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症治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体用论,重症肌无力,症治规律,实验研究
症治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刘凌云[1](2013)在《基于脏腑体用论的重症肌无力症治规律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症肌无力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的一种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 NMJ)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NMJ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而临床表现为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的、晨轻暮重的骨胳肌无力。病变主要累及NMJ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ytylcholinereceptor, AchR)。临床表现为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晨轻暮重的骨胳肌无力。全身肌肉均可受累,以眼肌为主,呼吸肌受累则出现肌无力危象,甚至危及生命。重症肌无力属于中医“痿证”范畴,我国古代文献对痿证的认识渊源流长。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分属不同的中医病症,如眼睑无力或下垂,属“睑废”或“睑垂”;复视属“视歧”;吞咽困难、饮水咳呛、言语无力、发音不清等则属“喑痱”;抬头无力属“头倾”;四肢瘫软无力属“痿症”范畴;肌无力危象则属“大气下陷”,而总的多以痿证论之。痿证病因病机学的发展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理论奠基、唐宋时期的继承整理、金元明清时期的全面发展,历代医家从多角度论述了痿证病因病机的复杂性、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当代中医结合各自临床实践经验,对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形成了各家争鸣的现象,主要包括从脏腑论、气血津液论、奇经络脉论等几个方面。到目前为止,对于重症肌无力病因病机的认识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定论,而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辨证论治配合专方专药、针灸治疗等方法,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方面取得了肯定的疗效。体用论始自哲学史上的本体论范畴,与中医学结合发生在明清,体用论中谈及的形质与功能主要与阴阳结合但又比阴阳具体,用在重症肌无力的症治研究上,可以从不同的理论角度,执体用说明脏腑病机、探究病症特点和药物功效。本研究着重从能反映病机的最细小单元—症状、药物入手,通过建立数据库,为重症肌无力的研究建立一个平台,采用数理分析与数据挖掘技术,探寻症-证、药-症、药-药以及不同类别间的症状及用药特点,以核心方药推测基本病机,揭示重症肌无力的症治规律,并通过实验研究来验证并发现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和内容。[研究目的]应用脏腑体用论、通过数理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阐释分析重症肌无力病例的症治规律。同时通过实验研究找出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特异性表达的miRNA组合,初步探讨中医证型与miRNA表达谱的相关性,从差异性基因表达方面来证实先天体不足存在的形态学依据,[研究方法]1.根据重症肌无力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确定纳入病例,共收集病例866例。2.制定重症肌无力疾病的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信息资料,填写调查问卷表:建立重症肌无力患者信息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预处理。3.采用SAS8.0和SPSS19.0统计软件,通过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关联规则分析、链接图、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病例从诱因、发病节气、症状(兼夹症、合并症)、体征、舌象、脉象、中药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中医文献中有关重症肌无力中医药治疗用药情况进行分析。