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扩张器论文-马艳梅,郭媛,行倩倩,苏欣,张国刚

耳后扩张器论文-马艳梅,郭媛,行倩倩,苏欣,张国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耳后扩张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先天性小耳畸形,埋置扩张器,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

耳后扩张器论文文献综述

马艳梅,郭媛,行倩倩,苏欣,张国刚[1](2019)在《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后埋置扩张器术后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后埋置扩张器后的围术期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5月笔者医院收治的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后埋置扩张器患者296例,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其中奇数为研究组,接受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偶数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生活质量5个维度的评分,护理质量4个维度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血肿、切口开裂、皮瓣破溃、感染,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0.14%)显着低于对照组(2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接受耳后埋置扩张器手术的同时,给予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疗效,提升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楚菲菲,刘恒鑫,唐银科,郝冬月,董立维[2](2018)在《规范化耳后扩张器置入术在分期耳再造术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耳后扩张器置入术的规范化手术操作,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对2016年1月-2017年7月笔者科室收治的132例先天性小耳畸形行耳后扩张器置入术患者的手术操作流程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总结分析,明确规范化手术流程操作对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必要性。结果:扩张器置入术后共出现0例血肿,6例扩张器感染,6例扩张器外露,0例面神经损伤。131例患者顺利完成二期耳再造术,1例患者因扩张器外露行扩张器取出。结论:耳后皮肤扩张能够获得充分的全层皮肤为二期置入软骨外耳支架做准备,掌握精准的规范化手术操作及注水流程、客观并全面地进行术前谈话及宣教,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8年07期)

马娜[3](2016)在《内窥镜辅助耳后扩张器置入术中的护理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的耳后扩张器置入手术配合要点。方法:对先天性小而畸形患者采用内窥镜辅助进行耳后扩张器置入术,充分缩短了手术时间,从而减轻患者痛苦。结果:内镜辅助的扩张器置入术平均手术时间仅为15~30 min。本组患者共85例,其中76例患者手术效果良好,如期完成扩张并接受耳再造手术,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肿、血清肿、伤口愈合不良等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既往报道。结论:利用内窥镜进行耳后扩张器置入术,使得手术切口长度可以缩短,剥离层次及位置控制更为精确,术区的暴露更理想,能够很好的控制术区出血并严格止血,显着降低了术后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6年01期)

田佳,范金财,刘立强,甘承,杨增杰[4](2015)在《圆形扩张器扩张颈部-耳后联合皮瓣进行全颊部美学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利用圆形扩张器扩张颈部-耳后联合皮瓣进行全颊部瘢痕一次性美学修复的可行性及优势,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2013年,笔者对18烧伤后全颊部瘢痕的患者(23侧颊部)进行美容性修复。使用200ml或300ml圆形扩张器扩张颈部皮肤,扩张完成后,取出扩张器,并将附加切口向耳后及后发际线延伸,以旋转推进的方式利用扩张皮瓣修复全颊部大面积瘢痕。供区一期缝合。结果:全部皮瓣均成活良好.平均皮瓣面积为9.8cm×7.8cm。扩张器扩张及手术过程中出现个别轻微并发症,经积极处理,未对最终手术结果照成影响。术后常规随访,平均随访年限为2.3年,皮瓣回缩率较低,供区外观功能良好,附加切口隐蔽,效果稳定。结论:圆形扩张器扩张颈部-耳后联合皮瓣为全颊部瘢痕的修复提供了颜色、质地、形状高度相似的组织,符合美学单位修复概念。以旋转为主、辅以推进的转移方式使皮瓣的利用率得以提高,垂直方向上的张力减小,供区形态功能得以保全。本方法操作简便,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颊部瘢痕修复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5年10期)

