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文献研究论文-王惟钊

传统中医文献研究论文-王惟钊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统中医文献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医传统运动,戒毒,文献研究

传统中医文献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惟钊[1](2019)在《中医传统运动疗法用于戒毒治疗的文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当前毒品滥用和成瘾已成为世界面临的社会性问题,危害着人的健康、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吸食者一旦停用或降低毒品使用,机体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以精神、躯体症状为表现的戒断症状,经脱毒后戒断症状消失,但仍存在躯体的不适应现象,这必然是导致复吸的原因之一。所以,寻求有效的治疗康复方法,有效地提高成瘾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缓解强戒人员身体和心理问题、促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医传统运动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运动调动全身精、气、神,舒经活络,从而起到提高机体抵抗力,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该疗法不是指一种运动方式,而是多种运动方式的总称,如健身气功、太极拳、导引术等均属于中医传统运动疗法。近年来,中医传统运动疗法开始应用于戒毒治疗。本研究通过对中医传统运动疗法应用于戒毒治疗的文献分析,了解该疗法的使用现状,为将来制定安全、合理、有效的运动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全部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保证检索文献的全面性,采用以"主题=中医"并且"主题=戒毒"(模糊匹配)为检索条件的检索策略,时间不限。纳入使用中医传统运动疗法的研究。排除综述性文献、动物实验、通讯报道、重复发表的文献。对最终纳入的18篇文献制订数据提取表,按照文献年限、运动方式、观察指标、"叁调"等方面提取有效信息,用于后期文献分析总结。逻辑分析法:对分类的文献资料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对资料进行逻辑分析,挖掘资料之间逻辑关系,为分析中医传统运动疗法应用戒毒治疗的情况提供依据。研究结果:3.1文献来源的概况自1998年起开始有中医传统运动疗法应用于戒毒治疗的文献报道。之后,自2012年起每年均有相关研究发表,发表数量趋于平稳,在2018年达到文献数量的高峰,为4篇。近5年发表的的文献占总研究数的61.1%。在这18篇文献中,有叁分之一的文献来自学位论文,其余10篇均来自各类期刊杂志。3.2研究内容的概况在运动方式上,采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推广的健身气功作为运动干预方式的有5个研究,占总研究数的27.8%,其中3项为八段锦的研究,1项易筋经和1项五禽戏;其余的研究采用自编健心操、太极拳、中医气功、导引与推拿结合的方式作为干预手段。在观察指标方面,共有15个研究对戒毒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进行了对比观察,占总研究数的83.3%,有2个研究仅关注身体健康,有1个仅对心理方面的研究。相对应的,中医传统运动疗法主要以"叁调"的方式改善人体的健康,即"调身"、"调息"、"调心",使用"调身"+"调心"模式的研究为15个。研究结论:4.1结论:(1)中医传统运动疗法用于戒毒治疗的研究数量不多,这可能与中国运动康复系统的发展所处的阶段有关。我国药物成瘾领域的运动康复体系也在发展之初,中医传统运动的引入相对也比较滞后。(2)大多数的研究都针对了戒毒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可以说明中医传统运动疗法对戒毒人员身心健康的改善有一定帮助。4.2建议:早在唐代,罂粟被作为药品写入《本草拾遗》。后世的《开宝本草》、《本草纲目》、《本草从新》等古籍中均对罂粟壳的功效有详细记载,用于治疗久咳、久泻,脱肛和脘腹疼痛。但同时,很多医家都提出,罂粟壳若久用、多用,则耗散气血,损阴伤阳,变生百病。