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田间配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枣棉间作,田间配置,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
田间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徐鹏,陈国栋,吴全忠,翟云龙,冯福学[1](2019)在《南疆地区田间配置对枣棉间作耗水特性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农果间作水分高效利用机理,提出适合南疆地区最优的农果间作模式,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枣棉间作系统进行研究,以种植模式(枣棉间作和枣、棉单作)和田间配置(棉花种植行数分别为2、4、6行;棉花株距分别为10 cm和12.5 cm)为参试因子,共9个处理,田间随机排列,共27个小区,小区面积为3 m×10 m。测定了各处理的耗水特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水分当量比(WER)等指标。结果表明:种植模式显着影响复合群体的耗水特性,枣棉间作耗水量较单作加权平均增加9.5%,棵间蒸发量降低11.4 mm,蒸散比降低13.5%。棉花种植行数显着影响复合群体的耗水特性,间作6行棉花较间作2行棉花耗水量增加9.1%~13.9%;间作6行棉花分别较间作4行和2行棉花提高土壤贮水消耗量35.2 mm和66.3 mm,棵间蒸发量分别降低24.2 mm和33.7 mm,蒸散比分别降低16.0%和22.2%;棉花株距变化仅对土壤贮水消耗量有显着影响,I3处理(间作棉花4行)土壤贮水消耗量较I4(间作棉花2行)高24.4 mm,I1(株距10 cm)较I2(株距12.5 cm)高14.7 mm。枣棉间作群体对40~6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最高,20~40 cm土层次之,80~100 cm土层最低;单作枣树对土壤深层水分利用较多,单作棉花则主要消耗浅层土壤中的水分,枣棉间作能够较好地利用土壤各层的水分。就土壤贮水利用而言,增加棉花行数或减小株距有助于促进40~80 cm土层土壤贮水的利用。不同枣棉间作处理的WER都大于1,说明枣棉间作较单作提高了农田WUE。间作棉花种植行数为4行、株距为12.5 cm时,枣棉间作综合效益最优,产量为7 460 kg·hm~(-2),WUE为11.37 kg·mm~(-1)·hm~(-2),WER为1.34。(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王德兴,依兵,崔良基,孙恩玉,刘金刚[2](2018)在《田间配置模式对套种食用型向日葵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食用型向日葵杂交种"辽嗑杂6号"为试材,在22 000株/hm2密度下,设计4种不同田间株行距配置模式,研究以西瓜为前茬,套种食用型向日葵群体的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效应,为西瓜套种食用型向日葵实现高产优质提供合理的田间株行距配置模式。结果表明:M4(大垄双行交错单株)栽培模式下的食用型向日葵表现最优,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籽粒性状和籽粒产量等均优于其它栽培模式。(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汤忠琴,尚静,张磊,陈元凯,常小丽[3](2018)在《不同田间配置对套作大豆主要虫害的种群分布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明确不同田间配置对套作大豆主要害虫的影响。【方法】对大豆主要害虫进行调查,同时对天敌昆虫的分布及大豆的长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大豆净作的害虫虫头数最多。套作模式下高隆象成虫、二条叶甲、蝗虫、绿蝽、缘蝽和钉螺的虫头数在行比配置2∶4时最少。斜纹夜蛾幼虫和蚜虫在行比配置2∶3时数量最少。上述两种行比配置的大豆长势相关指标(株高、冠层面积、叶片面积和叶片厚度)最接近净作,大豆能够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且产量接近净作。【结论】8种主要有害生物的数量在玉米和大豆行比配置为2∶3或者2∶4时最少,因此以上两种行比配置下大豆害虫防控效果最好,可作为优选行比配置进行推广,为完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李秋芝,李彤,张晗,尹会会,杨中旭[4](2017)在《蒜茬花生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及密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蒜茬花生高产栽培种植模式,2014—2015年在聊城农科院科技示范园对其田间配置方式及种植密度进行试验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田间配置方式(垄上小行距)为主处理,设A1(25 cm)、A2(35 cm)、A3(45 cm);密度为副处理,设单粒精播B1(18万株/hm~2)、B2(21万株/hm~2)、B3(24万株/hm~2)、B4(27万株/hm~2)、双粒穴播B5(13.5万株/hm~2)5个密度水平,研究田间配置方式和种植密度对花生生育性状、产量性状、干物质积累及田间群体透光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主处理垄上小行距A1(25 cm)、A2(35 cm)对花生群体透光率、单株结果数、饱果数和荚果干重的有利影响显着高于A3(45 cm),其他性状主处理间差异不大;密度对群体透光率、植株干重、产量性状影响较大,结果显示花生饱果期副处理B2(21万株/hm~2)、B3(24万株/hm~2)、B5(13.5万株/hm~2)群体透光率较低,即群体光截获率较高,更有利于光能利用率的提高。产量结果以A1B3最高,与A1B2、A2B2、A2B3处理产量差异不显着,与其余主副处理协作均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7年18期)
