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检索课程新体系分类目标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石云,张达,王宽,林慧娜[1](2021)在《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文中研究表明合理构建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中国知网(CNKI)中1998—2018年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内容、管理、保障以及评价的281篇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法,借助CiteSpace软件,深入分析和探讨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结果表明:实践教学发展波动起伏,技术类高职院校成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研究成果产出的主要来源。实践教学内容研究对"新工科""师范类资格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涉及较少。实践教学管理研究成果丰硕,立足学生视角不断改善管理方式,但研究缺乏成果展示。实践教学评价研究主要侧重各自专业领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跨专业领域的普适性指标体系研究较少。实践教学的保障和评价研究主要关注校内各自专业领域,缺乏具有普适性的校企合作、跨专业的联合保障和评价机制研究。
查玉喜[2](2021)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特别是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更加多元,科研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加强。特别是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通过扩大招生人数、扩大办学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这种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在当时的历史阶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并向高等教育强国不断迈进。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占据了全国本科高校的半壁江山,数量接近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0%,承担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时代重任,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囿于政策支撑不足、顶层设计缺乏等因素影响,地方高校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发展倾向:重复建设,教育投入重点不突出,求大求全的发展模式,导致许多地方高校未能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造成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低质量、低产出、低效率的局面,面临着诸多待解的发展难题、发展困惑、发展瓶颈,地方本科院校这种传统的外延式发展模式亟待改变。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实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开启了全国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序幕。“双一流”建设成为新时代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地方高校实现换道超车的重大机遇。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是构建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发力点,地方高校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抢占先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焦点、重点、关键点和着力点又是什么?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于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绪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起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时代境遇、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认知重勘、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容重构、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方法整合、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条件支持,并按照“宏观分析与微观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简称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选取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地方高校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起点进行分析。对地方高校的外延和内涵进行界定,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并从人才观的转型、国家战略的革新、办学思路的革新、办学定位的完善等四个方面梳理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依据,以期明确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要途径。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境遇进行梳理。并以山东省地方高校为例,与发达省份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高校进行横向比较。我国地方高校从外延式发展阶段进阶到内涵式发展阶段,从规模扩张为主进阶到提高质量为主的治理理念。社会大众也对地方高校的发展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给予更多的期望,期望地方高校在科学研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现代大学功能方面有创新性的长足发展。但是,在转型过程中,许多地方高校受历史惯性思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治理理念未能跟上时代发展对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转型期待的步伐,在现实中遭遇了诸多困境与困惑,主要体现在:政策或制度扶持力度不强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放权力度不够,传统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治理理念的滞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高水平师资团队匮乏,学校的文化感召力、吸引力相对薄弱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地方高校的内涵发展。通过理清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后,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及时地、逐步地破解这些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顽瘴痼疾。并且随着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地方高校也亟需从办学目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发展以及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等四个主要方面,与发达省份的地方高校或者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高校进行横向比较,总结高水平发展的共性规律,反思自身的差距,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办学优势、办学条件,重新进行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以准确定位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寻找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出路和有效对策,力图凸显学校在规模与布局、人才培养、发展愿景等方面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因此本部分主要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理清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进程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以期明确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下一步路径与对策。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目标的定位、内容的重构、方法的整合、各种发展条件的支持以及评价的改进等方面探寻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应然状态和可能路径。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因此,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诉求,地方高校需要重新勘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人才观和服务地方的新要求,并以此重新企划学校发展的宏远目标,结合本校文化积淀和学科特点,形成符合本校工作实际的个性化特色发展理念,促使地方高校获得长足发展和特色发展。基于重新勘定的发展目标,笔者试图从学校发展图景和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先进教学模式的实践摸索,对于师生创新创业的启发与引导,建设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对于学习文化感召力吸引力的重塑等几个方面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容进行重构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把科研水平的提高与教学质量的提升相融合,把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与社会发展对于教育的诉求相对接,通过推动与引导并重、探索新路径与模仿成功典范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更多的外部条件支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与学校发展实践的有效衔接,加强硬件设施与软件的高度配合,实现政府管理学校向政府服务、扶持学校的积极转变,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当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地方高校与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共同提高,逐步提升地方高校以及所在地的生源吸引力,逐渐推进地方高校的国际声誉和国际文化交流参与度。除却获得外部的条件支持,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也迫切需要依据国家本科院校评估标准来制定科学可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高校教育质量和监测评价体系,同时对标世界一流大学评价范式,对比区域典型高校,以此来改进、推动地方高校的改革进程,获得长足发展。限于思考不够深刻等原因,关于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及办学条件保障等问题,本论文暂不涉及,留待以后学习研究。
