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论文-丛爽,魏学云,邓科,尚伟伟,沈宏海

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论文-丛爽,魏学云,邓科,尚伟伟,沈宏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陀螺稳定平台,两轴四框架,速度环,自适应控制

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论文文献综述

丛爽,魏学云,邓科,尚伟伟,沈宏海[1](2014)在《陀螺稳定平台速度环的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立两轴四框架陀螺稳定平台内方位速度环的非线性模型,并对非线性摩擦力进行前馈补偿的基础上,将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理论引入到陀螺稳定平台的系统控制中.根据控制系统结构、输入/输出关系以及广义输出误差建立了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推导出带有可调函数的自适应控制器;针对可调函数的分母有可能出现接近于零或为零值而导致可调函数值非常大甚至无穷大的情况,提出了一种通过对分母采用阈值限制,使分母在小于阈值的情况下采用上一时刻函数值的改进方法.对所提出的控制器的优越性进行了性能对比实验:在非线性摩擦力前馈补偿不充分的情况下,分别采用所提出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比例—积分(PI)控制进行系统仿真的性能对比实验及其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本文为进一步提高陀螺稳定平台的控制性能,提供了一种新的高精度的控制策略.(本文来源于《信息与控制》期刊2014年03期)

张勇军,孙寅飞,王京[2](2012)在《基于单维离散滑模的模型参考自适应转速辨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感应电机无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下的速度辨识问题,在模型参考自适应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单维离散滑模模型参考自适应速度观测方法。算法首先采用传统模型参考自适应算法获得辨识磁链,然后依据波波夫定理求得的误差函数作为滑模面函数,以离散时间滑模控制策略替代模型参考自适应中的比例积分环节完成对转速的估计。通过与传统模型参考自适应算法的仿真比较研究,说明该方法在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的速度动态辨识能力得到提高。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李俊领,陈伟,邵长彬[3](2009)在《基于K_p=LDU分解的多变量离散时间系统鲁棒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具有未建模动态且相对阶大于1的一类多变量离散时间系统,利用其高频增益矩阵分解建立新的参数模型,在较弱假设下,进一步研究了直接型鲁棒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问题.由离散时间系统的交换引理,建立了闭环系统的所有信号与规范化信号的联系.以一种系统化的方法,严格地分析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与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控制理论与应用》期刊2009年06期)

刘云艳[4](2009)在《离散系统鲁棒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主要研究了离散系统鲁棒直接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案以及利用李亚普诺夫函数分析离散系统MRAC的鲁棒性.论文分为以下两部分:1.离散系统的鲁棒直接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案考虑下列具有输入干扰的线性时不变系统:这里G(z)是系统的传递函数,△(z)代表多变量不确定系统,d_1和d_2是有界输入输出干扰.控制目标是设计输出反馈控制器u使得闭环系统的所有信号都一致有界,并且系统的输出y尽可能地跟踪下列参考模型的输出ym其中参考模型的输入r(t)是一致有界的.为了实现该控制目标,第二章提出的系统假设和参考模型假设是必要的.该部分通过利用某些离散时间的结论,比如关于输入输出(?)_p和(?)_(2δ)的性质,交换引理Ⅰ和交换引理Ⅱ,建立离散自适应律的性质,定义规范化信号并将规范化信号与闭环系统的所有信号联系起来等.这样可以如同连续时间系统的分析一样来分析离散时间MRAC方案的稳定性和鲁棒性.2.带有界扰动的线性离散系统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考虑下面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离散时间系统其中u(k)和y(k)分别为系统的输入和输出,δ是干扰,A和B是向后位移算子q~(-1)的互质多项式,具体形式如下其中d=n-m为时滞且b_0己知.该部分是利用李亚普诺夫函数来分析线性离散系统的鲁棒性.我们采用了一种新的带死区的自适应律来进行稳定性分析.通过李亚普诺夫函数的选取,系统的所有变量有界并且跟踪误差信号渐进收敛.(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解学军,李俊领[5](2007)在《离散时间间接型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一种系统化的分析方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indirect 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MRAC)with normalized adaptive law for a class of discrete-time systems.The main work includes three parts.Firstly,the constructed plant parameter estimation algorithm not only possesses the same properties as those of traditional estimation algorithms but also avoids the possibility of division by zero.Secondly,by fi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nt parameter estimate and controller parameter estimate and using the properties of plant parameter estimate,the similar properties of controller parameter estimate are also established. Thirdly,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properties between the normalizing signal and all the signals in the closed-loop system and on some important mathematical tools on discrete-time systems,as in the continuous-time case,a systematic stability and convergence analysis approach to the discrete indirect MRAC scheme is developed rigorously.(本文来源于《自动化学报》期刊2007年11期)

李俊领,解学军[6](2007)在《离散时间直接型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For a class of discrete-time systems,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direct 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MRAC)with normalized adaptive law are investigated.We reprove the discrete-time conclusions on the(?)_p and(?)_(2δ)relationship properties between the input and the output,and the discrete-time swapping Lemmas 1 and 2.We also establish the properties of discrete-time adaptive law,define the normalizing signal,and relate the signal with all the signals in the closed-loop system.Thus,the stability and convergence properties of the discrete-time MRAC scheme are analyzed rigorously in a systematic fashion as in the continuous-time case.(本文来源于《自动化学报》期刊2007年10期)

