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毒株论文-李旭,赵林,樊粉霞,李哲,卢昕

产毒株论文-李旭,赵林,樊粉霞,李哲,卢昕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毒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霍乱弧菌,噬菌体,溶源化,基因组

产毒株论文文献综述

李旭,赵林,樊粉霞,李哲,卢昕[1](2019)在《4株霍乱弧菌非产毒株溶源性噬菌体pre-CTXΦ的基因组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霍乱弧菌溶源性噬菌体CTXΦ携带霍乱毒素基因ctxAB,通过其结构基因gⅢ编码产生的PⅢ蛋白识别霍乱弧菌毒素共调菌毛(toxin co-regulated pilus, TCP)的主要结构亚单位TcpA,从而感染具有TCP的霍乱弧菌,使之成为产毒菌株。CTXΦ还有不携带ctxAB的前体pre-CTXΦ,根据CTXΦ基因组中调控基因rstR序列型不同,可分成不同的型别。在不同霍乱弧菌菌株的基因组中,已发现CTXΦ/pre-CTXΦ基因组及其亚型的多种组合排列方式。研究该噬菌体家族的基因组多样性,能够分析其进化及在霍乱弧菌产毒株形成中的作用。本研究发现了4株O1和O139群霍乱弧菌非产毒株具有pre-CTXΦ基因组及多样的rstR序列型,进一步对pre-CTXΦ在4株菌株中的基因组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第3代基因测序法(短读长测序技术和单分子长读长测序技术),获得了4株菌株的基因组序列。利用长读长测序和拼接分析,精确地获得了具有长片段重复序列结构的pre-CTXΦ基因组排列,明确了4株测序菌株中多样的pre-CTXΦ基因组排列。在非产毒株基因组菌株VC3193中发现了携带古典型pre-CTXΦ;还在菌株VC702的pre-CTXΦ基因组中首次发现了肺炎克雷白菌的转座子结构(Gen Bank序列号:SRIL00000000)。在这4株测序菌株中,受体TcpA以及pre-CTXΦ的PⅢ蛋白也具有明显差异的序列,有TcpA和PⅢ新序列型,这提示了CTXΦ家族感染宿主菌的受体-配体相互识别的复杂对应关系。本研究丰富了对CTXΦ/pre-CTXΦ家族基因组及其整合排列的多样化认识,也为分析该溶源性噬菌体在不同遗传特征霍乱弧菌菌株间的水平转移和促使新产毒克隆形成方面提供了更多的证据。(本文来源于《微生物与感染》期刊2019年04期)

李臻鹏,卢昕,逄波,阚飙[2](2019)在《霍乱弧菌O1血清群产毒株重复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霍乱弧菌O1血清群产毒株基因组中重复基因数量分布、多样性及两种生物型中重复基因的差异进行分析。方法选择300株引起第6次和第7次大流行的O1群古典型和埃尔托型生物型菌株,使用BLAST和MCL等软件分析重复基因数量分布及两种生物型差异的重复基因;使用序列两两平均距离作为多样性的度量方法分析重复基因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在两种生物型之间存在遗传多样性差异的重复基因。结果每株菌平均包含242.63个同源基因簇,其中每株埃尔托型和古典型菌株分别平均包含244.85和209.74个。筛选到13个在埃尔托生物型与古典生物型之间拷贝数存在显着差异同源基因簇,功能主要包括阴离子、氨基酸等物质的转运、定位、跨膜转运等。对存在重复基因的同源基因簇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在两种生物型之间多样性存在差异的同源基因簇50个,这些基因簇的功能主要包括阴离子、氨基酸、有机底物等转运、定植、底物特异的跨膜转运活性等。结论霍乱弧菌重复基因的进化有一定的功能倾向性,其特征解析对于理解其基因组适应性进化、菌株多样性及两种生物型基因组差异进化提供了新依据。(本文来源于《疾病监测》期刊2019年06期)

杨翠琪,赵力超,李献,王丽[3](2017)在《构建用于相关基因筛选的微小亚历山大藻产毒株基因组文库》一文中研究指出麻痹性贝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s,PSP)严重威胁海产食品质量安全,其主要是由水体中的甲藻代谢产生。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构建微小亚历山大藻ATMW02基因组文库,探求与PSP产生相关的基因群。经过与无毒亚历山大藻L35对比筛选,获得ATMW02株系特异性的DNA片段,然后,利用反向PCR扩展该片段的旁侧序列,分析其序列特征和功能,探讨有可能引起藻株致毒的关键酶。通过序列分析获得一段去除了内含子的240 bp大小的核苷酸序列,这条核苷酸序列在终止密码子之外的非编码区突变了叁个碱基,并且存在叁个非常保守的铜离子结合区。其对应的氨基酸序列翻译的对象是甲硫氨酰氨肽酶(methionine amino peptidase,MAP),氨基酸比对分析,其与芬地亚历山大藻MAP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到97%。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亚历山大藻产毒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为加强海产品监控和质量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7年06期)