王文丽[3](2021)在《高中实用文阅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高中实用文阅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待优化,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设计意识,设计质量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这些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利用问卷调查法等,对高中实用文阅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进行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活动设计的优化策略。本文分四章论述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第一章阐释了研究意义、关键词,梳理已有文献,为本研究提供基础,明确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第二章,旨在探讨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理论框架。首先,论述实用文的特点,分析高中实用文阅读的特性及其探究点。进而,依据活动理论、体验学习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及探究性学习模式,提出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构成要素,包括阅读学习工具、阅读学习情境、阅读探究任务、阅读学习共同体、阅读评价方式,分析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征与功能。最后,结合2017版(2020修订版)新课标、人教版、部编本教材,明确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培养目标、要求与思路。第三章,调查目前高中语文教师设计实用文阅读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现状,明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师生对实用文阅读的教学价值认识不清,教师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动力缺乏,教师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能力不强,教师忽视学生探究能力的阶段发展规律,教师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能力不足。第四章,旨在探析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首先,结合探究能力及文本类型特征,建立活动目标的设计策略。其次,从创设情境、精选任务、巧用活动形式三个方面,完善活动过程的设计策略。最后,以学生中心为原则、活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优化活动效果反馈的设计策略。
许雅江[4](2020)在《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及达成策略研究 ——以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面对21世纪提出的挑战,为解决人才培养问题,世界各国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共同愿景。基于对我国核心素养研究与培养的基础上,各学科相继凝练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而随着化学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颁布的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要依据化学核心素养内涵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意味着我国教学目标从“三维目标”走向了“核心素养”新时代。因此如何设计并有效实施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成为当下一线化学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形式了解新课改背景下一线教学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计及实施情况,总结出其存在的四大方面问题: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态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计、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实施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评价。基于对现状调查中问题的思考,为改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现状,力致通过建立“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计策略”、“核心素养目标实施策略”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评价策略”体系,实现“导航-执行-检测”一体化机制,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1、建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计策略,总结出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计原则、设计依据、设计路径及其表述方式。2、提出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达成策略,包括设置问题情境任务、重视化学实验功能、融合信息技术支持、注重课外实践活动、渗透化学史实教学和强化精心作业布置等策略。3、建立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评价策略,通过建构评价体系,将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结合,并通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评价测量表实施量化的检测。最后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体系进行教学案例设计,选取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部分进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案例设计并进行实践实施,验证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体系建构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化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系统研究,希望对一线教师在进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计及有效达成提供一些借鉴,为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刘刚[5](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科在高等教育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不仅是工科院校发展的重点对象,也是综合性院校和行业特色型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2017年我国推出“新工科”计划,既要发展一批新的工科专业,又要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提升。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是以工程技术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应用型传统工科类专业,绝大多数涉农高校均设置有此类专业,传统农业高校更是将其作为学校传统与特色进行发展、建设。专业培养目标是该专业对其所要培养人才的总体期待与基本要求,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是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补充,也能为培养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型工程人才提供指引。本研究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紧紧围绕“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这一主题,沿着“理论探讨—背景梳理—内涵探析—现状分析—经验借鉴—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展开。除绪论外,本研究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理论基础的探讨,由第2章构成。在界定“新工科”、“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素和理论依据。研究认为,要素论中两种主流观点“德育、智育、体育三要素论”和“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论”均有利弊;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应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辩证统一、专才教育论与通才教育论的辩证统一。第二部分是对我国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发展的历史梳理与目标探索,由第3章构成。本研究将我国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分为新中国成立前的创建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受阻放缓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常规发展阶段、当前新工科背景下的转型升级阶段,并在每一阶段探索培养目标的特征。第三部分是对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内涵的探析,由第4章构成。本研究基于内容分析法,采用Nvivo质性材料分析软件,对我国25所高校50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中人才类型强调高层次复合型、工作领域以传统的农业领域和工业领域为主、工作环节以产业链的前端和中端为主、道德目标描述抽象笼统、能力目标强调通专平衡、知识目标偏重专业基础;基本内涵在传统农业高校与其他涉农高校、不同农业工程学科基础、不同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细分上的体现有所差异。