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二集论文-李佳静

西湖二集论文-李佳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湖二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湖二集》,俗语词,疏证

西湖二集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静[1](2019)在《《西湖二集》俗语词疏证十则》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湖二集》是明代周清源所作的拟话本小说,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杭州方言俗语。对于书中的词语,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考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书中部分词语辞书未释或已有的解释仍不充分、确切。今选取《西湖二集》中"谵语"等十个俗语词,试作疏证十则,以期为原书校勘提供支持,亦可补辞书编纂的不足。(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9年07期)

屈广博[2](2019)在《周清原及其《西湖二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周清原的《西湖二集》既是明代拟话本小说中独具特色的作品,同时又是“西湖小说”的一部代表作。《西湖二集》记录了众多与西湖相关的风俗传说,地域色彩极为浓厚。本文从《西湖二集》的文本出发,结合周清原的生平经历及晚明特定的社会背景,探究《西湖二集》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意蕴,在借鉴前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周清原及其《西湖二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周清原与西湖文化关系的探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使周清原的生平经历得以清晰呈现,为明、清两位周清原的考辨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从文本出发,探究西湖文化与《西湖二集》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西湖二集》人物形象论,周清原在《西湖二集》中塑造了众多各具特色的人物,本文通过对《西湖二集》人物形象进行系统的分类,解析人物群像的特点,进而分析每类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以及每类人物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批判意识。第叁部分论及《西湖二集》的故事情节与文中诗歌,周清原不仅善于塑造人物,而且擅长以诗入文,串合无痕。本文从诗歌融入《西湖二集》的缘起入手,探寻周清原的诗歌情结,并通过对《西湖二集》中诗歌存在方式差异的分析,进而理清《西湖二集》的故事情节与诗歌间的内在关系。第四部分对《西湖二集》溯源并综论其影响,分别从结构体制和叙事模式两方面入手,对《西湖二集》展开更深层次的溯源,探讨其文化意蕴和文化价值,并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西湖二集》对《西湖拾遗》的影响。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深入探究,本文力求《西湖二集》蕴含的地域文化及人文意蕴,以及周清原意在通过故事内容所表达出的批判意识得以清晰呈现。(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期刊2019-06-03)

刘冬晴[3](2019)在《《西湖二集》复音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尝试从词汇角度着手,对《西湖二集》一书中的复音词进行分析研究,划分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对这两大类词进行详细的划分和归纳,总结分析《西湖二集》复音词的构词特点。根据语料特点,分析《西湖二集》中的特色词汇,探讨《西湖二集》词汇的语料价值。全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包括《西湖二集》语料简介、研究现状、《西湖二集》复音词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划分标准。第二部分讨论《西湖二集》复音词的结构和特点;第叁部分讨论《西湖二集》特色词汇;最后是《西湖二集》与辞书编纂,以《西湖二集》复音词为本,考察《汉语大词典》中是否存在词条失收、义项失收和书证滞后等情况并进行补充归纳。(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6-01)