4.运用中医脏腑体用论结合气机升降理论,对MG症治规律中的生理功能、病症变化规律、中药治疗特点进行理论分析。5.运用miRNA芯片方法,分析正常人与重症肌无力患者TH1/TH2细胞亚型miRNA表达谱的差别,找出有差异的miRNA组合,再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验证。[研究内容]1.理论内容分析我们将五脏的体(空间形态结构)与用(升降出入的气化过程)相结合,在五脏相关学说的基础上从体用角度去进一步认识重症肌无力,用以阐述藏象关系、病机、病症规律和用药特点,并进一步指导调治脏腑。可以说体用学说不仅有其理论探讨的价值,亦有其临床实践的意义。简单讲,体即形质,用即功能。体既包括脏腑本身、所藏之气血精液及其所络属之形体、官窍等。用,是从其功能所主、阴阳属性尤其是气血运化等方面而言的。脏为阴,体阴而用阳,腑为阳,体阳而用阴。五脏六腑之体,有五脏六腑之用,体用一源,不能截然分开。从脏腑体用论的角度来看,重症肌无力以脾胃虚损、脾气虚弱为主要病机,“虚损”即包含“体”不足,脾气虚弱即是“用”不及的体现。因虚致损,虚损并见,体用失调。脾主肌肉,眼睑、上下肢肌肉、颈部肌肉、咀嚼肌等均为脾体之所属,脾体不足有先天禀赋之因,亦有脾用不及之由。脾用不及在重症肌无力上主要表现为运化不足、升清无力;脾气不用,气血无生化之源,经脉失养则四肢肌无力、神疲乏力;脾不运化水湿,则现口水多、苔白苔腻之湿邪内阻之象;脾不升清、升举乏力则出现脾用不及之眼睑下垂等诸症。脾用不及、脾胃虚弱是重症肌无力发病的核心病机之一,体用失调、五脏升降失司是重症肌无力的病机转归。2.一般情况分析2.1性别年龄分布情况:以女性发病率居高,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2.2发病诱因及加重因素:大部分发病无明显诱因;在诱发或加重因素中以受寒多见。2.3西医分型:以西医ⅡB分型多见。2.4合并疾病:重症肌无力多伴有胸腺和甲状腺的异常;在感染类疾病中以肺部感染多见;骨质疾病、各种囊肿也多发;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带状疱疹等。2.5发病与节气:总体发病从立夏到处暑以及冬至有小高峰出现。3.重症肌无力总库病症特点及用药规律研究3.1症状及舌脉情况病例中出现症状共计78个,症状出现频次总计10070次,而常见症状(使用频次45以上)为48个,累计出现频次为9509次,占整个病例症状出现总频次的94.42%,核心症状较为集中。临床症状以上下肢肌无力、精神疲乏、上下眼睑下垂出现的频次较高。舌脉以舌淡、苔白腻、脉细出现频次最高,舌暗红、脉弦滑居后。3.2辨证情况通过总库的因子分析,从寒热辨证和虚实辨证来看,属虚证多,兼有热证。气血津液辨证以气虚证最为多见,其次为痰湿证、痰热证、瘀阻证。从脏腑辨证体系看,以脾系辨证使用频次最高,肺系、肾系其次,肝系、心系辨证频次居后。通过五脏聚类分析可以看出,脾气虚弱型最多见,多脏受累比较普遍。3.3治法及用药情况重症肌无力相关病例共使用药物165味,药物使用频次为12714味次,其中使用频数在40次以上、使用频率为4.6%以上的有52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次为10833味次,占药物使用频次的85.20%。重症肌无力病例中使用的核心药物群为“黄芪、甘草、党参、当归、陈皮、柴胡、白术、五指毛桃、升麻、山萸肉、山药、薏仁、茯苓”。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常用药物分为6类:补中益气、补肾益精、益胃生津、健脾祛湿、温阳益气、化痰散结。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用药以补中益气升提为主,兼杂滋阴、清热、活血、化湿、祛痰、温阳等药物。清热药多质清味淡,少苦寒攻伐;温阳药物以温润为主,较少辛温燥热之品;气机药对的使用是一大特点。3.4症-药关系分析根据药物因子与症状因子之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5个典型变量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关联分析结果发现单一药物与单一症状间的关联关系不密切,但药物组合与症状群间有密切关联。4.重症肌无力各分库病症特点及用药规律研究4.1五脏分库将总库中有关五脏系常见的48个症状对应心肝脾肺肾(系)进行逐一归类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以脾系出现的症状最为多见,肺、肾次之,肝、心居后。4.2五脏聚四类分库对重症肌无力病例心肝脾肺肾五脏系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聚类分析,按照数据本身内在的规律得到聚四类的统计结果。聚类分析较为客观的反映了五脏动态关系的证型分布情况,建立聚四类分库,进行病症及用药规律的研究。