刘春梅[5](2016)在《重庆水稻高产栽培的适宜田间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育秧、育秧技术、秧田管理、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六大方面,就重庆水稻高产栽培的适宜田间配置做要点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6年05期)
徐长帅,商伟,冯雪梅,杨传得,唐汝友[6](2015)在《玉米大豆间作田间配置经济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田间配置,对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影响有不同的效果。本研究通过改变玉米行距、玉米与大豆行距,设置玉米与大豆间作系统中不同的田间配置,以期寻找合适的田间配置。本试验共设3个处理,研究表明,玉米行距50 cm、大豆间距40 cm、大豆玉米行间距55 cm时,对玉米和大豆植株的生理生长影响最小,玉米和大豆的产量也最高,收获后总的田间经济效益也最高;其次是玉米行距40 cm、大豆间距40 cm、大豆玉米行间距60 cm配置;当玉米行距60 cm、大豆间距40 cm、大豆玉米行间距50 cm时,总的经济效益最差。(本文来源于《种子科技》期刊2015年11期)
叶林,杨峰,苏本营,张静,刘卫国[7](2015)在《不同田间配置对玉豆带状套作系统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1.6 m和2.0 m带宽不同玉米行距下玉豆带状套作系统共生期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玉米行距的增加,地面上玉米叶片空间分布不同,形成窄行部叶面积指数高于宽行,导致土壤水分蒸发、穿透降雨量和土壤水分都表现为玉米行<玉豆行<大豆行,玉豆带状套作共生期穿透降雨量分布不均和玉米大豆对土壤水分吸收是造成土壤含水量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两种带宽下带状套作玉米产量和群体产量随玉米行距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持平,在玉米行距为50 cm时,带状套作玉米产量和群体产量最高;两种带宽下玉米行距为50 cm时带状套作水分利用率最大,分别为23.06 kg·hm-2·mm-1和26.60 kg·hm-2·mm-1,总体上较单作提高了38.92%和22.98%;两种带宽下水分当量比分别为1.45~1.66和1.60~1.79,2.0 m带宽比1.6 m带宽更加有利用于提高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玉米行距在40~50 cm时更能有效提高群体的水分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尹学伟,张晓春,王培华,陈红,王红梅[8](2015)在《双季糯高粱间作大豆田间配置方式优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轻双季糯高粱连作障碍,优化双季糯高粱、大豆田间配置结构,提高两季作物产量效益,以常规双季糯高粱‘国窖红1号’、‘南豆12’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对糯高粱、大豆复合种植、净作模式下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复种模式下作物总产量、总产值均高于双季糯高粱、大豆净作模式,头季糯高粱产量、千粒重、穗粒重和穗长随厢宽的增加而降低,再生季糯高粱、大豆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双季糯高粱总产量最高的为1.7 m开厢处理,达835.29 kg/hm2,大豆产量最高为1.8 m开厢处理,达1 888.95 kg/hm2,两作物总产值、净收益以1.7 m开厢处理最高,分别为47 293.92、2 997.642 kg/hm2,其次为1.8 m开厢处理,以上两处理为最优田间配置方式。产投比以净作双季糯高粱最大,净作大豆最低(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5年06期)
涂勇[9](2015)在《烤烟套菜用大豆田间配置技术及其对产量、品质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烤烟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目前已成为凉山州农户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然而,近年来烤烟生产中因长期净作和品种单一等因素产生的连作障碍日趋严重,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下、烤烟产量和品质下降、烟田生物多样性降低以及病虫害频发,烟农种植烤烟的经济效益下降,继而影响到烤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克服烟田连作障碍,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增加粮经作物播种面积,实现烟草和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采用作物栽培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植物保护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不改变烤烟现有种植技术的前提下,于烤烟垄上套作菜用大豆,研究了烟豆套作田间配置技术及其对产量、品质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明确了烟豆套作体系中微生物的作用,初步形成了套作菜用大豆高产栽培的田间配置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烤烟套作菜用大豆田间配置技术烟豆套作模式下,早中熟菜用大豆品种的产量偏低,晚熟品种铁丰29及螺丝豆的产量较高,且铁丰29在2010-2012两个试验年度的各播期里表现最为稳定,与其它品种间差异显着;随着播期的推迟,菜用大豆的生育期明显缩短,主茎节数减少,株高降低,茎粗和有效分枝数先增加而后下降;单株总荚数、有效荚数、百荚鲜重、鲜荚产量、单株总粒数、百粒鲜重、鲜粒产量等产量性状指标均呈先增后降的规律,以B3播期最佳。菜用大豆不同品种及播期对烤烟株高、茎围、有效叶片数、叶长、叶宽及最大叶面积等主要农艺性状影响较小,但烤烟单叶重、产量、产值、均价及中上等烟叶比例等指标随大豆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播期与品种搭配结果显示,以处理A683(铁丰29,在烤烟第一次下部叶采收时播种)最优,鲜荚和鲜粒产量分别高达10280.79 kg/hm2和5431.92 kg/hm2;同时该组合下烤烟生长良好,各农艺指标合理协调,获得了烤烟的最佳产值。