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未成年人论文-匡敦校

当代未成年人论文-匡敦校

导读:本文包含了当代未成年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未成年人,父母监护,第叁人监护,监护

当代未成年人论文文献综述

匡敦校[1](2017)在《我国当代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未成年人监护发生了重大变革,儿童保护的观念已经取代传统的父母支配。父母监护仍然是最基本的形式,但应当辅之以社会监护、国家监护作为补充。我国的监护理念和监护制度尚有不足。应当确立建立父母监护与第叁人监护的二分结构,进一步廓清监护权的边界,充实监护权的内涵,尤其应明确规定交往权,规范受托照料人的权利义务,完善监护监督并确立对监护权行使过程中常态化的国家支持。(本文来源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崔玉凤,叶松庆[2](2016)在《当代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2013年安徽省16个城市的1630名未成年人进行了思想道德状况调查,通过与2006年安徽省8个城市的2426名未成年人道德观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存在的规律。研究认为,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受主导价值观的引领,与学校道德教育水平密切相关,是一个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过程,未成年人的个人情感情绪影响其道德选择,未成年人的自我悦纳程度影响其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并且从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学校德育水平提升、培育情感支持体系、倡导未成年人道德自律等方面给出了对未成年人道德观教育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叶松庆,李伟龙,陈德友[3](2015)在《社会转型中当代未成年人道德观探析——以安徽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在道德意识上存在多元及矛盾的特点,在道德行为方面基本符合社会对其的道德要求,并未出现特别显着、严重的问题。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分层要素与未成年人道德观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表明城市未成年人与农村未成年人、家庭所处社会阶层不同的未成年人在道德观上没有明显差异;家庭结构要素与未成年人道德观之间也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其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已有所削弱;亚文化接触度要素显示出与未成年人道德观弱相关,即接触较多亚文化的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可能会优于接触较少亚文化的未成年人道德观。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异于一些社会大众的心理认知或经验看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石亚明[4](2015)在《一部具有开创性的社会学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徐欢来的《水坝理论:当代流动未成年人越轨现象新阐释》(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本逻辑严谨,内容丰富、具有开创性的社会学理论着作。 作为社会学博士,徐欢来是一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的作者。这本着作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仅组织各种类型的座(本文来源于《东莞日报》期刊2015-06-07)

张静[5](2015)在《当代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感恩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一部分。做人须先立德,立德需要学会感恩。然而感恩并非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使人形成感恩意识,培养起知恩图报的美好品德。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未成年人是未来社会的主人,肩负着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重任,感恩教育必须要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他们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希望,经济利益成了人们最大的追求,而感恩这样的美好品质被淡忘、忽略,被挤压到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之外。未成年人成长在一个漂浮着浓厚金钱气息的社会,感恩这样的品质也离他们越来越远。这样的现状令人堪忧,必须找到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确定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的内容,探索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来呼唤感恩品质的回归,把未成年人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感恩教育概述。首先,通过借鉴中外传统文化中对感恩的描述以及近现代学者的研究,对感恩涵义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感恩教育的涵义。其次,分析了当代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一,感恩教育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切入点;第二,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加速器;第叁,感恩教育是促进学校德育建设的抓手;第四,感恩教育是未成年人完善自我的起点。第二部分:当代未成年人感恩意识现状分析。首先,总结了当代未成年人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该部分通过一份问卷调查,用数据清晰地反映了当代未成年人感恩意识缺失严重。接着又从对父母不孝、对老师不敬、缺乏社会责任感、保护自然意识淡薄这四个方面具体总结了当代未成年人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其次,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叁个方面分析了当代未成年人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第叁部分:当代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及过程。首先,根据当代未成年人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提出了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即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朋友、感恩国家和社会以及感恩自然。其次,针对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规律,提出了当代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的过程,即感恩认知教育、感恩情感教育、感恩意志教育、感恩信念教育以及感恩行为教育。第四部分:当代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根据当代未成年人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对症下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叁个方面探讨了当代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的途径:优化家庭教养方式;加强和改进学校感恩教育;营造社会感恩氛围。(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5-30)

叶松庆[6](2015)在《当代未成年人阅读行为对道德观发展的积极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06~2014年连续9年对全国部分省(市)的23589名(9年累加)未成年人进行价值观及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从未成年人的阅读行为对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未成年人的阅读行为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未成年人的阅读行为在帮助其增长知识的同时,对其道德观的发展发挥了积极影响,重视并引导好未成年人的阅读行为是促进其道德观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期刊2015年07期)

徐青青,叶松庆,荣梅[7](2015)在《现代新儒学伦理思想对当代未成年人道德观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归纳了现代新儒学伦理思想的传承性、形而上性、融合性、个体内省性等基本特征,分析了当代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的基本现状,从"天人合德"思想与坚定未成年人道德信仰的教育、人文精神的凸显完善未成年人"人性"的教育、"求道""求真"目标培养未成年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追求"君子"理想人格培养未成年人懂得奉献的道德品质等方面探究了对未成年人道德观教育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叶松庆,吴巍,荣梅[8](2014)在《当代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的环境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调研发现社会环境的变化、学校教育的影响、网络介入生活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体心智发育差异等五个方面影响了未成年人道德观的发展变化。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的社会氛围,全面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切实重视和发展家庭道德教育,在社会加强网络监督的同时,未成年人应注重自身道德观的建构等。(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吴笛[9](2014)在《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主题分析法,系统的总结并分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研究进展,包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因素,对策和重要意义,提供了许多现实性的见解。(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4年07期)

荣梅[10](2014)在《当代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的基本现状、特点与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在对全国部分省(市)27个城市的64所中学的2 968名未成年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从弘扬社会公德状况良好、对道德重要性的认知正确、道德责任意识较强、感恩意识较强、道德行为认同符合社会预期等方面论证了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的主流呈积极、健康、向上状态;从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的承前启后性、"知行不一"显性化、个体道德行为方式的非同一性、从注重个人发展向为社会担当过渡、对道德观状况评价的差异性等方面归纳了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并对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作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当代未成年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对2013年安徽省16个城市的1630名未成年人进行了思想道德状况调查,通过与2006年安徽省8个城市的2426名未成年人道德观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存在的规律。研究认为,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受主导价值观的引领,与学校道德教育水平密切相关,是一个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过程,未成年人的个人情感情绪影响其道德选择,未成年人的自我悦纳程度影响其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并且从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学校德育水平提升、培育情感支持体系、倡导未成年人道德自律等方面给出了对未成年人道德观教育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当代未成年人论文参考文献

[1].匡敦校.我国当代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探析[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7

[2].崔玉凤,叶松庆.当代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

[3].叶松庆,李伟龙,陈德友.社会转型中当代未成年人道德观探析——以安徽省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

[4].石亚明.一部具有开创性的社会学力作[N].东莞日报.2015

[5].张静.当代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6].叶松庆.当代未成年人阅读行为对道德观发展的积极影响[J].中国出版.2015

[7].徐青青,叶松庆,荣梅.现代新儒学伦理思想对当代未成年人道德观教育的启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8].叶松庆,吴巍,荣梅.当代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的环境因素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

[9].吴笛.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综述[J].金田.2014

[10].荣梅.当代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变化的基本现状、特点与趋势[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标签:;  ;  ;  ;  

当代未成年人论文-匡敦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