脑功能网络的作用,并且两侧面孔梭状回中左侧梭状回可能倾向于加工恐惧面孔的局部特征,而右侧梭状回更倾向于对恐惧面孔的整体进行加工。(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5)
加工脑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符号和非符号数量加工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问题以及二者间相互转换的神经机制,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对30名成人进行测量,实验中让被试完成数量适应范式任务,结果发现:(1)非符号数量加工主要激活脑区为右顶上叶、右额上回和左右额中回,而符号数量加工则主要在左额中回有显着激活,且只有符号数量加工中出现了距离效应;(2)非符号向符号数量转换由左右顶上叶、左额上回和左右额中回负责,而符号向非符号数量转换则是由左顶上叶和左右额上回负责.研究结果既支持了符号和非符号数量加工的特异性观点,又进一步揭示符号和非符号数量相互转换有着不同的神经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加工脑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李萍,张明明,李帅霞,张火垠,罗文波.面孔表情和声音情绪信息整合加工的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9
[2].李相南,张丽.基于fNIRS的符号和非符号数量加工的脑机制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齐佳凝,辛昕,任桂琴.汉语口语韵律早期控制加工的脑机制[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4].周玉.新生儿情绪语音加工的脑机制[D].深圳大学.2018
[5]..解码社会价值取向对结果评价加工过程影响的脑机制原理[J].科学中国人.2018
[6].蒋重清,张喜娥,李心茹,李东.情绪词在肯、否定句中加工的脑机制差异的fNIRS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裴怡来.信息加工速度的脑机制:一项ERP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8].张灵聪,杨凤娟.不同幽默感层次的个体在幽默加工脑机制的差异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
[9].万鹏,马俊雅,王也,任桂琴.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言语加工特点及脑机制[J].中国特殊教育.2017
[10].王勇超.恐惧面孔加工的脑机制[D].西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