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大豆株高显着增加,茎粗变小,主茎节数变化不大,有效分枝数明显下降,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变少;单株总荚数、有效荚数、百荚鲜重、单株总粒数及百粒鲜重下降,而鲜荚产量和鲜粒产量先增后降,以22.5万株/hm2的处理最佳。不同株行距配置下,随着行距的变小,大豆株高增加,茎粗变大,主茎节数无明显变化,有效分枝数减少,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单株总荚数、有效荚数、百荚鲜重、鲜荚产量、单株总粒数、百粒鲜重和鲜粒产量增加,以行距22 cm的处理最大,其次为27.5 cm的处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着,但均与55.0 cm的处理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密度与株行距配置的组合中,以A283(密度22.5万株/hm2,行距22.0cm)最佳,与其它各组合间差异显着。大豆种植密度及株行距配置对烤烟株高、茎围、有效叶片数、叶长、叶宽、最大叶面积、单叶重和产量等指标的影响较小,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烤烟上中等烟比例和均价,以A283效应最大。综上所述,在22.5万株/hm2密度下,行距22.0 cm的处理更有利于优化菜用大豆的群体结构,提升烤烟质量,可进一步加以应用。此外,烤烟不同品种与不同大豆品种互作试验表明,不同烤烟品种对后作菜用大豆生长的影响较小,3个本地主要使用的烤烟品种间差异均未达到显着水平。2烤烟套作菜用大豆对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影响与单作相比,在烟叶各采收时期和菜用大豆的主要生育期,烟豆套作处理的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着增加,真菌数量减少,总体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随着套作年限的增加,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增加,而真菌数量减少,烟草青枯病、烟草根黑腐病、烟草黑胫病和大豆根腐病等主要土传病害发生程度降低。典型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烟草青枯病和烟草根黑腐病的发生程度随着烤烟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的增加而降低,烟草黑胫病的发生随放线菌数量的增加而减轻;此外,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根腐病的发生程度与放线菌数量、B/F值及A/F值显着负相关。同时,烟豆套作处理的叶围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着增加,真菌数量减少,总体表现为细菌>真菌>放线菌;随着套作年限的增加,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增加,而真菌数量减少,烟草赤星病、普通花叶病毒病和白粉病,以及大豆炭疽病、白粉病、灰斑病及病毒病的发生程度降低,而烟草野火病、烟草气候性斑点病没有明显变化。叶部病害与叶围微生物间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烟草赤星病的发生程度随叶围放线菌数量、细菌数量和叁类微生物总数的增加而降低,烟草白粉病随真菌数量的下降而减轻:大豆炭疽病和病毒病的发生程度随着细菌数量和叁类微生物总数的增加而减轻,而其灰斑病及白粉病的发生随叶围放线菌数量和A/F值的升高而降低。与单作相比,套作区植食性节肢动物的比例下降,天敌种类、个体数及其所占比例以及物种丰富度、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增加,而群落优势集中性指数降低,表明套作区的群落相对稳定;延长套作年限有利于增加物种丰富度、群落多样性、群落稳定性及均匀度,降低田间害虫亚群落的优势度和优势集中性,以A3(烤烟-大豆带状套作3年)的变化最大,说明套作年限的增加更有利于田间生物种间平衡及群落结构的稳定,减少害虫对烟草的危害。3烤烟套作菜用大豆对烟叶品质的影响套作区与土壤氮素代谢相关的氨化细菌、硝酸细菌、亚硝酸细菌、自生固氮菌均比单作有较大的增加,而反硝化细菌数量减少,且随着套作年限的增加,其变化幅度越大,说明套作增加了烟草对氮素利用的效率。同时,烟豆套作显着增加了根际土壤有机质、全钾、速效钾的含量,减少了全氮、速效氮、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增加套作年限对全氮、全磷含量和pH值没有显着地影响,但能一定程度地增加土壤全钾及速效钾的含量,降低速效氮的含量,延缓速效磷的下降速度。烟豆套作对初烤烟叶的氮碱比没有明显影响,但能显着增加烟叶中总糖、还原糖及钾的含量、适当提高烟叶的糖碱比和钾氯比,降低总氮、总植物碱和氯的含量,使烟叶的品质趋于更协调;延长套作年限以上效应越明显,总体表现为A3(烤烟-大豆带状套作3年)>A2(烤烟-大豆带状套作2年)>A1(烤烟-大豆带状套作1年),以A3对烤烟品质的影响最为突出。烤烟根际土壤与氮素转化相关功能性微生物、土壤养分和烤烟品质叁者之间相互进行典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烤烟根际土壤中的速效磷、速效钾和全钾含量随土壤中反硝化细菌及硝酸细菌数量的降低而升高,而有机质含量、pH值随着土壤中氨化细菌和自生固氮数量的升高而升高;烟叶中的总植物碱和氯含量随着土壤中有机质、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氮碱比随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而还原糖含量随pH值的增加而下降,钾含量随着土壤中全钾含量的升高而升高;烤烟叶中的总糖含量随着土壤中氨化细菌和亚硝酸细菌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叶中的钾氯比随自生固氮菌数量的升高而降低。