宋鹏[7](2006)在《燃料电池车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驱动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料电池车以其节能无污染的优点,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产业。电机驱动系统作为燃料电池车发展的关键技术,直接影响着燃料电池车的整体性能。本文从电机控制策略角度探讨了燃料电池车的电机驱动系统,完成了燃料电池车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本文介绍了燃料电池车实验系统所采用的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并根据实验系统参数建立了系统开环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采用电流PI调节和速度PI调节的双闭环驱动系统,完成了电流调节器和速度调节器参数的设计,建立了双闭环系统的数学模型。使用MATLAB/SIMULINK实现了系统仿真实验,分析了系统性能,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采用PID控制不能满足高性能燃料电池车驱动系统的要求。 针对PID控制系统存在的不足,本文探讨了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在燃料电池车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应用。具体方法是在采用PI调节器的双闭环驱动系统的基础上,将电流环保留,对速度环改造,使用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替代PI控制,得到采用MRAC控制的电机输出系统,并建立其数学模型。在仿真实验中,比较了两种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抗扰动性和鲁棒性,结果表明MRAC控制优于PID控制。 以TMS320LF2407为核心设计了燃料电池车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硬件系统主要包括速度检测电路、电流检测电路、PWM输出电路、DSP外部电路。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主程序、PWM中断程序、电流PI调节程序、速度MRAC调节程序。在燃料电池车实验系统上的实验研究证明了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正确、方案可行、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6-12-01)

宋鹏,隆武强,徐国凯,赵秀春[8](2006)在《电动汽车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及其所采用的控制方案是决定电动汽车性能的关键技术。采用离散从模型取状态MRAC系统设计电动汽车的驱动控制系统,能够提高驱动系统性能。 1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数学模型本文所研究的电动汽车采用型号为XQ-5-5H的直流牵引电机为驱动电机。离散化的(本文来源于《2006年中国固态离子学暨国际电动汽车动力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09-01)

李俊领[9](2006)在《离散时间系统直接型与鲁棒混杂间接型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具有规范化自适应律的离散时间系统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案与鲁棒混杂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案。分为以下两部分: 1.具有规范化自适应律的离散时间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案。 考虑下面离散时间线性时不变系统: R_p(z)[y](t)=k_pZ_p(z)[u](t),t={0,1,2…}, 其中u(t),y(t)∈R分别是系统的输入和输出,R_p(z)=z~n+a_(n-1)z~(n-1)+…+a_1z+a_0,Z_p(z)=z~m+b_(m-1)z~(m-1)+…+b_1z+b_0这里k_p,a_i和b_j(i=0,1,…,n-1,j=0,1,…,m-1)是未知的常数。参考模型选取为 ym(t)=Wm(z)[r](t)(?)1/(P_m(z))[r](t), 其中r是一致有界的参考输入。模型参考控制(MRAC)方案的控制目标是设计输出反馈控制器u(t),使得闭环系统中的所有信号都一致有界,并且当t→∞时,跟踪误差e(t)(?)y(t)-y_m(t)→0。为实现该控制目标,完成MRAC方案的设计和稳定性分析,第一章提出的系统假设与参考模型假设是必要的。 该部分对于离散时间系统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案,正如象连续系统那样,通过对必要的关键性引理的证明,比如系统输入与输出间的范数关系引理,离散时间交换引理Ⅰ与Ⅱ,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严格地分析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2.鲁棒混杂间接型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案。 考虑下列具有输入干扰和未建模动态的线性时不变系统: y_p(t)=G_p(s)(1+μ△_m(s))(u_p(t)+d_u(t)), 这里G_p(s)=Z_p(s)/R_p(s)是系统的建模部分,其中,系统参数b_m=k_p,a_i和b_j是未知的常数。(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06-03-01)

张剑丰,刘白雁[10](2005)在《电液非线性系统模型跟随自适应控制的离散非线性参考模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液伺服非线性系统这一类仿射非线性系统的模型跟随自适应控制(AMFC),提出了通过构造与被控对象具有相同非线性特性的离散非线性参考模型,并借助于仿射变换和非线性反馈的方法来实现对该系统的AMFC,通过分析和仿真说明了这种AMFC系统能够确保被控对象准确跟随参考模型的输出,且仿真的结果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05年09期)

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感应电机无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下的速度辨识问题,在模型参考自适应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单维离散滑模模型参考自适应速度观测方法。算法首先采用传统模型参考自适应算法获得辨识磁链,然后依据波波夫定理求得的误差函数作为滑模面函数,以离散时间滑模控制策略替代模型参考自适应中的比例积分环节完成对转速的估计。通过与传统模型参考自适应算法的仿真比较研究,说明该方法在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的速度动态辨识能力得到提高。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论文参考文献

[1].丛爽,魏学云,邓科,尚伟伟,沈宏海.陀螺稳定平台速度环的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J].信息与控制.2014

[2].张勇军,孙寅飞,王京.基于单维离散滑模的模型参考自适应转速辨识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2

[3].李俊领,陈伟,邵长彬.基于K_p=LDU分解的多变量离散时间系统鲁棒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9

[4].刘云艳.离散系统鲁棒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5].解学军,李俊领.离散时间间接型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一种系统化的分析方法(英文)[J].自动化学报.2007

[6].李俊领,解学军.离散时间直接型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英文)[J].自动化学报.2007

[7].宋鹏.燃料电池车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驱动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8].宋鹏,隆武强,徐国凯,赵秀春.电动汽车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C].2006年中国固态离子学暨国际电动汽车动力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6

[9].李俊领.离散时间系统直接型与鲁棒混杂间接型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D].曲阜师范大学.2006

[10].张剑丰,刘白雁.电液非线性系统模型跟随自适应控制的离散非线性参考模型方法[J].机床与液压.2005

标签:;  ;  ;  ;  

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论文-丛爽,魏学云,邓科,尚伟伟,沈宏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