中医戒毒理论的形成始于19世纪以后,鸦片泛滥之时。中医认为,毒品虽可暂时振奋正气,使人一时欣快,但长久服用,却能耗津伤阴,损伤正气,而所伤最甚者,当属"元气"。元气,是人身诸气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正气,又名真气、原气。中医传统运动疗法便是"找"回"元气"的手段之一,练习时要求达到松静自然、意气相随、练养相辅、动静结合,即练习时身体放松,心态自然平和,集中精神,达到意气相随的境界;练习和修养同时进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一种安全,经济,易接受的治疗方式,今后在戒毒领域中应该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陆雪秋[2](2017)在《中医古代传统制剂文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古代传统制剂文献研究是研究中医传统制方方法及用药模式。中医古代制剂,是基于中医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用药观认知下的中医制方理念、方法及用药模式,病是本,方是治,制是体,剂型是方的表现载体。中医在生命认识的基本方法下产生了独特的疾病观,在独特疾病观念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治疗用药观念。即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将药物据疾病辨证论治组合成方,将方根据疾病、体质等特点制成一定的剂型,用于防病治病。现有的制剂研究文献,主要以现代制剂的比较应用研究为主,未见到有关中医古代传统制剂的整理研究。本论文将基于中医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用药观及制药观认知下,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医古代传统制剂形成的理论基础、制剂特色及主要内容,为中医制剂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渊薮及经验借鉴。本研究的对象资料主要依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进行确定。其内容主要包括先秦至明清时期有关本草古籍、临床古籍为主,旁参了部分出土文献、史书,约涉及古籍文献146余种。综合运用史学、文献学、目录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按时间顺序整理研究有关传统制剂文献。论文主要关注了传统制剂概念的内涵外延、制剂发展变化过程,并探讨分析了中医传统制剂与生命观、疾病观、用药观的内在关系,分析中医制剂的基本理论、临床使用特色及规律,本论文并对传统制剂下的制作器具、煎服方法等进行简要概述。论文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即传统制剂概念、古代传统制剂理论、临病制剂、制剂技术、制剂器具及煎服方法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针对传统制剂进行概念及功用的简述。古代传统制剂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等。对这些概念的认识,经历了历代诸多医家临证实践后,认识渐趋于一致。如汤剂的概念,由“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到“去大病用之”,将汤剂的应用归于大病、暴病一类,比如伤寒、温病、痈疽等,都可以用汤剂治疗。有关散剂的概念,经历了由“去风寒湿气”到“去急病用之”的过程,散剂逐渐扩大应用范畴。丸剂使用,早期文献记载为“破沉冷,破积聚,消诸坚症”,为舒缓治疗之法,故多用于疾病后期或者慢病治疗,如高秉钧治疗“先后天俱不足,营亏血虚不充络,腿发流痰”,先用汤剂治疗,待“脾胃醒复,饮食加增,再商丸剂调治其本”。体现了丸剂舒缓治疗之功用。膏者谓“熬成稠膏也”,去久病用之。丹剂多由硫磺、水银等矿物质炼制而成,如白降丹、红升丹。现亦有丸剂以朱砂为衣,称为丹,如至宝丹、紫金丹等。酒剂即浸煮酒药也,多用于治疗痹症,以其行气血之功。梳理古代制剂治疗疾病范畴的变化过程,体现了历代医家随着对疾病与制剂认识的不断积累,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发展的概貌。第二部分,主要对中医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用药观与制剂关系进行梳理,发掘制剂与疾病内在之规律。中医生命观与制剂关系研究主要从气、精气神、脏腑功能、体质特点进行论述。