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藻剂论文-宁华,王琼瑶,程祖强

杀藻剂论文-宁华,王琼瑶,程祖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杀藻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溶藻细菌,溶藻活性物质,生物杀藻剂,应用

杀藻剂论文文献综述

宁华,王琼瑶,程祖强[1](2017)在《溶藻细菌应用于生物杀藻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藻细菌为有害藻类防治提供了新的生物对策,利用溶藻细菌制备生物杀藻剂可成为未来控藻的有效方式。根据现有的研究报道,对溶藻细菌所分泌的部分具有应用前景的溶藻活性物质,以及利用溶藻细菌制备生物杀藻剂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探讨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溶藻细菌的开发应用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7年09期)

冯玲玲[2](2017)在《以蓝藻FBP/SBPase为靶标的新型杀藻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化学杀藻剂抑制蓝藻生长或杀灭蓝藻是快速有效解决蓝藻水华问题的重要防治手段,而获得具有高选择性的杀藻剂是现代化学杀藻剂研究创制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以藻类光合作用系统中重要调控蛋白或酶为靶标进行抑制剂的设计与筛选有望获得高选择性的杀藻剂。然而,目前很少有以藻类光合作用系统中重要调控蛋白或酶为靶标而获得的(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报告摘要集》期刊2017-09-23)

王莹,李亚娟,刘娜,徐效华[3](2017)在《基于海洋化感物质Bacillamide设计合成生态杀藻剂》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化感物质Bacillamides是从海洋菌分离得到的噻唑生物碱,为了系统探查该类生物碱本课题组首次完成了Bacillamide系列化合物的合成,通过结构修饰,首次应用于淡水水华藻防治,发现这是一类全新杀藻分子,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探究其对赤潮以及水华淡水藻的杀藻活性。生物活性测定表明:这类化合物对赤潮藻类具有很好的靶向性,通过200多化合物合成,发现一批高活性EC50值低于1mg/ML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噻唑酰胺是活性有效中心,2,4位取代基苯环直接连接噻唑酰胺可以提高活性,可以作为候选化合物进一步开发.,对Bacillamide类化合物的结构优化以及其在淡水藻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正在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第八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9-12)