第四部分是对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现状调查,由第5章构成。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研样本高校毕业生的教育期望值与自我感知教育收获,以及教师对毕业生表现的评价和对培养目标本身规范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本研究认为我国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部分高校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失衡、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改进、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对新工科发展的引领作用有待强化、支撑环节有待进一步强化等。第五部分是对国内外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经验借鉴,由第6章构成。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趋势与普渡大学改革案例的基础上,得出对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启示:提前布局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人才培养;发展跨学科教育支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农业工程人才多元发展;加强政校企协同发展;发展大类培养目标与个性化培养目标。第六部分是对新工科背景下优化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对策建议,由第8章构成。本章提出三方面建议:在宏观层面面向新工科共性要求,立足培养目标现实依据;在中观层面把握高校与学科特性,优化培养目标基本内涵;在微观层面做好落实,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可描述、可区分、可测量、可评价、可达成。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农业工程新型人才的关键指引,需要政校企协同发展。本研究期望通过对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引起农业工程领域政校企组织对相关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推动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的新工科建设,培养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农业工程新型人才。
潘明[6](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演变 ——基于怀特海有机哲学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飞速的进展,令世界为之震叹。人才促进发展,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其中语文教育更是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教育中,课程目标有着“指路灯”的作用,想要了解语文教育的历史,首先就应当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进行梳理,分析嬗变的原因,并以怀特海有机哲学的视角审思课程目标的变革,进而提出实践要求。理论上,可以拓展高中语文教育的研究视野,丰富语文课程目标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我国语文课程目标的未来变革提供些许借鉴思考。实践上可以为教师设计语文教学目标提供思路等。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缘由、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的方法。第二章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即怀特海有机哲学思想并简要介绍怀特海其人。由于怀特海有机哲学内容庞杂本节将仅采撷部分观点以供研究之用,包括过程性原理与相关性原理。第三章为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历史回眸,笔者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语文课程目标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概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编写情况,纵向上厘清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变革的基本脉络。第四章从外部因素及语文自身内部因素分析了语文课程目标演变原因,阐述了不同影响因素对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变革的影响和作用。影响语文课程目标演变的主要外部因素包括政治和经济,语文自身内部因素包括语文性质、课程观取向及国外教育理论。第五章以怀特海有机哲学视角审思语文课程目标的变革。首先提出语文课程目标的演变应具备“过程视角”,不能仅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而变革,还要关注语文自身的发展历史。其次三种取向的课程观不断博弈斗争,需要进行有机内在融合。最后试着分析探讨实践层面上,即语文教学目标应当具备的特点和制定建议,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学目标的情境性;教师应打破“三类目标”的束缚,设计整体性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目标时有一定“留白”,关注教学目标的生成性。
钟振成[7](2020)在《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鱼骨图结合AHP的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鱼骨图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测试法与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考核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鱼骨图方法分析影响源头的重要原因,并构建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考核指标体系,对构建的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初步实证研究,证明构建的考核指标体系具有可行性。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运用鱼骨图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再依据文献整理与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初步拟定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然后运用德尔菲法进行问卷调查,最终确立了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2轮问卷的信度与效度都比较高。(2)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一级指标权重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技术考核(0.5070)、情感态度(0.1985)、体能(0.1658)、理论考核(0.1287),同时得到各维度指标在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考核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以及作用大小。(3)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建议以及实地测试进行数据收集,制作出技术、体能、理论以及情感态度四方面的考核评价标准。(4)构建的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考核指标体系基本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评价内容、主体以及方式上更加多元化,同时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成长,更加符合学生体育素质的形成,也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程教学的质量,基本符合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考核评价的应用。
Bayanmunkh Pagamdulam(都拉曼)[8](2019)在《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蒙古国经济已经逐步恢复并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各类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增多;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计算机应用广泛化,监管设施日趋完善,使得企业对于精通电脑技术、明确国家政策法规的综合型会计专业人才急切需求。但蒙古国各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还存在诸多问题,还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蒙古国各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基于中国教育家施良方课程编制理论和英国着名哲学家、教育家A.N.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根据调查研究,阐释了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在课程编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围绕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了问题的解决策略。本论文共七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以及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第二章研究综述。一是研究文献来源;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是建立在施良方的课程理论和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本章阐述的施良方关于课程的定义、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及课程编制原理,重点是施良方的课程编制原理。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由四部分构成:大学教育的目的、大学教育的作用、大学的课程设置、大学教育评价。第四章蒙古国大学教育与会计专业的发展历史。本章对蒙古大学教育发展历史,特别是蒙古国会计专业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回忆过去是为了理解现在更好地走向未来。着重分析了蒙古国的大学教育起源和发展历史、蒙古国大学会计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现代蒙古国立大学等五所大学的简介以及会计专业的课程编制情况。第五章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情况的调查。