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项目为龙头促进妇女儿童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南平市人民政府[1](2021)在《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认为南政综[2021]5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史英博[2](2021)在《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俞菲燕[3](2021)在《社会工作“项目化”嵌入社区公共服务的实践研究 ——以兰州市L社区“三社联动”试点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暴占杰[4](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曹楠楠[5](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刘璐[6](2020)在《A市妇幼保健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妇幼保健管理体系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初期我国仅有9家专科妇幼保健服务机构,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居高不下。我国政府认识到只有不断发展、壮大妇幼人才队伍,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提升我国妇幼保健工作服务水平才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及婴幼儿死亡率的根本措施,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妇幼保健机构,搭建妇幼三级信息网络,不断优化妇幼保健管理体系,提升妇幼保健服务水平,为母婴安全保驾护航。A市属于县级市,位于辽东半岛,下辖6个乡,15个镇,4个街道,总人口 82.4万人。由于人口分散,地区发展不均衡,导致A市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制度化缺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高龄、高危孕产妇增加,对A市妇幼保健管理体系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分析新形势下A市妇幼保健管理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基础,对A市妇幼保健管理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分析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妇幼保健管理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其次,对妇幼保健相关概念和公共管理理论进行阐述;再次,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服务能力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分析了 A市妇幼保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存在对问题,包括政府对妇幼保健管理体系投入不足、妇幼保健服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机构资源利用不足、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并分析问题成因;在此基础上,从母婴安全、儿童保健、智慧医疗三个方面提出了A市妇幼保健管理体系的优化方案;最后,为保证A市妇幼保健管理体系优化方案能最终得以实现,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完善工作制度、打造优质服务等多项保障措施。A市妇幼保健管理体系针对性研究,不仅对A市妇幼保健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也为全国其他县级城市妇幼保健管理体系优化问题提供了参考。
朱建玲[7](2019)在《酒泉市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与妇幼健康服务现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掌握酒泉市市域范围内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对其服务开展的影响,为实现妇幼保健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酒泉市2008—2017年的妇幼保健情况年报、妇幼机构人员情况年报以及妇幼人员技术培训情况年报的主要指标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2017年酒泉市妇女儿童数显着增加,但是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县级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变化不大;人员专业文化素质、学历和职称显着提高,但接受培训(进修)人数较少;标志着妇幼健康服务工作的主要指有所提高,儿童及孕产妇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酒泉市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均存在明显的人员编制紧缺、人员数量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妇幼保健机构业务的开展和服务的提供,建议增加妇幼保健机构的人员编制,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妇幼保健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改变目前人力严重不足的现状,提高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
刘智俊[8](2019)在《妇幼保健院部制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朱颖贤[9](2019)在《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妇女儿童健康指标是国际上公认最基础的健康指标,也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综合性指标。妇幼卫生体系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个公共卫生体系,经过约7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为主体,其他医疗保健机构和教学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妇幼保健机构作为协助政府部门履行社会责任、发展妇幼卫生事业的重要载体,为提高我国妇幼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衡量妇幼保健水平最核心的指标“两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均有下降,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妇幼保健服务普遍利用状况明显增强,妇幼保健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地区差异较大,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市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较为薄弱,妇幼卫生整体发展仍显不足。本文选取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为研究对象,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与系统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焦点组访谈、德尔菲法、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了解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的基本情况,从结构性服务能力、过程性服务能力和结果性服务能力三方面,对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基本情况进行系统和详细的分析,指出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提升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大地方政府对基础建设的投入、推进县区妇幼保健机构四大业务部建设、互联网+妇幼健康助力分级诊疗、建立激励机制引导人才下沉、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向产儿科倾斜等,为提升广东省乃至全国妇幼保健机构的服务能力提供可行性建议,为“一法两纲”的贯彻落实提供科学依据,为降低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对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提高有所贡献。
