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管循环流化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液-固循环流化床,水平管束,颗粒分布,压降
多管循环流化床论文文献综述
边亚微[1](2016)在《水平多管液—固循环流化床中固体颗粒分布和压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循环流化床换热器具有良好的强化传热和防、除垢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水平液-固循环流化床换热器为研究对象,设计并构建了一套冷模、透明、水平的多管液-固循环流化床换热器,利用CCD图像测量和数据采集系统及压力传感器,以水为液相工质,六种惰性固体颗粒为固相工质,考察了液体循环流量、颗粒加入量、颗粒种类等参数对于该冷模换热器中颗粒的运动、分布及压降的影响。对流化床水平管束中颗粒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固体颗粒在水平管束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随着液体循环流量和颗粒加入量的增加,管束中颗粒分布的不均匀度逐渐减小,颗粒在管束中的分布逐渐均匀;较小粒径和较小密度的颗粒在水平管束中流化效果较好,分布较均匀。对流化床水平单管中颗粒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管束底部的5#管中颗粒固含率最高,中间3#管和4#管中颗粒固含率居中,靠近顶部的1#管和2#管中颗粒固含率最小;在单根水平管中,受重力的影响,固体颗粒主要集中分布在管轴线所在水平面的下半部分;随着液体循环流量和颗粒加入量的增加,水平管中颗粒固含率逐渐增大,并且颗粒在管中的分布也越来越均匀;较小粒径和较小密度的颗粒在管中流化效果较好;流体湍流程度越高,颗粒在水平管中的分布越均匀。构建了叁维相图,表明在水平管束和水平单管中颗粒均匀分布之较优参数范围。对流化床压降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平管束压降随着液体循环流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着颗粒加入量的增加而小幅增大,随颗粒粒径和密度的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05-01)
贾文婷[2](2013)在《叁相多管循环流化床蒸发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相循环流化床蒸发器良好的防、除垢和强化传热作用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关于叁相流换热器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进一步研究汽-液-固循环流化床蒸发器的性能,本文以透明多管强制循环流化床蒸发器为实验设备,以泵为循环装置,利用CCD图像采集和在线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以水和六种惰性颗粒为液相和固相工质,研究了工质循环流量、加热管热通量、颗粒初始加入量及颗粒种类等参数对加热管束固含率、蒸发器热效率以及循环泵功率的影响。对流化床加热管束中固含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加热管束的固含率随着液体循环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每根管增加的程度不同,1号和5号管的增加幅度较大,24号管比较平缓。加热管束每根管内的固含率都随着热通量的增加而表现出微小的增加,表明热通量对管束内固含率的影响非常微弱。随着固体颗粒加入量的增加,每根加热管内的固含率都显着增大,表明增加颗粒加入量可以有效的提高加热管的固含率。以沉降速度来考察不同颗粒对固含率的影响,在不同管内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在1号和5号管内,固含率随颗粒沉降速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在24号管内,固含率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加入3.15mm聚甲醛时。对流化床蒸发器热效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流量的增加,蒸发器的热效率增大,且增大的趋势逐渐变缓。随着热通量的增加,蒸发器的热效率增大,而且增大的幅度非常显着。随着颗粒加入量的增加,热效率增大,且增大的趋势逐渐变缓,低热通量下颗粒加入量对热效率的影响比较明显。颗粒可以完全流化时,颗粒密度、导热系数越大,热效率越高。对循环泵功率的研究结果表明:泵功率随颗粒加入量、颗粒沉降速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加幅度较小。泵在冷模条件下消耗的功率大于热模条件下消耗的功率。(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3-06-01)
姜峰,王兵兵,齐国鹏,李修伦[3](2013)在《汽-液-固多管循环流化床蒸发器中固体颗粒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叁相循环流化床蒸发器加热管束内固体颗粒的分布规律,设计并构建了汽-液-固透明多管循环流化床蒸发系统.利用CCD图像采集和数据处理系统,研究了液体循环流量、热通量、颗粒加入量及颗种类等参数对于加热管束中固体颗粒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液体循环流量、热通量和颗粒加入量的增加,颗粒分布的不均匀度降低;而随着颗粒沉降速度的增加,颗粒分布的不均匀度增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决固体颗粒在加热管束中良好分布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王兵兵[4](2012)在《汽—液—固多管循环流化床蒸发器流动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相循环流化床蒸发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其压降、颗粒分布、强化传热及防、除垢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对汽-液-固多管循环流化床蒸发器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设计并构建了透明多管汽-液-固多管循环流化床蒸发器。