(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程玉柱[10](2015)在《玉/豆间作下品种和田间配置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优良的饲料、重要的工业原料和优质的粮食作物,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进行玉米大豆间作种植,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玉米大豆的需求,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本研究以两个玉米品种郑单958、苏玉29与大豆品种南农99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玉/豆间作下不同玉米品种和田间配置对玉米生长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长江下游地区玉/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两年田间试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生长生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玉/豆间作条件下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阶段较宽窄行单作略低,但在生殖生长阶段则显着高于宽窄行单作,光合速率显着提高;间作后穗位叶中的叶绿素含量在较长生育期内保持较高数值,硝酸还原酶活性(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及蛋白质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均高于宽窄行单作,叶片中的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在生育前期较高而后期较低,而茎、鞘器官中对应糖含量则在前期较高而成熟期趋于一致。两种间作方式比较,玉米行距较宽模式的各生育期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NR、GS活性及蛋白质含量比窄间距模式高,其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糖、蔗糖在较长生育期内叶表现出较高含量,进而导致最终产量和效益显着提高。虽然间作模式玉米产量与常规种植玉米产量相当,但最终产值提高,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玉/豆间作应采取较宽的玉米窄行距。2不同玉米品种间作大豆对玉米生长生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玉米间作处理(J)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阶段较宽窄行单作(F)处理略低,但在生殖生长阶段显着高于F处理;J处理穗位叶中的叶绿素含量在较长生育期内具有较高数值,叶片中的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在生育前期表现略高而后期含量较低,NR、GS活性及蛋白质含量均高于F处理,而植株茎、鞘器官中对应糖含量则表现在前期较高而成熟期趋于一致。进行品种间比较发现,与郑单958相较,苏玉29品种在同种处理下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值、光合速率、NR、GS活性以及蛋白质含量较高;可溶性糖、蔗糖含量略高但差异不显着。这可解释苏玉29品种最终产量较高的现象。另外,苏玉29品种与南农996大豆品种的间作大豆产量较郑单品种的间作大豆较高,最终产值较高。(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田间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食用型向日葵杂交种"辽嗑杂6号"为试材,在22 000株/hm2密度下,设计4种不同田间株行距配置模式,研究以西瓜为前茬,套种食用型向日葵群体的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效应,为西瓜套种食用型向日葵实现高产优质提供合理的田间株行距配置模式。结果表明:M4(大垄双行交错单株)栽培模式下的食用型向日葵表现最优,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籽粒性状和籽粒产量等均优于其它栽培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田间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1].徐鹏,陈国栋,吴全忠,翟云龙,冯福学.南疆地区田间配置对枣棉间作耗水特性的调控效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2].王德兴,依兵,崔良基,孙恩玉,刘金刚.田间配置模式对套种食用型向日葵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8
[3].汤忠琴,尚静,张磊,陈元凯,常小丽.不同田间配置对套作大豆主要虫害的种群分布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
[4].李秋芝,李彤,张晗,尹会会,杨中旭.蒜茬花生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及密度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7
[5].刘春梅.重庆水稻高产栽培的适宜田间配置[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
[6].徐长帅,商伟,冯雪梅,杨传得,唐汝友.玉米大豆间作田间配置经济效益研究[J].种子科技.2015
[7].叶林,杨峰,苏本营,张静,刘卫国.不同田间配置对玉豆带状套作系统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
[8].尹学伟,张晓春,王培华,陈红,王红梅.双季糯高粱间作大豆田间配置方式优化(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5
[9].涂勇.烤烟套菜用大豆田间配置技术及其对产量、品质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
[10].程玉柱.玉/豆间作下品种和田间配置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