邹艺辉[5](2014)在《耳后皮肤扩张器置入及常见并发症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耳后皮肤扩张器置入手术获得良好效果的方法及其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7-2012.12由作者完成的204例(245耳)耳后皮肤扩张器置入手术及其并发症处理的患者资料。结果 5例血肿,3例皮瓣下方破裂扩张器外露,1例切口裂开,1例扩张器不扩张,无感染病例。经过处理后245耳均顺利完成二期耳廓再造手术。结论耳后皮肤扩张能获得"额外"的皮肤来完成耳廓再造术,及时正确的处理可以预防并发症的产生或消除其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尚巧利,何乐人,林琳,杨庆华,周佳宇[6](2013)在《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后埋置扩张器后并发症的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先天性小耳畸形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I期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在我科行耳后扩张器置入术的353例患者共368只扩张器进行回顾,其中血肿5例,感染4例,切口裂开4例,扩张皮瓣破溃扩张器外露14例,分别给予清除血肿,放置引流冲洗扩张囊腔,切口重新缝合,换药后限期手术等处理。结果 5例血肿患者清除血肿后如期完成手术,4例感染患者及4例切口裂开患者经过处理后,扩张延期7-10天,均完成了Ⅱ期手术,14例扩张皮瓣破溃者处理后限期完成手术。结论 I期术后尽管会发生各种并发症,经过恰当及时的处理后,均能得到控制,未对II期手术造成严重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雷文学,覃霞[7](2013)在《低温热塑板材在小儿耳后扩张器置入术后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耳后扩张器置入术是常用于治疗小耳畸形再造的一期手术,而小耳畸形的最佳治疗年龄为5~10岁[1],因此我科常需要在此年龄段的小儿耳后乳突区放置扩张器。但此时期的小儿皮肤薄,各层发育不完善,对机械物理刺激敏感,防御功能差;另外小儿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有搔抓或使扩张区受压、摩擦的可能,也易受到外界伤害,有使扩张区受(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3年16期)