调查主要使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对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的本科生、教师和企业雇主对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本文还采用了“广告收集分析法”。第六章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创新之处,论文的价值所在。基于中国教育家施良方课程编制理论和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根据调查研究,阐释了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在课程编制方面存在的四方面的问题:1.课程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课程目标中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偏高;课程目标的表述过于抽象概括,不明确;课程目标未能更好地满足雇主和学生发展的需要。2.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存在不一致现象;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雇主与学生的需要;课程结构不合理。3.课程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过于重视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会计实习的实效差;教学条件难以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4.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蒙古国各大学对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评价重视不够;大学评估组织机构不健全;考试形式和学分制需要变化。第七章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这也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论文创新之处和价值所在。在与中国5所大学会计专业课程编制情况的对比中,以及依据施良方课程理论与怀特海大学教育思想,根据蒙古国及各大学的发展状况,针对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条解决策略:1.要充分研究影响目标确定的各个因素,制定适宜可行的课程目标;2.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科学性;3.重视影响课程的实施因素改变教师角色,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性;4.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设立课程评价部门,提升课程评价的质量。
杜尚荣,王笑地[9](2019)在《我国中小学教学目标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学目标研究经历了初步确立、深化发展和多元整合三个时期。整个研究历程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脉络,理论运用由外来借鉴迈向本土研究,研究内容从关注单一到多元化发展,研究取向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研究方式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研究动力离不开政策、理论和实践三条发展线索的交织影响。反思现有发展经验和现存问题,未来我国中小学教学目标研究应着力深化教学目标相关理论体系的转型与升级,积极开展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研究,采取学科融合下的多维性思维研究,努力推动个性化、层次化教学目标的形成与建构,从而不断加强教学目标研究的实践转化工作,促进教学目标政策、理论、实践三者的协同发展。
谢新峰[10](2019)在《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审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弄清楚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显得十分紧迫,这也是时代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出的现实任务。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相关政策、文件和课程标准的研究,可以看出现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涵不够清晰,理论基础相对落后,滞后于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实际,总目标、学段目标、课程目标互不协调,大、中、小三学段目标之间特别是大学与中小学目标之间割裂。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统一了研究的语境,从本质上统整了德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基本概念,界定了从思想政治教育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科学内涵,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内涵上的基本统一,从而奠定了本文的话语体系和学理基础。本文提出,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系统构建,一方面要立足于时代的需求。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学生提出的要求等五个维度,全面而较为系统地阐释了新时代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需求,完成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时代需求研判;另一方面,要系统地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反思。本文对现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社会背景与理论基础进行检讨,并从国家政策法规、教育部文件和课程标准等三个层面反思了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理论和实践质效,从而奠定了本文研究的时代与现实基础;再次,还要充分借鉴古今中外的经验与教训。本文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经典,根据原文研究,探寻了中国古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发展沿革和基本特点,排除其历史局限性,提出了根据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文化基因来定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向度、传承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人文理性、汲取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历史超越特点和借鉴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体系属性等四个启示。本文对美国、新加坡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和思想政治教育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等三个方面,根据较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与分析,抽离了国别与阶级立场和局限性,探寻各国的成功经验,建议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该借鉴目标法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性与实践性等各方面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唯有基于时代的需求,借鉴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系统构建,才能更好地履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理论模型: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教育目标研究的科学成果为理论支撑,遵循方向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等七大主要原则,强调要坚持六个基本方向:一要坚持大中小一体化系统化设计;二要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借鉴国外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成功经验统一起来;三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四要探索构建相对稳定的目标架构,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目标研究和内容建设的迭代发展;五要把学生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和发展学生的自觉性;六要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完善、调整和整合创新为主。在理论模型的指导下,本文又提出了系统构建的实践模型:即总目标的系统构建先行,形成总目标引领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素养;学段目标按层级推进,构建起由低到高的目标层级体系;各学段的课程目标具体落位,系统构建基本完成。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型的提出,从学理上基本完成了本文的研究任务。在两个模型的指导下,我们探索性地构建了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即是作为理论模型的实践范例,也是对系统构建理论和本文研究的深化。一是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目标引领下的中华优秀美德、科学思维方式、核心价值信念和家国天下情怀等四个核心素养及每个核心素养对应的基本点,形成了总目标系统;二是在总目标系统的指引下,系统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体化、有机衔接的学段目标体系;三是系统构建了总目标引下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标体系。本文目标系统建构的逻辑理路是遵循在学习与生活逐渐拓展的基础上而不断发展的学生的社会性、逐步完善的认识结构、逐步健全的品德心理、逐步丰富的视野阅历、逐步放大的人生格局、逐步自由的思想境界和逐步增强的行动能力为线索,以自主、内修、引领、体验为范式,以知、情、意、行为四维而设计的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达成了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构建检索课程新体系分类目标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检索课程新体系分类目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一)实践教学体系内涵界定 |
(二)数据来源 |
(三)研究方法 |
三、实践教学体系图谱分析 |
(一)研究内容时间序列分析 |
(二)主要研究者分析 |
(三)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
(四)关键词分析 |
