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人工栽培技术

香椿人工栽培技术

一、香椿人工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颖[1](2021)在《上海典型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20年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是社会、经济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绿地作为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城市唯一具有生命特质的基础设施,兼具生态、景观和文化等多种功能,在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减少环境及噪声污染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植物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构成单元,植物群落结构的合理性影响绿地的健康、稳定及可持续性。研究城市绿地植物群落动态变化,有助于探索人为环境下植物群落变化与发展的规律、预测发展演变趋势,更好地指导城市绿地植物选择与配置、绿地科学养护管理、绿地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以构建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为目标定位,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城市绿化面积迅速增加,绿化建设也从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进,最终实现优质高效目标转变,通过不断的绿地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更好地满足市民追求和享受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研究近20年来上海典型绿地类型的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特征,更好地了解上海城市绿地群落结构演变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本文是基于2000年的上海绿地群落调查基础,2020年对65个相同样方进行复查,每个样方面积200m2,调查总面积13000m2,从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2020年上海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统计植物86科188属239种,优势种具有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广布种较多。其中,乔木70种,香樟、意杨、女贞为重要值排名前三的树种;灌木50种,以八角金盘、瓜子黄杨为应用频率最高的植物;草本95种,麦冬出现频率较高,其次为大花酢浆草;藤本、竹类植物分别为22、2种。调查到的绿地植物主要为栽培种,占27.33%,其次为上海原生种,占21.64%,以草本植物为主。乔木高度级主要集中在[3m,9m)及[15m,19m)之间,群落大多为复层型结构;径级结构集中在[10cm,25cm)间,以间歇发展型占比最大,大多数群落仍处于不稳定状况;90%以上的树木健康状况为基本健康;平均多样性指数显示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乔木层、灌木层以及草本层的植物丰富度分别为70.000、99.000、100.000,辛普森指数为0.942、0.965、0.967,香农指数为3.870、3.840、3.934,均匀度指数为0.785、0.836、0.854,物种丰富度低于上海大金山岛和佘山森林植被,多样性指数与合肥环城公园、广州及北京建成区差异不大。乔木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447.77t/hm2和211.06t/hm2,每公顷的固碳经济效益约为75 41.38元。(2)植物群落结构变化2000-2020年植物种类增加10科23属39种,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类型有所增加,而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类型相对减少。乔木层的植物种类、数量均呈小幅减少趋势,主要树种重要值变化为:意杨、无患子、三球悬铃木、秃瓣杜英的重要值下降,而香樟、桂花、棕榈、珊瑚树、雪松的重要值上升,常绿树种仍为主要绿化树种,且多为栽培种。树木健康状况小幅下降,三球悬铃木、榔榆、银杏、广玉兰等出现中空、病虫害现象,夹竹桃、石楠等出现倾斜现象;广玉兰、香樟、水杉出现砍梢现象;桂花、女贞、珊瑚树因水平分支过多,密度过大,出现部分枝条生长不佳等问题,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种类应用频次有所增加。在群落结构上,53.85%的群落密度下降,总体密度下降172株/hm2。群落高度级、胸径级分布趋于均匀化,由2000年L型、间歇型群落转变为逆J型群落现象最为显着。由于同一树种的竞争较大,同优势种下的混交林冠幅变化量明显大于纯林,且树种在纯林的高度增长速度低于混交林。各项多样性指数在乔木层均上升,灌木及草本层呈现小幅下降趋势,且纯林较混交林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明显较大,部分纯林呈现混交林过渡的趋势。在群落结构优化、大乔木增加的变化下,2000-2020年绿地固碳能力大幅度提升,单位面积碳储量增加量达到130.45t/hm2。(3)绿地植物群落优化建议首先,针对不同的生境合理选择植物材料,及时调整濒死或景观效果差的树木,注意老龄化树种,及时补充幼龄树,倡导速生树种和地带性慢生树种的合理配置,兼顾当前景观与群落健康发育;重视乡土植物,避免同一树种在城市绿地大量使用而造成单一化景观。在植物配置上,避免棒棒糖形的乔木设计、大面积片植或块植的灌木及草本层的配置形式,倡导构建近自然的乔灌草复合群落;提供本地鸟类及其他生物栖息地,增强城市绿地的碳汇能力。其次,调控林下自生植被的生长,减少一刀切的人为干预,适量保留绿地的枯枝落叶,恢复城市与自然的联系,提升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通过人为适当的调控植物群落密度,保证植物个体间的生长空间。最后,建立绿地群落动态监测网络,为绿地可持续发展提高科学依据。

冯姗姗[2](2020)在《香椿组培细胞的激素效应及成年叶黄酮分布的测定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以香椿为实验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激素作用下对香椿组织培养、愈伤诱导、活性物质含量及同工酶活性与酶谱的影响,同时又对红、黑和青油椿树干不同部位成年叶中黄酮物质含量分布进行测定分析。1.通过培养基的选择和不同植物激素的配比,筛选出高效生根和芽增殖培养基以及利于芽苗健壮培养的激素培养基。结果发现:WPM较MS和1/2MS培养基更利于香椿组培苗生长,最佳生根激素培养基为MS+IBA0.5mg/L+NAA0.25 mg/L,此时组培苗生根率为86.7%;赤霉素浓度适当提高后利于丛生芽增殖,最佳增殖激素组合及浓度为在MS培养基中加入1.0mg/L6-BA,0.1mg/LNAA和0.5 mg/LGA3,此时统计得到丛生芽增殖倍数达5.9倍,而在对生根组培苗进行壮苗培养时,在MS+1.0mg/L KT+0.1mg/L NAA+0.5mg/L GA3+0.5g/L AC激素培养基中培养出的组培苗茎段粗壮,叶片墨绿,生长旺盛,进一步壮芽培养时发现6-BA与IAA组合后效果优于与NAA组合,在6-BA浓度为2.0mg/L,IAA浓度为0.05mg/L时,丛生芽壮芽效果最好,此时芽高3.34±0.13cm,增殖倍数为3.88。2.在愈伤诱导,细胞分化培养及代谢物质含量初步测定中发现:WPM不适合作为愈伤诱导基本培养基,在MS培养基中2.4-D添加量为1.5mg/L时,组培苗愈伤诱导效果最好,室外香椿在2.4-D浓度为2.0mg/L时,诱导效果最好;有芽点愈伤细胞团中,在MS+1.0mg/L 6-BA+0.1 mg/L NAA培养基培养后有很好丛生芽生成效果,在MS+1.0mg/LKT+0.1mg/L NAA培养基中,叶片愈伤细胞团和有芽点细胞团均能生出多条白色侧根,芽点会分化长出单个健壮新植株;叶片愈伤快速分化培养时,在MS+0.5mg/L KT+1.0 mg/L 6-BA+0.1mg/L NAA+0.05mg/L IAA激素培养基中生长迅速;二次继代培育过程中,改变GA3浓度,有引发次生代谢物质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变动趋势,在MS+1.0mg/L KT+0.1mg/L NAA+0.5g/L AC培养基生产出的愈伤细胞中测得的这两种物质含量相对较高。3.单独添加2.4-D以及6-BA和NAA组合使用后,在愈伤细胞诱导三个生长时间段(6天、12天、18天)中对同工酶POD和PPO酶谱和酶活性有如下影响:经过激素诱导愈伤后,细胞中测得的POD和PPO酶活性和酶谱条带因培育时间和激素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在诱导12天后整体测得酶活性较高,在MS+1.5mg/L 2.4-D培养基中,愈伤细胞中测得的POD酶活性最高,POD酶经过凝胶电泳,在各组中出现6-7条酶谱,条带Ⅱ、Ⅲ、Ⅴ和Ⅵ在不同激素诱导细胞中表现相对稳定;PPO酶整体显现出9条酶谱,其中条带Ⅰ、Ⅱ、Ⅲ以及Ⅸ因激素种类和诱导时间不同,变动较大,而条带Ⅳ、Ⅵ、Ⅶ、Ⅷ则在各组中相对稳定。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品系(黑油椿、红油椿、青油椿)香椿成年叶在树干中不同生长部位(上部、中部、下部)其中所含的黄酮类物质进行分析测定,为研究黄酮物质在香椿体内动态变化规律提供一定参考作用。在实验中,得到的结论主要为:红油椿树干中部叶片黄酮类物质>上部叶>下部叶,在黑油椿和青油椿中,均在树干上部叶片中测得较高黄酮类物质;单种物质中,芦丁和槲皮素在黑油椿和红油椿中含量较高,最高部位为黑油椿上部叶片中,异槲皮苷在青油椿中含量较高,最高在青油椿上部叶片中,三种物质综合测定结果表明黄酮类物质含量较高的部位与品种依次是黑油椿上部叶>红油椿中部叶>青油椿上部叶。