胡宁[4](2019)在《《西湖二集》地域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湖二集》是明末周清原编撰的一部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拟话本小说集。《西湖二集》以文学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杭州的地域文化,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创作意识,为我们研究杭州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精神状况提供了重要的文本资料。除了前言和结语,本文共分五章,第叁章和第四章为重点论述部分。第一章《西湖二集》地域叙事的背景。《西湖二集》地域文化背景依托于杭州地域文化的兴盛。杭州地域文化对作家的艺术个性,作品的内容和审美风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西湖二集》成为了展示杭州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西湖二集》的地域文化也离不开地域意识的不断发展革新以及接受群体的需要。第二章《西湖二集》的地理空间。《西湖二集》的地理空间由景观、人物和社会内容构成。景观直观地显示出作品的地域特征。人物是《西湖二集》地理空间的中心,人物将杭州地域空间和其它地域空间联系起来,借助明君贤臣形象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意蕴。小说对社会生存空间的揭露拓宽了作品的叙事空间,有利于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第叁章《西湖二集》的地域民俗文化。《西湖二集》展示了杭州地域民俗文化特色。以元旦、元宵节、清明节、观潮节为代表的岁时民俗展示了杭州地区的享乐之风,由墓葬和祠庙、住息、游艺娱乐等民俗可以看到杭州社会生活类民俗的地域倾向,以民间信仰、佛教信仰和道教信仰为代表的信仰民俗揭示了杭州地区信仰民俗的浓厚。第四章场景的叙事功能。场景在显示出作品地域特征的同时也发挥了重要的叙事功能。场景具有背景功能,场景为人物提供行动的真实场景,对故事环境进行渲染和铺垫。场景的结构功能体现在小说通过人物的流动进行场景转换,产生情节运转的推动力,成为情节发展的中心和关键。场景对人物形象具有塑造功能,西湖场景塑造了具有相同气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人物群像,人物的形象特征在杭州地域场景中被细致刻画。第五章《西湖二集》的影响。稳定的传播环境和广泛认可的传播内容确保了《西湖二集》的传播和接受。《西湖二集》展示了杭州的地域文化内容,汲取了前人的西湖文学经验,并对其它的西湖文学作品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付凌晨[5](2018)在《明代拟话本小说中情理开明型的官吏形象研究——以“叁言二拍”、《型世言》、《西湖二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拟话本小说中虽然有许多助纣为虐、贪酷丑恶的官吏形象,但也不乏一些顺遂人情、玉成他人的正面官员形象。他们大多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势,因而有能力帮助普通百姓完成心愿。这类官员走下了封建理学神坛,不再是威严冷酷、高高在上的"老爷",而是更富有市民化色彩的"父母官",在青年男女爱情方面,这类官员不再死板教条地恪守封建礼法,而是被塑造成为"礼顺人情"、尊重情感的开明官吏形象。(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杜贵晨[6](2018)在《关于《西湖二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湖二集》之前有《西湖一集》,已佚。《西湖一集》与《西湖二集》先后编成,总称《西湖小说》。《西湖一集》不可能是《西湖游览志余》。作者"周清源"或作"周清原",以作"周楫"或"周清源"为宜。周清源受其师虞德园佞佛影响较大。《西湖二集》以故为新,其价值主要在有作者思想与情感的自觉投注:一是惩恶扬善的意图;二是"骂世"的态度。前者为普通人说法的金玉良言;后者既见作者"狂士"的性格,又开后世以小说"骂世"之先河,某些描写如"胡少保平倭"等客观地显示了历史的真实性。其叙事模式和手法较宋元话本有若干变化,如"入话"即"引子"或"头回"不拘一格,插入诗文数量与种类更加丰富,频引《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戏曲作品,以及以学问入通俗小说等。(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赵永桂[7](2017)在《试论《西湖二集》中吴越王的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周清源的《西湖二集》是"西湖小说"的代表作。吴越王钱镠是《西湖二集》中的人物形象之一,本文主要对这一人物形象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吴越王形象的多面性以及其形象多面性的原因的解释,进一步分析其形象多面性的内涵与意义。(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7年20期)

李若嫣[8](2017)在《《西湖二集》中的道德责任意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湖二集》是一部白话短篇故事集,共叁十四卷。作者周清原,本名楫,武林人,生卒年月不详。作品以发生在杭州或西湖的故事为切入点,以杭州历史人物为题材撰写故事,在赞美西湖美景的同时,表现了作者热忱的政治理想和郁郁不得志的个人怨愤。在《西湖二集》序中,湖海士评价周清原旷世逸才,胸怀慷慨,对其颇为敬重;同时也表达了对周清原怀才不遇,蹭蹬厄穷,郁郁不得志人生经历的同情。周清原企图通过入仕实现政治抱负的理想破灭之后,“不得已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磊磈”,通过小说抒发内心愤懑,寄托人生理想和道德诉求,震响着一股呼吁之声。小说存在着颇为明显的劝诫说教现象,体现出小说创作的功利目的。论文主要研究《西湖二集》中的道德责任意识,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叁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就小说中的道德责任意识溯源进行探究。从思想文化背景和小说文体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历程着手,联系内部规律,兼顾小说作者经历探究发愤着书说对小说中出现的道德责任意识的影响。内容主要涉及《西湖二集》简介及作者概述,道德责任意识的界定及《西湖二集》中的道德责任意识起因。第二章概括《西湖二集》中的道德责任意识主要传递内容。纵观全篇,共分为节制欲望、惩恶扬善、忠孝节义、入仕济世等方面。其中蕴含着对真性情的歌颂,对归隐的默许和对青楼风月中符合社会道德要求行为的赞美。第叁章归纳小说中道德责任意识的表现手法。小说内容庞杂,因为承担着道德劝诫的责任,写作手法趋向通俗性、趣味性和说理性。借序、议论、诗词歌赋、人物意象传递等方式传达作者的劝诫思想。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西湖二集》不单纯是一本讲述西湖故事的拟话本小说,更是一部以“道德英雄主义”为主题的“道德责任小说”。(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6-01)

