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众媒介公信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媒介公信力,大众媒介,流失,重塑
大众媒介公信力论文文献综述
刘影[1](2016)在《大众媒介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研究已经有了八十多年的历史,然而在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这一概念,自2003年的"非典"事件之后,才成了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在那次"非典"事件中,媒体的缺失造成了民众的恐慌,导致了受众对大众媒介的失望,从而降低了大众媒介的公信力。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研究大众媒介的公信力问题,就要从现象入手,从实际出发,从对于媒介公信力的社会表征的思考入手。本文在此基础上,仔细分析和深入探讨了影响媒介公信力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理论发现。(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6年14期)
段丽娜,鲍光翔[2](2012)在《全媒时代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现状与重塑》一文中研究指出公信力是大众媒介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下我国大众媒介在发展中存在虚假新闻泛滥、有偿新闻屡禁不止、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等问题,导致媒介公信力渐渐下滑。大众媒介公信力应通过加强新闻法制建设、健全相关监督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树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观等路径加以重塑。(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7期)
石全玉[3](2010)在《简论大众媒介的公信力》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尽管我国媒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随着受众思想的多元化、利益的驱使、媒介自身的管理及激烈的竞争,公众对媒介呈现出越来越不信任的态势,媒介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本文通过对大众媒介公信力的现状分析,试图找出提高大众媒介公信力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10年22期)
崔新艳[4](2010)在《《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基础理论、评测方法与实证分析》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有些东西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当它正常存在的时候我们对它全无感觉,但是当它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才感到它须臾不可失去的珍贵。大众媒介公信力便属于这样一种东西。———摘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基础理论、评(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参考》期刊2010年12期)
李玉珑[5](2010)在《媒介生命线的建构——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文章对什么是大众媒介公信力、大众媒介的职责,中国媒介公信力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如何建构中国媒介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的公信力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经济师》期刊2010年01期)
张琳[6](2009)在《大众媒介公信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很多媒体不惜制造夸张的虚假新闻,耸人听闻的低俗新闻等作为卖点,吸引大众眼球。这些做法极大的损害了我国媒介的公信力。大众媒介公信力下降的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国传媒界面前的严峻挑战。本文运用构词法逐一分析了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基本词根和内涵,结合公信力的逻辑起点——信任理论,深入的阐述了大众媒介公信力产生的基础是公众对媒介的期待,并由此得出大众媒介公信力的概念;本文比较了西方和中国媒介公信力的判断标准,并分析了不同政治制度对评判标准的影响;分别从媒介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媒介实现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需要两方面来阐述提升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必要性;本文总结了大众媒介公信力缺失的几个方面的表现,并尝试找出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最后,本文从媒介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媒介组织的体制建设和行业自律和他律等方面;受众的心理和反馈等方面;加强法制建设、政府信息公开、提高大众媒介素养等宏观的社会环境方面分别探讨了如何提升大众媒介公信力的途径和对策。(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09-05-23)
喻国明,张洪忠[7](2007)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报告 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调查评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我国媒介公信力现状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新闻人物事件的认知与信任1 概述中国整个社会环境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型,媒介环境也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的大众媒介还有人相信吗?新兴媒介的信任情况是怎样的?广大民众对大众媒介的信任有什么特点?广大民众对于传统的宣传报道还相信吗?我们整个社会的信任结构是怎样的?大众媒介公信力是真的低了吗?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科学的回答。作为200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的"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期刊2007年00期)
苏林森[8](2007)在《传媒公信力理论的系统探索——《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洪忠的博士论文《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由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通读全书,笔者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深深的打动了。该书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作者在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严谨细致,思路清晰。作者在写作中时时刻刻想着读者,(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07年04期)
喻国明,张洪忠[9](2007)在《中国大众传播渠道的公信力评测——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调查评测报告系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大众传播体系中各媒介渠道相对公信力、绝对公信力的调查发现,媒介渠道之间的公信力存在较大差异,并有明显的地域与城市类型差别。同时对整个传播体系中各传播渠道相对公信力的调查发现,国内电视依然是公信力最高的媒介渠道,各媒介渠道公信力有地域的差别。(本文来源于《国际新闻界》期刊2007年05期)
周莹[10](2007)在《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内涵及其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公信力就是媒介赢得公众信赖的品质与能力。就其本质来说,公信力应该是一种心理指标,反映公众对媒介的评价,体现媒介对公众心理的影响能力。媒介公信力的形成取决于媒介是否能够满足公众的中心期待。中国大陆公众对媒介公信力的评价指标大致为以下五条:代表政府;传达政府信息;反映民众的声音;监督官员的腐败行为;报道真实的信息。构建媒介公信力的过程就是媒介的“影响”与公众的“评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媒介公信力建设还应落实在媒介的新闻表现上:一、为社会提供公众最关心的尤其是对人们生活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信息;二、为社会提供反映民情的利益诉求渠道;叁、为社会提供权威的理性的舆论指导;四、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功能。(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大众媒介公信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信力是大众媒介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下我国大众媒介在发展中存在虚假新闻泛滥、有偿新闻屡禁不止、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等问题,导致媒介公信力渐渐下滑。大众媒介公信力应通过加强新闻法制建设、健全相关监督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树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观等路径加以重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众媒介公信力论文参考文献
[1].刘影.大众媒介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J].西部广播电视.2016
[2].段丽娜,鲍光翔.全媒时代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现状与重塑[J].贵州社会科学.2012
[3].石全玉.简论大众媒介的公信力[J].新闻爱好者.2010
[4].崔新艳.《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基础理论、评测方法与实证分析》评介[J].经济研究参考.2010
[5].李玉珑.媒介生命线的建构——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探究[J].经济师.2010
[6].张琳.大众媒介公信力研究[D].新疆大学.2009
[7].喻国明,张洪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报告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调查评测报告[J].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7
[8].苏林森.传媒公信力理论的系统探索——《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读后[J].当代传播.2007
[9].喻国明,张洪忠.中国大众传播渠道的公信力评测——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调查评测报告系列[J].国际新闻界.2007
[10].周莹.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内涵及其建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