气是人体之根本,据气多少、病盛衰、治缓急,定方大小。精气神是人体叁宝,精气神对人体具有滋养作用,食气入胃生精,脾散精于肝、心、肺,作用于筋脉、皮毛。据精气神制剂,有补益精气、镇定安神等制剂思想。据脏腑功能制剂,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制剂体现在其藏、传方面,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据体质制剂,体质有东南、西北之异,用药亦有分两轻重之说,即因地制剂、因人制剂。中医疾病观与制剂关系分析,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分析与制剂内在关系。根据病因定制剂,陶弘景提出“察病之源,以制其剂”。张元素进一步阐发,提出六气主治用药。据病势定制剂,宋代赵佶提出“凡病始作,多以汤液,盖取其荡涤之功,甚于丸散,病久日深,乃以醪醴”。提出疾病初期,用汤液治疗,取“其荡涤邪气”。疾病日久或者经络血脉不通者,用醪醴治疗,“取其宣通闭滞”。根据病位定制剂,沈括提出“欲达五脏、四肢者莫如汤,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中医治疗观与制剂的关系分析,主要论述调理阴阳、调理虚实治疗观念下的制剂;根据五行进行制剂,基于和法治疗理念进行组方制剂,分析制、方、剂之间的内在规律。据阴阳制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临床有阳剂、阴剂之分;据虚实制剂,“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视其虚实,调其逆从,有补剂、泻剂之分;据五行制剂,根据五行相生相克法制剂,如清金制木法、抑木培土法等。“和”法是总的治疗大法,如调整阴阳,调整虚实,调整五行,调整体质,其本质皆为和其不和也。此外,中医治疗观,均指向据本制剂,即是治病必求于本。中医用药观与制剂关系分析,包括药性、毒性、升降浮沉、君臣佐使、七情配伍、七方十剂、古方八阵等原则,将百药和合成方,根据病情缓急,将方制成所需要的剂型,是中医理法方药的体现。第叁部分,分析传统制剂与疾病的关系,选取代表性着作,如《伤寒论》《小儿药证直诀》《傅青主女科》《刘涓子鬼遗方》等,分析外感、儿科、妇科、外科等临病制剂特色。“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故治疗外感病多用汤剂。《圣济经》:“夫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涤除邪气者,于汤为宜。伤寒之治,多先于用汤者如此”。徐大椿曰:“凡病只服煎药而愈者,惟外感之症为然”。提出治疗外感伤寒以汤剂为主。张仲景《伤寒论》创立伤寒制剂,载方113首,其中汤剂99首。伤寒制剂包括桂枝汤剂、麻黄汤剂、柴胡汤剂、葛根汤剂、大黄汤剂、白虎汤剂、附子汤剂、茯苓汤剂、栀子汤剂、泻心汤剂、黄芩汤剂、甘草汤剂等,并由此衍生出诸多汤剂,为后代立治疗外感之规矩准绳。妇科如《傅青主女科》全书载方77首,其中,汤剂68首,散剂4首,丸剂1首,丹剂4首。傅青主治疗妇科疾病,重视肾病制剂、肝病制剂、调气制剂、调血制剂等法,讲究治法与制剂相结合的原则。儿科如《小儿药证直诀》下卷诸方120首。此书以五脏辨证为纲,寒热虚实为目,补泻为原则,全面论述了肝病、心病、脾病、肺病、肾病等制剂特点。外科以《刘涓子鬼遗方》为例,分析临病制方特点,全书方剂共147首,其中载散剂30首,汤剂46首,膏方63首,贴方6首,熏方1首,洗剂1首。刘氏治疗痈疽善用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以散剂和汤剂为主,外治法以膏为主,体现中医治疗外科疾病,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特点。综上所述,外感病以汤剂为主,妇科以汤剂为主,儿科以散剂、丸剂并用,外科先用散剂,再用汤剂调理,续用膏剂,内治法与外治法并用。第四部分,本节总结了制剂的具体制作技术。如汤剂,包括有咀药物煎煮、药物为末煎煮、为末水调服的饮剂等制作方法。丸剂的制作,包括有蜡丸、醋丸、面丸、糯米丸、糕糊丸、姜汁糊丸、滴丸、蜜丸、酒丸、黄瓜丸、猪肝丸、羊肝丸、蚯蚓丸、火炙丸、黄丹丸、朱砂丸、青黛丸等19种丸剂的制作方法。散剂,包括成霜法、烧灰法、烧烟法、判散法、锉末法、捣散法等。膏剂的制作包括蜜膏法、自然成膏法、煮膏法、猪脂熬膏、醋煮膏法等。丹剂包括火煅法、朱砂为衣、硫磺制丹、乳汁制丹等。酒剂有酿酒法及煮酒法等。第五部分,本节论述了制剂器具如铜器、铜刀的应用,及铜器的禁忌;铁器、铁刀的应用,及铁器禁忌;银器、银刀的应用;瓦器的应用等。制剂器具有宜有忌,器具功用,如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炮制论项下:“银器制者取锻炼而去其毒;砂锅制者取煎熬而味真……铁器制者犯虔修而失炮规”。