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亮层论文-刘群然

白亮层论文-刘群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亮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ML30CrMnSiA,冷镦钢丝,脱碳层,调质

白亮层论文文献综述

刘群然[1](2019)在《ML30CrMnSiA标准件金相组织白亮层形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ML30CrMnSiA螺栓金相组织出现白亮层。对螺栓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进行分析,对带有白亮层的螺栓进行扫描电镜分析。螺栓正常组织处能谱成分接近材料基体化学成分。螺栓金相组织白亮层不是脱碳层,没有脱碳的过渡层。冷镦钢丝的磷化膜堆积到牙顶,一部分深入牙顶。如果钢丝表面磷化膜过厚,磷化膜烧结物在螺栓调质后金相组织为白亮层,牙顶处白亮层厚而明显,其他部位较薄。冷镦钢丝生产中磷化膜面质量控制在4~6 g/m~2为宜。(本文来源于《金属制品》期刊2019年04期)

陶贵闯[2](2018)在《D2/U71Mn轮轨材料在滑动磨损下白亮层形成与剥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摩擦磨损是轮轨表面在循环应力下产生的必然现象,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因磨损引起的轮轨失效已成为影响铁路安全的重要因素。尤其当列车在启动、刹车或行驶至曲线弯道时,轮轨之间发生严重的滑动磨损,接触应力受离心力的影响增大,造成轮轨表面组织发生严重塑性变形,甚至产生白层。尽管白层具有的高硬度会增加轮轨的耐磨性,同时也会产生裂纹,造成剥落。因此,研究滑动磨损下的白层形成与剥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试验室条件下通过MRH-5A型环块磨损试验机对D2/U71Mn轮轨材料做系统的滑动磨损试验,并采用数码相机、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谱仪(EDS)、显微硬度仪以及模拟软件对不同磨损转数下的白层形成与剥落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在不同转数的滑动磨损过程中,试环(U71Mn)的磨损量值基本保持不变,而试块(D2)的磨损量逐渐增加,即试环的耐磨性要优于试块。随着滑动磨损转数的增加,试块表面磨损形式由黏着磨损逐渐转变为磨粒磨损,而试环表面始终发生轻微的磨粒磨损,但表面氧化磨损逐渐加剧。环块试样在滑动磨损过程中表面都形成纳米晶白层,该白层由铁素体纳米晶和极少量渗碳体小颗粒组成,其形成机制属于塑性变形机制。从横截面角度观察,试块表面白层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1)在磨损犁沟内出现月牙形塑性变形层,珠光体组织发生细化;2)磨损表面形成相对均匀的严重塑性变形层,渗碳体碎化成短棒状甚至是颗粒状;3)犁沟内形成厚度小于1μm的白层,其内组织为纳米级的铁素体和渗碳体小颗粒;4)犁沟内白层增厚成月牙形;5)相邻犁沟内的月牙形白层相互连接,厚度可达10 μm。试环表面白层的形成过程与试块基本一致,只是在相同转数下二者因变形程度不同而导致白层厚度有所差别。环块表面白层剥落过程为:主要在脊缘处产生裂纹源,表面裂纹沿着与摩擦力成30°~45°角方向向犁沟内扩展并交汇,在表层沿着白层与变形层交界处或白层内部扩展,最后使表层金属分层甚至出现金属薄片(含有白层)剥落。对本试验条件下的环块接触面的温度场进行模拟研究发现,当滑动磨损过程中的闪温时间不超过60 ms时,环块表面的温升不超过300 ℃,该摩擦升温不会对白层组织的形成过程造成影响,即不会形成再结晶白层。白层表面的显微硬度最高,约820 HV,约为基体硬度的3倍。白层表面至心部组织的显微硬度呈递减趋势。(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8-06-17)