王敏,刘祥,陈求稳,易齐涛,刘卓[4](2017)在《洋河水库微囊藻毒素及产毒株种群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洋河水库设置6个采样点,于2015年5—10月采集水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微囊藻毒素(MC-LR、MC-RR、MC-YR)的浓度,并采用基于mcy A和mcy B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产毒蓝藻与产毒微囊藻种群.同时,分析了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浓度和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产毒蓝藻与产毒微囊藻丰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洋河水库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浓度范围为0.24~10.99μg·L~(-1);水体中产毒蓝藻占总蓝藻种群丰度的7%~55%,产毒微囊藻占总微囊藻种群丰度的8%~59%,是主要的产毒蓝藻;微囊藻毒素浓度与产毒株种群丰度时空分布特征一致,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秋季>春季,空间分布表现为西洋河口附近区域高于东洋河口附近区域;而微囊藻毒素组成无显着时空差异,均以MC-RR和MC-LR 2种亚型为主.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产毒微囊藻种群丰度及其比例是影响微囊藻毒素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且其与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呈显着正相关(p<0.01).(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徐凯悦[5](2016)在《2010-2015年临床分离艰难梭菌产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耐药状况以及对利福霉素耐药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21世纪以来,加拿大、美国和欧洲等世界多国相继暴发医院获得性腹泻,死亡率及复发率高,罪魁祸首便是艰难梭菌。有报道称,15-25%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超过95%的伪膜性肠炎与艰难梭菌有关。毒素A(TcdA)和毒素B(TcdB)为该菌的两个主要致病因子。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等抗生素可破坏肠道菌群平衡,使得产毒艰难梭菌过度繁殖,与艰难梭菌感染(CDI)最为相关,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化疗药物的使用、炎症性肠病、器官移植、慢性肾脏疾病、免疫低下和其他严重的合并疾病等。该菌形成的芽孢可抵抗多种理化因素,包括医院常用的酒精类消毒剂,作为传播媒介,可在社区及医院内引起水平传播。艰难梭菌在石家庄地区住院腹泻患者中的流行情况尚需进一步积累资料,本研究通过收集近年来本地区成人住院腹泻患者粪便并予以分离艰难梭菌,旨在了解艰难梭菌的流行及耐药情况,为防控院内CDI提供基线资料;另外,本研究将试探讨艰难梭菌对利福霉素的耐药机制。方法:1 2010年7月-2011年12月、2012年8月-2013年12月和2015年1月-9月期间,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成人住院腹泻患者粪便共1013份。2采用厌氧富集芽孢法针对性培养粪便中的艰难梭菌,根据其菌落及镜下形态,特殊气味和生化反应进行确认。3提取艰难梭菌基因组,多重PCR扩增毒素基因确定其毒素型,扩增16S-23S rDNA基因间隔区并电泳,根据条带位置不同确定其PCR核糖体型别。4对分离得到的产毒艰难梭菌采用CLSI推荐的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共涉及到14种抗生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美罗培南、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利福平、利福昔明、甲硝唑、万古霉素和非达霉素。5从本实验室艰难梭菌菌库中选取101株艰难梭菌,其中利福平耐药69株,利福平中介4株,利福平敏感28株。提取基因组后进行rpoB部分基因扩增并测序,与艰难梭菌630菌株rpoB基因比对后确定突变位置。结果:1 1013份粪便标本共分离出产毒艰难梭菌172株,阳性率为17.0%,其中168株tcdA+tcdB+cdtA-cdtB-,4株tcdA+tcdB+cdtA+cdtB+,未发现tcdA-tcdB+株。172株产毒艰难梭菌共分为34个PCR核糖体型别,其中HB6型最多,为43株,其次为HB5型30株,HB1型28株,叁者共占58.7%(101/172),为本地区的优势型别;2本实验测定了14种抗生素对172株艰难梭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甲硝唑、万古霉素和非达霉素均高度敏感,对环丙沙星、克林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四环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8.8%,94.2%,77.3%,75%和35.5%。同为第叁代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左氧氟沙星,艰难梭菌对其敏感性稍高于环丙沙星;同样,所有菌株对头孢他啶耐药,然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仅为26.7%。