倪萍[10](2017)在《大连甘井子区妇联组织维护妇女权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日渐提高,很多女性成为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已然发挥出女性半边天的作用。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不可否认,但是部分女性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很多女性在权益受到侵犯时首先想到的都是向基层妇联组织求援,因此,妇联组织在维护妇女权益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妇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具有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职能。妇女权益的维护,是广大妇女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之一,也是妇联组织实现自身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妇联组织更好地转变职能,维护妇女权益,积极参与到公共管理事业中来,促进社会协同治理的有效推进;有利于广大妇女更好地受到妇联组织的庇护,充分享受妇女应有的权利,对于促进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妇联组织在维护妇女权益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受到一定局限,如何解决在维护妇女权益方面遇到的困境,创新工作思路,为妇女维权搭建更好的平台,是关系到广大妇女切身利益的大事。近些年来,大连市甘井子区妇联组织为妇女维权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受到有限资源及其政治身份的限制,在维护妇女权益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颈。本文通过综合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大连市甘井子区妇联组织维权工作现状,总结出妇联组织在维护妇女权益方面遇到的问题,并从政策因素、自身因素等方面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改进方案。研究认为,妇联组织在发挥女性维权职能方面有待完善,并给出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分析,进一步论证方案。针对方案的进一步实施,提出以下对策,即妇联在维护妇女权益方面自身能力有待提高,妇女维权机制有待创新,并且应该探索合作治理的有效途径。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面临的城乡妇女多元化需求对甘井子区妇女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妇联组织要把握群团改革的机遇,转变观念和作风,明确妇联组织职能,强化履职能力,进一步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促进社会平等,女性发展,使女性权益得到很好地维护。
二、以项目为龙头促进妇女儿童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项目为龙头促进妇女儿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
2.1.1 贫困的定义 |
2.1.2 贫困的标准 |
2.1.3 贫困的分类 |
2.1.4 扶贫的内涵 |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
3.1 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
3.2 实践基础 |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贫困 |
2.1.2 农村贫困家庭 |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
2.3.1 贫困程度深重 |
2.3.2 健康状况较差 |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
2.3.4 可行能力缺失 |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
小结 |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
3.2.1 妇女解放思想 |
3.2.2 共同富裕理论 |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
小结 |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
小结 |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
5.1.1 母亲健康快车 |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
5.1.3 “降消”项目 |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
5.2.1 春蕾计划 |
5.2.2 “双学双比”活动 |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
5.3.1 母亲小额循环 |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
5.4.1 巾帼家政服务 |
5.4.2 手工编织 |
5.4.3 妈妈制造 |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
5.5.1 幸福工程 |
5.5.2 母亲水窖 |
5.5.3 母亲邮包 |
小结 |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A市妇幼保健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2 论文的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妇幼保健相关概念 |
2.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概念 |
2.1.3 妇幼保健三级服务网络及职责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公共管理理论 |
3 A市妇幼保健管理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A市妇幼保健管理体系现状 |
3.1.1 妇幼保健管理体系组织结构 |
3.1.2 妇幼保健管理体系人员配备 |
3.1.3 妇幼保健管理体系服务能力 |
3.2 A市妇幼保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3.2.1 管理体制机制单一 |
3.2.2 政府对妇幼保健体系投入不足 |
3.2.3 妇幼保健服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
3.2.4 基层妇幼保健三级网络不健全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妇幼保健资金缺口大 |
3.3.2 城乡妇幼保健体系发展不均衡 |
3.3.3 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及意识较低 |
3.3.4 监督管理机制未有效落实 |
4 A市妇幼保健管理体系优化方案 |
4.1 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
4.1.1 指导思想 |
4.1.2 基本原则 |
4.2 母婴安全管理 |
4.2.1 母婴安全风险管理 |
4.2.2 母婴安全信息管理 |
4.2.3 母婴安全应急管理 |
4.3 儿童健康管理 |
4.3.1 培养儿童健康生活方式 |
4.3.2 儿童早期发展服务管理 |
4.3.3 散居儿童健康管理 |
4.3.4 残障儿童管理 |
4.4 智慧医疗管理 |
4.4.1 “互联网+医疗”服务 |
4.4.2 人工智能应用 |
4.4.3 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 |
5 A市妇幼保健管理体系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加强资金管理 |
5.1.1 加大资金投入 |
5.1.2 建立资金补充机制 |
5.2 完善妇幼保健机构建设 |
5.2.1 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设施建设 |
5.2.2 完善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
5.3 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
5.3.1 建立基地管理机制 |
5.3.2 优化培训体系 |
5.3.3 高水平专家授课 |
5.4 优化管理工作机制 |
5.5 打造优质服务 |
5.5.1 加大宣传力度 |
5.5.2 加强服务监管 |
5.5.3 提高服务品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酒泉市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与妇幼健康服务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2017年酒泉市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现状 |
2.2 2008—2017年酒泉市市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发展状况 |
2.3 2008—2017年酒泉市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发展状况 |
2.4 2008—2017年酒泉市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技术人员培训(进修)情况 |
2.5 孕产妇、儿童保健指标情况 |
2.6 育龄妇女保健指标、婚检与出生缺陷情况 |
3 讨论 |