陈尧,纪庆新,魏坤霞,胡静[3](2018)在《不同渗氮温度下38CrMoAl钢低氮氢比无白亮层离子渗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变速器锥盘使用寿命,以锥盘用38CrMoAl钢为研究材料,采用不同渗氮温度低氮氢比离子渗氮进行表面改性。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渗氮后的38CrMoAl钢显微组织、物相、硬度、渗层脆性及耐磨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38CrMoAl钢经520℃,N2∶H2=1∶4和540℃,N_2∶H_2=1∶5离子渗氮后表层无白亮层生成,XRD分析表明表层无γ'-Fe4N相,说明离子渗氮时通过改变渗氮温度和氮氢比可以避免白亮层生成,只形成渗氮扩散层。研究还发现,渗氮层的脆性显着降低,韧性和耐磨性提高,为促进无白亮层离子渗氮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变速器锥盘的表面改性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表面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陈尧,宋磊,张宸恺,叶雪梅,胡静[4](2017)在《38CrMoAl液压柱塞无白亮层低温离子渗氮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8Cr Mo Al液压柱塞进行低温离子渗氮,研究不形成白亮层的工艺条件。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处理后的38Cr Mo Al钢显微组织、截面硬度、渗层脆性、耐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510℃常规离子渗氮工艺,38Cr Mo Al钢经450℃低温离子渗氮工艺处理后无白亮层产生,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表层无γ'-Fe4N相生成。同时,38Cr Mo Al钢经450℃低温离子渗氮工艺处理后,不仅截面硬度满足使用要求,而且渗层脆性显着降低,压痕周围均无裂纹产生。耐磨性研究表明,在较大载荷下,450℃低温离子渗氮后耐磨性比510℃常规离子渗氮好。(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22期)

左时燕,周伟,况勋,杨凌平[5](2015)在《模具氮化及软氮化白亮层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钢的氮化及软氮化白亮层(化合物层)的相结构和性能特点,讨论分析了不同机械零件对氮化及软氮化白亮层要求侧重点,重点论述了不同模具对氮化及软氮化白亮层的要求,以及模具氮化及软氮化白亮层的控制要点。(本文来源于《模具制造》期刊2015年01期)

陈永超,康志杰,杜丽峰[6](2014)在《离线热处理钢轨中白亮层的产生和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以C900A材质的钢轨为例,结合包钢轨梁厂电淬火生产线设备改造后,开发欧洲标准热处理钢轨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对白亮层的微观组织结构、产生原因和产生位置进行分析,简述影响白亮层产生的因素,并提出控制措施。(本文来源于《包钢科技》期刊2014年05期)

杨月华,冯德学[7](2014)在《离子氮化白亮层和渗层不合格的分析与解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阐述离子氮化基本工艺,依据实际生产中积累的经验重点阐述了离子氮化生产中出现白亮层、渗氮层不合格问题的分析及对策,这些经验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热处理技术与装备》期刊2014年02期)

朱瑞华,田林海,鲍明东,马永,唐宾[8](2011)在《H13钢表面不含白亮层的渗氮层制备及其耐磨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等离子氮化技术对H13钢进行离子氮化,通过改变渗氮气压和温度得到不同成分和厚度的渗氮层,用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渗层的组织及物相组成,借助球-盘磨损试验机对渗层在大气环境下与Al_2O_3球对磨时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渗层主要由ε-Fe_(2-3)N、γ′-Fe_4N和少量α-Fe、Fe_2O_3、Fe_3O_4相构成;渗氮温度为510℃时没有形成明显的渗层,渗氮温度为570℃、气压为200,300 Pa和渗氮温度为540℃、气压为100 Pa时渗层只有扩散层,而在其他条件下渗层由白亮层和扩散层组成;氮化后表面硬度为1100~1200 HV,较基体增加1倍左右;在温度为570℃、气压200 Pa制备渗层的摩擦因数比基体大幅度降低,磨痕宽度变窄,比磨损率明显降低,耐磨性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材料》期刊2011年08期)

周刚[9](2011)在《75钢拉拔开裂的表面白亮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的金属工艺中,为节约材料和提高材料性能,对线材或棒材等长材经常采用拉拔工艺进行加工。在这种加工艺中,会出现一种表面因拉拔而产生的白亮层,这一白亮层很薄,但硬度很高,常常引起拉拔件表面开裂,有时甚至会引起拉拔件断裂。在以往的文献记载中,常根据其硬度接近马氏体,将其归结为拉拔过程中表面异常升温而产生的马氏体。作者有幸接触到了一起因表面白亮层而导致的表面开裂,但分析结果是白亮层为极其破碎的渗碳体与铁素体的机械混合物,只是腐蚀剂由于表面张力无法进入,而使得其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呈白色。(本文来源于《物理测试》期刊2011年01期)