高伟[4](2016)在《九种杀藻剂和叁种复配杀藻剂对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和水绵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富营养化是目前国内外遇到的普遍现象,它能够引起藻类大量增殖、水华频繁爆发,从而导致水质恶化日益严重。此外,在许多水域,春夏季节水绵等丝状藻大量繁殖,对沉水植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且在其衰败时,呈块状漂浮于水面,影响生态景观。因此,研究如何有效除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当前的除藻方法主要有物理法、生物法和化学法。其中除藻效率最高的是化学法。利用化学杀藻剂对爆发生长的藻类进行快速的杀灭去除,是现今进行水环境治理和污染水体修复的重要方式。在国内报道和使用的化学杀藻剂有多种,效果参差不齐,许多种类缺乏相关解释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对不同类型杀藻剂的选择具有盲目性。此外,大部分化学杀藻剂主要针对浮游藻类,而对水绵等丝状藻类的抑藻作用鲜有报道,有效杀灭丝状藻的杀藻剂也是目前水体生态修复过程中的迫切需求之一。本文以大量文献、专利为基础,从文献记载中选择九种(二氧化氯、硫酸铜、敌草隆、二氯异氰尿酸钠、新洁尔灭、戊二醛、肉桂酸、四烷铵络合碘和过氧化氢)杀藻效果好、副作用较小、杀藻迅速的化学杀藻剂,以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和水绵为研究对象,对杀藻剂的抑藻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其中抑藻效果较好、并且二者间不会产生化学反应的杀藻剂进行复配抑藻实验,包括“敌草隆-硫酸铜”、“二氧化氯-硫酸铜”和“二氧化氯-敌草隆”,总结出它们对不同藻种抑制效果的优先顺序以及每一种杀藻剂的最适使用浓度,以期对杀藻剂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1)九种化学杀藻剂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九种杀藻剂中二氧化氯和硫酸铜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最强。0.5 mg/L的二氧化氯和硫酸铜5 d时的抑藻率可达到80.16%和79.07%,浓度为1 mg/L-10 mg/L时,二氧化氯5 d的抑藻率均在100%以上,根据二者的抑藻率和生态安全性,建议使用浓度范围为二氧化氯0.5 mg/L-1.5 mg/L,硫酸铜0.5 mg/L-1 mg/L。当浓度为2 mg/L、5 mg/L时,与二氧化氯和硫酸铜的效果相同,敌草隆、新洁尔灭、戊二醛和二氯异氰尿酸钠也表现出不错的抑藻效果,抑藻率均在100%左右。0.5 mg/L-1 mg/L的四烷铵络合碘和肉桂酸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较差,前者在5 d时的抑藻率均在50%以下,后者的抑藻率均小于0,二者均不适宜作为杀藻剂用于蓝藻水华的治理。(2)九种化学杀藻剂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九种杀藻剂之中,浓度为0.5 mg/L和1 mg/L时,硫酸铜对小球藻的抑制作用最强,5 d时的抑藻率分别是98.61%和98.15%。当杀藻剂浓度为2 mg/L、5 mg/L和10 mg/L时,二氧化氯、新洁尔灭、硫酸铜和敌草隆5 d时抑藻率均为100%左右,其中二氧化氯灭藻程度最为彻底,且作用时间短,15 min内灭藻率可达50%以上;此时,新洁尔灭、敌草隆和二氯异氰尿酸钠同样表现出较好的抑藻效果,但有效浓度较高,且易复发。肉桂酸、戊二醛和四烷铵络合碘对小球藻的抑制作用较差,均不适宜作为杀藻剂用于绿藻水华的治理。(3)九种化学杀藻剂对水绵生长的影响九种杀藻剂中,浓度为10 mg/L时,敌草隆、二氧化氯和硫酸铜灭藻效果相对最好,抑藻率均为30%左右,其他6种杀藻剂对水绵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抑藻率均小于22%。10 mg/L以下时,九种杀藻剂对水绵的抑制作用均不明显。总的来说,0.5 mg/L-10 mg/L时,九种杀藻剂对水绵的抑制作用均较差。(4)叁种复配杀藻剂对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和水绵生长的影响对于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叁种复配杀藻剂中硫酸铜-敌草隆和二氧化氯-敌草隆效果较好,在5 d时各个浓度下的抑藻率均大于100%,建议使用浓度为0.5 mg/L;而硫酸铜-二氧化氯对于铜绿微囊藻的抑藻率在各个浓度均低于二氧化氯单独使用时的抑藻率,对于小球藻只有在浓度大于5 mg/L时抑藻率超过100%,此时与二氧化氯和硫酸铜单独使用没有显着差异(P>0.05),有效浓度高,因此不建议复配使用。对水绵而言,叁种复配杀藻剂除藻能力的综合排序为:二氧化氯-敌草隆,硫酸铜-二氧化氯>硫酸铜-敌草隆。不同浓度的叁种复配杀藻剂在5 d时的抑藻率高于各杀藻剂单独使用时的杀藻率。10 mg/L时,二氧化氯-敌草隆复配杀藻剂的抑藻率达到50%以上,建议使用浓度为10 mg/L左右。(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刘奇声,谢龙观,徐效华[5](2015)在《基于海洋化感物质Bacillamides设计合成防治水华杀藻剂》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Jeong等人在海洋细菌Bacillus sp.SY-1中分离出Bacillamide 1,生物活性测定表明其对腰鞭毛虫(dinoflagellates)类海藻如赤潮生物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有杀灭效果。近年来,科学家陆续从不同海洋细菌分离出它们的同系物Bacillamide 2以及Bacillamide 3,4,以及Neobacillamide A。为了系统探查该类生物碱Bacillamide系列化合物的杀藻潜力,通过结构多样性研究,探究了水华杀藻活性。对水华藻活性测定表明天然产物表现出活性一般,通过结构多样性修饰,合成了100多个衍生物,通过杀藻活性筛选,发现了一批叁种藻的抑制活性达到了0.1-1mg/L,具有开发成为商品化杀藻剂的潜力。部分高活性化合物通过鱼毒实验证明没有毒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第七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27)

徐效华,谢龙观,刘奇声,魏志刚[6](2013)在《基于海洋化感物质Bacillamides设计的全新结构的杀藻剂》一文中研究指出Bacillamides类生物碱是从海洋多种放射菌分离得到的化感物质,至今报道化合物有6个化合物,2003年Bacillamide1从海洋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sp.SY-1中分离出来,首次报道具有防治赤潮杀藻活性。基于这些天然产物我们经过全合成,进一步结构优化,发现先导化合物,对先导结构优化,成功筛选出有希望开发成杀藻剂品种几个高活性防治水华杀藻剂。(本文来源于《中国第六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8-05)