聚一类核心症状群是“左眼睑下垂、右眼睑下垂、上肢肌无力、下肢肌无力、神疲乏力”,聚二类核心症状群是“眠差、神疲乏力、吞咽困难、上肢肌无力、下肢肌无力、右眼睑下垂、左眼睑下垂”,聚叁类核心症状群为“神疲乏力、吞咽困难、上肢肌无力、下肢肌无力、左眼睑下垂、右眼睑下垂”,聚四类核心症状群为“复视、眼球活动障碍、神疲乏力、上肢肌无力、下肢肌无力、左眼睑下垂、右眼睑下垂”。聚二、叁、四类核心症状群中均含聚一类症状,但各自又有区别。从链接图可以看出,聚四类分库中的核心药物群非常相近。4.3中医文献分库为了对比研究其它地区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药治疗经验,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了重症肌无力相关文献的查询,去除重复发表、非核心期刊的文献,共检索出1985-2012年期间核心期刊发表的有关重症肌无力中医治疗文献176篇,进行数据统计和数据挖掘。重症肌无力相关文献中使用的药物以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加减为基本方,贯穿了补肾温阳、活血通络、化湿和营、益肾滋阴以及特色用药等治疗方法。其中核心药物群是“升麻、黄芪、甘草、党参、陈皮、柴胡、白术、当归”。5.重症肌无力差异性表达基因miRNA的检测及验证从现代医学还原论的视角来看,脏腑之“体”可以微观细化到基因表达方面,差异性表达基因miRNA的异常表达和调控与MG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关重症肌无力miRNA表达谱的文献数据非常有限。我们从MG总病例中严格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并结合PCR方法,检测并验证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特异性表达的miRNA组合,初步探讨中医证型与miRNA表达谱的相关性,从实证的角度对MG存在先天体不足的形态学依据进行了论证。[研究结论]1.生理特点: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轴,脾胃之气为五脏气化平衡的核心和动力。2.病症规律:脾(胃)体不足、脾(胃)用不及、多脏受累、体用失调为主要病机;脾气不用、脾肾两虚兼湿邪中阻是基本矛盾,日久五脏不用、体用失调为病机转归。3.用药特点:重症肌无力岭南用药特点以补益脾肾、升提中气、健脾化湿为主,地域特色用药突出,补阳不温燥,清热少苦寒;现代中医文献用药以补中益气为主,有补肾阳、益肾阴、化瘀血等不同治法。治疗用药上补用为主、补体助用、升降并用、体用同调。4.实验研究:通过基因芯片结合PCR方法,对与重症肌无力发病密切相关的差异性表达基因miRNA进行了检测和验证,对反证先天体不足存在的形态学依据以及阐释中医药诊治重症肌无力的治疗靶点均有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3-04-01)
代献科[2](2009)在《慢性湿疹症治规律的现代中医文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分析研究现代中医医家对慢性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慢性湿疹皮损、辨证、用药的规律。方法:运用中医文献学和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建立慢性湿疹的病因病机、辨证方药数据库,根据统计学结果,结合中医药理论、文献学知识及临床经验对其病因病机、皮损、辨证、用药进行科学分析和整理,以期总结研究出符合慢性湿疹自身规律的病因病机、证型及治疗方药。结果:慢性湿疹病因病机以禀赋不耐、内生湿邪为主;皮损以浸润、肥厚为多见;证型则是脾虚湿困、血虚风燥、湿热蕴肤型占前叁位;常用药的前叁位是茯苓、白术、当归,药物功效前叁位是利水渗湿、健脾益气、养血润燥。结论:慢性湿疹以禀赋不耐为先天因素,以外受湿、热、风邪,内伤饮食不节、情志不调为诱因,以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水湿浸润为核心病机。慢性湿疹皮损以浸润、肥厚、丘疹、红斑、皲裂为主;以健脾利湿、养血祛风为治疗大法;证型常见的是脾虚湿困、血虚风燥、湿热蕴肤叁型;常用药物有茯苓、白术、当归、白鲜皮、薏苡仁、苦参、栀子、白芍、生地、防风。(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4-20)