林舒琪[3](2020)在《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与九州景区植物原真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从历史文献研究和现状植物调查两方面着手,对圆明园九州景区的植物景观原真性展开分析和研究,并为九州景区遗址保护与植物展示工作提出相关建议。研究6类圆明园相关文档和图档资料,总结其历史盛期时主要的植物种类、植物景观意境、植物配置模式等内容,整理出约有160种或品种的植物圆明园盛期植物种类表,总结出全园历史盛期的基调树种。对《花果树木价值清单》定种中有争议和模糊定种的15种或品种植物如刺松、马英花、千松、柏树、柏松、槟子、沙果树、探春花、黄海棠、欧栗子以及笔者提出疑议的罗汉松、佛梅花、红白丁香、白樱桃、万寿带进行了详细考据和论证定种。在御制诗文方面,与前人研究对比,本文新发现约21种植物种类且对各植物出现频次、种植位置、配景植物等进行了统计。在图档史料研究方面,本文纠正了前人辨析《圆明园四十景图》翻拍绢本中的色差等问题,根据电子版原件开展植物图像辨析研究,辨析出植物55种。对很有可能是表现清帝在圆明园的生活场景的《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和《清院画十二月令图》首次展开植物种类辨析,识别出43种植物。对圆明园全园现状植被资源展开系统调查,对九州景区的植被展开物种调查,样方调查和特殊调查。全园植被现状调查共统计到743种及品种,比历年普查平均多500种以上,其中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沉水植物的调查是几乎是同类普查所没有的,对野生植物的调查也更为详细。九州景区共统计到九州景区共统计到150种和品种的植被。根据该区样方调查统计植被相对重要值等指标,分析景区优势种。从遗址安全、遗址保护方面考虑,统计九州景区死亡乔木和对遗址有威胁乔木并展开相应分析。将全园特别是九州景区现状植被情况与历史盛期植物景观展开对比,得出九州景区木本植物种类原真性为13%-27%。在乔木优势种方面,大部分次级景区具有一定的原真性,但部分树种如刺槐、毛白杨、白蜡、‘紫叶’李等不宜作为优势种出现。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植物景观的原真性展示角度出发,对圆明园全园植物景观提出控制性建议,对九州景区植物景观提出包括历史植物景观展示以及对死亡乔木、威胁遗址乔木处理方案在内的具体建议。

常可可[4](2020)在《‘凤丹’牡丹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及丹皮品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凤丹’牡丹是集药用、油用、观赏价值于一体的中国特色植物,拥有极高的经济价值,适宜大规模种植栽培。但在其传统的种植模式中存在一些弊端,如栽培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种植前三年无收益等。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及其药用价值,本研究以‘凤丹’牡丹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与木瓜、香椿、核桃、女贞间作来探究凤丹不同生长时期土壤肥力、丹皮品质与产量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对相关指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养分含量研究表明: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养分积累效果并不一致。与凤丹单作相比,凤丹-香椿与凤丹-木瓜两种间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凤丹与香椿间作时含量分别比单作高21.06%、18.66%、26.45%、5.73%、67.76%、29.57%,与木瓜间作时含量分别比单作高14.94%、13.5%、24.47%、5.56%、91.16%、21.04%;而凤丹-核桃与凤丹-女贞两种间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则有所降低。(2)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表明:所有栽培模式下土壤细菌数量最多,其次为放线菌与真菌。且与凤丹单作相比,间作模式下土壤放线菌数量降低,土壤真菌数量上升。在土壤呼吸速率方面,除凤丹-香椿间作模式在果实发育期与果熟期显着高于单作外,其它模式并无较大差异。(3)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土壤p H研究表明:土壤较为干旱时,凤丹-香椿、凤丹-木瓜、凤丹-女贞3种间作模式下土壤含水率皆高于单作;土壤较为湿润时,与单作相比,间作模式下含水率略低,这表明凤丹与其他林木间作时可提高土壤水分调节能力。此外,与单作相比,凤丹-木瓜与凤丹-女贞两种间作模式下土壤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各模式下土壤p H值无显着性差异。(4)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表明: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到5种栽培模式的土壤肥力综合分数在-1.25-1.40之间,其肥力高低排序为:凤丹-香椿﹥凤丹-木瓜﹥凤丹单作﹥凤丹-核桃﹥凤丹-女贞;聚类分析根据土壤肥力高低,将5种栽培模式分为三类,第一类(凤丹-香椿、凤丹-木瓜)土壤肥力最高;第二类(凤丹单作)土壤肥力较高;第三类(凤丹-核桃、凤丹-女贞)土壤肥力较低。(5)在丹皮品质与产量方面,本研究以丹皮药用成分含量衡量其品质高低,结果表明,各栽培模式根据丹皮酚、总黄酮含量高低排序为:凤丹-女贞﹥凤丹-木瓜﹥凤丹单作﹥凤丹-核桃﹥凤丹-香椿,且皆在花期达到最大值。在丹皮产量方面,除凤丹-香椿间作模式外,其余间作模式下丹皮产量皆低于单作,且所有模式皆在果熟期达到最大值。除此以外,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计算每株牡丹丹皮中丹皮酚、总黄酮产量(丹皮酚/总黄酮产量=丹皮酚/总黄酮含量×每株丹皮产量)。结果表明,凤丹与香椿间作时丹皮酚、总黄酮产量最高,凤丹与核桃间作时产量最低,且所有模式皆在果熟期达到最大值,可在此时期采收丹皮。(6)对影响丹皮酚、总黄酮产量的土壤肥力因子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不同栽培模式下影响丹皮酚、总黄酮产量的因子各不相同,其中影响丹皮酚产量的主要因子包括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碱解氮含量、土壤温度、土壤放线菌数量等;影响丹皮总黄酮产量的主要因子有土壤碱解氮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温度,土壤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等。综上所述,不同立体栽培模式对土壤肥力及丹皮品质影响不同,其中凤丹-香椿与凤丹-木瓜两种模式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凤丹-女贞与凤丹-香椿两种模式则分别提高了丹皮品质与产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可在河南地区推广凤丹-香椿立体栽培模式,该模式既可改善土壤肥力,又可增加每株丹皮中丹皮酚、总黄酮产量。