四、研究动态分析 |
(一)实践教学的目标研究 |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研究 |
(三)实践教学的管理研究 |
(四)实践教学的评价研究 |
(五)实践教学的保障研究 |
五、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 |
(二)建议 |
(2)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特色 |
第一章 地方高校发展的逻辑起点 |
一、地方高校身份认知 |
(一)概念的厘清 |
(二)特色定位的澄明 |
二、回应国家发展战略 |
(一)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基础 |
(二)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
(三)地方高校是地域文化传播的引导者 |
(四)地方高校是地方行政管理的智慧库 |
三、凸显时代教育特色 |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
(二)将办学质量作为生命线 |
(三)以学校整体跃升为坐标 |
第二章 地方高校发展的时代境遇 |
一、地方高校发展的困顿 |
(一)外部困难 |
(二)内部困扰 |
二、外部评价带来改革的外烁力 |
(一)第四轮学科评估影响分析 |
(二)ESI综合排名影响分析 |
(三)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中的影响分析 |
(四)政府对高校的考核评价 |
三、自我期待激发变革的内发力 |
(一)特色发展驱动 |
(二)内在要素更新 |
(三)“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机遇 |
第三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认知重勘 |
一、概念理解立场 |
(一)内涵式发展的概念 |
(二)内涵式发展的演进 |
二、办学定位分析 |
(一)办学定位内涵 |
(二)办学目标定位 |
(三)办学目标对比 |
三、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
(一)人才培养定位 |
(二)教学实施与健全人格 |
(三)知识传承与科技创新 |
(四)教书育人与以文化人 |
四、学科发展校正 |
(一)学科布局问题 |
(二)学科建设规划 |
(三)学科集群优势 |
(四)学科建设保障机制 |
(五)学科发展定位 |
五、科研与服务社会 |
(一)科学研究定位 |
(二)服务能力衡量 |
第四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容重构 |
一、构建学科建设新体系 |
(一)学科建设与学校定位结合 |
(二)学科建设与立德树人结合 |
(三)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结合 |
二、建设新型课程体系 |
(一)突破传统课程体系 |
(二)构建开放式课程体系 |
三、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
(一)培养方案改革探索 |
(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
(三)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
(四)加强评价的开放性 |
第五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途径整合 |
一、科研与教学融合 |
(一)重树科研与教学的均衡 |
(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
(三)健全教师发展评估体系 |
二、加强学校与社会对接 |
(一)体现区域性 |
(二)提高时效性 |
(三)提升政策性 |
(四)促进协作化 |
(五)强化服务性 |
三、探索与互鉴结合 |
(一)山东理工大学校地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
(二)山东理工大学校地融合发展模式的启示 |
第六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条件支持 |
一、促进政策与实践衔接 |
(一)学校层面重在宏观规划与机制建设 |
(二)学院与基层学术组织层面提质增效 |
(三)政府层面注重政策引领与评估考核 |
二、加强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契合 |
(一)教师队伍扩充及结构优化 |
(二)突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
(三)教学及条件建设不断加强 |
三、改善学校与地方互动 |
(一)构建与产业紧密对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
(二)建设以产出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
(三)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致谢 |
附:在学期间已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主要学术论文 |
(3)高中实用文阅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有利于践行课标中的实用文阅读教学理念 |
1.1.2 有利于落实高中语文教材中实用文阅读的有关要求 |
1.1.3 有利于提升语文学科的实用价值 |
1.1.4 有利于改变实用文的教与学现状 |
1.1.5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
1.2 关键词界定 |
1.2.1 实用文与实用文阅读 |
1.2.2 高中实用文阅读 |
1.2.3 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
1.3 研究现状 |
1.3.1 有关实用文阅读的研究 |
1.3.2 有关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 |
1.3.3 高中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 |
1.3.4 高中实用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 |
1.3.5 小结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明确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相关理论问题 |
1.4.2 明确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现状与原因 |
1.4.3 探索出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策略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案例分析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5.4 访谈法 |
2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理论概述 |
2.1 实用文的特点 |
2.1.1 实用文的一般特点 |
2.1.2 高中教材中各类实用文的个性特点 |
2.2 高中实用文阅读的主要特性及其探究点 |
2.2.1 实用文阅读的特性 |
2.2.2 高中实用文阅读的探究点 |
2.3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与模式 |
2.3.1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 |
2.3.2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模式 |
2.4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构成要素、特征与功能 |
2.4.1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构成要素 |
2.4.2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征 |
2.4.3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功能 |
2.5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培养目标、要求与思路 |
2.5.1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培养目标 |
2.5.2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要求 |
2.5.3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思路 |
3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
3.1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现状调查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
3.2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现状描述 |
3.2.1 教师对实用文的认知情况 |
3.2.2 教师对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情况 |
3.3 原因分析 |
3.3.1 师生对实用文阅读的教学价值认识不清 |
3.3.2 教师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动力缺乏 |
3.3.3 教师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不足 |
3.3.4 教师忽视学生探究能力的阶段发展规律 |
3.3.5 教师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能力不强 |
4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主要策略 |
4.1 目标设计策略 |
4.1.1 依据探究能力要素与层级,设计探究活动目标 |
4.1.2 按照文本类型特征,设计探究活动目标 |
4.2 过程设计策略 |
4.2.1 创设活动情境,激趣召唤 |
4.2.2 聚焦活动内容,设计探究任务 |
4.2.3 巧妙设计活动形式,保障探究效益 |
4.3 效果反馈设计策略 |
4.3.1 遵循学生中心原则,设计分类自评表 |
4.3.2 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设计评价方案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及达成策略研究 ——以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1.1 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1.1.2 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1.1.3 化学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1.1.4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学目标 |
2.1.2 三维目标 |
2.1.3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2.2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变革 |
2.2.1 教学目标发展历程 |
2.2.2 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
第3章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及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
3.1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及实施现状调查及访谈情况 |
3.1.1 教师问卷调查及分析 |