程芸,李越[9](2016)在《“称引”与《牡丹亭》的经典化——以《西湖二集》为讨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汤显祖《牡丹亭》问世之后,曾被其他文学作品频繁"称引"(征引文辞、援引故事)。思想史研究者已经揭示,"称引"(引用典籍)对于儒家文本的"经典化"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它和"传述"(诠释和理解)一起,不断赋予该文本以"特别的意义、价值和权威"。~①《牡丹亭》是文学文本,也是舞台艺术的宠儿,并非主要诉诸"阅读",然而文学文本和思想典籍的"经典化"机制虽不可等而视之,却也隐藏着诸多相通的机制,而就被"称引"和被"传述"(评点、批评等)之频繁而言,《牡丹亭》为古典戏曲文学的翘楚,因此(本文来源于《戏曲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龚凤晓[10](2015)在《从《西湖二集》看明代杭州风土人情》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湖二集》叁十四卷每一卷都描写明代杭州风土人情方面人物、故事、风俗习惯等内容,可以说是唯一一部再现当时杭州及西湖风俗画"西湖小说"。最近几年随着杭州旅游资源不断整合,促进了西湖文化这一具有浓郁杭州旅游特色本土文化相对繁荣。《西湖二集》中所具有的地域性、世俗性和人文性特点会加大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份量,这一论题研究成果必然会增添西湖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内涵。(本文来源于《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西湖二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周清原的《西湖二集》既是明代拟话本小说中独具特色的作品,同时又是“西湖小说”的一部代表作。《西湖二集》记录了众多与西湖相关的风俗传说,地域色彩极为浓厚。本文从《西湖二集》的文本出发,结合周清原的生平经历及晚明特定的社会背景,探究《西湖二集》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意蕴,在借鉴前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周清原及其《西湖二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周清原与西湖文化关系的探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使周清原的生平经历得以清晰呈现,为明、清两位周清原的考辨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从文本出发,探究西湖文化与《西湖二集》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西湖二集》人物形象论,周清原在《西湖二集》中塑造了众多各具特色的人物,本文通过对《西湖二集》人物形象进行系统的分类,解析人物群像的特点,进而分析每类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以及每类人物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批判意识。第叁部分论及《西湖二集》的故事情节与文中诗歌,周清原不仅善于塑造人物,而且擅长以诗入文,串合无痕。本文从诗歌融入《西湖二集》的缘起入手,探寻周清原的诗歌情结,并通过对《西湖二集》中诗歌存在方式差异的分析,进而理清《西湖二集》的故事情节与诗歌间的内在关系。第四部分对《西湖二集》溯源并综论其影响,分别从结构体制和叙事模式两方面入手,对《西湖二集》展开更深层次的溯源,探讨其文化意蕴和文化价值,并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西湖二集》对《西湖拾遗》的影响。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深入探究,本文力求《西湖二集》蕴含的地域文化及人文意蕴,以及周清原意在通过故事内容所表达出的批判意识得以清晰呈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湖二集论文参考文献

[1].李佳静.《西湖二集》俗语词疏证十则[J].现代语文.2019

[2].屈广博.周清原及其《西湖二集》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9

[3].刘冬晴.《西湖二集》复音词研究[D].广州大学.2019

[4].胡宁.《西湖二集》地域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5].付凌晨.明代拟话本小说中情理开明型的官吏形象研究——以“叁言二拍”、《型世言》、《西湖二集》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

[6].杜贵晨.关于《西湖二集》的几个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7].赵永桂.试论《西湖二集》中吴越王的形象[J].丝绸之路.2017

[8].李若嫣.《西湖二集》中的道德责任意识探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9].程芸,李越.“称引”与《牡丹亭》的经典化——以《西湖二集》为讨论中心[J].戏曲研究.2016

[10].龚凤晓.从《西湖二集》看明代杭州风土人情[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标签:;  ;  ;  

西湖二集论文-李佳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