胡楠[5](2019)在《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考证及植物造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拥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以及八百余年的建都史,以历史时期园林发展为基础,在明清时期较为稳定的社会背景之下,皇家园林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至清乾隆时期,皇家园林的规模与造园艺术水平均达到了鼎盛,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至高成就。充满了自然生趣的植物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北京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孕育下,北京皇家园林植物造景独具特征。本文对现有的北京皇家园林植物造景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与其他皇家园林要素研究成果相比,时间范畴对历史时期皇家园林植物造景的研究极少,空间范畴对皇家园林整个体系的植物造景研究几乎为空白,研究方法对历史典籍的挖掘略显薄弱,研究成果以图文相结合的有效表现形式尚待尝试。基于此,本文尝试探索植物造景视角下的皇家园林研究体系,通过构建以历史典籍为依托的研究框架,来推进历史园林遗产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本文以清代北京史志文献资料集《日下旧闻考》中被列入“国朝宫室”、“国朝苑囿”两卷中的15处皇家园林为研究对象。以周维权从园林基址选择和园林营造方式视角将中国传统园林分为人工山水园与天然山水园两类的研究结论为基础,认为皇家园林植物造景与此分类依据联系紧密,但该分类方式并不能概括全部研究对象的基址选择与营造方式特征,通过研究补充“内廷花园”这一类型,最终确立了北京皇家园林内廷花园、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植物造景研究体系。本文基于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内容分析法与比较、归纳、演绎法,以大量的历史典籍资料为依托,首先研究了清代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的组织与管理,继而对清代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进行了完整的考证,并以考证研究为基础再次利用历史典籍对内廷花园、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的植物造景进行研究,以从内在与表象多个视角对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及植物造景形成全面的理解。本文共考证得出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228种次,包含72个科、145个属,并对植物种类考证结果按照研究对象的3种类型进行区分,包括内廷花园18种次,人工山水园99种次,天然山水园48种次。在此基础上,对内廷花园、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的植物造景方式进行研究,认为建筑格局控制下内廷花园具有“多方景胜,咫尺山林”的植物造景特征,山水结构引导下人工山水园具有“相体势之自然,随基势之高下”的植物造景特征,自然基底承载下天然山水园具有“林薄之华滋,足天成而鲜人力”的植物造景特征。本文结合考据资料对内廷花园建福宫花园、人工山水园畅春园、天然山水园静宜园的历史植物景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建福宫花园,考证得出乾隆时期、清代末期花园植物种类名录表,推测得出上述2个时期花园植物造景平面图,推测得出乾隆时期花园植物造景想象鸟瞰图。对畅春园,考证得出康熙至乾隆时期园林植物种类名录表,推测得出康熙至乾隆时期园林植物造景空间分布的平面图与鸟瞰图。对静宜园,考证得出乾隆时期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推测得出乾隆时期静宜园二十八景景点建设的植物种类与栽植配置的统计表及鸟瞰图。

刘志贤[6](2019)在《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种质资源、引种与同名异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更全面地了解东莞市林业科学园的森林蔬菜资源,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本文以森林蔬菜种质资源研究为主线,分别开展实地调查和引种栽培,选取东莞市林业科学园为调查地点,全面调查该园区所包含的各个分区和道路两旁的森林蔬菜资源。调查发现:园区本土的森林蔬菜种质资源有限,需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引种栽培研究,筛选出适合东莞地区生长的品种,方可丰富森林蔬菜种类。网购是当今重要而快捷的购买种苗途径,可通过从国内不同地区的网店购买森林蔬菜种苗,进行栽培试种,从而加快各式森林蔬菜的引种进程,丰富森林蔬菜种类。虽然网购有诸多便利,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譬如说当我们想购买某一种蔬菜,输入该蔬菜名进行搜索,会出现其他名称,也就是别称或别名,难免会造成混淆和困惑,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以紫背菜为例,探讨其别名“紫背天葵”为何物,从而引申出同名异物,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各种同名异物进行综合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1)东莞市林业科学园的森林蔬菜现有种类106种,隶属26目43科88属,品种来源主要为本地种,即从东莞市内野外或其它人工栽培的地方移植,共有86种,占园区森林蔬菜总数的81.13%;菊科和唇形科在本区森林蔬菜中优势显着。大部分森林蔬菜为草本植物,共有78种,占园区森林蔬菜总数的73.58%;茎叶菜类最多,主要采摘食用其嫩茎叶,共有51种,占园区森林蔬菜总数的48.11%。(2)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通过网购森林蔬菜种苗80份,仅有为数不多的15份能够种植成功,更多的还是虚假伪劣种苗,电商平台销售不良种苗泛滥成灾。(3)本文整理出6种均称呼“紫背天葵”同名异物的植物和药物信息,植物信息包括名称、学名、科、属和生活型等,药物信息包括药品名、药用部位、药性和药效等,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以便为区分各种紫背天葵同名异物提供参考。总而言之,森林蔬菜定义广泛,涵盖众多生长环境及种类,森林蔬菜种质资源丰富,由于其独特的口感风味,并需要配合适当的烹饪方法,受众人群毕竟是少数,难以形成规模。森林蔬菜既非必需品,也非蔬菜替代品,当属一个特殊的食用类群,但作为药用疗效及增加蔬菜种类,日后仍需要逐步开发。

