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形态变化论文-李婷,张丽,李朝丽,张乃明,岳献荣

氮形态变化论文-李婷,张丽,李朝丽,张乃明,岳献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形态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着丛枝菌根真菌,间作,红壤,氮形态

氮形态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张丽,李朝丽,张乃明,岳献荣[1](2019)在《土着AMF与玉米/大豆间作对红壤径流氮形态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土着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与间作模式对坡耕地红壤径流氮形态变化的响应,通过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小区模拟试验,设置不同种植模式(单作玉米、玉米/大豆间作、单作大豆)和不同菌根处理(抑菌(喷施苯菌灵)、未抑菌)进行研究。根据2017年6—9月采集的6次径流水样,分析比较菌根与间作复合处理下径流氮形态变化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6次取样时间内,地表径流总氮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硝态氮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铵态氮浓度则表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并趋于平缓。所有复合处理中,间作-未抑菌处理的径流总氮浓度最低,较单作玉米-抑菌与单作大豆-抑菌处理显着降低35.0%和42.1%。无论何种种植模式,未抑菌处理的径流硝态氮浓度均明显低于抑菌处理,其中间作-未抑菌处理的径流硝态氮浓度较抑菌处理下的单作玉米与单作大豆处理显着降低,降幅分别为26.2%和33.9%。无论是否抑菌,间作处理的径流铵态氮浓度均低于单作玉米与单作大豆处理,间作-未抑菌处理下其浓度最低,较单作玉米-抑菌与单作大豆-抑菌处理明显降低34.8%和28.2%。由此可见,土着AMF与玉米/大豆间作对径流氮流失具有一定的协同削减潜力。(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婷婷[2](2019)在《乌梁素海冰封期底泥氮形态变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是当前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重点难点。底泥氮形态转化直接决定氮的生物可利用性和底泥-上覆水交换,因此研究氮形态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乌梁素海是典型的草型富营养化湖泊,植物覆盖面积达90%以上,每年冬季植物季节性死亡,残体大量沉降分解。但是当前关于冰封期底泥不同形态氮变化研究却很少,难以为乌梁素海冰封期氮形态变化及其潜在影响提供支撑。本文根据乌梁素海冰封期前、中、末叁个时期采集的样品,采用连续提取法依次测定底泥中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浸提态氮(WAEF-N)、强碱浸提态氮(SAEF-N)、强氧化剂浸提态氮(SOEF-N)、残渣态氮(Res-N)含量,其中前四种氮形态为可转化态氮(TAN),给出冰封期底泥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变化规律。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冰封期底泥各形态氮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其潜在影响。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Res-N是冰封期底泥中主要的氮形态,不同区域的平均含量达TN的54%~93%,冰封末期Res-N含量不低于TN的86%;TAN含量相对较低,各区平均含量占TN的7%~46%,其中SOEF-N为可转化态氮中含量最高的氮形态,不同区域SOEF-N平均含量可占总可转化态氮的49~81%,而IEF-N、WAEF-N和SAEF-N含量低,冰封期间叁种形态含量之和不超过TN的15%,说明乌梁素海冰封期底泥氮释放潜力较弱。(2)底泥中TN空间分布趋势整体表现为自西向东,由北向南递减,即在4个区域平均含量排序表现为西大滩(Ⅳ)>中部明水区(Ⅱ)>南部明水区(Ⅰ)>东大滩(Ⅲ),但在不同时期受到水动力作用和外源输入等因素影响,不同区域TN含量排序略有不同。不同氮形态表现出不同空间分布特征:IEF-N和WAEF-N在ⅣV区域含量明显大于Ⅰ~Ⅲ区域;SAEF-N和SOEF-N叁个时期空间分布差异较大;Res-N空间分布规律则与TN相似。(3)冰封期底泥TN显示了明显的蓄积趋势,冰封末期TN平均含量比冰封前增加了2.3倍,其中Res-N增加是造成TN蓄积的主要原因,不同区域Res-N平均增量占TN平均增量的96~124%,冰封末期Res-N含量与冰封前相比增加了 1.3~6.3倍;TAN受空间区域以及冰封阶段影响,时空变化差异大。(4)冰封期不同氮形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同:可转化态氮间的相互转化及其与上覆水间交换是造成TAN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IEF-N和WAEF-N最易与上覆水发生交换;Res-N大量增加则来自沉水植物残体沉积分解。(5)Res-N冰封期的大量蓄积以及后期氮形态的转化,将会增加后期上覆水氮的浓度,并为水生植物持续提供营养盐氮,形成重要的内源污染,增加了草型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难度。总之,冰封期植物沉降和生物化学分解极大的增加了湖泊底泥氮蓄积量,成为乌梁素海内源氮循环的重要途径,因此降低湖泊氮植物循环对于乌梁素海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可为草型富营养化湖泊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9-05-13)