王斌[3](2008)在《古代情志相关医案中心身现象的症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竞争意识越来越强,心身现象愈来愈受到重视。在医学模式逐渐转型的今天,由于中医情志理论的内在机理与现代关于心身现象发病机制的心理生理学理论可说是殊途同归,情志致病的理论及治疗方法在当今对心身现象的治疗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中医古代医案是中医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和指导临床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教学、科研和临床起着指导和启迪作用。建立中医医案数据库,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方法,分析和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从而使中医的发展实现质的突破已刻不容缓。本研究对象定位于古代情志相关医案中的心身现象,以心身现象相关医案中的主要症状和所使用药物为切入点采用数理分析和数据挖掘方法,着重于心身现象相关医案中情志病因的致病特点、症-药、药-药等之间的关系,分析和挖掘中医心身现象的症治规律,丰富并科学阐释中医的情志致病理论,为中医心身现象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一、研究目的用数理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和挖掘古代情志相关医案中心身现象的症治规律。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古代情志相关医案中的心身现象为研究对象,以《中华医典》为基础,并根据《中国医籍考》的记载,补充《中华医典》中未收集的重要典籍,以中医内伤病因“七情”及其同义近义词为检索词,在原案中的原始语句中查找收集心身现象中以躯体症状为主要症状的相关医案,建立数据库。共收集古代情志相关医案中心身现象相关医案1332条,来自115本医籍。对医案原文从症状、性别、年龄、发病、治法、药物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利用SAS8.0软件编程将文本数据转换为数字变量,分别赋值为1和0。用SAS8.0软件编程,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关联分析和链接分析。叁、研究结果本研究应用了数理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对1332个古代情志相关医案中心身现象相关医案进行研究,所得结果与现行中医药理论基本相符。(一)一般情况分析1.性别、年龄分布情况: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2.发病缓急情况:缓慢起病多见于怒、忧、思,急性发作多集中于怒、悲及惊恐。3.情志病因及影响因素:从总体和单一情志病因(以下简称单因)来看,怒最常见,思、忧、惊次之;复合情志病因(以下简称复因)以忧思、惊恐、怒思常见。在情志致病过程中,过劳及体质因素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4.医案中出现症状情况:主要在脾胃、肝等脏腑,妇科类、风证类等症状也有较高频次。一些既为症状名又为病名的症状频率较高。5.医案中药物使用情况:常用药物为甘、茯苓、当归等。药物分类分析可知医案中常用中药以理气、补益气血及活血凉血等类药为主,所涉脏腑为脾、肝、胆等。6.病位及辨证情况分析:未做专门分析,具体则参考医案中症状及药物情况。(二)情志病因相关医案病症特点及用药规律研究1.单因:常见症状同一般情况分析。病机多为肝郁化火、脾气虚等。常用药物为甘草、当归、白术等。常用方剂为归脾汤、六味地黄丸等,药物以补气健脾药、疏肝解郁药为主。基本方为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柴胡、白芍、黄芪、当归、生姜、牡丹皮、山栀。2.复因:常见症状为食少、咳嗽、呕吐等。病机多为肝气郁滞、肝气犯脾等。常用药物与单因大致相同。常用方剂为肾气丸、归脾汤等,药物以温补肾阳药、补气健脾药等为主。基本方为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白芍、黄芪、当归、山栀。(叁)心身疾病相关医案总库的病症特点及用药规律研究常见症状同一般情况分析。病机多为心脾两虚、肝气郁滞。常用药物同一般情况分析。常用方剂为归脾汤、六君子汤等,药物以补气健脾药、疏肝行气药等为主。基本方为生姜、人参、白术、白芍、茯苓、黄芪、甘草、当归、山栀、丹皮、陈皮、柴胡、半夏。(四)常见类症相关医案的病症特点及用药规律研究各类症均以肝气郁滞、肝郁化火为常见病机,同时均可见脾胃气虚、心脾两虚及肝肾阴虚等病机。各类症中其它情况如下:1.脾胃类:常见症状为食少、呕吐、腹痛等。病机又可见肝脾血虚、脾阳虚等。常用药物为甘草、茯苓、陈皮等。常用方剂为归脾汤、肾气丸等,药物以补气健脾药、滋阴养血药等为主。基本方为甘草、茯苓、陈皮、当归、人参、白术、半夏、白芍、山栀、柴胡、生姜。2.肝类:常见症状为胁痛、胁胀、食少等。病机又可见肝阳上亢、肝脾血虚等。常用药物为甘草、茯苓、当归等。常用方剂为归脾汤、六君子汤等,药物以补气健脾药、滋阴养血药等为主。基本方为甘草、茯苓、当归、柴胡、人参、白芍、白术、半夏、生姜、陈皮、山栀、牡丹皮。3.肺类:常见症状为咳嗽、食少、胸胀等症状。病机又可见肺阴虚、肾阳虚等。常用药物为甘草、茯苓、当归等。常用方剂为归脾汤、六君子汤等,药物以补气健脾药、滋阴养血药等为主。基本方为甘草、茯苓、当归、陈皮、人参、白术、白芍、山栀、半夏、生姜、柴胡、牡丹皮。4.