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论文-唐国伟,曹振东,付世建

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论文-唐国伟,曹振东,付世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鲫,温度,标准代谢率,运动后过量耗氧

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论文文献综述

唐国伟,曹振东,付世建[1](2013)在《温度、种内标准代谢差异与鲫幼鱼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温度和种内标准代谢差异对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运动后过量耗氧特征的影响,分别在15和25℃下测定实验鱼的标准代谢率(SMR)和力竭运动后耗氧率(MO2),并计算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总量(EPOC)、力竭恢复过程中的最大代谢率(MMR)、代谢范围和恢复时间。结果表明:与15℃相比,25℃下SMR、MMR、代谢范围和EPOC均显着升高,而恢复时间无显着差异;2个温度下,实验鱼种内个体SMR与MMR呈正相关,与EPOC呈负相关,实验温度对上述相关关系均无显着影响。由此可见,除恢复时间外,温度对鲫幼鱼力竭运动后的其他过量耗氧参数均有显着影响,但并不影响SMR与MMR和EPOC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3年12期)

李可贵,曹振东,付世建[2](2012)在《摄食对鲇鱼幼鱼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检验鲇鱼(Silurus asotus Linnaeus)幼鱼力竭性运动(Exhaustive exercise)后过量耗氧(EPOC)是否受到摄食的影响,以阐明其在两种功能状态下的功率配置模式,在(25.0±1.0)℃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对照组(摄食前)、摄食组[摄食12 h,摄食水平为(8.74±0.40)%]、摄食代谢恢复组[摄食60 h,摄食水平为(8.84±0.25)%]鲇幼鱼力竭性运动后EPOC及力竭性运动后恢复过程中呼吸频率(Vf)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摄食组、摄食代谢恢复组力竭性运动前耗氧率(MO2)显着差异(P<0.05),而Vf差异不显着;力竭性运动后MO2和Vf均立即达到峰值,随后逐渐恢复到稳定状态;摄食组的耗氧率峰值(MO2peak)[(222.47±10.14)mgO2/(kg.h)]显着大于对照组[(180.53±6.79)mgO2/(kg.h)]和摄食代谢恢复组[(181.65±10.94)mgO2/(kg.h)](P<0.05),但叁个组之间Vf无显着变化;摄食组的EPOC总量[(42.49±10.13)mgO2]显着小于对照组[(66.58±6.40)mgO2]和摄食代谢恢复组[(53.46±5.80)mgO2](P<0.05)。以上结果表明:(1)无论是摄食还是运动任一生理功能均不能诱导出鲇鱼幼鱼的最大的MO2;(2)当摄食和运动两种生理功能同时存在时,鲇鱼无氧运动能力减弱,同时力竭性运动后的恢复过程加快,可能与消化导致的内环境碱化减缓了运动后的内环境酸化有关。(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汤洪芬,曹振东,付世建[3](2010)在《饥饿过程鲇鱼幼鱼静止代谢、身体组成及与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将33尾鲇鱼(Silurus asotus)幼鱼(32.14±1.40)g在(25±1)℃条件下驯化2周后分5组(0、1、2、4、8周)进行饥饿处理;分别测定了各处理组实验鱼的静止耗氧率、力竭性运动后的过量耗氧(EPOC)并对鱼体组成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实验鱼的静止耗氧率分别为(2.21±0.15)、(1.63±0.04)、(1.64±0.13)、(1.44±0.08)、(0.98±0.09)mgO2/kg·min,其中饥饿1、2、4周组之间无显着差异,却都显着低于0组、高于8周组的水平(P<0.05),呈现一个静止代谢"平台期";鱼体组成的变化表明,该"平台期"的主要供能物质为脂肪,其后则主要由蛋白质供能;各组实验鱼力竭性运动后耗氧率峰值(VO2 peak)立即(2min)出现,随后逐渐下降至稳定耗氧水平(VO2 steady),EPOC总量(Excess VO2)分别为(31.8±6.06)、(76.67±4.34)、(69.2±5.89)、(70.41±3.12)、(38.28±2.72)mgO2/kg,其中饥饿1、2、4周组均显着高于饥饿0和8周组的水平(P<0.05),出现无氧运动功能补偿的"效应期"。