根据药物性质,而选取适当的制剂器具,对制剂的作用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如制备不当,反而药味全失,甚则产生毒副作用。如铁器禁忌,“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男损荣,女损卫也”。从煎服用水、用火、煎药的各种方法、服药次序、服药禁忌及体质等方面,论述了中医制剂与煎服方法的关系,为制剂发挥疗效的必要保障。从煎服用水而言,有井华水、雪水、泉水、长流水、甘澜水等区别,根据病情需要,用不同的水予以煎服。煎药用火,是药效发挥的重要因素,煎太过,或不及,都对中药充分发挥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炮炙大法》:“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煎药各法,举例了汤剂如主药先煎、后下、子仁、芳香、角类、有毒中药等煎药法。丸剂有煮丸药法、酒服丸、米饮服丸、枣汤服丸等;散剂有酒服散、顿服、白汤调服等法。介绍了处方剂量分析、服药与病位、体质关系,冷服、热服等法,以及服药禁忌、饮食宜忌等。本文创新点见如下:1.选题创新。目前医学界对制剂的研究,主要为现代制剂的临床比较应用上,而基于中医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下的中医古代传统制剂研究甚少,为此促成了本选题的开展。论文研究主要着眼于中医古代传统制剂形成及发展的理论与思想基础上,研究传统制剂的精髓与内容,并对传统制剂的技术、器具以及煎服方法进行阐述。本论文初步概括中医古代传统制剂的理论及内容框架。2.史料、方法的创新。所用史料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涉及的本草古籍、临床综合性古籍为基础,旁及出土文献、其他历史书籍、考古文物等近146本古籍文献。本文采用史学、文献学、目录学、统计学等方法进行研究,梳理中医古代传统制剂文献,按照历史朝代的演进,初步勾勒出传统制剂理论发展的框架及历史脉络,揭示其内在规律,构架古代中医制剂的发展历程,为现代研究中医制剂起铺垫作用。3.结论创新。通过本研究发现,深入发掘中医古代传统制剂与疾病、药性、体质等内在关系。本论文总结了中医传统制剂内涵,即病是本,制是体,方是用,剂为表型形式。在临病制剂方面,深入研究外感、妇科、儿科、外科等疾病与制剂的关系,突出古人运用汤、丸、散、膏等制剂与所治疗疾病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了炮制器具如铜器、铁器、银器、瓦器的应用及禁忌,系统总结煎药方法与疾病、体质的关系。对当今的研究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所以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7-05-19)

张轻舟[3](2016)在《肝纤维化病名中医传统历史文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综合运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对中医传统历史文献中有关肝纤维化的记载和论述进行了系统研究。经研究得出结论,中医传统历史文献中的"肝积"病名与肝纤维化最为接近。深入挖掘中医传统历史文献中有关"肝积"的研究和成果,对中医临床肝纤维化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6年04期)

贾成祥[4](2005)在《传统文化的语言观与中医文献的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论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截然不同的语言观:一方面认为文字是表现心志、表现语言的最高级的形式,文字的传播功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另一方面又认为文字和物象只是表现心志思想的形式和工具,不值得受到高度重视。旨在说明在中医文献教学中既要善于取象比类,又要重视取类比象,从具体到抽象,或者从抽象到具体。尤其要重视联系语言环境去发掘词义,使文字的解析和词义的阐释服务于古典文献真义的理解。(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张显成[5](1999)在《“标本”、“吐下”语文学着作传统训释补正——兼谈中医文献的语言研究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标本”和“吐下”在中医典籍中极其常见,俯拾皆是,它们在全民语言中也是常见的全民用语.