3.1.2 教师访谈情况及分析 |
3.2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及实施调查和访谈总结 |
第4章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及达成策略 |
4.1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
4.1.1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计原则 |
4.1.2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
4.1.3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陈述方式 |
4.2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达成策略 |
4.2.1 设置问题情境任务 |
4.2.2 重视化学实验功能 |
4.2.3 融合信息技术支持 |
4.2.4 注重课外实践活动 |
4.2.5 渗透化学史实教学 |
4.2.6 强化精心作业布置 |
4.3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评价策略 |
4.3.1 评价机制优先教学目标设计 |
4.3.2 评价手段检测教学目标效果 |
第5章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 |
5.1 案例一: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
5.1.1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计 |
5.1.2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实施 |
5.1.3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评价 |
5.2 案例二:硫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
5.2.1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计 |
5.2.2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实施 |
5.2.3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评价 |
5.3 案例三:氨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
5.3.1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计 |
5.3.2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实施 |
5.3.3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评价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反思与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建设和发展新工科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
1.1.2 改造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是对新工科建设的重要补充 |
1.1.3 优化培养目标是改造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的首要任务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综述评析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2.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工科 |
2.1.2 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 |
2.1.3 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
2.2 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素 |
2.2.1 德育、智育、体育三要素 |
2.2.2 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 |
2.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3.历史梳理与目标探索 |
3.1 新中国成立前的创建起步阶段 |
3.2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受阻放缓阶段 |
3.3 改革开放后的常规发展阶段 |
3.4 当前新工科背景下的转型升级阶段 |
4.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探析 |
4.1 样本采集与样本编码 |
4.1.1 样本采集 |
4.1.2 样本编码 |
4.2 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特征及差异分析 |
4.2.1 人才类型强调高层次复合型 |
4.2.2 工作领域以传统的农业领域和工业领域为主 |
4.2.3 工作环节以产业链的前端与中端为主 |
4.3 培养目标的具体规格特征及差异分析 |
4.3.1 道德目标描述抽象笼统 |
4.3.2 能力目标强调通专平衡 |
4.3.3 知识目标偏重专业基础 |
5.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现状调查 |
5.1 我国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查方法与样本 |
5.2 我国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查结果 |
5.2.1 有关培养目标基本定位的调查结果 |
5.2.2 有关培养目标具体规格的调查结果 |
5.2.3 有关培养目标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调查结果 |
5.3 我国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
5.3.1 专业培养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失衡 |
5.3.2 专业培养目标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改进 |
5.3.3 专业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同质化 |
5.3.4 专业培养目标对新工科发展的引领作用有待强化 |
5.3.5 专业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撑环节有待进一步强化 |
6.国内外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经验借鉴 |
6.1 国内外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趋势 |
6.1.1 培养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师的主流趋势 |
6.1.2 跨学科教育支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
6.1.3 专业特色驱动人才多元发展 |
6.2 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改革实践——以普渡大学为例 |
6.2.1 多方协同发展培养目标 |
6.2.2 大类培养目标与个性化培养目标 |
6.3 对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启示 |
7.新工科背景下优化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对策建议 |
7.1 宏观层面:面向新工科共性要求,立足培养目标现实依据 |
7.1.1 深化教育立德树人 |
7.1.2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
7.1.3 立足学校办学定位 |
7.1.4 适应学科发展趋势 |
7.1.5 凸显专业培养特色 |
7.1.6 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
7.2 中观层面:把握高校与学科特性,优化培养目标基本内涵 |
7.2.1 促进人才分类培养 |
7.2.2 主动培养新兴交叉领域人才 |
7.2.3 聚焦产业链多技术集成与多环节的整合 |
7.2.4 强化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道德目标 |
7.2.5 提升以全球胜任力为代表的能力目标 |
7.2.6 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知识目标 |
7.3 微观层面:实现培养目标的可描述、可区分、可测量、可评价、可达成 |
7.3.1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可描述” |
7.3.2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可区分” |
7.3.3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可测量” |
7.3.4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可评价” |
7.3.5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可达成” |
8.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B 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C 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访谈提纲(学生版) |
附录D 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E 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访谈提纲(行业或企业专家版) |
致谢 |
(6)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演变 ——基于怀特海有机哲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对语文课程目标进行历史梳理有必要性 |
(二)怀特海有机哲学可以为课程变革提供另一种视角 |
二、文献综述 |
(一)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研究的文献综述 |
(二)语文课程目标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三)怀特海有机哲学应用与课程领域的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怀特海其人及其有机哲学概述 |
二、与本文相关的怀特海有机哲学思想 |
(一)过程性原理 |
(二)相关性原理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历史回眸 |
一、侧重“双基”的语文课程目标(1978-2003) |
(一)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分析 |
(二)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分析 |
(三)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课程目标分析 |
二、语文“三维目标”(2003-2017) |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产生背景 |
(二)课程目标内容及特点分析 |
三、语文核心素养(2017-至今) |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产生背景 |