3.1 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发展与孕产妇、儿童健康服务 |
3.2 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发展与育龄妇女健康服务 |
3.3 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发展及婚检率与出生缺陷 |
3.4 存在的问题 |
3.4.1 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和发展不平衡,妇幼健康服务资源严重短缺。 |
3.4.2 妇幼保健人员技术培训力度不够。 |
3.4.3 基层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 |
3.5 政策建议 |
3.5.1 人力资源是医疗资源的重要方面,是决定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10]。 |
3.5.2 医疗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是卫生资源获得最大程度产出的必要条件[11]。 |
3.5.3 我市妇幼健康工作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基层,建议加强县乡村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建设。 |
3.5.4 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婚检息息相关,婚检质量与人员结构相关[12]。 |
(9)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妇幼卫生工作 |
2.1.2 妇幼保健机构 |
2.1.3 医疗服务能力的定义 |
2.2 主要理论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系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
3.2 指标重要程度评判与筛选 |
3.3 指标权重确立 |
3.4 两类妇幼保健机构的指标评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基本情况 |
4.1 结构性服务能力概况 |
4.1.1 Ⅰ型机构 |
4.1.2 Ⅱ型机构 |
4.2 过程性服务能力基本情况 |
4.2.1 Ⅰ型机构 |
4.2.2 Ⅱ型机构 |
4.3 结果性服务能力开展情况 |
4.3.1 Ⅰ型机构 |
4.3.2 Ⅱ型机构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问题与原因分析 |
5.1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的存在问题 |
5.1.1 结构性服务能力方面的问题 |
5.1.2 过程性服务能力方面的问题 |
5.1.3 结果性服务能力方面的问题 |
5.2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部分地方政府对基础建设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
5.2.2 基层财政补助不够到位 |
5.2.3 部制改革进度缓慢 |
5.2.4 双向转诊落实困难 |
5.2.5 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岗位吸引力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加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
6.1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基础建设的投入 |
6.1.1 加快推进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升级建设项目 |
6.1.2 补齐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业务用房 |
6.1.3 加大设备投入并按标准配置机构设备 |
6.2 推进县区妇幼保健机构四大业务部建设 |
6.2.1 明确妇幼保健机构功能任务 |
6.2.2 规范业务部门设置 |
6.3 互联网+妇幼健康,助力分级诊疗的实施 |
6.4 建立激励机制,引导人才下沉 |
6.4.1 按政策落实人员经费 |
6.4.2 设置妇幼保健特岗 |
6.4.3 探索“3+3”医学教育体制创新 |
6.4.4 促进医联体内人才流动 |
6.4.5 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向产儿科倾斜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研究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广东省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大连甘井子区妇联组织维护妇女权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阐释 |
1.2.1 非政府组织 |
1.2.2 妇女联合会 |
1.2.3 妇女权益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大连甘井子区妇联组织维护妇女权益的现状分析 |
2.1 大连甘井子区妇联组织维护妇女权益取得的主要成绩 |
2.1.1 健全的妇联基层组织网络有效维护妇女权益 |
2.1.2 维护权益的宣传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 |
2.1.3 依托“妇女之家”等载体开展丰富的维权活动 |
2.1.4 有力维权服务工程取得良好实效 |
2.2 大连甘井子区妇联组织维护妇女权益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依法维权能力不足 |
2.2.2 社会化维权体系不健全 |
2.2.3 源头参与维权机制不完善 |
2.3 大连甘井子区妇联组织维护妇女权益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2.3.1 维权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滞后 |
2.3.2 妇联组织官办性的路径依赖 |
2.3.3 维权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
3 大连甘井子区妇联组织维护妇女权益的改进方案及论证 |
3.1 改进方案的理论依据 |
3.1.1 非政府组织理论 |
3.1.2 社会性别理论 |
3.2 国内外妇女组织维护女性权益的经验借鉴 |
3.2.1 国外妇女组织维护妇女权益的经验 |
3.2.2 国内妇联组织维护妇女权益的经验 |
3.2.3 国内外妇联组织维护妇女权益的启示 |
3.3 大连甘井子区妇联组织维护妇女权益的改进方案设计 |
3.3.1 制定妇联组织维护妇女权益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 |
3.3.2 改进妇联组织维护妇女权益方案的原则 |
3.3.3 完善妇联组织维护妇女权益的优化方案 |
3.4 改进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 |
3.4.1 改进方案的政策基础分析 |
3.4.2 改进方案的保障资金分析 |
3.4.3 改进方案满足妇女需求的有效性分析 |
4 大连甘井子区妇联组织改进维护妇女权益工作的对策 |
4.1 提高妇联自身能力建设水平 |
4.1.1 提高维权服务意识 |
4.1.2 提高维权队伍素质 |
4.1.3 强化基层妇联组织建设 |
4.2 探索合作治理的有效途径 |
4.2.1 参与相关法律法规细则的制定 |
4.2.2 推动社会化妇女维权网络的建设 |
4.2.3 构筑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维权的新格局 |
4.3 创新妇女维权工作机制 |
4.3.1 加强基层维权阵地建设 |
4.3.2 健全维权工作制度 |
4.3.3 建立健全维权长效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记录 |
附录B 大连市甘井子区妇女权益问卷调查(妇联干部版) |
附录C 大连市甘井子区妇女权益问卷调查(居民版) |
致谢 |
四、以项目为龙头促进妇女儿童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南平市人民政府. 南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2]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研究[D]. 史英博. 广西大学, 2021
- [3]社会工作“项目化”嵌入社区公共服务的实践研究 ——以兰州市L社区“三社联动”试点项目为例[D]. 俞菲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6]A市妇幼保健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刘璐.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7]酒泉市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与妇幼健康服务现状研究[J]. 朱建玲.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9(08)
- [8]妇幼保健院部制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为例[D]. 刘智俊. 南京大学, 2019
- [9]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研究[D]. 朱颖贤.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10]大连甘井子区妇联组织维护妇女权益对策研究[D]. 倪萍.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