此外,该172株菌对利福平、利福昔明、氯霉素和美罗培南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4.0%,14.0%,7.0%和2.3%;3将PCR核糖体型别与细菌耐药谱联合在一起分析时发现,主要型别HB5、HB6和HB1型对抗生素的耐药率较其他非流行型别高,在红霉素组中,此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5型对除头孢他啶、甲硝唑、万古霉素和非达霉素之外的其他十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为各型别之首,在头孢曲松、四环素、利福平和利福昔明中,该耐药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对美罗培南耐药的4株艰难梭菌的PCR核糖体型别均为HB5型;对利福平耐药的24株菌中,22株为HB5型,仅有2株为其他型别(P<0.001);4 101株艰难梭菌rpoB部分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利福平耐药株有rpoB突变,敏感株无突变。4株中介的艰难梭菌中2株有氨基酸改变,分别为D492Y,H502N。H502N&R505K、R505K&I548M为本地区耐药株最常见的RpoB突变。分别出现在耐药和中介菌株中的H502D&D590V,D492Y为本研究新发现的与利福霉素耐药有关的突变。结论:1 172株产毒艰难梭菌以tcdA+tcdB+cdtA-cdtB-为主,占97.7%,tcdA+tcdB+cdtA+cdtB+仅4株。HB6,HB5,HB1型为本地主要流行型别。分离菌株对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和克林霉素耐药率很高,应警惕这叁类抗生素应用时诱发CDI;全部菌株对甲硝唑、万古霉素和非达霉素敏感,可作为治疗用药;对利福平和利福昔明的耐药率较低,可作为治疗复发性CDI的备选用药,但应警惕HB5型别引起的感染,同时谨防耐药的发生。HB5为本地区耐多药型别,且与利福平耐药株的流行有关。2艰难梭菌对利福霉素耐药与rpoB突变有关。3艰难梭菌RpoB D492Y,H502D&D590V为本研究新发现的与利福霉素耐药相关的突变。(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胡连花[6](2012)在《对虾中副溶血性弧菌产毒株的分离识别及抗菌肽的控制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典型的海洋性食物致病菌,是引起我国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危害的首要致病菌,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解决由VP引起的海产品的食源性安全问题是当务之急。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建立灵敏、准确的快速检测技术,尤其是产毒菌株的识别与定量检测,然后在此基础上尝试新的安全绿色的控制方法,以降低VP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免疫磁珠技术是一种灵敏快速检测技术,兼具免疫学的特异性和磁场分离的高效性。本论文利用标准产毒VP菌株的抗血清分别与S型和D型磁珠偶联,选择偶联饱和吸附量大的磁珠,并以吸附量为指标优化活化剂选择、偶联时间、温度等条件,初步建立了VP免疫磁珠的制备方法,即1mg S型磁珠,用0.1mL浓度为0.005g/L的活化剂活化磁珠,添加0.2mL的血清,在25℃下摇床24h。通过灵敏度和特异性评价发现最佳偶联条件下制备出的VP免疫磁珠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灵敏度达到5CFU/mL。用免疫磁珠技术检测VP,缩短了实验时间且操作更简单,成本较低,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利用建立的免疫磁珠技术结合参照国标法对本地夏秋季市售的鲜虾、干虾和冷冻虾类产品中的VP进行分离鉴定和产毒识别,同时采用最大可能数法评估市售对虾中的VP污染水平,其中鲜虾和干虾的VP携带量超出了其中毒的感染剂量,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免疫磁珠检测法与国标法相比,可以缩短整体检测时间,但在产业化综合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善。由于国内外市场VP溶血毒素标准品空缺,故本实验选用VP标准产毒菌株进行增菌培养,结合超声破碎、硫酸铵沉淀、DEAE纤维素柱层析等手段提取纯化出溶血活度为24.81HU/mL溶血毒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其溶血毒素的相对溶血活度定量方法,得出在0.6-1.1HU/mL个范围内,溶血活性与溶血毒素含量的线性关系为y=0.0141x+0.4921,1个相对HU相当于36.02μg目标物质H2,用该方法可以对溶血毒素进行快速宏观定量评估。芽孢杆菌抗菌肽抗菌谱较广,对G+菌和G-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故本论文从纳豆芽孢杆菌NT-6的培养物中提取抗菌肽类物质,用牛津杯法验证其对VP的抑制作用,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为1.25mg/mL。并测定其对VP生长曲线的影响、杀菌动力学以及对虾基质对纳豆菌抗菌肽杀灭VP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抗菌肽对VP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VP生长期任何时间加入一定浓度的抗菌肽均可抑制菌体繁殖,但芽孢杆菌抗菌肽NT-6对处于对数生长期的VP较为敏感,对稳定期的VP作用较弱。高浓度抗菌肽对VP还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杀菌效果与芽孢杆菌抗菌肽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均相关。芽孢杆菌抗菌肽NT-6可以用于对虾产品中VP的预防和控制,降低由VP引起的中毒风险。(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期刊2012-04-20)