通过鲇鱼幼鱼静止代谢"平台期"与其功能补偿"效应期"在时间上完全吻合的现象,揭示鱼类的功能补偿效应与其静止代谢水平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曹振东,彭姜岚,付世建[4](2009)在《体重对大鳍鳠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过量耗氧(EPOC)是衡量动物无氧代谢能力的重要生理指标,为揭示不同体重鱼类在EPOC方面的适应机制,在25℃条件下对体重范围分别为低于20 g、20~30 g、30~50 g和高于50 g的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Bleeker)力竭性运动后EPOC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实验鱼单位体重的静止耗氧率随体重的增加而显着下降(p<0.05),分别为2.44、2.25、2.05和1.71 mg.min-1.kg-1;力竭运动后实验鱼耗氧率迅速上升,然后缓慢回落到一稳定水平;其力竭性运动后耗氧率峰值出现时间随体重的上升而后延,分别为1.31、1.53、1.89和4.50 min;其单位体重的耗氧率峰值随体重的增加而显着下降(p<0.05),分别为12.36、11.07、10.27和7.20 mg.min-1.kg-1,该数值分别为处理前的5.36、5.04、5.23和4.22倍;各体重组耗氧率下降到稳定水平的时间分别为20、20、25和20 min,在此时间段高于静止耗氧率水平的耗氧量分别为69.25、64.89、62.15和49.07 mg。研究表明大鳍鳠无氧代谢能力随体重的增加而上升。(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曹振东,付世建[5](2009)在《力竭性运动锻炼和饥饿对南方鲇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检验力竭性运动锻炼和饥饿是否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onalisChen维持能量消耗和无氧代谢能力产生影响,在25℃条件下测定了维持日粮(1.5%body mass per day)和饥饿条件下南方鲇15d力竭性锻炼(5min chasing)和随后5d恢复过程静止代谢率(VO2rest)和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VO2,EPOC)的变化。另外两组非锻炼组分别作为摄食和饥饿对照组。实验过程中摄食和饥饿对照组VO2rest显着下降(P<0.05),而摄食和饥饿对照组经过15d的锻炼显着上升(P<0.05)。经过5d的恢复2锻炼组VO2rest显着下降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摄食和饥饿对照组力竭运动后代谢率峰值(VO2peak)在实验过程中显着下降(P<0.05),而摄食和饥饿锻炼组经过15d没有显着变化。锻炼取消后2锻炼组VO2peak显着下降至对照组水平。各锻炼组和对照组间过量耗氧均无显着差异。实验提示:(1)锻炼导致VO2rest和VO2peak显着提高,但影响可塑性大,5d恢复期后影响消失;(2)锻炼导致力竭运动后代谢恢复速率加快,5d恢复期后锻炼影响依然存在;(3)对饥饿和摄食组,锻炼的生理影响相似,但饥饿组VO2rest对锻炼更为敏感。(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曾令清,曹振东,付世建,张耀光[6](2008)在《温度对南方鲇幼鱼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温度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EPOC)及其相关参数的影响,本研究在5个不同温度(10、15、20、25和30℃)条件下对48尾实验鱼(9.02±0.41g)进行2w的驯化,并对实验鱼力竭性运动后的恢复耗氧率分别进行8h的连续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8-12-05)