(二)课程目标内容及特点分析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演变的原因探析 |
一、改革开放40年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演变的外在因素 |
(一)政治因素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演变的影响 |
(二)经济因素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影响 |
二、改革开放40年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演变的内在因素 |
(一)语文学科性质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演变的影响 |
(二)课程观变革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演变的影响 |
(三)国外教育理念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演变的影响 |
第五章 怀特海有机哲学思想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变革的思考及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建议 |
一、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与修改应立足于语文自身发展历史 |
二、有机融合: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上的追求 |
三、语文课程目标的实践层面——教学目标的制定建议 |
(一)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情境性 |
(二)教师应打破“三类目标”的桎梏,强调整体性 |
(三)教师在设计目标时有一定“留白”,关注生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鱼骨图结合AHP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教育专业普修课的研究 |
2.1.1 课程目标的研究 |
2.1.2 教学内容的研究 |
2.1.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 |
2.1.4 教学效果与考核评价的研究 |
2.2 体育教育专业考核评价的研究 |
2.2.1 体育教育专业考核评价的概念 |
2.2.2 体育教育专业考核评价现状的研究 |
2.3 乒乓球教学考核评价的研究 |
2.3.1 乒乓球教学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
2.3.2 乒乓球教学考核评价的发展趋势 |
2.4 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教学考核评价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测试法 |
3.2.3 鱼骨图法 |
3.2.4 德尔菲法 |
3.2.5 层次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基于鱼骨图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考核指标体系的分析 |
4.1.1 鱼骨图方法分析的流程 |
4.1.2 鱼骨图方法分析的内容 |
4.2 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指标体系的构建技术路线 |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4 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立 |
4.3 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考核指标体系的案例分析 |
4.3.1 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 |
4.3.2 评价方法与主体的选择 |
4.3.3 实证研究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二级指标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调查问卷 |
附录2 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考核评价指标第一轮调查问卷 |
附录3 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考核评价指标第二轮调查问卷 |
附录4 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考核指标构建调查问卷 |
附录5 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理论检测题(总分 100 分) |
附录6 “自评—组评—师评”评价量表 |
附录7 学生学习态度评价量表 |
附录8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量表 |
附录9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蒙古国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呼唤大学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的研究 |
(二)蒙古国大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弊端 |
(三)蒙古国学者对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鲜有研究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五、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
(一)概念界定 |
(二)相关说明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一、研究文献来源 |
(一)蒙古国关于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文献来源 |
(二)中国关于会计专业课程及课程编制研究文献来源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课程理论研究综述 |
(二)课程编制研究综述 |
(三)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综述 |
(四)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研究综述 |
(五)会计专业课程考评和评价研究综述 |
(六)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施良方及其课程编制原理 |
(一)施良方简介 |
(二)课程的定义 |
(三)课程的理论基础 |
(四)课程编制的原理 |
二、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 |
(一)怀特海简介 |
(二)怀特海大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四章 蒙古国大学教育与会计专业课程的发展历史 |
一、蒙古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一)现代教育产生之前的游牧教育阶段(1921年之前) |
(二)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大学的产生阶段(1921年至1942年) |
(三)大学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1942年至1990年) |
(四)大学教育的繁荣发展阶段(1991年至现在) |
二、蒙古国大学会计专业发展历史 |
(一)会计专业的发展阶段 |
(二)蒙古国会计方面使用的法律和准则 |
(三)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现状 |
三、蒙古国立大学等五所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
(一)蒙古国立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
(二)蒙古国商业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
(三)蒙古国农业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
(四)蒙古国财政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
(五)蒙古国“曼达胡”会计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
第五章 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情况的调查问卷 |
一、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二、对大学会计教师的访谈 |
三、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的要求与满意度分析 |
(一)企业对会计岗位的能力要求和满意度访谈调查 |
(二)蒙古国的会计岗位招聘广告的内容分析 |
第六章 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课程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目标中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偏高 |
(二)课程目标表述过于抽象概括、不明确 |
(三)课程目标未能更好地满意雇主及学生发展的需要 |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存着不一致现象 |
(二)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雇主与学生的需要 |
(三)课程结构不合理 |
三、课程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过于重视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 |
(二)会计实习的实效差 |
(三)教学条件难以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
四、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蒙古国各大学对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评价重视不够 |
(二)大学评估组织机构不健全 |
(三)过于重视课程结果的评价,课程评价方法单一 |
第七章 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要充分研究影响目标确定的各个因素,制定适宜可行的课程目标 |
(一)要重视对课程目标的研究 |
(二)要充分研究影响课程目标确定的各种因素 |
(三)课程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 |
二、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科学性 |
(一)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
(二)提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性的两点建议 |
(三)完善课程内容满足雇主与学生的需求 |
三、重视影响课程的实施因素改变教师角色,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
(一)重视影响课程实施因素 |
(二)提高会计实习的实效 |
(三)建立教师作为决策者的课程实施 |
四、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设立课程评价部门,提升课程评价的质量 |
(一)重视对学生能力生成和知识学习的评价 |