何剑琴,史少凤,莫绮华[7](2011)在《产毒株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肠腺瘤性息肉关系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及其不同毒力菌株与结肠腺瘤性息肉的关系。方法经结肠镜和病理检查,入选52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为息肉组,另60例结肠镜检查无明显异常者为对照组;采用生物芯片阅读仪进行Hp及其毒力菌株抗体检测。结果结肠腺瘤性息肉组Hp阳性率为80.8%,较对照组的58.3%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直、乙、降结肠腺瘤性息肉、多发性结肠腺瘤性息肉和绒毛状结肠腺瘤性息肉Hp阳性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p血清分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p感染可能是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一个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1年12期)

高艳[8](2011)在《O1群El Tor霍乱弧菌产毒株超级整合予的结构特征及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转录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到目前为止,霍乱仍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霍乱弧菌是霍乱的病原菌。1999年在El Tor霍乱弧菌N16961中首先发现了超级整合子(super-integron SI)。SI中除了少数已知的与霍乱弧菌适应性生存有关的基因外,绝大多数基因功能未明。研究提示,不同生物型霍乱弧菌SI的结构变异明显,而不同ElTor霍乱弧菌产毒株之间SI的差异是导致这些菌株之间差异的重要原因。我们采用PCR扫描结合测序的方法研究了60株1961—2008年问我国分离的霍乱弧菌产毒株的SI结构。此外,还使用实时荧光PCR的方法研究了霍乱弧菌N16961的SI中基因在M9培养基、胆盐培养基和AKI培养基中的转录情况,并与LB (luria bertani medium)的转录情况进行了比较。使用BLAST、Artemis Comparison Tool、Clustal W和MEGA 4.0等软件明确了N16961的SI中霍乱弧菌重复序列(Vibrio cholerae repeat sequence VCR)的保守和变异位点,以及VCR和基因盒的构成、分布。在VCR分析基础上,我们分析1961-2008年60株分离自中国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O1 E1 Tor霍乱弧菌产毒株SI的结构特征,绘制了这60个菌株SI内ORF (open reading frame)组成结构图。发现实验菌株SI中大部分基因盒的排列结构具有共线性的特点,但不同流行年代菌株的SI仍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包括序列插入、序列替换和序列缺失。这些变异很有可能是通过重复序列、VCR之间的重组所介导。60年代和70年代分离菌株的SI的多样性更加明显,而90年代分离菌株的SI的多样性则很低。90年代分离菌株的SI具有标志性的~24kb的片段缺失,提示不同霍乱流行高峰中分离菌株具有特征性的SI结构。实验菌株SI的结构提示,随着霍乱流行年代的变迁,流行菌株的SI结构类型呈现逐渐缩减的趋势。实验菌株中插入基因盒的序列分析提示El Tor产毒株SI基因盒可能来自其它血清群的霍乱弧菌以及拟态弧菌。El Tor产毒株SI结构研究提示,PCR扫描结合片段测序的方法在研究El Tor产毒株SI结构具有有效性。研究结果说明不同霍乱流行中菌株的SI中的基因盒流动持续存在。将N16961在胆盐、M9和AKI培养基中培养,应用实时荧光PCR方法研究Sl内ORF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在LB培养基中培养的转录结果相比,在胆盐、AKI培养条件下,少量ORF转录水平出现变化,而M9培养条件下菌株超级整合子中大部分ORF发生转录,并且表现较高的表达水平。其中少数ORF功能已知,这些功能主要集中在代谢和可移动染色体外元件,M9培养条件下还出现与DNA代谢和脂类代谢相关ORF的转录水平增高,可见SI与菌株在低营养状态下的适应性生存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1-06-01)