彭姜岚,曹振东,付世建[7](2008)在《鲇鱼力竭性运动后的过量耗氧及其体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过量耗氧(EPOC)是衡量动物无氧代谢能力的重要生理指标,本研究在25℃条件下对不同体重组鲇鱼Silurus asotus Linnaeus(<30g、30—50g、50—100g和>100g)力竭性运动后EPOC进行了测定,旨在揭示不同体重鱼类在EPOC方面的适应机制。实验结果显示:鲇鱼力竭性运动后耗氧率(VO2)峰值立即出现(2min),随后逐渐恢复到稳定状态水平。本研究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提出了力竭运动后鲇鱼VO2恢复过程的数学模型(VO2=a+be-ct),并对其中参数的生物学意义进行阐述。通过对各体重组过量耗氧参数(a、b和c)的分析比较,发现鲇鱼体重的增加使有氧代谢能力降低,无氧代谢的能力却有较大提高。(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汤洪芬[8](2007)在《饥饿对鲇鱼幼鱼静止代谢率、身体组成及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水系的肉食性经济鱼类鲇鱼(Silurus asotus Linnaeus)幼鱼为研究对象,在25±1℃条件下,对5组共34尾鲇鱼幼鱼(19.36-46.95g)分别进行了0、1、2、4、8w的饥饿处理。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饥饿对鲇鱼幼鱼静止代谢率(RMR)、身体组成以及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影响,以揭示鲇鱼幼鱼适应饥饿胁迫的生理生态对策。本研究主要结果:1.饥饿8w组鲇鱼幼鱼的体重(湿重)显着下降,平均值由38.99±2.91下降至30.41±2.03g,下降了22.01%;耗氧率和静止代谢率均随饥饿时间逐渐下降,前者由5.77±0.35下降至1.65±0.17mgO2h-1,下降了71.4%,后者由63.19±3.68下降至22.38±1.36mgO2kg-1h-1,下降了64.58%。2.对饥饿8w组鲇鱼幼鱼静止代谢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叁个相对稳定期:代谢水平分别为41.62±0.34、34.72±0.55、27.59±0.52mgO2kg-1h-1(P<0.05),相应持续时间分别为10、14、27d。3.鲇鱼身体粗脂肪含量、能值、含水量及灰分在饥饿4w组始出现显着变化,前两者分别下降了64.8%和15.27%,后两者分别上升了1.95%和11.36%,而粗蛋白在饥饿8w组始出现显着变化,下降了23.56%。4.力竭性运动前,各处理组鲇鱼的静止耗氧率分别为2.21±0.15、1.63±0.04、1.64±0.13、1.44±0.08、0.98±0.09 mgO2kg-1min-1。饥饿1w、2w、4w组静止耗氧率之间的差异不显着,因而表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期,该平台期持续时间为1w至4w,其静止耗氧率平均值为饥饿0w组的71.04%。5.鲇鱼力竭性运动后,各饥饿处理组耗氧率均即刻达到峰值(2min),分别为7.35±0.72、7.95±0.45、9.05±0.51、7.53±0.18、6.24±0.22 mgO2kg-1min-1,随后快速下降。各处理组耗氧率在恢复约20min后趋于稳定,达到稍高于运动前静止耗氧率的运动后稳定耗氧率(Steady VO2 post-exercise)。各处理组耗氧率峰值分别约为运动前静止耗氧率的3.38、4.92、5.63、5.32和6.68倍。6.各饥饿处理组鲇鱼的EPOC分别为31.8±6.06、76.67±4.34、69.2±5.89、70.41±3.12、38.28±2.72 mgO2kg-1min-1。其中饥饿1w、2w、4w组的EPOC彼此差异不显着,但均高于饥饿0w组(P<0.05),其平均值较0w组提高了126.71%;饥饿8w组鲇鱼的EPOC显着下降,并回复至与饥饿0w组无显着差异。各饥饿处理组鲇鱼的EPOC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特征。上述实验结果表明:1.鲇鱼幼鱼采用降低静止代谢率的方式适应饥饿,饥饿时间越久,其静止代谢率越低,相对稳定期的历时越长。2.鲇鱼幼鱼与大多数鱼类相似,在饥饿条件下首先主要消耗脂肪,而对蛋白质的利用较少,在脂肪被大量消耗以后,蛋白质的供能比例逐渐上升。3.一定程度的饥饿对鲇鱼幼鱼EPOC具有显着补偿作用,补偿持续时间大约为3w。4.鲇鱼静止耗氧率的平台期与其EPOC补偿效应期完全吻合,这一现象表明鲇鱼EPOC的补偿作用与其静止耗氧率具有潜在的关联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检验鲇鱼(Silurus asotus Linnaeus)幼鱼力竭性运动(Exhaustive exercise)后过量耗氧(EPOC)是否受到摄食的影响,以阐明其在两种功能状态下的功率配置模式,在(25.0±1.0)℃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对照组(摄食前)、摄食组[摄食12 h,摄食水平为(8.74±0.40)%]、摄食代谢恢复组[摄食60 h,摄食水平为(8.84±0.25)%]鲇幼鱼力竭性运动后EPOC及力竭性运动后恢复过程中呼吸频率(Vf)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摄食组、摄食代谢恢复组力竭性运动前耗氧率(MO2)显着差异(P<0.05),而Vf差异不显着;力竭性运动后MO2和Vf均立即达到峰值,随后逐渐恢复到稳定状态;摄食组的耗氧率峰值(MO2peak)[(222.47±10.14)mgO2/(kg.h)]显着大于对照组[(180.53±6.79)mgO2/(kg.h)]和摄食代谢恢复组[(181.65±10.94)mgO2/(kg.h)](P<0.05),但叁个组之间Vf无显着变化;摄食组的EPOC总量[(42.49±10.13)mgO2]显着小于对照组[(66.58±6.40)mgO2]和摄食代谢恢复组[(53.46±5.80)mgO2](P<0.05)。以上结果表明:(1)无论是摄食还是运动任一生理功能均不能诱导出鲇鱼幼鱼的最大的MO2;(2)当摄食和运动两种生理功能同时存在时,鲇鱼无氧运动能力减弱,同时力竭性运动后的恢复过程加快,可能与消化导致的内环境碱化减缓了运动后的内环境酸化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论文参考文献

[1].唐国伟,曹振东,付世建.温度、种内标准代谢差异与鲫幼鱼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3

[2].李可贵,曹振东,付世建.摄食对鲇鱼幼鱼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2

[3].汤洪芬,曹振东,付世建.饥饿过程鲇鱼幼鱼静止代谢、身体组成及与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关系[J].水生生物学报.2010

[4].曹振东,彭姜岚,付世建.体重对大鳍鳠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影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5].曹振东,付世建.力竭性运动锻炼和饥饿对南方鲇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影响(英文)[J].水生生物学报.2009

[6].曾令清,曹振东,付世建,张耀光.温度对南方鲇幼鱼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影响[C].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8

[7].彭姜岚,曹振东,付世建.鲇鱼力竭性运动后的过量耗氧及其体重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8

[8].汤洪芬.饥饿对鲇鱼幼鱼静止代谢率、身体组成及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的影响[D].重庆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  

力竭性运动后过量耗氧论文-唐国伟,曹振东,付世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