祝小莉,王珍,王璞,陈晓巍[8](2013)在《耳后扩张器植入术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方案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抗生素在耳后扩张器植入术围手术期感染预防中的合理应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2月4日至7月1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行耳后扩张器植入术的连续病例63例。2月4日至6月9日住院的手术患者术前30 min至术后第2天连续3 d应用头孢美唑钠1~2 g、2次/d静脉滴注(用药3 d组);6月13日至7月10日住院的手术患者仅术前30 min一次性静脉滴注头孢呋辛0.75~1.50 g,30 min内滴完(单次用药组)。用药3 d组32例,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龄6~38岁,平均(11.5±6.5)岁,其中<14岁26例,14~17岁3例,≥18岁3例。单次用药组31例,男性26例,女性5例,年龄6~32岁,平均(12.3±6.3)岁,其中<14岁22例,14~17岁5例,≥18岁4例。2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所有患者均植入50 ml肾形扩张器。术后均放置负压引流管,至引流液变为淡黄色血清样液体且<5 ml/d后拔除。观察2组患者围手术期切口感染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3 d组患者术后4~5 d拔除引流管,平均4.4 d;单次用药组患者术后3.5~4.5 d拔除引流管,平均4.2 d,2组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出现感染、血肿等并发症。用药3 d组和单次用药组各有1例患儿拆除包扎敷料后耳后皮肤出现湿疹或疱疹样改变,单次用药组1例患儿术后出现颈胸部皮疹,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结论耳后扩张器植入术前30 min一次性应用杀菌性抗生素足以预防术后感染,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抗生素合理用药方案。(本文来源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秦晓[9](2009)在《叁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耳后皮肤扩张器移位及面积变化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叁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耳后扩张器移位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叁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维持扩张(养皮)前、后耳后扩张器进行扫描并利用相关软件对数字模型进行重建、拟合,将扩张器的叁维构形与时间过程相结合进行四维动态研究;对维持扩张前、后耳后扩张器不同标志点的下移距离进行测量,为临床医生埋置耳后皮肤扩张器时的准确定位提供参考依据;对维持扩张前、后耳后扩张器的移位距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为扩张器的移位程度的预测、制定合理的维持扩张时间提供理论依掘,以便在二期手术时获得耳后皮瓣最有效的扩张效应。研究对象和方法: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外耳中心2007-2009年间入院行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的小耳畸形患者中,对满足以下条件的74例患者:1)、年龄6~9岁。2)、单侧Ⅰ度、Ⅱ度小耳畸形。3)、耳后扩张皮肤无赘生物、无瘢痕组织,既往未行手术、激光脱毛等治疗者。4)、耳后发际线正常者。5)、耳后扩张皮肤无血运障碍、无破溃者。6)、耳后扩张器及注射壶无渗漏,扩张过程顺利者。7)、患者及家属能够配合扫描工作者。对上述患者分别于维持扩张前、后进行叁维激光扫描获取叁维数据,利用Polyworks软件对两次获得的叁维数字模型进行重建、拟合并选取扩张器上基点、下基点及下极点作为标志点进行下移距离的测量。用SAS 6.12统计软件分别对叁个标志点的下移距离与引入的五个自变量(性别、残耳类型、皮瓣血肿、维持扩张天数和注水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年龄:6岁~9岁,平均7.7岁。男性43例,女性3l例。Ⅰ度小耳畸形26例,Ⅱ度小耳畸形患者48例,无血肿者64例,有血肿者10例,注水53~87毫升,平均70.4毫升(70.4±7.5),维持扩张20~50天,平均29.6天(29.6±5.7),经过维持扩后,扩张器上基点下移5.0~13.8毫米,平均8.5毫米(8.5±2.2)。下基点下移4.0~10.0毫米,平均6.3毫米(6.3±1.6)。下极点下移4.3~12毫米,平均7.5(7.5±2.1)毫米。皮瓣血肿(H)、维持扩张天数(D)、注水量(V)叁个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对扩张器叁个标志点的下移均有统计学意义,得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如下:上基点下移距离=-11.35+2.05×H+0.14×D+0.22×V,下基点下移距离=-8.24+0.66×H+0.1×D+0.17×V,下极点下移距离=-10.37+1.87×H+0.11×D+0.20×V。扩张器叁个标志点的下移回归方程模型中,注水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维持扩张时间次之,皮瓣血肿最小。结论:1、扩张器的扩张效应具有时间变量的特征,耳后皮肤扩张器在经过维持扩张后发生不同程度的下移,是造成二期手术耳廓上部无毛区皮瓣覆盖不足的原因之一。2、耳后皮肤扩张器叁个标志点经过维持扩张后均有下移,尤其是上基点下移5.0~13.8毫米,平均8.5毫米,对选择合理的扩张器置入位置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确定扩张器的置入位置时,除了参考残耳、发际线及对侧耳廓位置外,扩张器下移距离也应预计在内,这样才能在二期手术时获得最有效的扩张效应。3、6-9岁年龄段患者中,皮瓣血肿、维持扩张天数、注水量对扩张器各个标志点的下移程度的影响则都是正向的。其中注水量对叁个标志点下移的影响最大,维持扩张时间次之,皮瓣血肿的影响最小。第二部分叁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耳后扩张器表面积测量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利用叁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维持扩张前、后的耳后扩张器总面积及扩张器上、中、下1/3叁部分面积分别进行测量,通过量化指标分析耳后扩张器在经过维持扩张后面积变化特点,指导临床针对面积变化特点采取措施,以提高皮瓣的有效扩张;对耳后扩张器表面积与注水量的关系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注水、实现定量扩张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外耳中心2007-2009年间入院行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的小耳畸形患者中,选择57例患者。患者选择标准:1)、年龄6~9岁。2)、单侧Ⅱ度小耳畸形患者,残耳呈花生状,外耳道闭锁。3)、耳后扩张区皮肤无耳赘、无瘢痕组织,既往未行任何手术及激光脱毛等治疗者。4)、面部对称,乳突区骨骼发育正常,耳后发际线正常者。5)、耳后扩张皮肤无血运障碍、无破溃者。6)、耳后扩张器及注射壶无渗漏,扩张过程顺利者。7)、能够配合扫描工作者。对上述患者分别于维持扩张前、后对耳后皮肤扩张器进行叁维激光扫描获取叁维数据,利用Polyworks软件对叁维数字模型进行重建,精确测量耳后扩张器表面积,用SAS 6.12统计软件分别对维持扩张前、后耳后扩张器表面积的差异及扩张器上、中、下叁部分比值的差异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注水量与扩张器表面积的关系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57例患者,年龄:6岁~9岁,平均7.9岁。扩张器注水量53~78ml,平均70.3ml(70.3.0±7.6ml)。静止扩张30±2天。通过对注水量(V)和耳后扩张器表面积(S)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可用回归方程表示为:S_前=599.36+77.15×V,S_后=505.99+75.45×V。2、57例患者根据注水量分为≤65毫升组,66~70毫升组,71~75毫升组,≥76毫升组。各注水量组维持扩张前耳后扩张器平均表面积为5422.614±402.933mm~2,5699.741±294.814mm~2,6230.484±194.480mm~2,6772.997±395.589mm~2,维持扩张后分别为5211.173±351.011 mm~2,5463.147±311.991mm~2,6040.934±137.671mm~2,6552.796±316.624mm~2。各注水量组进行配对t检验,p<0.01,维持前、后扩张器表面积的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3、71~77毫升组中,维持扩张前耳后扩张器上、中、下1/3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0.03±1.42%,34.46±1.85%,35.51±1.65%,维持扩张后分别为24.8±2.73%,36.12±1.36%,39.08±2.31%,对维持扩张前、后的扩张器上、中、下1/3面积百分比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耳后扩张器经过维持扩张后皮瓣面积变化有一定特点,扩张皮瓣总面积较扩张前略有减少,其中,扩张器上1/3所占总面积百分比较扩张前明显减少,但中、下1/3则较扩张前增加。经过维持扩张后扩张器上1/3面积的减少是导致二期耳再造手术时支架上部无毛区皮瓣覆盖不足的又一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从注水等环节来弥补上1/3面积的减少。3、53~87毫升注水量范围内,耳后扩张器表面积与注水量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注水量在达到87毫升时仍然能够获得扩张器表面积的增加,属于有效扩张范围。(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9-02-20)