(二)大学需要设立课程评价部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我国中小学教学目标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中小学教学目标研究70年发展历程 |
(一) 初步确立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至1977年) |
(二) 深化发展时期 (1978年至2000年) |
(三) 多元整合时期 (2001年至今) |
二、我国中小学教学目标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
(一) 我国中小学教学目标研究的主要经验 |
1.教学目标研究从外来借鉴转向本土研究 |
2.教学目标研究从关注单一到多元化发展 |
3.教学目标研究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取向 |
4.教学目标研究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 |
5.教学目标研究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理论和实践三条发展线索的交织影响 |
(二) 我国中小学教学目标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中国特色的教学目标理论体系尚不明显 |
2.教学目标研究存在分析思维两极化的现象 |
3.教学目标研究过于追求统一化、标准化的目标, 缺乏层次性 |
4.教学目标研究的实践指向不足 |
三、我国中小学教学目标研究的未来展望 |
(一) 深化教学目标相关理论体系的转型与升级 |
(二) 深入开展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研究 |
(三) 坚持学科融合下的多维性思维研究 |
(四) 推动个性化、层次化教学目标的形成与建构 |
(五) 加强教学目标研究的实践转化工作 |
(六) 加强教学目标研究的政策、理论、实践三者协同发展 |
(10)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创新 |
第一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概念辨析 |
一、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
(一)新时代的全面意涵 |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科学内涵 |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含义 |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 |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的科学内涵 |
(一)何谓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 |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的所指 |
第二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时代要求 |
一、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提出的新要求 |
(一)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
(二)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
二、新时代的中国政治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提出的新要求 |
(一)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
(二)新时代的政治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新要求 |
三、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
(一)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 |
(二)新时代的文化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新要求 |
四、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
(一)新时代中国外交发展的取向 |
(二)新时代的外交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
五、习近平关于学生发展要求的论述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 |
(一)习近平关于学生发展要求的论述 |
(二)习近平关于学生发展要求的论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的启示 |
第三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现状反思 |
一、现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的背景反思 |
(一)现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的社会背景反思 |
(二)现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的理论基础反思 |
二、现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的层域反思 |
(一)国家法规层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反思 |
(二)教育部文件规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反思 |
(三)现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关目标建构反思 |
第四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经验借鉴 |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的经验借鉴 |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的分析 |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的启示 |
二、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分析及经验启示 |
(一)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分析 |
(二)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目标的经验启示 |
三、新加坡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分析及经验启示 |
(一)新加坡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分析 |
(二)新加坡学校公民教育目标的经验启示 |
四、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分析及经验启示 |
(一)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分析 |
(二)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经验启示 |
第五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宏观理路 |
一、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理论支撑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
(二)坚持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 |
(三)吸纳教育目标研究的科学成果 |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
(一)方向性原则 |
(二)时代性原则 |
(三)开放性原则 |
(四)发展性原则 |
(五)主体性原则 |
(六)科学性原则 |
(七)整体性原则 |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思维模型 |
(一)系统建构的思维理路 |
(二)系统建构的实践模型 |
第六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构建的具体展现 |
一、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 |
(一)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 |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素养 |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基本点 |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段目标 |
(一)小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二)初中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三)高中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四)大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目标 |
(一)小学段的课程目标 |
(二)初中学段的课程目标 |
(三)高中段的课程目标 |
(四)大学段的课程目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构建检索课程新体系分类目标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J]. 石云,张达,王宽,林慧娜. 教育观察, 2021(21)
- [2]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D]. 查玉喜. 山东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中实用文阅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 王文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及达成策略研究 ——以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D]. 许雅江.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5]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研究[D]. 刘刚.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演变 ——基于怀特海有机哲学视角[D]. 潘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7]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鱼骨图结合AHP的方法[D]. 钟振成.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 [8]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D]. Bayanmunkh Pagamdulam(都拉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9]我国中小学教学目标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J]. 杜尚荣,王笑地. 教育学报, 2019(03)
- [10]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研究[D]. 谢新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