周文静,章浩,秦望舒,王琳,汪育文[7](2011)在《杀藻剂对不同表型铜绿微囊藻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用形态学和分子标记(ITS序列)方法对一株可保持稳定群体状态的微囊藻(Microcystis)进行了鉴定,发现该菌株为蓝藻水华常见种类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采用紫外线、Cu2+和放线菌发酵产物3种常见杀藻方式对不同表型微囊藻作用时发现,杀灭群体微囊藻所需要的杀藻剂剂量更大,作用时间更长。结果显示,在环境胁迫条件下,该菌株(群体株)比M.aeruginosa PCC7806(单细胞株)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提示在微囊藻水华的控制中,杀藻剂所用剂量和作用时间也应考虑微囊藻的表型。(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孙秀敏,万旗东,郑培忠,沈健英[8](2011)在《生物杀藻剂——溶藻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普遍性环境问题。阐述了目前病毒、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溶藻微生物的种类、作用机理,并分析了未来溶藻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对进一步推动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药》期刊2011年03期)

李多,杨海申,谢龙观,徐效华[9](2009)在《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一种新型天然杀藻剂》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合物5是从海洋中一种名为Bacillus sp.SY-1的细菌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化感物质,是新的杀藻剂,目前为止这是关于能有效去除有害的沟鞭藻类如Cochlodiniumpolykrikoides的首次报道,而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是最经常出现的,能引起大面积赤潮、及大量名类死亡的沟鞭藻类。结构类似的一些化合物也相继分离出来,(本文来源于《中国第四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8-14)

陈晓雯,赵良元,杨劭[10](2008)在《合成杀藻剂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和杀藻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大量合成化合物中筛选出一种微囊藻杀藻剂的先导化合物MS1,当MS1的浓度≥1 mg.L-1时,3 d内使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DS的细胞密度降低90%;MS1对铜绿微囊藻DS、7806、7820生长抑制率的72 h-EC50均小于0.25 mg.L-1,表明其对微囊藻杀灭活性高。而MS1对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7120、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莱因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舟型藻(Navicula pelliculosa)、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生长抑制率的72 h-EC50分别为12.76 mg.L-1、32.3 mg.L-1、3.13 mg.L-1、10.17 mg.L-1和22.4 mg.L-1,表明这几种藻对MS1的敏感程度相对较低,即MS1的专一性较强。MS1对浮游动物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淡水鱼青鳉(Oryziaslatipes)死亡率的72 h-LC50分别为1.33 mg.L-1和1.04 mg.L-1,表明此杀藻剂先导化合物对浮游动物和鱼类的毒性偏大。通过对MS1基团的修饰可降低其环境残留期及对非靶标的毒性,通过此先导化合物合成的杀藻剂,适用于景观水体和工业水处理的杀藻。(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08年09期)

杀藻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使用化学杀藻剂抑制蓝藻生长或杀灭蓝藻是快速有效解决蓝藻水华问题的重要防治手段,而获得具有高选择性的杀藻剂是现代化学杀藻剂研究创制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以藻类光合作用系统中重要调控蛋白或酶为靶标进行抑制剂的设计与筛选有望获得高选择性的杀藻剂。然而,目前很少有以藻类光合作用系统中重要调控蛋白或酶为靶标而获得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杀藻剂论文参考文献

[1].宁华,王琼瑶,程祖强.溶藻细菌应用于生物杀藻剂的研究进展[J].净水技术.2017

[2].冯玲玲.以蓝藻FBP/SBPase为靶标的新型杀藻剂的研究[C].第十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报告摘要集.2017

[3].王莹,李亚娟,刘娜,徐效华.基于海洋化感物质Bacillamide设计合成生态杀藻剂[C].中国第八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4].高伟.九种杀藻剂和叁种复配杀藻剂对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和水绵生长的影响[D].河南师范大学.2016

[5].刘奇声,谢龙观,徐效华.基于海洋化感物质Bacillamides设计合成防治水华杀藻剂[C].中国第七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5

[6].徐效华,谢龙观,刘奇声,魏志刚.基于海洋化感物质Bacillamides设计的全新结构的杀藻剂[C].中国第六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7].周文静,章浩,秦望舒,王琳,汪育文.杀藻剂对不同表型铜绿微囊藻的作用[J].水生态学杂志.2011

[8].孙秀敏,万旗东,郑培忠,沈健英.生物杀藻剂——溶藻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药.2011

[9].李多,杨海申,谢龙观,徐效华.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一种新型天然杀藻剂[C].中国第四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9

[10].陈晓雯,赵良元,杨劭.合成杀藻剂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和杀藻效果分析[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

标签:;  ;  ;  ;  

杀藻剂论文-宁华,王琼瑶,程祖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