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际性技术外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际性技术外溢,经济增长,机制,传导路径
国际性技术外溢论文文献综述
蒋仁爱,蔡虹,王胜[1](2013)在《国际性技术外溢对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构建开放经济系统中包含最终产品部门、资本设备部门、R&D部门以及人力资本开发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将R&D和人力资本这2个要素内生化,推导结论揭示了国际性技术外溢通过促进技术专利产出和人力资本产出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双路径传导作用机制。在估计基于进口贸易、FDI和无形渠道从G7国家有效外溢到中国的R&D存量的基础上,结合国内R&D存量、技术专利产出、人力资本产出和教育经费等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平稳性、协整和Granger因果性等一套完整的计量检验方法,验证了理论模型所揭示的双路径传导作用机理在中国的适用性,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系统管理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张经强[2](2013)在《国际性技术外溢对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方法,运用Eviews6.0软件,针对国际性技术外溢对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模型和面板数据回归结果。结果表明,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主要依靠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高科技人员投入、FDI利用和出口贸易额的增加也会对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通过提高新产品、新技术的质量和层次来提升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时,FDI和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会起阻碍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蒋仁爱,蔡虹,李璐,张帆[3](2012)在《国际性技术外溢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策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性技术外溢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技术知识来源,然而现有研究缺乏基于系统仿真的政策研究。基于国际性技术外溢通过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产出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双路径传导作用机理,本文构建了相应的政策系统仿真模型,动态模拟了R&D强度和教育经费投入强度等政策变量对经济产出及其增长率的影响。政策模拟结果显示:(1)R&D强度和教育经费投入强度显着促进了GDP及其增长,且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现象;(2)较之教育经费投入强度,经济产出及其增长对R&D强度的变动更为敏感;(3)提高中国对国外外溢的技术知识的吸收能力,能够明显地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本研究结论对中国有效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软科学》期刊2012年09期)
蒋仁爱,蔡虹,吴凯[4](2011)在《国际性无形技术外溢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国际性技术外溢中技术外溢方和吸收方互动因素的基础上,本文测算了我国各省吸收同化的无形国际性外溢R&D存量,将其代入Coe和Helpman推导的内生增长模型中,利用我国各省的面板数据估计了自主R&D存量和无形国际性外溢R&D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弹性系数,同时,应用了分位数回归分析了无形国际性技术外溢对TFP的贡献随着各省市TFP的分位点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自主R&D投资显着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我国各省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无形的国际性技术外溢同样促进了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其作用要小于自主R&D投资对各省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作用。分位数回归结果进一步表明,随着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无形的国际性技术外溢对各省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逐步降低。(本文来源于《管理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蔡虹,吴凯,蒋刘涛[5](2010)在《以美国为参照的国际性技术外溢的经济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以影响母国技术溢出和东道国吸收同化的8项指标为主要依据,使用因子分析法对26个选定国家进行综合排序,并选取了基于美国技术外溢的11个主要接受国。其次,在对技术知识存量和技术同化能力的度量方法进行描述后,将美国单独作为技术溢出方,测算了11个主要接受国通过进口贸易、FD I和人员交流3种无形(直接)外溢渠道,从美国吸收的外溢技术知识存量。最后,将11个主要接受国从美国吸收的知识存量总和的面板数据纳入广义Cobb-Doug las生产函数中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美国的国际性技术外溢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管理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蔡虹,吴凯,孙顺成[6](2010)在《基于专利引用的国际性技术外溢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专利跨国引用作为国际性技术外溢的代理变量,基于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专利引用数据库分析中国发明专利技术的现状和特征;依据该数据库中6大类36个专利的细分类别,计算1985年~1999年中国与11个创新型国家(地区)的技术相似度;运用技术知识存量替代技术知识流量,测算中国1985年~2004年的对外技术依存度,综合分析技术相似性、对外技术依存度、地理距离和语言等因素对中国通过专利引用获取国际性外溢技术的影响,利用负二项回归方法对影响中国专利引用的相关因素进行计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相似度与跨国专利引用之间不存在显着性正相关关系,对外技术依存度、语言差异均与跨国专利引用显着负相关,地理距离与跨国专利引用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管理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王蓉[7](2009)在《基于国际性技术外溢的民营制造企业技术成长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经济合作和国与国之间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随着经济往来的深入而大规模的进行,由此带来的国际性技术外溢促进了先进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与扩散。本文研究在此背下民营制造企业的技术成长机制。本文首先对国际性技术外溢促进民营制造企业技术成长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国际性技术外溢能使技术知识非自愿的由一个国家扩散到另个一国家,促进另一个国家技术的成长。在此基础上,结合民营制造企业的特点,构建国际贸易技术外溢促进民营制造企业技术成长的机理模型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民营制造企业技术成长的机理模型,外商直接投资通过示范-模仿效应、竞争效应、链接效应和人力资本的流动效应促进民营制造企业的技术成长;国际技术贸易直接促进技术成长,而国际货物贸易可以通过传染效应、干中学效应、演示和培训效应、竞争效应促进民营制造企业的技术成长。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运用时间序列的线性模型对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所带来的技术外溢与湖南省民营制造企业技术成长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经过ADF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带来的技术外溢与湖南省的民营制造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国际性技术外溢促进了湖南省民营制造企业的技术成长。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06-30)
蔡虹,蒋仁爱,孙顺成[8](2007)在《国际性的技术外溢与中国的经济增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R&D投资经济效果的计量模型,对中国基于国际贸易和国家间直接(无形)外溢技术知识的存量进行了测算,并据此对中国技术知识总量的产出弹性系数和边际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国际性技术外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方法,运用Eviews6.0软件,针对国际性技术外溢对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模型和面板数据回归结果。结果表明,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主要依靠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高科技人员投入、FDI利用和出口贸易额的增加也会对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通过提高新产品、新技术的质量和层次来提升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时,FDI和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会起阻碍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际性技术外溢论文参考文献
[1].蒋仁爱,蔡虹,王胜.国际性技术外溢对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J].系统管理学报.2013
[2].张经强.国际性技术外溢对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
[3].蒋仁爱,蔡虹,李璐,张帆.国际性技术外溢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策仿真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
[4].蒋仁爱,蔡虹,吴凯.国际性无形技术外溢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
[5].蔡虹,吴凯,蒋刘涛.以美国为参照的国际性技术外溢的经济效果研究[J].管理学报.2010
[6].蔡虹,吴凯,孙顺成.基于专利引用的国际性技术外溢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0
[7].王蓉.基于国际性技术外溢的民营制造企业技术成长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9
[8].蔡虹,蒋仁爱,孙顺成.国际性的技术外溢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