林红旗[10](2008)在《电加工白亮层对压铸模寿命影响分析与改进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压铸模采用电加工时,模具材料因放电产生高温而熔化,加上冷却液的急冷,表面会产生一层硬而脆的白亮层,该层容易产生微观裂纹,严重影响模具寿命。采取电加工后再次回火、控制电加工规范、对电加工表面进行打磨抛光等改进措施,消除了白亮层的微观裂纹,提高了压铸模寿命。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操作方便、实用性强、成本低廉,是提高压铸模寿命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08年09期)

白亮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摩擦磨损是轮轨表面在循环应力下产生的必然现象,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因磨损引起的轮轨失效已成为影响铁路安全的重要因素。尤其当列车在启动、刹车或行驶至曲线弯道时,轮轨之间发生严重的滑动磨损,接触应力受离心力的影响增大,造成轮轨表面组织发生严重塑性变形,甚至产生白层。尽管白层具有的高硬度会增加轮轨的耐磨性,同时也会产生裂纹,造成剥落。因此,研究滑动磨损下的白层形成与剥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试验室条件下通过MRH-5A型环块磨损试验机对D2/U71Mn轮轨材料做系统的滑动磨损试验,并采用数码相机、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谱仪(EDS)、显微硬度仪以及模拟软件对不同磨损转数下的白层形成与剥落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在不同转数的滑动磨损过程中,试环(U71Mn)的磨损量值基本保持不变,而试块(D2)的磨损量逐渐增加,即试环的耐磨性要优于试块。随着滑动磨损转数的增加,试块表面磨损形式由黏着磨损逐渐转变为磨粒磨损,而试环表面始终发生轻微的磨粒磨损,但表面氧化磨损逐渐加剧。环块试样在滑动磨损过程中表面都形成纳米晶白层,该白层由铁素体纳米晶和极少量渗碳体小颗粒组成,其形成机制属于塑性变形机制。从横截面角度观察,试块表面白层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1)在磨损犁沟内出现月牙形塑性变形层,珠光体组织发生细化;2)磨损表面形成相对均匀的严重塑性变形层,渗碳体碎化成短棒状甚至是颗粒状;3)犁沟内形成厚度小于1μm的白层,其内组织为纳米级的铁素体和渗碳体小颗粒;4)犁沟内白层增厚成月牙形;5)相邻犁沟内的月牙形白层相互连接,厚度可达10 μm。试环表面白层的形成过程与试块基本一致,只是在相同转数下二者因变形程度不同而导致白层厚度有所差别。环块表面白层剥落过程为:主要在脊缘处产生裂纹源,表面裂纹沿着与摩擦力成30°~45°角方向向犁沟内扩展并交汇,在表层沿着白层与变形层交界处或白层内部扩展,最后使表层金属分层甚至出现金属薄片(含有白层)剥落。对本试验条件下的环块接触面的温度场进行模拟研究发现,当滑动磨损过程中的闪温时间不超过60 ms时,环块表面的温升不超过300 ℃,该摩擦升温不会对白层组织的形成过程造成影响,即不会形成再结晶白层。白层表面的显微硬度最高,约820 HV,约为基体硬度的3倍。白层表面至心部组织的显微硬度呈递减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亮层论文参考文献

[1].刘群然.ML30CrMnSiA标准件金相组织白亮层形成分析[J].金属制品.2019

[2].陶贵闯.D2/U71Mn轮轨材料在滑动磨损下白亮层形成与剥落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18

[3].陈尧,纪庆新,魏坤霞,胡静.不同渗氮温度下38CrMoAl钢低氮氢比无白亮层离子渗氮[J].中国表面工程.2018

[4].陈尧,宋磊,张宸恺,叶雪梅,胡静.38CrMoAl液压柱塞无白亮层低温离子渗氮工艺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7

[5].左时燕,周伟,况勋,杨凌平.模具氮化及软氮化白亮层的控制[J].模具制造.2015

[6].陈永超,康志杰,杜丽峰.离线热处理钢轨中白亮层的产生和控制[J].包钢科技.2014

[7].杨月华,冯德学.离子氮化白亮层和渗层不合格的分析与解决[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14

[8].朱瑞华,田林海,鲍明东,马永,唐宾.H13钢表面不含白亮层的渗氮层制备及其耐磨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2011

[9].周刚.75钢拉拔开裂的表面白亮层分析[J].物理测试.2011

[10].林红旗.电加工白亮层对压铸模寿命影响分析与改进措施[J].铸造技术.2008

标签:;  ;  ;  ;  

白亮层论文-刘群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