杨超臣[7](2019)在《香椿地表覆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椿(Toona sinensis)楝科(Meliaceae)香椿属(Toona(End1.)Roem)植物,是原产我国的重要经济树种,具有食用、药用、材用等多种利用价值。本文以五年生矮化香椿为研究对象,采取了谷壳覆盖、木屑覆盖、稻草覆盖三种地表覆盖措施,无覆盖做对照组,通过观测香椿萌芽及生长状况,测定椿芽营养成分、叶片光合参数、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系统地分析了多项指标的差异,综合评价不同覆盖措施对椿芽及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湘中地区香椿生态经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覆盖处理中,稻草覆盖处理的香椿初始萌芽时间最早,椿芽数、单株产量增加最多,增幅分别为27.07%、54.48%;谷壳覆盖处理的地径增量、株高增量、百叶重最大、小叶数最多;木屑覆盖处理的小叶面积最大。综上,谷壳覆盖、稻草覆盖均优于木屑覆盖和对照。(2)覆盖处理提高了椿芽的营养成分和矿物质含量。谷壳覆盖的椿芽中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钙、铁、锌含量最高,分别为5.03mg/g、1.143mg/g、909.75mg/kg、386.13mg/kg、83.50mg/kg,比对照提高了87.69%、41.07%、56.20%、68.19%、101.20%;木屑覆盖的椿芽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0.576%,比对照提高了 0.064%,稻草覆盖的椿芽中镁含量最高,为254.50mg/kg,比对照提高了 14.84mg/kg。(3)覆盖处理均提高了叶片光合能力,其中稻草覆盖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最高,为8.82uumol·m-2·s-1,比对照增加了 41.12%,差异显着(P<0.05);谷壳覆盖处理对叶片SPAD值影响显着;相关性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与地径增量、株高增量、百叶重、小叶面积、叶片含水率成正相关,与比叶重成显着负相关。(4)覆盖处理对香椿林地土壤温湿度均有一定的影响。在萌芽期,覆盖处理使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平缓;在高温期降低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水率,且降温效果随土层加深而减弱;综合分析来看,稻草覆盖降温保墒效果最好。(5)覆盖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总孔隙度,在0-20cm土层,覆盖处理土壤容重比对照降低0.03g/cm3~0.18 g/cm3,土壤总孔隙度比对照提高1.86%~10.57%;在20-40cm土层,覆盖处理土壤容重比对照降低0.04g/cm3~0.16g/cm3,土壤总孔隙度比对照高1.39%~7.03%;综合分析覆盖处理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木屑覆盖措施最佳。(6)覆盖措施可以改善林地土壤肥力,且0-20cm土层作用大于20-40cm土层;其中谷壳覆盖pH值比对照增加最多;稻草覆盖措施的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全氮、速效钾含量比对照增加了 43.27%、108.14%、86.18%、98.68%、39.43%;谷壳覆盖措施的速效磷含量比对照增加了 48.22%;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元素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硝态氮与铵态氮、全氮、速效钾之间显着正相关,全氮与铵态氮之间极显着正相关;综合分析覆盖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稻草覆盖效果最佳。(7)经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计算可知,谷壳覆盖处理的隶属函数平均值最大,说明谷壳覆盖处理各试验指标的综合评价最高。

何润华[8](2019)在《香椿幼苗对水氮交互作用的响应》文中认为香椿(Toona sinenmis)是我国暖温带传统培育的重要用材树种和常见的园林观赏树种,素以营养丰富,木材优良,树形优美深受大众喜爱,有很高的药用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长久以来,国家政府都大力推广和种植,栽植了大面积的香椿人工林。但与之对应的水肥配比等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比较匮乏,香椿如何响应水肥效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鉴于此,研究香椿水氮交互效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香椿一年生嫁接苗为试验对象,采用两种水分梯度(W1=15%基质含水率、W2=60%基质含水率)和四种氮素水平(NO=Og、N1=1g、N2=2g、N4=4g)交互设计,共八个处理,通过人工控制盆栽试验,观察分析苗木在不同水氮交互处理下的生长形态和生理代谢指标,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水氮互作对香椿苗木生长发育、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干旱严重抑制了香椿主茎的伸长和叶片的发育,施入适当的氮肥能促进苗高的增长,延长叶片的展叶周期,增大叶面积,促进叶片的生长发育,延缓叶片的衰老。干旱处理下施氮对根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无显着影响。适水适肥条件对根系生长存在正面影响,能增大根系在土壤中的接触面积,过量施氮反而抑制根系的生长发育。2.水氮交互对香椿的叶片含水率、比叶重、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绿素a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有显着影响。施入氮肥能减轻叶片受干旱胁迫的程度,增加叶绿素含量,提升香椿叶片的光合能力。不同水分条件下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氮肥效应平均值均表现为两头高中间低,说明缺氮和过量施氮都会使其增高,合理施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弱香椿幼苗叶片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减缓其受干旱胁迫的进度。3.水氮交互效应对香椿幼苗生物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合理的水肥条件能有效促进香椿幼苗干物质的积累,且对地上部分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水氮交互促使植株氮素积累主要集中在叶片,合理的土壤水含量能促使氮素逐渐往根部转移。干旱处理下香椿氮素吸收效率随着氮肥的投入而增高,说明水分促进了香椿对土壤氮素的吸收;两种水分含量下,氮素利用效率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说明植株对氮素的需求难度降低,氮肥过量导致植株氮利用效率降低。4.综上所述,香椿是在肥沃湿润的生长环境中才能保持较快的生长速率和较好的生长品质。水分和养分不足都会抑制香椿幼苗的生长,但其能通过自身一系列生长形态和生理调节来适应贫水贫肥的环境。具体来讲,香椿提高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提高氮素吸收效率、促进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累积等一系列措施来维持较好地生长。

