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演变论文-李如龙

音韵演变论文-李如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音韵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潮州方言,闽语,闽南话,文白异读,方言研究,潮汕话,历史层次,使用人口,现代方言,庄初升

音韵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李如龙[1](2019)在《潮州方言百余年音韵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潮州是粤东最早开发的地区,潮州方言指潮州汕头一带的闽语,目前使用人口600多万,如果连同后来繁衍的揭阳和汕尾市,应有1000多万人。粤东闽语自宋代后陆续从闽南地区迁移过去,1000多年来这里的闽语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还保存着闽南话的基本面貌,一般都认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1-06)

林清霞[2](2019)在《海峡两岸泉腔音韵的历史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泉州方言形成的历史悠久,由于移民来源的多元化,使得泉州方言变得不纯粹,具备多种层次。本文探讨了叁百多年来泉州方言的历史演变,将康熙年间的《拍掌知音》、1800年《汇音妙悟》、1873年《厦英大辞典》、1906年《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等方言文献中的泉州方言语音系统,与现代泉州鲤城话、惠安话、安溪话、永春话、晋江话、南安话、德化话及历史上属泉州腔的同安话进行音系对比,得出以下结论:叁百年来泉州方言[dz]声母同化为[l]声母,带?介音的韵逐步消失了介音,鼻化韵逐渐增多,声调演变与古声母的清浊紧密相关。本文同时考察了一百二十多年台湾偏泉腔的历史演变,将1895年《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1893年《中西字典》与现代台湾偏泉腔台北话、鹿港话、马公话、叁峡话、新竹话、金门话进行比较,发现一百二十多年台湾偏泉腔在偏漳腔、混合腔的影响下,[dz]声母逐步扩大范围,成为偏泉腔发展的主流。《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和《中西字典》无[?]、[?]、[i??]、[??]、[?u?]、[m?]韵,而现代台湾偏泉腔鹿港、叁峡、新竹、金门存在这六个韵。声调上,只有鹿港话仍旧有八个声调,保留上声分上下。我们同时还将现代福建泉州音系与台湾偏泉腔进行共时比较,发现两岸泉州音系的差异主要是受不同语言接触的影响。台湾偏泉腔受偏漳腔、混合腔和厦门腔等影响,产生了与福建泉州同中有异的偏泉腔。(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陈丽冰[3](2018)在《闽东宁德方言鼻音韵尾的地理分布及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闽东宁德方言辅音韵尾近几十年来处于急剧变化中,城乡之间、老派和新派之间存在差异。通过对宁德城关及各乡镇方言的调查,目前宁德方言的鼻音韵尾存在4种类型:[m、n、η]尾叁分型、[m、η]尾二分型、[n、η]尾二分型、[η]尾一分型。在此基础上,探讨鼻音韵尾在宁德的地理分布特点、演变的过程及演变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周瓜克[4](2018)在《藏语辅音韵尾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藏语言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辅音韵尾的语音演变具有共时语音演变和历时语音演变的两种不同形式特点。本文以藏语传统文法理论中辅音韵尾的读音和分类作为重点,对藏语的语音历史演变过程中辅音韵尾的读音、分类、特征和演变过程、发展性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关于本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状况,阐述了选题的意义及理论依据。第二章对藏语语法理论《叁十颂》和《音势论》中辅音韵尾的读音分类和老一辈学者辅音韵尾读音分法持有的不同观点做了全面的比较并简述了其特征。第叁章根据吐蕃王朝时期汉藏音译的石碑文、敦煌文献《敦煌吐蕃汉藏对音词汇》、《唐五代西北方言音》、汉文文献中记载的有关藏族历史文献《唐书》、《宋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历史文献中出现的汉藏语字和词的语音特征,归纳和总结了 7--9世纪藏语辅音韵尾特征。第四章以汉族和其他民族译语的《西番译语》、《钦定西域同文志》、《明实录》、《元史》中出现的藏语人名和地名、水名的读音为依据,结合当时成书的藏族学者着作,分析和归纳15--17世纪藏语语音的演变特征。第五章以现代藏语卫藏、阿里、东边的嘉绒、西边的拉达克、喜马拉雅带的宗喀语等几个方言和土语的语音特点为依据,分析归纳了现代藏语方言中的辅音韵尾演变规律和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18-05-01)

梁海敏[5](2016)在《《音韵辑要》中“居鱼”韵的声母及其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音韵辑要》中记录的文献资料来研究汉语语音的演变,把它放在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其语音性质,对于深入研究《音韵辑要》音韵地位和历史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对居鱼韵中同音字组和韵目反切上字进行初步研究,探讨本韵声母的语音演变规律。(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由墨林[6](2014)在《说“菽”与“豆”——从音韵学探究“豆”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甲骨文到楷书,从古音到今音,汉字发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豆"字从本义礼器,到取代"菽",表达植物"豆子"之意,其中演变值得探究。从音韵学的语音演变角度出发,可以为"豆"字假借为"菽"表达"豆子"的意思找到证据。(本文来源于《神州》期刊2014年15期)

