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斑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双眼对称性,青光眼
黄斑区论文文献综述
叶汉元,肖红霞[1](2019)在《正常人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对称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正常人群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的对称性,确定双眼mGCC厚度差值的临界点。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检测236例472眼自愿接受检查的健康志愿者双眼mGCC厚度,分析双眼mGCC厚度的差异及相关性,计算双眼mGCC厚度差值的临界点。结果:本组研究对象右眼平均mGCC厚度为91.99±6.61μm,左眼为91.75±9.93μm;右眼上方和下方mGCC厚度分别为92.32±6.66、91.27±8.87μm,左眼分别为92.05±6.55、91.51±6.76μm,双眼各区域mGCC厚度均相当。双眼平均mGCC厚度差值P_(2.5)、P_(97.5)分别为-4.82、4.36μm,上方mGCC厚度差值分别为-5.79、6.42μm,下方mGCC厚度差值分别为-7.21、6.28μm。双眼对应区域mGCC厚度均具有较强相关性。结论:正常人双眼mGCC厚度对称,当双眼mGCC厚度差值超过正常范围时,可认为呈不对称状态,需要警惕青光眼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沈沛阳,孔祥斌,周立军,苏鹏,黄玉娟[2](2019)在《康柏西普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作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价康柏西普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20眼)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分析比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中央厚度和OCTA测得的视网膜各参数。结果所有患者抗VEGF治疗后随访1个月,效果良好;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从术前的0.66±0.23提高到0.50±0.26;视网膜中央厚度从术前的(497.2±71.6)μm降至(341.3±54.2)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CTA测量的无血管区面积和各毛细血管层的黄斑区血管密度等参数在抗VEGF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能够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且不会加剧黄斑区无灌注程度,不会加重黄斑区微循环障碍。(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9年11期)
邢怡桥,刘芳,李拓[3](2019)在《缺血型与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血流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区深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eep-superficial flow ratio,DSFR)及浅层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差异。方法将临床确诊为颞侧BRVO患者45例45眼纳入研究,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缺血型BRVO 23例23眼(缺血组)、非缺血型BRVO 22例22眼(非缺血组)。另选取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22人(22眼)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均行OCTA检查,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的范围,以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此区域内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面积,再计算出DSFR。比较缺血组、非缺血组及对照组各区域内深浅层黄斑区血流密度、DSFR、FAZ面积的差异。结果叁组黄斑区浅层和深层总血流密度、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及浅层FAZ面积缺血组分别为(39.82±5.01)%、(41.61±6.28)%、0.95±0.20、(0.30±0.10)mm~2,非缺血组分别为(39.26±5.07)%、(42.48±5.77)%、1.11±0.23、(0.32±0.19)mm~2,对照组分别为(49.00±2.72)%、(53.05±3.26)%、1.08±0.10、(0.32±0.13)mm~2。与对照组相比,缺血组和非缺血组深浅层血流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浅层FAZ面积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非缺血组DSF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缺血组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较非缺血组和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相比,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结论缺血型BRVO较非缺血型BRVO的黄斑区血流缺失更重,且深层较浅层更重;DSFR可作为BRVO血流改变异常新的生物标志物,可反映深浅层血管的相对损伤。(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9年11期)
冷思,艾明[4](2019)在《特发性黄斑裂孔修复术后黄斑区血流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修复术后黄斑区血流特点。方法利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对特发性黄斑裂孔修复术后黄斑区的血流特点进行观察。对18例单眼患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术后进行随访。本研究将患眼纳入试验组,对侧眼纳入对照组。在确认裂孔闭合后1个月时使用OCTA对双眼黄斑区进行3 mm×3 mm区域扫描,并且使用内置软件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CP)层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CP)层的FAZ面积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FT)进行测量。将两组血流信息进行对比观察,并且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对两组SCP层和DCP层的FAZ面积大小与CFT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评估。结果试验组SCP层FAZ面积(0.26±0.10)mm~2小于对照组SCP层FAZ面积(0.30±0.18)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DCP层FAZ面积(0.32±0.16)mm~2小于对照组DCP层FAZ面积(0.39±0.23)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CFT(292.56±70.61)μm与对照组CFT(233.83±72.17)μm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SCP层FAZ面积均与CFT存在负相关(试验组r=-0.513,P=0.029;对照组r=-0.492,P=0.038),两组的DCP层FAZ面积均与CFT存在负相关(试验组r=-0.472,P=0.048对照组r=-0.480,P=0.044)。结论黄斑裂孔修复术后视网膜毛细血管FAZ面积减小,并且与CFT大小有关。(本文来源于《临床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高玉敬,张爽,洪云,靳宏,戚伟[5](2019)在《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以及对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以及对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予以白内障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照组予以超声乳化摘除术,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视神经纤维层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术后1 d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较术前明显变薄,且较观察组明显变薄(P <0. 05)。术后1个月和2个月,2组黄斑区厚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厚,且对照组黄斑区厚度大于观察组(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摘除术对白内障的疗效相当,但对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的影响更小,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更高。(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秦庆,曲超,杨建芳[6](2019)在《激光治疗未累及黄斑区缺血性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前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未累及黄斑区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行眼底激光治疗前后对比敏感度(CS)的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资阳市中医医院眼科且确诊为缺血型BRVO患者共39例(40眼,1例双眼),均给予激光治疗,作为激光治疗组;同期选择未行激光治疗的缺血型BRVO患者共11例(11眼)作为非激光治疗组;同期选择58例健康志愿者(116眼)为对照组。观察3个月,检测激光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3个月不同空间频率的CS,同时比较矫正视力情况。结果经激光治疗3个月,39例患者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治疗总有效共35眼(87. 50%);激光治疗后1、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各空间频率的CS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经3个月随访,经激光治疗与未治疗者比较,各空间频率CS下降,且12 c/d、18 c/d空间频率CS降低最为明显,分别为(18. 01±7. 69) c/d与(9. 80±3. 78) c/d。结论对于缺血型BRVO,眼底激光是一种有效疗法,但容易导致未累及黄斑区缺血型BRVO患者的CS下降,其中以高频区明显。(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8期)