肾类:常见症状为少尿、水肿、尿痛等。病机又可见脾肾阳虚、肺肾阴虚等。常用药物为茯苓、当归、甘草等。常用方剂为归脾汤、肾气丸等,药物以补气健脾药、滋补肝肾药等为主。基本方为茯苓、当归、甘草、白术、人参、山栀、陈皮、柴胡、牡丹皮、生姜、白芍、熟地黄、黄芪。5.风证类:常见症状为眩晕、抽搐、食少等。病机又可见肝阳上亢、肝脾血虚等。常用药物为甘草、茯苓、当归等。常用方剂为六君子汤、归脾汤等,药物以补气健脾药、滋阴养血药等为主。基本方为甘草、茯苓、当归、白术、人参、白芍、柴胡、牡丹皮、陈皮、生姜。6.积聚痰核类:常见症状为腹中痞块、痰核、食少等。病机又可见血瘀、痰热等。常用药物为当归、茯苓、甘草等。常用方剂为六君子汤、丹栀逍遥散等,药物以补气健脾药、滋阴养血药等为主。基本方为当归、茯苓、甘草、白芍、柴胡、白术、陈皮、人参、生姜、山栀。7.妇科类:常见症状为月经失调、食少、崩漏等症状。病机肝脾血虚等。常用药物为甘草、当归、茯苓等。常用方剂为归脾汤、六君子汤等,药物以补气健脾药、滋阴养血药等为主。基本方为甘草、当归、茯苓、柴胡、白术、人参、白芍、生姜、牡丹皮。通过对总库、情志病因及各类症相关医案中症药关系分析,可得到多组症药对应关系。四、研究结论本研究应用了数理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对1332个古代情志相关医案中的心身现象进行研究,所得结果与现行中医药理论基本相符。本研究主要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心身现象以女性多发,怒、悲及惊恐等多致急性发作,怒、忧、思等多致缓慢起病。(二)心身现象发生最常见的单因为怒,思、忧次之,复因以忧思、惊恐、怒思为常见。在情志致病过程中,脏腑功能盛衰是引起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叁)七情分属五脏,惊归于肝志,忧为脾志更为妥当。(四)单因与复因所致心身现象的病机均以肝气郁滞、肝郁化火较为常见,治法以疏肝解郁、清肝泄火为基础。单因所涉病位较单纯,以肝脾为主,复因较复杂,往往涉及肝脾肺肾等多个脏腑。(五)心身现象所涉脏腑主要为脾、肝、胆等。病机以肝气郁滞、肝郁化火常见,治法以益气补血,疏肝健脾、清肝泄火等为基础。(六)心身现象的防治,应重视精神情志的调摄和形体的保养,肝脾并治,重视愈后药物调理和情志的调摄。(七)心身现象相关医案中各类症的病机虽各有特点,但总体上均以肝气郁滞、肝郁化火为主要病机,同时均可见脾胃气虚、心脾两虚及肝肾阴虚等病机。结合对医案中症药典型相关关系结果的分析,辨症论治和辨证论治的结合运用,对心身现象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八)通过对心身现象相关医案的数理分析和数据挖掘,支持了一些药物、方剂的使用价值,得到了一些有效药物、常用药物组合、基本方及常见症-药对应关系,为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提供依据和研究线索。(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4-01)
症治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系统分析研究现代中医医家对慢性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慢性湿疹皮损、辨证、用药的规律。方法:运用中医文献学和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建立慢性湿疹的病因病机、辨证方药数据库,根据统计学结果,结合中医药理论、文献学知识及临床经验对其病因病机、皮损、辨证、用药进行科学分析和整理,以期总结研究出符合慢性湿疹自身规律的病因病机、证型及治疗方药。结果:慢性湿疹病因病机以禀赋不耐、内生湿邪为主;皮损以浸润、肥厚为多见;证型则是脾虚湿困、血虚风燥、湿热蕴肤型占前叁位;常用药的前叁位是茯苓、白术、当归,药物功效前叁位是利水渗湿、健脾益气、养血润燥。结论:慢性湿疹以禀赋不耐为先天因素,以外受湿、热、风邪,内伤饮食不节、情志不调为诱因,以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水湿浸润为核心病机。慢性湿疹皮损以浸润、肥厚、丘疹、红斑、皲裂为主;以健脾利湿、养血祛风为治疗大法;证型常见的是脾虚湿困、血虚风燥、湿热蕴肤叁型;常用药物有茯苓、白术、当归、白鲜皮、薏苡仁、苦参、栀子、白芍、生地、防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症治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刘凌云.基于脏腑体用论的重症肌无力症治规律及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2].代献科.慢性湿疹症治规律的现代中医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
[3].王斌.古代情志相关医案中心身现象的症治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