利用CCD图像采集、压力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以水为工质,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液体循环流量、热通量、惰性颗粒加入量及颗粒种类等参数对于流化床蒸发器流动特性的影响。对流化床加热管束中的颗粒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管束中颗粒分布的不均匀度随着液体循环流量的增加而降低,但降低的程度随着流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循环流量较低时,热通量的增加可以明显降低管束中颗粒分布的不均匀度,但随着液体循环流量的增大,由于蒸汽出现带来的循环动力增加占总循环动力的比例下降,热通量的影响逐渐减弱直至几乎消失。颗粒加入量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颗粒分布的不均匀度,由于颗粒含率的增大会增加设备的运行阻力,并且会加速设备的磨损,所以确定其合理用量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从沉降速度来考察不同颗粒对分布的影响,实验范围内颗粒分布的不均匀度随着颗粒沉降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对流化床的压降研究结果表明:管束压降随着液体循环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加热功率的增大对管束压降的影响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小幅增加循环流速和颗粒含率,使得管束的压降增加,另一方面,管束中汽含率的增大降低了管束中混合工质的密度,使得管束的压降降低。两方面综合作用使得管束压降呈现波动状态。随着颗粒加入量的增加,管束压降增加,反映了颗粒加入量的增加增大了设备的循环阻力。管束压降与颗粒沉降速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需要考虑循环流量、颗粒加入量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共同确定压降的变化。在研究管束压降的基础之上,对实验条件下设备上部水平管、分离器,下降循环管和下部水平管的压降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2-06-01)
赵燕禹[5](2009)在《多管循环流化床流动特性和压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循环流化床蒸发器的工业化应用,本文采用一套冷模透明多管循环流化床装置,对床内的流动特性和压降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和定量分析。考察了空气加入量、固体颗粒的种类及加入量等参数对于循环流化床内部固体颗粒的运动、分布情况以及管路压降和主体循环流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系统循环流速的提高,管束中颗粒固含率随之提高;管束中压降随着循环流速的提高而加大;随着固体颗粒加入量的增加,管束中压降略有增大,并且密度小的固体颗粒增幅较密度大的颗粒增幅较小。采用量纲分析的方法,分别建立了上行床、下行床和水平床中的液-固两相流无量纲压降模型,其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768、0.843和0.701;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6.2%、6.5%和3.1%。该模型的建立为自然循环流化床循环速度的计算和颗粒参数的确定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01-01)
张恒,王晋刚,张少峰[6](2008)在《水平管循环流化床换热器防垢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硫酸钙为工质,在水平管循环流化床换热器装置内进行条件试验,研究水平流化床的防垢效果和传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水平管循环流化床换热器具有良好的防垢效果和传热性能。(本文来源于《化工装备技术》期刊2008年04期)
张恒[7](2008)在《水平管循环流化床换热器防、除垢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换热设备的防、除垢问题是学术界及工业界普遍关注的课题。将多相流态化技术引入防、除垢过程,通过在换热装置中加入一定种类、浓度、粒径的惰性固体颗粒的方法来达到防、除垢和强化传热的目的,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水平管液固循环流化床换热器的防、除垢和强化传热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操作参数对其防除垢和强化传热的影响,提出了最佳工艺条件,并利用Matlab语言实现了数据的可视化。实验结果表明,惰性固体颗粒的加入不仅大大地延缓了结垢,达到了防除垢的目的,而且强化传热效果显着。加入固体颗粒体积分率越大,强化传热效果越明显;颗粒循环流量越大传热系数越高;热通量大时传热效果好。最后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得出了水平流化床换热器膜传热系数及压降关联式,以指导工程实践。(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08-02-01)
巩国栋,刘燕[8](2007)在《颗粒直径与密度对水平多管液固循环流化床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水平多管液固流化床颗粒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CCD图像采集系统,获得了颗粒的分布状况。研究表明,颗粒直径与密度的大小影响着颗粒的均匀分布。(本文来源于《化工装备技术》期刊2007年03期)