莫娲[7](2013)在《常熟方言音韵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部吴语是吴语中分布面积最广的一支,由于受到北方官话的持续影响,通常都认为北部吴语不再保留早期吴语的面貌。常熟方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曾经的长江天险造成常熟与外界交流不便,较少的语言接触使常熟方言保留较多古吴语特点;尽管同周边方言一样受到普通话及外来移民的影响,但演变速度相对迟缓,残存历史演变的痕迹,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前人对常熟方言语音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学界还缺少对常熟方言音韵结构演变和历史层次的全面把握;有关常熟方言内部所呈现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某些音韵现象还有待作出细致深入的分析。本文在前人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新近的调查材料,全面考察常熟方言的语音面貌,厘清方言语音的层次结构,对相关音类的演变作出解释,再把常熟方言放回到北部吴语研究中考察吴语演变的规律性。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介绍常熟的地理、历史和方言的概况;其次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已有的相关成果,同时举例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材料;最后是有关发音合作人的简介。第二章全面描写常熟方言声韵调系统及主要音韵特点,整理出声韵调配合表;再对方言音变的情况作较为详细的列举和探讨,包括两字组连读变调、文白异读、新老异读和自由变读。第叁章讨论常熟方言声母的历史演变,这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也是常熟方言区别于其他北部吴语的重要特征。其中分作唇音、牙喉音、舌齿音叁类进行讨论,唇音部分涉及轻重唇的文白读和单字音的特殊表现等;牙喉音部分主要探讨见组各等字声母的腭化及不同性质的腭化形式,还厘清了匣母字今读所迭置的历史层次等;舌齿音部分主要讨论精组字尖音的保留和从邪澄禅船崇母读音的演变以及对所存在的异读性质的探讨,还分析了常熟方言古知庄章声母的读音类型和历史演变情况,这是知庄章声母早期音值在现代吴语中的表现。第四章讨论常熟方言阴声韵的演变,依次讨论果摄、鱼虞韵、麻佳韵、蟹摄和止摄合口韵,以及侯尤两韵在常熟方言中的音韵演变,其中不仅包括读音符合演变规律的归纳总结,还详细分析了音值特殊的表现和所对应的历史层次。比如,常熟方言虞韵的特例字“鬟”的白读音是与闽语来源相一致的层次,它代表了北部吴语早期虞韵的层次;同时在探讨演变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今读的主体层,还重视对非主体层性质的考察。比如,关于侯、尤两韵唇音字的演变,我们注意到它们还有与主体层相异的层次,以词汇扩散的方式读入模、豪韵或读作声化韵。最后,归纳古阴声韵的分合情况。第五章讨论常熟方言阳入声韵的演变,分别为宕江摄、曾梗摄、通摄叁类韵母。通过分析宕江药觉韵的今读情况,我们仍可看到宕江两摄有分别的北部吴语实例。我们还从梗曾摄的文白异读入手,按等次分别考察保留白读层的情况。此外,还讨论了通摄叁等见组字细音白读的性质和通摄入声字的演变及“梦”的特殊读音现象。最后,对古阳入声韵的分合情况进行归纳。第六章按照舒、促声分别讨论常熟方言声调的历史演变,依次列出合流现象的例字。第七章分别从声、韵、调叁方面讨论常熟方言内部的一致性与呈现出的地域差异性,再与邻近吴语作比较,绘制方言地图,既可直观地展示常熟方言的语音特点,又可多角度探讨常熟方言音韵的历史演变。第八章是本文的结语,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综述主要的研究结论;对本文的研究步骤和所取得的成效加以阐述。同时,指出本文尚存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3-05-01)

陈桂銮[8](2012)在《源远流长 音韵骈臻——扬琴在潮州音乐演奏和伴奏中的演变与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扬琴是我国民族乐器中主要的击弦乐器,被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广泛使用。本文主要介绍扬琴在潮州音乐伴奏中的特点和音乐特色。(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2年08期)