耿涌杭[9](2019)在《香椿复叶的饲用价值评价及硝酸盐减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饲料供给严重不足,特别是高蛋白饲料对外依存度已超80%,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是楝科(Meliaceae)香椿属(Toona)多年生落叶乔木,在我国栽培面积广泛,其嫩芽是民众传统喜食的木本蔬菜,但其数以百万吨计的成熟复叶却无人问津。实际上,香椿成熟复叶营养丰富,具有饲用价值,但较高的硝酸盐积累严重制约了其开发进程。本研究以香椿成熟复叶为试验材料,采用化学分析法测定了香椿复叶的粗蛋白、氨基酸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并结合生物量评估和肉羊饲喂试验,对香椿复叶的饲用价值及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分析;其次,本研究对发育全期香椿复叶的关键饲用成分(粗蛋白、类黄酮及总硝酸盐)含量进行了跟踪测定,并利用ORAC、DPPH、FRAP法测定了其抗氧化活性,综合营养及保健活性分析,明确了香椿成熟复叶关键饲用成分的积累特点,初步确定了其最适饲用采收时期;此外,通过分析施加基肥处理、叶面微喷、采前处理3类农艺措施对香椿复叶硝酸盐的减控效果,本研究筛得了有效的饲用香椿硝酸盐减控办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香椿成熟复叶富含粗蛋白(16.25–17.78%)、矿质元素(K、Ca、P、Mg、Fe等)及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达33.12–34.60%),粗脂肪含量低(3.10–5.45%),属于高营养型木本饲料原料,且肉羊喜食,无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饲用开发价值。(2)香椿复叶发育全期粗蛋白、类黄酮含量丰富,抗氧化活性突出,但同时具有硝酸盐过量累积的特性。发育过程中,香椿复叶粗蛋白含量为13.17–22.65%,远高于常规粮食饲料,其随复叶成熟度增加呈下降趋势;类黄酮含量均值为1586.77 mg·100 g-1,远高于蓝莓等果蔬,且随复叶成熟而持续积累;抗氧化活性随复叶成熟而持续增加,并与其类黄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香椿复叶大量富集硝酸盐(2306.39–7346.80mg·kg-1),且随叶片成熟呈“V”形积累。综合香椿复叶的营养价值及保健活性,认为7–8月是其最适饲用采收期。(3)基肥处理、叶面微喷、采前处理3类农艺措施均可影响香椿复叶硝酸盐积累,但差异并不显着(P>0.05)。香椿复叶硝酸盐积累量随N、P、K施加量的增加呈先降后增趋势,随双氰胺施加量的增加呈缓增缓降趋势,合理配置基肥后,最多可使香椿复叶硝酸盐积累量较对照下降30.90%;香椿复叶硝酸盐积累量随叶面喷施Mo和B浓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随Mn浓度的增加呈先降后增的趋势,随Zn浓度的增加缓慢增加,组合处理后,叶面微喷处理最多可使硝酸盐含量较对照下降15.97%;采前处理试验表明,增加光照强度及延长光照时长对香椿复叶硝酸盐减控效果最好,其中采前连续光照72 h可使硝酸盐含量下降46.33%;采前灌溉会促进香椿复叶硝酸盐累积,最高可增加77.79%。同时,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基肥处理及采前处理对香椿硝酸还原酶(Ts NR)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差异不显着(P>0.05),且Ts NR表达量与硝酸盐积累量无显着相关性(P>0.05)。今后需结合香椿氮代谢通路进一步分析其硝酸盐积累的调控机制。

杨晋[10](2018)在《浅谈太和香椿的特征特性与丰产栽培技术》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生活具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的需求构成中,水果和蔬菜的比例逐年增加。此外,在城市居民的饮食中,对于蔬菜的种类以及营养价值有了更多的关注,太和香椿正是受到人们喜爱的蔬菜种类之一。由于生产地点相对固定,产自安徽太和县,土地资源有限,每年的产量相对有限,不能够满足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基于此,本文从太和香椿的生长特征出发,分析其生长需求,进行栽培技术的改进以及创新,结合实际对于丰产栽培技术进行探讨。