巩国栋[9](2007)在《水平多管液固循环流化床颗粒分布性能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卧式流化床换热器更好地强化传热和防除垢,本文对卧式换热器前管箱进行了改造,增加了进液口,并加入挡板。采用功能强大的CCD图像采集与数据处理系统,获得了颗粒的分布和运动规律。考察了挡板角度及操作参数等对颗粒分布性能的影响,并利用Origin和Matlab语言实现了实验数据的可视化。研究表明,挡板角度、进料方式、液体流量,颗粒粒径及密度对管束中颗粒的固含率分布都有较大的影响。在未改造前,颗粒在各管束的分布极不均匀,当增加入口和挡板后,随着液体流量的增加,管束中固含率的不均匀度都减小。得到了使得颗粒分布较好的挡板角度。得出了,水平液固循环流化床内颗粒分布较好的颗粒直径及密度。最后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得出了管束颗粒分布不均匀度与挡板角度参数及工艺操作运行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以指导生产实践。(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07-01-01)
李伟,赵长遂,段伦博,李庆钊,陈惠超[10](2006)在《多管文丘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冷态气流流场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实际工业应用的多管文丘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装置,按照冷态模化试验的相似准则建立了冷态模化试验台。通过在试验台入口通道加装不同形式导流板、改变文丘里管群管径分布,利用颗粒图像速度仪(PIV)对不同几何结构条件下多管文丘里内的流量分布进行了测量,同时测量了不同工况下试验台的阻力损失。结果表明,单侧进风、入口通道内无导流装置时,等径文丘里管群各管流量存在明显偏差,采取加装入口导流板或改变文丘里管管径分布均能达到使多管文丘里管各管均流的目的,从而改善脱硫塔内的脱硫性能。流线型入口导流板不仅能使各文丘里管均流,而且不会明显增加入口段阻力损失。所得试验结果对多管文丘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的工业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锅炉技术》期刊2006年03期)
多管循环流化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叁相循环流化床蒸发器良好的防、除垢和强化传热作用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关于叁相流换热器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进一步研究汽-液-固循环流化床蒸发器的性能,本文以透明多管强制循环流化床蒸发器为实验设备,以泵为循环装置,利用CCD图像采集和在线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以水和六种惰性颗粒为液相和固相工质,研究了工质循环流量、加热管热通量、颗粒初始加入量及颗粒种类等参数对加热管束固含率、蒸发器热效率以及循环泵功率的影响。对流化床加热管束中固含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加热管束的固含率随着液体循环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每根管增加的程度不同,1号和5号管的增加幅度较大,24号管比较平缓。加热管束每根管内的固含率都随着热通量的增加而表现出微小的增加,表明热通量对管束内固含率的影响非常微弱。随着固体颗粒加入量的增加,每根加热管内的固含率都显着增大,表明增加颗粒加入量可以有效的提高加热管的固含率。以沉降速度来考察不同颗粒对固含率的影响,在不同管内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在1号和5号管内,固含率随颗粒沉降速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在24号管内,固含率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加入3.15mm聚甲醛时。对流化床蒸发器热效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流量的增加,蒸发器的热效率增大,且增大的趋势逐渐变缓。随着热通量的增加,蒸发器的热效率增大,而且增大的幅度非常显着。随着颗粒加入量的增加,热效率增大,且增大的趋势逐渐变缓,低热通量下颗粒加入量对热效率的影响比较明显。颗粒可以完全流化时,颗粒密度、导热系数越大,热效率越高。对循环泵功率的研究结果表明:泵功率随颗粒加入量、颗粒沉降速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加幅度较小。泵在冷模条件下消耗的功率大于热模条件下消耗的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管循环流化床论文参考文献
[1].边亚微.水平多管液—固循环流化床中固体颗粒分布和压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6
[2].贾文婷.叁相多管循环流化床蒸发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3
[3].姜峰,王兵兵,齐国鹏,李修伦.汽-液-固多管循环流化床蒸发器中固体颗粒的分布[J].天津大学学报.2013
[4].王兵兵.汽—液—固多管循环流化床蒸发器流动特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
[5].赵燕禹.多管循环流化床流动特性和压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
[6].张恒,王晋刚,张少峰.水平管循环流化床换热器防垢试验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2008
[7].张恒.水平管循环流化床换热器防、除垢的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
[8].巩国栋,刘燕.颗粒直径与密度对水平多管液固循环流化床分布的影响[J].化工装备技术.2007
[9].巩国栋.水平多管液固循环流化床颗粒分布性能的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
[10].李伟,赵长遂,段伦博,李庆钊,陈惠超.多管文丘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冷态气流流场试验研究[J].锅炉技术.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