韩克阳,于贝贝,赵博军[7](2019)在《短期视网膜静脉阻塞抗VEGF治疗后黄斑区形态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观察分析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通过玻璃体腔球内注射抗VEGF药物后短期内黄斑区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临床随机选取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且未治疗的患者56例(56眼),治疗方法是玻璃体腔注射0.05mL抗VEGF药物,并于术前及术后第7天行OCT检查,观察统计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外界膜(EML)、椭圆体带(IS/OS层)以及脉络膜厚度之间的关系变化。结果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神经上皮层下积液由术前66%降低为29%;外界膜、椭圆体带层次结构完整性明显改善,分别由0.88±0.79、0.86±0.72降低为0.30±0.54、0.21±0.41;脉络膜厚度在短期治疗后未见明显变化,术前318.18±47.42,术后320.54±45.55。结论 RVO继发ME患者通过注射1次抗VEGF药物治疗后第7天时黄斑区形态结构改善,视力显着提升,但对脉络膜厚度变化未见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董杰,董将领,董超伦[8](2019)在《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及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对视神经纤维层、黄斑区厚度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及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后对视神经纤维层、黄斑区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4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观察组患者予以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摘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者患者临床总有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黄斑区、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2个月两组患者黄斑区厚度均明显增厚,对照组厚度大于观察组(P<0.05);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厚度。对照组术后第1天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明显薄于观察组,术后1周恢复正常厚度;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疗效相当,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视神经纤维层、黄斑区厚度的影响更小。(本文来源于《四川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李瑾,张胜娟,闫配,赵伟,岳雯[9](2019)在《康柏西普对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04/06临床确诊为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23例,给予玻璃体腔注射0.5mg/0.05mL康柏西普。对比治疗前后BCVA以及行OCTA检查,软件自动识别及测量治疗前后CMT和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血管长度密度和灌注密度的变化。结果:随访时间为1mo,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提高(P<0.05),CMT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中位于中心凹、旁中心凹及总区域的血管长度密度和灌注密度与治疗前均无差异(P>0.05)。结论:单次抗VEGF治疗RVO继发黄斑水肿在短期内BCVA和CMT明显好转,并且未加重黄斑缺血。(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沈阳阳[10](2019)在《卡托普利对轻、中度NPDR患者视力、黄斑区视网膜中心凹厚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卡托普利对轻、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视力、黄斑区视网膜中心凹厚度(CM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轻、中度NPDR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行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CMT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2.86%)显着高于对照组(6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BCVA明显增高,CMT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BCVA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CM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卡托普利治疗轻、中度NPDR效果良好且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及CMT。(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6期)
黄斑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价康柏西普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20眼)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分析比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中央厚度和OCTA测得的视网膜各参数。结果所有患者抗VEGF治疗后随访1个月,效果良好;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从术前的0.66±0.23提高到0.50±0.26;视网膜中央厚度从术前的(497.2±71.6)μm降至(341.3±54.2)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CTA测量的无血管区面积和各毛细血管层的黄斑区血管密度等参数在抗VEGF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能够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且不会加剧黄斑区无灌注程度,不会加重黄斑区微循环障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斑区论文参考文献
[1].叶汉元,肖红霞.正常人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对称性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9
[2].沈沛阳,孔祥斌,周立军,苏鹏,黄玉娟.康柏西普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作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评价[J].眼科新进展.2019
[3].邢怡桥,刘芳,李拓.缺血型与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血流对比[J].眼科新进展.2019
[4].冷思,艾明.特发性黄斑裂孔修复术后黄斑区血流特点[J].临床眼科杂志.2019
[5].高玉敬,张爽,洪云,靳宏,戚伟.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以及对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9
[6].秦庆,曲超,杨建芳.激光治疗未累及黄斑区缺血性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前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7].韩克阳,于贝贝,赵博军.短期视网膜静脉阻塞抗VEGF治疗后黄斑区形态结构分析[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9
[8].董杰,董将领,董超伦.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及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对视神经纤维层、黄斑区厚度影响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9
[9].李瑾,张胜娟,闫配,赵伟,岳雯.康柏西普对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9
[10].沈阳阳.卡托普利对轻、中度NPDR患者视力、黄斑区视网膜中心凹厚度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