张治家,宁官森,康春雨,章庆国[10](2007)在《肿胀麻醉结合锐性分离在先天性小耳症耳后扩张器埋置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减少先天性小耳症耳后扩张器埋置术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对198例接受耳后扩张器埋置术治疗的患者,在局部肿胀麻醉结合锐性分离方式埋置扩张器198只,麻醉药物利多卡因的浓度为0.5%,肾上腺素的浓度为1:20万。术后常规扩张,并统计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无1例发生血肿,无1例发生感染,无1例扩张器外露,1例因局部皮瓣过薄,局部发生表皮坏死,推迟扩张后形成了包膜影响扩张,通过每日小量扩张法,最终达到完全扩张。有1例因蚊虫叮咬后破溃经快速扩张后提前行二期手术。(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13期)

耳后扩张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耳后扩张器置入术的规范化手术操作,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对2016年1月-2017年7月笔者科室收治的132例先天性小耳畸形行耳后扩张器置入术患者的手术操作流程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总结分析,明确规范化手术流程操作对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必要性。结果:扩张器置入术后共出现0例血肿,6例扩张器感染,6例扩张器外露,0例面神经损伤。131例患者顺利完成二期耳再造术,1例患者因扩张器外露行扩张器取出。结论:耳后皮肤扩张能够获得充分的全层皮肤为二期置入软骨外耳支架做准备,掌握精准的规范化手术操作及注水流程、客观并全面地进行术前谈话及宣教,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不良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耳后扩张器论文参考文献

[1].马艳梅,郭媛,行倩倩,苏欣,张国刚.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后埋置扩张器术后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9

[2].楚菲菲,刘恒鑫,唐银科,郝冬月,董立维.规范化耳后扩张器置入术在分期耳再造术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8

[3].马娜.内窥镜辅助耳后扩张器置入术中的护理配合[J].中国美容医学.2016

[4].田佳,范金财,刘立强,甘承,杨增杰.圆形扩张器扩张颈部-耳后联合皮瓣进行全颊部美学修复[J].中国美容医学.2015

[5].邹艺辉.耳后皮肤扩张器置入及常见并发症处理[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4

[6].尚巧利,何乐人,林琳,杨庆华,周佳宇.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后埋置扩张器后并发症的防治[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

[7].雷文学,覃霞.低温热塑板材在小儿耳后扩张器置入术后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3

[8].祝小莉,王珍,王璞,陈晓巍.耳后扩张器植入术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方案探讨[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3

[9].秦晓.叁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耳后皮肤扩张器移位及面积变化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

[10].张治家,宁官森,康春雨,章庆国.肿胀麻醉结合锐性分离在先天性小耳症耳后扩张器埋置术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

标签:;  ;  ;  ;  

耳后扩张器论文-马艳梅,郭媛,行倩倩,苏欣,张国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