刘存雨[9](2012)在《江苏江淮官话音韵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淮官话处于南北方言之间,是一种带有过渡色彩的汉语方言。研究江淮官话的音韵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本文选取江苏省境内45个江淮官话方言点的字音材料,运用描写法、比较法、历史层次分析法等基本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江苏江淮官话音韵系统的共时特征和历时演变。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先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江苏江淮官话分布的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历史沿革。然后对江苏江淮官话语音研究的现状作了简单的述评。最后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声母,主要考察了精组声母、知庄章组声母、日母、影疑云以微母和见晓组声母的今读类型和演变规律。其中重点讨论了知庄章组声母和日母。关于知庄章组声母,主要讨论了南京型方言知庄章组声母的演变,认为从历时的角度来分析,“元音高低说”是最为合理的解释。此外还讨论了知庄章组声母今读舌面音声母是存古还是创新的问题。关于日母,认为高本汉对于中古日母的构拟有一定合理性,不可全盘否定。第叁章韵母,主要讨论了元音高化现象,“支微入鱼”现象,流摄韵母的演变,咸山摄阳声韵的演变和深臻曾梗四摄阳声韵尾的演变。其中元音高化现象、“支微入鱼”现象和咸山摄阳声韵的演变讨论最为详细。关于元音高化现象,指出江苏江淮官话果假摄主元音的后高化音变有其独特之处,与吴语、湘语等方言的元音后高化链移并不完全相同;i韵母舌尖化现象的音变力量是元音自身的高化,与推链或拉链等链移式音变并无必然关系。关于“支微入鱼”现象,认为其音变起点是﹡iui,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存在同源关系、语言接触或是由于受到历史上汉语标准语的影响而产生的,应当是各个方言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自身独立发生﹡iui>iu>y演变的结果。关于咸山摄阳声韵的演变,指出江苏江淮官话寒韵仍有南朝《切韵》层次的残迹,讨论了咸山摄见系开口二等字与宕江摄细音字相混的现象,咸山摄二等韵、叁四等韵主元音高化现象以及山摄合口叁四等韵主元音与合口一等韵相同的现象。第四章声调,主要讨论了通泰方言全浊上声字和浊去字今读阴平调的现象,认为通泰方言全浊上声字和浊去字今读阴平调并非来自与客赣方言的语言接触,而只是由于调型相同,调值相近而发生的调类合并。最后对通泰方言的性质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通泰方言是一种混合型方言,它的形成与明初的洪武大移民有关,而与南北朝时的“南朝通语”无关。(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2-03-01)

张平忠[10](2011)在《中古时期唇音韵字开合在金元时期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口呼与合口呼是描写汉语语音韵部发音状况的一组对称系统,是语音性质的重要区别性特征。语音系统的历史演变会在开合口变化中得到相应体现,因而分析开合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揭示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从唇音的角度探讨中古到金元时期语音系统所发生的开合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展示这一发展时期语音演变的面貌。(本文来源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音韵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泉州方言形成的历史悠久,由于移民来源的多元化,使得泉州方言变得不纯粹,具备多种层次。本文探讨了叁百多年来泉州方言的历史演变,将康熙年间的《拍掌知音》、1800年《汇音妙悟》、1873年《厦英大辞典》、1906年《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等方言文献中的泉州方言语音系统,与现代泉州鲤城话、惠安话、安溪话、永春话、晋江话、南安话、德化话及历史上属泉州腔的同安话进行音系对比,得出以下结论:叁百年来泉州方言[dz]声母同化为[l]声母,带?介音的韵逐步消失了介音,鼻化韵逐渐增多,声调演变与古声母的清浊紧密相关。本文同时考察了一百二十多年台湾偏泉腔的历史演变,将1895年《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1893年《中西字典》与现代台湾偏泉腔台北话、鹿港话、马公话、叁峡话、新竹话、金门话进行比较,发现一百二十多年台湾偏泉腔在偏漳腔、混合腔的影响下,[dz]声母逐步扩大范围,成为偏泉腔发展的主流。《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和《中西字典》无[?]、[?]、[i??]、[??]、[?u?]、[m?]韵,而现代台湾偏泉腔鹿港、叁峡、新竹、金门存在这六个韵。声调上,只有鹿港话仍旧有八个声调,保留上声分上下。我们同时还将现代福建泉州音系与台湾偏泉腔进行共时比较,发现两岸泉州音系的差异主要是受不同语言接触的影响。台湾偏泉腔受偏漳腔、混合腔和厦门腔等影响,产生了与福建泉州同中有异的偏泉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音韵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李如龙.潮州方言百余年音韵演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林清霞.海峡两岸泉腔音韵的历史演变[D].闽南师范大学.2019

[3].陈丽冰.闽东宁德方言鼻音韵尾的地理分布及演变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周瓜克.藏语辅音韵尾演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8

[5].梁海敏.《音韵辑要》中“居鱼”韵的声母及其演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6].由墨林.说“菽”与“豆”——从音韵学探究“豆”的演变[J].神州.2014

[7].莫娲.常熟方言音韵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2013

[8].陈桂銮.源远流长音韵骈臻——扬琴在潮州音乐演奏和伴奏中的演变与特色[J].大众文艺.2012

[9].刘存雨.江苏江淮官话音韵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12

[10].张平忠.中古时期唇音韵字开合在金元时期的演变[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

标签:;  ;  ;  ;  ;  ;  ;  ;  ;  ;  

音韵演变论文-李如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