然而,语文辞书和其它语文学着作对它们的医学意义的传统训释却不确,也就自然影响到对其词源的研究和意义演变源流的研究,应该补正.标本《辞源·木部》(修订本,下同):“中医称后起曰标,本原曰木.”也就是说,认为后起病曰“标”,原发病(旧病)曰“本”.《汉语大词典·木部》:“中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及其根本性质.”也就是说,认为病症为“标”,病因为“本”.(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张显成[6](1996)在《从中医文献看传统训释──兼谈中医文献的语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医文献看传统训释─—兼谈中医文献的语言研究张显成中医文化是极其古老又极其发达的文化,中医典籍非常丰富,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中医文化的影响也极其巨大深远所以,中医文献理应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然而,在涉及见载于中医文献的一...(本文来源于《古汉语研究》期刊1996年03期)

传统中医文献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医古代传统制剂文献研究是研究中医传统制方方法及用药模式。中医古代制剂,是基于中医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用药观认知下的中医制方理念、方法及用药模式,病是本,方是治,制是体,剂型是方的表现载体。中医在生命认识的基本方法下产生了独特的疾病观,在独特疾病观念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治疗用药观念。即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将药物据疾病辨证论治组合成方,将方根据疾病、体质等特点制成一定的剂型,用于防病治病。现有的制剂研究文献,主要以现代制剂的比较应用研究为主,未见到有关中医古代传统制剂的整理研究。本论文将基于中医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用药观及制药观认知下,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医古代传统制剂形成的理论基础、制剂特色及主要内容,为中医制剂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渊薮及经验借鉴。本研究的对象资料主要依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进行确定。其内容主要包括先秦至明清时期有关本草古籍、临床古籍为主,旁参了部分出土文献、史书,约涉及古籍文献146余种。综合运用史学、文献学、目录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按时间顺序整理研究有关传统制剂文献。论文主要关注了传统制剂概念的内涵外延、制剂发展变化过程,并探讨分析了中医传统制剂与生命观、疾病观、用药观的内在关系,分析中医制剂的基本理论、临床使用特色及规律,本论文并对传统制剂下的制作器具、煎服方法等进行简要概述。论文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即传统制剂概念、古代传统制剂理论、临病制剂、制剂技术、制剂器具及煎服方法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针对传统制剂进行概念及功用的简述。古代传统制剂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等。对这些概念的认识,经历了历代诸多医家临证实践后,认识渐趋于一致。如汤剂的概念,由“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到“去大病用之”,将汤剂的应用归于大病、暴病一类,比如伤寒、温病、痈疽等,都可以用汤剂治疗。有关散剂的概念,经历了由“去风寒湿气”到“去急病用之”的过程,散剂逐渐扩大应用范畴。丸剂使用,早期文献记载为“破沉冷,破积聚,消诸坚症”,为舒缓治疗之法,故多用于疾病后期或者慢病治疗,如高秉钧治疗“先后天俱不足,营亏血虚不充络,腿发流痰”,先用汤剂治疗,待“脾胃醒复,饮食加增,再商丸剂调治其本”。体现了丸剂舒缓治疗之功用。膏者谓“熬成稠膏也”,去久病用之。丹剂多由硫磺、水银等矿物质炼制而成,如白降丹、红升丹。现亦有丸剂以朱砂为衣,称为丹,如至宝丹、紫金丹等。