二、香椿人工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椿人工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典型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20年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1.3.1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
        1.3.2 群落动态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城市植物群落研究
        1.4.2 植物群落动态研究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条件概况
        2.1.2 城市人口与经济发展概况
        2.1.3 城市绿地发展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时间与地点
        2.2.2 乔木的健康状况分级标准
        2.2.3 数据处理
3 上海典型城市绿地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3.1 主要植被类型的划分
    3.2 主要植被类型特征
        3.2.1 阔叶林
        3.2.2 针叶林
        3.2.3 棕榈林
4 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4.1 植物种类组成变化
    4.2 植物区系变化
    4.3 生活型构成变化
    4.4 物种来源构成变化
    4.5 各层主要植物变化
    4.6 群落乔木健康状况变化
        4.6.1 乔木健康等级的总体变化
        4.6.2 群落健康等级变化与各指标变化的关系
    4.7 群落垂直结构变化
    4.8 群落水平结构变化
        4.8.1 群落密度变化
        4.8.2 群落径级结构变化
        4.8.3 群落冠幅变化
    4.9 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
    4.10 城市绿地乔木林碳储量变化
5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立地条件的差异性
    5.2 人为干扰下的植物群落变化
    5.3 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自维持和更新能力
    5.4 典型样方结构动态变化分析及预测
        5.4.1 案例1: 外环线-嘉定段样方64、65号三个时段的变化分析
        5.4.2 案例2: 中山公园样方45号群落配置变化分析
6 基于植物群落动态的城市绿地群落配置与优化
    6.1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配置
    6.2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可持续管护建议
7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上海城市绿地样方调查表
    附录B 上海城市绿地植物名录表
    附录C 上海绿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变化
    附录D 上海绿地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照片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香椿组培细胞的激素效应及成年叶黄酮分布的测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香椿概述
        1.1.1 香椿资源分布地区
        1.1.2 香椿生物学形态特性
        1.1.3 香椿活性物质及其药理价值
    1.2 植物激素与组织培养
        1.2.1 激素种类与作用效应
        1.2.2 香椿组培研究现状
        1.2.3 植物激素用于组培的优势及常见问题
    1.3 植物激素与愈伤细胞诱导
        1.3.1 愈伤细胞的诱导和新组织的生成
        1.3.2 愈伤细胞诱导中次生代谢物质的积累
        1.3.3 影响次生代谢产物累积的因素
        1.3.4 香椿愈伤诱导及次生代谢物质的积累
    1.4 植物激素对同工酶的影响
        1.4.1 同工酶研究意义
        1.4.2 香椿中同工酶的研究现状
        1.4.3 植物激素对同工酶活性的影响
    1.5 香椿成年叶片活性物质分离测定
        1.5.1 香椿成年叶片活性物质研究现状
        1.5.2 影响香椿中黄酮类物质差异的因素
        1.5.3 香椿活性物质测定方法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激素效应技术路线
第2章 激素配比与组培苗培育体系建立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与培育
        2.1.2 生根培养基中激素配比
        2.1.3 激素配比与丛生芽增殖、壮芽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本培养基筛选
        2.2.2 激素配比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2.2.3 GA3浓度变化对香椿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2.2.4 壮苗与壮芽培养基选择
    2.3 结论
第3章 植物激素对愈伤诱导及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3.1 材料
    3.2 试验试剂与仪器
        3.2.1 主要试验试剂
        3.2.2 主要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与过程
        3.3.1 2.4-D对香椿愈伤细胞诱导的影响
        3.3.2 愈伤细胞中侧根与丛生芽培养
        3.3.3 多种激素联合作用与愈伤快速分化
        3.3.4 分化细胞二次继代
        3.3.5 继代愈伤中次生代谢物质提取与含量测定
        3.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2.4-D浓度对愈伤诱导的影响
        3.4.2 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细胞诱导的影响
        3.4.3 激素组合对愈伤中侧根与丛生芽生成的影响
        3.4.4 多种激素组合对愈伤细胞快速分化的影响
        3.4.5 愈伤细胞二次继代培养
        3.4.6 二次继代细胞中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变动趋势
    3.5 结论
第4章 激素诱导对愈伤中同工酶活性及酶谱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剂与仪器
        4.2.1 主要实验试剂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与过程
        4.3.1 愈伤细胞诱导与POD粗酶液的制备
        4.3.2 POD酶 Native-PAGE凝胶电泳
        4.3.3 POD酶活性测定
        4.3.4 PPO粗酶液提取
        4.3.5 PPO酶 Native-PAGE凝胶电泳
        4.3.6 PPO酶活测定
    4.4 结果分析
        4.4.1 不同激素对愈伤诱导后细胞中POD酶活力的影响
        4.4.2 POD同工酶谱在愈伤诱导过程中的变化特征
        4.4.3 不同激素对愈伤诱导后细胞中PPO酶活力的影响
        4.4.4 PPO同工酶谱在愈伤诱导过程中的变化特征
    4.5 结论
第5章 香椿成年叶中黄酮类物质含量分布的测定分析
    5.1 试验材料
    5.2 试剂与仪器
    5.3 样品处理与测定
        5.3.1 测定样品处理
        5.3.2 液相色谱测定条件
    5.4 方法与结果
        5.4.1 芦丁、异槲皮苷、槲皮素标准曲线绘制与HPLC图谱
        5.4.2 红油椿不同部位成年叶黄酮类物质测定结果
        5.4.3 黑油椿不同部位成年叶黄酮类物质测定结果
        5.4.4 青油椿不同部位成年叶黄酮类物质测定
        5.4.5 单种黄酮物质在红、黑和青油椿成年叶中含量分布趋势
    5.5 结论
    5.6 实验不足与工作展望
        5.6.1 实验创新与不足
        5.6.2 工作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与九州景区植物原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圆明园作为遗址公园的重要性
        1.1.2 圆明园植物景观的重要性
        1.1.3 圆明园植物景观现状不容乐观
        1.1.4 圆明园植物景观亟待调查研究
        1.1.5 重点研究九州景区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遗址公园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1.2.2 圆明园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圆明园盛期植物景观考据
    2.1 相关研究史料
        2.1.1 文档资料
        2.1.2 图档资料
    2.2 文档资料考据
        2.2.1 内工则例考据
        2.2.2 御制诗文考据
    2.3 图档资料考据
        2.3.1 圆明园四十景图考据
        2.3.2 圆明园样式房图考据
        2.3.3 清宫圆明园图档考据
    2.4 图文考据小结
3 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
    3.1 全园普查
    3.2 九州详查
        3.2.1 九州全景区物种调查
        3.2.2 各次级景区物种调查
        3.2.3 遗址内乔木调查
        3.2.4 乔木生长势调查
4 圆明园植物原真性评价
    4.1 全园植物原真性
    4.2 九州植物原真性
        4.2.1 植物种类原真性
        4.2.2 植物景观原真性
5 结论与建议
    5.1 圆明园盛期植物总结
    5.2 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
    5.3 圆明园植物景观原真性评估
    5.4 圆明园植物景观规划建议
        5.4.1 遗址保护层面
        5.4.2 遗址安全层面
        5.4.3 植物景观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圆明园工程则例·花果树木价值》清单抄本
    附录B 圆明园御制诗中的植物统计表
    附录C 《圆明园四十景》植物考据表
    附录D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及《清院画十二月令图》植物考据表
    附录E 圆明园盛期植物材料表
    附录F 2019年圆明园植被调查名录
    附录G 九州景区植物种类调查表
    附录H 九州景区威胁遗址乔木统计
    附录I 九州景区死亡或濒死乔木统计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凤丹’牡丹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及丹皮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凤丹’牡丹概述
        1.1.1 牡丹栽培现状
        1.1.2 牡丹药用历史
        1.1.3 ‘凤丹’牡丹药用价值
        1.1.4 丹皮品质评定标准
    1.2 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与中药材品质研究
        1.2.1 基于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研究
        1.2.2 基于土壤养分含量研究
        1.2.3 基于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
        1.2.4 基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pH研究
        1.2.5 基于中药材品质研究
    1.3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3.1 试验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3 技术路线
2 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土壤样品采集
        2.2.4 指标测定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研究