刘杨,査向东,李玉成[9](2010)在《巢湖微囊藻产毒株的分离、保存及种属特异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平板划线结合液体培养的方法从巢湖分离得到一个藻株,命名为Chaohu-1。甲醇粗提该藻株所产生的藻毒素(MCs),经固相萃取、HPLC检测,证实该藻株产生毒性最强的Microcystin-LR。藻细胞呈绿色球状,群体为无规则网状。全细胞PCR扩增藻蓝蛋白基因间隔序列(PC-IGS),结果与GenBank中已有的铜绿微囊藻属序列相似性达99%。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分析结果,表明我们首次从巢湖分离得到1个产毒的铜绿微囊藻藻株。同时我们摸索出该藻株冻存及复苏方法,为藻株的长期保存及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0年12期)

翁琴云,谢荣珍,黄建炜[10](2010)在《厦门地区霍乱弧菌O1群非产毒株的脉冲场电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1998—2007年厦门地区从水和水产品中分离的220株O1群霍乱弧菌非产毒株的型别分布。[方法]220株菌株的基因组DNA经NotⅠ酶切、脉冲场电泳后,利用Bionumerics软件分析电泳图谱。[结果]以90.0%为标准,220株菌株可分成50种不同的脉冲场电泳技术(PFGE)型,相同来源的同一批菌株属于相同PFGE型别;不同来源或不同年份的菌株的PFGE型存在差异,但部分菌株属于相同PFGE型。[结论]水和水产品污染的霍乱弧菌O1群非产毒株趋异性高,牛蛙养殖池与周围环境存在交叉污染;脉冲场电泳技术有助于对霍乱的日常监测。(本文来源于《海峡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产毒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霍乱弧菌O1血清群产毒株基因组中重复基因数量分布、多样性及两种生物型中重复基因的差异进行分析。方法选择300株引起第6次和第7次大流行的O1群古典型和埃尔托型生物型菌株,使用BLAST和MCL等软件分析重复基因数量分布及两种生物型差异的重复基因;使用序列两两平均距离作为多样性的度量方法分析重复基因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在两种生物型之间存在遗传多样性差异的重复基因。结果每株菌平均包含242.63个同源基因簇,其中每株埃尔托型和古典型菌株分别平均包含244.85和209.74个。筛选到13个在埃尔托生物型与古典生物型之间拷贝数存在显着差异同源基因簇,功能主要包括阴离子、氨基酸等物质的转运、定位、跨膜转运等。对存在重复基因的同源基因簇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在两种生物型之间多样性存在差异的同源基因簇50个,这些基因簇的功能主要包括阴离子、氨基酸、有机底物等转运、定植、底物特异的跨膜转运活性等。结论霍乱弧菌重复基因的进化有一定的功能倾向性,其特征解析对于理解其基因组适应性进化、菌株多样性及两种生物型基因组差异进化提供了新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毒株论文参考文献

[1].李旭,赵林,樊粉霞,李哲,卢昕.4株霍乱弧菌非产毒株溶源性噬菌体pre-CTXΦ的基因组结构分析[J].微生物与感染.2019

[2].李臻鹏,卢昕,逄波,阚飙.霍乱弧菌O1血清群产毒株重复基因分析[J].疾病监测.2019

[3].杨翠琪,赵力超,李献,王丽.构建用于相关基因筛选的微小亚历山大藻产毒株基因组文库[J].食品工业科技.2017

[4].王敏,刘祥,陈求稳,易齐涛,刘卓.洋河水库微囊藻毒素及产毒株种群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7

[5].徐凯悦.2010-2015年临床分离艰难梭菌产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耐药状况以及对利福霉素耐药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

[6].胡连花.对虾中副溶血性弧菌产毒株的分离识别及抗菌肽的控制效应[D].广东海洋大学.2012

[7].何剑琴,史少凤,莫绮华.产毒株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肠腺瘤性息肉关系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

[8].高艳.O1群ElTor霍乱弧菌产毒株超级整合予的结构特征及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转录谱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

[9].刘杨,査向东,李玉成.巢湖微囊藻产毒株的分离、保存及种属特异性鉴定[J].微生物学通报.2010

[10].翁琴云,谢荣珍,黄建炜.厦门地区霍乱弧菌O1群非产毒株的脉冲场电泳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

标签:;  ;  ;  ;  

产毒株论文-李旭,赵林,樊粉霞,李哲,卢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