邓芠,刘国光,吕文英,陈平,王枫亮[3](2016)在《水中无机氮形态变化对酮洛芬光降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模拟太阳光照射下水环境中不同形态氮(NO_3~-、NO_2~-和NH_4~+)对酮洛芬(KET)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KET在平均波长(200~450nm)下量子产率Φo为0.14.NO_3~-浓度从0.01mmol/L-增至1.0mmol/L时,KET光解速率常数从0.0109降至0.0085;NO_2~-浓度从0.01mmol/L增至1.0mmol/L时,KET光解速率常数从0.0095降至0.0069,NH_4~+对KET的光解基本无影响.NO_3~-的光掩蔽现象对KET光解的影响起主要作用;NO_2~-则通过光掩蔽现象和羟基自由基猝灭来抑制KET的光解.同时研究了当水环境中pE值发生变化而引起水中无机氮形态转化时,不同形态氮共存对KET光解的复合影响,随着pE值的增大,KET的光解速率先减小后增大;当NO_2~-和NH_4~+共存时,两者对KET光解的影响存在拮抗作用,这一拮抗作用也存在于NO_2~-和NO_3~-之间.(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韩润平,邹卫华,石杰,杨健,陆雍森[4](2005)在《生态滤池污水处理过程中氮形态变化及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水经生态滤池(MEEF)处理后,出水中化学耗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5)、总氮(TN)和总磷(TP)的质量浓度降低,氮的形态构成与进水有较大差异.水力负荷分别为1.0 m3.m-2.d-1和2.0 m3.m-2.d-1时,进水中NH4+-N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5.8和35.7 mg.L-1,出水中分别降为10.3和20.0 mg.L-1;进水中NO3--N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24和0.2 mg.L-1,出水中分别增加到30.4和4.1 mg.L-1.进水中硝态氮占总氮的0.3%,在两种水力负荷下出水中硝态氮占出水总氮的比例分别增加到52.7%和12.8%,说明水力负荷降低有利于硝化作用进行.还对氮的质量平衡进行了估计,并讨论了MEEF的工作原理.(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氮形态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氮是当前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重点难点。底泥氮形态转化直接决定氮的生物可利用性和底泥-上覆水交换,因此研究氮形态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乌梁素海是典型的草型富营养化湖泊,植物覆盖面积达90%以上,每年冬季植物季节性死亡,残体大量沉降分解。但是当前关于冰封期底泥不同形态氮变化研究却很少,难以为乌梁素海冰封期氮形态变化及其潜在影响提供支撑。本文根据乌梁素海冰封期前、中、末叁个时期采集的样品,采用连续提取法依次测定底泥中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浸提态氮(WAEF-N)、强碱浸提态氮(SAEF-N)、强氧化剂浸提态氮(SOEF-N)、残渣态氮(Res-N)含量,其中前四种氮形态为可转化态氮(TAN),给出冰封期底泥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变化规律。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冰封期底泥各形态氮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其潜在影响。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Res-N是冰封期底泥中主要的氮形态,不同区域的平均含量达TN的54%~93%,冰封末期Res-N含量不低于TN的86%;TAN含量相对较低,各区平均含量占TN的7%~46%,其中SOEF-N为可转化态氮中含量最高的氮形态,不同区域SOEF-N平均含量可占总可转化态氮的49~81%,而IEF-N、WAEF-N和SAEF-N含量低,冰封期间叁种形态含量之和不超过TN的15%,说明乌梁素海冰封期底泥氮释放潜力较弱。(2)底泥中TN空间分布趋势整体表现为自西向东,由北向南递减,即在4个区域平均含量排序表现为西大滩(Ⅳ)>中部明水区(Ⅱ)>南部明水区(Ⅰ)>东大滩(Ⅲ),但在不同时期受到水动力作用和外源输入等因素影响,不同区域TN含量排序略有不同。不同氮形态表现出不同空间分布特征:IEF-N和WAEF-N在ⅣV区域含量明显大于Ⅰ~Ⅲ区域;SAEF-N和SOEF-N叁个时期空间分布差异较大;Res-N空间分布规律则与TN相似。(3)冰封期底泥TN显示了明显的蓄积趋势,冰封末期TN平均含量比冰封前增加了2.3倍,其中Res-N增加是造成TN蓄积的主要原因,不同区域Res-N平均增量占TN平均增量的96~124%,冰封末期Res-N含量与冰封前相比增加了 1.3~6.3倍;TAN受空间区域以及冰封阶段影响,时空变化差异大。(4)冰封期不同氮形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同:可转化态氮间的相互转化及其与上覆水间交换是造成TAN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IEF-N和WAEF-N最易与上覆水发生交换;Res-N大量增加则来自沉水植物残体沉积分解。(5)Res-N冰封期的大量蓄积以及后期氮形态的转化,将会增加后期上覆水氮的浓度,并为水生植物持续提供营养盐氮,形成重要的内源污染,增加了草型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难度。总之,冰封期植物沉降和生物化学分解极大的增加了湖泊底泥氮蓄积量,成为乌梁素海内源氮循环的重要途径,因此降低湖泊氮植物循环对于乌梁素海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可为草型富营养化湖泊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形态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婷,张丽,李朝丽,张乃明,岳献荣.土着AMF与玉米/大豆间作对红壤径流氮形态变化的响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杨婷婷.乌梁素海冰封期底泥氮形态变化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

[3].邓芠,刘国光,吕文英,陈平,王枫亮.水中无机氮形态变化对酮洛芬光降解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6

[4].韩润平,邹卫华,石杰,杨健,陆雍森.生态滤池污水处理过程中氮形态变化及平衡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

标签:;  ;  ;  ;  

氮形态变化论文-李婷,张丽,李朝丽,张乃明,岳献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