        2.3.2 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
        2.3.3 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含水率、温度、pH研究
    2.4 小结
3 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评价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主成分分析
        3.3.2 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聚类分析
    3.4 小结
4 立体栽培模式下丹皮品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丹皮样品采集
        4.2.4 指标测定方法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立体栽培模式下丹皮药用成分含量研究
        4.3.2 立体栽培模式下丹皮产量研究
        4.3.3 立体栽培模式下丹皮药用成分产量研究
    4.4 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与丹皮酚、总黄酮产量的统计分析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考证及植物造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中国皇家园林的综合研究
        1.2.2. 植物景观相关认识与概述的研究
        1.2.3. 有关园林园艺古籍文献的研究
        1.2.4. 皇家园林植物的专项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探索植物造景视角下的皇家园林研究体系
        1.3.2. 构建以史料为依据的植物种类及造景研究框架
        1.3.3. 推进历史园林遗产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北京皇家园林
        1.4.2. 园林植物
        1.4.3. 植物造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田野调查法
        1.5.3. 内容分析法
        1.5.4. 比较、归纳、演绎法
    1.6. 研究框架
    附:几点说明
2. 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的组织与管理
    2.1. 负责机构与人员设置
        2.1.1. 内府衙门
        2.1.2. 内务府及七司三院
        2.1.3. 大臣及官员
        2.1.4. 园头及园户
    2.2. 规划与设计
        2.2.1. 相地选址,因地制宜
        2.2.2. 呈进图样,比对修正
    2.3. 栽植与引种
        2.3.1. 采买进办,上报奏销
        2.3.2. 栽种培植,进御安设
        2.3.3. 他地搜求,拣选移栽
        2.3.4. 异地进贡,养种试看
    2.4. 看管与养护
        2.4.1. 收培树根,浇灌薅草
        2.4.2. 芟锯刨伐,收贮回用
        2.4.3. 看管惩处,回干补栽
3. 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考证
    3.1. 古树活本类的考证与梳理
        3.1.1. 北京市古树名木普查
        3.1.2. 皇家园林古树活本调查
    3.2. 则例类的考证与梳理
        3.2.1. 花果树木价值则例
        3.2.2. 工程则例与现行则例
    3.3. 图档类的考证与梳理
        3.3.1. 样式雷图档
        3.3.2. 修书处与画院处图档
        3.3.3. 历史图像
    3.4. 文档类的考证与梳理
        3.4.1. 样式雷文档
        3.4.2. 奏折、奏销类文档
        3.4.3. 造办处文档
        3.4.4. 其他类文档
    3.5. 御制诗文类的考证与梳理
        3.5.1. 植物直接咏诵类诗文
        3.5.2. 景点风貌描述类诗文
        3.5.3. 节事活动记叙类诗文
    3.6. 地方志类的考证与梳理
        3.6.1. 历史地理着作
        3.6.2. 赐游见闻记述
    3.7. 园林植物种类考证结果
        3.7.1. 北京皇家园林植物名录表
        3.7.2. 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类型
    3.8. 本章小结
        3.8.1. 植物种类的文献名称梳理
        3.8.2. 植物种类的学名考证
4. 北京皇家园林内廷花园的植物造景
    4.1. 北京皇家园林内廷花园
    4.2. 内廷花园植物造景的研究依据
        4.2.1. 古树活本
        4.2.2. 图档
        4.2.3. 御制诗文
    4.3. 内廷花园植物造景的研究层次
    4.4. 内廷花园的植物种类
        4.4.1. 培土栽植的植物种类
        4.4.2. 盆盎安摆的植物种类
    4.5. 内廷花园植物的种植位置
        4.5.1. 庭除槛畔,森绿映庭
        4.5.2. 珍石奇峰,素云扶枝
        4.5.3. 玉砌雕台,嘉木昭苏
    4.6. 内廷花园植物与园林要素的结合
        4.6.1. 植物与建筑
        4.6.2. 植物与道路
        4.6.3. 植物与山石
        4.6.4. 植物与植物
    4.7. 建福宫花园及其植物造景
        4.7.1. 从乾西五所至建福宫花园
        4.7.2. 乾隆时期的植物造景
        4.7.3. 清代末期的植物造景
    4.8. 本章小结——建筑格局控制下的植物造景
        4.8.1. 内廷花园植物造景的研究
        4.8.2. 建福宫花园植物造景的研究
5. 北京皇家园林人工山水园的植物造景
    5.1. 北京皇家园林人工山水园
    5.2. 人工山水园植物造景的研究依据
        5.2.1. 古树活本
        5.2.2. 则例、图档与文档
        5.2.3. 御制诗文
    5.3. 人工山水园植物造景的研究层次
    5.4. 人工山水园的植物种类
        5.4.1. 四序清游的植物种类
        5.4.2. 圃地杂莳的植物种类
    5.5. 人工山水园植物的空间分布
        5.5.1. 翠峦峻峙,杂树参天
        5.5.2. 夹岸夭灼,菰蒲映荷
        5.5.3. 堤柳丛翠,团阴障暑
        5.5.4. 深院松槐,梧竹致清
        5.5.5. 田庐蔬圃,稼穑知艰
    5.6. 畅春园及其植物造景
        5.6.1. 从清华园至畅春园
        5.6.2. 原址清华园的植物造景
        5.6.3. 康熙至乾隆时期的植物造景
    5.7. 本章小结——山水结构引导下的植物造景
        5.7.1. 人工山水园植物造景的研究
        5.7.2. 畅春园植物造景的研究
6. 北京皇家园林天然山水园的植物造景
    6.1. 北京皇家园林天然山水园
    6.2. 天然山水园植物造景的研究依据
        6.2.1. 古树活本
        6.2.2. 则例、图档
        6.2.3. 御制诗文与地方志
        6.2.4. 测绘调查
    6.3. 天然山水园植物造景的研究层次
    6.4. 天然山水园的植物种类
        6.4.1. 自然基底的植物种类
        6.4.2. 景点建设的植物种类
    6.5. 天然山水园植物的内外借资
        6.5.1. 林荫苍蔚,莲映青峰
        6.5.2. 芙藻摇曳,泉引稻畦
    6.6. 静宜园及其植物造景
        6.6.1. 从香山行宫至静宜园
        6.6.2. 乾隆时期的植物造景
    6.7. 本章小结——自然基底承载下的植物造景
        6.7.1. 天然山水园植物造景的研究
        6.7.2. 静宜园植物造景的研究
7. 结语
    7.1. 结论
        7.1.1. 由始而终、严谨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
        7.1.2. 随基就势、因地制宜的植物种类选择
        7.1.3. 人工天然、图底相适的植物造景形式
    7.2. 创新点
    7.3.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传统园林园艺着作及植物造景理论统计
附录B 北京皇家园林植物景观相关的御制诗文统计
附录C 北京皇家园林内廷花园的古树活本统计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种质资源、引种与同名异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概念阐述
        1.3.1 森林蔬菜
        1.3.2 野生蔬菜
        1.3.3 紫背菜
    1.4 森林蔬菜研究现状
        1.4.1 国内森林蔬菜研究现状
        1.4.2 国外森林蔬菜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2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调查
    2.1 园区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气候概况
        2.1.3 植被概况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园区域森林蔬菜种质分布
        2.3.2 园区森林蔬菜的资源类型及品种来源
        2.3.3 园区森林蔬菜资源概况
        2.3.4 园区森林蔬菜生活型
        2.3.5 园区森林蔬菜食用部位分类
    2.4 小结
3 网购森林蔬菜种苗的引种栽培
    3.1 试验地概况
        3.1.1 地理概况
        3.1.2 气候概况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种苗网购时间及其交易城市
        3.3.2 网购种苗材料
        3.3.3 种植情况
        3.3.4 进行二次购买种苗试种的品种
    3.4 存在问题
        3.4.1 种苗身份真假问题
        3.4.2 种子质量问题
        3.4.3 卖家诚信问题
        3.4.4 物流运输问题
        3.4.5 种苗归属地问题
4 紫背天葵同名异物现象的综合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调查方法
        4.1.2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物基本属性分析
        4.2.2 植物分布地区及生境分析
        4.2.3 形态特征描述
        4.2.4 形态特征分析
        4.2.5 药品基本属性分析
    4.3 小结
5 讨论与结论
    5.1 森林蔬菜资源的讨论
        5.1.1 森林蔬菜种类的界定
        5.1.2 野外采摘
        5.1.3 食用方法
    5.2 网购森林蔬菜种苗的相关建议
        5.2.1 提高买家的防范意识
        5.2.2 电商平台需提升自身的纠察能力
        5.2.3 加强售后投诉维权的落实
    5.3 紫背天葵同名异物的探讨
        5.3.1 紫背天葵名称的释义
        5.3.2 紫背菜名称的应用
        5.3.3 植物与药物名称存在合并或分离现象
        5.3.4 香港大澳清凉饮料原植物
        5.3.5 中草药来源植物查询系统
    5.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道路森林蔬菜种类分布
附录 B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研究区域森林蔬菜种类分布
附录 C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名录
附录 D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编目
附录 E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照片
附录 F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香椿地表覆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香椿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1.3 香椿的应用价值研究
        1.3.1 香椿的食用价值研究
        1.3.2 香椿的药用价值研究
    1.4 香椿的矮化密植研究
    1.5 地表覆盖研究进展
        1.5.1 地表覆盖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1.5.2 地表覆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5.3 地表覆盖对微环境生态的影响