酒剂即浸煮酒药也,多用于治疗痹症,以其行气血之功。梳理古代制剂治疗疾病范畴的变化过程,体现了历代医家随着对疾病与制剂认识的不断积累,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发展的概貌。第二部分,主要对中医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用药观与制剂关系进行梳理,发掘制剂与疾病内在之规律。中医生命观与制剂关系研究主要从气、精气神、脏腑功能、体质特点进行论述。气是人体之根本,据气多少、病盛衰、治缓急,定方大小。精气神是人体叁宝,精气神对人体具有滋养作用,食气入胃生精,脾散精于肝、心、肺,作用于筋脉、皮毛。据精气神制剂,有补益精气、镇定安神等制剂思想。据脏腑功能制剂,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制剂体现在其藏、传方面,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据体质制剂,体质有东南、西北之异,用药亦有分两轻重之说,即因地制剂、因人制剂。中医疾病观与制剂关系分析,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分析与制剂内在关系。根据病因定制剂,陶弘景提出“察病之源,以制其剂”。张元素进一步阐发,提出六气主治用药。据病势定制剂,宋代赵佶提出“凡病始作,多以汤液,盖取其荡涤之功,甚于丸散,病久日深,乃以醪醴”。提出疾病初期,用汤液治疗,取“其荡涤邪气”。疾病日久或者经络血脉不通者,用醪醴治疗,“取其宣通闭滞”。根据病位定制剂,沈括提出“欲达五脏、四肢者莫如汤,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中医治疗观与制剂的关系分析,主要论述调理阴阳、调理虚实治疗观念下的制剂;根据五行进行制剂,基于和法治疗理念进行组方制剂,分析制、方、剂之间的内在规律。据阴阳制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临床有阳剂、阴剂之分;据虚实制剂,“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视其虚实,调其逆从,有补剂、泻剂之分;据五行制剂,根据五行相生相克法制剂,如清金制木法、抑木培土法等。“和”法是总的治疗大法,如调整阴阳,调整虚实,调整五行,调整体质,其本质皆为和其不和也。此外,中医治疗观,均指向据本制剂,即是治病必求于本。中医用药观与制剂关系分析,包括药性、毒性、升降浮沉、君臣佐使、七情配伍、七方十剂、古方八阵等原则,将百药和合成方,根据病情缓急,将方制成所需要的剂型,是中医理法方药的体现。第叁部分,分析传统制剂与疾病的关系,选取代表性着作,如《伤寒论》《小儿药证直诀》《傅青主女科》《刘涓子鬼遗方》等,分析外感、儿科、妇科、外科等临病制剂特色。“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故治疗外感病多用汤剂。《圣济经》:“夫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涤除邪气者,于汤为宜。伤寒之治,多先于用汤者如此”。徐大椿曰:“凡病只服煎药而愈者,惟外感之症为然”。提出治疗外感伤寒以汤剂为主。张仲景《伤寒论》创立伤寒制剂,载方113首,其中汤剂99首。伤寒制剂包括桂枝汤剂、麻黄汤剂、柴胡汤剂、葛根汤剂、大黄汤剂、白虎汤剂、附子汤剂、茯苓汤剂、栀子汤剂、泻心汤剂、黄芩汤剂、甘草汤剂等,并由此衍生出诸多汤剂,为后代立治疗外感之规矩准绳。妇科如《傅青主女科》全书载方77首,其中,汤剂68首,散剂4首,丸剂1首,丹剂4首。傅青主治疗妇科疾病,重视肾病制剂、肝病制剂、调气制剂、调血制剂等法,讲究治法与制剂相结合的原则。儿科如《小儿药证直诀》下卷诸方120首。此书以五脏辨证为纲,寒热虚实为目,补泻为原则,全面论述了肝病、心病、脾病、肺病、肾病等制剂特点。外科以《刘涓子鬼遗方》为例,分析临病制方特点,全书方剂共147首,其中载散剂30首,汤剂46首,膏方63首,贴方6首,熏方1首,洗剂1首。刘氏治疗痈疽善用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以散剂和汤剂为主,外治法以膏为主,体现中医治疗外科疾病,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特点。综上所述,外感病以汤剂为主,妇科以汤剂为主,儿科以散剂、丸剂并用,外科先用散剂,再用汤剂调理,续用膏剂,内治法与外治法并用。第四部分,本节总结了制剂的具体制作技术。如汤剂,包括有咀药物煎煮、药物为末煎煮、为末水调服的饮剂等制作方法。丸剂的制作,包括有蜡丸、醋丸、面丸、糯米丸、糕糊丸、姜汁糊丸、滴丸、蜜丸、酒丸、黄瓜丸、猪肝丸、羊肝丸、蚯蚓丸、火炙丸、黄丹丸、朱砂丸、青黛丸等19种丸剂的制作方法。