        1.5.4 地表覆盖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课题来源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课题来源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方法
        2.4.1 香椿生长指标测定
        2.4.2 香椿营养成分的测定
        2.4.3 土壤温湿度的测定
        2.4.4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2.4.5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2.4.6 香椿叶片光合指标的测定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覆盖处理对香椿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覆盖处理对香椿萌芽及生物量的影响
        3.1.2 不同覆盖处理对香椿叶片生长的影响
    3.2 不同覆盖处理对椿芽营养成分的影响
    3.3 不同覆盖处理对光合指标的影响
    3.4 不同覆盖处理对香椿林地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3.4.1 香椿萌芽期不同覆盖处理对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3.4.2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4.3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5 不同覆盖处理对香椿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5.1 不同覆盖处理对香椿林地土壤容重的影响
        3.5.2 不同覆盖处理对香椿林地土壤总孔隙度的影响
    3.6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6.1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6.2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影响
        3.6.3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6.4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3.6.5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6.6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6.7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7 相关性分析
        3.7.1 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7.2 光合指标与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7.3 土壤温度与香椿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7.4 生长指标与土壤养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7.5 椿芽营养成分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3.8 香椿林地覆盖措施的评价与选择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覆盖措施对香椿萌芽、生长及椿芽营养成分的影响
        4.2.2 覆盖措施对香椿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4.2.3 覆盖措施对香椿林地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4.2.4 覆盖措施对香椿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5 覆盖措施对香椿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 研究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香椿幼苗对水氮交互作用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肥单因素对植物生长生理以及形态的影响
        1.1.2 水肥互作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1.1.3 香椿概述
        1.1.4 香椿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技术路线图
2 香椿幼苗生长和表型性状对水氮交互作用的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地区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指标
        2.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水氮交互效应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2.2.2 水氮交互效应对叶片形态的影响
        2.2.3 水氮交互效应对香椿单株复叶数的影响
        2.2.4 水氮交互对香椿单叶面积的影响
        2.2.5 干旱条件下施氮对展叶过程的影响
        2.2.6 水氮交互效应对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2.2.7 水氮交互效应对香椿生物量及分配比例的影响
    2.3 小结
3 香椿幼苗生理生态特征对水氮交互作用的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3.1.2 测定指标
        3.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氮交互对叶片含水率和比叶重的影响
        3.2.2 水氮交互效应对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3.2.3 水氮交互效应对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2.4 水氮交互效应对香椿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3.2.5 水氮交互效应对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2.6 水氮交互效应对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7 水氮交互效应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8 水氮交互效应对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3 小结
4 香椿幼苗氮代谢和氮素效率变化对水氮交互作用的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4.1.2 测定指标
        4.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氮交互对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2.2 水氮交互对植株含氮量的影响
        4.2.3 水氮交互对植株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4.3 小结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香椿复叶的饲用价值评价及硝酸盐减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香椿生物学性状
        1.2.2 香椿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3 香椿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1.2.4 香椿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1.2.5 硝酸盐减控研究进展
        1.2.6 植物氮代谢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及课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香椿复叶的饲用价值评价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香椿复叶的一般营养组分
        2.2.2 香椿复叶的矿质元素组成
        2.2.3 香椿复叶的氨基酸组成
        2.2.4 肉羊饲喂效果
        2.2.5 香椿复叶的饲用开发潜力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香椿复叶关键饲用成分的积累规律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香椿复叶粗蛋白积累规律分析
        3.2.2 香椿复叶类黄酮积累规律分析
        3.2.3 香椿复叶硝酸盐积累规律分析
        3.2.4 香椿复叶抗氧化活性分析
    3.3 讨论
        3.3.1 香椿复叶蛋白含量对其饲用品质的影响
        3.3.2 香椿复叶类黄酮含量对其饲用品质的影响
        3.3.3 香椿复叶硝酸盐含量对其饲用品质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饲用香椿的硝酸盐减控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肥处理的硝酸盐减控效果分析
        4.2.2 叶面微喷的硝酸盐减控效果分析
        4.2.3 采前处理的硝酸盐减控效果分析
        4.2.4 农艺减控措施对香椿生物量及生长状况的影响
        4.2.5 农艺减控措施对TsNR表达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基肥处理对香椿硝酸盐积累的影响
        4.3.2 叶面微喷对香椿硝酸盐积累的影响
        4.3.3 采前处理对香椿硝酸盐积累的影响
        4.3.4 TsNR表达对香椿硝酸盐积累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浅谈太和香椿的特征特性与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太和香椿的品种以及特征特性
    1.1 太和香椿的品种介绍
    1.2 太和香椿的生长特点
2 太和香椿的丰产栽培技术
    2.1 太和香椿的栽培
        2.1.1 太和香椿栽培土壤的选择
        2.1.2 太和香椿的品种选择以及选苗
        2.1.3 太和香椿的种植园地选择
    2.2 太和香椿丰产栽培的优化管理管理
        2.2.1 扣膜前的优化管理
        2.2.2 扣膜后的植株护理
    2.3 病虫害的防治
3 结束语

四、香椿人工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典型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20年动态变化研究[D]. 陈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香椿组培细胞的激素效应及成年叶黄酮分布的测定分析[D]. 冯姗姗. 阜阳师范大学, 2020(12)
  • [3]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与九州景区植物原真性研究[D]. 林舒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凤丹’牡丹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及丹皮品质研究[D]. 常可可. 郑州大学, 2020(02)
  • [5]北京皇家园林植物种类考证及植物造景研究[D]. 胡楠.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种质资源、引种与同名异物研究[D]. 刘志贤.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7]香椿地表覆盖技术研究[D]. 杨超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8]香椿幼苗对水氮交互作用的响应[D]. 何润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9]香椿复叶的饲用价值评价及硝酸盐减控研究[D]. 耿涌杭.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10]浅谈太和香椿的特征特性与丰产栽培技术[J]. 杨晋. 花卉, 2018(20)

标签:;  ;  ;  ;  ;  

香椿人工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