散剂,包括成霜法、烧灰法、烧烟法、判散法、锉末法、捣散法等。膏剂的制作包括蜜膏法、自然成膏法、煮膏法、猪脂熬膏、醋煮膏法等。丹剂包括火煅法、朱砂为衣、硫磺制丹、乳汁制丹等。酒剂有酿酒法及煮酒法等。第五部分,本节论述了制剂器具如铜器、铜刀的应用,及铜器的禁忌;铁器、铁刀的应用,及铁器禁忌;银器、银刀的应用;瓦器的应用等。制剂器具有宜有忌,器具功用,如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炮制论项下:“银器制者取锻炼而去其毒;砂锅制者取煎熬而味真……铁器制者犯虔修而失炮规”。根据药物性质,而选取适当的制剂器具,对制剂的作用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如制备不当,反而药味全失,甚则产生毒副作用。如铁器禁忌,“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男损荣,女损卫也”。从煎服用水、用火、煎药的各种方法、服药次序、服药禁忌及体质等方面,论述了中医制剂与煎服方法的关系,为制剂发挥疗效的必要保障。从煎服用水而言,有井华水、雪水、泉水、长流水、甘澜水等区别,根据病情需要,用不同的水予以煎服。煎药用火,是药效发挥的重要因素,煎太过,或不及,都对中药充分发挥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炮炙大法》:“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煎药各法,举例了汤剂如主药先煎、后下、子仁、芳香、角类、有毒中药等煎药法。丸剂有煮丸药法、酒服丸、米饮服丸、枣汤服丸等;散剂有酒服散、顿服、白汤调服等法。介绍了处方剂量分析、服药与病位、体质关系,冷服、热服等法,以及服药禁忌、饮食宜忌等。本文创新点见如下:1.选题创新。目前医学界对制剂的研究,主要为现代制剂的临床比较应用上,而基于中医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下的中医古代传统制剂研究甚少,为此促成了本选题的开展。论文研究主要着眼于中医古代传统制剂形成及发展的理论与思想基础上,研究传统制剂的精髓与内容,并对传统制剂的技术、器具以及煎服方法进行阐述。本论文初步概括中医古代传统制剂的理论及内容框架。2.史料、方法的创新。所用史料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涉及的本草古籍、临床综合性古籍为基础,旁及出土文献、其他历史书籍、考古文物等近146本古籍文献。本文采用史学、文献学、目录学、统计学等方法进行研究,梳理中医古代传统制剂文献,按照历史朝代的演进,初步勾勒出传统制剂理论发展的框架及历史脉络,揭示其内在规律,构架古代中医制剂的发展历程,为现代研究中医制剂起铺垫作用。3.结论创新。通过本研究发现,深入发掘中医古代传统制剂与疾病、药性、体质等内在关系。本论文总结了中医传统制剂内涵,即病是本,制是体,方是用,剂为表型形式。在临病制剂方面,深入研究外感、妇科、儿科、外科等疾病与制剂的关系,突出古人运用汤、丸、散、膏等制剂与所治疗疾病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了炮制器具如铜器、铁器、银器、瓦器的应用及禁忌,系统总结煎药方法与疾病、体质的关系。对当今的研究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所以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统中医文献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王惟钊.中医传统运动疗法用于戒毒治疗的文献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陆雪秋.中医古代传统制剂文献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

[3].张轻舟.肝纤维化病名中医传统历史文献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6

[4].贾成祥.传统文化的语言观与中医文献的教学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

[5].张显成.“标本”、“吐下”语文学着作传统训释补正——兼谈中医文献的语言研究价值[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6].张显成.从中医文献看传统训释──兼谈中医文献的语言研究[J].古汉语研究.1996

标签:;  ;  ;  

传统中医文献研究论文-王惟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